通信人家园

标题: 地方政府开始提前还债,运营商的欠款有希望了?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25-9-17 22:47
作者: ddx730     标题: 地方政府开始提前还债,运营商的欠款有希望了?

对三大运营商而言,政企市场既是增长引擎,也是心头之痛。

- 01 -
近年来,随着政企市场成为通信运营商战略转型的核心战场,三大运营商在智慧城市、政务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投入持续加码。然而,与地方政府及国企合作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运营商应收账款高企问题日益凸显。

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报披露数据,中国移动2025年上半年政企客户应收账款余额达1112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36%,坏账准备增至379亿元,较去年底的290亿元增长超30%。

中国电信的基数较低,但也增长迅猛,2025上半年,其政企客户应收账款余额为398亿,较2024年年底的229亿元增长约74%,坏账准备为92亿,较去年年底增长61%。

中国联通虽未披露2025上半年具体数据,但截至2024年底,其政企应收账款余额已达702亿元,同比增长42%,坏账准备198亿元,同比增长35%。

运营商政企市场应收账款高企的根源,在于合作模式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地方政府为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专项债、PPP等模式启动大量智慧项目,运营商作为总集成商需垫资建设,付款周期普遍长达3-5年;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受财政压力影响,存在拖延验收、分期付款等现象,导致应收账款账龄拉长。例如,某运营商参与的省级政务云项目,合同金额12亿元,但因财政资金未到位,仅支付首期款3亿元,剩余款项分5年支付,年化资金成本超8%。

应收账款持续高企,大量资金被“锁”在政府客户的账本上,拖累运营商现金流周转效率,直接导致运营商现金流承压、财务成本攀升,中国移动2025年上半年的自由现金流仅为25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了62%,几乎只有2023年同期的1/3。

随着应收账款规模扩大,坏账风险也随之急剧上升,中国移动在2025年上半年计提了高达451亿元的坏账准备,其中账龄超过1年的坏账高达217亿元,更有100亿元的坏账已经沉寂了三年之久。

更惨的是,对于个别本来财务压力就大的运营商来说,大量的欠款,迫使其承担额外的融资成本来维持日常经营,侵蚀着来之不易的利润空间,其中苦楚,有口难言啊!

应收账款高企,这个问题对运营商的影响已从财务层面蔓延至战略层面,现金流紧张迫使运营商压缩研发投入,甚至出现因资金周转困难被迫放缓基础建设投入的情况,这是动摇发展根基的。

- 02 -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期部分地方政府主动“提前偿还债券”的举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表面看,这只是政府将现金归还给债券持有人(主要是金融机构),与运营商的应收账款并无直接关联。但深入产业链条便会发现,这种财政行为的转变,正在为运营商回款困境带来一丝破局的曙光。

地方政府提前还债的核心逻辑是“降本增效”。如陕西财政厅提前兑付的2019年专项债票面利率达3.58%,而2025年6月新发地方债平均利率已降至1.8%。以北京提前偿还的50亿元旧债计算,即使保守估计利率差为1.5个百分点,每年也能节省利息支出近7500万元。这种精打细算的财政思维,恰恰是运营商最希望看到的——当政府开始像企业一样重视资金成本和现金流效率时,对供应商的付款拖延问题自然会被提上管理议程。

更关键的突破点在于专项债项目的资金链开始“活”起来了。两地政府偿还债券的资金来源,均明确指向“专项债对应项目的资产处置收入”。这传递出两个重要信号:其一,部分早期政府投资项目(如智慧停车、数据中心等)已具备资产变现能力,证明项目本身产生了真实现金流;其二,政府有意愿将沉淀资产激活,优先用于债务管理。这些项目正是运营商参与建设的重点领域,项目资金池的盘活,为运营商工程款和服务的最终支付提供了源头活水。

从更深层看,地方政府的主动债务管理实质是在修复“财政信用”。北京连续三年提前还债的举动,相当于向市场传递财政稳健的信号。这种信用提升具有传染效应——当地方政府在债券市场展现出良好履约记录,其作为商业合同甲方的付款意愿和能力也会同步增强。上海某资管机构研究员指出:“债券市场的信用与商业付款信用本质是相通的,一个在公开市场守约的政府,在支付供应商时也会更注重契约精神。”

- 03 -

当然,过早宣称运营商“好日子来了”仍显乐观。当前提前还债的规模与全国债务总量相比微乎其微,比如,北京三年累计偿还仅50亿元,而运营商政企应收账款规模动辄以千亿计。专项债对应资产的评估和处置仍存在技术难度,并非所有地方政府都具备北京、陕西的运作能力。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当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从“借新还旧”转向“主动优化”,当项目现金流从“纸上收益”变成“账户活水”,运营商被长期占压的资金,终于看到了松动的曙光。

当然,治理应收账款不能只靠财务手段,更需要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型。运营商需要从拼规模走向重质量,从大包大揽的系统总集成走向可规模、可复制、可落地的订阅式产品与交付组合。运营商长期以来的核心优势在于网络资源和属地化服务能力,但在软件、平台、解决方案层面的产品能力相对薄弱,这导致他们长期依赖系统集成等方式交付项目,运营商是该时候主动放弃低效、无效的业务,追求“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增长”。

唯收入论英雄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白犀牛通信



时间:  2025-9-18 00:53
作者: 不吹不黑

很有钱嘛!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