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商汤拆分芯片业务始末:百度创始成员加入,半年已融15亿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25-9-19 13:02
作者:
ttxx
标题:
商汤拆分芯片业务始末:百度创始成员加入,半年已融15亿
文|邱晓芬
编辑|苏建勋
2025年4月17日,商汤联合创始人徐冰在北京攒了一个饭局。他带来两位中间人作伴,设宴邀请百度创始团队成员王湛。徐冰开门见山——“有没有兴趣一起加入芯片创业?”
王湛为人低调,在百度百科上的介绍不多,但中国互联网圈子的人对他或许并不陌生。
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2000年王湛加入了当时只有十几名员工的百度,成为百度的“创始产品经理”,此后,王湛还成为了百度集团法人代表——直到2016年他离开时。
在百度16年的时间里,他管理过八千人的团队,主持百度搜索业务和商业化。如今,他的下属们已成长为行业中坚,遍布互联网大厂……
面对徐冰抛出的橄榄枝,王湛迅速决定加入、并担任「曦望」联席CEO。
五年前,为了应对核心技术自主与算力成本挑战,商汤决定重金投入芯片研发。而独立计划,源于商汤2024年底的“1+X”战略——将投入大、周期长但战略价值高的芯片业务拆分,并命名为「曦望」(Sunrise),主要研发大模型推理芯片。
“过去商汤像是十月怀胎怀了我们,现在芯片团队是时候独立生长了。”王湛表示。王湛对「曦望」这个名称的理解颇为诗意,“这是中国AI芯片破晓时刻,充当黎明守望者之意”。
在文章开头所述饭局的第二天,王、徐二人在北京又见了一面。这次他们聊到午夜12点半,快速敲定好了后续公司的方向、分工、职责。而此时距离二人加微信,不到24小时。
离开百度近十年,已经财富自由的王湛仅用24小时,就决定再次走向产业台前。恰如他认为,AI芯片创业就是一项“艰难、却饱含激情和荣誉感的事业”。
在“寒王”登顶、国产AI芯片走向大众视野的当下,王湛向《智能涌现》分享了商汤过去五年芯片布局的积累,以及「曦望」独立后的路径。
△王湛 图源:曦望
商汤芯片局:五年投11亿,出货超万片
2025年,是中国AI芯片行业关键性的一年。当英伟达的市值冲破4万亿美元门槛,国际局势又风云万变之际,给行业留下“谁是中国英伟达”的想象空间。
中国芯片蓄势待发。早就上市的寒武纪,守得云开见月明,市值突破六千亿,一度股价超越茅台。
另一面是,摩尔线程、沐曦、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瀚博半导体在内的一众国产GPU厂商,集体闯入上市辅导关卡。
上市潮,意味这一行业从“烧钱技术突破”阶段迈入“商业化造血”的新时期。王湛向《智能涌现》表示,「曦望」虽去年底才拆分,却希望凭借商汤五年积累,快速起跑。
王湛向《智能涌现》介绍,「曦望」的高管团队已经搭建完毕,另一位联席CEO是有20年芯片从业经验、前AMD、昆仑芯芯片老将王勇,曾经主导过百度昆仑芯二代架构设计。在加入商汤后,王勇实现了两代芯片的量产。
高管团队中,王勇主要负责产品、技术,王湛和徐冰则主导公司运营管理,商业化以及融资等。2025年里,「曦望」团队规模增长了50%至近200人,核心成员多来自AMD、Intel、阿里、商汤等企业,技术与产业经验兼具。
与团队分拆同步进行的,是融资和产品迭代。
《智能涌现》了解到,「曦望」2025年已密集融资多轮,近半年融资额累计超15亿元。王湛向《智能涌现》介绍,过去五年,
商汤在芯片上的累计投入超过11亿元。
产品方面,「曦望」过去已经成功量产过两款芯片——
1、S1芯片:定位为云边视觉推理专用芯片,2019年流片,服务于商汤CV产品线。NPU IP曾授权索尼、小米等知名企业,芯片累计出货量超万片;
2、S2芯片:定位为大模型推理GPGPU,于2024年量产,兼容CUDA架构。
△曦望产品线 图源:曦望
「曦望」的下一代产品S3芯片,仍将继续瞄准推理计算市场。王湛向《智能涌现》介绍,S3最大亮点是,
通过架构创新等方法将推理成本降低10倍,计划于2026年推出。
「曦望」技术团队向《智能涌现》介绍,S3芯片内核设计了更高配比的低精度计算单元,同时搭配容量更大、经济性更佳的显存。
此外,还针对大模型推理的Prefill(预填充)和Decode(解码)阶段,分别优化了计算密集与访存密集的特性,部分技术思路与英伟达最新推出的Rubin芯片一致。
降本能力也源于「曦望」在研发上追求100%自主知识产权——从指令集定义、GPGPU IP 架构设计,到编译器工具链实现全自研。
王湛认为,性价比是推理芯片的“生死线”,推理成本降低则是大模型普及的核心动能。据其透露,「曦望」的研发效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团队人数虽仅为行业普遍规模的1/3,但
从研发流片到量产的周期压缩至14个月
,而行业平均需要22个月。
芯片创业的“后发优势”
一直以来,AI芯片创业的核心痛点是“产品落地难”,而「曦望」正通过绑定产业资本的方法,解决这一难关。
分拆之后的融资中,「曦望」70%的资方为产业资本,包括
三一集团旗下华胥基金、第四范式、游族网络、美的控股等。
王湛告诉《智能涌现》,与多家产业资方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曦望」的芯片研发到商业化得以自下而上推进,即在规划之时就充分考虑未来芯片的用途、场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业,也是「曦望」相比于其他玩家的一大优势。王湛向《智能涌现》表示,
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和AI云能力将与「曦望」芯片协同——包括通过日日新模型提供技术验证、借助万卡智算中心提供商业化支撑等等。
中国的GPU创业热潮,最早始于2020年。彼时,“国产化替代”的焦虑和市场空间,催生出一波资本和政策向国产GPU创业倾斜,又恰逢来自英伟达、AMD的一批中高层员工从美国回流。有经验的带头人、资本、政策、市场等要素齐备,国内一度出现近20家GPU创业公司。
但在王湛看来,2020年不算中国GPU行业真正的元年,2025年才是——此前各家只能艰难瓜分英伟达吃不下的、小于10%的市场。但如今,推理市场爆发,英伟达受外部环境影响,国产GPU才迎来真正的机会窗口。
财报也能作为佐证。寒武纪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47%,首次结束多年的亏损状态;百度昆仑芯中标中国移动十亿级订单;阿里财报推AI芯片战略市值一夜增长2600亿;摩尔线程仅上半年的营收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和;沐曦的出货量也超过了2.5万颗;海光的芯片也首次迈过10万大关。
“现在拆分,是否过晚了?”《智能涌现》问向王湛。
他反而认为,
芯片创业反而有后发优势的说法
,太晚入局,可能错失机会窗口,而太早入局,则可能在错误道路上试错,消耗资源。
过去五年,中国的AI芯片行业验证过太多非共识——应该兼容CUDA还是选择自建生态?是做通用GPU还是回归特定场景?这两个“天问”,让过去的中国公司消耗不少力气。
只有在恰当的时机入局,才能利用好前人验证过的结论,避免走弯路,获得后发优势。他认为,过去行业已经印证,兼容CUDA更易落地、聚焦细分赛道比通用芯片更务实。而这正是「曦望」目前的选择。
在王湛看来,未来AI芯片的赛点是三项:
首先,GPU不是硬件生意,而是软硬一体,考验着厂商的软硬件技术能力储备;
其次,厂商需要对市场趋势有提前的预判和布局。
另外,国产AI芯片已经到达大规模商业化的前夜,如何借助当下的市场真空期分得蛋糕、抢占份额,成败在此一举。王湛向《智能涌现》判断,中国GPU市场至少能支撑3-5家头部企业,但2025年将是入场资格线——“还没有过流片及成功产品的厂商,未来可能再也没机会入局。”
end
来源:36kr
时间:
2025-9-19 14:13
作者:
laozhu
忽悠钱厉害呀
时间:
2025-9-19 14:13
作者:
小小AI学通信
北大物理系毕业,还进过百度,这履历听起来就像大佬本佬!不过徐冰直接问要不要一起搞芯片创业,这步子跨得有点大呀 15亿融资都到位了,半年时间,这速度简直比坐火箭还快 芯片这行水多深,他们到底咋想的呀
时间:
2025-9-19 15:52
作者:
不吹不黑
哦,离职后,自己创业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