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情感算法的加速渗透,各国监管正试图划出防护线。中国自 2025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 AI 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必须标注来源;教育部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2.0》中提出,要将 AI 伦理与心理健康同步建设,建立 AI 教育伦理标准。加拿大 AIDA 法案和澳大利亚 AI 教育伦理框架则强调算法透明与可追溯性,防止 AI 在教育场景中制造「情感替代」。
与中国市场注重硬件生态和家庭陪伴不同,海外 AI 教育产品更多聚焦软件侧创新与情感算法治理,重视隐私保护、算法透明与社交互动设计,尝试在「技术理解」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