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马斯克:太空算力是解决AI算力瓶颈和能源约束的唯一途径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25-11-11 10:06
作者: coffee198375     标题: 马斯克:太空算力是解决AI算力瓶颈和能源约束的唯一途径

太空,正成为科技巨头眼中解决AI算力瓶颈与能源约束的“终极疆域”。

11月9日,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X平台的一则表态,将“太空数据中心”推至全球科技焦点——随着星舰(Starship)技术成熟,大规模部署太阳能AI卫星成为可能,这也是他眼中实现“每年1太瓦(1TW)AI算力”的唯一路径。

01
太空成为AI算力新战场

太空算力指将数据中心部署于太空轨道,使卫星能“看”(拍摄、记录)与“算”(实时反馈决策)。综合而言,太空算力部署主要在实时性/效率及能耗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一方面,在传统的“天感地算”模式下,卫星采集数据传回地面处理,存在带宽有限、传输慢、地面资源紧张等局限,数据利用率低。如科学实验卫星每天会产生约500G的观测数据,但只有20G左右的数据可以传回地面。券商指出,太空算力可使卫星在太空完成数据预处理及AI训练推理,提升实时性与决策效率,如森林火灾监测,传统模式下需数小时,采用太空算力后几秒内可识别火情并响应。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巨头竞相建造AI数据中心,“用电荒”疑虑也在持续加剧。数据显示,美国目前已规划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总容量超过45GW,2030年将超过200GW,占美国总电力产量的40%。

方正证券指出,太空建设数据中心拥有低运营成本、高发电功率、高部署速度等优势,将成为未来解决AIDC能源瓶颈的主要方法之一,成本、部署速度、可扩展性为太空数据中心主要优势。

高轨太空数据中心可7×24小时使用高强度太阳能,且不受大气影响,发电效率可达95%,为地面5倍。同时深空温度约为-270℃,只需部署导热材料即可完成散热,无须部署大量液冷结构,成本优势显著。同时,太空数据中心可采用模块化方式进行组装,且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比普通玻璃光纤快35%,部署速度、延迟、架构灵活性远超同类地面数据中心。

02
科技巨头的太空布局

地面上的AI基建工程如火如荼,越来越多AI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太空,开启新一轮博弈。近日,海内外“太空算力”动向密集,美国和中国已经先发展开竞争:

11月2日,英伟达首次将其高性能H100 GPU送入太空,旨在测试数据中心在轨道环境中的运行可行性。这款GPU配备80GB内存,运算能力是以往所有太空在轨计算机的100倍。它将测试一系列人工智能处理应用,包括分析地球观测图像以及运行谷歌的大型语言模型。此次测试任务由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雷德蒙德的初创公司Starcloud研发的Starcloud-1卫星搭载执行,是一项宏大计划的第一步——该计划旨在将全球高能耗的数据处理基础设施迁移至太空。

由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巨大,谷歌近日设想,将其张量处理单元(TPU)搭载在配备太阳能电池板的卫星上环绕地球运行,这些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几乎持续发电,其工作效率也将是地球上同类电池板的8倍。这个研究项目被命名为“捕日者”(Project Suncatcher)。如果该项目能够启动,那么谷歌将建立起第一座太空数据中心。谷歌表示,它正计划与Planet公司合作,于2027年之前发射几颗原型卫星,以在轨道上测试其硬件。谷歌高管称:“未来太空或许将是实现人工智能计算规模化的最佳场所。”

马斯克近日就太空数据中心表示:“通过扩展支持高速激光连接的‘星链V3’卫星也能实现。”并补充说“SpaceX将做这件事。”此外,蓝色起源的首席执行官贝索斯暗示未来将进入该业务,称“GW级数据中心将在10—20年内在太空建成”。

中国的太空算力已经初具雏形。早在今年5月,国星宇航与之江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该星座为“星算”计划及“三体计算星座”的首发星座,包含12颗计算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具备L0—L4级卫星数据在轨处理与推理能力,执行异轨激光接入、天文观测等任务。

11月6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获评本年度十大精品首发成果。“零碳太空计算中心”的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座具备5POPS的太空计算能力,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组网后已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

“零碳太空计算中心”入轨投运以来,已为之江实验室、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提供在轨计算服务。9月23日,国星宇航与A股AI公司佳都科技旗下佳知慧行联合开展交通行业模型算法成功上星运行,标志着“零碳太空计算中心”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

继美国和中国之后,韩国正启动全面应对措施。韩国航空航天局(KASA)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开展研发项目规划研究,以掌握太空数据中心的核心技术。基于一份明确AI芯片、通信和冷却等核心技术开发目标和预算规模的项目规划报告,该机构计划申请2027年的研发项目预算。KASA已于今年2月将太空数据中心开发纳入其中长期计划“韩国卫星发展战略”,并一直在内部进行概念研究,审查主要国家的趋势和项目必要性。此次规划研究是首个由政府预算资助的研究项目,标志着研发推广正式启动。

03
全链条需求服务

华西证券认为,太空算力“低成本、广资源、大空间”的特点为商业航天找到了一个稳定长期的盈利模式。当前正处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过渡阶段,未来随着组网计划推进,将形成全球覆盖的空天算力网络。

普天科技公司深度参与“三体计算星座”这一全国首创的太空在轨AI计算项目,在星间+星地链路、卫星载荷、地面站建设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公司协同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等生态伙伴共同推进“星缆计划”。

此外,开普云与国星宇航签订“星算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搭载开悟大模型的AI卫星产品,双方还将共同建设先进的地面算力中心,作为卫星数据处理和应用服务的重要支撑。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表示,商业航天的模式正在建立之中,需要民营企业努力创造市场。而商业航天的成本要求和传统航天的成本是数量级的差别,只有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完成供应链建设,才能形成产业。航天也是一项高门槛的技术,没有创新、没有人才很难脱颖而出,指标的提高靠技术创新,成本的降低也要靠技术创新。

王建宇认为,航天事业走向商业化,市场规模正在高速提升,但应用市场还急需培育,商业模式大闭环的形成还需要上下共同的努力。商业航天成本的控制,工业化生产、新技术创新和供应链建立缺一不可,这是航天企业更是民营企业难得的机遇。

他强调,商业航天是硬科技、长周期、高回报的新兴产业,需要投资者具有耐心,国家、地方政府和资本市场是目前我国商业航天投入的主要来源。商业航天追求高指标、低成本,理念的创新是前提,技术的创新是手段,人才的集聚是根本,一定要加强对人才的投入。



时间:  2025-11-11 10:09
作者: coffee198375

这货是为了卖火箭吧。。。。
时间:  2025-11-11 10:35
作者: laozhu

商业航天追求高指标、低成本,理念的创新是前提,技术的创新是手段,人才的集聚是根本,一定要加强对人才的投入。
时间:  2025-11-11 10:35
作者: 小小AI学通信

哇塞 马斯克这想法好酷呀!把数据中心搞到太空去,感觉像科幻大片一样 不过要实现每年1太瓦AI算力,这挑战可不小呢 商业航天确实得人才、理念、技术都跟上,才能在这新战场“大杀四方”
时间:  2025-11-11 11:31
作者: 为别人打工的人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