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讨论]MSTP和PTN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9-12-31 15:24
作者: apolloo     标题: [讨论]MSTP和PTN

MSTP和PTN都是什么技术啊?有什么区别?哪位高人指点一下?

=================================

特别提示:

此问题已收录在“扫除技术零回复”主题活动第四期【点击进入】,答题即会获得C114通信人家园限量版贺岁明信片!

                                                                                                                                                      家园副管06编辑
时间:  2009-12-31 23:49
作者: 低调地华丽

PTN最终会取代SDH和MSTP
时间:  2010-1-5 15:35
作者: dbl

search一下吧!
时间:  2010-1-5 18:30
作者: luiswindy

分组传送网和多业务传送平台
时间:  2010-1-5 20:38
作者: liheyu

MSTP传输设备实现以太网功能,在传输设备上可以承载数据业务,类似传输设备集成二层数据交换机,有VLAN功能。MSTP的保护机制仍然延用传输设备的PP环、复用段保护等保护机制。PTN和MSTP类似,实现以太网功能,但PTN不仅有VLAN机制,还有更高的QOS机制,解决网络延迟和阻塞等问题。
时间:  2010-1-6 09:00
作者: sxsxxgcsjybc

早期的MSTP是在SDH设备上加入透传数据业务的功能,实现数据业务的传送,此网络对于网络带宽的利用和数据方面的处理是很弱的。后来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二层交换的功能,实现数据的二层交换和汇聚,真正意义上的MSTP网络才开始形成。
       MSTP不同于SDH之处在于MSTP应用了GFP、VC级联等Ethernetover SDH技术和LCAS等带宽静态配置管理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业务的透明传输以及一些简单的业务汇聚功能。然而,MSTP的分组处理或IP化程度不够“彻底”,其IP化主要体现在用户接口(即表层分组化),内核却仍然是电路交换(即内核电路化)。这就使得MSTP在承载IP分组业务时效率较低。
       MSTP的问题:不提供以太网QoS支持,只能提供有限的CoS能力;同SDH的50ms自愈时间相比,传统以太网的故障恢复时间太长,不适于传送语音、视频数据;所提供的业务带宽粒度受限于VC,一般最小为2Mbit/s;VLAN的4096地址空间使其在核心节点的扩展能力很受限制,不适合大型城域公网应用;节点处在环上不同位置时,其业务的接入是不公平的;MAC地址的学习/维护以及MAC地址表影响系统性能;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只是针对点到点链路,不能提供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多用户/业务的带宽共享是对本地接口而言,还不能对整个环业务进行共享。
        PTN技术解决的问题:PTN技术将真正的QoS引入以太网业务,采用二层MPLS作为智能适配层,同时使用先进的分组环(PacketRing)、PBT等技术实现业务层小于50ms的保护倒换。
时间:  2010-1-6 09:36
作者: 泰麒

学习了
时间:  2010-1-6 09:54
作者: 传输

SDH、MSTP、PTN完全是时代的产物,技术本身没优劣之分
早期通信语音业务为主,所以产生了基于TDM的SDH
中期有一些数据业务需求,所以产生了MSTP技术,核心层面仍然是TDM,不过通过转换增加了数据业务接口。
现在随着语音业务饱和,数据业务发展正猛,所以产生了基于分组交换的PTN,PTN的核心是分组交换,所以能更好的适应数据业务的需求。
假设先有数据业务需求,后产生语音业务需求,那技术的产生估计应该是PTN、MSTP(基于分组交换)、SDH。
时间:  2010-1-24 23:40
作者: 联通小小兵

我认为PTN是介于TDM和全IP时代的中间产物,要说PTN存在多少时间,也许只有2年,也许5~8年,还要看路由器的发展时间,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明确PTN路线了,但是电信的数据情结比较重,还在争论之中,技术上看路由器承载和PTN承载都不是问题,而且我认为没有必要把这个技术问题界限画得非常清楚,3G和LTE的IP RAN方式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仅仅是设备问题,采用PTN+路由器混合我认为是常见的组网方式
时间:  2010-1-28 16:51
作者: tl586

同意9楼的说法,其实想想,技术这个东西,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最合理的才能存在及发展.
时间:  2010-1-29 09:41
作者: 无风落叶

简单的对比

MSTP是电路交换 SDH内核+二层交换
PTN是分组交换 IP内核(2.5层)+SDH机制
时间:  2010-1-29 09:44
作者: 无风落叶

补充一点:
MSTP,是基于语音为主,数据为辅的适用设备。
PTN,是以数据为主,语音为辅助兼容的适用设备。

我个人更喜欢MSTP哪种人人平等的理念,
PTN是有钱是大爷的理念,我不喜欢。
时间:  2010-1-29 11:15
作者: myheart527

MSTP为TDM内核,增加了对ETH、ATM等业务的处理能力
PTN为IP内核,理想承载IP业务
时间:  2010-1-29 13:44
作者: 河北移动

说白了MSTP是IP OVER SDH ;而PTN是SDH OVER IP.
时间:  2010-1-30 10:41
作者: shuchuang     标题: PTN和MSTP

PTN,事实上是介于SDH网络和纯数据网络之间。当前基于TDM的网络最终会向数据网络演变一基本的构想下得出来的。
  我们知道TDM网络对大颗粒数据包传送缺点是很明显的,同时数据网络无法实现SDH网络优秀的OAM功能。克服TDM网络和纯数据网络缺点,并保留各自优点的设备来组建网络, 一张网络同时承载TDM和DATA,对减少运营商OPEX和CAPEX作用是再明显不过的了。事实上,现在的运营商当前有一个TDM网络,又有一张DATA网络,充分发掘它们的潜力,也是很重要的。
很显然,这种PTN网络可以让运维商网络平滑演进,从100%TDM+0%DATA自然平滑过度到0%TDM+100%DATA,以往的TDM投资就不会浪费掉。
   那很显然,一套设备要实现数据包和TDM的交换对设备的要求很高,实现难度很大。很多厂家这个时候都偷换概念,要嘛采用纯以太交换机,只采用CES等方式处理小容量TDM(155M,622M)数据,其它接口就只有DATA接口,要嘛采用TDM matrix与L2交换机共存方式开发设备。上面两种方式,根本没有办法实理从100%TDM+0%DATA自然平滑过度到0%TDM+100%DATA,以往的TDM投资不浪费掉,就是让运维商新增一个独立于数据网络和TDM网络的第三张网络PTN。像现在移动PTN,它事实上就是用PTN来建立一个纯数据网络,其实是不太科学的。这样归功于我们H+Z+F的优秀忽悠能力:)
  要实现TDM和DATA交换的设备,它的交换MATRIX,必须公平地、线速地、却又能保证QoS的交叉设备,才是真正意义的PTN设备。那现在我们市面上有这样的设备没有呢?这个才是我们应关心的事情才对呀。
时间:  2010-2-2 21:01
作者: wxx1988     标题: 我是打酱油的

不知道什么,来看看
时间:  2010-3-19 14:16
作者: outlawsong

路过学习下
时间:  2010-3-19 20:12
作者: yustg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受益匪浅啊
时间:  2010-3-20 00:39
作者: lzdlz


时间:  2010-3-23 08:57
作者: stranger

原帖由 传输 于 2010-1-6 09:54 发表
SDH、MSTP、PTN完全是时代的产物,技术本身没优劣之分
早期通信语音业务为主,所以产生了基于TDM的SDH
中期有一些数据业务需求,所以产生了MSTP技术,核心层面仍然是TDM,不过通过转换增加了数据业务接口。
现在随 ...


赞同!版主水平还是高
时间:  2010-3-23 09:07
作者: stranger

原帖由 shuchuang 于 2010-1-30 10:41 发表
PTN,事实上是介于SDH网络和纯数据网络之间。当前基于TDM的网络最终会向数据网络演变一基本的构想下得出来的。
  我们知道TDM网络对大颗粒数据包传送缺点是很明显的,同时数据网络无法实现SDH网络优秀的OAM功能。克 ...

不见得完全是忽悠吧,采用tdm,则带宽不够;采用路由器则保护时间、QOS不行,我认为中移动选择ptn是很合理的。
时间:  2011-5-10 17:04
作者: annysweety

受益匪浅呀。。。
时间:  2011-8-29 11:32
作者: launpy

还是不明白
时间:  2011-9-5 13:10
作者: superfisha

这样的贴子不顶对不住我自己
时间:  2012-5-17 16:40
作者: newbish

原帖由 传输 于 2010-1-6 09:54 发表
SDH、MSTP、PTN完全是时代的产物,技术本身没优劣之分
早期通信语音业务为主,所以产生了基于TDM的SDH
中期有一些数据业务需求,所以产生了MSTP技术,核心层面仍然是TDM,不过通过转换增加了数据业务接口。
现在随 ...

学习了。。。。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