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少尉

注册:2017-5-192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28 22:22: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首发:白犀牛通信(公众号)

近日,网络监控公司Sandvine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Top 6互联网和科技公司——谷歌、Facebook、Netflix、亚马逊、微软和苹果产生了超过56%的全球网络流量,他们在2021年产生的流量占比超过了所有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总和。

电信运营商正在沦为互联网巨头的“管道工人”,辛辛苦苦铺设了完善的固定/移动网络,最终却为互联网巨头做了嫁衣裳——互联网巨头无需付出任何成本,就能利用完善的网络去拓展用户,然后赚取大量的利润。
更关键的是,网络承载的流量仍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在增长,倒逼着运营商不断去新增、升级网络,耗费了运营商大量建设和运维费用。

更让运营商深感委屈的是,一旦用户使用那些互联网巨头的产品时感受到网络状况不佳,用户只会把矛头对准运营商,认为他们“光收钱不干活”,但全然没考虑到问题的根源是互联网巨头在背后激发了大量的流量,哪怕运营商日夜不停地新建网络都无法跟上流量的增长速度。
结果就是,很多运营商陷入了亏损状态,甚至破产——去年欧洲电信行业的投资增值525亿欧元,创六年来的新高。这些投资包括用于推动应用程序QoE的网络、5G试验、牌照、规划和部署。然而,电信运营商却并未获得理想的回报。所有这些压力迫使通信服务运营商必须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商业模式。

电信运营商们不愿坐以待毙了,上个月,欧洲最大的13家电信公司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当局者制定法规,要求大型互联网公司为他们正在使用的网络提供资金支持。
德国电信、沃达丰和其他11家主要欧洲电信运营商的首席执行官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网络流量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大型科技平台产生和赚钱的,而且比重还在不断增加,但这需要电信部门进行持续、密集的网络投资和规划。这种模式——使欧盟公民能够享受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只有在大型科技平台也公平地分担网络成本的情况下,才能持续下去。”
这种观点也在美国市场产生回响。
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大型科技公司”向美国“普遍服务基金”注入资金。FCC专员Brendan Carr认为:“考虑到数字广告服务所消耗的带宽以及大型科技公司从更广泛的网络连接中获得的好处,要求这些大型科技公司支付费用将使激励机制保持一致。”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中国市场同样在发生。
国内腾讯系、头条系、阿里系、百度系这几大互联网巨头产生的流量之和妥妥地超过50%,这意味着国内四大运营商日夜不停地网络建设、网络维护,有一半工作是为这几大互联网巨头打工,电信运营商“沦为”打工人。
事实上,国内电信运营商一直没有停止过与互联网巨头的“斗争”——早在2013年就曾爆发过一起“中国移动拟向微信收费”的舆论风波,虽然这场风波在有关部门的调停下很快偃旗息鼓了,但双方直接的芥蒂一直没有根除。
我辛辛苦苦建网络,你在一边坐享其成,还利用用户体验之名倒逼我投入升级网络,最可恨的是,你还把我的通信业务给OTT了,我怎能不恨你?!
但是,中国通信市场原本就不是完全的市场化机制,电信运营商除了要肩负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还要背起科技普惠、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义务,近几年的提速降费更是让电信运营商的产业地位一降再降,再不敢提与互联网企业争利一事。

所以,海外运营商无论闹得多凶,国内运营商始终不敢发一言、说一句。
当然,从近期的监管趋势来看,互联网似乎成为了整治的重点,掌控着互联网半数流量的巨头们曾经可以轻易一夜暴富、翻云覆雨,如今也收敛了不少。
俗话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随着外部力量对国内科技体系的打压,国家突然发现,靠“唯利是图”的互联网企业似乎很难实现科技强国,要打造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可能还得看国企、央企这些国之重器。
电信运营商的春天或许很快到来。


举报本楼

本帖有 6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31 23:11 , Processed in 0.11072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