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7-12-1021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0-1 17:48: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曾经辉煌的英特尔,如今站在了命运的岔路口。

作为硅谷的开拓者,它正经历一场关乎生存的豪赌。软银、美国政府、英伟达先后“斥资”紧急驰援,苹果和台积电都在潜在投资人名单上。这场豪赌的结果,将决定英特尔是作为商业史上一次伟大的复兴被载入史册,还是沦为一个充斥着管理不善和政府过度干预的反面教材。

01 陈立武:一位不被信任的“救世主”

2025年3月,陈立武接任英特尔CEO。而在七个月前,他才刚从英特尔董事会辞职。当时,英特尔前CEO帕特·帕特·基辛格突然退休,公司由两位高管临时掌舵,内部一片迷茫。

上任后首次面向全球员工的讲话中,陈立武很快体会到英特尔“敢问敢说”的企业文化。有人当场提问:“你当初为什么离开?又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回来拯救我们?”

陈立武的回答是因为个人事务离开,如今愿意承担责任。然而,这个解释并没有打动所有人。一位英特尔退休老员工回忆,当时内部交流群立刻炸开了锅,“大家对他的回应非常失望”。

如果说内部质疑只是小插曲,那么来自华盛顿的挑战,才是真正的考验。

8月,阿肯色州参议员汤姆·科顿公开指控陈立武在多家中国公司中持有股份,并与数百家中国科技企业存在利益关系。很快,特朗普也在社交媒体上表态,称陈立武“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必须辞职”。

局势一度剑拔弩张。

但谁都没料到,仅仅四天后,陈立武就与特朗普会面,气氛瞬间反转。双方迅速达成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交易:英特尔出让9.9%的股份,作为交换,美国政府凭借《芯片法案》等工具向其注资89亿美元。

9月底,另一则更为重磅消息传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英伟达,同意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双方签署的协议显示,英特尔将为英伟达代工一系列结合双方技术的新型芯片,而英伟达也承诺自己会采购其中的一部分。

02 400亿美元的“救命钱”

英特尔前CEO克雷格·贝瑞特表示,这种“客户注资模式”可能会拯救这家极度缺钱的公司。他解释称:“英特尔急需的现金只能来自客户。他们手里都有足够的现金,如果八家公司各掏50亿美元,英特尔就能活下来。”

除了已经出手的英伟达,苹果、博通、谷歌、高通等也被视为潜在的金主。

这些巨头有着共同的诉求:他们急需一个在台积电之外,能够提供尖端芯片的第二供应商。

英特尔到底需要多少钱?贝瑞特估算,这个数字可能高达400亿美元。

对一家巨头来说,这是一笔“救命钱”,也是一场豪赌。未来英特尔要么创造商业史上最伟大的扭亏奇迹,要么被写进“管理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失败案例。

这不仅是企业生死问题,也被渲染成为国家安全议题。在数字时代,美国几乎所有尖端芯片都依赖台积电,少部分来自韩国三星。

2021年,美国国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的负责人曾表示:“我们不想夸大风险,但当绝大多数高端芯片都集中在亚洲的一座工厂生产时,美国必须重新审视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

在全球范围内,芯片制造商众多,但绝大多数只能生产汽车、电视、冰箱等消费品所需的通用芯片。正国半导体产业协会CEO约翰·诺伊弗曾表示:“几乎所有有电流通过的东西,都需要芯片。”

英特尔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专注于生产更复杂的芯片:PC、工作站、服务器、云计算,甚至部分AI运算都离不开它。

眼下,英特尔正在量产18A制程芯片,并计划研发更先进的14A工艺。该公司在亚利桑那、俄勒冈、爱尔兰和以色列都有晶圆厂,还在全球布局封装和组装业务。

目前,全球能生产尖端芯片的只有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遗憾的是,自2017年以来,英特尔再没能推出顶尖水准的产品。它一步步落后,却依旧保留着追赶的资本:多座工厂(包括在建的超级工厂)、最新的生产设备,以及几十年积累的独特工艺知识。

即便如此,英特尔最快也要到2027年才能量产14A工艺芯片,而其他潜在竞争者可能需要耗费数十年才能追上这条赛道。

03 英特尔错过的黄金时代

英特尔的衰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次次错过关键机遇累积而成的。

在20世纪90年代的PC芯片黄金时代,英特尔如日中天。但此后,公司连续错过了几次改变行业格局的关键时刻。

当年,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曾希望英特尔为iPhone设计芯片,但遭到拒绝。

随后,GPU浪潮兴起,英特尔始终没能做出一款成功的产品。原本为游戏设计的GPU,被英伟达改造成AI芯片的基石,而这些高性能芯片如今几乎都由台积电代工。

进入2010年前后,英特尔在几任CEO的带领下逐渐偏离航道。公司营收在2021年达到顶峰后一路下滑,华尔街普遍预计今年还将继续下降。

2021年,董事会迫切地请回了在公司工作了30年的老将帕特·基辛格。员工一度重燃希望,认为“英特尔终于能重回正轨”。

帕特·基辛格的策略很激进:大规模建厂,重返尖端芯片制造,同时积极推动《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这项被他称为“二战以来最重要的产业政策”的法案,为美国本土芯片制造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补贴,英特尔是其中最大受益者。

然而,帕特·基辛格的投资扩张引发了董事会的不安,投资者也逐渐丧失耐心。股价在其任期内暴跌,到2023年12月他退休时,跌幅已高达66%。

继任的陈立武迅速踩下刹车。

陈立武对员工直言:“没有空白支票了。”在他看来,英特尔必须从根本上重建工程和技术文化,而不是靠疯狂烧钱续命,但这挑战巨大。

财务层面,标普全球已将英特尔的信用评级降至投资级最低档BBB(前景稳定),惠誉更在今年8月下调至BBB(前景负面)。ISS EVA(覆盖全球2.8万家公司)将英特尔的整体财务质量排在倒数5%的水平。

资深财务专家贝内特·斯图尔特惊讶于帕特·基辛格时期的巨额支出:“他们试图用花钱解决问题,但完全没有成功。”

面对困境,陈立武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CFO戴夫·津斯纳称,公司在财政方面正变得“更加保守”。英特尔出售了Altera可编程芯片业务51%的股权,价值35亿美元;抛售了价值10亿美元的Mobileye股票;同时,软银计划斥资20亿美元认购新股。

陈立武还大幅削减开支。英特尔推迟了俄亥俄工厂的建设,取消了德国和波兰的建厂计划。7月,陈立武宣布将在年底前裁员1.5万人,并将层层叠叠的11级管理层压缩一半。

技术转型同样刻不容缓。英特人CTO、AI负责人萨钦·卡蒂(斯坦福教授出身)坦言:“英特尔必须付出巨大努力追赶AI转型。”

然而,人才困境已经显现。英特尔曾是全球顶尖工程师心向往之的圣地,但随着衰落,它对精英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现在,公司换了另一套说法:加入英特尔,不是搭上顺风车,而是参与一次复兴。卡蒂总结道:“喜欢挑战、痴迷技术的人,才是我要找的人。”

04 最后的赌注:1.4nm芯片

英特尔如今所有的节流与重组,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重夺尖端芯片制造的能力。

英伟达的投资只是开始,前CEO克雷格·贝瑞特与哈佛教授大卫·约菲认为,最现实的资金来源不是政府,而是客户。

对这些科技巨头而言,分几年投50亿美元,比他们在台积电的支出更划算。英特尔甚至专门把制造业务剥离成子公司,方便客户入股。但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顾虑在于执行力。

伯恩斯坦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直言:“客户不会押宝在一个交付能力存疑的公司上。过去十多年,押空英特尔几乎是稳赚的生意。”

要想赢得客户信任,英特尔必须证明能按时、大规模、低成本、符合规格地交付14A(1.4nm)芯片,这是其进入竞争的“入场券”。

根据英特尔规划,最乐观也要到 2027年底才能让14A实现收支平衡,而公司也承认,它可能永远无法赚钱。英特尔最新财报更是警告:如果拿不到大客户订单,或在研发里程碑上失败,“14A乃至后续节点可能被迫暂停甚至终止。一旦如此,美国可能将永远失去本土尖端芯片制造商。”

英特尔的未来并不仅仅是企业兴衰的问题,也关乎美国先进制造。这也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讨论

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威廉·梅吉森指出,历史上美国政府直接持股“几乎总是坏主意”,很少有成功先例。律师兼经济学家道格拉斯·雷迪克则担忧,美国是否正在进入一个由政府强行挑选“国家冠军”的时代。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强调:“支持英特尔,并不是单纯拯救一家企业,而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工业基础。如果尖端芯片制造彻底依赖海外供应商,这是无法接受的风险。”


举报本楼

本帖有 2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4 06:04 , Processed in 0.22898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