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超级版主

注册:2004-9-28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3 17:2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几年,移动通信在世界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在我国,移动电话的发展更为迅猛,到目前为止,总用户已超过4000万,并正以每月新增100万以上用户的速度继续发展。但随着用户的迅速增长,现有频率资源对移动通信发展的制约却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提高频率利用率,尽可能提高系统容量,已成为移动通信运营者极其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将根据当今世界出现的一些新技术,介绍几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一、同心圆(Concentric Cell)技术
    同心圆技术是现阶段GSM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提高频率复用率的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将普通的蜂窝小区分为内层和外层又称底层和顶层内、外两层共站址,共用一套天线系统,共用同一BCCH信道,外层的覆盖范围与普通的蜂窝小区相同,内层采用较低的发射功率,覆盖范围较小,内、外层频率复用系数不同,外层一般采用4×3复用,内层采用更为紧密的3×3、2×3等复用方式。由于内、外层覆盖区域的中心点相同而范围大小不同因此将这种技术称之为同心圆技术。
    同心圆按其实现方式分类,一般可分为普通同心圆和智能双层网(IUO),它们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相同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内层的发射功率和内外层间的切换算法。普通同心圆内层的发射功率一般要低于外层功率,从而减小覆盖范围,提高了距离比,避免了同频干扰,其内层与外层间的切换一般是基于功率和距离的。而IUO的内层(通常称为超级层)的发射功率与外层(通常称为常规层)是完全相同的,基于C/I进行切换,其切换过程如下:首先通话在常规层建立,然后BSC不断监视此通话下行链路超级组信道的C/I值,当某超级信道的C/I达到可用门限时,便将通话信道切换到此超级信道上,同时继续监测此信道的C/I,如果变坏到一定门限,便切换到常规信道上。因此,要采用IUO,系统必须增加以下功能:下行同频C/I的估算,与IUO相关的切换算法。
    同心圆技术对容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对内层采用更紧密的复用方式,增加内层小区的TRX 来实现的。在同心圆技术中,所有载波信道被分为两组,一组用于外层,一组用于内层。规定公共控制信道BCCH、SDCCH必须放在外层,即通话必须在外层信道上建立。因此,为了保证整个网络的运行质量,外层一般采用传统的4×3复用方式。而内层主要是业务信道TCH,则可采用更紧密的复用方式,如3×3、2×3或1×3等。因此,同心圆技术对容量的提高是比较有限的。对于普通同心圆其内层发射功率低,不易吸收室内的话务量,因此频率效率提高不大,实际容量提高约为10%~30%。对于IUO,由于它内层发射功率不变,能够吸收室内话务,且基于质量进行切换,对容量吸收比较灵活,因此实际容量提高相对较大,约20%~40%。
    需要注意的是,同心圆内层的覆盖半径一般小于普通蜂窝小区,其对话务量的吸收是受话务分布情况及覆盖范围限制的。话务越集中于基站附近,效果越明显,而在话务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同心圆技术对容量的提高很少,甚至会降低。  

    二、MRP Multiple Reuse Pattern 技术
    MRP技术是爱立信公司提出的一种紧密频率复用的方法,在现实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基本原理就是把所有可用载频分成几种不同的组合,每一组合作为独立的一层,代表不同的复用组。做频率规划时逐层分配载频,不同层的频率采用不同的复用方式,频率复用逐层紧密,也就是说在整个网络中采用不同的复用类型。随着基站频率复用的逐渐紧凑,复用距离越来越小,这样就可以将一些频率释放出来用于宏蜂窝中提供额外容量,或用于建室内微蜂窝或微微蜂窝。
    采用MRP技术,由于同频复用距离缩短,同频干扰变大,必须采用跳频、动态功率控制、不连续发射等技术对抗干扰,这是MRP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在实际频率规划时,对于BCCH,由于控制信道不使用DTX和跳频,发射功率大,干扰特性与TCH不同,为保证BCCH的安全,用于BCCH的载频数应不少于12个,一般取12~15个;对于TCH,则可采用9、6、4等复用模式。另外,应注意频率分配的顺序,即先分配BCCH,然后分配TCHn,接下来做TCHn-1,逐层规划,最后分配TCH1。这是由于TCHn的载频个数少,频率分配较难,因此做完BCCH后应先做TCHn,且使其限制条件较少,例如对每个小区定义较少的邻区,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的载频间隔较小等。随着载频数量的增加,应逐步增加限制条件。
    例如,现有可用频谱7.2MHz,那么可用载频数为36个。将载频编号从1至36,分成4组,则分组方法如表1所示:
    在上表中,广播控制信道(BCCH)组有12个载频可供复用;业务信道分TCH1、TCH2、TCH3三组,每组分别有9、8、7个载频可供复用。在频率规划时,先分配BCCH,12个载频按4/12复用方式,每个小区分配1个BCCH载频;接着分配TCH3,每个小区分配TCH3中的1个载频;然后依次分配TCH2、TCH1。这样,每个基站扇区最多可有4个载频(1个BCCH和3个TCH)。如果按传统的4/12复用方式,每扇区最多只能有3个载频。

    三、双频带 Dual Band 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用户的增加,900MHz频段已无法满足GSM网络的发展需求。为了寻取更大的网络容量和更好的网络质量,国内外移动通信运营者纷纷考虑在原GSM900网络的基础上发展GSM900/1800双频网。GSM1800(或称DCS1800)系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GSM网络发展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已相继开通了GSM1800系统。
    GSM1800(或称DCS1800)是在GSM90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移动电话制式,它们共同遵守GSM的标准。因此,GSM900与GSM1800网除射频部分不同外,其他网络技术标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GSM1800与GSM900是GSM规范下的两种设备,它们遵循完全相同的设备结构和信令体系,唯一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工作频段。
    在GSM900 网的基础上发展GSM1800,可从 1800MHz频谱此频段有375个信道而900MHz中只有125个信道中更宽的可用频率范围里增加更多的容量。网的布局非常迅速、灵活和节省。因为GSM系统的基本网络组成部分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登记设备-HLR、基站控制器-BSC、变码器-TRC是现成的,可支持双频段网。只需对现有BTS或一些 GSM1800BTS增加GSM1800 BTS。
    在网络规划方面,由于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GSM900相对于GSM1800网的覆盖面大,且目前我国GSM900网已有较大规模,因此建设双频网既可以继续发挥GSM900MHz覆盖广、业务种类多、漫游能力强、已被我国公众广为接受等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GSM1800丰富的频率资源大规模扩充GSM网络容量。特别要注意的是,在GSM1800系统建立初期,由于能够进入GSM1800覆盖层的双频用户较少,这一层的话务量也相应较小,为了充分发挥GSM1800系统的作用,应通过合理的设置,使双频移动台尽可能进入GSM1800系统,从而减小GSM900系统的负荷。

    四、微蜂窝(microcell)技术
    微蜂窝技术是在宏蜂窝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是目前解决高话务量地区容量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微蜂窝的覆盖半径大约为30 m~300 m;发射功率较小,一般在1W以下;基站天线置于相对低的地方,如屋顶下方,高于地面5~10m,传播主要沿着街道的视线进行,信号在楼顶的泄露小。因此,微蜂窝可以被用来加大无线电覆盖,消除宏蜂窝中的“盲点”。同时由于低发射功率的微蜂窝基站允许较小的频率复用距离,每个单元区域的信道数量较多,因此业务密度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且RF干扰很低,将它安置在宏蜂窝的“热点”上,可满足该微小区域质量与容量两方面的要求。
    微蜂窝在初期一般是提高覆盖,在容量方面主要应用在零散的“热点”地区,即话务量比较集中,且面积较小的地区,此时对容量的提高很有限。随着容量需求增大,高话务量地区已由点逐渐连成片时,宏蜂窝已无法满足时,微蜂窝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连续覆盖,此时效果就很明显了。表2举例说明频带为7.2 MHz时微蜂窝对容量的提高情况。

表2  微蜂窝对容量的提高
  微 蜂 窝
小区参数 宏蜂窝 热点
(1微蜂窝/扇区) 连续覆盖
(6微蜂窝/扇区)
   
小区半径(km) 1 0.1 0.1
微蜂窝/小区   3 18
小区配置 3/3/3 3/3/3+2TRX×3 3/2/2+2TRX×6×3
容量(户) 1788 2868 7800
容量比 1 1.6 4.36

    在实际设计中,微蜂窝作为无线覆盖的补充,一般用于宏蜂窝覆盖不到又有较大话务量的地点如地下会议室、娱乐室、地铁、隧道等。作为热点应用的场合一般是话务量比较集中的地区,如购物中心、娱乐中心、会议中心、商务楼、停车场等地。
    微蜂窝组网简单,可直接加入到现有系统中,而不需改变现有网络结构。其设备体积小,容易安装,因此应用灵活,可直接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建设,从而快速解决覆盖盲点、热点地区通信问题。它对容量的提高是明显的,但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

    五、分层小区技术(HCS)
    分层小区技术是伴随着微蜂窝及微微蜂窝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在宏蜂窝下引入微蜂窝和微微蜂窝以提供更多的“内含”蜂窝,形成分层小区结构,从而解决网络内的“盲点”和“热点”,提高网络容量的。
    在一个分层小区结构中,不同尺寸的小区相互重叠,不同发射功率的基站紧密相邻并同时存在,整个通信网络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每一层分配不同的频率段,以保证各层之间独立运作,不会相互干扰。相邻微蜂窝的切换都回到所在的宏蜂窝上,宏蜂窝的广域大功率覆盖可看成是宏蜂窝上层网络,并作为移动用户在两个微蜂窝区间移动时的“安全网”,而大量的微蜂窝则构成微蜂窝下层网络。当有用户接入时,系统根据所测得的信号强度和各蜂窝的容量为某一呼叫选择恰当的蜂窝宏蜂窝、微蜂窝或微微蜂窝,层间切换与普通的蜂窝切换一样,切换点由系统决定,由GSM移动台自动辅助切换测量来完成,切换过程还取决于当时各级的容量,如果微蜂窝和微微蜂窝已饱和,业务将切换至更高一级的蜂窝。
一个分层小区网络,往往是由一个上层宏蜂窝网络和数个下层微蜂窝网络组成的多元蜂窝系统。如图1所示:上图为一个三层分级蜂窝结构示意图,它包括宏蜂窝、微蜂窝和微微蜂窝。每种蜂窝执行早已定义好的不同功能。一般来说,宏蜂窝用于处理快速移动车辆的业务,微蜂窝处理慢速移动,集中于步行或交通阻塞车辆的业务,微微蜂窝用于覆盖商场和办公区等室内区域。将负载按这种方式分层的原因与切换功能有关,因为车载电话在微蜂窝间快速移动会产生频繁切换,加重网络的负担,从网络管理出发,将产生频繁切换的业务转移到较小切换的宏蜂窝,将提高网络效率;慢速移动的车辆,由于它穿过蜂窝边界需花较长的时间,产生切换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由微蜂窝来处理这类业务。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几种方法可单独或结合使用,也可逐步逐项地加入网络中,但应注意不同的技术适应于不同的场合,并与厂家提供的设备的软、硬件能力有关,运营者只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厂商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技术,并切实做好网络的规划和优化,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4 02:27 , Processed in 0.18975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