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中将

注册:2005-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3 12:0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章 数据设定的总体原则

128模块目前有标准配置和紧凑配置两种配置方式,本规范主要以标配进行讲解,如果涉及到紧凑配置的特性内容,将特别注明。
第1节 配置总体原则
1.1 CCMHW配置原则以及典型配置
1.1.1 CCMHW配置原则
CCM由BAC和FSN组成一个通信平面,左右两套BAC、FSN分别组成2个平面,负荷分担工作,其中每块BAC提供8条HDLC链路(即CCMHW),每块FSN提供16条HDLC链路。BAC为必须配置,左右平面共2块。FSN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应该配置多少块单板(但最少配置2块),且配置顺序为从靠近BAC的位置向两边扩容。CCM和CPM、CNET、LIM、SPM等各框有HW链路相连,其中到CPM配置6条HW,左右平面各3 条HW (如果配置了ISP,则为其中到CPM配置12条HW,左右平面各6条HW);到CNET 有2条HW,左右平面各1 条HW;到CPM和CNET的HW由BAC提供。到每个接口框根据实际需求配置2、4、6或8条HW(一般配置2或8条),分别和CCM的两个平面相连,每个平面1、2、3或4 条HW (一般配置1或4条)。到每个业务处理框根据实际的板位配置6、8或10条HW,分别和CCM的两个平面相连,每个平面3、4或5条HW。一般原则为:
每个CCM平面给配置MHI板的每个LIM框提供4条HW,两个平面共8条HW;
每个CCM平面给配置下挂交换模块(包括SM、RSM、SMII)接口板的每个接口框提供4条HW ,两个平面共8条HW;
若接口框全部配置的是出中继(包括V5中继、PRA中继、支持LAPRSA组网的中继)的E16/STU板,则每个CCM平面给该接口框配置有1条HW ,两个平面共2条HW;
当业务处理框配置两对SPC板时,每个CCM平面给每个业务处理框配置3条HW,两个平面共6条HW;
当业务处理框配置三对SPC板时,每个CCM平面给每个业务处理框配置4条HW,两个平面共8条HW;
当业务处理框配置四对SPC板时,每个CCM平面给每个业务处理框配置5条HW,两个平面共10条HW。
CCMHW的分配顺序:
CCMHW资源0~7已固定分给CPM框和CNET框,一般不需更改。在需要配置ISP板时,需要增加ISP板所需的CCMHW;ISP单板CCMHW配置规则为:第13、14槽位ISP主备组CCMHW配置为2,第15、16槽位ISP主备组CCMHW配置为3,第17、18槽位ISP主备组CCMHW配置为5。
固定将8、9、10、11号CCMHW分配给第一个带MHI的接口框,如果有2个带MHI的接口框,则将12、13、14、15分配给第二个带MHI的接口框。如果本局没有MHI,则此步跳过。
然后按框号由小到大的原则分配接口框的CCMHW。优先分配需要4条CCMHW的LIM框,然后再分配需要1条CCMHW的LIM框。由于一般最后1框LIM未满配,局方再扩容时一般从这框开始扩容,有可能会在最后这1框增加带模块的OBC等板,这时此框需要4条HW,鉴于此,在CCMHW足够的情况下,为最后1框需要1条CCMHW的LIM框(不管是否满配)预留4条HW(但仍然只分配1条HW,另3条预留,不分配给其他单板),且此框的起始HW号一定为4的整数倍;
再分配SPM框的CCMHW。CCMHW号从紧接着上面的为最后一框LIM预留的HW号开始(4的倍数),按框号由小到大的顺序分配,每框中先分配SPM框中的BCC单板,然后分配SPC单板。注意,主备用方式的单板仅需一个CCM平面提供1条HW。如果顺序分配后仍然有SPC或BCC未分配HW,则考虑占用前面倒数第二框LIM和最后一框LIM之间未被占用的HW。
1.1.2 CCMHW的典型配置
下面举例描述CCMHW的配置。
设有以下配置情况:
LIM有3框,逻辑框号从下至上为4、5、6。其中第4框有OBC带交换模块,需要4条CCMHW。其余2框的E16和STU为纯中继,每框需要1条CCMHW:

带MHI的16号接口框配置如下,需要4条CCMHW:

SPM框配置如下,框号从下至上为20、21、22:

CCM平面的单板配置为每平面1块BAC、2块FSN,共能够提供40条CCMHW。则CCMHW应如下分配:
0~7固定分配给CPM框和CNET框,无需更改;
带MHI的LIM框分配HW8、9、10、11;
其他需要4条HW的LIM共有1框,CCMHW为12~15;需要1条HW的LIM有2框,先分配5号LIM框,CCMHW为16。由于CCMHW资源足够,为最后1个需要1条HW的6号LIM框预留4条HW,即分配CCMHW为20(4的整数倍,且21、22、23预留不分配);
再按SPM框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分配HW。先分配20框BCC的HW,HW号为24,再分配第一对SPC,HW号为25,再分配第二对SPC,HW号为26。接下来分配21框的HW,先分配BCC,HW号为27,再分配第一对SPC,HW号为28,再分配第二对SPC,HW号为29。接下来分配22框的HW,先分配BCC,HW号为30,再分配第一对SPC,HW号为31,再分配第二对SPC,HW号为32。
1.2 接口框的配置原则以及典型配置
接口框中的业务接口板槽位可以兼容C841OBC、C841RBC、C842E16、C841STU、C842STU、C841MHI等单板,接口框的配置数量由需要装配的业务接口板数量决定,一个接口框提供16个业务接口板槽位,根据业务接口板的数量和工作模式决定线路接口框的配置,基本原则是:
OBC、RBC工作在主备用模式下,每块单板只占用一个槽位;

OBC、RBC工作在负荷分担模式下,每块单板逻辑上占用相邻的2个槽位,且插在偶数槽位(槽位编号从左到右,依次为0,1,……25,此处偶数槽位是指2、4、6、8等槽位);

一个接口框所挂的模块数(SM、SMII、RSM等,不含TSM模块下挂的RSMII模块)不能超过31个;
STU占用两个单板槽位,占用四个槽位的话路资源,由于不推荐STU板配置为主备方式,所以每个接口框最多只能配置4块STU板;

虽然MHI板与OBC、E16、STU等板槽位兼容。但是工程配置中,MHI板必须配置在共享资源机架的2个接口框中(16~17);而OBC、E16、STU等板必须配置在接口机架的12个接口框中(4~15)。128模块紧凑配置的情况将另外讨论;
受到CCM的配线资源限制时,要求尽量将交换模块配置在同一个线路接口框内,尽量避免将出中继的E16/STU和带交换模块的OBC/RBC/E16/STU等板插在同一个接口框内;

在一个局内既有OBC、RBC,又有E16、STU的情况下,单板的摆放原则为:首先根据单板数量和接口框数量及SM模块的容量决定OBC(RBC)采用主备用方式还是负荷分担方式,按照机框号从小到大、一框内槽位号从小到大优先摆放OBC,然后是RBC,然后是带SMII模块的E16。在接口框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将出中继(包括NO.7、NO.1、V5、PRA/PHI、LAPRSA)的E16和STU放到有OBC和RBC的LIM框中,即使带模块的单板未放满一框,出中继的单板也要另起一框。对于出中继的STU和E16板,为了保证每半个LIM框中既有电口(E16)又有光口(STU),建议每半个LIM框先放4块E16再放1块STU;

上图中最下面一框的E16带SMII,做IDT用。
匹配阻抗为75欧姆的E16板可以满配置LIM插框,也可以满配置整个LIM机柜;阻抗为120欧姆的E16板由于出线限制,一个LIM机柜中最大可以配置48PCS,对E16板在该机柜中的槽位分布没有特别要求,建议每个插框中最好不要超过12块E16板。
1.3 C841OBC (C841RBC) 配置原则
C841OBC单板是40M光接口板,连接C&C08 AM/CM与SM的光接口单板,可以工作于主备用或负荷分担的方式,可以根据组网和单板工作方式灵活配置,配置原则:
主备方式下,一对OBC可以带2个B1标准交换模块(主备光路,每个模块512TS)。假设所带交换模块总数为m,则OBC需配数目n=[m/2]*2;
负荷分担方式下,一对OBC可以带2个B2交换模块(光路负荷分担,每个模块1024TS)。假设所带交换模块总数为m,则OBC需配数目n=[m/2]*2;
对于SM模块,其2条光路必须落在同一个LIM中;
C841RBC是远端光接口板,带RSM,其配置方式与C841OBC相同,且槽位兼容。OBC必须分别使用不同的内部光纤和所带的SM连接;
OBC板必须配置在接口机柜所属的12个接口框中。
1.4 C842E16、C842STU下挂SMII模块时的配置原则
E16提供16路E1口、C842STU提供63路E1口,配置为模块间话路时,每块E16板最大可提供16*31=496TS的模块间话路资源,每块C842STU板最大可提供63 * 31=1953TS的模块间话路资源,并无主备工作方式。为了模块/局点安全性,配置一般应尽量采用交叉连接,每块E16/STU带多个模块/局点的部分链路,使同一模块话路、通信链路分散在不同的E16/STU板上。可以根据组网和单板工作方式灵活配置,其配置原则:
受CCM硬件的限制,一个LIM框,最多只能配置31个SM/SMII模块(1个LIM框中,SM模块与SMII模块数之和<=31);
一个E16板可提供16个E1接口,一个C842STU板可通过传输设备提供63个E1接口,每个E1接口包括32个TS,其中TS0用做同步时隙,其余31个TS,可用于模块间的信令链路通道或话路的通道,这些时隙是可以分配的资源,可以从BAM上通过数据设定来进行分配;
一个SM/SMII模块有2条模块间信令链路,每条模块间信令链路的带宽,可以为2/4/8/12TS四种情况之一,可以由用户设定。缺省值为:
表1-1 通讯带宽配置表

实际工程中,一般将主备用SM模块的通讯带宽设为4TS,负荷分担的SM模块通讯带宽设为8TS。对于SM2模块,当其折算后的用户端口数大于1024,则将通讯带宽设为4TS;当其折算的用户端口数小于1024,则将其通讯带宽设为2TS;但是考虑到扩容问题,SM2模块的通讯带宽可以一律设为4TS。
一个SMII模块的2条信令链路,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要求必须配置在2块E16/STU板上,这样当坏了一块E16/STU板时,只会使某SMII模块的一条信令链路中断,另一条信令链路仍能承担该模块全部的通信流量;
一块E16/STU板上,可以配置多条SMII模块的模块间信令链路。每条信令链路都必须开始于板上的某个E1的1号时隙,并占据连续的2、4、8、或12个时隙。从这一条限制条件来看,一块E16板上最多可以配置16条信令链路,一块C842STU板上最多可以配置63条信令链路。由于硬件的限制,一块E16板上,只能出一条信令链路HW到QSI板。所以在一块E16板上,作为信令链路的时隙数的总和不能大于32个时隙。 注意,在E16单板能够提供一号中继功能的版本中E16与QSI 间信令链路HW的最后一个时隙固定用于一号中继的线路收发,这样的话可用链路时隙数为31个。由于硬件的限制,一块C842STU板上,只能出一条信令链路HW到QSI板。所以在一块C842STU板上,作为信令链路的时隙数的总和不能大于32个时隙;
作为信令链路的时隙,不能再作为模块间话路的通道。主机软件在分配模块间话路时,会根据配置数据,自动屏蔽掉这些做为信令链路的时隙;
一个SMII模块的模块间话路,在做配置数据(即设定“E1端口配置表”)时,是以E1为单位来进行分配的。从可靠性的角度出发,要求一个SMII模块的模块间话路,必须尽量对称地分布在成对的E16/STU板上。这样当坏了一块E16/STU板时,只会影响某SMII模块的部分话路,不影响全部业务。另:话路E1在每对E16/STU板上对称配置的目的,是这样配比较清晰易记,不是必须的规则;
E16/STU板作为SMII配置的限定条件,一共就是这些。掌握了这些规则,SMII的配置也并不复杂(比32模块简单)。将规则归纳一下如下:
一个LIM框中,SMB模块数、RSMB模块数与SMII模块数之和<=31;
一个E16板上的信令链路条数〈=16,且必须分布在不同的E1上;
一个STU板上的信令链路条数〈=63,且必须分布在不同的E1上;
一个E16板上的各条信令链路的时隙的总数〈=32;
一个STU板上的各条信令链路的时隙的总数〈=32;
一条E1提供的可用于模块间信令链路或话路的时隙资源数为31个TS ;
一个SMII模块的每条信令链路的带宽,有2/4/8/12个TS四种取值;
一个SMII模块的2条信令链路,必须配置在2块E16/STU板上;
一个SMII模块的模块间话路,必须尽量对称地分布在成对的E16/STU板上;
E16最小配置单元是一对。在允许的情况下,STU也最小配置一对;
一个模块的信令链路与模块间话路,只能配置在一个LIM框中,不能跨框配置。对于SMII模块,其信令链路所在的E16/STU板,及其各条模块间话路E1所在的E16/STU板,必须在同一个LIM框中;
E16/STU板必须配置在接口机柜所属的LIM框中。
掌握以上原则,灵活配置E16/STU。
1.5 C842E16、C842STU作为SPM组网时的配置原则
E16提供16路E1口、STU提供63路E1口,配置为局间话路时,可以根据组网和单板工作方式灵活配置,其配置原则如下:
一个E16板可提供16个E1接口,一个STU板可提供63个E1接口,每个E1接口包括32个TS,其中TS0用做同步时隙,当E1作为一号中继电路使用时,TS16也不可使用,其余时隙可用于局间的信令链路通道或话路的通道,这些时隙是可以分配的资源,可以从BAM上通过数据设定来进行分配;
作为局间信令链路的时隙,不能再作为模块间话路的通道;
从组网高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到同一个局向的中继电路应尽量分担在至少两块E16/STU板上,且在配置给SPM模块管理时,也应尽量配置在至少两个SPM模块中,确保不会由于某一块E16/STU的故障或某一个SPM模块的故障,造成到某一个局向通讯全部中断;
一块E16/STU板上的E1建议配置给同一个SPM模块,目的是使配置数据更简洁明了;
在配置SPM数据时,建议将每半框E16/STU板提供的局间中继配置给同一个SPM模块,使得配置数据看上去更简洁、明了。例如将4号接口框左半框的所有E16/STU板上的所有E1都配置给20号业务处理框的左边一对SPC板管理;
一块E16/STU板可以同时带SMII模块和支持SPM组网。例如,可以将某一块E16/STU板上的第0、1路E1用来带SMII模块,同时第3、4路E1作为出局中继;
提供SPM组网方式时,E16/STU板上的多路E1可以做不同的用途。例如,可以将某一块E16板上的第0、1路E1用来支持TUP业务,同时第2、3路E1支持ISUP业务,第4路E1支持PRA业务,第5路E1支持一号信令业务,等等;
SPM组网与TSM组网在同一个局中可以并存。例如,可以配置1号模块为SPM模块、2号模块为TSM模块,且1、2两个模块均有信令链路到同一个目的信令点、均有中继电路到同一个局向;
E16/STU板必须配置在接口机柜所属的LIM框中;
带SMII和出局中继可以在同一块E16/STU上,用于带SMII的中继E1不需要SPC处理;
STU板不支持一号信令,E16板可以支持一号信令;
受接口框处理能力的限制,每个接口框最多只能有四块E16板处理一号信令。
1.6 C841MHI配置原则以及MHIHW典型配置
1.6.1 C841MHI配置原则
C841MHI是多HW转换接口板,该板将本框内QSI板送达该槽位的16M话路转换为2M或8M话路,其中2M话路通过框间配线提供给SPM框内负责处理协议的CPC板,提供七号、V5等链路必须的话路资源;8M话路通过框间配线提供给SRM框内的SRC/SPT板,不仅提供资源通道所需的话路资源,同时还包含MHI板和SRC/SPT板间的HDLC链路。C841MHI板工作于主备方式。C841MHI板的配置原则如下:
C841MHI板完成16M到2M的转换,下挂CPC板;或者完成16M到8M的转换,下挂SRC/SPT板;支持同时下挂CPC板和SRC/SPT板;
C841MHI板在全部下挂CPC板时,每对C841MHI板满配置下可下挂16块CPC板。(从理论上计算,C841MHI板应能将4个16M转换为32个2M;但是由于后出线的限制,C841MHI板只能将2个16M转换为16个2M,而另两个16M浪费掉);
C841MHI板在全部下挂SRC/SPT板时,每对C841MHI板满配置下可下挂4块SRC/SPT板。(这是由于C841MHI板能将4个16M转换为8个8M,每块SRC/SPT板需要使用2个8M);
C841MHI板在支持混配模式时,每对C841MHI板满配置下可下挂3块SRC/SPT板和8块CPC板(即将4个16M转换为6个8M和8个2M);
C841MHI板支持上述三种配置模式,在实际配置时,考虑到资源的利用率和组网安全性等问题,一般优先选用混配模式同时下挂SRC/SPT板和CPC板,采用混配算法后仍未有上级单板的单板(SRC/SPT或CPC)使用纯2M或纯8M配置中的一种。例如全局配置了2块SRC、2块SPT、8块CPC,则先配置一对MHI板使用混配模式,带2块SPT板、1块SRC板和8块CPC板;再配置一对MHI板使用纯8M配置模式,带剩余的1块SRC板;
MHIHW的配置顺序如下:
MHI以组为单位提供HW,且顺序为从左到右(即组号从小到大),优先用混配模式为SRC/SPT提供HW,且HW号从0开始从小到大分配。由于每块SRC/SPT需要8条HW,因此,SRC/SPT板的起始HW号一定是8的整数倍(包括0)。如果仍有SRC/SPT没有HW资源,则再利用下一组MHI的HW。且这一组MHI是否采用混配模式需要视以下情况决定:前面几组采用混配模式的MHI,为SRC/SPT提供HW后,剩余的HW能够为所有需要MHIHW的CPC提供HW,则本组采用纯配模式,否则采用混配模式。分配CPC板的MHIHW顺序为:先分配10、13槽位的CPC,然后按槽位号23、22、21......的顺序分配。MHIHW的顺序为30、31,28、29,26、27,24、25,然后是下一组MHI的30、31,28、29......,2个为1组。由于MHI出2M时一个插头出2个2M,但一个CPC仅需要1个2M,这样当某一框的CPC为奇数时,下一框的CPC配置HW时不能继续利用前面剩下的那个2M,必须利用下一组HW。
1.6.2 MHIHW典型配置
下面举例描述MHIHW的配置。
设有以下配置:
SRM框配置如下:

SPM框配置如下:

此种情况下,一般配置2对MHI板。MHIHW分配如下:
第一对MHI板采用混配模式,提供3个8×2M和8个2×2M,MHIHW0~7分配给第一块SPT,8~15分配给第二块SPT,16~23分配给第一块SRC,此时还有1块SRC未分配MHIHW,而且第一对MHI板剩余的2×2M数量不足以给所有CPC板提供HW,因此第二对MHI仍采用混配模式,其MHIHW的0~7提供给最后一块SRC。
然后分配CPC板的HW。最下面一框的10槽位的CPC和13槽位的CPC共用一个MHIHW的2×2M插头,其中10槽位分配MHIHW30,13槽位分配MHIHW31,然后再从槽位从大到小的顺序,分配23槽位和22槽位的MHIHW,也是共用一个MHIHW的2×2M插头,其中23槽位分配MHIHW28,22槽位分配MHIHW29,然后是21槽位和20槽位,按上面的顺序应当分配MHIHW26和27,但由于20槽位无CPC板,这时的27号HW应不分配,而不是分配给上一框的CPC使用。此时第一组MHI板还剩下HW24和25未分配,可以分配给上面一框的CPC使用。上面一框的10槽位的CPC分配HW24,13槽位的CPC分配HW25。到这个时候,第一组MHI的HW全部利用了。剩余的CPC板需要利用第二组MHI板的HW:上面一框的23槽位的CPC分配第二对MHI的30号HW,22槽位的CPC分配第二对MHI的31号HW。
至此,MHIHW分配完毕。
1.7 业务处理框的配置原则
在本局采用SPM组网方式时,业务处理插框为必须配置,每个业务处理机柜最多配置4框。业务处理机框中的SPC板每对一般按处理128个E1计算(即满配置E16的半个LIM框出中继),每对SPC板(对应一个SPM模块)最大处理10块协议处理板的协议交换;每块CPC板最大可以处理4条七号信令链路,或最大处理8条V5信令链路,或最大处理16PRA信令链路,或最大处理32条RSA信令链路。其配置原则为:
每个SPM框中包含2、3或4个SPM模块,各处理128个E1端口,共处理256、384或512个E1端口;
每个SPM模块由两块SPC板组成,互为主备用;
每块SPC板占用两个物理槽位;
每个SPM模块一般按处理128路E1的呼叫业务计算;
每个SPM模块最大处理10块协议处理板的协议交换;
SPM框内的CPC板有四种用途:其中如图1-1中CPC0主、CPC0备槽位的CPC板为固定功能,完成本框内各单板的通讯及与AMP间的通讯;其它槽位的CPC板根据数据可分别处理七号链路、V5链路、PRA/PHI链路、RSA链路;

图1-1SPM框内CPC板位配置图
CPC板可处理4条七号信令或8条V5信令或16条PRA/PHI信令或32条RSA链路;
一块CPC板根据数据配置只能完成一种功能(PRA/PHI可在同一块CPC上)。即,一块CPC板要么处理七号链路,要么处理V5链路,不可能同时既处理七号、又处理V5;
一块CPC板只能配置给某一个SPM模块,不能配置给其它模块。即,CPC板不可能第0条链路配给一个SPM模块,第1条链路又配给另一个SPM模块;
从组网稳定性角度考虑,当CPC板提供七号链路时,建议到同一个局向的链路应配置到至少两块CPC板上,且这两块CPC板应配置给不同的SPM模块,如果有条件,这两块CPC板最好能够在不同的SPM框内;
从组网稳定性角度考虑,当CPC板提供V5链路时,其主备链路应配置到至少两块CPC板上(一般一个V5接口配主备两条链路,因此一般是配置在两块CPC上),但这两块CPC板必须在同框、必须配置给同一个SPM模块;
为了安全性,作七号链路的CPC每局最小配置两块,大于两块时可以单配;
考虑到SPM框扩容时,不能改变已有单板的配置,所以在SPM框内配置CPC板时,需按照板位图中的顺序配置(如图1-1所示);
考虑到SPM框扩容时,不能改变已有单板的配置,所以在SPM框内配置SPC板时,需按照图1-2中的顺序配置;
图1-2  SPM框内SPC板位配置图
在生成板位配置时,根据SPM框数、SPC板数、CPC板数,按照前述SPC板、CPC板的配置顺序即可;
考虑到MHI板扩容时,不能改变已有单板的配线,所以在配置CPC板时,要求最多只有一个SPM框内的CPC板数是奇数,其他SPM框内的CPC板数必须为偶数。且在扩容CPC板时,也应保持这个原则;
CPC板通过数据既可以指配给同框的SPC板管理,也可以指配给其他框的SPC板管理。
为了各SPM模块的资源分配均匀合理,建议在SPM框足够多的情况下,每个SPM框中SPC板不超过2对。即如下所示:

不允许出现下面的SPM框有3对SPC而上面的SPM框仅有1对SPC的现象。
1.8 共享资源框的配置原则
除PWS板外,SRM框内其它单板(SRC/SPT板)槽位兼容;
每个资源框可插21块SPT/SRC板;
每块SPT板提供64路异步信号音,信号音同SM上的SIG板。SPT板支持信号音在线加载;
C841SPT:对于非SSP交换机配置时,全局一般仅配置2块SPT板,配置在框号第18框的第4、5槽位,这两块SPT板在逻辑上互为主备用。对于SSP交换机配置时,SPT的数量还要根据需要的固定语音通道数配置;
SRC板根据数据配置可提供多种功能:双音收号器DTR、主叫号码显示FSK、会议电话CONF、多频互控收发器MFC。对于SSP交换机配置时,需要增加与SPT对应的SRC板;
每块SRC板提供256路资源通道(实际仅为252路,另四个时隙作为板间HDLC通讯用),以64个通道为单元,每块SRC板有四个单元,功能可按单元灵活配置。例如,某一块SRC板,可以配置其第0单元完成DTR功能,第1单元完成FSK功能,第2单元完成CONF功能,第3单元完成MFC功能;
SRC板提供DTR资源数与全局在SPM组网中配置的V5中继数有关,比例一般为1:12。计算公式为:DTR=V5中继数÷16×130%,即DTR/V5中继数≈1:12;
SRC板提供主叫号码显示FSK资源数与全局在SPM组网中配置的V5中继数有关,比例一般为1:60。计算公式为: FSK=V5中继数÷75×130%,即FSK/V5中继数≈1:60;
SRC板提供MFC资源数与全局在SPM组网中配置的一号中继数有关,比例一般为1:14。计算公式为: MFC=No.1中继数÷18 ×130%,即MFC/No.1中继数=1:14;
SRC板提供CONF资源数一般固定配置一块SRC板上的一个DSP,即64路会议电话资源。虽然每块SRC板提供超过64路最大可达到252路会议电话资源,但业务上仅支持最大64方会议电话;
上述配置为根据经验数据得出的推荐配置,在实际开局中,可根据话统任务观察各资源的使用情况,并灵活调配;
C841SRC:SRC板配置数量从2块到40块不等,一般按上述中继电路数与所需资源数的比例进行配置,由于SRC板提供的是全局资源,还应考虑到n+k备份(一般默认为n+1备份),即保证在任意一块SRC板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全局的业务。
1.9 128模块主机侧数据字典的几点说明

在实际开局时首先要根据本局的实际需要和以后扩容的要求设计好各个数据表的最大元组数,尤其要设计好各个公共表的最大元组数(因为公共表的修改将导致全局加载),并要决定是修改模块表、公共表还是CDB中的表,对修改不同类型的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加载即可,争取在第一次开局时,调整好各类表格的元组数,以避免在扩容过程中对全局进行加载。
1.9.1 针对汇接局
一般字冠很多,而被叫号码分析表最大元组数缺省值为800,实际可能要做的字冠会超过800,这时就要按实际情况修改这个表的最大元组数,由于这个表是公共表,所以修改完格式化后要全局加载所有模块;
SM模块或SPM模块不带或带很少的本地用户,那么必须修改相应的模块数据表。首先把这个模块的ST用户数据表、ST设备数据表、V5ST用户数据表和V5ST设备数据表按实际容量改小,修改完后,格式化再加载本模块即可。由于涉及到的数据表都是模块表,所以加载时只要加载本模块即可;
中继电路表在SM(SPM)和CDB中各有一张,SM(SPM)中的一张最大元组数表示本模块最大能配多少中继电路(模块表),SM为4096,SPM为6400,一般是够用了,如果要修改则只需格式化加载这个模块即可。对于CDB中的中继电路表最大元组数表示全局最多可配多少中继电路(因为中继选线是在CDB中进行,所以CDB必须要保存全局所有中继电路的数据),这个缺省值是200000,如果全局各个模块的中继电路数之和超过200000,则要按实际情况和以后的扩容要求,修改这张表的最大元组数,并格式化加载CDB即可。
1.9.2 针对端局
对于较大的端局,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以后的扩容),将被叫号码分析表的最大元组数增大;
一个SM模块为纯V5模块,只带V5用户,不带本地用户,那么必须修改相        应的模块数据表。首先把这个模块的ST用户数据表和ST设备数据表改小,改为1即可,同时把这个模块的V5ST用户数据表和V5ST设备数据表按实际容量改大,注意如果容量超过8000,还要修改本模块的用户数据索引表,如果本模块的接口数超过10个,还要修改V5接口数据表,修改完后,格式化再加载本模块即可;
同汇接局。

第2节 中继总体原则
2.1 模块编号原则
SPM模块的模块号,总的范围为1-30。
SM模块的模块号,总的范围为31-100。
SMII模块的模块号,总的范围为101-128。
在SM或SMII的资源紧张时,SM、SMII等模块编号可以统一规划为31-128。
RSMII模块的模块号,总的范围为115-128,与SMII共用资源。
2.2 中继数据命名原则
设置应简洁、易懂。要求能够清楚表明特性。
2.2.1 中继话路数据命名原则
局向名以局点名称来命名。
子路由名与直达局向一一对应,例如:局向为长途局,子路由名为长途局;如果一个局向包含多个子路由,子路由名称用后缀1、2等区分。
路由包含一个子路由时,名称为子路由名称;路由包含多个子路由时,名称为第一子路由+第二子路由。
中继群名称要与子路由名一致, 由于128模块允许不同模块的但归属同一子路由的电路(相同类型)可以划分给一个中继群,也就是中继群可以跨模块分布,那么我们约定中继群的名称跟随它归属的子路由的名称,方向使用汉字表示出中继、入中继、双向中继:‘入’代表入中继、‘出’代表出中继、双向不用标记;例如: 长途局子路由的双向中继群名为TG长途局。同时如果升级等原因,中继群按照模块分布,那么中继群名称应包括子路由名、电路所在的模块号以及方向,方向使用汉字表示出中继、入中继、双向中继:‘入’代表入中继、;‘出’代表出中继、双向不用标记;例如: 长途局子路由在一号模块的双向中继群名为TG长途局01。
对于一号中继,一般偶数为入中继群,奇数为出中继群。 出中继群设为“对端局名_出”,对于入中继群设为“对端局名_入”。同时如果升级等原因,中继群按照模块分布,那么出中继群设为“对端局名_模块号_出”,对于入中继群设为“对端局名_模块号_入”。
V5中继群号,建议采用对局olt名称,如v5水岭olt等。
PRA中继群号,建议采用对局名称+后缀,如PRA163_1等。
2.2.2 MTP数据命名原则
目的信令点名:采用对局名称来表示。
MTP路由名:要求出局链路路由设置为对端局名。当非直达信令路由时,采用局名_迂回路由局名来表示。
链路集名:要求出局链路集名设置为对端局名。
链路名:要求出局链路设置为对端局名,当同一局向有多条链路时,后缀_1、_2等来区分;
2.3 中继数据编号原则
2.3.1 呼叫源编号原则
当呼叫源有特别要求需要分别设置时,建议将用户呼叫源和中继呼叫源按一定的范围予以区分。如用户呼叫源范围:0 ~50;中继呼叫源范围:51~ 100 。
  
2.3.2 中继话路数据编号原则   
由于编号原则只是要规范大家的设定思路,所以示例讲解。
假设某市新开局,其目前组网中有5个局向,分别是长途局、MS1、MS2、MS3、MS4等,电路类型为TUP/ISUP、NO.1。
1)局向:
所有局向统一编号:
长途局的局向编号为0,
MS1;MS2;MS3;MS4局的局向编号分别为:1 、2、3、4 。
其他属性的局向接后依次编号。
2)路由选择码/路由/子路由/中继群:
到各局向的路由选择码、路由号、子路由号、中继群号编号从0开始编,每区间预分配10个。
由于128模块允许不同模块的但归属同一子路由的电路(相同类型)可以划分给一个中继群,也就是中继群可以跨模块分布。那么我们约定中继群的编号跟随它归属的子路由的编号。(推荐模式)
编号如下:
长途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0~9;
MS1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 10~19;
MS2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20~29;
MS3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 30~39;
MS4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 40~49;
依次类推。
为什么子路由的范围是0~9呢?主要是考虑了同一局向中包含了一号和TUP、ISUP并存的情况,编号为0、1、2等。普通情况中,每个局向只有TUP时,只占用一个子路由号,如0、10、20等,其它空余。中继群的编号跟随子路由的编号。

由长途局作为首选的路由选择码范围为0~9,路由号范围为0~9;
由MS1局作为首选的路由选择码范围为10~19,路由号范围为 10~19;
由MS2局作为首选的路由选择码范围为20~29,路由号范围为 20~29;
由MS3局作为首选的路由选择码范围为30~39,路由号范围为 30~39;
由MS4局作为首选的路由选择码范围为40~49,路由号范围为 40~49;
依次类推。

示例:
呼叫0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长途局,无第二子路由,那么路由选择码为0,路由号为0,子路由为0。
呼叫222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长途局,第二子路由MS1局,那么路由选择码为1,路由号为1,第一子路由为0,第二子路由为10。
呼叫223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长途局,第二子路由MS2局,那么路由选择码为2,路由号为2,第一子路由为0,第二子路由为20。
呼叫224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长途局,第二子路由MS2局,第三子路由MS4局,那么路由选择码为3,路由号为3,第一子路由为0,第二子路由为20,第三子路由40。(以上字冠属于长途局作为首选的路由选择方式)
呼叫333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MS1局,无第二子路由,那么路由选择码为10,路由号为10,第一子路由为10。
呼叫334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MS1局,第二子路由MS2局,那么路由选择码为11,路由号为11,第一子路由为10,第二子路由为20。
呼叫335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MS1局,第二子路由长途局,那么路由选择码为12,路由号为12,第一子路由为10,第二子路由为0。
呼叫336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MS1局,第二子路由MS2局,第三子路由MS4局,那么路由选择码为13,路由号为13,第一子路由为10,第二子路由为20 ,第三子路由40。(以上字冠属于MS1局作为首选的路由选择方式)。


呼叫444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MS2局,无第二子路由,那么路由选择码为20,路由号为20,第一子路由为20。
呼叫445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MS2局,第二子路由MS1局,那么路由选择码为21,路由号为21,第一子路由为20,第二子路由为10。
呼叫446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MS2局,第二子路由长途局,那么路由选择码为22,路由号为22,第一子路由为20,第二子路由为0。
呼叫447字冠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为第一子路由MS2局,第二子路由MS3局,第三子路由MS4局,那么路由选择码为23,路由号为23,第一子路由为20,第二子路由为30 ,第三子路由40。(以上字冠属于MS2局作为首选的路由选择方式)。
依次类推,得到所有类型的编号。

注意:
纯一号和七号在局向上统一编号。
如果在同一局向中有一号和七号,那么子路由、中继群等的编号在同一区段内分配,七号从小到大,一号从大到小。
当增加模块,扩容某局向的中继电路时,其新增的中继群号在原定的范围内依次编号,保持其区间的连续性并有规律可循。
如果PRA局向较少,可以将PRA和一号、七号局向一起编号。
3)V5TK
V5中继群的编号为150-249。
4)PRA
如果PRA局向较少,可以将PRA和一号、七号一起编号。  
如果PRA局向较多,那么PRA电路的路由选择码、路由号、子路由、中继群号的编号从250开始编,预分配10个。

2.3.3 MTP数据编号原则
1)目的信令点
目的信令点索引编号从小往大编号,建议编号与对应的局向号相对应,而LSTP0、LSTP0局目的信令点索引编号从20开始;      
长途局目的信令点索引编号为0;
MS1目的信令点索引编号为1;
MS2目的信令点索引编号为2;
MS3目的信令点索引编号为3;
MS4目的信令点索引编号为4;
其他目的信令点索引从5开始依次编号。
LSTP0局目的信令点索引编号为20;
LSTP1局目的信令点索引编号为21;
2)链路集  
MTP链路集编号与目的信令点索引相对应;从小往大编号。
RSMII链路集从100开始编号。
3)MTP路由  
局间NO.7路由集编号按照目的信令点索引的顺序,从小往大编号。



第3节 计费总体原则
3.1 计费数据的基本原理
作为电信业务使用者,用户必须为他的每次使用向电信业务营运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例如打电话,每次通话的费用与通话距离(如长途、短途收费不同)有关;与通话时长有关;与通话的日期和时刻(如正常工作日、节假日收费不同;同一天的不同时段收费不同)有关。使用不同的电信业务有不同收费标准,同一电信业务在不同的地方又可能有不同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一般是由电信业营运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的。
计费是由程控交换机自动进行的。实现准确计费的条件是正确设定计费相关命令中的参数。计费数据可根据电信业营运者提出的计费要求由开局方设定,也可由电信业营运者自己设定或修改。由于计费数据命令很多,因此,计费数据设定的重点和难点是不同命令的设定顺序以及同一个命令中参数的选取和含义。
主机计费过程由计费分析和计费操作两个步骤组成。计费分析是根据本次呼叫信息分析得到计费情况,实际上是查询几条分析命令的过程。这些命令规定了什么主叫(以主叫的计费源码表示)呼叫什么被叫(以被叫的计费源码或被叫号码表示)、进行什么类型的通话(承载业务)时该如何对主叫计费(计费情况)。这些命令还规定了什么被叫(以被叫的被叫计费源码表示)进行了什么类型的通话(承载业务)时该如何对被叫计费。计费操作是在分析出计费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次呼叫的资源占用(主要为时长、因素)按照该种计费情况的规定做相应的动作(产生详细话单或跳计次表)。
3.2 计费数据设定原则
计费情况的划分
计费情况一般首先划分为两大类:集中计费和非集中计费,非集中计费又划分为四种:脉冲计次、详细话单、不计费、详细话单和记次表,每一种内再细分。对于脉冲计次,可按跳表类型细分为市话类(3分2次+1分1次)、网话类(1分1次);对于详细话单,若需要按目的码立即计费(如校园卡),可按不同的目的码费率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计费情况;对于不计费,应当按照是否出话单细分为免费呼叫和不计费呼叫,免费呼叫出免费话单,不计费呼叫不出话单,对于不计费呼叫,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一种是计费类型为不计费,另一种是设为跳计次表,但跳表次数为0。对于下级局的集中计费,建议在计费情况分析表的计费局一项中仍然设为非集中计费,否则主机程序处理会产生两张话单(一张为中继话单,一张为用户话单,两张的主被叫号码、时间、时长等完全相同),也可以采用设为集中计费的方式,但设为跳计次表,跳表为0,建议采用第一种方法。
以下提供一种计费情况划分的示例:
计费情况0固定为免费(详细话单)。
计费情况1~9用于计次表,其中:
计费情况1~4与计次表1~4相对应;
计费情况5~9设为计次表1~4的其它计次方式或者计次表5~10的计次方式(通常情况下,使用 4 张计次表足够了)。
计费情况10固定为不计费;
其他的计费情况从11开始依次编号,比如详细话单。对于对于有校园卡等需要立即计费的局,计次表和详细话单的费率必须严格按照具体的费率要求设置(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最大元组数)。
11-19为本地网及国内长途的详细话单,可如下设置:
11:国内长途(计费制式中,零时至七时费率设为四折,七时至二十四时为七折,以实现正常时段7分/6秒,优惠时段4分/6秒的费率);
12-19为其它类型的国内长途计费类别;
20以上为国际长途的详细话单;
其中20为港澳台长途,21为普通国际长途,22为通往15个享受费率优惠的国家的国际长途(零时至七时费率为六折优惠,48分/6秒,正常时段不打折),23以上为其它类型的国际长途(根据费率从小到大递增);
30以上为被叫计费的计费情况;

以上计费情况的划分时针对需要立即计费的,当不需要立即计费时,可将详细话单的计费情况(11以后的计费情况)合并为一种。
计费单元的划分
目前使用的计次制式有如下几种,在计费制式中定义。
普通用户呼叫长途:计费方式为详细话单,1次/6s+1次/6s;
普通用户呼叫市话:2次/180s+1次/60s;
普通用户呼叫本地(长途)等:1次/60s;
拨号上网用户的计费:1次/60s+1次/60s 或者4次/60s+4次/60s;
普通用户呼叫某些特服号码等:2次/180s+0次/60s;
110/119/120/122:免费呼叫,出免费详单。
计费情况应用原则
C&C08系统可以通过定义本局分组计费、目的码计费、被叫计费、CENTREX计费和新业务计费来实现对一次呼叫的计费。
一般对于本局用户互拨时通过定义本局分组计费来实现。如果本局计费分组过多,可以在本局分组计费表中仅描述组内及其他特殊的组间计费,其他组间计费采用目的码计费来实现;
对于本局用户发起的出局呼叫,通过目的码计费来实现;
对于中继群的双向计费,入中继计费是呼叫发起方为中继群的“主叫计费”。本局中继发起的呼叫实为它局用户发起呼叫引起的,在呼入本中继群的它局用户无须区分的情况下,可用对入中继计费来代表对它局用户的计费,即所谓的集中计费。入中继计费另一用处是在网间接口局对对端网呼入本网计费,与它对应的是对端网的出中继计费,中继出入两端计费的目的是为了网间呼叫的费用核对,所以出中继计费实际上是为对端局的入中继计费。出中继计费除了用于接口局计费外,还常用于对以中继连接的传呼台等的呼入计费。对于出中继计费,如果对该中继的出中继计费不需要区分目的码,统一对待,则在本局分组计费表中实现,此时主叫方计费源码、被叫方计费源码都是该出中继计费源码。若要区分不同的目的码对出中继计费,则应通过设置目的码计费来实现,此时主叫方计费源码为该出中继计费源码,计费选择码为目的码对应的计费选择码。(建议不论是否区别目的码,都设置通过目的码计费来实现)。
如果由被叫用户承担本次呼叫费用,则设置被叫计费表。C&C08中的被叫计费是与主叫无关的计费。也就是说,对于被叫计费的用户,不管是长途来话还是本地来话,对被叫的计费均采用相同的费率,这种被叫计费是对整个通话计费的补充,不能实现被叫对整个通话的付费,常用于对用户线连接的传呼台、移动电话的呼入计费;
对于CENTREX群内呼叫,不需要区分主叫、被叫和承载能力时,通过设置CENTREX群计费来实现。如果需要细分呼叫,则通过设置本局分组计费来实现。
计费源码的划分
一般应将计费情况相同的用户和中继设为一个计费源码,全局统一编号,对于用户和中继计费情况不同的,用户的计费源码从0开始编号,中继群的计费源码从100开始编号。

举报本楼

本帖有 5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6-3 14:45 , Processed in 0.44304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