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7-12-1022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17 10:38: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当全球 AI 算力需求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太空正成为科技巨头角逐的全新算力战场。最近,英伟达、SpaceX、谷歌相继抛出重磅计划,一场从地面延伸至轨道的计算革命正式拉开序幕。
11月2日,英伟达将H100 GPU成功送入太空,旨在测试数据中心在轨道环境中的运行可行性。仅隔两日,马斯克于11月4日明确表态,将通过扩大星链V3 卫星规模构建太空数据中心,借助星舰的批量发射能力,目标在 4-5 年内实现每年 100GW 的数据中心部署,打造分布式轨道计算架构;
11月5日,谷歌紧随其后宣布启动“太阳捕手计划”(Project Suncatcher),拟将TPU芯片送入太空,利用太阳能供电。计划 2027 年初发射两颗搭载 TPU 芯片的原型卫星。三大巨头在短短四天内密集布局,标志着太空数据中心从概念走向实战,或将重塑全球云计算格局。
华西证券认为,太空算力“低成本广资源大空间”的特点为商业航天找到了一个稳定长期的盈利模式。当前正处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过渡阶段。未来随组网计划推进,将形成全球覆盖的空天算力网络。
怎么算?有何优势?

传统卫星的数据处理遵循 “先回传、后解析” 的固定路径 —— 卫星捕获数据后需全程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中心完成后续的解析、处理与分析。那么,太空计算到底怎么算?
太空计算则彻底打破了这一模式,核心差异在于将算力直接 “搬” 到了轨道上。据中科星图副总裁、商业航天战略部总经理郝雪涛向媒体介绍,太空计算是指将计算资源部署在空间平台上,通过卫星等太空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智能决策。
算力为何要挣脱地面束缚、向太空拓展?在业内看来,这一趋势的背后,既是技术迭代到特定阶段的必然演进,也是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行业发展逻辑来看,算力 “上天” 的驱动因素兼具现实痛点破解与未来趋势适配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传统 “天感地算” 模式长期受制于地面站覆盖范围、地空通信带宽等硬性约束,导致卫星产生的有效数据中,仅有不足一成能成功传回地面,且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时效差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卫星数据的价值释放.
另一方面,卫星作为遥感观测、应急通信、灾害预警等关键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正经历从单纯的 “数据采集终端” 向 “在轨边缘智能节点” 的转型,进而朝着 “天地一体化” 智能算力网络的方向演进,这一产业升级需求直接催生了太空计算的应用场景;此外,面对地面数据中心日益凸显的能源消耗、散热压力等瓶颈,太空算力已成为多个国家布局的战略性解决方案,成为破解算力发展桎梏的重要路径。
同时,“太空计算”具备两大优势。首先,轨道设施能近乎 24 小时不间断捕获太阳能,可摆脱地面数据中心对传统电网的强依赖,实现清洁能源驱动的持续运行。其次,深空天然的真空环境可直接作为辐射散热场,大幅降低运行成本与环境压力。
在业内看来,随着AI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战略价值正被全球广泛认可。而凭借能源供给、运行安全、数据处理效率等多重独特优势,太空算力已从概念探索逐步落地为现实应用,不仅吸引了众多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布局,更有望在全球算力竞争中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性跨越,开启全新的计算时代。
中国按下“加速键”

事实上,在全球太空算力赛道的角逐中,中国已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今年5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 “三体计算星座” 正式迈入组网实施阶段,为天地一体化智能计算网络按下 “加速键”。据悉,首发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
“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和国星宇航主导构建的中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作为计算卫星的核心载荷,之江实验室研究突破的星载智能计算机把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到P级,实现10至100倍的提升。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就像“星座资源管家”,能对星座的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在轨计算任务编排调度及应用状态监测。
国星宇航是“三体计算星座”的核心参与方之一,采用了国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配套企业自研的AI载荷,每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
2025年1月27日,国星宇航首次递交港股申请材料,但六个月后未能完成上市流程。8月25日,国星宇航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对于太空算力的构建,国星宇航在其上市招股书中解释了AI卫星的迭代:早期的AI应用卫星主要为自身运营提供AI赋能的数据分析与计算服务。而新的“AI智算卫星”则更进一步,不仅为自身,也为其他太空飞行器以及地面应用提供先进的人工智能驱动数据分析及计算服务。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太空算力正催生出结构清晰的新兴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产业落地。上游以卫星制造为核心,国星宇航作为全链条参与者,布局多座卫星测试与研制基地,银河航天、微纳星空等民营力量与国有航天企业共同构成供给矩阵。
中游聚焦芯片与载荷攻关,太空强辐射环境对芯片抗辐射加固要求极高,虽我国航天级 AI 芯片仍存短板、高性能抗辐射 GPU 依赖进口,但复旦微电子、紫光同创等企业的抗辐射 FPGA 已实现卫星应用突破。
下游应用场景是产业发展关键,当前聚焦遥感处理、海洋物联网等细分领域,随着发射成本降低与在轨技术成熟,业内预计5-10年内,太空算力将成为AI基础设施重要组成。
在业内看来,当AI算力需求突破地面资源瓶颈,太空正从探索边疆转变为全球算力竞争的战略高地。这场以 “天算” 融合传统 “地算” 的模式,不仅通过算力在轨部署破解了带宽、能源、时效等核心痛点,更重构了数据处理的底层逻辑与产业生态。从国际巨头密集抛出太空数据中心计划,到中国 “三体计算星座” 率先组网落地,全球已迈入太空算力从概念到实战的关键转折期。中国凭借自主星座组网、核心技术突破与完整产业链布局,在这场新赛道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而随着上下游协同攻关与商业场景落地,太空算力推动天地一体化智能网络成型,为数字经济开辟 “太空维度” 的增长新空间。

举报本楼

本帖有 5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8 01:08 , Processed in 0.13218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