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7 15:40: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yonica 于 2019-6-7 15:49 编辑

很多美国人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电信产业,在5G时代落后了呢?


我最近在外媒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美国没有能跟华为竞争的对手》,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驻华盛顿的记者。


这篇文章一发出来,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今天 就来带你看看这篇文章里的观点。

其实,美国的电信公司曾经是很辉煌的。不过辉煌的时间有点早,是固定电话时代。像AT&T,也就是美国现在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它的电信设备曾经在全世界各地销售。像是贝尔实验室,曾经也是电信技术的大脑、是创意发源地。


但是到今天,美国电信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你看5G设备这个领域,谁是领头羊呢?最大的有三家,中国的华为,芬兰的诺基亚,还有瑞典的爱立信,没有美国公司什么事。


你也许会说,美国这不还有思科?但思科不是给手机网络做通信基站设备的。所以思科跟华为、诺基亚,不算是5G领域的竞争对手。

那美国通信设备公司从巅峰走到现在这个地步,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金融时报》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转折点发生在1996年,那还是2G时代。


当时,美国议会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电信法案。法案的目的,是要提高电信行业的开放性,为美国家庭带来更好的电信服务。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一直都对电信领域的监管特别严,设置了很多壁垒。比如做本地电话的运营商,不能跟长途电话的运营商竞争。再比如做电话的运营商,不能抢有线电视的生意,反过来也不行。

但是1996年的法案一出来,这些壁垒都被打破了。市场一开放,新玩家进来了,老玩家也加紧扩张地盘。


这件事本来初衷是好的,可没想到,就是这个法案,变成了美国电信产业衰落的起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法案带来了两个意料之外的后果:


  • 第一,竞争让市场变得碎片化,这件事最终让电信设备提供商陷入了债务危机。

当时,美国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做的最大的就是摩托罗拉和朗讯。当时行业里常见的做法,是设备提供商先借钱给运营商,帮他们买设备。等对方赚钱之后,再把费用收回来。


可是,市场竞争一变得激烈,有些运营商为了抢占市场过快地扩张,导致自己欠了大量的债。运营商没钱还债,朗讯、摩托罗拉也就收不回来钱了。


  • 第二个后果,是这个法案给不同的技术标准开了口子。

你知道,现在5G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但是在2G的时代可不是这样。


1996年的法案出来之后,有很多运营商,他们为了建立起竞争壁垒,就开始研发自己的技术标准。比如说,像Sprint这家运营商,用的是一个叫WiMax的技术标准,但是另一个运营商Nextel,用的就是iDen。这些名字都不重要啊,重要的是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种标准,把市场给割裂了。


在同一个时间点,欧洲反而是出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你可能也知道,就是GSM。美国是好多匹马,往不同的方向拉车。但欧洲是所有的马,往一个方向拉车。后来,亚洲也加入,开始使用欧洲的技术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朗讯和摩托罗拉,可以说是错过了国际拓展的窗口期。后来的结果,你可能也知道了。朗讯在2006年的时候,被一家法国公司收购,后来被诺基亚吞并了。摩托罗拉的电信业务,也卖给了诺基亚。


好,说到这你就明白,为什么美国电信在今天没有竞争力了。1996年的电信法案,成了美国电信产业衰落的起点。这个法案加速了市场的碎片化,让运营商、设备商陷入了债务危机,也让他们错过了国际扩张的最佳时期。在这场竞争里,赢家反而成了欧洲。



张弛有度,是监管最难做到的一件事。 我们在监管的时候其实一直面临着一个矛盾,就是你是要管制,还是要促进。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的监管,才是好的监管。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2#
发表于 2019-6-7 15:42:06 |只看该作者
另外推荐:

很多初衷良好、很善良的管制政策,结果都是事与愿违



15个反常识经济学冷知识:电联合并后的均衡化竞争更有利于消费者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3#
发表于 2019-6-7 15:51: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onica 于 2019-6-7 15:57 编辑

5G领域,为什么美国没有一家能与华为竞争的公司?
来源 :酷玩实验室、雷锋网
驻华盛顿记者基兰·斯泰西]英国已经决定允许中国的华为公司为其5G网络提供设备,这令华盛顿的官员们非常失望。然而该事件在美国政府高层人士中间重新引发了一场辩论:美国为什么没有一家能够与华为竞争的公司?美国的外交官们一直警告盟国,使用这家中国公司提供的电信设备是有风险的,他们认为那些设备可能会被北京用于间谍目的。不过美国却一直无法推荐或支持一家美国同类公司与华为竞争。
“白宫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华为在做的事?我们要达到华为那样的水平还需要多长时间?’他们似乎不明白,其实美国很久以前就已经放弃了这种能力”,美国电信行业的一位高管说道。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Dell’Oro的报告,如今华为的全球市场份额约为28%,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而且华为在全世界收获的5G合同比同行业其他任何公司都要多。
与华为水平最为接近的是爱立信和诺基亚两家来自欧洲的公司。然而在美国却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制造出类似的电信设备让人们把信号在由手机、铁塔和基站构成的网络上传递。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这种状况不是一天形成的。华为的市场份额已经如此之大,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状况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他们也都在问,我们的电信行业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美国电信(US Telecom)负责网络安全事务的高级副总裁罗伯特·梅耶尔(Robert Mayer)说道。
在过去的固定电话时代,美国曾享有主导地位。作为更早期垄断者贝尔系统(Bell System)的继任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电信设备曾行销全球。作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研发主体,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声名远扬,甚至曾被称为“创意工厂”(Idea Factory)。这反映了美国当时在电信技术方面强势的主导地位。
“美国电信行业在固定电话时代过于强大,然而这对他们在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时代进行转型是非常不利的,他们的转型不够坚定也不够迅速”,美国电信运营商AT&T Wireless以及Sprint两家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丹·何塞(Dan Hesse)说。
电信行业内部人士认为,美国政府和美国电信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做出的一些选择导致了优势地位的丧失。1996年,美国通过了一项电信法案以鼓励新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进入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大型电信设备制造商(如朗讯、贝尔实验室等)在财务上被大大削弱了,美国的电信设备市场也由此走向了碎片化。
“自电信法案1996年出台以后,多家公司进入电信设备市场。为了让他们能够运转起来,无论他们买什么,我们都会提供资金,直到他们最终成熟起来并偿还那些资金,不过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电信行业分析师、朗讯公司前总监汤姆·劳里亚(Tom Lauria)说。
另一些业内人士指出,1996年法案给美国各家公司发展并应用自己的技术标准开了口子。而在欧洲,所有电信运营商都采用统一的GSM通信标准。GSM标准在后来的移动通信时代成为了全球标准。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像朗讯这样的公司也在谋求进入正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这为中国最终取得主导地位播下了种子。“当我们要把设备卖给中国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在中国当地生产而且还希望我们把技术转移给中方合作伙伴。我们迫切需要利润实现增长,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按他们的游戏规则去做”,汤姆·劳里亚说。
最终,朗讯于2006年被法国的阿尔卡特收购成立了阿尔卡特-朗讯公司;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则于2011年收购了摩托罗拉的网络设备业务;2015年,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又收购了2006年成立的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直到最近,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为失败商业案例的美国电信行业变局的影响还没有扩散到政治层面。然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特朗普政府的很多官员都很担心美国将进一步落后。一些人提出了不太现实的解决方案,比如让美国政府牵头研发和搭建自己的5G网络。“要想在美国建设5G网络,你得先到国防部走一趟”,共和党籍前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最近在华盛顿的一场会议上说道。
而另一些人则敦促特朗普总统应接受全世界大部分5G设备将在美国以外生产的现实,他们认为应该迫使盟国采购欧洲的电信设备而不是价格更加低廉的中国设备。“将现有华为设备全部替换为其他设备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其实魔鬼已经从瓶子里面出来了”,罗伯特·梅耶尔说。
下面是《金融时报》读者在文章后的留言,观察者网选取部分翻译如下,仅供参考:
Juan:我对技术方面的东西完全没有概念。我不明白,为什么建设自己的5G网络对美国来说这么难?如果他们知道如何制造各个部件,剩下的事情应该很容易啊。难道说是专利权的问题?
Mozart回复Juan:形成一个供应商网络是需要时间的,这包括招聘合适的员工以及建设工厂,中国已经具备所有这些条件了。像Verizon这样的美国移动通信运营商都是自己出钱建设所需要的光缆、基站、铁塔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在那些缺乏耐心的股东的压力下,他们必须努力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另外就是时间上的压力。Verizon等运营商不可能为了等美国的设备制造商追上来空耗几年时间,他们必须现在就建设5G网络,否则就会落在竞争对手后面,而竞争对手们身上的压力也都很大,大家每个季度都必须拿出漂亮的利润数字。就像文章提到的,西方公司过去曾经为了一时的利润增长把技术交了出去,如今要追上已经很难了。
Herodotus:我记得当年通过电信法案的时候,人们曾进行过讨论。当时美国的媒体评论员们批评欧盟强推GSM标准带有一种“社会主义中央计划”色彩,他们很支持美国自己的公司发展出的CDMA和TDMA等互相竞争的电信标准,虽然后来这些标准大多都被淘汰掉了。当然,美国当时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减少竞争,这就是今天美国的电信资费比欧洲高的原因,这也是美国没有自己的5G设备供应商的原因,因为美国电信设备制造商无法获得规模效应。我们可以从这件事中吸取什么教训呢?政府的政策很重要,另外竞争是个好东西。
如今的美国在5G技术上受限于他人,但是早在100年前的美国。那可是通信的发源地。
因为早在那时,他们就已经发明了电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现代通信业,起源于美国。
1
曾经不可一世的AT&T
而这里面的功勋卓著者,正是美国的“华为”——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不过遗憾的是,这个从诞生到辉煌,经历了百年风吹雨打的通信帝国,却被他们自己,一步步亲手作没了。
1875年6月2日,亚历山大•贝尔正在实验室里,和自己的助手沃森加紧电话的设计研究。
最后的测试时间到了,沃森在另一间房里,把耳朵贴在音箱上准备接听。
意外的是,贝尔不小心把硫酸溅到了自己腿上,疼得他大喊“沃森先生,快来帮我。”没想到,这句话就此被写入了历史之中。
通过实验室的模型,这句话传到了沃森耳朵里,他一直在另一间房中等待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语音。
人类的通信方式,从这里开始被彻底改变。这一天连同贝尔的名字,都被载入了史册中。
第二年,贝尔在美国专利局申请了电话专利。紧接着,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1877年,贝尔电话公司成立,也就是后来如日中天的AT&T。
3年后,长途电话业务在这里开通。
虽然电话费昂贵,一开始推进比较困难。但得益于技术上的专利,贝尔电话公司一开始,就成了行业中绝对的领头者。
业务一路扩展,进入美国中部芝加哥地区,进入西部旧金山地区,进入全国,进入欧洲,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到了1983年,它的营业额超过美国另外三家大企业的总和。这三家企业,分别是埃克森、美孚和通用电气,它们都是世界500强。
这并不是它最骄傲的战绩,它最为人称道也是最辉煌的历史,当属鼎鼎大名的贝尔实验室。
这个成立于1925年的实验室,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私人实验室,名字横贯全世界。
成立之初,公司大笔一挥,划给实验室1200万美元的经费。100年前,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便在今天看来,也超越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费用。
在这之后,AT&T每年拿出利润的3%支持实验室的科学研发。
“无须为研发经费发愁”吸引了大批一流的科学家来到这里。随便你想做什么,只要沉迷于研究,然后拿出成果,根本不用管需要多少经费。
这个私人的实验室里,天才济济,产出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办法做出的成果:
11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4位“计算机届的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16位美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他们硕果累累
1933年,卡尔·央斯基,建立了射电天文学。
1947年,实验室发明晶体管。  
1948年,香农年发表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通信理论的基础。
1964年,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69年,丹尼斯·利奇和肯·汤普生,研发出了UNIX系统和C语言。
1980年,加尼·斯楚士舒普,研发出了C++语言。
这些成果有多重要?如果没有它们,就没有如今的电脑、电视、手机、相机……
从成立的那一天起,贝尔实验室平均每天获得一项专利,最终共产生30000多项专利。
只要说你是贝尔实验室出来的,别人绝对是顶礼膜拜。因为你很可能会成为,某个学科的领头羊。
巨大的实力,让AT&T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垄断了美国和加拿大的电话业务。换到中国来说,大概相当于华为+中国电信。
但是树大招风,美国司法部盯上了AT&T,多次对其提起反垄断诉讼。
1925年,公司将加拿大的电信业务分离,专注于美国市场
1984年,母公司AT&T里,分出了6家小贝尔公司从事市话业务。母公司主要从事长途电话业务和通信设备制造,依然拥有贝尔实验室。
但是歪打正着,这些措施刚好帮AT&T修剪了枝叶,还倒逼它技术的研发。让它顺利度过了大萧条时期,反而发展得更好了。
随着美国电话普及率的提高,AT&T成为美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还成为了道琼斯工业指数中的一家公司。
它依然是市话通信设备几乎唯一的供应商,控制着美国大部分市场,利润极高,继续支撑着贝尔实验室的高额研发费用。
AT&T发展越来越好,1994年,营业额达到700亿美元。
这一年里,贝尔实验室总裁梅毅强带领代表团访华,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接待了他们,这样的待遇,空前绝后。
但这几乎也是AT&T最后的风光了。
2
昔日的光辉不在耀眼
2019年,美国第二大通信运营商AT&T闹了一个笑话。
今年年初,一些AT&T的手机上已经显示出“5G E”的信号标识,取代了原先的“LTE”。
客户们为此感到兴奋。没想到我们已经可以用上5G了,领先世界这么多。
但事实上,那个时候,连5G手机都还没有上市。
也许是害怕自己在5G竞争中掉队,AT&T简单粗暴地把普通的LTE信号,显示成了”5G E“。
啼笑皆非。
但这里的AT&T,已经完全不是当年那个辉煌的AT&T了。
回到1995年,AT&T迎来了发展的顶峰,但投资者们并不满足,想让自己的钱袋子再鼓一些。
在当时,市场上还有MCI和Sprint两家长途电话公司,但是他们拒绝和AT&T的生意来往。
于是,设备制造部门的执行官们决定,特地为此成立一家设备公司。分家再次被提出。
那一年,股市形式大好,他们也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于是设备制造部门和电信服务部门分开,AT&T再次重组,分裂成AT&T、朗讯和NCR。
贝尔实验室也被一分为二,朗讯获得贝尔实验室的名称,AT&T拥有了另一半实验室,后来命名香农实验室。
1996年2月,朗讯在华尔街有名的投资银行的领衔之下上市,筹集资金30亿元美元,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上市行动。
投资者们预料的没有错误,他们开始接到MCI和Sprint的订单,朗讯的股价大涨,华尔街投资人、高管和中层都发了一笔。
但这种一次性的销售,从长远来看,对公司的发展意义并不大。但公司的独立董事们,只需要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对他们来说,短期的收益才是最重要的。
看着疯涨的股票,他们意气风发。
然而,这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他们的科研中心贝尔实验室,由于之前背靠着AT&T,养活两万多人非常容易,也足以保证他们的研发能力。
但现在,朗讯的利润不足以支撑实验室的开支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被要求将研发转向可以快速赚钱的产品上来。
创新能力不复存在,从此再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发明。
而朗讯的股价要想持续上涨,他们的盈利能力,就要持续超过华尔街的预期。
为了让自己的财报好看一些,他们把自己钱借给前来购买设备的公司,把这部分销售额写进每季度的财报里。
但随着21世纪初的互联网经济泡沫,大批公司倒闭。朗讯借出去的这些钱,全部没能收回来。
但华尔街要钱啊。
朗讯再次被拆分,无线设备部门分出去单独上市,高管们又借此赚了一笔。
而朗讯却一日不如一日,股价一度跌到每股0.55美元,2001年,贝尔实验室被迫关闭,只象征性保留了一两个实验室,以保住贝尔实验室这块招牌。
大批裁员让实验室一些一流的科学家流失,公司人数从16.5万减少到3万。
2006年,朗讯被法国阿尔卡特并购。
另一边,分裂后的AT&T,没有拿到贝尔实验室的牌子,他们用信息论发明人香农命名了实验室。努力实现从有线通信转向微波通信,以跟上时代的潮流。
但它也没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
2000年前后,短线投资者发现炒作和包装上市很赚钱,AT&T又一次一分为四家公司,分别负责长途电话、移动电话、企业服务和宽带业务。
1995年,AT&T移动在华尔街上市,募集到资金100亿美元,投资者又捞到了一笔横财。
这段时间,全球正从传统电话,转到移动电话。但残缺的AT&T已经无力应对这种变化,越分越小,它已经没有那么强的实力了。
这家在行业里屹立了百年的领军者,突然发展停滞了。2001年,就连香农实验室,也解散了。
2004年,AT&T被从道琼斯指数中除名。
取代AT&T的是SBC,这是在1984年,政府反垄断时,被分出去的6家小贝尔之一。
通过一轮轮蛇吞象式的吞并,它成为了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后来,它吞下了自己当年的母公司AT&T后,考虑到知名度的原因SBC沿用了AT&T这个名字。
但是贝尔实验室不在了,这个公司早已失去了研发能力,5G根本没有它的一席之地。
这就是现在的AT&T,那个闹出5G笑话的AT&T。
3
硅谷巨人的崛起之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曾是美国最伟大的公司之一,创新力十足,还不断拓展新业务,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在大多数跨国公司拓展中国市场之前,摩托罗拉就高瞻远瞩在中国进行了投资。他们甚至还开发了Six Sigma管理系统,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以”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财务成效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突破。
然而,与雷曼兄弟和通用汽车这样的行业巨头一样,巨大的成功也会导致巨大的失败。内部员工和一些熟悉摩托罗拉的人士表示,分拆就是问题的开始,这说明管理层已经放弃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公司文化。实际上,一开始摩托罗拉内部大都是良性竞争,但是最后却发展成了极具破坏性的内斗。“我还是挺喜欢自己在摩托罗拉度过的绝大多数时光,”Mike DiNanno说道,他在1984年到2003年期间,担任过多个部门的主管,“但是我非常不喜欢最后那几年。”
摩托罗拉的前身是1928年创立的Galvin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那时正处在大萧条之前,创始人是一位33岁的哈佛本地人,名叫Paul Galvin。两年后的1930年,该公司迎来了首次重大突破,推出了首个可以消除引擎盖静电干扰的车载收音机,并且实现了大众市场的商业化。但成功来之不易,根据Paul的孙子Chris Galvin(在1997年到2004掌管摩托罗拉)透露,Paul之前创立的两家公司都倒闭了。“公司的成功是靠之前的失败积累出来的。”
Paul和兄弟Joe创建了公司,他们营造了一种企业文化,鼓励人们去发明,失败,学习,再发明。正是这种勇于承担风险的文化,让摩托罗拉在业界闻名,他们在培训和开发上面投入了很多资源,而且近乎狂热地支持员工发明创造。
由于早期不断创新,摩托罗拉推出了大量消费者电子产品,包括家庭收音机和电视机。让摩托罗拉得以维持生计的则是他们的技术,以及销售给其他企业的设备,特别是那些负责公共安全和防御的相关设备,比如警用双向无线对讲机,二战中士兵使用的手提无线电话机,和民防通讯中使用的微波无线电系统。
Martion Cooper是摩托罗拉的电子工程师,领导开发了该公司的首款移动手机。他表示,公共安全业务才是摩托罗拉的基础,这个业务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对于摩托罗拉而言,这就是他们的使命。


(待续)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4#
发表于 2019-6-7 15:52:17 |只看该作者
走向世界,迈进中国
1942年,悲剧发生了。Paul的妻子Lillian在家中被入侵者谋杀,至今没有找到凶手。在她死后,Galvin家族为了躲避遗产税,选择让公司上市。但摩托罗拉仍然像家族式企业。1956年,Paul辞去董事长职位,他的儿子,34岁的Robert接任。
父亲把摩托罗拉扩展到全美,儿子则扩展到了全球。Bob Galvin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实业家之一,他有魅力,有远见,更有极强的竞争力。从1959年到1990年(当年他辞去公司主席一职),摩托罗拉年收入从2900万美元激增到近110亿美元,跻身全美50大公司之一。
Bob Galvin相信只有竞争才能带来卓越,当时摩托罗拉几乎没什么外部竞争,因此他们创造了内部竞争制度。CEO会让不同部门相互竞争,然后给予表现最好的部门一定奖金。这样的竞争让两个互补的部门得以迅速壮大,即通讯部门和半导体部门。通讯部门为政府和企业客户开发网络、广播和手机产品,半导体部门则为通讯部门提供芯片支持,后来他们也为其他公司提供芯片,比如苹果。
不过在Bob掌权期间,并非每个重要的创新都是实际产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公司都在苦于和日本公司竞争,因为后者往往能够提供更加卓越的产品,于是摩托罗拉为质量管控开发了一套系统Six Sigma,可以确保99.99966%的产品没有品质问题。通用电气,IBM,波音等财富500强企业都采用了这套系统。
由于很难进入日本市场,Bob开始把眼光放在中国身上,他相信中国市场有朝一日肯定会超过日本。于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80年代初他造访中国,冗长的典礼让Bob感到有些不耐烦,于是他打破礼仪和坐在他旁边的铁道部长进行了交流。他询问那位部长是否满意自己的工作,是否愿意让自己帮助中国构建一个世界级的社会?
最终,官方同意让摩托罗拉在中国开设制造工厂,但有一条件:摩托罗拉必须培训中国的员工和供应商,教会如何为全球客户制造足够好的产品。Bob很清楚中国会一点点的把自己的技术学过去,然后转过头和摩托罗拉竞争。但他觉得中国市场是如此之大,非常值得投资。
在Bob的坚持下,摩托罗拉把最好的技术带到了中国。给中国的工厂配备了最高的制造标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数百家中国供应商开始学习如何用摩托罗拉的方式来制造产品。那些供应商自己也有下游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他们将知识一级级的传播开来。摩托罗拉还帮助中国建设了国家通信网络,使用的技术甚至比美国的还要好。相比于其他外企,摩托罗拉为中国市场做的工作不可谓不多。
在很多摩托罗拉员工眼里,Bob Galvin的地位几乎像神一样。Phil Cerney曾于1959年到2009年期间在摩托罗拉担任会计主管,他表示除了自己的亲生父亲,Bob Galvin是他见过最伟大的人。
步入巅峰,埋下隐患
在摩托罗拉所有发明中,没有一个能像手机这样带来巨大的变革。当然,这还要感谢一个人,即芝加哥警察局长Orlando Wilson。当时芝加哥市内暴力犯罪数量激增,Wilson把自己的巡查警都派了出去,但是他不希望走在马路上的警察失去联系。
Cooper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开发一款能够支持无线蜂窝网络的手持电话。Bob Galvin意识到,这款设备不仅能够为警察执法提供帮助,还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于是他投入了1亿美元研发经费。1973年,Cooper用自己开发的手机原型给竞争对手AT&T旗下的贝尔实验室打了一个电话。
1984年,也就是Bob Galvin辞去CEO职位的前两年,摩托罗拉把他们DynaTAC推向市场。之后,移动行业“爆炸了”。移动手机吸引了整个公司,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国家。
然而,它也成为摩托罗拉企业文化中的一颗毒瘤。公共安全部的员工们还在给警察和消防员销售产品,而手机部门的人却在花天酒地。他们用奖金购买了豪华汽车,在一次庆祝聚会上甚至还请来了男模,在他们身上画上美元标识,高唱“我们有的是钱。”
公司开始出现内斗,大厅里经常看到吵架的部门领导。令人费解的是,后来的两任CEO William Weisz(1986-88)和George Fisher(1988-93)并没有阻止这种行为,甚至还鼓励内部竞争战略。“公司高管们相信,可以让不同部门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业务,如果和其他部门产生冲突,只是不走运罢了。”DiNanno回忆道。这样的结果,导致了网络技术和手机技术脱节,因为在摩托罗拉公司里面,他们是两个不同的部门,而发展方向也大相径庭。
在网络业务方面,摩托罗拉一直是数字蜂窝技术的早期开发者,这一技术取代了源于欧洲和亚洲的传统模拟蜂窝系统。他们的数字网络专利可以从特许使用权费产生大量收入。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并不着急,他们还不想进行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型。
于是,摩托罗拉的网络工程师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前行。DiNanno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和他们共事过,他发现网络工程师竟然都使用由高通(摩托罗拉在电信半导体行业里最大的竞争对手)制造的数字化手机。“在整座大楼里,摩托罗拉的工程师竟然没有人使用摩托罗拉手机。
当然,由于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快速增长,从数字上很难看出公司蕴藏的潜在危机。1994年,摩托罗拉在财富500强中排名第23,收入达220亿美元,利润接近20亿美元。当年,美国市场60%移动手机都由摩托罗拉制造,无线业务更是占到了他们总收入的65%。
不过,摩托罗拉正游走在悬崖边缘。一家芬兰的公司浮出水面,它就是诺基亚。在时任 CEO Gary Tooker领导下,诺基亚花了四年时间开发数字蜂窝技术手机。1997年,诺基亚超过摩托罗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手机制造商。在网络建设方面,诺基亚也成了摩托罗拉最大的竞争对手。即便是在未来15年的时间里,如果不按收入来比较的话,诺基亚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移动手机制造商。
无力回天,家族退隐
1997年,公司董事会邀请Galvin家族出山,试图东山再起。Bob的儿子Chris是西北大学凯洛格MBA,曾在摩托罗拉工作了近20年,但他接手的是一个充满了官僚气息的“歌利亚巨人”,在全球范围有60种不同业务,每个都非常薄弱(手机成了他们最大的拖累)。然而悬在Chris头上的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铱(Iridium)。
上世纪80年代末,Bob Galvin推出了铱卫星系统,建设可以覆盖地球的卫星系统,以此实现蜂窝系统无法实现的通讯能力。他们组织了50亿美元的财团进行开发,摩托罗拉自己投入了 26亿美元和许多工程师。90年代末,铱系统终于运行起来了,但是3000美元的手机和一分钟7美元的话费过于昂贵。铱计划在1999年宣布破产,最后以2500万美元被卖掉了。
当时全世界似乎都在和Chris Galvin作对,科技和电信泡沫在2000年破裂,摩托罗拉受重创。他担任CEO的七年里,公司股价下跌近40%。2001年911袭击,2002年SARS恐慌让公司国际供应链停滞,给销量造成了巨大影响。2001年一年,摩托罗拉收入猛跌近80亿美元,总收入额300亿美元,亏损近40亿。
摩托罗拉变迁史:巨头的兴衰取决于企业文化 ?
为减少损失,Chris从15万员工中裁掉了5.6万,还关掉了家中的种植园,包括伊利诺伊州其祖父成长于斯的价值9000万美元的种植园。虽然曾经不受待见的公共安全部门在911事件之后,利润走高。但进入21世纪,每个人都知道摩托罗拉麻烦不断。
Chris把希望都寄托在一款“性感的”手机上——摩托罗拉Razr。这款手机金属机身超薄无比,还可以折叠,设计精良,但是最终效果却没有预想的好。
另外在企业生命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运气。在困难的情况下接手企业的高管,即便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一定高度。Chris Galvin身上似乎总伴随着诡异的坏运气,64岁的他在讨论被免职时表示,“2003年9月的一天,我坐在办公室,两位董事会成员走进来向我道歉,他们说公司状况非常糟,董事会决定免去CEO。通常情况下,只有公司倒闭或有严重问题时才会这么做,而我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2004年1月第一周,Chris交出了自己的钥匙。Phil Cerney最后一次看到他走过公司自助餐厅,“这是公司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而2003年底,Galvin家族决定卖出拥有的摩托罗拉3%股份,价值7.2亿美元。数年后,Galvin家族彻底离开了摩托罗拉。
拿着套现资金,Chris开始构建自己的事业。他和年轻的兄弟Michael成立了风投公司Harrison Street,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年Galvin Manufacuring成立时的公司所在地。Harrison Street主要投资软件和房地产行业,是第一家将Six Sigma应用在房地产的公司。
固步自封,培养对手
在Chris离开摩托罗拉后三个月,公司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Razr忽然风靡起来,头两年销售了5000万部。截至2004年底,摩托罗拉市值达到420亿美元,而接受人们欢呼的则是Galvin的继任者——Ed Zander。他曾是Sun Microsystems(已被Oracle收购)CEO。他接受摩托罗拉工作之后,参加了在硅谷举办的领导力研讨会,他开玩笑地说,自己接手的摩托罗拉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对未来电信技术的融合更是一塌糊涂,他上班第一天就哭了。
随着Razr手机的成功,他止住了自己的泪。在Zander担任CEO的头两年,公司股价翻了一番。新CEO让Razr在市场上盘踞了很久,不仅推出了不同的颜色和形状,还提供了不同的功能配置。如今Zander已经是美国几大运营商的董事会成员,他回忆,当年许多运营商都希望可以拥有个性化定制的Razr,比如Verizon希望把电源键设计在手机一边,而AT&T则希望设计到另外一边。
然而,当时的Zander可能做了一个最糟糕的决策,他和自己在硅谷的好友,苹果CEO乔布斯达成一项协议,合力开发一款摩托罗拉iTunes手机,第一款可以连接到苹果音乐的手机。“当时除了苹果,我们想不出还有谁能成为合作伙伴,”Zander当时表示。这款手机名叫Rokr,在2005年秋推出,乔布斯在介绍时,把它称为“手机上的iPod Shuffle”。
Zander认为和苹果合作可以让摩托罗拉重振雄风。但正如之前他们教会中国公司如何竞争一样,摩托罗拉也把自己的“本领”授给最具创造力,最具竞争力,也最精明的公司,告诉他们如何制造手机。
两年之后,当乔布斯推出了第一部iPhone时,摩托罗拉仍然在卖Razr,他们希望通过全新的变化吸引低收入阶层,提高销量。但结果是摩托罗拉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一位分析师计算,摩托罗拉平均每部手机的利润只有5美元。加上之前的大量裁员,公司创新停滞。一直以来摩托罗拉都是专利注册排名前十的美国公司,但到了2006年,它跌落到了第34位。
Zander坚持表示,自己其实看到了智能手机带来的冲击,但摩托罗拉早已没了智能手机的DNA,手头也没有足够人力去了解相关软件。他还指责摩托罗拉供应商速度过慢,影响了近一年的产品周期。“我们当时就应该直接撕毁合同,我自己不应该担任CEO,而是亲自负责手机部门。”
Zander另一个错误,就是从没和中国打过交道。他把相关的事情交给部门主管和负责中国业务的经理。当中国升级到3G网络时,中国区经理还在卖老款2G手机,为了保持市场份额,摩托罗拉还疯狂打折。所有这些事儿,身为CEO的Zander一无所知。2007年,摩托罗拉中国区业务彻底崩溃,Zander目瞪口呆。当年三星取代摩托罗拉,成为了中国手机销售量最大的公司,摩托罗拉再也回不去了。
引狼入室,公司分拆
Zander的糟糕表现将摩托罗拉推向另一条红极一时的公司容易走上的路途:华尔街入侵。身为摩托罗拉最大投资者之一,Carl Icahn曾被《财富》杂志称为“地球上最精明的投资者”。Icahn 200多亿美元财富多数来自恶意收购看中的公司,然后套现。“Ed Zander人不错,但他工作做的不是很好”,Icahn曾在电话中表示。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的自信令这名CEO十分窘迫。摩托罗拉“不幸地下坡非常快”。
Icahn对摩托罗拉手机业务仍抱有希望,但也在公共安全方面察觉到了被低估的商机。因此,2007年Icahn开始对摩托罗拉增持股份,最终占有百分之六有余,并提名多人进入董事会。他的目标是让董事会同意将公司拆分成几部分,从而将股东持有的股份价值最大化。
他成功了。2008年,摩托罗拉将手机业务从公共安全和企业业务中剥离出来,Zander的CEO一职也被Greg Brown取代。Greg从2003年就开始管理公司企业业务,曾在许多公司(包括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担任要职。此外Brown拥有软件公司Micromuse,所以他有足够的经验。他使公司稳步盈利,保持高利润,并拥有Icahn十分看重的品质:可以看到Icahn洞察到的潜力。
但是找到一个可以将公司的手机业务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人并不容易。“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担任这一重任”,Icahn说,“他们不想做,因为他们只想做CEO,但是摩托罗拉现在已经有一个了。”
Icahn推断,无论如何公司的手机业务不久将拆分。因此他建议董事会聘用一位联合CEO辅佐Brown,而Brown也对这一安排表示同意。Sanjay Jha,前高通公司CEO,对电信的硬软件均有深刻理解,接受了这一职位。而这也将使他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获得六千万美金。
拥抱Android,创新不再
Jha在印度出生,是一名受过英国教育的工程师。“2008年8月,我在摩托罗拉的第二天,”Jha说,“我坐了三个小时,观察每样物品,目瞪口呆——那里没有智能手机。”
Jha召集工程师讨论了现状,“我被告知摩托罗拉实际开发一些别的公司没有的技术,公司最先使用了QWERTY键盘、彩色屏幕、3G和触摸技术。但是这些功能几乎没有用于摩托罗拉手机。”Jha决定削减成本,减少手机数量。在摩托罗拉,60个工作人员开发几十种不同的手机,而苹果让所有人致力于完善一款手机。Jha指出,做一个成功的的手机,一个和iPhone的相比肩的手机,是他挽救局面的方法。
首先,Jha需要决定应该把宝押在什么操作系统上。摩托罗拉五个内部系统都不能担此重任,均不够和iPhone相竞争。微软CEO Steve Ballmer推测他会选择Windows Mobile。“Steve告诉我,应该投入400名工程师致力于Windows Mobile手机开发,我告诉他微软的成功不是我的重点,我需要生存。”压力是巨大的。工程师告诉Jha他们恐怕无法在2010年春季之前完成模型,而Verizon要求2009年10前完成手机。同时,他的部门每季度亏损6亿美元。
Jha大斧削减了4000多个职位,工程师锐减。Iqbal Arshad,曾经尝试将塞班系统应用到摩托罗拉手机,拥有丰富的经验,也准备辞职。欧洲实验室的关闭和团队的解雇让他心灰意冷,Jha说服他重新考虑。
在与Jha飞往欧洲的飞机上,Arshad为高管做了一次陈述。这项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计划,旨在开发一部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而它将是市场上第二部这样的手机。
2009年初的陈述引起了热议,一位高管表示,选择Android而不是Windows Mobile简直是疯狂之举。他认为,Android虽然没有到达顶峰,但微软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Jha的决定不会有任何动摇。摩托罗拉董事会面临两个选择:遵从Jha的推荐或者完全关闭手机业务。最终董事会以4比3选择了前者。很快,Arshad精心挑选200名内部工程师,与曾创造Android系统的Andy Rubin领导的Google团队紧密合作,“他们希望摩托罗拉成功,并且证明每个人都错了,从而拯救公司”。
他们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拯救了摩托罗拉。被称为Droid(导演George Lucas在电影星球大战中杜撰的名字)的新手机在2009年10月上市。在Droid发布的前几个月,销量超过了iPhone。截止2010年底,经过四年的巨额亏损,手机部门又重新盈利了。
然而对于老摩托罗拉人来讲,成功苦乐参半。Droid不是那种公司引以为誉,可以改变世界的发明。摩托罗拉承认,手机最重要的创新是模仿而来。摩托罗拉致力于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公司,它正在觉醒。
摩托罗拉也向世界示范了如何制作一部优良的Android手机。但不久,摩托罗拉的老对手,尤其是三星,再次在市场上让它相形见绌。在2011年1月摩托罗拉拆分之际,Icahn行动开始三年后,手机部门再次出现赤字。
两次转手,任人摆布
在摩托罗拉正式分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摩托罗拉移动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之后,Google决定收购前者。虽然摩托罗拉移动高超的手机制造能力是一个亮点,但Google觊觎的是专利。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Google在移动设备技术领域专利相对较少,而摩托罗拉移动当时拥有约1.7万项专利,还有7500多项专利正在申请。收购而来的大批专利无疑将为Google提供充足的“武器弹药”。
2011年8月,Google宣布以每股40美元,共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这对于Icahn等股东来说,无疑是有利的。Google于2012年5月正式接管摩托罗拉移动,并在官网上宣布:摩托罗拉将会独立运营。Jha随即离开摩托罗拉(后来成为半导体制造商GlobalFoundries的CEO),Google CEO Larry Page 任命Dennis Woodside取代Jha,前者曾担任Google美国的销售和运营部长。
Woodside上任后,对员工大换血,新一代员工多数来自硅谷,还关掉了约三分之一的办公室。约1.7万人离开,只剩下3600人。Google毫不留情地拿走了曾经热血的摩托罗拉人的饭碗。
2013年8月,Google旗下的摩托罗拉生产出第一台手机——Moto X,它几乎拥有设计者期待的所有性能,包括X8处理器、人性化设计和定制化服务。值得一提的是,Moto X支持“无接触控制”(touchless control),可让用户直接通过语音指令唤醒和操作手机,即使是在锁屏待机状态下也可进行互动。另外,Moto X还配备了实时侦测手机是否被触动或拿起的传感器,让用户在轻碰或翻转手机时,显示时间和短信等。“MotoX是摩托罗拉在智能手机业沉寂多年之后的诚意之作,相比其他Android手机,更胜一筹。”手机测评网站PhoneDog如是说。
然而,Moto X并未达到公司要求的销售量,因此价格下调了25%,仅299美元,比三星旗舰机便宜300美元。此外,还有两款手机,179美元的Moto G和129美元的Moto E。这两款手机在印度和巴西卖得很好,吸引着大批曾经只能买非智能手机的用户。
但Osterloh认为公司必须再降价,以价格取胜。毫无疑问,这会降低利润率,有些人认为这对于摩托罗拉移动先前的领导人来说是一场灾难。而在利润率降低的艰难境地中,似乎只有不愁销量的中国市场屹立不倒,其他市场大多呈现亏损状态。事实上,Google旗下的摩托罗拉在上一季度已经亏损了6800万美元。
连连亏损让人不难理解Google会将摩托罗拉卖给联想。2016年1月,联想宣布以29亿美元买下摩托罗拉移动。从此,摩托罗拉3500名员工、2000项专利、品牌和注册商标,以及全球50多家运营商合作关系,都将归入联想。Google当年收购时可谓斥巨资,而出售价格却不及收购价四分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Google已经拥有了最为在意的专利,另外,曾经的摩托罗拉顶级工程师已经被Google收入囊中。这次收购让联想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手机制造商。并且让联想智能手机第一次在美国市场登陆。
摩托罗拉作为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的先驱和领导者,可以说开创了整个产业。遗憾的是,它只领导了移动通信的第一波浪潮,就被对手赶上并超过。此后,由于技术路线错误,执行力不足,失去了利用技术优势夺回市场的可能性。摩托罗拉曾经跨通信和计算机两大领域之间,甚至很有同时成为计算机和通信业霸主的可能。退 一步讲,只要它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CPU,通信的数字处理器 DSP 或者手机任何一个领域站稳脚,就能顺着计算机革命或者通信革命的大潮前进,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其领导人无力领导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司,反而使公司没有专攻 的方向,在各条战线上同时失利。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对一个贵族家族式的公司也是如此。虽然摩托罗拉衰落了,但是它几十年来造福于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它,我们也许要晚用几年手机,没有它和英特尔的竞争,我们的计算机也许没有今天这么快。
- END -



作者:CINNOResearch
链接:https://xueqiu.com/6307595498/127545065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5#
发表于 2019-6-7 16:03:16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抱怨网速差】按照Ookla Speedtest的数据,美国互联网的下载速度为21.7Mbps,全球排名31,落后于爱沙尼亚、乌拉圭等国,而香港(72.49 Mbps )和新加坡(58.84 Mbps)遥遥领先。这与FCC1996年电信法案放松管制,市场被几家企业分割,他们不愿投资更快的光纤。

(2014年03月07日)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6#
发表于 2019-6-7 16:09: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onica 于 2019-6-7 16:10 编辑

Capture.JPG


虽然是五年前的调查结果。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11-11-252105
7#
发表于 2019-6-7 18:41:15 |只看该作者
一、可惜了贝尔实验室;
二、我们学习老米对中国电信业的拆分,老米自己都证明了自己是错的;
三、华为是个好学生,不论是设备学阿朗诺西爱,还是手机学小米,都达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

点评

yonica  中国运营商的那些刁民用户们,真是“流氓利己主义”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7 20:31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8#
发表于 2019-6-7 20:31: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onica 于 2019-6-7 20:43 编辑
scnc001 发表于 2019-6-7 18:41
一、可惜了贝尔实验室;
二、我们学习老米对中国电信业的拆分,老米自己都证明了自己是错的;
三、华为是 ...


而,中国运营商的那少数几个用户-民们,真是“流氓利己主义”罢了。


Capture111.JPG




点评

scnc001  哪跟哪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8 09:20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9#
发表于 2019-6-7 20:57:45 |只看该作者
Herodotus:我记得当年通过电信法案的时候,人们曾进行过讨论。当时美国的媒体评论员们批评欧盟强推GSM标准带有一种“社会主义中央计划”色彩,他们很支持美国自己的公司发展出的CDMA和TDMA等互相竞争的电信标准,虽然后来这些标准大多都被淘汰掉了。当然,美国当时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减少竞争,这就是今天美国的电信资费比欧洲高的原因,这也是美国没有自己的5G设备供应商的原因,因为美国电信设备制造商无法获得规模效应。我们可以从这件事中吸取什么教训呢?政府的政策很重要,另外竞争是个好东西。
如今的美国在5G技术上受限于他人,但是早在100年前的美国。那可是通信的发源地。




点评

yonica  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2535?archive 原金融时报官网的是付费文章, 原文全文转载的见 :http://www.eeworld.com.cn/mp/s/a67067.jspx 或 https://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1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8 09:40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一级通信军士

注册:2019-2-2024
10#
发表于 2019-6-7 22:34:37 |只看该作者
5G牌照6日发,我记得你4号才预测发2张。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一级军士长

注册:2007-9-6100
11#
发表于 2019-6-8 00:42: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太YY了吧。
一个小报记者的文章被拿来到处当圣旨,通信行业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就挂在你的脸上!
这种记者都是自由撰稿人,从来都是谁给钱多、和谁关系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们却看的津津有味…
米国的通信行业已经走过了国内简单粗放拚资源的竞争模式…
一句话,我觉的这篇文章在转移话题,而且说的太牵强附会。

点评

yonica  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 一篇 《美国为什么没有能与华为竞争的公司? 》的读后感和摘要分析,里面谈到 其原因是1996年的美国电信法案。几乎完全是关于美国运营商政策的思考,既无戏说,也无杜撰。 英国金融时报 不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8 07:11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12#
发表于 2019-6-8 07:11: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onica 于 2019-6-8 07:13 编辑
bluealbum 发表于 2019-6-8 00:42
太YY了吧。
一个小报记者的文章被拿来到处当圣旨,通信行业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就挂在你的脸上!
这种记者都 ...

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 一篇 《美国为什么没有能与华为竞争的公司? 》的读后感和摘要分析,里面谈到 其原因是1996年的美国电信法案,也谈了其他。几乎完全是关于美国运营商政策的思考,都是行业内的往事,既无戏说,也无杜撰。

另外,英国金融时报 不是小报。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11-11-252105
13#
发表于 2019-6-8 09:20:09 |只看该作者
yonica 发表于 2019-6-7 20:31
而,中国运营商的那少数几个用户-民们,真是“流氓利己主义”罢了。

哪跟哪啊?

点评

yonica  由截图里提到的 “精致利己主义”,而派生的,哈哈。 无非是说,那些号称高举市场经济大旗的少数某些人,其实不是真的信奉市场经济,而是信奉“利己主义”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8 09:22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14#
发表于 2019-6-8 09:22:53 |只看该作者
scnc001 发表于 2019-6-8 09:20
哪跟哪啊?

由截图里提到的 “精致利己主义”,而派生的,哈哈。

无非是说,那些号称高举市场经济大旗的少数某些人,其实不是真的信奉市场经济,而是信奉“利己主义”而已。


点评

scnc001  夹带私货的多,大公无私的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8 09:36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11-11-252105
15#
发表于 2019-6-8 09:36:15 |只看该作者
yonica 发表于 2019-6-8 09:22
由截图里提到的 “精致利己主义”,而派生的,哈哈。

无非是说,那些号称高举市场经济大旗的少数某些人 ...

夹带私货的多,大公无私的少。。。

点评

yonica  是啊,你对他们的观察也很准确,也说的更直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8 09:52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16#
发表于 2019-6-8 09:40: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onica 于 2019-6-8 09:51 编辑
yonica 发表于 2019-6-7 20:57
Herodotus:我记得当年通过电信法案的时候,人们曾进行过讨论。当时美国的媒体评论员们批评欧盟强推GSM标准 ...

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2535?archive
原金融时报官网的是付费文章,
原文全文转载的见  :http://www.eeworld.com.cn/mp/s/a67067.jspx   或  https://news.online.sh.cn/news/g ... content_9299725.htm   或   https://xueqiu.com/6307595498/127545065
以证明,该内容 无虚构,无杜撰。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17#
发表于 2019-6-8 09:52:24 |只看该作者
scnc001 发表于 2019-6-8 09:36
夹带私货的多,大公无私的少。。。

是啊,你对他们的观察也很准确,也说的更直白。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1-10-15346
18#
发表于 2019-6-13 19:58:27 |只看该作者
自顶一次!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Archiver|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5 14:51 , Processed in 0.51696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