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7未交付,车圈已集火。
2024年,小米SU7打了车圈一个措手不及。2025年,YU7还未开售,就已经引发了一场行业合围战。
发布会刚结束不久,极氪、理想、蔚来、阿维塔、智界、特斯拉等多家品牌就已出手,降价、限时购、补贴、升级,怎么狠怎么来。
没有哪一款新车,能在未上市、未交付时,就让整个行业动作频频。小米没有主动挑衅,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中高端新能源格局的最大搅动。
这不是营销层面的蹭热度,而是一场真枪实弹的围猎战。YU7还没开卖,就逼得老玩家们纷纷掏出压箱底的杀招。
围猎实录,三路大军正面集火。
价格围剿派掏出杀手锏直接截胡。最先出手的是一批与YU7定价正面重叠的玩家。
极氪打响第一枪,转定补贴5000元,销售喊话——把小米订单截图给我,钱我们来补。
理想L6火速推出“5年零息+多重购车权益”限时金融政策,誓要用大空间+家庭场景去截断小米的“科技青年”链路。
蔚来、阿维塔则以“抵扣车价”的方式进行全额补偿,甚至在4-5月份,YU7上市前夕,阿维塔就曾发布海报“退订的米,有TA兜底”,凭友商不可退定单凭证,可申请最高补贴金额5000元。
而在YU7发布之前,智界全系就已经官宣降价,时间刚好卡在YU7发布后开始。友商们纷纷出招,变相拉低价格底线,把配置、补贴、权益统统堆上桌,就是不给小米喘息窗口。
这一波攻击的核心逻辑很清楚,趁小米产能尚未释放,提前抢走那批犹豫中的订单。
另一类则是生态对冲,以生态叙事强化护城河,打起了认知战。
华为智选车阵营持续扩张,问界通过“鸿蒙座舱+超级桌面”强化手机与车机的无缝协同体验,打造全场景生态闭环。而享界则定位40万元以上的行政级智能轿车,对标传统豪华品牌新能源用户,意图通过更成熟的智能化生态和座舱体验,抢占中高端用户的心智先机。
在这场围绕“智能体验、生态协同、用户渗透率”的争夺中,小米虽然生态构想完备,但真正可交付的场景还处于搭建期。而问界与享界正在以实用性+成熟度的组合拳,抢占对生态体验有明确期待的那批先行用户。
理想则高频输出家庭场景品牌概念,强调全家共用、场景智能、情绪座舱,试图让小米极客理工人设在主流人群中显得小众。就在小米SU7发布后一周,理想大调销售体系,对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进行整合,急调曾主导理想one的马东辉履新迎战。
小鹏主打XNGP智驾全面落地,突出真全域、真无图,在智能驾驶已成为决策重要权重的当下,这类“现成能力”无疑对还未兑现智驾体验的小米,构成一定冲击。
这些品牌不再拼参数,而是开始抢夺用户认同的锚点。毕竟,YU7带来的最大压力不是价格,而是重置了消费者对于“高配中价”的心理预期。
而看似风平浪静的特斯拉,在YU7发布后,Model Y长续航版悄然升级——CLTC续航提升至750km,售价保持不变。更嚣张的是,Model 3长续航版官宣涨价10000元,玩起了涨价逼单老套路。
Model Y不回应、不挑衅,实打实把自己的产品力抬了一级,把小米想要卡位的价格区间再度收紧。
没人明说,但懂的都懂,这是一次针对YU7的精准狙击。
但这场围猎,并不是单方面的压制。小米也在迅速应战。
首先当然是从产能端提高交付确定性。
在北京亦庄,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正在加紧设备调试,预计7月全面投产。武汉和上海的新工厂选址谈判也在秘密进行。但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产能爬坡等综合因素影响,小米工厂二期今年的产量会相对有限。24万锁单量已透支了二期工厂直至2027年初的全部产能——这仅是前18小时的订购数据。
与宁德时代签订电池独供协议,锁定800V平台产能,双方还深度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享技术资源和研发成果。与拓普集团等优质供应商优化协同,提升关键零部件准时率。
其次是在用户沟通上减少等待焦虑。小米APP端上线交付日历分批次显示锁单交付计划,线下体验区强化米家设备联动演示。为已锁单用户提供限时改配,强化“等车也值”的心理支撑。
第三则是从产品矩阵协同,来分化战场压力。SU7主打性能科技,YU7锚定家庭场景,后续还规划15万元级入门产品,构建产品梯队,稀释集中围猎压力。
而在用户端,博弈则更加明显。
已锁单用户心态分化明显。死忠粉们明确拒绝截胡,认为“等一年也愿意”。而中间派则摇摆在竞品车型“补贴+现车”和YU7“生态预期”之间。还有少数用户采用双订套利,试图等待临交付前做最后取舍。
在二手平台YU7订单溢价 2-3 万元,甚至还催生了分场景出售业务,不想花钱买车,却可以更节省的方式直接体验,包括出租、自驾、商务、测评都可以询价。很多用户明确表示不满“我们排队等,黄牛倒手赚”,这也十分考验小米的处理方式,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削弱小米的用户友好品牌人设,也将成为围猎者们可利用的舆论缺口。
为什么大家都怕YU7?
不是因为它多强,而是因为它太准。
YU7并非天花板级产品,它没有最强智驾、也不是最豪华。但它像一枚定向爆破弹,精准砸向中国新能源市场最敏感的中高端真空地带,动摇了不少品牌赖以生存的安全感。
而且YU7击中的正是汽车行业“高配中价”的新红利带,过去的20–30万元区间,长期是特斯拉Model Y的独角戏,以及华为、极氪等品牌的品牌溢价地带。
再者,小米YU7的入场,不是靠堆料压价,而是靠体系化效率+粉丝品牌力打出一个低重心、高质感的新平衡点。用25万元的价格,把人们对30万元级车的期待打了个对折。
传统车企擅长两极打法,堆配置给性价比用户,讲品牌给消费升级人群。而YU7做的是,用SU7打穿品牌心智,再用YU7锁死理性选择。
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值,只要告诉你,有米家生态,配置不差。有SU7口碑,品牌已立。有雷军人设,信任兜底。这对于刚刚建立品牌溢价的问界、极氪来说,是一次非常危险的品牌降维冲击。
YU7不是车,是入口,而这才是最让传统车企害怕的地方。理想、比亚迪、问界做的是产品闭环,小米做的是用户入口+生态闭环,当你的电视、手机、手环、家居、平板、甚至摄像头和汽车全部接入同一个系统时,小米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远超一个汽车单品。
YU7不是冲着卖车来的,而是冲着重新定义人车家全生态的门票来的。
回看历史,这已不是小米被第一次围猎。手机时代一路厮杀过来的小米,在2011以1999元的小米手机冲击行业,凭借粉丝和迭代站稳脚跟,拿下颠覆者剧本。但汽车供应链更长,监管更严,软件服务盈利恐怕难以快速拉动。
上一个被围剿的是Model3。2019年Model3产能爬坡阶段,彼时BBA正加速推进电动化转型,下探30万及以下市场,以品牌积淀和渠道优势分流潜在用户,形成对特斯拉的挤压。特斯拉靠着上海超级工厂的本地化率提升(从30%到95%)和 FSD 迭代,在2020年登顶中国新能源豪华车市场,并最终坐稳 30-40 万元纯电轿车细分市场头把交椅。
但用户真的那么需要人车家一体吗?
广州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曾做过调研,数据显示,60名被调研用户中,75%几乎未使用过车控家居功能,已使用用户的使用频次也极低,一周不足一次。说明当前生态黏性更多停留在想象层面。当然这些使用频率的数据并不代表价值,也可能是生态尚未成熟的表现。
同时很多车企也在强化车机生态,比如理想与字节跳动合作,引入抖音短视频车载版。问界实现鸿蒙APP全端同步,手机APP无缝流转到车机,这也说明生态不止小米一家的护城河,而是全行业共同的进化方向。
这不是小米一个人的战争。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车企对爆款的集体围猎,是一次迟来的价格反击与品牌保卫战。但再往深处看,这更是一次对话语权的争夺、一次智能电动车下半场打法的冲突试探。
YU7之所以掀起行业巨浪,是因为整个新能源车市正步入冷静期,流量退潮,每一笔订单都要拼命争抢。用户越来越理性,不再迷信品牌和发布会。爆款更难复制,新车上市热度生命周期压缩。在这种背景下,小米这类拥有独特生态势能的跨界玩家,不只是分蛋糕,是重新定义蛋糕的做法本身。
但对于小米自身来说,真正的较量也才刚开始,爆火之后的负面缠身如何对应、能否持续交付、OTA体验是否跟得上米粉的预期、“人家车”概念能否真正形成生态壁垒,这些都是亟待解决却也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
这些都将决定YU7能否从一次发布会胜利走向一场体系战胜利。
小米还没赢,但已逼得场上玩家们纷纷亮底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