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本该是通信行业的中流砥柱,可一进入招投标市场,画风就变了。
从技术服务商摇身一变成了价格屠夫,好端端的市场被搅得天翻地覆。
01
前段时间,山西某医院的一个信息化项目闹得沸沸扬扬。
这个项目预算272万,最高限价240.67万。
按理说,这价格已经压得够低了。
但是电信直接报出189万的价格,比限价低了50多万。联通227.6万的报价看起来都显得“良心”了。
结果电信中标后,联通不干了,直接投诉电信“虚假应标”。
最终电信的中标资格被取消,联通顺延中标。
这事乍一看像是简单的商业纠纷,可仔细想想,问题远没这么简单。
电信为什么敢报这么低的价格?联通为什么要投诉?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说白了,这就是运营商参与市场竞争的真实写照。
为了拿项目,什么底线都可以突破。
02
运营商进入招投标市场后,带来的乱象可不止这一桩。
低价中标已经成了运营商的招牌动作。
动不动就来个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的报价,把其他竞争对手直接秒杀。
这招在短期内确实管用,项目拿到手了,KPI也好看了。可后续呢?
低价拿下的项目,后期服务能跟得上吗?设备质量能保证吗?技术支持能到位吗?
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于是用户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花了钱却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项目延期、质量缩水、售后推诿,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虚假应标和陪标更是家常便饭。
有些投标根本就不是为了真正拿项目,纯粹是为了配合某个“友商”走个过场。
报个高价,做做样子,然后眼睁睁看着“内定”的那家中标。
这种操作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更是对公平竞争的践踏。
03
运营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说到底,还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怪。
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增长乏力,必须找新的增长点。
政企市场看起来很香,于是一窝蜂地涌入。
可这些企业长期在垄断环境下经营,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意识。
进入开放市场后,唯一会的招数就是价格战。
用自己在通信领域的资源优势,打压其他竞争对手。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见效,长远来看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市场环境被破坏了,行业信誉也受损了。
最终受害的不仅是竞争对手,运营商自己也会被反噬。
现在很多政企客户对运营商的低价投标都心存疑虑。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价格压这么低,后续肯定要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
真正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技术、服务、创新的比拼,而不是无底线的价格厮杀。
运营商如果还是抱着这种“价格屠夫”的心态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只会把自己也拖下水。
好端端的市场,真的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运营商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