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998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9-25 08:25:5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9-25 08:31 编辑

7.4日本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衰落

      
     在2G的产业中,有必要提一下日本的2G产业。
     

     在中国提出TD-SCDMA标准的时候,当时有很多网上评论家在不停的提醒:要借鉴日本发展2G的“教训”,日本发展了自己 2G标准PDC,使得日本的手机用户无法漫游到其他国家,也使得日本的通信设备商因为满足于国内的PDC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无法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也使得日本的通信厂商和手机厂商集体的衰落。

     

     其实这种评论是一个误区,并没有抓到造成这种结果的最根本原因,在PDC时代之前的模拟系统,虽然不是标准化的全球标准,但是日本却是第一个真正商用第一代系统的,后来也采用摩托罗拉的TACS系统设备。在2G之后的第三代标准,NTT DoCoMo也是全球第一个商用化UMTS标准的运营商,KDDI采用的CDMA标准也是全球化的标准,只有2G是采用自己制定的标准,怎么可能有怎么大的影响?

     

     实际上,日本通信企业在通信产业特别是无线产业上的衰退,实际上是日本通信行业NTT太过强大,日本信息产业整体衰退和通信产业跟不上产业发展节奏的综合结果,而并不是因为采用一个具体的标准导致了日本通信企业的整体的衰退,PDC标准的采用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是一个一看就相对合理的替罪羊而已


     
     日本通信产业机制的桎梏—NTT

     

     讲到通信产业的运营机制,就必须说明一下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NTT是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的全资子公司,一般情况也可以认为NTT是一体的。虽然介绍NTT成立时间,有的是1952年,有的是1976年,主要也是因为不同主体,不同性质的起始时间不同,从在实际经营中,可以一直将NTT当作一个整体。

     

     日本的电报开始于1869年10月23日,这一天东京至大阪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竣工开通。在1952年之前,电报和电话服务都是由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时间超过80年。1952年,为了提高电信服务水平及提升管理水平,成立日本电话国营公司负责国内的电信服务,而国际方面的服务则由KDD负责。虽然NTT名义上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但是实际上还是国营企业,和日本国有铁道公社和烟草专卖公社一起称为“三公社”。

     

     随着效率持续的降低,政府用于三公社的补贴越来越多,1985年,日本政府用于三公社的补贴就接近于9000亿日元,占当年政府财政支出的15%左右。因此从1981年开始,政府就开始设立一个委员会,就三公社的民营化开始调研和做方案,并在1985年4月最终完成NTT的民营化。

     

     当然民营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80年代,日本商品和资本对外很有竞争力,实现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因此引起欧美各国的强烈不满,要求日本放弃电信的垄断经营,开放电信市场。因此民营化也是市场开放的必要步骤。


01 NTT LOGO.png
NTT
     

     民营化之后的NTT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之前传统的电信业务之外,依托于NTT之前的技术研究的力量,不断拓展领域,在实际通信资费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实现了收入的增长,比如长途通行费由之前的600日元每分钟降低为240日元,短途的通话费由50日元降低为20日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员工人数实现了降低,在公社时代NTT有32万雇员,到1990年的时候只有25.8万人,实现了精简,高效,高质量的目标。

     

     总之,通过民营化, NTT内部激活了企业的活力,再加上之前存在庞大用户基础,在市场上也就越来越顺风顺水。虽然发展势头是良好,但是过高市场占有率也会带来竞争不充分的问题,虽然NTT通过不断设立新业务的公司来规避政府垄断的调查,比如设立移动业务公司NTTDoCoMo专门做手机运营,设立东部和西公司分别经营不同地区的业务,设立NTT DATA做IT系统服务集成,虽然都是独立运营,但是NTT控股是这些公司的控股股东,在经营中,这些子公司也相互有借靠,实现业务的增长和垄断。总之,在20世纪末期,NTT无论是收入,技术实力,用户数量,利润等,都是日本无可争辩的垄断者。


     
     NTT对日本通信业的控制

     

     NTT对通信企业的控制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对系统设备生产商的控制,一个是对手机厂商的控制。

     

     因为NTT是实际上的垄断者,因此20世纪80年代美国,欧洲在研究数字系统时,日本也开始了数字系统的研究,当然也还是由NTT主导。在80年代,整个日本都面临着对美国贸易巨额顺差的贸易争端,自然在通信标准的选择上也就面临着引进美国标准的压力。

     

     日本的PDC实际上是基于美国的TDMA(也就是D-AMPS)标准修改而重新命名的,这个标准的修改得到了爱立信的大力支持,也使得爱立信,摩托罗拉和AT&T成为了第二代系统的第一批供应商。虽然没有相应资料支撑为什么日本要修改标准,但是从模拟系统的修改,传输接口标准的修改以及第二代系统的修改来看,猜测主要是为了对日本以外设备供应商设置一些障碍。

     

     虽然在2G时代非日本供应商成为了第一批的供应商,但是真正的标准是掌握在NTT手里,PDC的频率也是800M以及后来的1500M~1600M,和全球的标准以及频率都不太一样,这个对爱立信,摩托罗拉以及AT&T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生意,因为都要为日本市场定制。这个在设备卖得非常贵的情况下可能还有利可图,但是随着数字化移动系统的爆发以及设备价格快速的降低,研发成本就和设备的销量有了很强的对应关系,定制化生产以及后续的不断修改和提升就变成这些通信巨头的无利可图的生意。

     

     在1994年日本完成了PDC的标准,准备向全球,主要是亚太市场推广的时候,GSM已经站稳脚跟,并且在90年代初期,韩国也已经选择CDMA作为第二代系统的标准,因此推广失败也就是情理之中。这也就使得日本成为了PDC标准的唯一使用者,在NTT高标准的要求之下,日本本土供应商也逐渐占据了上风。

     

     而到了3G系统,在全球应用最广泛的UMTS 3G标准空中接口主要技术就是由NTT贡献。这个在3G标准的介绍中提到过,NTT和欧洲厂商达成了3G标准中采用UMTS的空口协议之后,日本和欧洲才联手一起将UMTS真正的标准化,而NTT DoCoMo也是在全球第一个商用UMTS的,但是和3GPP的UMTS略有差异。

     

     对手机厂商的控制那就更厉害,从2G PDC开始,日本的手机全部由运营商直接向手机制造商采购,由运营商写号并卖给用户。而在DoCoMo 的i-Mode的极大成功之后,就使得运营商卖手机成为一种必然。

02 NTT DoCoMo.jpg
     

     i-mode实质上是在手机用户和Internet之间,形成的一个由运营商全权控制、运营商向用户以及内容提供商收取入网费用,为内容提供商向用户代收内容使用费并收取手续费的平台。如果想要使用imode,手机必须符合Docomo的规定,而从国外带回来的手机或者非由NTT认证过的手机,只能使用最简单的基本功能,i-Mode是无法使用的。占日本移动市场65%的DoCoMo这样做了之后,其他的KDDI和软银也推出了“EZWeb”以及 “雅虎手机”类似的功能,在商业模式上和DoCoMo类似。

     

     运营商定制了手机的硬件规格、软件规格和应用商城规格,然后再发给手机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依葫芦画瓢。手机生产出来后,打上运营商的品牌,由运营商全部买下,再放到运营商的渠道上销售,因此在苹果进入日本市场之前,日本的手机基本没有公开市场。

     

     这样的深度定制就各手机厂商的差异化竞争就受到严重限制,完全被捆绑在了运营商这条船上。这种模式的好处也是有的,在前期手机及ISP技术能力不强的时候,统一和标准化的操作对于用户来说体验比较统一,在选择机型时可以费更少的心思。但是,对于各手机厂商,这却是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由于机能和UI有统一要求,厂商只能从硬件和无关核心体验的特殊机能、外观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基本放弃了所有的创新。

03 手机厂商失去控制权.jpg
DoCoMo 定制的i-Mode手机
     

     因此,手机生产商和系统设备供应商基本类似,顶级的技术专家和手机开发人员都不是在系统设备商和手机生产商,而是在财大气粗的NTT。久而久之,系统厂商和手机厂商的创造力日渐枯竭,就沦为运营商的代工部门。这也是原来的诺基亚和三星在日本手机市场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

     

     盛极而衰是产业发展一个普遍规律,正是由于i-Mode过于成功,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是在原有的框架下演进,并没有跟上后面的潮流,一直2011年,i-Mode仍然拥有厚厚的使用说明书,不看说明书的人,很难从N多入口和N多层次的文本菜单里学会使用i-Mode,而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iPhone而在日本之外,由于Apple的出现,拥有最好的UI、最强大的移动端浏览器、最优秀的第三方开发者支持,但是这个在日本市场根本没有反映,直到软银将iPhone引入了日本,突然一下子用上了多点触摸、全界面3D加速、不用使用说明书也能快速上手的iPhone,原有的i-Mode的商业模式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坍塌了。


     
     日本ICT发展度相对落后

     

     通信产业是整个ICT信息产业的一部分,日本整体的ICT信息产业发展不够也是日本通信产业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产业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关联度非常高。一方面它以其独特的产业形态和产出形态区别于其他产业,另一方面它又以信息扩散、信息反馈及信息技术运用为途径,高度渗透到其他产业及产品之中。

美国对信息产业的重视程度早已超过工业,早在90年代初期美国就发布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并在信息产业上拉开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虽然在20 世纪80年代,日本的芯片,软件及计算机等产业竞争力还不错,但是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随着泡沫破裂以及美国在风险投资等运作机制上面的快速发展,日本在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都被美国远远甩开。

     

     虽然落后于美国,但是实际上信息产业在日本国内各产业发展对比上,还算是发展最好的。日本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的情况下,2000~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仅为- 0.49%,信息通信产业却在逆境中表现相对不错。1998 年,日本信息产业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钢铁、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建筑产业、批发零售业和运输业等各产业的产值。

     

     但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内比,产业的竞争力主要还是看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比较。因此,和美国相比,日本的信息产业无论是在投资密度、增长率、研发投入、收益率及创新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信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的产业,高新技术本身就投资风险高、收益性高和长期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信息产业的企业很难从普通融资渠道中获得资金,而必须新的商业模式获得资金,这就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建立新公司和推动新发明的全新商业模式,而日本的风险投资运作得相对较好的除了软银之外,其他有影响力的风投就相对比较少。日本风投主要是规模偏小,投资的公司也相对少。日本风险投资总额占GDP 比重为0.02%,而美国为0.09%,美国的经济体量又是远远大于日本的,因此在风险资本的量上就更远远超过日本,并且日本投资ICT 相关产业占风险投资的投资额比重与投资件数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与上升趋势的美国差距也越来越大。

04 软银的风投.jpg
成功投资雅虎,UT和阿里巴巴软银
     

     除了风险资本的因素外,日本信息产业中的企业缺乏活力也是信息产业发展不好的另外一个原因。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面临资金、设备和人员的“三过剩”,日本企业新陈代谢水平比较低,这也造成了ICT 企业呈现结构化的板结,主要就是几家大企业处于垄断状态,各种产业政策也被大企业主导,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日本信息产业企业交叉持股,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内向化,致使企业高管压力大大降低,无需担心股东问责,推卸责任在日本电子企业中扩散,这种方式虽增强了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但也使得企业决策者跟不上市场变化。再加上在奋斗和腾飞期间形成的年功制的终身雇佣制,人员的薪金和业绩关系不大,而是和年龄有强相关性,形成日本企业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将企业内部绩效管理扭曲到极致。

05 日本年功终身雇佣制.jpg
年功制
     

     已有的信息产业企业研发投资不断减少也是信息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之一。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企业研发投资水平急剧下降,由2008 年的13.6 万亿日元急剧下降到2009 年的12 万亿日元,有的公司降幅甚至更大。以NTT为例,2001 年NTT的研发投资额为3909 亿日元,2010 年降至2682亿日元,下降了31%。

     

     最后,日本高等教育中的理工科毕业生相对较少,没有足够的信息产业需要的足够人才。信息产业需要依靠高技术人才才能腾飞,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的ICT 人才极其不足,特别是能够创造新技术的理科人才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理工科学生人数下降的原因可能与日本在义务教育中引入ICT 教育进程缓慢、企业的年功序列等制度有关。

     

     整体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足从IT信息产业巨头相对较少,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相关,无论是在内存,CPU等IT信息制造业,还是软件,游戏等软件产业以及社交网络,还是最新的云等,都已经在全球全面落后,没有任何一个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当然在信息产业的精密制造上面,日本企业还有一定的竞争力,比如摄像头,少量的屏幕,精密仪器等,但是毕竟销售规模相对受限。


     
     有线向无线转向中落后

     

     虽然日本在有线通信时代还是有一些有实力的通信企业,比如NEC和富士通,但是这两家企业在全球市场也并不占有优势,只是在中国及亚太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80年代移动市场的兴起,在第一代模拟系统上,日本的通信设备商就基本没有介入,第一代模拟系统主要就是爱立信和摩托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相对高一些。

在2G时代,虽然日本选择了PDC,但是同样的,摩托罗拉所在美国及北电所在的加拿大也是用的CDMA和D-AMPS,美加最开始并没有GSM的网络建设,或者只有很少的GSM网络,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摩托罗拉和北电推出GSM标准的系统设备和GSM的手机,并且摩托罗拉和北电的GSM份额还不低,只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公司的竞争力不够。也就是说,主要还是日本通信企业本身的全球视角和格局不够,导致日本的企业只看到了日本市场,并且日本的PDC的标准向全球推广的时间过晚导致PDC的标准并未形成气候。

     

     在无线通信之外,日本原来在光传输上面也还是有一些竞争力的,但是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企业的传输产品也在竞争中逐渐衰退。而在3G时代,日本的企业占据着先发的优势,日本是第一个商用UMTS的,NEC公司提供了75%的3G网络系统设备和90%的3G终端设备,NEC也是当时业界最早一批的UMTS手机供应商,但实际上无论是系统设备,还是手机,日本企业并没有大的发展,都还是局限于日本国内的市场。

06 NEC 早期3G手机U616.jpg
NEC 早期3G手机U616
     

     一般而言,国内市场虽然可以支撑本土企业初期的发展,但是这个只能说是在企业发展的早期起到作用,在企业上了规模之后,国内市场并不是企业是否发展重大因素。比如三星,在韩国国内都是CDMA制式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三星的推出GSM的手机,也没有影响三星在做出GSM,UMTS和LTE的系统产品,虽然市场的份额并不是很高。比如虽然华为的CDMA产品早期在国内并没有占据市场,但是为了生存,华为推出了CDMA450和CDMA WLL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初期CDMA产品线的生存问题。而属于瑞典的爱立信和属于芬兰的诺基亚,则更是小国寡民的代表,而这两个公司的市场反而是最广泛的。

     

     因此日本通信企业在2G时代开始整体的衰落是一个综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哪怕到了和全球标准一致的3G和4G时代,也没有看到日本通信企业在日本以外的市场拓展,这个可能是日本通信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就算日本选择的是欧洲的GSM标准,也并不能保证日本通信企业能够GSM产业的其他竞争者。

     

     因此日本通信企业的整体的没落是日本通信行业NTT太过强大,日本信息产业整体衰退和通信产业跟不上产业发展节奏的综合结果,2G PDC标准选择的错误只是一个人人都能够接受的产业失败借口而已


点评

post927  Mark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3 16:12
scnc001  另一种形式闭关锁国的结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7 11:17
已有 1 人评分家园分 收起 理由
hdf590 + 1 赞一个!

总评分: 家园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09-2-1847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9-25 15:34:2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79101607 于 2018-9-25 15:34 编辑

CDMA的衰退不可避免

举报本楼

头像被屏蔽

军衔等级:

  四级通信军士

注册:2011-7-13
发表于 2018-9-25 21:42:39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将

注册:2009-11-58
发表于 2018-9-26 13:14:58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到耄耋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中校

注册:2004-5-195
发表于 2018-9-27 11:09:28 |显示全部楼层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11-11-252101
发表于 2018-9-27 11:13:07 |显示全部楼层
my19861028 发表于 2018-9-19 01:50
这特么的神贴是全球通信编年史啊!大哥你写本书吧!

这个一整理就是一本书了

点评

h68810115  纯粹是兴趣,写着玩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7 20:59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11-11-252101
发表于 2018-9-27 11:17:50 |显示全部楼层
h68810115 发表于 2018-9-25 08:25
7.4日本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衰落      
     在2G的产业中,有必要提一下日本的2G产业。
     

另一种形式闭关锁国的结果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998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9-27 20:58:2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my19861028 发表于 2018-9-19 01:50
这特么的神贴是全球通信编年史啊!大哥你写本书吧!

书的压力太大,还是贴子好点,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998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9-27 20:59:0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scnc001 发表于 2018-9-27 11:13
这个一整理就是一本书了

纯粹是兴趣,写着玩的

点评

scnc001  写得挺不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8 11:20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11-11-252101
发表于 2018-9-28 11:20:51 |显示全部楼层
h68810115 发表于 2018-9-27 20:59
纯粹是兴趣,写着玩的

写得挺不错。。。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09-11-20203
发表于 2018-9-28 12:02:29 |显示全部楼层
scnc001 发表于 2018-9-18 12:02
吃独食的人,大家谁会跟他玩。。。

但是,现在手机厂商还是抢着买骁龙手机芯片

点评

scnc001  虽是同样的人,但不是同样的事。在商言商,不至于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8 12:54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11-11-252101
发表于 2018-9-28 12:54:49 |显示全部楼层
decoo 发表于 2018-9-28 12:02
但是,现在手机厂商还是抢着买骁龙手机芯片

虽是同样的人,但不是同样的事。在商言商,不至于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上士

注册:2010-4-10
发表于 2018-9-28 13:27:13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还有什么技术优势呢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列兵

注册:2017-10-9
发表于 2018-9-28 16:30:48 |显示全部楼层
牛!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上士

注册:2014-10-10
发表于 2018-9-29 08:35:30 |显示全部楼层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列兵

注册:2013-2-184
发表于 2018-9-29 11:38:47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太磅礴了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上尉

注册:2007-11-274
发表于 2018-9-30 08:37:5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膜拜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998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10-8 08:15:2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10-8 08:32 编辑

7.5    TD-SCDMA市场格局

      在之前介绍TD-SCDMA标准的时候就提到过,一个产业标准如果应用的运营商多,产业链比较长,大家都积极投资,如果一个标准应用得少,那么在产业链上的投资就要少很多。这里的投资就包括对标准的研究,系统设备的开发和生产,仪器仪表,芯片等相关行业产业。到了TD-SCDMA产业,虽然被称为三大国际标准,从2000年5月被接纳开始,到中国移动2007年实验网招标,实际上经过了7年的产业化之路,如果算到到2009年正式发牌照,产业化则用了接近9年,比预期的3年的产业化时间要长很多。

      TD-SCDMA产业化之所以花这么长的时间,除了设备商需要解决系统性的问题,标准和协议完善之后,最关键的原因就是TD-SCDMA的芯片不成熟,不太能够支撑商用,相比系统设备,终端面临的困难是最大的。在终端测试中,问题集中体现在手机通话时发热和掉话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手机芯片的功耗大以及稳定性不够造成的。另外,考虑和GSM网络的配合, TD-SCDMA 终端需要和GSM 网络的切换,所以终端必须支持TD-SCDMA和GSM双模。功耗、稳定性、双模是TD-SCDMA终端商用必须要解决的三大障碍。

      系统设备如果芯片能力不足,还可以用通用CPU辅助,发热量大一些,还可以将设备做大一些或者散热功能强一些,但是终端必须要做到和成熟的UMTS和CDMA手机基本差不多才能支撑商用。而终端是严重依赖于芯片,发现问题到芯片改进,再进行流片、生产,测试等研发周期又特别长,这也就是为什么整个TD-SCDMA产业化这么慢的主要原因。最终,展讯、凯明等先后都将功耗降了下来,手机发热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终于在2007年为真正的商用做好了准备。

7.5.1入局与格局

      各设备厂商在入局

      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系统设备厂商在TD-SCDMA标准上投资的基本都是本土的。其中大唐,作为标准的提出者和TD产业的旗帜,投资是必然的。在TD标准投资比较多的还有中兴和普天,后者在2000年之后由原邮电部在各地的下属通信设备厂整合的通信产业国家队。除此之外,烽火开始也参与,但是毕竟是传输设备厂商,没有相关技术积累,因此很快就放弃了自主研发,选择和大唐合作,OEM大唐的设备。而上海贝尔则选择和大唐合作,以一条生产线和1.5亿的现金直接入股大唐,也是OEM大唐的设备。

      爱立信作为老牌设备厂商,在TD-SCDMA长期的产业化过程中基本上是属于观望,一直都未投入实际的开发,一直TD-一期招标,选择和中兴合作,OEM中兴的设备参与了招标。华为由于在TD标准启动初期还处在著名的“华为的冬天”,无线业务也还没有实现盈利,因此选择和西门子合作,成了合资公司鼎桥,作为华为和西门子的联合体。这也就是TD-SCDMA一期参与招标所有的联合体的来源。

      TD首期招标

      TD首期招标是以实验网的名义进行的,也是为了迎接奥运的一个献礼和试商用工程。首期的实验网覆盖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广州、深圳、厦门8个奥运城市。计划建设基站总规模为13336个,核心网容量为800万户。试验网投资包括核心网、无线网、业务平台及支撑系统等主设备投资、相关配套投资、终端补贴等,共计243.53亿元,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无线网占72%,核心网占8%,终端占17%。

                      01一期份额.JPG
        
TD一期份额

      在首期招标中国内厂商获得了大丰收。在占据最大投资额的无线网络部分,整体金额约150亿,其中无线设备9.1万载扇,约100亿,其他的还包括传输网络等。每个基站的价格相对还是比较高的,也体现了中国移动在TD上面对各参与设备厂商的类似于研发补贴。总体结果上,中兴、大唐表现出色,尤其是中兴获得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大唐也获得了26%的市场份额,而华为与西门子的合资公司鼎桥仅获得了13%。如果将上海贝尔,烽火,新邮通等OEM大唐设备的全部加起来,则大唐的份额大概是37%。

      大唐获得了最多的未来市场机会,承建了上海、广州的大部分基站建设,中兴承建了北京全部及深圳部分基站建设,鼎桥仅与中兴共同承建了深圳的基站建设。爱立信通过与中兴合作方式获得了深圳7%左右份额。爱立信加入TD阵营的时间比较晚,能在短期内获得参与机会,可见爱立信的市场能力。
而核心网的招标就相对简单,华为和中兴各40%,上海贝尔获得了20%的份额。

      TD首期招标之后的格局演变

      在首期招标后,TD-SCDMA的二期招标涉及28个省会城市,共建设2.3万个基站,约16万载扇,规模超过一期的投资。
从结果看,二期总体上是国外厂商份额有所上升,其中鼎桥不再参与投标,只给华为及诺西提供产品,诺西的市场份额8%左右,爱立信4.5%左右,合计为12.5%,远超一起的份额。

      大唐、中兴领先优势被削弱,中兴通讯中标份额28%,低于市场预期的35~40%;份额排名亦退居第二,低于一期的46.5%,也落后于大唐的35%。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是由于中兴报价相对高,而大唐采用了相对低的价格。普天则获得不咸不淡的8%的份额。

      华为则独立获得18%的市场份额,这个实际上是在鼎桥参与第一期招标失败之后,华为重新主导了TD-SCDMA的开发,拿出了相对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以自己的市场体系参与投标才获得相对好的结果。如果将华为的18%和诺西的8%相加作为鼎桥的份额的话,是远超第一期的13%的。

      在二期招标之后,由于中国移动在TD-SCDMA上面坚决的投入,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爱立信也开始自主研发基站,以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虽然在TD-SCDMA三期招标中,爱立信的产品由于推出时间短,产品上并没有体现出优势。再加上鼎桥提供产品,华为和诺西分别投标,这也就意味着,两家公司掌握着自己的商务,因此在TD三期招标中,就从一期招标四个系(大唐,中兴,鼎桥,普天)变为三期招标的六强争霸(大唐,中兴,华为,诺西,爱立信,普天)。

      三期招标规模为3.9万基站,约26万无线载扇,是二期规模的1.6倍,覆盖200个城市。中国移动首先按照商务、技术、后评估、品牌与产业贡献对8家厂商进行了打分,根据评分结果,中兴、华为、大唐、诺基亚西门子被规划为A类企业;普天、烽火、爱立信、新邮通为B类企业,其中新邮通也是从OEM大唐设备转为用自主研发设备投标。
各厂家为了获得更大的份额,在价格上面也大做文章。从所报价格来看,中兴三期报价最低,仅为1.23-1.26万元/载频,不到其      
      TD二期招标时的一半;华为其次,仅为1.5万元/载频;而二期招标时创下当时破记录价格的大唐移动三期的价格下降并不多。而爱立信和诺西则是出人意料的在三期报出了低价(相比他们原来的二期的报价),加入到价格战团。
最终结果:中兴获得34%的最大份额、华为22%、大唐16%;其它厂商则瓜分了余下份额,各家约在5%~6%。

      真正奠定格局的四期及之后的招标

      这里说的奠定格局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含义,真正的TD-SCDMA设备商变成了只有中兴,华为和大唐,其他的爱立信,普天,新邮通都从原来的自主研发设备改为OEM,并重新组合,烽火继续OEM大唐,而诺西则继续使用鼎桥的设备,也就是华为的设备。

      第二个含义是,因为第四期招标已经是2010年,从第四期开始,中国移动已经开始布局的后续的4G,要求参与TD-SCDMA设备能够演进到后续的4G TD-LTE,这个对设备提出较高的技术要求,也可能是几个厂商放弃自主研发设备的原因之一。因为无线网络建设有占地盘的特点,因此说四期及后续的招标相当于奠定了后来4G LTE的格局。

      8家厂商重新分配和组合,形成新的三大军团参与此次招标:普天改为OEM中兴的设备,形成中兴-普天系;爱立信改为OEM大唐的设备,再加上一直OEM大唐的烽火,形成大唐-爱立信-烽火通信系、新邮通从自主研发改为OEM华为,形成华为-诺西-新邮通系。

      在TD四期招标中,基站采购总数将提升至10.2万个。这一采购规模将是TD第三期建网的约2.5倍,总支出约100亿元,相比09年三期的86亿增加16%,也可见价格也降低得不少。

      最终华为获得了28%-29%的市场份额,中兴获得了22-23%的市场份额,大唐获得18-19%的市场份额,三家国产设备厂商依旧领跑;诺西获得了8%的份额排名第四,普天和新邮通各获得了约6%的份额。烽火通信和爱立信的份额均为5%。
如果按照总体份额计算,鼎桥系获得了42-43%的份额,中兴获得了大约28-29%的份额,大唐获得了28-29%的份额,在这之后的几期招标中,华为-鼎桥系基本是保持了相对高的份额。

      在之后的5期,6期的招标中,也还基本上是延续了前几期圈定的地盘,不过由于真正的TD-SCDMA玩家经过3年4期的招标之后才真正确定,也就是只有华为,中兴和大唐才是TD-SCDMA真正的玩家。

      OEM与组合的变化

      在上面的描述中,虽然已经写了部分OEM关系的变化,实际上从最开始一期的鼎桥,中兴,大唐,普天到四期以后的华为,中兴,大唐实际3个设备商,中间演进和变化也是纷繁复杂。

      首先是大唐和中兴,这两家从头到尾都是自主研发的设备,自不细说。

      烽火,上海贝尔从头到尾都是OEM大唐的设备,也没什么变化,虽然当时取得了一些收入,但烽火并未借此机会进入无线设备,因此烽火实际上还是为大唐争取的地盘。而诺西和阿朗合并之后的新诺基亚成为鼎桥的母公司,也就是上海贝尔的母公司也发生来了变化,OEM的角色自然也要更换。

      新邮通则是一个很短暂的公司,从一期开始OEM大唐设备开始,到三期用自主设备投标,再到四期OEM华为的设备,再到之后不再参与招标,整个过程并不是很长,也在几年时间里面快速走完,后续也并没有进入无线设备市场。

      而普天则是从自主研发设备,再到4期以后OEM中兴的设备,算是参与了一回无线设备市场,但毕竟无线设备的复杂度相对较高,没有足够的市场支撑,无法长期保持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后续普天也并没有在无线市场有很大的作为。

      爱立信则是从OEM中兴设备获得1%的市场份额,再到使用自主研发的设备,再到四期OEM大唐的设备,虽然获得了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和爱立信之前在中国移动的GSM设备比起来,份额相差太远,并没有和中国移动各省保持持久的客户关系,同时也影响了爱立信在中国移动的GSM的份额。

      而华为和鼎桥,虽然是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但是在TD-SCDMA上,在一期及之前的产品研发上,主要还是以鼎桥为主,但是一期招标的大败,促使了华为主导之后的研发,最终从二期开始的产品研发,最终实现了份额的翻盘。

      鼎桥的诞生

      鼎桥最早是西门子和华为的合资公司,西门子公司占51%,而华为占49%。

      在之前介绍3G标准的时候提到过的,西门子最早研究的是TD-CDMA标准,,但是在欧系设备商竞争欧洲统一标准的时候,输给了UMTS(空口主要是来自于NTT),因此TD-CDMA就没有作用和市场了。在当时,西门子已经为此投入了1.7亿美元,如果突然停止,必然会有相当多的技术人员需要重新安排岗位和遣散。因此,西门子就首先和大唐合作,提出了TD-SCDMA的标准,并被中国确认为自主的3G标准,但这只是在标准上面的合作,还有开发和技术人员没有做好安排。因此,西门子还需要再找一个合作伙伴,能够将TD相关的人员和技术利用起来。

      而华为从02年开始就进入了冬天,当时华为的主要收入是以固网程控交换机为主,传输是刚刚起步,并且还是中低端的为主。而无线产品正处于大投入阶段,GSM还没打开市场,只在少量市场有规模不大的收入,UMTS已经从2000年开始立项开发,一直到2003年才找到两个商用客户,其中香港的Sundy还需要有融资和补贴(对于积累首商用局的经验是很有必要的)。CDMA由于开始的标准选择错误在国内基本颗粒无收,只能在海外及细分市场努力拓展自己生存的空间。也就是说,华为无线产品线,在02,03年的时候,还处于入不敷出,并且还看不到明确盈利计划的阶段。因此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大规模投入TD-SCDMA系统,什么时候商用,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对于华为来说,风险是极大的。

02鼎桥合资.jpg


      因此,在撮合之下,西门子和华为从2003年开始接触。基于双方的处境,应该说双方的诉求应该是能够互相配合的。在2004年2月两个公司签订成立合资公司的合作协议,2005年3月18日鼎桥(TDTech)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同时在上海也有办公点,部分是从华为转移过去的研发人员和产品线的领导。当然,双方合作可能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TD-SCDMA不成熟,肯定不会发放3G的牌照,希望能够通过鼎桥的合作,尽快推动TD-SCDMA产品的成熟,这样也能够推进3G牌照的发放,减少3G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压力,也尽快催熟3G产品。

      TD首期招标惨败

      到2006年底,双方在TD-SCDMA上面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3亿美元,是TD产业中算是投入比较大的企业。因此在07年首期招标之前,鼎桥具备成为招标的最大份额的所有条件:两家强大的母公司及其影响力,双方的专利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市场渠道与销售能力等,但是在首次招标前唯一没宣传的是产品。

     2007年,TD首期设备招标,鼎桥CEO孟乐(德国人)在多种场合放出豪言,要拿下30%~50%的份额,市场预期也至少是20-30%。但是结果却是完全低于所有的人预料,鼎桥获得的份额仅为13%左右,并且还没有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而主要竞争对手中兴和大唐成为首期招标的最大赢家。
03鼎桥CEO孟乐.JPG

原鼎桥CEO孟乐,德国人

      13%,对于鼎桥,及鼎桥身后的华为及诺西(诺基亚网络部分和西门子通信合并之后,由诺西管理鼎桥)是一个绝对不能接受的数字。据传华为高层对此次招标结果非常不满,并对相应的责任人做了处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第一期招标鼎桥输得这么惨?最关键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产品竞争力不够,商务太高。

      商务可能是涉及公司报价的策略,因为鼎桥是诺西控股,因此商务自然是走西方公司的路线,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产品竞争力足够,商务高一点也无可厚非,就像智能机普及时苹果手机在品牌和产品上的确要比一般安卓手机要好很多,手机的价格也自然要高很多。因此鼎桥首期招标的失败,归根结底还是产品的竞争力不够。
产品竞争力不够,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两家公司对鼎桥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华为和西门子合资成立了鼎桥,但是由于西门子和华为在整个通信产业上还是竞争对手,无论是那个时候规模已经比较的固网交换机,还是移动核心网,光传输,以及GSM及UMTS两个标准的产品。因此双方都没有将最先进的技术放到合资公司中,比如虽然华为是最先在UMTS上商用了分布式基站,但是鼎桥并没有得到相关的产品技术方案的支持,反而是中兴首先在TD引入分布式基站解决方案。比如大唐使用了6天线智能天线,但是鼎桥却不支持。而作为一个新的合资公司,自身的技术积累能力是有限的。
04分布式基站.jpg
分布式基站


      其次,文化和基因上的互斥与磨合

      上面已经说了,由于两个母公司本身就在竞争状态,无论是之前的西门子还是后来的诺西,因此在鼎桥做决策以及各自向母公司汇报决策时,有些本身可能就因为利益不一致导致冲突,最简单,核心网用西门子的还是华为的,决策就不一定纯粹从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了。再说文化上,华为以狼性文化著称,而西门子及后来的诺西则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公司,对于工作的投入度,计划的紧迫性方面肯定略显不足,当然是在西门子主导期间。

      最后,双方都认为鼎桥是一个临时合作的公司。在这样的前提下,各项决策及行动计划的考虑本身就不会长远,鼎桥本身也没有做百年老店的规划,计划和毅力。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文化的冲突,内部矛盾的升级,也使得鼎桥的团队凝聚力存在一定问题,也是的一些关键人物不断流失。双方都在争取对鼎桥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双方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华为主导,局面扭转

      首期招标之后,双方,特别是华为肯定是做了经验教训的总结。随着后面招标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局面,华为在TD上面肯定会面临失败,只是败得有多惨问题。而中兴将借助TD改变移动的现网的格局,也会拉近与中移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蚕食华为其他的产品上面的优势。

      按照合资协议,华为和西门子作为母公司,不再从事TD-SCDMA无线接入系统的研究、开发,而是全力支持鼎桥做TD-SCDMA无线接入系统。由于华为绝对不能失去移动这样的客户,也绝对不能在移动的网络上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华为必须改变。

      华为向诺西提出接管鼎桥,全力出击TD产品,当时也正好也遇上了一个契机。西门子和诺基亚在2006年合并之,诺西内部本身也有很多要磨合调整,也有很多问题。并且对诺西来将,TD产品应该不是重要的战略产品,中国移动对诺西的重要性也没有对华为重要,再加上,诺西更看中的是收益,也就是有了华为的强势接入,如果真的快速提升产品的能力,诺西本身也是受益的。于是,双方很快达成一致,由华为接管鼎桥的管理。

      2008年4月,鼎桥原CEO德国人孟乐离职,由华为无线产品线副总裁侯金龙代为管理,产品开发部门的大部分中层也换成了华为的人,注入华为狼性文化。针对TD产品方面的不足,华为扩大研发队伍,加强研发,把TD研发提到最重要位置上。通过对原有研发平台的改造,对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至于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一期13%的基础上,二期,鼎桥系(华为+诺西)获得26%的份额,三期也基本维持这个比例,四期及之后,鼎桥系占比超过40%,基本实现了改变格局的目标。

      因为TD-SCDMA只在中国市场销售,因此一般第三方咨询公司也不统计结果和份额,因为咨询公司的报告没有任何市场,并且各设备商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也很了解。结果和份额也容易通过中国移动就能够了解得很清楚。因此TD就没有整体市场份额的报告。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998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10-8 08:16:0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10-8 08:32 编辑

7.5.2  TD-SCDMA功与过

      如何评价TD-SCDMA的标准及对国内通信行业的贡献?

      在4G到来之时,对于如何评价TD-SCDMA的贡献,基本上是两派:一派认为推动了无线标准的发展,大大的贡献。另外一派认为,投资了2000亿,但是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从2008年到2013年移动启动4G,生命周期满打满算也就5年,太浪费了。此种观点以《中国标准TD-SCDMA之殇:2000亿投资打水漂》及《TD式创新》等两篇文章为顶峰,传播最为广泛,并且占据了网上主流的声音。

      但是这两种观点在研究得都不够深入,观点也不完整。其实TD-SCDMA的确为中国通信企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投资没有2000亿,并且也没有打水漂。因此我的观点是,TD-SCDMA以300-400亿的代价,大大促进了国内通信企业的发展,评价应该是正面的

      先说说,为什么不是2000亿?

      在上面的《2000亿投资打水漂》其实有一点标题党的嫌疑,虽然TD-SCDMA整体投资可能是2000亿,但是需要将这2000亿打开看,到底投资了一些什么?
07标题党.jpg
                              
      首先无线网络投资最大的是当然是无线接入部分,其他的投资包括核心网,运营系统投资,传输投资,无论是建设什么制式,都是要投入的。

      比如,TD首期投资,所有的投资可能是150亿RMB,但是无线网络投资只有99亿,其他的都是核心网,传输,支撑网等投资,而TD的核心网和2G的核心网投资基本上共建的,真正的只归属于TD的投资则是则主要是无线设备。

      这里的无线网络也别以为都是无线设备,无线网络里面投资里面大头是站点的租赁,铁塔抱杆的建设,电力引入,电源,传输的建设,真正的设备投资占整个站点的一般是15%-20%,因为一期招标投资中已经将传输单列了,因此就算将这个投资加进去,比例再高一点,充其量也就30个亿的主设备,30个亿的主设备1.5万站点,一个站点都已经高达20万,是一个非常高的价格了,相比其他2G,3G设备的基站已经高不少。哪怕再高一点,首期的投资也仅仅是几十亿级别的TD无线基站的投资而已。再多估计一点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首期的基站,一般是会原来的2G的基站共站点的建设,那么机房建设上面的投资会小一点,但是如果是新增的站点,每个站点的土建投资金额都不会小。

08无线机房.JPG

主设备只是网络投资的一部分

      哪怕就按照满打满算的无线投资来看,一期99亿,二期由于大唐,华为的价格降低,虽然基站的规模增加了不少,但是无线设备投资也是低于100亿的(比原计划金额少了60亿),而三期的结果则从新闻看可以看出无线设备招标结果是86亿,而4期无线设备也是99亿,但是如前面所述,4期开始,中国移动的设备已经要求支持双模了,也就是可以软件升级支持4G LTE。
因此,如果将4期之后的可以看做为LTE投资做准备,已经明确是增加的站点都必须支持TD-LTE,而当时的中国移动已经在全力      
      在推动发放LTE的牌照,因此也可以认为从4期之后的所有的TD-SCDMA的站点及设备投资都是为了4G准备的。那么真正的3G 的投资,也仅仅是前三期,也就最多不到300亿的无线设备,还可能会有部分用于站点建设的投资。

      而在无线设备之外,建设到站点的光传输,在4G到来的时候无需升级就可以立即使用。在2G之前,一般到站点的传输网络是以TDM网络为主,并且很大一部分是E1接口。但是从3G开始,随着站点业务流量的增大,一般到站点的是以光纤为主,并且是IP的光网络到站点,而4G站点则是只支持IP传输。

      业务网络和支撑网络,也基本是可以是和现有的运营支撑网络合并使用的,核心网本身就是2G,3G,4G合一的一体化的产品,到4G,一般情况下就是软件升级的事情。

      为什么移动推进4G建设的速度那么快?4G本身有优势是一个方面,现网3G的站点,传输,核心网以及运营支撑系统本身都已经是Ready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特别是站点,如果建设一个全新的站点,从站点寻址,到站点机房的租赁,再到站点的建设以及传输,电力的建设,都是非常耗时的。而从4期以后的招标,虽然还是以TD-SCDMA的名义招标,但是设备已经是按照3G,4G双模的要求来建设,开通4G,只需要增加单板和更换软件就可以立即开通。

      关于是否专属,从站点的投资数量也基本可以看出来:1期投资1.5万站点,2期2.3万,3期则是3.9万,但是4期则是9.8万站点,是前3期建设规模的总和,而5期,规模也仅仅是略低于4期,接近10万站点,而六期则是13万站点。虽然也可以认为前期3G用户数不多,站点需求量不大,但是实际是如果早期要将网络建成,建设的批量其实更大。因此基本可以认为从4期之后开始,因为设备能支持双模,中国移动也就是大规模投资,因为投资的大部分是不会浪费的。

      因此从实际的结果看,也就是07年1期,08年的2期及09年的3期的无线设备是专用的TD-SCDMA设备,将三期建设加起来也就不到300亿,假设4期中部分设备达不到要求,再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TD专有投资,因此专用设备的投资应该是不超过400亿的。所以才说上面提到的两篇文章有点标题党的嫌疑。

      因此就专属投资来看,TD-SCDMA的专门投资大概是300-400亿人民币,而其他的投资,比如站点,传输等,在4G时代应该是共用的。

      大大促进了国内通信企业在移动的格局改善

      中国移动的前身,老中国电信是从1994年开始建设GSM的2G网络网络,那个时候,华为中兴连无线团队都还没开始组建,还处于固网交换机产品的开发和巩固时期。因此那个时候的GSM网络设备只能是西方设备厂商。

      因此在3G招标之前,中国移动的网络上,份额最高的是爱立信,在3G启动之前存量网络的份额超过35%,其次是摩托罗拉。这两家也是中国移动模拟时代的两个供应商,因此在移动有深厚的客户关系,也有在当时相对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在两巨头之外,还有就是诺西,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厂家。两家国产厂商,华为和中兴,实际上是从06,07年才开始逐渐在中国移动的招标中增加份额的,当然主要是随着产品的成熟和竞争力的提高,并且伴随着西方厂商的衰落。

      如果移动上的3G是传统的UMTS,那么可以预见的是,爱立信,诺西肯定是占据较大的份额,摩托罗拉和北电就不一定,因为在07,08年,这两家企业的衰退已经有苗头, 特别是北电情况实际上早就将UMTS的业务卖给了阿尔卡特,因此阿尔卡特的UMTS产品竞争力也不差。

      除了产品的竞争之外,西方厂商深厚的客户关系也会为他们在竞争中加分。就比如爱立信2009年为什么收购接近破产北电的CDMA和LTE,难道北电有爱立信不掌握的关键技术或者北电的LTE的竞争超过爱立信?都不是,爱立信看中的是北电美国运营商存量网络的格局和客户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爱立信收购了北电CDMA资产之后,并没有继承北电在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因为北电在中国电信的格局并不高,并且无论是在联通时,还是在电信时代,中国运营商已经有意识的逐渐降低衰退的北电网络的份额,当然这个也是运营商必然的选择,否则北电真倒闭了,他们找谁扩容网络,找谁解决问题?

09改变格局.jpg


      移动上了中国标准的TD-SCDMA,而TD标准这些西方厂商基本都没开发,只有当时的诺西依托与和华为建立的合资公司鼎桥,还算是能够提供设备。爱立信则是在04,05年就已经明确表态不开发TD-SCDMA设备。而作为阿尔卡特的子公司,上海贝尔则是入股大唐,并且由上海贝尔加工设备提供给大唐和上海贝尔。

      因此在整个产业链上,真正投入TD-SCDMA开发和生产的,都是国产厂商,大唐,中,华为(二期之后接管鼎桥),普天等。中间爱立信自行研发过设备,但是仅仅参加过一起招标就放弃了,也回到了OEM队伍之中。

      在全是国产厂商的情况下,西方厂商的客户关系,存量网络的格局并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中国移动的3G设备商之间的竞争全部变成了国产厂商之间的竞争,这也就形成了3G时代,华为,中兴的格局和份额领先,再加上后期对3G,4G双模的要求,进一步拉开了技术实力强的设备厂商和技术设备弱的设备厂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双模的建设,也一起奠定了移动4G的格局,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移动4G的网络,也基本上是以国产厂商为主的主要原因。

      而华为和中兴在中国最有竞争力,最有钱的运营商,占据了最好的网络格局,不但能够获得更多更直接的网络需求,也给中国几家设备商创造了更多的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也给国家创造了更多的税收。

      通过TD-SCDMA还证明了一个事情,也就是西方厂商,比如爱立信,并不是神,他们之所以领先,只是因为有先发优势。中国的设备厂商只要有足够的积累,也是能够建立起产品的优势,而西方厂商在产品的开发和提供能力上,和中国厂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华为接管鼎桥,仅仅一年,产品就有了很大的改观,而爱立信在二期之后也尝试用自己开发的产品应标,但是竞争力还是差很远,只能再次回到OEM的方式来参与移动的招标。

      虽然爱立信也通过OEM建立了4G的部分格局,但是在4GTDD设备上,还是被华为和中兴拉开了不小的差距。上次去广州,广州的4G网络主要是爱立信提供的,但是广州的4G网络的速度,用户的体验,相比国内的其他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或者深圳,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这可这么说,在国内的其他的主要城市,我真没有感受到网络有多少差距,觉得4G的网络应该都是差不多的,我也不会去关注是哪个设备商提供的,但是到了广州才知道,4G网络还能这么差,有信号,但是流量就是跑不动,所以才特地打听了一下,原来广州的4G是爱立信提供的,并且运营商对此也颇有一些看法。

      真正的学会了标准的玩法

      所谓标准的玩法,并不是说,大家知道如何参会,如何提案就可以了,而是知道如何影响标准,如何将标准落地。比如说,虽然TD-SCDMA在ITU被接纳为3个3G标准之一,但是也仅仅是接纳,除了中国以外,并没有人会推动标准的落地,因此,实际上,在接纳为三大标准之一之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面,TD-SCDMA在标准上并没有更多的进展,实际上,连真正的标准讨论的组织都没有,直到在国内标准组织-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推动下,3GPP也成为TD-SCDMA标准的讨论框架。

      学会了标准的玩法,至少可以从2个方面去解读,一个是包括设备商和运营商在内的企业学会了玩法,另外一个就是国内的行业和组织学会了玩法。

      在TD-SCDMA之前,虽然华为中兴已经加入了标准的组织,但是实际上只是参会,基本上没有提案,在电信标准组织里并没有影响力,无论是参会人员影响力还是提案的影响力。当然,·当时这两个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竞争力及市场的影响力不够还是主要原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两家在行业的标准讨论中,也逐渐学会了如何提案,如何扩大在标准组织的影响力,如何和其他设备商联合,如何和运营商联合,如何通过联盟及共进退形成利益最大化等。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企业自身的进步是主要的,但是2000年之后,中国能够主导一个标准,在运作和策略上面,会帮助不少。

      从行业线来看,虽然在之前也有行业主管部门,但是在电信标准化上,中国还是相对比较弱的。国内所用设备基本上是欧系标准,无论是无线,光网络,还是交换机,在TD标准之前,一般电信的国家标准基本都是欧系标准的翻译稿,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略有增减。但是随着TD-SCDMA标准运作, 标准的讨论,落地,国内的标准化组织也逐渐走向正规化,这个正规化和起作用还不仅仅是体现在TD的标准上,在后来的GSM多载波标准放松,4G TDD标准上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标准组织中,首先是公司和参会代表本身要有影响力,再加上地区性组织的影响,使得国内在标准上面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里的公司不仅仅是华为和做中兴,由于中国的巨大市场,移动在标准上面的影响力也是逐渐加大的。当然,这些进步的取得,主要还是企业自身的努力取得,但是TD在标准上面的运作,对企业的进步也是有不小的助力的。

      培养了产业链

      TD-SCDMA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整个产业链的培育都是有积极贡献的。

      在产业化的初期,在TD联盟的推动下,培养了包括系统、终端、核心芯片、测试仪表等在内的大批移动通信制造企业,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移动通信产业链。正是由于西方厂商并没有投入TD产业链,实际上为企业初期撑开了一片单独的天空。如果这些初创企业一开始就面临国际化的竞争(比如在GSM或者UMTS标准上),无论在技术实力还是资金实力上,相比西方厂商肯定处于劣势。而TD独特的产业链使得这些企业在早期有一定的时间积累资金和技术。在这个方面,典型的就是展讯,展讯也正是由于TD芯片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在初期的竞争中活了下来,经过一定的积累,现在低端的终端芯片市场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相信在后续的竞争中也会发展壮大。
10TD产业链.jpg


      除了直接贡献之外,TD联盟对产业链的运作也积累了经验,比如制定共用性技术标准、开发规范代码,在联盟内部的资源共享等,这些产业链上面的经验不但在后期的通信标准上面可用,并且在其他产业链的运作上也是可以参照的,比如北斗的产业链。产业链运作虽然看似不复杂,但是不经历过一回真正的运作,肯定难以有全面的规划。这是TD对国内的另外的一个间接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当然也不太好量化出到底有多大的贡献。

      TD的代价

      上面虽然说了TD的贡献,当然也必须说,这些贡献的取得,也是有代价的。

      经济代价: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明显的,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这个在上面提到的文章里面阐述得比较清楚,不再重复,只是要纠正一下,并没有2000亿这么多,而是300-400亿的经济代价。

      用户的代价:这里用户的代价是指国内的用户享受3G的时间晚了一点,TD在一定程度上是拖延了中国整个3G的进展的。如果没有TD,虽然中国也不太可能像欧洲一样在2000年或者2001年发放3G牌照,但是也不会晚到08年才发放3G的牌照。如果没有TD,最可能发放牌照的时间应该是在03,04年左右,因为全球3G的热潮已经基本退去,3G的设备售价也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如果在那个时候发放牌照,有海外运营商经验,也不会一开始就大批量的建设很多站点(因为3G的运营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是应该会尝试性建网,而在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之时肯定会大规模建网,并不会等到09,10年才开始大规模建设3G的网络。也就是说,TD实际上延迟了国内用户体验3G的时间,同时也给中国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用户流失,笔者也是在10年左右从移动号码切换到联通号码的。

      运营商的代价:运营商代价要从两个方面说,中国移动方面,造成了部分用户的流失,当然从整体上面看还都是国内用户,只是对中国移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对运营商竞争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中国移动太强大实际上是不利于用户体验提升的,通过对移动一定的压制,增加了电信和联通的用户,对运营商竞争来看应该是好事。

       运营商的另外一个代价实际也是经济上的,如果不是TD网络上面的压力中国移动也不会那么快推动4G牌照的发放。4G牌照的提前发放虽然是对中国移动有好处的,但是实际上是压缩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3G的上面的投资回报的压力的。因为这两个运营商在3G上面的投资还没有取得规模效应,面对移动大笔投资4G,电信和联通也必须在4G上面加大投资,客观上压缩了两家运营商的投资回报周期,加重了这两个本身财务指标并不是太好的电信巨头的财务负担。

       任何事情的成功或者收益的取得,都是要有代价的,TD产业也是一样的。站在现在往前看,TD在标准和产业链上面的尝试,在产业链布局,实际标准推动,助力国内设备商格局改善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收益还是比较大的,哪怕相对300-400亿RMB的代价来说,收益也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TD标准的评价,总体应该是正面的

点评

huangl23  对运营商最重要的塔桅、光缆、频率这些一点没浪费啊,为后续的4/5G作了充分的准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0-10 16:37
cyy0834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的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1 15:11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中士

注册:2010-10-19
发表于 2018-10-11 10:01:08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才客观,牺牲移动,但利好中国

点评

lwsguihuo  利好哪个国啊?这分明就是一班骗子骗经费补贴的项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2 23:38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Archiver|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4:52 , Processed in 0.6073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