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将

注册:2005-6-30

家园荣誉版主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07-12-14 09:23:00 |显示全部楼层
<p>欢迎访问我的C114博客<br/>http://www.txrjy.com/blog/blog.asp?userid=51162<br/><br/>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br/>原出版社:McGraw-Hill<br/>系列名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br/>作者  : (美)William H.Hayt,Jr.等/<br/>译者  : 王大鹏等/<br/>出版日期:2002年10月<br/>版别版次:2002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br/>格式:超星<br/></p><p>&nbsp;<img alt="" src="http://www.txrjy.com/blog/upload_blog/51162_20071214974251614.jpg" border="0"/></p><p>&nbsp;简介<br/><br/>本书是电路分析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三位作者(其中两位已经过世)分别来自普度大学、加利福尼亚洲立大学和坎特伯雷大学。书中内容取材自作者在普度大学、加利福尼亚洲立大学以及坎特伯雷大学的授课教材。本书从基本电路元件、电压电流定律等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节点和网孔分析、叠加原理和电源置换等常用分析方法。对于交流电路,也是从RLC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入手,然后讲解交流功率和磁耦合电路。为了适应现代发展趋势,作者充实了频域分析方面的内容,详细介绍了拉普拉斯变换和s域分析、频率响应和傅里叶分析、二端口网络等高级内容。作者力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数据。书中附有大量例题、练习和习题,书末附有题号为单数的习题答案。<br/>本书可作为信息电子类、电气工程类和应用物理类本科生的教学用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电气工程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br/><br/>目录<br/><br/>第1章 电路分析和电气工程<br/>1.1 引言<br/>1.2 本书概要<br/>1.3 电路分析与工程的关系<br/>1.4 分析和设计<br/>1.5 计算机辅助分析<br/>1.6 解题制胜策略<br/>1.7 推荐阅读<br/>第2章 基本元件和电路<br/>2.1 引言<br/>2.2 基本单位和单位扩展<br/>2.3 电荷、电流、电压和功率<br/>2.3.1 电荷<br/>2.3.2 电流<br/>2.3.3 电压<br/>2.3.4 功率 <br/>2.4 电压源和电流源<br/>2.4.1 独立电压源<br/>2.4.2 独立电流源<br/>2.4.3 受控电源<br/>2.4.4 网络和电路<br/>2.5 欧姆定律<br/>2.5.1 功率吸收<br/>2.5.2 电导<br/>2.6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3章 电压和电流定律<br/>3.1 引言<br/>3.2 节点、路径、回路和支路<br/>3.3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br/>3.4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br/>3.5 单回路电路<br/>3.6 单节点对电路<br/>3.7 独立源的串联和并联<br/>3.8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br/>3.9 分压和分流<br/>3.10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4章 基本节点和网孔分析<br/>4.1 引言<br/>4.2 节点分析<br/>4.2.1 电导矩阵<br/>4.3 超节点<br/>4.4 网孔分析<br/>4.5 超网孔<br/>4.6 节点分析和网孔分析的比较<br/>4.7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br/>4.8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5章 常用电路分析方法<br/>5.1 引言<br/>5.2 线性和叠加<br/>5.2.1 线性元件和线性电路<br/>5.2.2 叠加原理<br/>5.3 电源变换<br/>5.3.1 实际电压源<br/>5.3.2 实际电流源<br/>5.3.3 等效实际电源<br/>5.4 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路<br/>5.4.1 过程的简短回顾<br/>5.5 最大功率传输<br/>5.6 △-Y转换<br/>5.7 各种方法的比较<br/>5.8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6章 运算放大器<br/>6.1 引言<br/>6.2 背景<br/>6.3 理想运放<br/>6.4 运放的级联<br/>6.5 运放的更详细模型<br/>6.5.1 理想运放规定的推导<br/>6.5.2 共模抑制<br/>6.5.3 负反馈<br/>6.6 实际考虑<br/>6.6.1 饱和<br/>6.6.2 输入失调电压<br/>6.6.3 封装<br/>6.6.4 PSpice仿真<br/>6.7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7章 电容和电感<br/>7.1 引言<br/>7.2 电容<br/>7.2.1 理想电容模型<br/>7.2.2 电压-电流的积分关系<br/>7.2.3 能量储存<br/>7.2.4 理想电容的重要特性<br/>7.3 电感<br/>7.3.1 理想电感模型<br/>7.3.2 电压-电流的积分关系<br/>7.3.3 电感储存的能量<br/>7.3.4 理想电感的重要特性<br/>7.4 电感和电容的组合<br/>7.4.1 电感的串联<br/>7.4.2 电感的并联<br/>7.4.3 电容的串联<br/>7.4.4 电容的并联<br/>7.5 线性推论<br/>7.6 带电容的简单运放电路<br/>7.7 对偶<br/>7.8 用PSpice对电容和电感建模<br/>7.8.1 PSpice<br/>7.9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8章 基本RL和RC电路<br/>8.1 引言<br/>8.2 无源RL电路<br/>8.2.1 直接法<br/>8.2.2 另一种方法<br/>8.2.3 更一般的求解法<br/>8.3 指数响应的性质<br/>8.4 无源RC电路<br/>8.5 更一般的观点<br/>8.5.1 RL电路的一般形式<br/>8.5.2 一般RC电路<br/>8.6 单位阶跃函数<br/>8.6.1 物理电源与单位阶跃函数<br/>8.6.2 矩形脉冲函数<br/>8.7 电源作用于RL电路<br/>8.7.1 更直接的求解方法<br/>8.7.2 培养直觉理解<br/>8.8 自由响应和受迫响应<br/>8.8.1 自由响应<br/>8.8.2 受迫响应<br/>8.8.3 完全响应的确定<br/>8.9 电源作用于RC电路<br/>8.10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9章 RLC电路<br/>9.1 引言<br/>9.2 无源并联RLC电路<br/>9.2.1 导出并联RLC电路的微分方程<br/>9.2.2 微分方程的求解<br/>9.2.3 频域量的定义<br/>9.3 过阻尼并联RLC电路<br/>9.3.1 确定A1和A2的值<br/>9.3.2 过阻尼响应的响应曲线<br/>9.4 临界阻尼<br/>9.4.1 临界阻尼的响应形式<br/>9.4.2 确定A1和A2的值<br/>9.4.3 临界阻尼的响应曲线<br/>9.5 欠阻尼并联RLC电路<br/>9.5.1 欠阻尼响应的形式<br/>9.5.2 确定B1和B2的值<br/>9.5.3 欠阻尼的响应曲线<br/>9.5.4 有限电阻的作用<br/>9.6 无源串联RLC电路<br/>9.6.1 串联电路响应的简要总结<br/>9.7 RLC电路的完全响应<br/>9.7.1 容易求解的部分<br/>9.7.2 其余的部分<br/>9.7.3 求解过程的简单回顾<br/>9.8 无损耗LC电路<br/>9.9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10章 正弦稳态分析<br/>10.1 引言<br/>10.2 正弦波特性<br/>10.2.1 滞后与超前<br/>10.2.2 将正弦化为余弦<br/>10.3 正弦函数激励下的受迫响应<br/>10.3.1 稳态响应<br/>10.3.2 更简洁直观的方法<br/>10.4 复激励函数<br/>10.4.1 虚电源产生的响应<br/>10.4.2 复激励函数的接入<br/>10.4.3 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br/>10.5 相量<br/>10.6 R,L,C的相量关系<br/>10.6.1 电阻<br/>10.6.2 电感<br/>10.6.3 电容<br/>10.6.4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br/>10.7 阻抗<br/>10.7.1 阻抗的串联组合<br/>10.7.2 阻抗的并联组合<br/>10.8 导纳<br/>10.9 节点分析和网孔分析<br/>10.10 叠加原理、电源变换和戴维南定理<br/>10.11 相量图<br/>10.12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11章 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br/>11.1 引言<br/>11.2 瞬时功率<br/>11.2.1 正弦激励下的功率<br/>11.3 平均功率<br/>11.3.1 周期波形的平均功率<br/>11.3.2 正弦稳态下的平均功率<br/>11.3.3 理想电阻吸收的平均功率<br/>11.3.4 纯电抗元件吸收的平均功率<br/>11.3.5 最大功率传输<br/>11.3.6 非周期函数的平均功率<br/>11.4 电流和电压的有效值<br/>11.4.1 周期波形的有效值<br/>11.4.2 正弦波形的有效(rms)值<br/>11.4.3 利用rms值计算平均功率<br/>11.4.4 多频率电路的有效值<br/>11.5 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br/>11.6 复功率<br/>11.6.1 功率测量<br/>11.7 功率术语比较<br/>11.8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12章 多相电路<br/>12.1 引言<br/>12.2 多相系统<br/>12.2.1 双下标符号<br/>12.3 单相三线系统<br/>12.3.1 有限导线阻抗的影响<br/>12.4 三相Y-Y形接法<br/>12.4.1 边线到边线的电压<br/>12.5 △形接法<br/>12.5.1 △形电源<br/>12.6 三相系统的功率测量<br/>12.6.1 瓦特计的使用<br/>12.6.2 三相系统中的瓦特计<br/>12.6.3 双瓦特计的方法<br/>12.7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13章 磁耦合电路<br/>13.1 引言<br/>13.2 互感<br/>13.2.1 互感系数<br/>13.2.2 同名端规则<br/>13.2.3 组合的互感和自感电压<br/>13.2.4 同名端规则的物理根据<br/>13.3 能量考虑<br/>13.3.1 M12和M21之间的同一性<br/>13.3.2 M的上界<br/>13.3.3 耦合系数<br/>13.4 线性变压器<br/>13.4.1 反射阻抗<br/>13.4.2 T形和II形等效网络<br/>13.5 理想变压器<br/>13.5.1 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br/>13.5.2 用变压器进行阻抗匹配<br/>13.5.3 用理想变压器进行电压调整<br/>13.5.4 时域中的电压关系<br/>13.5.5 等效电路<br/>13.6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14章 复频率和拉普拉斯变换<br/>14.1 引言<br/>14.2 复频率<br/>14.2.1 一般形式<br/>14.2.2 直流的情况<br/>14.2.3 指数的情况<br/>14.2.4 正弦的情况<br/>14.2.5 指数衰减正弦的情况<br/>14.2.6 s的物理意义<br/>14.3 衰减的正弦激励函数<br/>14.4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br/>14.4.1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br/>14.4.2 双边拉普拉斯逆变换<br/>14.4.3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br/>14.5 简单时域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br/>14.5.1 收敛的条件<br/>14.5.2 单位阶跃函数u(t)<br/>14.5.3 单位冲激函数(t-t0)<br/>14.5.4 指数函数e-(at)<br/>14.5.5 斜坡函数tu(t)<br/>14.6 逆变换方法<br/>14.6.1 线性原理<br/>14.6.2 求有理函数的拉普拉斯逆变换的方法<br/>14.6.3 相异极点<br/>14.6.4 多重极点<br/>14.7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定理<br/>14.7.1 时域微分定理<br/>14.7.2 时域积分定理<br/>14.7.3 正弦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br/>14.7.4 时移定理<br/>14.8 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br/>14.8.1 初值定理<br/>14.8.2 终值定理<br/>14.9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15章 S域电路分析<br/>15.1 引言<br/>15.2 Z(s)和Y(s)<br/>15.2.1 频域中的电阻<br/>15.2.2 频域中的电感<br/>15.2.3 s域中电感的建模<br/>15.2.4 s域中电容的建模<br/>15.3 s域节点分析和网孔分析<br/>15.4 其他电路分析方法<br/>15.5 极点、零点和传递函数<br/>15.6 卷积<br/>15.6.1 冲激响应<br/>15.6.2 卷积积分<br/>15.6.3 卷积与物理可实现系统<br/>15.6.4 用图解法求卷积<br/>15.6.5 卷积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br/>15.6.6 对传递函数进一步的讨论<br/>15.7 s平面<br/>15.7.1 以变量的响应函数<br/>15.7.2 以w为变量的响应函数<br/>15.7.3 在复平面上绘图<br/>15.7.4 零极点分布图<br/>15.7.5 幅度和相位与频率的关系<br/>15.8 自由响应与s平面<br/>15.8.1 更一般的情形<br/>15.8.2 特殊情况<br/>15.9 H(s)=V(out)/V(in)的综合方法<br/>15.10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16章 频率响应<br/>16.1 引言<br/>16.2 并联谐振<br/>16.2.1 谐振<br/>16.2.2 谐振与电压响应<br/>16.2.3 品质因数<br/>16.2.4 Q的其他解释<br/>16.2.5 阻尼系数<br/>16.3 并联谐振的更多内容<br/>16.3.1 带宽<br/>16.3.2 高Q电路的近似<br/>16.4 串联谐振<br/>16.5 其他谐振形式<br/>16.5.1 串并联等效<br/>16.6 缩放<br/>16.7 波特(Bode)图<br/>16.7.1 分贝(dB)坐标<br/>16.7.2 求渐近线<br/>16.7.3 波特图的平滑<br/>16.7.4 相位响应<br/>16.7.5 绘制波特图的其他考虑<br/>16.7.6 复共轭对<br/>16.8 滤波器<br/>16.8.1 无源滤波器<br/>16.8.2 有源滤波器<br/>16.9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17章 双端口网络<br/>17.1 引言<br/>17.2 单端口网络<br/>17.3 导纳参数<br/>17.4 几个等效网络<br/>17.5 阻抗参数<br/>17.6 混合参数<br/>17.7 传输参数<br/>17.8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第18章 傅里时电路分析<br/>18.1 引言<br/>18.2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形式<br/>18.2.1 谐波<br/>18.2.2 傅里叶级数<br/>18.2.3 一些有用的三角积分<br/>18.2.4 傅里叶系数的计算<br/>18.2.5 线谱和相位谱<br/>18.3 对称性的应用<br/>18.3.1 偶对称和奇对称<br/>18.3.2 对称性和傅里叶级数项的关系<br/>18.3.3 半波对称性<br/>18.4 周期激励函数的完全响应<br/>18.5 博里叶级数的复数形式<br/>18.5.1 采样函数<br/>18.6 傅里时变换的定义<br/>18.7 博里叶变换的性质<br/>18.7.1 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br/>18.8 几个简单时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对<br/>18.8.1 单位冲激函数<br/>18.8.2 直流激励函数<br/>18.8.3 符号函数<br/>18.8.4 单位阶跃函数<br/>18.9 一般周期时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br/>18.10 系统函数和频率响应<br/>18.11 系统函数的物理意义<br/>18.11.1 本节小结<br/>18.12 小结与复习<br/>习题<br/>附录A 网络拓扑简介<br/>附录B 联立方程求解<br/>附录C 戴维南定理的证明<br/>附录D PSpice指南<br/>附录E 复数<br/>附录F MATLAB简介<br/>附录G 拉普拉斯变换的补充定理<br/>附录H 题号为单数的习题答案<br/></p><p></p><p></p><p>下载地址:&nbsp;</p><p><a href="http://www.txrjy.com/blog/blog_disp.asp?userid=51162&amp;b_boardID=140&amp;b_topicID=16489">http://www.txrjy.com/blog/blog_disp.asp?userid=51162&amp;b_boardID=140&amp;b_topicID=16489</a></p><p></p><p></p><p>&nbsp;</p><br/><br/><br/><br/><br/><br/><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1 11:34:27编辑过]

举报本楼

本帖有 3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Archiver|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05:41 , Processed in 0.19301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