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士

注册:2010-5-15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4 16:22: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丛书名:21世纪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网络通信与工程应用系列
书名:光通信中的OFDM
作者:白成林
定价:69
出版日期:2011-3-3
版权页:324
ISBN:978-7-121-12893-6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光通信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重要译著,通过对光通信历史的回顾和发展趋势的展望,以光通信的基本理论和OFDM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对光OFDM系统的信号处理、编码、直接/相干检测等光OFDM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给出了光OFDM在单模光纤传输、多模光纤传输、自由空间光系统和光接入网络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对光OFDM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介绍,体现了光OFDM技术在光通信领域中的广泛适用性。
全书理论严谨,处处结合实际例证,特别是紧密结合光通信领域的新成果与新问题,思路清晰,图文并茂。本书适合作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光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同时也是从事光通信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研究人员学习、研究光OFDM的一本优秀的参考书。
       本书是关于光OFDM的第一本专著,是光通信领域的领导先锋;(2)本书是光OFDM所涉及纠错码的国内外唯一一本新作;(3)给出了OFDM技术在自由空间通信,光接入网络,地铁,以及长距离传输的应用案例;(4)本书面向两类读者:向光工程师介绍信号处理/向无线工程师介绍光通信基本原理。
—————————————————————————————————————————————————————
目录
第1章导论()
1.1光通信的发展历史()
1.2光通信的发展趋势()
1.3摩尔定律及其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影响()
1.4单载波还是多载波传输:一场光学争论()
1.5射频OFDM和光OFDM系统的不同()
1.6OFDM给这场“竞赛”带来什么?()
1.7信道编码和OFDM()
1.8本书综述()
参考文献()第2章OFDM原理()
2.1引言()
2.2OFDM的发展史()
2.3OFDM基础()
2.4OFDM信号的峰值平均功率比()
2.5频率偏移和相位噪声敏感性()
参考文献()第3章光通信基础()
3.1引言()
3.2主要的光学器件()
3.3噪声源()
3.4信道损耗()
3.5传输系统性能估计与系统设计()
3.6总结()
参考文献()第4章光OFDM中的信号处理()
4.1引言()
4.2点对点的OFDM信号处理()
4.3DFT的窗口同步()
4.4频率偏移同步()
4.5子载波恢复:信道估计和相位估计()
4.6信道估计()
4.7数模/模数转换的影响()
4.8MIMOOFDM 展望()
参考文献()第5章光纤中的偏振效应()
5.1引言()
5.2光纤中的偏振色散效应()
5.3偏振相关损耗()
5.4在偏振效应存在的情况下相干光MIMOOFDM信号的理论模型()
5.5MIMOOFDM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5.6非线性偏振效应()
参考文献()第6章光OFDM系统中的编码()
6.1标准的FEC体系()
6.2图形编码()
6.3M进制QAM和M进制PSK()
6.4编码调制()
6.5直接检测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编码OFDM()
6.6相干检测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编码OFDM()
6.7总结()
参考文献()第7章各种类型的光OFDM()
7.1引言()
7.2相干光OFDM()
7.3直接检测光OFDM()
参考文献()第8章高效频谱的高速相干OFDM系统()
8.1引言()
8.2正交频带复用的OFDM()
8.3111 Gb/s无保护间隔的COOFDM传输()
8.4100 Gb/s COOFDM传输仿真()
8.5高频谱效率的COOFDM系统()
参考文献()第9章多模光纤系统中的OFDM()
9.1多模光纤()
9.2 MMF链路中的光OFDM()
9.3应用于中长MMF链路的光OFDM()
9.4基于MMF链路的广播MIMO光OFDM ()
9.5总结()
参考文献()第10章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OFDM()
10.1引言()
10.2 FSOOFDM传输系统()
10.3大气湍流信道建模()
10.4软迭代译码()
10.5 采用直接检测的编码FSOOFDM系统的性能评价()
10.6混合光网络中的OFDM()
10.7总结()
参考文献()第11章OFDM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
11.1 RoF系统中的OFDM()
11.2无源光网络中的OFDM()
11.3超宽带信号和光正交频分复用(OFDM)()
11.4基于塑料光纤(POF)的编码OFDM ()
11.5室内光无线通信与OFDM()
11.6总结()
参考文献()第12章 未来研究方向()
12.1引言()
12.21Tb/s以太网传输的光OFDM()
12.3多模光纤的高频谱效率长距离传输()
12.4光OFDM的光电子集成电路()
12.5光OFDM中的自适应编码()
12.6基于光OFDM的接入网()
12.7光OFDM的标准化问题()
12.8结论()
参考文献()
————————————————————————————————————————————————————
前言
我们最近目睹了光通信领域专家对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兴趣这一点也可以从不断增长的出版物数量和许多引人注目的验证OFDM技术的实验报道中得到证明。OFDM技术在光通信领域应用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遵循“摩尔”定律的基于硅的信号处理能力的迅速提高。复杂的电子数字信号处理(DSP)和编码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光网络的现状。另一方面,虽然在无线通信领域中OFDM作为最重要的物理接口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但是很多光学工程师对此技术仍感到相当陌生。最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OFDM能否为今日“脆弱”而又“僵化”的光网络出现的麻烦提供解决方案。这本书试图对独特的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OFDM信号处理和编码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而又清晰的阐述,其目的是想使该书适用于两类研究人员:(1)对光学理论十分熟悉,且对应用OFDM技术感兴趣,但又畏惧复杂的OFDM专业术语的光通信工程师;(2)能够熟练地使用DSP,但又无法将光通信和射频(RF)通信紧密联系起来的无线通信工程师。我们努力使每一章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保持了章与章之间的内容联系和流畅。全书共分12章,涉及光OFDM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光OFDM中信号处理和编码的基本公式,又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具体应用,如单模光纤传输、多模光纤传输、自由空间光系统和光接入网络等。本书还介绍了光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的信道损耗和噪声源以及光系统的工程处理。该书指出了光OFDM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初步探讨了引人关注的光OFDM技术的标准化问题。作者对他们的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在光OFDM课题中共同合作的R.S.Tucker、G.Pendock、R.Evans、B.Krongold、H.Bao、W.Chen、X.Yi、Y.Tang、Y.Ma、Q.Yang、S.Chen、B.Vasic、L.Xu和T.Wang,他们对本书的完成直接或间接地做出了贡献。我们还要感谢贝尔实验室的C.Xie,加州大学的X.Yi,墨尔本大学的Davis、K.Hinton、R.S.Tucker和Y.Tang,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Hussam G.Batshon,他们仔细校对了本书的每一章。同时,作者感谢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甚宽带信息网络研究中心(CUBIN)、澳大利亚国家信息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NICTA)和国家科学基金 (NSF)对有关OFDM研究活动的支持。最后,将特别地感谢Elsevier出版社的Tim Pitts、Melanie Benson和Sarah Binns,正是由于他们的百倍努力才使得这本书顺利出版。
                                        译者序
光正交频分复用(OOFDM)是最近几年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的新技术,由于在未来高速率、长距离通信条件下,传统光通信对光纤色散的分段补偿显得昂贵而耗时,同时DSP等技术的发展使得OFDM在无线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成功,因此光通信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结合便应运而生。OOFDM技术应用在光网络中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抵抗色度色散及偏振模色散等效应的能力,从而改善网络的性能。本书作者William Shieh博士和Ivan Djordjevic博士,在非线性光学和光纤通信系统领域论著颇丰。《光通信中的OFDM》是他们合作推出的一本系统介绍光正交频分复用(OOFDM)技术理论和应用的新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中的偏振效应、光OFDM中的信号处理和编码、各种类型的光OFDM、高速相干OFDM系统、正交频带复用的OFDM、多模光纤系统中的OFDM以及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OFDM和OFDM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等。同时,作者还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纵观全书,其内容系统完整、理论体系严谨,但又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本书由白成林负责翻译前言、第2章至4章、第6章、第9章和第11章,冯敏负责翻译第5章、第7章和第8章,罗清龙负责翻译第1章、第10章和第12章,全书由白成林和罗清龙统稿。硕士研究生房文敬、郎丰法、赵正曦、孙伟斌、汤溟、王燕、谢务友、于朋朋、刘新建、张守辉、刘洪朋协助完成了部分章节的初译工作。在此特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谢意。
感谢William Shieh教授和Ivan Djordjevic教授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的合作,感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杨奇教授对我们的热情帮助,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对翻译工作的大力支持。由于本书内容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译者水平有限,不妥和疏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9787121128936.jpg (364.42 KB, 下载次数: 0)

9787121128936.jpg

举报本楼

本帖有 46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Archiver|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0 11:51 , Processed in 0.14218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