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少将

注册:2004-1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21 17:22:00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2004年上半年,国内移动通信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截止到今年6月底,全国电信业务收入2536.1亿元,同期增长13.8%。新增电话用户6807.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新增3274.1万户,达到2.95488亿户;移动电话新增3533万户,达到3.05283亿户;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已达到23.7%。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773.1万户,较上年底新增658.3万户。移动短信业务量累计达到996.3亿条,较上年同期增长71%。



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格局未定

    中国目前的移动通信市场已经由双寡头竞争转变成多寡头竞争。中国移动已经取代中国电信成为国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的小灵通也在移动通信市场分得一杯羹。然而,目前的竞争还没有达到充分竞争的地步,新竞争者的加入将使竞争格局会更加扑朔迷离。
    移动通信市场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在网用户转往率明显上升。移动通信前些年发展迅猛,国内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手机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话工具。但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移动通信市场增长趋势明显放缓,近年新入网的大多数为低端群体,这也是移动通信运营商ARPU值连年走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随着手机普及率的增长,在网用户转网率明显上升,这成为困扰运营商的新的难题。

    移动通信业市场化越趋明显。作为国家管制行业,国家要保护民族电信企业,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要履行WTO承诺,逐渐开放国内电信市场。因此从长远来看,行业管制将逐渐过渡到依*市场手段来调节,国家不直接对电信市场进行干预,通过宏观引导增强国内电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价格是电信监管的重点,虽然电信资费已经有了大幅下调,但远还没有到位,行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坚持价格管制的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自家的几个“孩子”玩过头,价格战打得伤筋动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在国外上市的国内电信股不要跌得太难看。

    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状况及未来走势取决于运营商、行管、消费者,其中竞争的主体是运营商。

二、运营商发展路线与竞争策略分析

中国移动——继续坚持业务与服务双领先路线

中移动上半年完成了收购10省市通信资产的工作,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也由此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内地所有31个省份经营电信业务的中国海外上市电信企业。面对联通的步步紧逼和小灵通的挑战,中国移动的竞争策略很明显,那就是通过业务和服务双领先来保持在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领先地位。

移动通信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直接决定市场的成败,早在2000年,中国移动便将服务工作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每年都要从上到下进行服务满意度考评。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省级移动公司均把满意度考评作为公司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无形中也提升了中国移动服务的整体质量。

中国移动希望通过拓展新业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然而由于用户数发展正趋向饱和,AUPU(平均每个用户每月带来的收益)值连年走低。目前中国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1.      中国移动主要市场空间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农村市场也同时受到围追堵截。

2.      增量不增收,单个用户对利润的贡献越来越低。

3.      客户维护的难度增大,离网问题严重。低端用户不断受到小灵通的蚕食,中高端用户群也面临被联通CDMA“策反”的危险。

4.      中国移动子品牌之间窝里斗,左手打右手。全球通近年来明显呈萎缩趋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中国移动的其它低价格的品牌蚕食。

5.      移动梦网市场表现不理想。短信业务导致投诉剧增,对服务造成负面影响。

6.      假如国家发放3G牌照,市场会被新进入者进一步瓜分,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复杂化。



中国联通——充分利用两网资源,倾力打造CDMA

联通作为中国第二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世界第三大电信运营商。据联通公布的2004年第一季度运营状况显示,目前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其中联通CDMA用户已经达到2160万,GSM用户也达到了7570万。

目前,全国大部分CDMA 1X网络三期工程已经收工,这对联通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而中国联通也正希望通过CDMA1X网络的改进实现“扩容”。三期工程完工后,网络容量将达7000万以上用户量,覆盖的城市、地区将达到最大;同时,手机信号接通率会大幅提升,所有地区都能够开通1X数据业务。

从去年开始,联通明显加强了两网融合的步伐,计划实现从GSM平稳过渡到CDMA2000。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技术把联通的G网和C网经过2.5G的过渡在3G时代合而为一,从而充分利用联通在G网的投资和C网的用户资源。联通最近推出的代号“世界风”双模手机标志着中国联通在两网融合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小灵通——移动通信市场的入侵者VS固话市场的捍卫者

小灵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生存在灰色地带,至今小灵通的官方身份仍旧是“固话的延伸”。与其说小灵通是移动通信市场的入侵者,不如说小灵通是固话的“捍卫者”。

小灵通是在移动、固话两大阵营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迅速登堂入室的。去年10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达到2.569亿户。移动电话的大发展给固话运营商造成很大威胁。首先是移动话务分流了相当一部分的固话话务;其次,移动运营商采取差别化定价策略进一步压缩了固话的收入,如“包月卡”矛头直指固定电话。在这种情况下,固话运营商如果不反击的话,无疑于等死,小灵通正是对移动电话市场策略的全面反攻。

小灵通业务发展非常迅猛。2003年网通的小灵通用户数比2002年增长了8倍;中国电信2004年将再次大规模扩容,把原计划1000万的放号数量追加到1500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小灵通用户数接近6000万。

中国电信称:“小灵通是一项竞争性业务,而非赢利性业务。”也就是说小灵通是插入移动通信市场的一把尖刀,中国电信似乎并不在乎小灵通能够赚取多少利润。小灵通至少给移动通信市场带来了以下改变:

一是有效牵制了移动通信对固话市场的瓜分;

二是进一步拉低了移动通信的价格;

三是促使移动通信低端用户群的分化;

四是使移动通信市场进入多寡头竞争的阶段。



三、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

WTO后国内电信业的保护期将过,放眼未来,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将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1.移动、固话之争继续升温

移动、固话的竞争焦点将发生转移。小灵通切入只是竞争的开始,目前移动、固话之间的竞争仍集中在“价格”这一敏感话题,将来的移动、固话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会围绕服务、人才、新业务(特别是互联网业务)、基础设施等全面展开。地域的争夺将覆盖一线城市以及二三线市场,争夺的客户不仅仅是个人用户,还包括行业用户。

移动、固话之间的将主要在领先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和固定电话运营商之间进行。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无疑是最直接的竞争双方。中国联通可能会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但主要竞争对手的精力分散反过来可能会给联通创造机会,关键在于联通如何迅速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寻求差别求生存。未来的竞争单纯*价格优势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固话运营商的加入很有可能使基本通话价格趋向一致。



2.运营商价格壁垒将会被打破

对于拥有大批用户数的电信运营商,采取网内网外两个价,其本质是一种“价格壁垒”。目前运营商采取“价格壁垒”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低端品牌上表现最为明显。日益蔓延的差别定价现象正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对其实施更严格的监管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六月底,国家发改委及信产部联合向国内六大电信运营商发出有关文件,文件称近期对电信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对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资费行为、利用不合理的差别定价进行不正当竞争、价格串通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监管。随着WTO承诺的兑现,运营商的价格壁垒最终将会被打破。



3.号码资源整合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在我国,虽然《电信法》征求意见稿中对消费者“带号转网”的问题有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真正要实施起来,估计要受到极大的抵制。但从长远来看,以号码作为一种垄断手段不利于运营商真正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号码携带对传统运营商和新兴运营商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对传统运营商而言,将会对其造成巨大冲击,特别是那些在移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运营商将因此而遭遇巨大困境。

号码资源整合,带号转网是未来的趋势,但肯定不会在短时间内实施,这需要在两个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实现,一是各运营商的价格趋向一致,二是现有的运营商对自己的服务有足够的信心。



4.竞争国际化

电信业的竞争国际化是未来必然趋势,这在加入WTO时已经明确,竞争国际化不仅是国外的电信运营商会走进来,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也同样可能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而在参与国际化竞争方面,国内的设备商早已经走在前列,中兴、华为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成果,而下一步,运营商也很有可能会同设备商一起开拓国外市场。



5.品牌成为移动通讯竞争利器

品牌战是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从产品层面的竞争过渡到品牌层面的竞争,脱离价格战的深渊,这是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趋势。

联通凌厉的品牌攻势对一贯坚持产品和服务双领先的中国移动无疑是一个挑战,事实上,中国移动早就开始实施其品牌战略,但中国移动更着眼于从市场的角度对消费者进行细分,采取的是多品牌的策略,全球通的改头换面和动感地带的强势出击就是很好的注脚。



6.服务竞争变数加大

国内移动通信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做好服务是件艰巨的任务,而用户群的分化,业务的多样化使得服务的变数加大,运营商不仅要满足普遍的需求,也要关注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运营商纷纷将新业务作为提高受益的手段,近年短信业务火爆,但新业务的推广给运营商的服务工作也带来很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体服务质量。近年来有关移短信定制问题的投诉剧增,已经引起了行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提醒运营商在打造新的价值链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服务质量。

[此贴子已经被东方蔚澄于2004-12-22 21:46:38编辑过]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5 10:47 , Processed in 0.48168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