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我想,钱钟书先生在《围城》的“序”中如是写道,可能只想避免不必要的纷争,毕竟“文人相轻”的古语始终警示着某些不言而喻的道理。 稍感幸运的是,我笔下所要描述的“那些人”与“文字”基本没有什么瓜葛,当然这并不是我不避讳地坦诚这本书中所有的“人”都有原型,所有的“事”都有出处的主要原因。 唯一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这是一部“小说”,虽然也不仅仅是一部小说。 如果你是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享受故事跌宕起伏,人物精彩纷呈的同时,完全可以将此当做职场教科书。在这些文字里你可以设身处地的体验与上级独处时,如何避免尴尬,了无痕迹的引出话题,并成功地与对方共鸣;你也可以学习面对不同类型同事,如何能即体面又损害关系地维持一个局面;你甚至可以学到如何写一个邮件,既能将自己所要说的说清楚,又能推动各方帮助自己达到目标。 如果你是一个在职场厮杀多年,深谙各类规则的高手,也许这些文字中的些许故事会拨动你的心弦,让你思考那些涉及最本质的问题,“自己忙碌前进的终点在哪里?”“究竟我们的使命和意义何在?” 如果你正好曾经是书中所描述的这个行业、这个企业其中或相关的一员,你可能会惊喜的发现很多熟悉的身影,熟悉的事,也许恍若昨天,只不过都成为了如云烟般消逝的过往。甚至你可以清晰的定位“这个人”以及“那些事”,追寻前因后果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意味深长的潜台词和不尽的疑问,因为所有事情本身也许并没有所谓的“真相”,文字中所叙述的也许就是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但作者认为,这足矣,这本身不就是体现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吗? 如果你只是一个猎奇的旁观者,这些文字也不会让你失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局”,而每个人的“局”又是别人“局”中的一部分,所有的“局”最后汇成一个的“局”,而那个“局”的操盘者又显得出乎意料,但其实情理之中。平淡无奇的背后暗藏汹涌波涛,一马平川的前头凸显丛林沟壑,峰回路转的下面潜伏莫名杀机…… 作为凡人,我们总感叹“世事无常”,一转念却又是“来日方长”。我想总归是那句德尔菲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我想这也是这陆陆续续这些最终所要表达的的精神与价值所在。 仅此,为序。 —————————————————————— 以上为闲暇时间以某省某运营商窝案为背景的一点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