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2019年,5G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信部将给运营商颁发5G临时牌照,下半年5G将会试商用,2020年会正式商用。那么5G对于运营商究竟意味着什么?4G到5G和以往移动的升级换代有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最近看了一些文档,参观了厂家5G业务展示,也做了一些思考,记录在此。
一、运营商面临的困境
3G到4G LTE的升级,除了接入带宽的大幅增加,还带来了一个新概念,就是流量经营,也就是围绕流量来做文章,运营商可以设计出各种流量套餐,利用基础流量、溢出流量、省内流量、全国流量、前后向流量池等等,随着客户平均月流量从数百M进入G时代,基本可以做到收入利润随流量的增长而增长。但随着三家运营商激烈竞争,各种视频应用层出不穷,加上政府提速降费的推波助澜,用户使用流量井喷式上升,但运营商的收入却不升反降,尤其是不限流量套餐的推出,促使流量收入剪刀差的喇叭口不断加大。一个简单的例子,原来由于流量价格差,物联网卡大量违规流入公众流量市场,随着流量价格的下降,人联网和物联网流量价格出现了倒挂,由于价格原因的违规串卡几乎绝迹了。 新学到一个词,叫生态位。作为客户信息化生态链中的管道提供者的运营商,目前已到了维持型的生态位,必须通过转型实现生态位的提升才能保证不被淘汰的危险。这其中网络转型是根基,运营转型是枝叶,组织转型是树干,缺一不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面貌出现的5G,是不是运营商面临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呢?
二、5G能做什么
经常有人提出疑问,现在LTE的带宽,在智能手机上已经足够了,5G上来还能干啥?我们还经常听到,现在4K视频,将来可以到8K啊?5G就这点功能吗? 我们知道5G有三大应用场景,eMBB(大带宽)、mMTC(大连接)、uRLLC(低时延)。延续人联网4G的只是eMBB,4G物联网NB-IOT和eMTC发展成为mMTC,高可靠低时延的uRLLC是全新的应用场景。借网上一张图: 5G三大应用场景
可以看出,和4G不同,5G不仅考虑了人与人的连接带宽的成倍提升,新增的海量连接和高可靠低时延的场景,也为社会各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支持,可以说是一网使能万业。同时5G还为未来的新业务场景提供了网络的支撑,包括自动驾驶、VR/AR等等。
三、5G带来什么
技术的发展,从固定电话到模拟移动的1G时代,是一场革命,从此通信从固定模式迈向移动模式。从1G到2G,虽然从模拟转向数字,能提供低速数据通信服务,但从业务来看,仍是演进,基本以语言通信为主。2G到3G是移动语音向移动互联网的革命,3G的推出导致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3G到4G的演进,带宽更高,应用更丰富。而4G到5G对运营商而言,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升级,更是一场革命。
最大的一个变革就是5G使多业务运营从单量纲模式变成多量纲模式。前面说过,4G时代,移动通信只有流量这一个量纲,不限流量套餐还终结了流量经营,一张网络服务所有人,不管你是VIP还是不怎么上网的老年人,单一的流量这个量纲的价值得不到差异化的体现,运营商赖以生存的管道价值严重低值化,客户对运营商服务的要求还日益提高,促使运营商运营成本还居高不下。5G的多种业务场景,支持多量纲模式运营,除了带宽流量以外,还可以分场景、分时段、分质量为客户提供服务。一个简单的例子,运营商可以为腾讯提供专用的游戏通道,让游戏的客户在玩腾讯游戏时使用更低时延更高带宽的通道,而在普通上网时段使用通用的通道。再比如爱奇艺的客户可以享受到更清晰的在线视频质量和更高的下载速率。运营商则能够通过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通过B2B或B2B2C的运营模式,在产业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获取与其投入匹配的收益。
这里必须要提到5G的一个重要概念,网络切片。可以说“不切片,无5G”。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玄乎,实现起来也不简单,但从业务上还是容易理解的。切片技术就是在一个独立的物理网络上切分出多个逻辑网络,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其实我们在现有移动网上为客户提供的虚拟网(V网),在互联网上为客户提供的虚拟专网(MPLS-VPN)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切片,只不过是5G时代,随着SDN/NFV的技术日益成熟,分场景的、分客户的、分服务水平的、分区域的端到端的切片将更加灵活,运营商在客户业务提供中能发挥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以湖区水质及环境监控项目为例,通过广泛设置的传感器加上物联网,可以实时了解湖区的水质及环境状况,这在现网4G+NB就能够实现。但是如果湖区某处发生突发污染事件,就需要派出人工前往出事地点,人工取水带回后检测。在5G时代,可以实现按需动态安排无人机到现场,实时传回高清画面,远程遥控取水,并自动检测,测试报告同步发送到信息中心。研究这个系统,5G的三种应用场景都包含在内,传感器物联网的大连接、高清视频的大带宽、无人机控制需要高可靠低时延,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由一个逻辑切片来实现。
边缘计算(MEC),也是5G不得不提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虽然边缘计算跟5G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由于在4G时代还只是局部的试点,在5G时代将大规模得到应用,所以也可以把它作为5G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云计算相比,边缘计算更贴近应用,可以节省核心网带宽占用,同时可以进一步降低时延。所以在5G时代,除了云网融合,还要重视云边协同。边缘计算适用于小范围(一个或附近若干个基站)内大数据量的计算或传输的场景。前期我们做过营业厅业务宣传场景的测试,用手机对着宣传海报的静态图片,可以无时延在手机相应区域看到边缘节点下发的相关视频,类似《哈利波特》中带有视频的报纸一样。一定范围(例如厂区范围内)的内部专网应用(例如OA等),也可以通过边缘计算节点服务器来实现。可以想象,将来大范围自动驾驶的场景下,边缘计算将部署到每一个可能参与的基站下,共同协作完成自动驾驶的控制。
以上所述,都是5G在政企市场上的应用,事实上,5G目前能想到的应用,确实大多是在2B市场上,对公众客户能提供怎样的服务还不太清晰。美国两大运营商Verizon和at&t都推出了面向公众的5G服务,但目前看,还不太成熟和成功。Verizon率先推出的5G Home服务,70美元每月,其实是利用5G无线进行家庭覆盖,这有点偷换概念,而且以中国这么高的FTTH覆盖率看,也完全没有必要。at&t倒是推出了个人的移动5G+套餐服务,15GB70美元,提供专用的5G路由器作为终端,但是有技术宅进行了4G和5G速率的对比测试,发现at&t的5G速率和4G载波聚合的速率差不多(主要由于at&t的5G频段100MHz只有Verizon的400MHz的1/4),消息传播开后,对at&t苦心经营的5G+品牌产生了重大影响。
at&t 5G Speed Test
at&t 4G Speed Test
一方面,5G的推出,必须要有公众客户作为收入基本面的保障,另一方面客户的高期望值和4G LTE已经抬高的高带宽价格比,又对5G推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面向公众推出5G服务才能算真正的5G商用,摆在运营商面前的确实是一个大难题。可能的做法是,在eMBB上做出大的切片,用于公众客户的移动应用,叠加额外的资费,但是在推出前必须做好网络质量测试,至少要向4G相比3G一样让客户有明显的感知,才能正式发布。
还记得2000年左右,我参加省公司3G前期研究,在考虑业务平台时,大家想破脑袋,只能想到多媒体短信,想到固网智能网业务在移动网上实现,连基于位置业务也想不清楚。在3G时代来临后,即时通信、导航、社交类业务等在移动互联网上得到爆发式发展,我认为不是我们很笨,只是网络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时代也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每个人思考都一定有局限。目前我们又相同地站在4G到5G革命性的时代面前,作为运营商,要清醒认识到,5G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业务模式的创新和社会信息化革命性的变革,一定要抓住这个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探索各项应用,聚合各类生态,在即将到来的5G美好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4329c0102ympe.html
[url=]0[/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