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技术革新,新型5G天线(分享)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9-10-24 10:10
作者:
zhangyanzhang
标题:
技术革新,新型5G天线(分享)
5G的技术升级是虚假软弱的,因为在最关键的几项技术上——调制、编码、多址、组网、多天线等方面,不是继续沿用老技术,就是新技术不成熟、不可用,或者增益微乎其微。
调制从3G到4G,再到如今的5G基本没变。
编码方面,LDPC和Polar虽然炒得很火,但效率提升非常有限,因为此前的Turbo码充分逼近了香农在1948年所提出的信道容量。
多址技术上虽然NOMA虽然被炒的很火,但相对于4G时代的多址技术OFDM的增益几乎为零,虽然几大巨头极力鼓吹NOMA,但eMBB场景最终还是选定4G时代的OFDM,堪称打脸。
MIMO则是实验室摆拍可以,一实战就不行了,商业应用始终不行。
MIMO技术有很多种,简单的可以用,有增益但是没有那么夸张。增益大的能演示,但是应付复杂场景有困难。在一个选择的场景下MIMO技术是很容易演示成功的,但是在复杂的实际环境中所涉及的问题的难度,是两个数量级的差别。另外,MIMO功耗大的吓人,光电费就让运营商非常头疼。不过,即便如此,厂商在宣传上通过话术,使大众无法识别和区分,只觉得演示用了MIMO,就很先进,能实战,能商用。
就组网而言,CoMP相对于4G时代的SFR/MLSFR也是零增益,甚至是负增益。
因此,当下5G需要真正的理论创新突破,或者对已有的先进理论进行梳理,并将其实用化、商业化。
目前,编码技术提升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无论是5G时代LDPC和Polar,还是3G、4G时代的Turbo都已经非常接近香农在1948年所提出的信道容量。
调制从3G到4G,再到如今的5G基本没变,因为太基础了,想变也变不动。
多址技术放弃巨头鼓吹的NOMA,选择4g的OFDM,暂时看不到替换OFDM的新选择。
CoMP相对于4G时代的SFR/MLSFR也是零增益、负增益,还不如退回去用MLSFR。
MIMO天线则是实验室摆拍可以,一实战就不行,只能搞一些性能增益有限的应用,增益较大的只能用来演示。
可以说,在几项关键技术上,都遭遇困境。
当下,已经进入测试环节,且有可能带来技术革新的新技术,则出现在天线方面——龙勃透镜天线。
龙勃透镜天线技术优于市场主流方案
这项技术并非是为了迎合5G炒作出来的,其理论已经问世了半个多世纪。
龙勃透镜理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由德国人龙勃提出。之后,一个苏联科学家参照龙勃的理论把理论变成实物。后来,这位苏联科学家去了美国,把技术卖给了美国军方。
目前,龙勃透镜在尖端武器装备上已经有了不少应用的例子,像J20、F22、F35等先进战机上都安装了龙勃透镜。
技术革新,新型5G天线
技术革新,新型5G天线
技术革新,新型5G天线
最近几年,中美两国都开始把龙勃透镜天线技术民用化,美国马斯丁公司做过一些尝试,但由于成本太高,未能如愿。顺带说一下,那位把龙勃透镜理论实用化的苏联科学家,后来就是去了美国马斯丁公司。
庆幸的是,国内一家单位则成功开发出了人工介质合成的新材料,并制造出人工介质透镜多波束天线,并联合中移动力图将技术商业化。这项技术从配方到制造工艺均属国内国际首创,在中美两国都申请了专利,是实打实的自主创新、中国智造。
采用这项技术的天线,能够在性能、成本、功耗、体积和重量等方面全面优于现有市面上的主流产品。
这里对MIMO的能耗问题再说明一下,MIMO的一个问题就是天线口径能耗比非常低。天线口径能耗比是电磁场通过天线损耗后的能量比例,4G时代理论值是60-70%左右,但到了5G,天线口径能耗比锐减,某厂商的方案只有14%左右。那么,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就必须提升功率,因而能耗会大幅提升。作为对比,龙勃透镜天线的天线口径能耗比明显优于市场上的主流方案,而且还是无缘天线,在运营维护上将产生极大的便利,在能耗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更关键的是,在采用新技术后,现在5G基站里的不少元器件都将成为"没有必要"的多余零件,这样一来,可以大幅降低5G基站的成本、功耗、体积和重量。同时,也会降低中国对美国芯片的依赖性,对于美国半导体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打击。
就成本问题再说明一下,也许有人会觉得,人工介质合成的新材料会很贵,但实际上,这种新材料的价格比较便宜。加上是属于物理层方面的技术升级,以及采用这种新材料制造出的透镜多波束天线结构简单,其成本明显优于市场主流方案。
龙勃透镜天线有望解决5G覆盖短板
龙勃透镜天线还有助于解决5G基站的覆盖问题。
5G技术供给是疲软和虚假的,性能主要依靠暴力提升,也就是扩大占用的频段,加大投资基站的密度,提升芯片数据处理速度等手段。
而选择高频扩容的一个问题就是覆盖范围会比较差,像美国的28Ghz覆盖会非常感人。因此,国外普遍采用4G基站为主+5G基站热点地区覆盖的方案。
而中国工信部目前只选择2.6Ghz、3.5Ghz和4.9Ghz,这个只能算中频,根本没敢上26Ghz。根源就在于高频覆盖不行。
就5G试点的实际情况来说,联通在北京金融街区域布置了11个基站,只覆盖了3.6公里的街道,换算一下就是平均一个基站覆盖300米左右。
据业内人士介绍,采用龙勃透镜天线,在2年前的一次路测就达到700多米,如今视测试环境差异,可以达到了1-2公里。
如果把5G覆盖范围小和成本问题解决掉,那么,5G的短板将不复存在。
就目前情况来看,已经进入测试环节的龙勃透镜天线,则是非常有可能解决覆盖范围小和成本问题的关键技术。更可贵的是,这项技术还是自主创新、中国智造。
技术革新,新型5G天线
(白色圆柱体为新型5G天线,边上的都是板状天线)
新型天线已经获得了中移动的肯定
其实,本次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并非龙勃透镜天线的"首秀",在此前的进博会上,新技术已经和市场主流方案互为备份。
技术革新,新型5G天线
技术革新,新型5G天线
在高铁线路上新天线也进行测试。测试区域选择了陕西咸阳市区东侧,渭河铁路桥上进行,该段铁路横跨渭河,长度约1.4Km,两侧开阔无建筑物阻挡,站轨距约30m。
从上图行进中高铁车厢内测试数据的来看,手机接收到的信号大于-90dBm的采样点主要分布在距离基站1.1Km~2.4Km的位置(远大于传统高铁天线覆盖的500米),而在覆盖方向上全路段信号电平大于-111dBm。超过中移动的-113dBm指标要求。
若在车外测量信号电平,则应将高铁车内测的信号电平值增加+28dB(高铁车厢穿透损耗)。因此若宏站上选用小型化透镜天线,覆盖距离更可超过2.3公里。加上它的垂直瓣宽30°垂直覆盖面积将大大超过与小型化透镜天线增益相当的20dBi的常规板状基站天线(垂直瓣宽7°)。
必须指出的是,小型化透镜天线是物理层的升级,不用电调机构,而常规板状基站天线必用电调机构,这使小型化透镜天线具备性能和运维(电费)双重优势。
在此之前从同类型高铁测试,未有过超过800米的覆盖记录。业界认为覆盖2.3公里的高铁运行中车厢实测结果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认为其技术带来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之后,类似的高铁测试又在其他地方做了三次,结果都是类似。
另外,在一些明星演唱会、城市马拉松比赛中,中移动已经将龙勃透镜天线进行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2018年中移动内部的应急技术评奖上,新型龙勃透镜天线荣获一等奖(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级3名)。
可以说,就应急保障来说,新型龙勃透镜天线技术已经获得了中移动的肯定。
现在的问题是新技术的成熟度,毕竟,测试没问题不代表大规模商业应用也不会出现问题。
如果这项军转民技术能够有更多的验证,并大规模商用,那么,5G就有可能从商业概念,变成技术升级。由于美国马斯丁公司的民品龙勃透镜天线价格高昂,届时,想要购买物美价廉的龙勃透镜天线,只能向中国购买了。
分享: .
时间:
2020-7-11 13:57
作者:
zhangyanzhang
时间:
2020-7-11 13:57
作者:
zhangyanzhang
时间:
2022-9-28 11:32
作者:
Whitneywang
请问楼主,这篇文章是原作者是什么时间发布的您了解吗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