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能量、体验与信息业务---5G或者通信业务发展展望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20-9-7 00:22
作者: taodayang     标题: 能量、体验与信息业务---5G或者通信业务发展展望

前言

从5G网络计划商用开始,华为发布过《5G时代十大应用场景白皮书》,德勤发布了《5G重塑行业应用》、罗兰贝格发布了《拥抱5G新世界》等相关报告,都在预测和研究5G的相关应用。还有各种5G与智慧城市、5G与智慧医疗、5G与车联网等等相关的研究报告。信通院也组织了三届“绽放杯”5G应用大赛了,但貌似还是没有找到5G的业务应用应该如何发展。对这些大赛的经典评论是:“一直在获奖,从来不普及。”

对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而言,5G网络和业务发展都是看上去很美,实际却是迷雾重重。5G业务应该走向何处。甚至通信业务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仔细深究,就会发现万事一体。

当前,社会的急躁情绪,急功近利的情绪,喜欢拉大旗作虎皮的人们,层出不穷。5G的狂热和房地产的狂热、股票的狂热没有本质的区别。基本上是在政府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吸引了投机的资本,进行配合炒作,最终形成了当前5G的尴尬局面。

同样因为各种利益驱动而被炒作的概念包括智慧城市和智慧灯杆。相对于这两个概念,5G还有切切实实可以落地,可以让社会应用之处。而智慧城市和智慧灯杆,两个纯虚的概念,这么长时间,这么多年,经过反复的热炒,已经成为某些企业和组织套利的方式了。

有人会说,你不懂智慧城市,不懂智慧灯杆,瞎说什么。也许智慧城市和智慧灯杆就像云计算一样,是面向未来的技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才是根本不理解技术和业务的关系。无论5G、还是智慧城市、智慧灯杆、区块链等任何技术刚开始出现,都可以预测其命运了。

先说5G,5G只是管道,信息的管道,既不能赋能,又不能改变社会。原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信口雌黄的一句“5G改变社会”,被那些鼓吹5G的人,拿过来当做发展5G的依据。5首先改变生活的不是4G,而是互联网应用,虽然4G是基础。5G哪能改变社会?4G/5G都是管道,不要把它们的地位抬的太高,当然也不能忽视其基础地位。

同样类似还有某个新区,上峰说了一句这是千年大计,下面的规划建设人员都不知道怎么考虑一千年的发展了。各种规划,各种拔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放眼世界,能保存一千年的东西有哪些,建筑类的非常少了,剩下的只是文化和地理格局。因为某些人物的一句话,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赶快去捧臭脚,这些学人或者学者专家们,只能说很令人遗憾。

说了这么多,5G业务和信息业务到底往哪个方向发展呢?

关于5G或者信息业务发展,不外乎两点就是能量和体验。

能量是指自然界的能量,体验是指人类的体验。这是世界的本质,是最基础的认知。

世界上的一切人类活动都是能量和材料的流动,人类财富的本质是能量和材料的转化。所有的能量和材料,所有的整个外部世界,如果人类不存在,不去感受和体验,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信息业务发展的基础就是能量和体验。

这点说起来好像比较抽象。我们先从人类的基本活动衣食住行开始聊聊。然后再探讨5G业务、信息业务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再说说智慧城市、智慧灯杆业务违反了哪些基本的东西。甚至可以探讨一下所谓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最终命运的走向。

我也是满篇的信口雌黄,有些论据不甚精确,纯属臆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先来个宏观的大命题。

一、人类发展中的能量和体验


寒冷的冬夜,没有暖气的房间,我和爱人坐在被窝里看书。将要入睡,爱人说,去把灯关了吧。我说还是你去吧。两个人谁也不愿意去关灯。我说,看我的,啪的一声,把手中的书甩到开关那里。灯还亮着,书烂了一页。只能起身找胶带粘好,关灯睡觉。被爱人嘲笑。

冬天如果没暖气,一些基本的活动如起床关灯,上厕所都是让人痛苦的事情。为了让我们的生活的舒适,人类一直在努力。努力的利用自然的能源和材料,来满足我们生活的舒适。

地球自从有了生命,就开始有了一团团自主活动的能量体,从自然界获取能量,然后再把能量还给大自然。慢慢的这些能量团越来越复杂,直到人类的出现。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能量利用史和体验发展史。

据考证,在30万年前,古代类人猿已经开始熟练的使用火了。火的使用,使人类变得无比强大。就像恩格斯说的,摩擦生火让人类最终同动物分开。毛主席在诗中写到“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

熟练地使用火,是人类开始利用外部能量的标志。利用外部能量除了,改善饮食结构,扩大食物来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了吸取食物能量的效率,和提高食物能量的利用率。

大猩猩每天吃生肉,用餐时间大概为五六个小时,人类吃熟食,每天的用餐时间只有1个小时。这时人类刚开始利用自然能量的结果后来,人类开始学会制造工具,后来人类慢慢的 学会了制造工具,人类把自己的能量输出,开始改造自然。无论是当时制造的石器,用动物的毛坯制作啊的衣服,还有填平的沟壑,挖的河渠,大部分原始人类的的能量活动的结果,都在历史的进程中泯灭了。再后来,人们利用自然界的能量,炼制金属,制造工作,进行生产。把自然材料逐渐的转化为生活资料。

那时候是什么社会制度不重要,所谓的劳动力,就是劳动的转化能力。把自然的能量转化为社会可用的能量。

从自然界获取能量,然后让我们生存下来,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不停的追求精神体验。

人类为什么一直在追求舒适的体验?

不单单是人类,动物也在追求舒适的体验,只是人类的舒适体验的范围更广了。首先,我们不想承受痛苦,比如饥饿,疼痛,这是保证我们能生存的最基础体验。进而外延到其他的体验,外界的物质条件可以保证我们的精神体验,而精神的体验越好,就说明物质条件越好,越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本能。

包括我们喜欢的美丽的风景,因为这些美丽的风景意味洁净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我们的生存。此外,我们也喜欢漂亮的女生,帅气的男生,因为这些人的基因更优良,可能意味更聪明,更健康,更有利于我们繁殖后代。所以,外表漂亮的人到哪都会受到优待,像我这种人,受尽白眼和鄙视,这是生物社会正常的反应。经常暗自里庆幸,幸亏生在这个时代,如果生在了古代或者远古时代,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跑不快跳不远,估计早就被自然淘汰了。

人类在精神体验需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稍微能满足基本的温饱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精神享受的需求。就像《贫穷的本质》书中的案例,东南亚或者印度的穷人们,拿到低息贷款以后,不是想着应该为以后做什么样的打算,而是希望买些肉吃了,买个电视机看娱乐节目。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也都是这样,喜欢眼前的安逸,比如那些为玩游戏而放弃学习甚至退学的人,工作后为了暂时的欢愉而放弃继续学习的人。比比皆是。都是普通人,不能克制一时的享受很正常,哪有那么多圣贤,都圣贤了也就显不出他们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是普通人的状态。

我们人类在满足生存的前提下,就开始追求精神体验了。精神体验的基础是物质的社会,也就是当我们可用的物质越多,我们的精神体验越多。甚至发展出了超越物质的精神体验,比如所谓的艺术、文学、宗教和科学。

这就是我们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基本活动衣、食、住、行也是伴随着能量的利用和体验的转化往前发展的,而且改变社会发展的走向。

二、食物的起源于发展

所有的动物,第一要义就是吃饱饭,活下去。非洲大草原的斑马、羚羊和角马们,从早到晚,不停的寻觅青草,躲避追捕。青草和树木,把太阳的能量转化给了自己。斑马和羚羊们通过食用青草,获取了太阳的能量;狮子、猎豹和豺狼,远远的望着斑马和羚羊们,伺机而动,经过一阵剧烈的逃跑和追捕的死亡游戏,狮子、猎豹和豺狼们,也从斑马、羚羊们的身上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些能量,就这样在生物链和自然界中一级一级的传递。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会逐级损失,食物链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种群数量也就越小。

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间,阳光普照着大地,地球上生生不息的生命们,一直在完成着各种各样的能量转变游戏,从漆黑的山洞到茫茫的草原,从干旱的沙漠到热带雨林,在物质充足的情况下,获得能量越多,物种就越丰富。热带雨林的生物群落远比极地地区的物种丰富很多倍。

动植物的生存还要有另外一种基本的物质,那就是水。当阳光带来的能量和水都很丰富,生物群落才能更丰富。但是,地球上的能量和水分布非常不均匀,也就造成了全球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观。

动物们生生不息的在地球上奔跑、捕猎、繁殖。他们获得物质和能量,再把能量释放到自然界,能量慢慢的耗散,基本不留下一点痕迹。

其中有一支动物进化成了古类人猿,这些远古的猴子们,也和其他动物一样,要从自然界获取能量和水这些基本的生存调教。远古猴们会采集各种植物的花果树叶,但是这些食物的能量密度太低,也就是能维持基本的生命,到了后来,远古猴们跟在大型的肉食动物后,捡食它们的食物残骸,甚至想尽各种方法砸开那些动物骨骼残骸,以获取其中的骨髓、脑髓等高能量高蛋白的物质,这不仅让远古猴们吃的更好了,而且让远古猴们的大脑变大,整天砸骨髓也让远古猴们的双手更加灵活,运用工具也更加熟练,体格也变得越来越大。大脑的发展和体能的变化,让人类对能量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采集能量的效率越来越高,对其他动物来说,灾难开始降临,那些猛犸象、短面熊等等体型庞大的史前动物,在其他动物面前有着巨大的威力,但是在原始人面前,就是一个个行走的能量团,然后他们就统统灭绝了。

开始古人类和动物搏斗的时候,不可能仅仅是肉搏战。单纯的肉搏战,单人的战斗力在狼面前的胜算都不会太大,如果是矮小的远古人,没有现代的搏斗技巧和战斗力量,可能胜算更小。没有力量也没有锋牙利爪,猎杀猛兽靠的是什么?工具,也就是石块、木棒什么的,不要小看这些基本的材料,它们要比动物的锋牙利爪好用的多,因为石块、木棒的可替换性强,这个木棒断了,再换一个木棒,那块石头不好用了,再换一块石头。那些猛兽的攻击工具再生能力没有那么强。当人类开始能使用外界的材料来武装自身的时候,一切一切的自然猛兽,在人类面前,都变得战五渣。

何况人类还在增加自己的技能点,尤其是增加了火的技能点之后。在人类能利用火这种能源的时候,从种群来说,基本上没有动物种群再能跟人类相PK了。

在人类能使用火之后,开始了人类利用外界的能源的历程。自此,人类登上了生物链的顶端,再也没有陆地生物群众能跟人类为敌。因为人类可以利用外界的材料,借助外界的能量,自此以后能毁灭人类只有我们自己。

在远古人类学会了使用火以后,在食物方面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捕获猎物变得更加容易,关键是进食的时间变少了。据相关资料说,大猩猩每天在吃东西上要花费6个小时以上,而人类基本上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完成进食。这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技能,而且改变了人类的骨骼。人类的大脑和体型进一步的进化,长期的积累必将拓展人类的栖息地。随着火的使用,食物的范围也扩大了,有些植物种子,生吃难以消化,但是经过火的升华,变成了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让人类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慢慢的人类从使用简单的烧烤模式发展到蒸煮炸烤等等更多的烹饪模式,这是让自然界的能量转化到我们的食物上。人类开始了征服自然能量的过程。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的能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的转化到我们人类身上,我们人类就开始从自然加速获取能量的过程,包括种植庄稼,养殖家畜等等。人类的族群从自然界获取的能量越多,人类的族群的生存和繁殖也就越容易,人类族群也就变得越来越强大。慢慢的单纯的捕猎和采集活动不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了,人民开始了耕种文明。在土地上种植庄稼,让其生长,也驯化了一些动物作为家畜,以此用低耗能的方式获得更多的食物和能量,尤其是可以获得稳定的能量来源,人类文明逐渐的发展起来了。

1492年8月3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伊萨伯拉与斐迪南之命,携带东方君主的图书,率船3只,水手90名,从巴罗斯港出航,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1]当哥伦布,从美洲返回时,从美洲带回来大量玉米、红薯和马铃薯,当然还有辣椒和烟草。

玉米、红薯和马铃薯,产量高,生长条件要求不高,但是亩产量高,转化的自然能量多。正是因为这三种农作物的普及种植,才让世界人口开始了稳步增长。但是人口急剧增长还是要等到工业革命之后。有些事情不是吃饱饭就能解决的,但是不吃饱饭基本上也解决不了什么。

随着人类栖息地和饮食的范围扩大,人类逐渐不再满足单纯的摄取能量的行为了。摄取足够人们日常活动的能量,也就是吃饱饭,对有些人来说已经不是最终的事情。人类开始了对食物味道的追求,以此来拓展人类的食物滋味体验的扩展,或者是要保证健康,必须摄入多种食物。但是人类对调味远远超出了健康的需求。最典型的调味品是食盐。毕竟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从海洋动物进化过来的,一定量的食盐摄入,保证了人体机能的正常性,所有的其他动物一样,我们的人类对食盐也有天然的渴望。现代发达的工业让我们感觉不到盐的重要性。但是在历史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食盐对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就拿中国来说,自从管仲确立了食盐专卖的方式让齐国成为霸主之后,春秋各国也都在争夺食盐的生产地。再到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的盐铁专营,支撑了汉朝与匈奴的战争。由于食盐被国家垄断,产生了极高的利润,直接催生了私盐贩子造反团体,比如像王仙芝、黄巢,钱镠、张士诚之流都是私盐贩子出身,拉起了反抗的大旗。为什么私盐贩子爱造反,因为私盐贩子既有钱,又是犯的杀头罪,造反的成本比较低。想想现在能跟政府抗衡的社会团体是谁,就是毒贩。如果政府不打击毒贩,甚至毒贩取得国家政权也很正常。无论食盐还是毒品,都扩展了人们的精神体验。

对于人们来说,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外,还有一个就是精神体验的需求,这个需求是怎么进化来的还不清楚,但是精神体验需求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人类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外,剩下的事情就是精神体验需求的事情了。

在食物的发展历史上,除了食盐外,除了食盐之外,香料是古代食品贸易的另一主角,从2300年前,埃及的石棺上就已经记载了香料的贸易,古代四大商路的开拓,包括丝绸之路、乳香之路、香料之路以及运送巧克力与辣椒的皇家大道都伴随着香料的贸易。

最典型的香料就是胡椒,胡椒原产于印度西南海岸马拉巴尔地区的热带雨林,也就是今天的喀拉拉邦一带。这种植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凭借独特的味道,胡椒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和使用。据考古发掘,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就使用了胡椒。公元前4世纪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就有用胡椒佐食的记载。在古代欧洲,由于不具备现代化的冷藏技术,肉类很难长时间保鲜。人们往往采用腌渍的方法来保存肉类。但这种腌肉往往具有较强的臭味,令人无法享受美味。在气候不适宜香料生长的欧洲,人们为这个难题伤透了脑筋。胡椒的使用,在起到开胃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掩盖这种味道,让食物变得美味,很快就成为了欧洲的宠儿。用香料来保存食物,可以有效的节约食物能量的成本,但是人类大规模的使用香料,和成本的关系不大,而是为了味觉的体验。

由于产地遥远,运输成本高昂,胡椒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造成大量现金流出。在古代欧洲人眼里,胡椒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坏东西。古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在自己的书中忧心忡忡地质问:“没有哪一年印度不会让罗马帝国流失一千五百万的塞斯特斯…它唯一合人们意的特点便是那股辛辣味;而为了这点我们就不远万里地将它从印度引入!谁是第一个把它当成食品的人?而谁又会只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而不惜忍饥挨饿?”罗马城被哥特人和匈奴人两次包围时,围城方提出的解围要求都是一吨胡椒。胡椒换一城人的姓命,其价值可想而知。随着传统矿藏的枯竭,欧洲人已没有足够的金银去购买印度来的香料。为了降低成本,打破阿拉伯商人和热那亚商人的暴利垄断,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始探索通往东方的商路,由此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1498年达·伽马抵达印度之后,对当地商人坦诚:“我们为寻找基督徒与香料而来。”在完成了这次绕过非洲南部抵达印度的首次航行后,大量的葡萄牙人迅速涌入,并通过著名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合法“垄断”了亚洲至欧洲的新胡椒贸易。由此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香料拓展了人类对食物的体验,为了这点食物的扩展体验,我们不惜穿越汹涌的海浪、干旱的沙漠,获得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的香料。这种行为和现代的人们取车几十公里为了吃口当地特色的著名的小吃,是一种行为。人们对食物的精神体验体现在方方面面,最简单的就是超市里的造型馒头,还有全国各地做出的花馍,同样是面粉发酵做出的食品,营养价值相差无几,但是人们就是喜欢那些造型馒头,它不但可以吃还可以看。《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就是我们中国人追求不同食物体验的纪录片,和基本的温饱无关。

当前,对很多地区的人们来说,饮食就是为了追求更多的滋味,就是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大部分也脱离了追求能量的阶段。当前我们可以非常便利的享用到天南海北的美味小吃,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美味水果。都是提高能量使用效率的结果。各地的农产品农作物转化的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这些能量作为果实运输到各个地方,以交换其他地区的能量产品。显而易见的是,寒带地区出产的特有的农作物产品,平均价格要高于温带或者热带地区出产的产品,因为其能量转换效率低下。物依稀为贵。比如各种坚果之类的。

在现代的生产体系下,除了那些稀有的野生动物,普通人所经历的食物体验,远远超过了古代帝王的食物体验。这就是人类对能量和扩展体验的基本需求。

在食物的发展史中,非常容易的的看到,人类首先是对能量的需求,在满足能量需求后,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类生存和繁殖的基本需求,其次就是人类对食物的体验。正是人类对食物体验的需求,才造就了我们现如今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各种美食纪录片,如前几年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国》,才能让人流连忘返,余味绕梁。





时间:  2020-9-15 20:27
作者: taodayang

三、人类服装发展中的能量与体验

当猴子们从树上下来的时候,肯定都是在光着屁股晃荡。生活在热带的猴子们还好,如果在亚热带或者更冷的地区的猴子们,冬天不穿衣服也比较难熬,只能在火源附近取暖,而长时间的生火,对燃料的消耗比较大,大大增加了原始人的工作量。天凉了,也不穿衣服,取暖基本靠抖,甚至是利用火堆取暖。就算是以前的野生动物非常多,远古人们都吃的很饱,树木也非常多,任意远古人们烧火,但是在寒冷的冬天或者是疾风骤雨的晚上,这些远古人发现还是可以找点树叶、干草、兽皮之类的东西裹在身上,能让身体不至于冻得那么厉害。

此外,这些干草、树叶和兽皮还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就是保护身体。尤其是在奔跑时被树枝划伤的概率降低了,甚至还可以,防止虫子叮咬。身体划伤,会带来更高的能量恢复成本,或许原始人不会计算能量的成本,但是绝对知道如果划伤太厉害,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捕猎行动。虫子的叮咬会带来不好的体验,这种体验也是原始人们极力避免的。

所以,衣服成为节约身体耗能,避免带来不好体验的的优秀解决方案,让人类在制造衣服的道路上狂奔。


人类的服装发展史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不用的阶段所用的动力源和材料的不一样,让人们的服装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开始时,原始人通过采集兽皮、鸟毛、树皮叶之类的材料,通过简单的缝补技术,作为最基本的服装。这些服装绝对是实用功能为主,是否具备一些审美功能留给专家们再研究吧。但是,对不断增长的原始人群数量来说,兽皮、鸟毛、树叶和干草这些资源要不稀缺,要不材料不太好用。远古的人们也在不断的想法改善我们衣服的的材料和工艺。

随着人们利用自然能量的能力提升,到了大致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学会了种麻,养蚕之类的方法,还学会了使用纺织工具。这种麻和丝的产量随着纺织工具的改进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纺织业也进入了手工纺织的阶段。种麻、养蚕作为稳定的材料来源,需要人们提高制衣效率,慢慢的发明了手工纺车,手工织布机,缫丝车,等等。

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后,我们对衣服的最求是什么,就是装饰。现在很少有人穿衣服为了保暖了,自从工业化普及,衣服的功能就不再是保暖了,而是为了装饰或者说是漂亮。换句话说是体验,衣物服饰的变化,丰富了人们更多的体验,扩展了人们的精神范围。在人类的本能中,精神范围的扩大,让人们对世界有更强掌控力的感觉。衣物的变化让人们的可以快速的对人们分类和识别。节约人类体验的能量。

虽然生产效率提升了,衣服兼具了实用性,节约能量和保暖,以及审美体验的功能即衣服颜色款式和花纹越来越漂亮。。由于所有的纺织和印染工艺都是人力完成,成本非常高。在成都的杜甫草堂景区,我曾看到过蜀锦的织成过程。蜀锦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用带颜色的熟丝织成,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在织锦时,一人织锦,一人站在织布机上起线,这样才能保证织成花纹。非常费时费力,据纺织工人说,一天只能织成半米左右的蜀锦。所以当前的蜀锦价格比较高,但是如果用机器织锦的话速度就会快很多。所以,在古代,动力源主要是人力和畜力,劳动效率上不去,织布的效率非常低,染布的工艺也比较低下。通常说中国封建社会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就像《天仙配》中所唱,你耕田来我织布。就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只有在男女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吃饭穿衣的基本需求。古代的普通人只能穿简单染色的衣服,只有那些达官贵人们才能穿得起色彩艳丽,花纹繁多的衣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曹雪芹《红楼梦》中描写人物穿的衣服,在林黛玉进贾府的章节中写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丫鬟们只能穿红着绿。有号称资深的红学家们,谈论起红楼梦的衣服,居然说,那些人穿的都太艳俗了。只能说这些资深专家都是野生的。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锦绣华服,穷人百姓们不能穿,也穿不起。因为生产力低下。在西方,蕾丝边的装饰,在古代只有皇室才能用得起。在神话故事中,七仙女是织女,人们梦想着有织布的效率可以大幅的提高。

刚开始,人类从自然界采集原材料穿在身上。包括各种植物的皮,昆虫的丝,还有鸟毛兽皮之类的材料。也不追求款式和好看,只要求舒适和功能性。


一直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开始利用水力织布机等自然界的外力来提高纺织的效率。蒸汽机发明以后,人们可以控制自然界的力量之后,纺织机的原动力从人力畜力和水力,变成了机械力,一切都改变了。蒸汽机最先应用的就是纺织业,蒸汽机应用到纺织业,直接改变买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甚至审美。蒸汽机的出现,让英国的生产效率空前提高,英国需要大量的海外市场来容纳其急速提高的生产力,蒸汽机以摧枯拉朽的方式,摧毁了传统的人力生产方式建立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审美。人们的审美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只有达官贵人们才能穿得起的锦绣华服,在机械力量的使用下,这些华美的衣服生产成本急剧的降低,低到了平民也能穿得起了,而且还很喜欢穿。于是,那些社会的高层人士为了显示与平民的审美不同,就开始穿纯色淡色的衣服了,让人们的审美眼光有了变化。现在纺织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对普通人来说,衣服可选的范围越来越大,很多女生喜欢买新衣服,动不动就说没有衣服穿,其实是追求的新的体验。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级的衣服体验,还开始了私人定制衣服了,纯人工制作的衣服,这样的衣服生产效率比较低,所以数量稀缺,物依稀为贵,越稀缺的东西才越能体现自己的高端。

在现代纺织中,纺织业从动力来源到制衣材料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制衣材料,用了很多化纤材料,材料的来源更广,已经不是自然界存在的材料了。很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比如 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纺织厂和制衣厂,也产生了大量的制衣工人。现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接过来现代化的接力棒,开始在纺织业上崛起。作为现代人,对的可能就是衣服了,很多人家里都有大量的衣服,而且发愁怎么处理。包括淘宝的双11刚开始大家也是抢购服装占比非常大。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材料选择范围的扩大,可以预见,未来人们在衣物服饰方面的品种更为丰富,体验也越来越多。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