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carlei在2003-11-20 17:56:36的发言:
软交换能够称为软交换,就在於它实现了信令的分离。也就是楼上说的“业务和呼叫控制完全分离,呼叫与承载完全分离。”协议叫MGCP。这也是它不同于H。323和SIP的地方。其中的MGC因为厂家采用off-self的模块化结构,而称为soft switch.
为了和H。323以及SIP网互通,MGCP也可以和它们互通。
以下是引用xuesong在2003-11-21 9:01:34的发言:
NGN 功能结构(一)
.....
此外,NGN体系还需具备与现有的电路交换网互通的互通功能(IWF)。
.....
而NGN的特点还有:采用分层的全开放的网络构架,具有独立的模块化结构; 是业务驱动的网络,业务和呼叫控制完全分离,呼叫与承载完全分离。
以下是引用湘南风流人在2003-11-21 9:40:13的发言:
软交换的协议不仅仅是MGCP吧,最常用的应该是H.248协议,H.248协议比MGCP的功能
要完善,支持的规模更大,SIP也将是MGC要经常用到的协议,而且潜力很大,H248和
MGCP都属于集中控制的协议,带有浓厚的电信色彩,而SIP协议有点象WEB方式,是比
较对等的一个协议,但是这就要求SIP终端要非常智能,而不象普通电话那样非常傻瓜,
只知道摘机挂机拨号,SIP终端将交换控制的复杂性推向了边缘。
以下是引用scarlei在2003-11-26 18:33:56的发言:
xuesong 不太明白你的解释这里。
假设数据和语音都到了边缘路由器(MG)/ATM 这儿,那这时候应该由MGC来为之分配带宽使用。实际上就是信令,和MGC如何管理控制的问题。
如果雕问的是传输这些语音和数据时如何保证QoS,那就变成另一个问题了。DiffServ, MPLS, LLQ(Low Latency Queuing) 都是可考虑技术。
xusong 请再争论。。。
以下是引用旧雨新知在2003-11-26 22:29:06的发言:
CISCO没有运营级的软交换解决方案,它的AVVID架构适合企业级应用。
以下是引用xuesong在2003-11-27 10:08:02的发言:
(3)API没有成熟的产品
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8)第三方提供业务的模式问题
以下是引用xuesong在2003-11-27 10:08:02的发言:
(4)QoS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 Powered by C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