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5G必然是一个过渡性制式,2030年将进入智能网联机器(人)时代,还得靠6G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22-6-1 00:32
作者: 马云的云     标题: 5G必然是一个过渡性制式,2030年将进入智能网联机器(人)时代,还得靠6G

本帖最后由 马云的云 于 2022-6-1 02:08 编辑

已有规律的总结:
5G和3G和1G很像,对新业务进行初代探索,1G探索移动电话,3G探索移动互联网,5G探索万物互联,但都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技术,都没有充分满足到新业务的需求
6G和4G和2G很像,在5G和3G和1G探索尝试后,摸索出真正适合新业务的技术,2G成功支撑移动电话,4G成功支撑移动互联网,6G将成功支撑智能网联机器(人)
7G和5G和3G很像,对各自的上一代6G、4G、2G进行了增强,3G实现了最完美的语音电话,5G将实现最完美的手机上网,7G必将实现最完美的智能网联机器(人)
5G和3G和1G很像,5G规划了毫米波频谱,3G规划了2.6GHz频谱,1G规划了1.8GHz频谱,都没有在本代充分利用
6G和4G和2G很像,充分利用5G和3G和1G规划预留但未利用上的高频段频谱,6G用上了毫米波,4G用上了2.6GHz,2G用上了1.8GHz

未来展望和推测:
2020~2022,5G在智能社会应用的初步探索
2023~2025,针对2020~2022探索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R18、R19中研发设计实现,但R18、R19仍然属于5G,只能是修修补补,因为要考虑兼容5G最早的R15版本
2025~2027,应用R18、R19,发现R18、R19难以彻底解决问题,于是提出彻底废除R15兼容性限制,从零开始设计6G
2027~2029,6G的具体研发、设计、标准化阶段
2030~2032,6G应用阶段

移动电话经历了1G探索、2G成熟、3G增强,代表性终端是移动电话
移动互联网经历了3G探索、4G成熟、5G增强,代表性终端是智能手机
智能网联机器必将经历5G探索、6G成熟、7G增强,代表性终端将是智能网联机器(人)

1980年代,摩托罗拉发布大哥大,开启移动电话时代;2000年代,苹果发布智能手机,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2020年代,特斯拉发布智能机器(人),必将开启智能社会时代。


时间:  2022-6-1 00:37
作者: 马云的云

这是一个总结帖,这是一个预测贴,十年后再来回看本帖,看是否说中。
时间:  2022-6-1 00:38
作者: 马云的云

移动通信的双数代和单数代规律,确实很有意思
时间:  2022-6-1 00:43
作者: 马云的云

中国在移动通信的应用上面,目前的确是走在了全球前列。所以,不用看国外,不用看其它国家,它们在应用上面,都比我们落后。

它们的移动通信还在沉醉于手机上网,手机上网真的5G就用到头了,根本不需要6G。所以国外大T的CEO说出「我们永远不需要6G」时,我丝毫不意外。

但是,考虑到万物智能,考虑到机器人大规模运用的时代,6G势在必行。
时间:  2022-6-1 02:45
作者: 马云的云

移动电话时代,网络上下行对称。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下行为主。

智能机器时代,网络上行为主。
时间:  2022-6-1 08:02
作者: 六韬三略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间:  2022-6-1 08:03
作者: just10086

自己造不出芯片,什么网都没用
时间:  2022-6-1 09:11
作者: 为别人打工的人

有远见
时间:  2022-6-1 09:11
作者: zhishiyilisha

呵呵
时间:  2022-6-1 09:14
作者: 老周部落

主要还得看应用场景能否出来,要明天能出来依赖 5G 网络才能运行的和人完全一样的高级人工智能机器人,那 5G 马上就能变为成功技术。
反之要是出不来依赖 5G 网络的成功应用场景,6G 即使做出来重点也是对能耗的妥协,毕竟现在 5G 太复杂、耗电了。
时间:  2022-6-1 09:21
作者: cnqq9999

远景预测
时间:  2022-6-1 20:07
作者: 客观事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间:  2022-6-1 21:37
作者: yospk2019

我记得你像以前发帖说过不会在有6G了,怎么这么快又改口了。
时间:  2022-6-1 21:58
作者: 马云的云

yospk2019 发表于 2022-6-1 21:37
我记得你像以前发帖说过不会在有6G了,怎么这么快又改口了。

如果仅仅是手机上网,的确不需要6G了,5G就到头了。

但现在,一个新的智能机器时代即将开启,5G肯定不能满足需要。
时间:  2022-6-1 22:08
作者: 马云的云

yospk2019 发表于 2022-6-1 21:37
我记得你像以前发帖说过不会在有6G了,怎么这么快又改口了。

智能机器时代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动魄惊心。

智能机器与新能源的结合,让全社会生产力直接提高两个数量级,但智能机器的前提是数据驱动的AI模型自进化,需要机器高频反馈感知数据给云端训练集群,同时训练集群高频更新机器上部署的AI模型,这个反馈和更新是6G的常见需求之一。

部分AI推理需要用到远程传感器,比如A机器需要把它感知到的数据传给B机器,由B机器的本地AI推理处理器将A机器的远程感知数据和B机器的本地感知数据综合送入模型进行推理运算,所以感知数据的远程传输也是6G的需求之一。
时间:  2022-6-2 08:49
作者: t710442205

恭喜楼主
时间:  2022-6-2 08:55
作者: 阿斗通

低频让5G长寿
时间:  2022-6-2 09:06
作者: Chrisenten

6个鸡儿,5G三家砸了几千亿救某为,再上马6G,把锅砸了也不够用了
时间:  2022-6-2 10:52
作者: 江畔洲如月

如果基站还是在地面,我觉得没必要升6G,除非开启星链模式
时间:  2022-6-2 13:20
作者: lazy1234

如果早2年,我会比较赞同你的说法。
不过根据现在的种种情况来看,5G依然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而6G更是空中楼阁般的存在。
时间:  2022-6-2 13:45
作者: 马云的云

lazy1234 发表于 2022-6-2 13:20
如果早2年,我会比较赞同你的说法。
不过根据现在的种种情况来看,5G依然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而 ...

现在当然找不到,最快也要到2025年前后才能看出端倪。
时间:  2022-6-2 13:46
作者: 马云的云

江畔洲如月 发表于 2022-6-2 10:52
如果基站还是在地面,我觉得没必要升6G,除非开启星链模式

基站在哪儿取决于容量需求。

基站离的越近覆盖越小总容量越大,离的越远覆盖越大总容量越小。
时间:  2022-6-2 13:58
作者: hzjppkk

4G都写了LTE了,5G就不该以这种形式诞生吧
时间:  2022-6-2 15:32
作者: lazy1234

马云的云 发表于 2022-6-2 13:45
现在当然找不到,最快也要到2025年前后才能看出端倪。

等着看看吧,之前各种吹,现在各种尬。
包含美帝的毫米波,原来我也有期待,现在只看到各种蛋疼。

再加上有很多实时场景无线始终不如有线稳定,因此我个人现在对未来演进持悲观态度。


时间:  2022-6-2 16:27
作者: xiajx

目前的最大瓶颈是没有应用场景。运营商仍然靠2C来拉流量,意义不大。
时间:  2022-6-2 16:48
作者: yuanfengding

对马大师的愿景有点建议,愿景很好,担心的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永远不可重复。愿景能否实现还得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突破性颠覆性技术,愿景是不可能实现的。你说的上下行带宽的发展和演化,完全同意,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下行为主到上行为主,我增加一条:从网络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演进,否则永远不可能实现上行大带宽为主的模式,不知对否,请斧正!
时间:  2022-6-2 16:55
作者: xueyidan

mark 一下
时间:  2022-6-2 22:19
作者: 马云的云

yuanfengding 发表于 2022-6-2 16:48
对马大师的愿景有点建议,愿景很好,担心的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永远不可重复。愿景能否实现还得依赖科 ...

网络和终端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终端要网络有什么用,没有网络的终端也是一盘散沙。网络从来不是什么中心,终端当然也不是,他们是相伴相生的阴阳两极。

突破性颠覆性的技术当然有,那就是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以及新能源技术。没有新能源,智能机器缺少力量源泉,没有智能机器,新能源充其量是旧能源的简单替代。二者结合,就诞生了人机共存的智能机器(人)社会。

你现在能看到的一切简单重复劳动,都可以用新能源智能机器(人)取代。当然,智能机器(人)也需要互相沟通,所以,蜂窝无线联网和Wi-Fi无线联网是每一个智能机器(人)的必备能力。
时间:  2022-6-3 08:49
作者: 我啥都不懂

你们真当十年一次技术升级啊,
时间:  2022-6-3 14:27
作者: 马云的云

我啥都不懂 发表于 2022-6-3 08:49
你们真当十年一次技术升级啊,

应用方面是20年一次,1990-2009是移动电话,2010-2029是移动互联网,2030-2049是智能机器(人)。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