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华为的困境,给中国企业的教训是什么?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23-4-6 10:19
作者: coffee198375     标题: 华为的困境,给中国企业的教训是什么?

3月31日,华为发布了《华为2022 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华为的销售收入折合642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仅有0.9%,净利润折合3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了68.7%。


对于被寄予厚望的华为而言,这样的成绩难言好看,同时也意味着2021年华为的销售收入滑坡后,高利润率也没能保住。对于一家非上市企业,收入和利润率均表现不振是致命的,因此报告一出就有人惊呼:“华为的日子不好过!”


毫无疑问,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以及空前恶劣的国际环境,正在冲击着这家中国企业。从朴素的民族感情出发,没人希望华为衰落下去。那么,华为现在都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中国和华为都低估了制裁的影响


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以来,在欧美市场表现突出的中国头部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和制裁,中兴被迫屈辱的出售,Tiktok则几度面临被封杀的危机。


2020年8月开始,华为遭到了美国政府无耻的封锁和打压,理论上无法进口任何含有美国技术的工业品。由于华为居安思危而且应对得当,2020年和2021年的表现依然亮眼,着实让不少关心华为命运的人松了一口气。但从长期来看,封锁带来的打击将会逐步显现,绝不能低估。


以消费者业务为例,华为过去实行的是“荣耀+华为”的双品牌战略。由荣耀布局中低端业务,保证了总出货量,进而摊低了自研麒麟芯片的成本。同时荣耀也成为华为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试验田,保证了华为产品迭代既快速又稳定。


为了实现华为和中国利益的最大化,2020年11月华为不得不整体出售了荣耀的业务资产。不再占有荣耀的任何股份,也不参与荣耀的经营管理。华为此举保护了荣耀的品牌价值,减少了对产业上下游的冲击,同时也有利于集中精力维持华为擅长的领域。但代价就是华为不得不面临着更高的成本和更小的市场。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华为在2019年第1季度的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份额达到历史最高,占全球的17%。制裁从2019年第2季度开始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使得华为的海外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虽然,其出货量在2020年第二季度超过三星成为世界第一,但没有改变海外市场增长下滑的颓势。


面对制裁,华为之所以没有直接衰落,在于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华为的“备胎计划”曾被新闻联播称赞:“显示出其居安思危的战略远见、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以及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的奋斗豪情。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力量所在”。


然而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国,都低估了帝国主义的阴险和奸诈,在部分领域高估了自身应对“极限施压”的能力。


以麒麟为代表的自研芯片,依然是购买ARM公版设计自行优化的结果,加之受制于ARM指令集强制兼容的生态,自研却不自主。以鸿蒙为主的操作系统,依然要对接其他系统例如安卓的接口,开发成本存在先天劣势,生态培育极为艰难。


华为遇到的问题说明:自主产业链是一个整体,不存在软硬件分开走路能走通的情况。同时,美国不可能只制裁一个企业的销售端而不制裁生产端,因此单独一个企业不可能完全应对美国的制裁。2020年9月时任荣耀董事长余承东曾直言“因为没有中国芯片制造业能支持,面临着没有芯片可用的问题”。


整个事件最大的教训是:不要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想着美国的制裁会留口气,或者只限制最先进的N代产品或N-1代。华为的“备用方案”之所以作用有限,低估了制裁的力度和决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近期,华为芯片设计EDA工具团队联合国内EDA企业,共同打造了14nm以上工艺所需EDA工具,基本实现了14nm以上EDA工具国产化,2023年将完成对其全面验证。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介绍称:“EDA本身极其复杂,对于实现芯片自主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实现了EDA工具自主化,就能够基本达成半导体自主化的先决条件”。


然而华为2018年才布局EDA工具,直接导致制裁后缺乏EDA工具,独立设计芯片的能力受到限制。


华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除了制裁带来的直接影响,华为的问题还带有中国头部企业的共性。


中国头部科技企业乃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十分依赖于海外市场。近年来,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全球经济衰退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导致海外市场风险加大,企业、社会和个人都会受到冲击。


从2022年3月起,为了遏制美国愈演愈烈的通胀,通过金融工具收割全世界,美联储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2022年3月16日的0.25%~0.5%,上升到今年3月末的4.75%~5.0%,按保守的口径也上升了近10倍。


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的规定利率,对存款利率也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当世界各地的美元都涌向美国,欧美的民众也因为高利率倾向储蓄而非消费时,其他国家想要扩大出口自然就困难了。


出口受美国加息打击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同样严重。4月1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3月贸易收支逆差达到46.2亿美元,连续1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2022年日本贸易收支逆差达19.97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28日元),创有可比统计以来新高。


中国制造有成本优势,也有制度优势,因此影响要小得多,2022年的顺差还创造了历史新高。尽管中国境内的各种市场主体为出口而殚精竭虑,疫情结束后更是全力出国抢市场,同期中国出口还是有所下降,并不可避免地对经济产生冲击。


此外,头部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7年中国工商联公布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榜单,并发布了相关报告。由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是自愿参加统计,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保险等公司未参加排名,联想只以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排名。


根据《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营收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华为投资、苏宁控股、山东魏桥、联想控股、正威国际、大连万达、华信能源、恒力集团、江苏沙钢以及万科。


五年后再次回顾这份名单,不免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如今,大连万达、苏宁、华信能源和万科都遇到了经营困难,甚至经常成为谣传中破产的主角。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也存在同类的问题,开发房地产的绿地集团已经暴雷,主要做半导体的紫光也已经迎来了重整。


问题在于当时的这些头部企业,还是规模密集型,而非质量效益型。他们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数量的增长和资本雄厚上,利润率并不高。与庞大的资本相比,科技竞争力普遍偏低。


相比之下,华为的科技竞争力较强,但依然存在相同的问题。2016年没有疫情,没有俄乌冲突,也没有中美贸易战等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年华为的税后净利润只有370.52亿,净利润率只有7.1%,利润率增长率就更低了,只比前一年增长了0.38%。这样的表现,与谷歌、特斯拉、苹果等同类企业依然有相当的距离。


盈利能力偏弱和科技竞争力不足,在贸易规则普遍被尊重、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问题不大。到了世界经济萎靡不振,贸易保护主义壁垒重重的时候,就难免首当其冲。过去部分媒体热衷于炮制“厉害体”、“沸腾体”,关键就在于忽视了这些结构性的重要问题,夸大了中国人力成本和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对产业发展产生了误导。


从这个角度讲,华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产业依然需要继续转型升级。


应对困难,华为重仓投入科研是对的


近期,关于华为是否要造车的问题频频成为舆论热点。3月31日,华为董事会发布了由任正非署名的决策公告,强调“有效期5年”内“华为不造车”,并提出要严格管理华为品牌被滥用。


华为反复强调不造车,说明华为内部存在支持造车的人。大家普遍猜测,华为汽车的负责人余承东是造车派。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3月31日晚,余承东在华为内网发文,疑似回应华为不造车决议,“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


不管华为内部是否存在造车派,随着一纸决策公告的发布,争论都画上了句号。总结华为近年来的布局,造车也显得格格不入,不像是华为可能的选择。


之所以总有人想要华为造车,根源在于过去荣耀主导消费者市场的成功,以及近年来华为终端市场的下滑。根据《华为2022 年年度报告》,2022年华为终端业务下滑11.9%,是华为唯一一个营收减少的客户门类。华为企业业务增长了30%,利润却没有增加,也说明赚企业的钱比较困难。




目前华为汽车的思路是做零部件供应商,这是典型的企业业务。过去华为和荣耀双双发力消费者业务的时候,为华为带来了极高的舆论美誉度,同时也是华为的现金奶牛,对华为的发展贡献很大。因此从历史的经验出发,这些人认为目前面临困难的华为需要重拾消费者业务,而汽车就是第二个智能手机。


问题是赛道变了,情况不能简单的类比。根据《比亚迪2022年年度报告》,比亚迪2022年、2021年、2020年的净利润率分别是16.14%、3.73%、7.43%。在实现2022年的明显增长前,比亚迪长期保持在较低的利润水平,这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新能源造车势力,大量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净利润也就能刚好维持盈亏平衡。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说华为参与造车就能扭转国产新能源汽车利润率长期不高的局面?即使能扭转,也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将挤占华为能够投入科技研发的成本。更何况华为的现金不折腾尚能维持,用来造车就显得捉襟见肘,大搞战略扩张得不偿失。


被制裁后,华为已经改变了投资行为的逻辑。过去的华为,要么不做一个领域,要么就重仓,全身心地投入。这种理念反映到投资行为来说,就是要么全资地成立一家子公司,或者至少占据股权结构的绝对多数,要么就把相关工作交给合作的企业。


现在的华为不得不介入芯片生产的全领域,芯片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华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投全资,通过快速研发、少量购买以及联合持股才有可能快速搭建起这样的产业链。投资消费者领域,或许能见到立竿见影的回报,但对于华为的投资战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华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目前全球经济遇冷,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因为短时间内频繁剧烈降价,特斯拉车主今年一季度多次进行维权。这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触发了价格战,甚至影响到传统汽车。进一步说,价格战是国内外消费触底的一个重要体现。对这些情况,久经沙场的任正非和华为不可能不加以考虑。


目前无论部署任何产业的消费者业务,华为都很难走出去,而国内又面临内需不振的情况。华为加入战团的结果几乎是零和的,要么是国内已有布局的企业仓惶落败,要么是华为没有建树,铩羽而归。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不是华为真正想看到的局面。


因此华为卧薪尝胆,再次重仓投入科研,2022年研发投入达到161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9773亿元。依靠收缩业务、潜心科研、提高不可替代度是成熟的做法,阿里过去靠这招耗死了竞争对手eBay易趣,从而跃居国内电商平台的老大,AMD也是采用类似的策略才重获生机。


尽管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今天的华为无疑选择了一条充满希望却又荆棘密布的道路。今天的收缩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出击,希望其他被打压的中国企业也能卧薪尝胆,不断提高霸权的封锁成本。因为终有一天,三千越甲可吞吴。



时间:  2023-4-6 10:21
作者: coffee198375

依靠收缩业务、潜心科研、提高不可替代度是成熟的做法,阿里过去靠这招耗死了竞争对手eBay易趣,从而跃居国内电商平台的老大,AMD也是采用类似的策略才重获生机。。。。
时间:  2023-4-9 18:02
作者: pwgate

给中国企业的教训是,需要推动国家加强基础教育和基础学科的建设,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在电子通信等工程应用领域,HW等少部分公司已经走到了全球领先的位置,米国都已无计可施;如果不及时制裁,压制住HW迅猛发展的势头,美国前十家IT企业加起来在未来都干不过HW。制裁的方式,HW 身上是无懈可击的,只能从寻找HW的上下游客户伙伴的软肋。在下游以政治、安全威胁全球客户,效果一般;上游限制全球的芯片代工厂不能给HW代工,断掉HW领先技术的后路,HW的技术领先优势无法通过先进进程的芯片作为载体体现出来,成为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芯片加工只是以小块,光刻机、芯片封装、测试基本还属于工程问题,迟早都能搞定;更关键的是国内基础工业、基础理论不扎实,未形成自己原创性、革命性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所有只能永远就只能跟在米帝屁股后面,很难超越。
时间:  2023-4-9 20:12
作者: 客家人

美国前十家IT企业加起来在未来都干不过HW。
………………
太自信了,美国还是很强大
时间:  2023-4-9 20:13
作者: 客家人

coffee198375 发表于 2023-4-6 10:21
依靠收缩业务、潜心科研、提高不可替代度是成熟的做法,阿里过去靠这招耗死了竞争对手eBay易趣,从而跃居国 ...

  同意,收缩业务,潜心科研,估计车BU麻烦有点大,毕竟收入还不够发工资。
时间:  2023-4-9 20:57
作者: SOHU2021

华为已经运气很好了 当年米国要是华为中兴制裁的顺序反回来 那就更麻烦了 中兴事件发生后,华为有一年的时间拼命囤积芯片,开始去美化产品切换,哪怕后面手机给制裁了,人家还给你4G芯片  中兴那个时候是啥都没有,直接干到底,殷一名还得辞职
时间:  2023-4-9 21:02
作者: 枫叶荻花秋瑟瑟

客家人 发表于 2023-4-9 20:12
美国前十家IT企业加起来在未来都干不过HW。
………………
太自信了,美国还是很强大

关键是核心竞争力。。。
时间:  2023-4-9 22:28
作者: coffee198375

SOHU2021 发表于 2023-4-9 20:57
华为已经运气很好了 当年米国要是华为中兴制裁的顺序反回来 那就更麻烦了 中兴事件发生后,华为有一年的时间 ...

哪有什么运气,不过是皮糙肉厚抗打而已。。。。
时间:  2023-4-9 22:30
作者: coffee198375

客家人 发表于 2023-4-9 20:13
同意,收缩业务,潜心科研,估计车BU麻烦有点大,毕竟收入还不够发工资。

客总真是车BU的蛔虫。。。。
时间:  2023-4-9 23:01
作者: 客家人

coffee198375 发表于 2023-4-9 22:30
客总真是车BU的蛔虫。。。。

  去年21亿收入够给7000人发工资么?
  今年过了快1/3时间,今年是啥样,估计也快定型了
  车BU故事还能讲下去?
时间:  2023-4-10 09:59
作者: coffee198375

客家人 发表于 2023-4-9 23:01
去年21亿收入够给7000人发工资么?
  今年过了快1/3时间,今年是啥样,估计也快定型了
  车BU故事还能 ...

估计~你应该问大嘴。。。。
时间:  2023-4-11 09:22
作者: aguga0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间:  2023-4-11 09:37
作者: carlzhusz

都是被欧美害的,欧美强大的时候,鼓吹全球一体化,合作分工,大家听的都很开心,殊不知最赚钱的一块始终被他们拿捏在手上,中国人贪心,看着欧美手里的肥肉,今天切一点明天抓一点,欧美人急了,不给你吃了,结果就发现命门被人抓着真不舒服。中国人还是得按导师的教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姜还是老的辣,导师下棋确实准
时间:  2023-4-11 10:40
作者: HVAC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间:  2023-4-11 10:44
作者: HVAC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间:  2023-4-11 10:46
作者: 六层马甲

本帖最后由 六层马甲 于 2023-4-11 10:47 编辑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

哪怕 R 老板把刺头/潜在刺头,,全都咔嚓,,
碗粥也是守不住的啊,,



时间:  2023-4-11 10:47
作者: oooooooo

HVAC 发表于 2023-4-11 10:44
自信点,站起来,别趴着!到时都能统治地球!

弯总背倚美日,自信的很
时间:  2023-4-11 14:03
作者: 成电学子

华为在2005到2010年左右就应该树立培育国内上下游产业链的意识……现在已经有这个意识了,但是有点迟了
时间:  2023-4-11 14:05
作者: 成电学子

成电学子 发表于 2023-4-11 14:03
华为在2005到2010年左右就应该树立培育国内上下游产业链的意识……现在已经有这个意识了,但是有点迟了

尽管亲儿子笨点,不如干儿子聪明。培养的成本要高一些,但是那也是亲儿子……
时间:  2023-4-11 14:53
作者: 六层马甲


我记得,,
朱温经常让他那些,,大臣/儿子/干儿子的,,

HW 的做派,,向来是横向/纵向通吃,,
除了运营商,,谁会自称是,,HW 的 [合作伙伴],,

别忘了,,朱温还有个名字:朱全忠

时间:  2023-4-11 20:42
作者: yz98061

对资本家来说,该抛股票就抛,该搬就搬,其他你也做不了什么,再多的钱也很难补基础科学
时间:  2023-4-12 00:41
作者: coffee198375

carlzhusz 发表于 2023-4-11 09:37
都是被欧美害的,欧美强大的时候,鼓吹全球一体化,合作分工,大家听的都很开心,殊不知最赚钱的一块始终被 ...

欧美也没想到兔子能用欧美的商业规则把有限的肉越吃越多。。。。
时间:  2023-4-12 00:43
作者: coffee198375

成电学子 发表于 2023-4-11 14:03
华为在2005到2010年左右就应该树立培育国内上下游产业链的意识……现在已经有这个意识了,但是有点迟了

那时候还没发达。。。。
时间:  2023-4-12 00:44
作者: coffee198375

yz98061 发表于 2023-4-11 20:42
对资本家来说,该抛股票就抛,该搬就搬,其他你也做不了什么,再多的钱也很难补基础科学

就是要靠烧钱来补,以前烧的钱太少了。。。。
时间:  2023-4-12 12:07
作者: yz98061

coffee198375 发表于 2023-4-12 00:44
就是要靠烧钱来补,以前烧的钱太少了。。。。

哪怕是马云都没这么多钱
时间:  2023-4-12 13:13
作者: silverbullet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间:  2023-4-12 23:14
作者: coffee198375

yz98061 发表于 2023-4-12 12:07
哪怕是马云都没这么多钱

所以只能国家来烧。。。。
时间:  2023-4-13 08:01
作者: uc浏览器

coffee198375 发表于 2023-4-12 00:41
欧美也没想到兔子能用欧美的商业规则把有限的肉越吃越多。。。。

一线1212+12人上下铺宿舍或8117;896工程等才是核心科技。
时间:  2023-4-13 08:56
作者: yz98061

coffee198375 发表于 2023-4-12 23:14
所以只能国家来烧。。。。

那还是鼓励私企烧吧,国家烧钱都被某些人拿去了,真正产出的价值能有多少。私企也就阿里在搞了,其他几家抄袭起家的不看好
时间:  2023-4-15 02:24
作者: coffee198375

yz98061 发表于 2023-4-13 08:56
那还是鼓励私企烧吧,国家烧钱都被某些人拿去了,真正产出的价值能有多少。私企也就阿里在搞了,其他几家 ...

科研烧钱还是得国家,欧美也是如此。。。。
时间:  2023-4-15 02:25
作者: coffee198375

uc浏览器 发表于 2023-4-13 08:01
一线1212+12人上下铺宿舍或8117;896工程等才是核心科技。

吃到肉就行。。。。
时间:  2023-4-15 09:46
作者: 客家人

coffee198375 发表于 2023-4-12 00:43
那时候还没发达。。。。

  2005年那会,都要把公司卖给moto,根本就没这打算
时间:  2023-4-15 10:56
作者: yz98061

coffee198375 发表于 2023-4-15 02:24
科研烧钱还是得国家,欧美也是如此。。。。

核心技术哪个不在私企手里
时间:  2023-4-15 11:13
作者: wusiwusi

崛起可以,自大不行,不要低估敌人决心,不要因为有市场就能买到一切
时间:  2023-4-16 23:31
作者: coffee198375

客家人 发表于 2023-4-15 09:46
2005年那会,都要把公司卖给moto,根本就没这打算

不知道,我不是任总的蛔虫。。。。
时间:  2023-4-16 23:33
作者: coffee198375

yz98061 发表于 2023-4-15 10:56
核心技术哪个不在私企手里

私企的核心技术哪个不受政府监督控制?何况私企的核心技术很多还是公转私或者政府资助的。。。。
时间:  2023-4-16 23:34
作者: coffee198375

wusiwusi 发表于 2023-4-15 11:13
崛起可以,自大不行,不要低估敌人决心,不要因为有市场就能买到一切

湾总说啥都行。。。。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