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小米的新豪赌:8年110次芯片投资,为玄戒铺路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25-5-24 11:02
作者:
see122
标题:
小米的新豪赌:8年110次芯片投资,为玄戒铺路
2025年5月22日晚,小米15周年新品发布会上,创始人雷军正式宣布小米自研玄戒芯片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搭载3款旗舰新品——小米15S Pro、小米平板7 Ultra、小米手表S4,已经开始大规模量产。
发布会上,雷军表示:小米的芯片要对标苹果。玄戒O1 Antutu跑分超300万、集成190亿晶体管、第二代3nm工艺+十核四丛集CPU数量……“性能无限接近苹果,成本比苹果低35%。”
然而小米造芯不是一时兴起。正如雷军所说,小米造芯始于2014年9月,转眼已经过去了十年。
回看小米十年造芯路,除了持续自研芯片,离不开大量芯片半导体相关的投资布局。
这些年小米都投资了哪些芯片半导体企业?为什么小米造得出芯片?
我们一起看看小米造芯背后的投资版图。
8年出手110次,开启“芯”速度
小米入场芯片半导体投资,要比研发晚三年。
最早在11年前,小米就开始了芯片研发。2014年9月,澎湃项目立项。10月,小米成立全资子公司北京松果电子,正式进入手机芯片研发领域。
2017年2月,小米首款自研手机芯片“澎湃S1”正式亮相。然而,“澎湃S1”之后,小米被传出“澎湃S2”流片失败,也正是这一年,小米投出了第一家芯片半导体企业——驭光科技。
可以说,小米入场投资芯片领域和自研芯片遇阻脱不开关系。
在这之后,小米便开始布局自己的芯片投资版图。
天眼查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2025年5月23日),小米投资的芯片半导体项目共110起。
2017-2019三年间,小米一共只参与了10次芯片半导体投资。看似是新手“试水”,实际上,其中2次是小米独家投资。就披露的信息来看,光是一微半导体A+轮,小米就豪掷了1亿元人民币。
说到芯片投资,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小米的“同路人”——华为。
2019年5月,美国公布“实体清单”,为应对风险,华为成立了哈勃投资,主要投向半导体芯片、材料等“卡脖子”领域。
在美国制裁的背景下,国内对芯片半导体等相关企业的投资进入高潮。小米也不甘示弱,2020年开始,投资步伐明显加快,这一年参与了23起投资,数量比前三年的两倍还多。
2020-2022三年间,小米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共出手84次。2021年投资数量达到峰值,一共投出35笔,比同时间的华为哈勃多6笔。
然而,2021年后,小米投资数量开始明显回落。2022年出手26次,同比下降26%;2023年出手10次,同比下降62%;2024年出手4次,同比下降60%。
从与哈勃投资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小米的投资战略与市场投资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同时也与小米投资战略的调整相关。
一方面,经过三年的密集投资,小米已经逐步完善了在芯片、半导体等领域的生态布局;另一方面,小米开始将投资重点转向芯片的下游领域,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
相比在芯片半导体领域投资主体较为简单的华为,小米的投资主体则多达十几个,不仅包含小米集团及旗下的瀚星创投、小米产投、顺为资本等投资机构,还有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私募基金。
其中,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是小米投资芯片的主力军。截至目前(2023年5月23日)共出手93笔,其中和芯片半导体相关的有54笔,占比近六成。
至于与雷军本人关系更为密切的顺为资本,投资芯片半导体项目共23起,虽数量并不少,但顺为资本自2011年成立至今,共对外投资529起,芯片半导体项目仅占比不到5%。
显然,顺为资本对芯片半导体的投资可能更多是财务、行业布局考量,并非战略布局。
自己造什么,就投什么
一句话概括小米的投资逻辑——自己造什么,就投什么。
目前来看,小米在芯片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主要围绕自身的核心产品,被投企业的主要产品大多都可以成为小米自身供应链的一环。
譬如,2021-2022年,小米发布自研澎湃P1充电管理芯片和澎湃G1电池管理芯片,并组成了“小米澎湃电池管理系统”。而这两年间,小米投了南芯科技、华源智信等电源管理芯片企业。
除了投资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小米最擅长的就是席卷整个产业链,打穿上中下游。
其中芯片半导体的中游企业是小米主要的投资对象,共投资88起,占比80%。
以汽车芯片为例,小米不仅投资了主要产品为电池管理芯片、车规级芯片等位于产业链中游的企业,还投资了瞻芯电子、林众电子等主要产品为碳化硅功率模块、半导体器件的上游企业,以及和自动驾驶、汽车电子相关的下游企业。
在“造什么就投什么”的投资逻辑下,小米投资芯片半导体也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
第一,从投资轮次来看,小米投资芯片半导体注重早期布局。
110起投资事件中有1起种子轮、15起天使轮和37起A轮,A轮及之前的投资事件共53起,占比48%。
也正是因为入场早,这些科创“新贵”给小米带来了巨额收益。
如小米于2018年和2020年两次参与南芯科技A轮和C轮融资。2023年南芯科技科创板上市,市值超300亿元。虽具体收益金额未公开披露,但相较A轮融资总金额的数千万人民币,怎么算,小米都是“赚麻了”。
第二,从投资领域来看,小米投资覆盖范围广泛,且不会在一个领域重复多次投资。
芯片方面,除了熟悉的模拟芯片、射频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等细分市场,小米开始尝试将版图扩展至RISC-V架构、ASIC芯片等新航道中。半导体作为重点布局的领域,涉及到的领域包括第三代半导体、半导体核心材料、EDA工具等。
后记
自研十年,投资八年,小米在造芯上有先发优势。
然而,现在庆祝成功可能还太早。真正让造芯“九死一生”的是巨额的资金投入。设计一颗高端手机SoC芯片,前期研发要烧掉数十亿元,每一次流片失败都是上亿级别的损失。更别说后续的迭代。
小米造玄戒,四年投入135个亿。五年前,雷军曾定下“五年内研发投资1000亿元”的规划,昨晚,雷军对未来五年定下新的规划:
2026年—2030年,小米研发投入预计达2000亿元。
2000亿元不是雷军“张口就来”,翻翻账本,小米是有这个实力的。
一方面,IDC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0%,位居中国市场第一。另一方面,造车亏损不断收窄,IoT(物联网)生态链覆盖大家电、智能家居等领域,形成了高毛利的产品矩阵。主营业务的持续造血无疑为小米狠狠攒下了一笔家底。
小米2024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拥有总计人民币1751亿元的现金资源。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336.6亿元。如此大规模的现金储备,加上多条业务线的支撑,此时重启造芯,与其说是“九死一生”的险棋,不如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
雷军在昨晚的发布会上再一次回答“为什么要造芯”时是这样说的:“要成为一家伟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必须攀登的高峰。”
为何必须攀登?
首先是为了高端化。
前有苹果、三星,后有华为,小米造芯片是尝试进行产品高端化的必然之路——有真硬核的科技含量,高价位产品才能卖得出去。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定价5499元,直指苹果、华为所处的高端价位。
其次是要真正打造“人车家全生态”。
参考华为麒麟芯片,不仅支持着华为一套鸿蒙系统打天下,也真正支持了“人车家全生态”。后者是小米从2023年就开始主动提及的集团战略,不过当下更好的践行者是华为。再加上华为曾经陷入地缘政治困境的前车之鉴,研发自己的芯片,把核心掌握在自己手上,对当下的小米来说就变得更为重要。
如今,玄戒O1已经开始大规模量产,三款搭载自研玄戒芯片的新产品集体亮相。就像雷军自己说的那样,芯片要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卖得出去,才能支撑芯片研发的高额经费。小米的考验还在后边。
参考资料:
小米5年投资超100家半导体企业,雷军造“芯”追苹果|硅基世界钛媒体
来源:36kr
时间:
2025-5-24 16:13
作者:
不吹不黑
雷军是做啥成啥!
时间:
2025-5-26 13:55
作者:
asoss
不吹不黑 发表于 2025-5-24 16:13
雷军是做啥成啥!
笔记本电脑裁了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