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要素是一种沉浸式的、近乎痴迷的兴趣与好奇心。就像前面说的奥林匹克比赛,能不能沉浸式地去研究一个问题。而 AI 目前还解决不了动力的问题,或许未来会有变化,但是目前 AI 是都需要被召唤出来做一些事情,没有自己的动力。
张鹏:我们看看这次AI高考的成绩,其实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结论。其中一个点就是,2024 年到 2025 年,在没有开联网的情况下,模型在理科上提分了很多,这主要是模型的推理能力的变化导致的。折射到我们整个 AI 行业的发展而言,模型的推理能力的进步,也是 AI 行业过去一年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点。两位有观察到有观察到推理能力的变化,对整个 AI 行业和 AI 应用方面带来了哪些直接的改变吗?
潘乱:我的感受是方方面面的。
在生活里,它就像一个随身的向导。前段时间我在东京上野公园,看到一个日文介绍的雕塑,我直接通过 Ola Friend 的耳机问 AI 这个人是谁,它就能立刻告诉我,帮我游览。我常一个人骑着电动车,不方便掏手机,就挂着耳机随时问它问题。
潘乱:确实如此。但其实从剪映、抖音模板的时代开始,短视频领域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像剪映、即梦,包括 GPT 等工具,都各有代表性的 AI 元素,Gemini 甚至能生成带声音的视频。我最近刷到很多「切刀」的视频,AI 可以模拟出切各种东西的声音。
最近我特别关注「苏超」(江苏足球超级联赛),你会发现各地文旅部门是使用 AI 最勤快的一批人,他们不仅付费意愿强,主动使用 AI 的意愿也很强。比如,在苏超联赛期间,你能看到各种地方文旅账号用 AI 制作的视频,内容天马行空,徐州和南京打架、真假美猴王等等等等,展现各种可能性。我觉得在苏超相关内容里,至少一半是由 AI 生成的,尤其是各地文旅部门发布的内容。
张一甲:我作为个人视频用户,刷到 AI 生成内容的比例并不高,可能是推荐算法根据个人偏好有所不同。我个人如果看到 AI 内容比例过高,反而会更倾向于看一些真人甚至略显粗糙的内容。早期我对 AI 作图、生成视频很感兴趣,但后来发现,再美的图如果一眼就能看出是 AI 生成的,我就失去了审美和获取愉悦感的动力,反而是我现在看真人秀这类综艺节目的比例有所上升。
张鹏:那我们正好相反。对我来说,和 AI 一起做研究相对少一点。但在视频内容上,好的 AI 创作作品我完全可以接受。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专门介绍猫狗品种的系列视频,它把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比如边牧犬的英文全称,都编成了一首歌,配上特别萌的 AI 画面,整体感觉非常好。我现在每天都会看,觉得既能长知识,又很有趣。
虽然我明确知道这是 AI 做的,但我依然看得很沉浸。第一阶段好像一看到是 AI 做的,就觉得只有那几种套路没意思,现在我觉得 AI 在发散地交付出更好的结果。
潘乱:文科这个词的英文是 liberal arts,自由的艺术。从这个角度看,其实理科是找规律,文科找自由。大部分理科有标准答案,文科是自由,是艺术,是发散。如果你强调逻辑、数据、推理、效率、标准化,那就像计算器和珠心算一样,它一定更高效、更不出错。理科追求规律和效率,但文科是关于自由的艺术,自由指的是人的情感、价值观、跟社会的互动和表达。让它去绘画、去创作,就不一定比人强。
张一甲:文科中有些部分是可以的,比如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AI 也能做,因为它可以读书破万卷,把很多东西背下来。但像写作文就不一样了。作为作文改卷老师,几个老师看同一篇作文,标准也不一样。写作文除了优美、引经据典之外,还需要情感投射、立场、价值观、社会批判性、矛盾张力。这些评价维度都不确定,更何况创作维度。阅读理解也很难。
我现在也跟潘乱一样,天天开着各种 AI 一起脑暴,像一甲一样,有些问题不懂就问 AI,还开着联网搜索,效率还不错,但最后,这些 AI 的东西,还得变成自己的东西。
04
后 AI 时代的教育:人类该往哪里去?
张鹏:AI的能力这两年也进步地非常快,一开始我们说可能先替代文科生未来的一些工作,结果 AI 的理科能力很快也都跟上来了。这对于未来人们的职业发展会有怎么样的变化?最基本的,现在懂 AI 的家长,应该怎么帮助持孩子报志愿?
潘乱:我会推荐他们学个手艺。高薪的中产文理科工作会很快被AI侵蚀,这一定是最卷的领域。因为大家对「学习改变命运」的信仰惯性很难转变,也未必需要转变。这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卷的道路。无论学文还是学理,最后都落在这个象限里。所以不如学个 AI 干不好的,比如学怎么做金镶玉、雕刻玉器。
所有工业化、批量化、方法论化的东西,某一天都绝对会被 AI 超越。像我这样的二本学生,来自苏北农村,没什么社会资源、没有成本犯错,需要先考虑生存、获得收入。我的建议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也许会被别人喷,但这是现实。
第二点,AI 本质上就是应试教育的终极形式。AI 所做的事,本身就是一个超高效的「应试机器」。所以我们看到,最近 Meta 挖人,也是挖到了很多中国人,他们早期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佼佼者。这是很合理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最强的学生,筛选出的能力,恰好和 AI 的能力其实是正相关的。会应试的人,可能也比较会搞 AI 应试。
潘乱:首先我也认同应试教育不等于死记硬背。
但我们前面聊到了,接下来的教育,就是要自我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教育的目的就绝不应该是继续筛选更多人进入高等学府,而是要培养更多的人,适应未来社会,在今天可能加上,与 AI 攻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