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电商上演魔法对轰:卖家用AI假图骗下单,买家拿AI烂水果骗退款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25-8-6 12:40
作者:
see122
标题:
电商上演魔法对轰:卖家用AI假图骗下单,买家拿AI烂水果骗退款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AI 作图,不止卖家在用,买家也在用。
最近,不少网友晒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操作:为了从卖家那里占到一点便宜,一些买家会故意声称商品有瑕疵,并要求退款。但其实,
瑕疵图是他们自己用 AI 做的
,比如把好的榴莲做成腐烂掉的榴莲。
由于水果这种东西不方便退货验证(即使当时没坏,退回去也得坏了,而且运费很高),商家只能硬着头皮退钱。
还有些商品虽然可以退货验证,但由于客单价比较低,退货流程比较繁琐,一来二去还不如退钱成本低。所以这类商家在收到瑕疵反馈的时候,一般也会选择退钱或赔偿部分金额了事。
不过,商家也留了一手,会要求买家把瑕疵品剪坏,从而确保其失去使用价值。但就是留的这手,现在也被 AI 破解了。
我们从电商卖家口中了解到,其实这种骗术由来已久。大概在十年前,就有买家通过 PS 等工具在正常商品的照片上 P 上瑕疵。但以普通用户的 P 图水平,如果卖家放大图片仔细去看,大部分时候还是能是看出来的。但现在 AI 做的图,鉴别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这看起来有点像一场「魔法打败魔法」的闹剧,因为如今的购物平台上,商家滥用 AI 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导致大量买家收到货后发现「货不对板」。
商家们利用 AI 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误导:凭空生成不存在的产品图,将普通商品过度美化;使用无法真实反映上身效果的虚拟模特来节省成本;甚至利用 AI 批量伪造看似真实的「买家秀」和图文并茂的好评。
而上述的部分买家除了贪小便宜,有的可能也隐藏着一种复杂的「报复性维权」心理。当一些买家自己曾遭遇过商家用精美的 AI 渲染图「货不对板」的欺骗后,可能会产生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冲动。
出于好奇,我们用一些 AI 工具尝试了一下,发现给正常商品加上瑕疵真是动动嘴皮子就行。虽然 AI 工具在生成的时候会给图片加上水印,但是把水印裁掉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过,要想呈现商品被破坏的效果,对于模型来说还有一定难度。
针对这个问题,不少网友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似乎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比如,有人认为,可以要求买家回传「瑕疵」商品的视频。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其实不太好说,因为在经过若干次抽卡之后,很多视频生成工具也能生成效果非常不错的视频,这取决于买家选择的 AI 工具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还有人认为,可以要求买家不同角度多拍几张照片。这个想法利用了当前 AI 生成技术的一大软肋:「多视图一致性」。然而,这顶多算是一个暂时的「补丁」,毕竟 AI 的技术迭代速度是以天来计算的。我们刚找到它的破绽,它可能明天就已修复。
还有建议强制要求在 App 内拍摄并上传,禁止使用相册。这能防止直接上传 AI 生成的成品,但防不住「物理外挂」——用两台手机互拍,这个所谓的限制就形同虚设了。
总结下来,单一的证据形式都极易被伪造。或许比较可行的方式是要求买家提供一条难以伪造、逻辑完整的证据链:
包含「拆箱、剪裁、展示瑕疵」等关键步骤在内的、多角度、全过程实拍视频或连拍图片
另外我们也尝试用「魔法打败魔法」:用 AI 鉴别 AI。其实市面上有很多 AI 鉴别器,但实测发现鉴别效果很像「抽卡」,大多数情况是它也「不确定」是不是 AI 生成的。
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技术方案是引入「
数字水印
」与「
内容溯源
」技术。目前,科技界正在推动 C2PA 等行业技术标准,而像谷歌已经推出了名为 SynthID 的工具,它可以在 AI 生成的图片、视频和音频中直接嵌入肉眼无法察觉的数字水印。
这种技术就像是为 AI 内容内置的「
数字身份证
」,可以记录其生成和修改的关键信息。若未来能强制主流 AI 模型在生成内容时都加入此类标记,那么溯源和鉴别将变得容易得多。
归根结底,还是
迅猛发展且缺少监管的 AI 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作假门槛
。而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防范的,还可能会给商家售后和买家维权造成额外的成本。
这场信任危机可能会是一场持续的「攻防战」。
一方面,AI 生成技术在不断进化,让伪造的图片和视频越来越逼真;另一方面,AI 检测技术也在奋力追赶,试图通过分析图像的微观特征来识别伪造痕迹。这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猫鼠游戏,考验着双方算法的迭代速度。
在这种背景下,平台方也在探索多种技术和策略组合。例如,通过强化证据链的完整性来提高伪造的难度,对那些通过 App 内相机即时拍摄、带有时间戳和地理位置等原始信息的照片赋予更高的证据权重。
淘宝此前还发布公告治理 AI 假图,严厉打击利用 AI 假图欺骗消费者、侵害原创品牌商家的违规行为。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用户信用模型,对行为异常的账户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也是一种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当技术手段难以一锤定音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服务,则提供了一种结合技术与人工的解决方案。
长远来看,行业内普遍认为,
建立统一的、可追溯的数字内容标准至关重要
。像 SynthID 这样的数字水印技术,如果能成为行业共识并广泛应用,无疑将为解决当前的信任困境提供最有效的技术路径。
最终,这场由技术引发的问题,或许仍需依靠更成熟、更统一的技术来寻找答案。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网易
时间:
2025-8-6 13:36
作者:
拾忆暖冬
这以后平台估计得要求上传原图,查EXIF信息了
时间:
2025-8-6 14:11
作者:
不吹不黑
互相伤害了?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