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氛围工作”时代来临:从微软到OpenAI,白领职场掀起感觉革命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25-10-22 17:58
作者:
see122
标题:
“氛围工作”时代来临:从微软到OpenAI,白领职场掀起感觉革命
AI开始编写代码,一场关于工作方式的变革正在全球职场办公领域悄然上演。“氛围工作”(Vibe Working)——这个融合了“氛围编程”、“氛围检查”等新概念的工作理念,正从硅谷科技巨头开始,重新定义白领的工作方式。
革命缘起:从“氛围编程”到“氛围工作”
这一切始于编程领域的突破。
生成式AI展现出的编码能力,正在颠覆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催生了“氛围编程”这一新概念。企业开始争相招募掌握此项能力的人才。
科技巨头高管们今年纷纷为这种新模式站台: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亲自演示用氛围编程制作网页;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预言AI将接管中级工程任务;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的CEO塞巴斯蒂安·西米亚特科斯基甚至表示,借助氛围编程,他已成功转型为业余程序员。
这股风潮正从技术领域向整个商业世界蔓延。一些先锋企业开始设置“氛围增长经理”等全新职位,其核心职责是运用AI快速构建并验证营销方案。
微软上个月正式推出的“氛围工作”解决方案,将智能工具嵌入Office套件,使员工通过自然对话就能生成复杂报表和专业文档,让不精通技术的员工也能轻松“驾驭Excel”,在Word中实现“氛围写作”。
更广泛的“氛围化”生态正在形成。从AI视频应用Mea的专属“氛围”内容流,到OpenAI的Sora平台催生的新一代“氛围创作者”,一种不再依赖传统制作模式、基于AI生成与简单编辑的全新内容经济正在兴起。
内核与表象:当“氛围”成为新的职场哲学
在这场看似轻松的“氛围革命”背后,职场正在经历深刻重构。
在这场新浪潮中,许多白领岗位的职责正被重新定义为“营造工作氛围”。这一概念本质上是指利用生成式AI处理项目中那些重复、耗时的环节,但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传递一种新型工作哲学:理想的工作状态应当是流动的、即兴的,甚至是轻松的。
“氛围”一词源自Z世代对北欧“hygge”(舒适惬意)生活理念的现代化诠释。这个原本形容朋友聚会或美好约会的流行语,如今已悄然渗透进企业管理的词汇体系。
具体表现上,经理们开始定期进行“氛围检查”以评估团队状态;一些企业试水“首席氛围官”岗位——伏特加品牌Smirnoff邀请明星担任此职以推动品牌年轻化,软件公司Atlassian则推行轮值首席氛围官制度以加强团队协作。
这一切都标志着,“氛围”正在从一句口号,落地为具体的组织实践。
理想与现实:“氛围”背后的冷思考与潜在危机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打着“氛围”的旗号,工作的本质并未改变。氛围工作依然是工作。与AI高效协作并非易事,它既需要持续的实验精神,也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
氛围工作理念受追捧有其必然性。在Z世代眼中,工作的边界正日益模糊,从“懒女孩工作”到“安静离职”,职场的形式感在不断消解。年轻一代对企业的忠诚度在降低,对传统朝九晚五工作模式的依赖在减弱。
面对员工与企业文化的日渐疏离,用更温和的“氛围”理念来重塑职场形象,或许正是企业为打造更宽松工作环境所作出的尝试。
但当前职场对“氛围化”的热议,表面上弱化了专业技能的价值,实则可能折射出企业对勇于尝试的新型人才的渴求。但如果这仅仅是管理层为了标榜自己“拥抱AI”或追逐潮流,那么这种模糊的表述与盲目的试验,很可能带来团队认知与工作流程上的混乱。
值得警惕的是,当管理者将工作简单定义为“营造氛围”,可能会弱化专业知识的价值。如果企业一方面依赖员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却低估与AI协作完成工作的价值,这种矛盾可能演变为新型的职场剥削。
德杰教授用爵士乐比喻氛围工作:即兴表演在听众耳中轻松自如,但这份随性自如的背后,是乐手们经年累月钻研乐理、最终变得游刃有余的结果。“劳动的本质从未改变,积累专业知识的过程必然艰辛,”她直言不讳,“认为依靠‘氛围’就能轻松工作,无需投入时间精力,这种想法实在有失偏颇。”
比如OpenAI联合创始人安德烈·卡帕西提出的“氛围编程”,使得工作重心从编写代码转向审查AI生成代码的缺陷。但程序员的工作时间并未因此缩短,工作性质反而变得更加复杂。
人才悖论:企业的迫切需求与培训缺位
当前,掌握AI技能已成为职场的新门槛。企业迫切渴求具备AI应用能力的人才,急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成本优化,追逐那些AI倡导者所描绘的生产力提升蓝图。
然而,一个明显的矛盾正在浮现:尽管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系统的AI培训机制,却期望员工能够自主掌握这项技能。
微软2024年度工作报告揭示,71%的企业领导者更倾向于录用经验尚浅但熟悉AI的求职者,而非那些经验丰富却不了解AI的人。
更有三分之二的雇主明确表示,不会考虑聘用缺乏AI知识的应聘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未来"组织的调研显示,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在职人员接受过公司提供的AI技能培训。这表明,企业在AI人才需求与实际培训投入之间存在显著断层。
面对这一现状,职场人选择了主动求变。AI技能的学习正呈现出由下而上的自发趋势,而非依赖企业自上而下的系统培训。员工们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渠道进行探索实践,在摸索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
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绩效中心执行主任阿姆斯特朗对此评论:"由于'氛围工作'的概念本身具有开放性,很难对这些新兴工作模式的产出进行标准化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AI已开始显现弊端。当工作者不经深入思考就滥用生成式AI,往往会产生大量被称为"工作糟粕"的低质成果。换言之,比如那些外表精美却内容空泛的分析报告,或是结构严谨但缺乏洞见的方案建议。
Marketri公司营销副总裁埃米莉·迪佛朗哥提出了专业建议:"在运用AI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策略,然后将AI作为实现这些想法的辅助工具。"
她警告:"如果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过度依赖AI反而会导致工作陷入混乱。我担忧的是,我们可能会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丧失制定战略时不可或缺的人性化思考。"
来源:36kr
时间:
2025-10-22 19:17
作者:
不吹不黑
感觉革命?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