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讲座(第120讲)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6-8-2 01:2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讲座(第120讲)
目录
第1讲 综合布线系统梗概(1)
第2讲 综合布线系统梗概(2)
第3讲 综合布线系统梗概(3)
第4讲 六类布线七步骤
第5讲 线缆安全等级
第6讲 布放电缆六注意
第7讲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规范(1)
第8讲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规范(2)
第9讲 杀出血路的屏蔽系统-综合布线屏蔽系统的现状与应用(1)
第10讲 杀出血路的屏蔽系统-综合布线屏蔽系统的现状与应用(2)
第11讲 布线标准与系统测试
第12讲 什么才是优秀布线系统
第13讲 家庭联网 别让“小东西”坏大事
第14讲 什么是光纤信道(FC)
第15讲 布线施工的主要步骤步骤是什么
第16讲 打线的常见错误
第17讲 六类布线安装方法
第18讲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
第19讲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
第20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1)
第21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2)
第22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3)
第23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4)
第24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5)
第25讲 FTTx技术(1)
第26讲 FTTx技术(2)
第27讲 万兆以太网技术背景、简介和展望(1)
第28讲 万兆以太网技术背景、简介和展望(2)
第29讲 网线的制作与连接要点简介
第30讲 光纤与光纤布线
第31讲 千兆以太网综述
第32讲 布线你知道吗
第33讲 结构化布线综述(1)
第34讲 结构化布线综述(2)
第35讲 布线技术常用名词
第36讲 综合布线的产品选型与工程规范
第37讲 不同类型的光纤介绍
第38讲 布线系统的3dB原则
第39讲 综合布线中手持式测试仪的分类和区别
第40讲 光纤接续方法
第41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1)
第42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2)
第43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3)
第44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4)
第45讲 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第46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1)
第47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2)
第48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3)
第49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4)
第50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5)
第51讲 布线标准: ANSI/TIA/EIA-570概要
第52讲 CATV的同轴电缆连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53讲 屏蔽布线系统的安装和测试
第54讲 为什么测试光纤要进行双向测试
第55讲 光缆测试参数和测试方法
第56讲 加强光传输网安全性的研究和管理
第57讲 布线你知道吗
第58讲 布线你知道吗(1)
第59讲 布线你知道吗(2)
第60讲 布线你知道吗(3)
第61讲 综合布线概念详释(1)
第62讲 综合布线概念详释(2)
第63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1)
第64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2)
第65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3)
第66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4)
第67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5)
第68讲 布线标准简述
第69讲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第70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等级
第71讲 综合布线系统(PDS)设计
第72讲 布线常用名词解释
第73讲 布线:什么是PDS
第74讲 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理念
第75讲 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对网络传输性能影响(1)
第76讲 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对网络传输性能影响(2)
第77讲 双绞线的制作
第78讲 光纤、光缆介绍(1)
第79讲 光纤、光缆介绍(2)
第80讲 光纤、光缆介绍(3)
第81讲 光纤、光缆介绍(4)
第82讲 双绞线详解(1)
第83讲 双绞线详解(2)
第84讲 双绞线详解(3)
第85讲 双绞线详解(4)
第86讲 双绞线详解(5)
第87讲 认识同轴电缆(1)
第88讲 认识同轴电缆(2)
第89讲 认识同轴电缆(3)
第90讲 认识同轴电缆(4)
第91讲 RJ-45插头的打线标准与制作
第92讲 新一代SG光纤连接器
第93讲 几种常见网络传输介质的简介
第94讲 光缆技术
第95讲 两种新一代光纤技术
第96讲 几种单模光纤
第97讲 光纤放大器技术
第98讲 光纤与光纤布线
第99讲 千兆网六类布线研究
第100讲 六类布线标准宜攻宜守
第101讲 六类的系统和系统部件
第102讲 六类布线之门道
第103讲 六类布线有了说法
第104讲 光纤与六类:谁离你的目标近
第105讲 千兆以太网与六类布线
第106讲 六类布线:如何甄别真伪
第107讲 六类布线标准正式的重要意义
第108讲 六类布线七步骤
第109讲 六类并非铜缆布线的总结
第110讲 六类线标准正式出台
第111讲 网络转型:六类布线的首要推动因素(1)
第112讲 网络转型:六类布线的首要推动因素(2)
第113讲 全面支持六类布线标准的应用
第114讲 六类系统性能
第115讲 试析六类布线系统采用线路测试的优点
第116讲 匹配6类布线系统
第117讲 七类布线标准
第118讲 七类布线与光纤
第119讲 七类布线的革新:“非-RJ型”七类标准介绍
第120讲 七类布线系统:宽带的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西红柿于2006-8-19 21:56:21编辑过]
时间: 2006-8-2 01:2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讲 综合布线系统梗概(1)
综合布线系统梗概
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今后现代化的房屋建筑将会不断涌现,作为现代化房屋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之一的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拟就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指标参数、对外配合、产品选用、信息预测、总体方案、子系统设计和施工安装等内容,分别简要撰述,成为系列性的介绍,供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及使用中参考。由于综合布线系统的科学技术涉及面广、发展较快,且尚在继续完善和不断提高之中,因此,所述内容难以完善无缺,请读者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标准变化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并结合工程实际予以考虑,以满足现代化房屋建筑高度信息化的需要。
一、综合布线系统和智能化建筑的关系
1.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概况
50年代,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城市中兴建新式大型高层建筑,为了增加和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服务水平,首先提出楼宇自动化的要求,在房屋建筑内装有各种仪表、控制装置和信号显示等设备,并采用集中控制、监视,以便于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因此,这些设备都需分别设有独立的传输线路,将分散设置在建筑内的设备相连,组成各自独立的集中监控系统,这种线路一般称为专业布线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基本采用人工手动或初步的自动控制方式,科技水平较低,所需的设备和器材品种繁多而复杂,线路数量很多,平均长度也长,不但增加工程造价,而且不利于施工和维护。 ——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通信、计算机网络、控制和图形显示技术的相互融合和发展,高层房屋建筑服务功能的增加和客观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专业布线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和推出综合布线系统,80年代后期综合布线系统逐步引入我国。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中各种新型高层建筑和现代化公共建筑不断建成,尤其是作为信息化社会象征之一的智能化建筑中的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的热门话题,也是建筑工程和通信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相互结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智能化建筑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智能化建筑具有多门学科融合集成的综合特点,由于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外对它的定义有各种描述和不同理解,尚无统一的确切概念和标准。应该说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自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在国内有些场合把智能化建筑统称为“智能大
厦”,从实际工程分析,这一名词定义不太确切,因为高楼大厦不一定需要高度智能化,相反,
不是高层建筑却需要高度智能化,例如航空港、火车站、江海客货运港区和智能化居住小区等房屋建筑。目前所述的智能化建筑只是在某些领域具备一定智能化,其程度也是深浅不一,没有统一标准,且智能化本身的内容是随着人们的要求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延伸拓宽的。我国有关部门已在文件中明确称为智能化建筑或智能建筑,其名称较确切,含义也较广泛,与我国具体情况是相适应的。
智能化建筑的基本功能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大楼自动化(又称建筑自动化或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这3个自动化通常称为“3A”,它们是智能化建筑中最基本的,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突出某项功能,以提高建筑等级和工程造价,又提出防火自动化(FA)和信息管理自动化(MA),形成“5A”智能化建筑,甚至有的文件又提出保安自动化(SA),出现“6A”智能化建筑,甚至还有提出“8A”、“9A”的。但从国际惯例来看,FA和SA等均放在BA中,MA已包含在CA内,通常只采用“3A”的提法,为此,建议今后应以“3A“智能化建筑提法为宜。
3.智能化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的关系
由于智能化建筑是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自动控制等多种高新科技之大成,所以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内容极为广泛,作为智能化建筑中的神经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之一,因此,不应将智能化建筑和综合布线系统相互等同,否则是容易错误理解。综合布线系统在建筑内和其它设施一样,都是附属于建筑物的基础设施,为智能化建筑的主人或用户服务。虽然综合布线系统和房屋建筑彼此结合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但要看到它们是不同类型和工程性质的建设项目。它们从规划、设计直到施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其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综合布线系统是衡量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衡量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时,既不完全看建筑物的体积是否高大巍峨和造型是否新型壮观,也不会看装修是否宏伟华丽和设备是否配备齐全,主要是看综合布线系统配线能力,如设备配置是否成套,技术功能是否完善,网络分布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优良,这些都是决定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否为用户更好地服务,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综合布线系统使智能化建筑充分发挥智能化效能,它是智能化建筑中必备的基础设施。
综合布线系统把智能化建筑内的通信、计算机和各种设备及设施,在一定的条件下纳入综合布线系统,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配套的整体,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要求。由于综合布线系统能适应各种设施当前需要和今后发展,具有兼容性、可靠性、使用灵活性和管理科学性等特点,所以它是智能化建筑能够保证优质高效服务的基础设施之一。在智能化建筑中如没有综合布线系统,各种设施和设备因无信息传输媒质连接而无法相互联系、正常运行,智能化也难以实现,这时智能化建筑是一幢只有空壳躯体的、实用价值不高的土木建筑,也就不能称为智能化建筑。在建筑物中只有配备了综合布线系统时,才有实现智能化的可能性,这是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关键内容。
(3)综合布线系统能适应今后智能化建筑和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较长,大都在几十年以上,甚至近百年。因此,目前在规划和设计新的建筑时,应考虑如何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客观发展需要,为此,在新建的高层或重要的智能化建筑,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今后发展等各种因素,积极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对于近期不拟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应在工程中考虑今后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的可能性,在主要部位、通道或路由等关键地方,适当预留房间(或空间)、洞孔和线槽,以便今后安装综合布线系统时,避免打洞穿孔或拆卸地板及吊顶等装置,有利于扩建和改建。
总之,综合布线系统分布于智能化建筑中,必然会有相互融合的需要,同时又可能发生彼此矛盾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布线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与负责建筑工程等有关单位密切联系、配合协调,采取妥善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此贴子已经被西红柿于2006-8-2 1:47:16编辑过]
时间: 2006-8-2 01:2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讲 综合布线系统梗概(2)
二、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特点及其范围
1.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
综合布线系统引入我国,由于各国产品类型不同,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是有差异的。我国原邮电部于1997年9月发布的YD/T 926.1-1997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一部分:总规范》中,对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为:“通信电缆、光缆、各种软电缆及有关连接硬件构成的通用布线系统,它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即使用户尚未确定具体的应用系统,也可进行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综合布线系统中不包括应用的各种设备。”
目前所说的建筑物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简称综合布线系统。它是指一幢建筑物内(或综合性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中的信息传输媒质系统。它将相同或相似的缆线(如对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缆)、连接硬件组合在一套标准的且通用的、按一定秩序和内部关系而集成为整体,因此,目前它是以CA为主的综合布线系统。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逐步提高和完善,形成能真正充分满足智能化建筑所需的要求。
2.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综合布线系统是目前国内外推广使用的比较先进的综合布线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兼容性好
传统的专业布线方式需要使用不同的电缆、电线、接续设备和其它器材,技术性能差别极大,难以互相通用,彼此不能兼容。综合布线系统具有综合所有系统和互相兼容的特点,采用光缆或高质量的布线部件和连接硬件,能满足不同生产厂家终端设备传输信号的需要。
(2)灵活性、适应性强
采用传统的专业布线系统时,如需改变终端设备的位置和数量,必须敷设新的缆线和安装新的设备,且在施工中有可能发生传送信号中断或质量下降,增加工程投资和施工时间,因此,传统的专业布线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差。在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何信息点都能连接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当设备数量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只需采用简单的插接工序,实用方便,其灵活性和适应性都强、且节省工程投资。
(3)便于今后扩建和维护管理
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一般采用星型结构,各条线路自成独立系统,在改建或扩建时互相不会影响。综合布线系统的所有布线部件采用积木式的标准件和模块化设计。因此,部件容易更换,便于排除障碍,且采用集中管理方式,有利于分析、检查、测试和维修,节约维护费用和提高工作效率。
(4)技术经济合理
综合布线系统各个部分都采用高质量材料和标准化部件,并按照标准施工和严格检测,保证系统技术性能优良可靠,满足目前和今后通信需要,且在维护管理中减少维修工作,节省管理费用。采用综合布线系统虽然初次投资较多,但从总体上看是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的。
3.综合布线系统的范围
综合布线系统的范围应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范围来定,一般有两种范围,即单幢建筑和建筑群体。单幢建筑中的综合布线系统范围,一般指在整幢建筑内部敷设的管槽系统、电缆竖井、专用房间(如设备间等)和通信缆线及连接硬件等。建筑群体因建筑幢数不一、规模不同,有时可能扩大成为街坊式的范围(如高等学校校园式),其范围难以统一划分,但不论其规模如何,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范围除上述每幢建筑内的通信线路和其它辅助设施外,还需包括各幢建筑物之间相互连接的通信管道和线路,这时,综合布线系统较为庞大而复杂。
我国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 926)的适用范围规定是跨越距离不超过3000m、建筑总面积不超过100万m2的布线区域,其人数为50人~50万人。如布线区域超出上述范围时可参照使用。上述范围是从基建工程管理的要求考虑的,与今后的业务管理和维护职责等的划分范围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综合布线系统的具体范围应根据网络结构、设备布置和维护办法等因素来划分相应范围。
[此贴子已经被西红柿于2006-8-2 1:47:36编辑过]
时间: 2006-8-2 01:26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讲 综合布线系统梗概(3)
三、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和适用场合
1.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目前,各国生产的综合布线系统的产品较多,其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中所遵循的基本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国标准ANSI/EIA/TIA 568A:1995《商务建筑电信布线标准》;另一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 11801:1995《信息技术——用户房屋综合布线》。上述两种标准有极为明显的差别,如从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来看,美国标准把综合布线系统划分为建筑群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6个独立的子系统。国际标准则将其划分为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3部分,并规定工作区布线为非永久性部分,工程设计和施工也不涉足为用户使用时临时连接的这部分。当综合布线系统刚刚引入我国之际,因为都采用美国产品,所以国内书籍、杂志和资料,甚至有些标准一般都以美国标准为基础介绍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技术,但上述系统组成与国际标准规定不符,且与我国国情和习惯做法并不一致,在具体工作时感到不便,主要是设备间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与干线子系统和配线子系统分离另立,造成系统性不够明确,界限划分不清、子系统过多,出现支离破碎的情况,与我国过去通常将通信线路和接续设备组成整体的系统概念不一致,在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维护管理工作中都极不方便。因此,建议不以美国标准为准绳,从长远发展来看,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应向国际标准靠拢,不 以某个国家标准为主,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我国原邮电部于1997年9月发布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 926.1-3),该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 11801:1995《信息技术——用户房屋综合布线》。在制定行业标准时,对国际标准中收录的产品品种系列进行优化筛选,同时参考了美国ANSI/EIA/TIA568A:1995《商务建筑电信布线标准》,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予以吸收和完善,它的组成和子系统划分与国际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国通信行业标准既密切结合我国国情,也符合国际标准,它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必须执行的权威性法规。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2.综合布线系统的运用场合
由于现代化的智能建筑和建筑群体的不断涌现,综合布线系统的适用场合和服务对象逐渐增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
(1)商业贸易类型:如商务贸易中心、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高级宾馆饭店、股票证券市场和高级商城大厦等高层建筑。
(2)综合办公类型:如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公司总部等办公大厦,办公、贸易和商业兼有的综合业务楼和租赁大厦等。
(3)交通运输类型:如航空港、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枢纽站、江海港区(包括客货运站)、城市公共交通指挥中心、出租车调度中心、邮政枢纽楼、电信枢纽楼等公共服务建筑。
(4)新闻机构类型:如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通讯社、书刊出版社及报社业务楼等。
(5)其它重要建筑类型:如医院、急救中心、气象中心、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工业企业的高科技业务楼等。
此外,在军事基地和重要部门(如安全部门等)的建筑以及高级住宅小区等也需要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范围和服务对象会逐步扩大和增加。例如智能化居住小区(又称智能化社区),我国建设部计划从目前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在全国建成一批高度智能化的住宅小区技术示范工程,以便向全国推广。从以上所述和建设规划来看,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广泛使用的前景,为智能化建筑中实现传送各种信息创造有利条件,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间: 2006-8-2 01:27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讲 六类布线七步骤
2002年6月,TIA/EIA组织最终核准了六类布线标准,这将最终促使所有厂商的布线产品实现标准化,而网络设备制造商也将保证它们的设备在六类布线上高速运行。综合布线是建筑物或建筑群中的传输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线路基础,其工程步骤一般为:调研-设计-施工-安装-测试-文档-维护。
调研
主要任务是与客户协商网络需求,现场勘察建筑,根据建筑平面图、装修平面图等资料,初步预定信息点数目与位置,以及主干路由和机柜的初步定位。
设计
工程设计将对布线全过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故设计者应根据调研结果对费用预算、应用需求、施工进度等进行多方面综合考虑,并着手作出详细的设计方案。
若楼群正在筹建中,就提出综合布线要求,可以根据整体布局、走线路由情况对建筑设计提出特定的要求、如楼与楼之间的主干通道连接、楼层之间通道走线规格、管道预埋等,以便后面施工合理易行。
施工
施工时必须协调施工队与业主进行职责商谈,提出布线许可,主要是钻孔、走线、信息插座具体定位、机柜具体定位、线缆标识。
施工现场指挥人员要有较高素质,应充分理解布线设计方案,并掌握相应的技术规范,必要时才能作出正确的临场判断。
当装潢与布线同时开展,布线应争取主动,早进场调查,把能做的事先做,如挖沟、打钻、敷设管道、有计划施工。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设计人员必须尽快修改设计方案,早日拿出解决方法。
安装
主要是机柜内部安装,打分线箱配线架,打信息模块。特别是机柜内部打线,要布置整齐合理,分块鲜明,标识清楚,便于今后维护。不同品牌的产品可能有不同的打线专用设备。
测试
主要是测试光缆主干和信息点。一般测试采用21点测试仪,单人可进行,效率高,主要测试线路通断情况。深层测试有美国的FLUKE DSP-100 测试仪,可对接线图(Wiremap)、长度(Length)、衰减量(Attenuation)、近端串扰(NEXT)、传播延迟(Propagation Delay)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测试,并可联机打印测试报告。
怎样才可以区分真正的六类系统呢?最重要的指标是检验布线系统是否可以达到最新六类标准中所有参数的要求。所有参数是指ACR、NEXT、PSNEXT、PSELFEXT、回波损耗等等。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在进行测试时,在测试仪设置列表中选择“TIA6类链路 (TIA Cat 6 Basic Link)”测试,而不要选择各个制造商专有的六类测试程序。
文档
等工程验收完后,必须提供给客户验收报告单,内容有:材料实际用量表,测试报告书、机柜配线图、楼层配线图、信息点分布图以及光纤、语音和视频主干路由图,为日后的维护提供数据依据。
维护
根据保存的文档资料作相应的扩充、修改及维护。
随着国内网络建设空前高涨,综合布线的发展愈加迅猛,其重要性已不容忽视。
本人在惠泉啤酒集团北区新厂的建设中负责整体的综合布线,在具体工作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现列出以供参考:
1. 必须与现场指挥部、土建工程队、装潢部门紧密配合,协调相互间的工作,及时通报工艺流程。
2. 在管道预埋时,一定要考虑到拉线时的困难,要采用口径适宜的管道,特别是由于六类线缆的外径要比一般的五类线粗,为了避免线缆的缠绕(特别是在弯头处),在管线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管径的填充度,一般内径20mm的线管以放2根六类线为宜。
3. 若有些地方不得不架设桥架走明线,必须考虑颜色、款式、外观是否与周围的装修环境相匹配,尽量做到美观大方;而且必须保证合适的线缆弯曲半径,考虑要能在不压损线缆的前提下盖上盖板。
4. 放线过程中主要是注意对拉力的控制,以免扯断线缆或线缆缠结;拉线结束后,两端留出的冗余线缆要整理好,盘线时要顺着原来的旋转方向,线圈直径不要太小,并相应地固定在桥架、吊顶上或纸箱内,做好标注,以防被不知情者破坏。
5. 数据口,视频口须靠近电源插座。
6. 在工程建设中,95%会碰上增删信息点,或延伸主干线缆到另一新建楼群,这时必须调整设计方案,准确及时定货,防止供货不及,浪费施工时间。
7. 推荐在每8-15 平方米的区域内设计一个信息插座,作出适当的冗余。
8. 语音电话主干必须留足线对,以利今后扩冗。
9. 视频线,语音线切莫靠近电缆(大于380V应距离两米),预防干扰。
10. 要等室内装修,特别是墙壁粉刷后方可做模块,上面板,以防损坏。
11. 在工厂厂房环境中,要让线缆尽量远离高温高湿管道,以免降低线缆的带宽性能;在办公大厦里,线缆通常被安装在吊顶、排风道等环境温度往往较高的地方,此时你就必须选用新一代低衰减的布线系统,以符合六类标准布线系统在合理的最差温度条件——40摄氏度下达到目标带宽200MHz的要求。IBDN4800LX作为新一代的六类线缆可满足这一要求,提供了高可扩展的信道带宽,可支持高达4.8Gb/s的传输速率,并且克服了高温环境使系统性能降低这一难题。
时间: 2006-8-2 01:2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讲 线缆安全等级
UTP 或光纤的性能、等级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CMP或OFNR信息。并不能忽略这些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标明了非常重要的电缆防火等级,具有重要的商业意义。
大楼中所有线缆都采用阻燃设计,如果着火,电缆本身会在很短的时间自行熄灭。根据应用和当地防火法规,电缆分成许多不同的防火等级,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每个国家和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防火法规,有的法规非常详尽,有的法规则比较含糊。由于美国楼宇法规相当详细地规定了电缆防火等级,世界上大多数布线制造商倾向于使用美国的这些电缆防火等级体系及美华认证有限公司(UL)开发的阻燃分类,UL 美华认证有限公司还设计了测试方案,来检验制造商电缆防火等级的质量。经过测试、并批准符合具体UL 防火等级的电缆称为UL 清单列明电缆,并在电缆外皮上印上详细的等级信息。建议布线系统设计者和安装商使用这一完善的体系,检验系统的防火等级。
UL 防火等级
增压级
CMP铜缆(UTP和ScTP)以及OFNP或OFCP 光纤电缆。这是等级最高的电缆,在一捆电缆上使用风扇强制吹向火焰时,电缆将在火焰蔓延5 米以内自行熄灭。增压级电缆包括化学物质,在燃烧或在极度高温时,电缆不会放出毒烟或蒸汽,使其成为首选的电缆,其中通信布线通常安装在通风管道或空气处理设备使用的空气回流增压系统中。
干线级
CMR 铜缆(UTP 和ScTP)以及OFNR 或OFCR 光纤电缆。这是等级位居第二的电缆,在风扇强制吹风的条件下,成捆电缆必须在火焰蔓延5 米以内自行熄灭,通常会在干线火灾中遇到这种情况。但是,干线级电缆没有烟雾或毒性规范。通常在大楼干线和水平电缆中使用这种防火等级的电缆。
商用级
CM 铜缆(UTP 和ScTP)以及OFN 或OFC 光纤电缆。商用级比干线级要求低,成捆电缆必须在火焰蔓延5 米以内自行熄灭,但没有任何风扇强制吹风的限制。与干线级一样,商用级电缆没有烟雾或毒性规范。这种防火等级的电缆常用于水平走线中,在水平走线中,电缆一般会捆在一起。
通用级
CMG 铜缆(UTP 和ScTP)以及OFNG或OFCG光纤电缆。通用级与商用级类似。
家居级
CMX 铜缆(UTP 和ScTP),但没有涉及到光纤分类。这是通信布线中最低的UL 防火等级,一条电缆必须在火焰蔓延5 米以内自行熄灭。这种等级也没有烟雾或毒性规范,仅应用于单独敷设每条电缆的家庭或小型办公室系统中。这类电缆不应成捆敷设,因为成捆电缆的火焰蔓延方式与一条电缆中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电缆标记中确定防火等级UL
UL清单列明的任何电缆,也就是经过测试、符合某种防火等级的电缆,都将在电缆上印有这些详细信息。一般来说,电缆上将印有防火等级、批准参考编号和UL标识符(UL 标志或放在圆括号中的UL)。例如,商用级电缆上将印有CM E123456 (UL)。
电缆怎样自行熄灭
通信电缆中的绝缘材料包含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作为遏制火势的物质使用。基于PVC 的电缆(干线级、商用级、通用级和家居级)都使用卤素化学物质来遏制火势。在PVC 燃烧时,它会散发出卤化气体,如氯气,它会迅速吸收氧气,从而使火熄灭,导致电缆自行熄灭。但是,在浓度高时,氯气具有很高的毒性。此外,氧气在与水蒸汽结合时,会生成盐酸,这对人也非常有害。
增压级电缆解决了电缆燃烧的有毒产物问题,它使用的化学物质散发出水平非常低的烟雾,不会发出毒烟或水蒸汽。这通过使用聚四氟乙烯的绝缘材料实现,而不是使用PVC。其缺点是成本高,因为聚四氟乙烯的材料成本要高于PVC。
时间: 2006-8-2 01:30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讲 布放电缆六注意
电缆是否放置于:
1.屋檐下。电缆只在不直接暴露在阳光照射或超高温下,标准局域网电缆就可以应用,建议使用管道。
2.外墙上。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墙面及人为损坏。
3.管道里(塑料或金属的)。如在管道里,注意塑料管道的损坏及金属管道的导热。
4.悬空应用/架空电缆。考虑电缆的下垂和压力。打算采用哪种捆绑方式?电缆是否被阳光直接照射。
5.直接在地下电缆沟中铺设,这种环境是控制范围最小的。电缆沟的安装要定期进行干燥或潮湿程度的检查。
6.地下管道。为便于今后的升级,电缆更换以及与表面压力和周围环境隔离,辅设管道相隔离,辅设管道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但不要寄希望于管道会永远保持干燥,这将影响对电缆种类的选择。
影响电缆性能的六大因素:
紫外线(UV)--不要将无紫外线防护的电缆应用于阳光的直射环境内。
热度--电缆在金属管道或线槽内的温度很高,许多聚合材料在这种温度下会降低使用寿命。
水--在局域网双绞线电缆的水分会增加电缆的电容,从而降低了阻抗并引起近端串扰问题。
机械损坏(修复费用)--光缆的修复是十分昂贵的,在每一个间断点至少需要两次端接.
接地--如果电缆的屏蔽层需要接地,则必须遵守相应的标准。
路由总长度(不仅仅指楼间)--大楼间采用室外级的局域网双绞线电缆,其总长度要限制在90米之内。对于100Mps或1000Mbps网络,其铺设距离不能超过这一限度。如铺设的距离在100米到300米之间,则应该选择光缆。
时间: 2006-8-2 01:31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讲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规范(1)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分类、综合布线系统基本要求、技术指标、检测验收方法以及检测验收结论判定。
本标准对综合布线系统传输性能的检测项目及指标的规定适用于100Ω非屏蔽双绞线电缆以及62.5/125μm多模光缆和8/125μm单模光缆。屏蔽双绞线电缆或其他线缆的检测参照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检测验收。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8401-1987 光纤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测试方法
GBJ79-1985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ECSC72:95 建筑物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ISO/IEC 11801:1995 信息技术——用户大楼综合布线
ANSI/TIA/EIA-586-A:1995 商用楼通信布线标准
ANSI/TIA/EIA-586-A-1:1997 4对100Ω布线传输延迟及延迟偏离技术要求
ANSI/TIA/EIA-586-A-2:1998 商用楼通信布线标准补充文件
ANSI/TIA/EIA-586-A-3:1998 捆绑和混合线缆的技术要求
ANSI/TIA/EIA-586-A-4:1999 非屏蔽双绞布线系统的模块化快接跳线近端串扰测量方法和要求
ANSI/TIA/EIA-586-A-5:1999 4对100Ω超五楼布线传输补充指南
ANSI/TIA/EIA-589-A:1998 商用楼通信路由和空间标准
ANSI/TIA/EIA-606:1993 商用楼通信设施管理标准
ANSI/TIA/EIA-607:1994 商用楼通信接地和汇联要求
ANSI/TIA/EIA TSB-67:1995 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布线系统现场测试传输性能规范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综合布线系统
由通信电缆、光缆及各种连接硬件等构成的用以支持语音、数据、图象、视频通信的弱电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一般可划分为六个子系统(参见CESC72:95):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垂直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及建筑群布线子系统。
3.2. 工作区
用户使用终端设备的地方。
3.3. 工作区子系统
由终端设备到信息端口的连线组成。
3.4. 水平布线子系统
由楼层配线架、信息端口以及其间的电缆、光缆等组成的布线系统。
3.5. 垂直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
由建筑物配线架以及连接建筑物配线架和各楼层配线架的电缆、光缆等组成的布线系统。
3.6. 管理子系统
由交连、互连与I/O组成。
3.7. 设备间子系统
由设备间电缆、连接器等硬件组成。
3.8. 建筑群布线子系统
由建筑群配线架以及连接建筑群配线架和各建筑物配线架的电缆、光缆等组成的布线系统。
3.9. 配线架
电缆、光缆及元件进行端接与连接的装置。
3.10. 配线间
放置配线架和通信设备的空间。
3.11. 转接点
因型号、规格不同或因布线环境的要求进行电缆、光缆转接的地方。
3.12. 衰减
信号通过一段传输距离之后其幅度减小的程度,单位为分贝(dB)。
3.13. 近端串扰
给定频率的信号从一对双绞线输入时在同一端的另一对双绞线上信号的感应程度,单位为分贝(dB)。
3.14. 基本链路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一种测试模式(图1)。测试仪表始端线接在工作区的信号端口,末端线接在楼层配线架上。
3.15. 信道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一种测试模式(图2)。测试仪表直接连接到工作区布线和设备电缆上。
3.16. 特性阻抗
电缆无限长时该电缆所具有的阻抗。由导体尺寸、导体间的距离以及电缆绝缘材料特性等物理参数决定,单位为欧姆(Ω)。
3.17. 远端串扰
给定频率的信号从一对双绞线输入时在另一端的另一对双绞线上信号的感应程度,单位为分贝(dB)。
3.18. 等效远端串扰
远端串扰与受串扰线对衰减的差,单位为分贝(dB)。
3.19. 传输延迟
电信号沿电缆长度传输时的时间延迟。
时间: 2006-8-2 01:3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讲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规范(2)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规范
3.20. 延迟偏离
各线对的传输延迟之差。
3.21. 额定传输率
信号在电缆中传输速度与光速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3.22. 衰减串扰比
用分贝(dB)表示的近端串扰与用分贝(dB)表示的衰减的差值。
3.23. 回波损耗
传输信号功率与电缆阻抗异常导致的反射信号功率的差值,单位为分贝(dB)。
3.24. 综合近端串扰
综合近端串扰是指某线对受其他线对综合的近端串扰影响,用分贝(dB)表示。
3.25. 综合等效远端串扰
综合等效远端串扰是指某线对受其他线对综合的等效远端串扰影响,用分贝(dB)表示。
3.26. 综合衰减串扰比
综合衰减串扰比是指某线对的衰减与其他线对对其综合近端串扰之比,用分贝(dB)表示。
4. 综合布线系统应用分类
4.1. A级:低频应用,支持A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00kHz。
4.2. B级:中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支持B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MHz。
4.3. C级:高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支持C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6MHz,对应于3类布线子系统。
4.4. D级:甚高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支持D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00MHz,对应于5类布线子系统。
4.5. E级:甚高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支持E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250MHz,对应于6类布线子系统。
4.6. 光纤级:高和甚高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光纤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0MHz以上。
5. 综合布线系统基本要求
5.1.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所采用的线缆和连接硬件等必须符合CESC72:95、ISO/IEC 11801:1995、ANSI/TIA/EIA-568-A:1998、ANSI/TIA/EIA-568-A-1:1997、ANSI/TIA/EIA-568-A-2:1998、ANSI/TIA/EIA-568-A-3:1998、ANSI/TIA/EIA-568-A-4:1999及ANSI/TIA/EIA-568-A-5:1999的规定。
5.2. 通信路由及空间的设计可参照ANSI/TIA/EIA-569-A:1998执行。
5.3. 综合布线用于通信及办公自动化时,每个工作区必须配置两个以上信息端口,其中至少有一个5类信息端口(5类布线子系统)。
5.4. 综合布线在各配线区必须实行交叉连接(跳线)(I/O设备除外)。
5.5. 水平布线子系统中,基本链路的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90m。线缆的类别必须与信息端口兼容。
5.6. 垂直布线子系统可采用双绞线电缆或光缆。光缆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500m,用作高速信号传输的双绞线电缆物理长必须小于或等于90m。
5.7. 水平布线子系统中,楼层面积很大的情况下可设两个以上水平布线子系统,某些规模较小的布线系统可不按楼层设置水平布线子系统或仅在楼层配线架进行垂直布线与水平布线的转接。垂直布线子系统中,楼层面积很大的情况下可采用多垂直布线子系统。
5.8. 建筑群布线子系统中,用作高速信号传输的双绞线电缆物理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90m。采用光缆布线时,多模光缆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1500m,单模光缆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2500m。
5.9.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的屏蔽措施时必须有良好的接地,接地方法可参考GBJ79-1985、ANSI/TIA/EIA-607:1994执行。单独设置接地时接地电阻必须小于或等于4Ω,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值必须小于或等于1Ω。对于屏蔽双绞线电缆布线必须保证整个布线系统的屏蔽层全程连续,任意两个接地点的电位差必须小于或等于1Vrms,否则应采用光缆或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布线。
5.10. 综合布线系统与公共通信网的接口位置、必要的设备和所接的通信终端设备均应符合国家或地方通信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5.11. 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
5.11.1. 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可参照ANSI/TIA/EIA-606:1993执行。
5.11.2. 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端口,各配线架双绞线电缆与配线连接三硬件交接处必须有清晰、永久的编号。信息端口与它在相应楼层配线架内交接处的编号必须一致,上一级配线架与下一级配线架内相应交接处的编号也必须一致。信息端口与电缆的类别也应标明。
5.11.3. 不同区域的双绞线电缆配线架应根据不同用途标柱不同的色标。色标必须清晰、永久,便于区分。整个系统的色标必须一致。
5.11.4. 光缆布线各配线架内光端口也必须编号。上下级配线架内相应端口的编号必须一致。光缆类别(多模或单模)也应标明。
5.11.5. 当配线区位于楼层电信间时应对配线架和其他配线连接硬件采取防尘措施。
5.12. 综合布线系统的文档
综合布线系统的文档指的是竣工文档。包括系统图、信息端口分布图、各配线架布局图、路由图以及传输性能自测报告等。
5.12.1. 综合布线系统图
综合布线系统图反映整个布线系统的基本情况。如光缆的数量、类别、路由、每根光缆的芯数;垂直双绞线电缆的数量、类别、路由;每楼层水平双绞线电缆的数量、类别、信息端口数;各配线架在建筑中的楼层位置、连接硬件的数量、类别;系统的接地位置和每楼层配线间的接地位置。
5.12.2. 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端口分布图
分布图反映每楼层信息端口在房间中的位置、类别及编号。不能使用的信息端口位置也应予以标出。
5.12.3. 综合布线各配线架布局图
布局图反映各配线架双绞线电缆数量、类别;配线连接硬件的数量,类别;进出线位置、编号及色标;光缆布线各配线架内光端口的编号、连接硬件的数量、光纤的数量、类别。若已作跳线则应反映跳线的走向。
5.12.4. 系统路由图
路由图反映路由的类型、接地情况、路由在楼层间楼层内的走向及其占用情况。
5.12.5. 综合布线系统传输性能自测报告
自测报告应反映每个信息端口其水平布线电缆(信息点)、垂直电缆的每一对以及光缆布线的每芯光纤测试通过与否的情况。测试未通过的应在自测试报告中注明。
5.12.6. 综合布线系统的文档资料必须按有关技术档案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时间: 2006-8-2 01:3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9讲 杀出血路的屏蔽系统-综合布线屏蔽系统的现状与应用(1 )
杀出血路的屏蔽系统-综合布线屏蔽系统的现状与应用
“安装复杂、不能全屏蔽还不如非屏蔽......”,这些对于屏蔽系统的质疑,曾经把屏蔽系统推到了“死亡”的边缘。然而,用户对于网络安全的日益重视使屏蔽系统起死回生,高带宽应用的发展也将使屏蔽系统焕发活力。
屏蔽系统的发展史走过了荆棘,看到了光明。
争论已接近尾声
屏蔽与非屏蔽之间的争论因为应用的发展已趋于平静,争吵已经不再有意义,把焦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更为明智。
在布线领域,关于屏蔽系统和非屏蔽系统的争论自从屏蔽系统诞生时就开始了,一度越吵越凶,焦点在“屏蔽系统需要处处屏蔽,除线缆外,跳接面板、连接器信息口、配线架也一定要屏蔽,否则不如不屏蔽。”而要达到所谓的处处屏蔽,抛开产品本身不说,在当时对安装也提出了高要求。
事实上,普遍认为,这种争论一定程度上是两大派系厂商在争论:以美国厂商为主倡导非屏蔽系统;以欧洲厂商为主倡导屏蔽系统。“其实关于屏蔽与非屏蔽系统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有一点要明确的是,认为TIA/EIA-568A标准(美国商务楼电信布线标准)偏向于非屏蔽,CENELEC EN50173标准(欧洲颁布的布线标准)偏向于屏蔽是错误的,因为无论在以上的标准还是在ISO/IEC 11801(国际布线标准)中,都对屏蔽和非屏蔽系统进行了同等介绍和规范。只不过由于消费观念的区别,在欧洲屏蔽系统的应用多一些而已。” 施耐德电气的这一观点与众不同。但一种趋势是,随着厂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为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对于屏蔽和非屏蔽之间的争论在逐渐淡化,主流厂商多数也都同时提供屏蔽系统和非屏蔽系统。
西蒙公司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关于屏蔽系统和非屏蔽系统的争论已经不再有意义,屏蔽系统已经成熟,安装已经不再像想象中的那么复杂,越来越多的用户对屏蔽系统存在着需求,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产品和应用层面来看各自是如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业界目前对屏蔽系统态度普遍比较积极,屏蔽系统较非屏蔽系统有更低的插入损耗、更好的串扰、ACR与回损性能和更好的一致性。
当信号以很高的频率在线路中传输时,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将会因为外界电磁干扰和线缆自身的串扰产生大量的传输错误,从而降低系统的性能。屏蔽系统可以在电磁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支持安全和高速的数据通信,更好地适应用户高性能应用对网络布线系统的要求,适应未来对网络升级与扩展的要求。”泰科公司相关人员这样看待屏蔽系统。
事实上,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整体的格调和上面几家公司是一致的,大家对屏蔽系统普遍持肯定态度。看来,这场屏蔽系统和非屏蔽系统的争论因为应用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变化,意见渐渐趋于一致。
技术已不断发展
从技术层面上讲,屏蔽系统的发展一直在继续,在未来,屏蔽系统是否会成为主流?不是不可能。
屏蔽系统是为了保证在有干扰环境下系统的传输性能。抗干扰性能包括两个方面,即系统抵御外来电磁干扰的能力和系统本身向外发射电磁干扰的能力。对于后者,欧洲通过了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EMC规范,目前主流的产品都能达到这一规范,所以在通常的环境下,屏蔽系统主要是为前者而采用。
实现屏蔽的一般方法是在连接硬件外层包上金属屏蔽层以滤除不必要的电磁波。随着应用需求的深入,屏蔽系统自身也在向前发展,一方面是与综合布线系统整体的发展相统一,即屏蔽系统也走过了5类、超5类(100MHz)、6类(250MHz)甚至到了7类(600MHz);另一方面,从屏蔽系统本身的技术方面讲,屏蔽系统目前已经有三种屏蔽方式: FTP、S-FTP和PiMF。PiMF 可以称为“独立式”屏蔽方式(即一条线缆中的每一线对都单独采用屏蔽层屏蔽,然后把所有的线对统一用屏蔽层再进行屏蔽),它的各项性能指标都高于其他两种屏蔽方式。未来新兴的高带宽服务以及更高速以太网标准的采纳,使得语音、数据以及视频网络越来越多地整合到基础线路上来,对于网络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以及高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独立式”屏蔽方式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应用。
随着布线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用户选择了超5类系统,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择6类。随着视频应用的开展,对带宽要求越来越高,当千兆到桌面普及的时候,7类系统自然会受到用户的青睐。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传输性能的要求,7类系统必然是屏蔽系统,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未来,屏蔽系统会成为布线中的主流?
事实上,在谈到7类系统的时候,自然就有“光纤会逐渐取代屏蔽系统吗?”这样的疑问,泰科公司相关人员这样做了分析,“虽然光纤较铜缆在性能等方面有优势,采用光缆布线的网络屏蔽效果最好,而且可以得到极高的带宽和传输速率,但是光纤较为昂贵的价格以及对于工程安装的高要求是用户在选择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很多厂家推出的7类布线系统的安装成本接近于多模光纤的成本,但光纤网络设备比铜缆网络设备的成本高出很多,这就决定了如果从整体价钱上比较,采用光纤会比铜缆贵出很多。因此,如果价格高的因素仍然存在,光纤取代屏蔽系统就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应用已日见明朗
目前,屏蔽系统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哪些?你有没有选择屏蔽系统的必要?用户对屏蔽系统的接受程度如何?影响用户采用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有必要知道答案。
在布线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集成商慧锦网络科技集团的任工对记者说,“有两类用户在选择屏蔽系统,一类是有严重电磁干扰环境的用户,如工厂、广播站、电台、机场以及地铁等,其中我们做过了非常多的厂矿企业;另一类是出于安全考虑,严格要求保密的单位,如国防、政府、财政等。”
事实上,这两类用户之所以选择屏蔽系统,正是屏蔽系统满足了他们各自的需求,屏蔽系统解决了前者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的问题;解决了后者业务要求信息不能泄密的问题,而这两方面正是屏蔽系统区别于非屏蔽的优势所在。
“随着数据大集中的深入,金融系统对屏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另外,技术研究前沿机构如大学、研究所等也是屏蔽系统应用的范围。”泰科的相关人员做了这样的补充,“政府行业出于安全的考虑,很多用户采用了屏蔽系统,加之电子政务带来的大量政府网络建设为屏蔽系统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很大地推动作用。”
有没有选择屏蔽系统的必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泰科和施耐德电气的相关人员都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为什么要使用屏蔽系统呢?主要是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和能更好地抵抗电磁干扰。在当前的社会,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电子设备,而这些设备的运转大都伴随着电磁能的转换,高密度、宽频谱的电磁信号及电磁能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形成的电磁干扰构成了极其复杂的电磁环境。简单地说,只要有电的地方就有电磁辐射,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电磁干扰。毋庸置疑,屏蔽系统在传输的抗干扰方面(尤其是在高频的情况下)肯定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对于周围电磁干扰比较强烈的地区,应首先考虑屏蔽系统,正如在设计规范中提到的那样,当外界电磁场强超过3V/m,就应考虑屏蔽系统或光纤布线系统。”
也的确是这样,我们周围的电磁辐射已经越来越强,这是大家不容忽视的,这也一定程度上给屏蔽系统提供了更广泛应用的机会。
目前,用户对屏蔽系统的接受程度如何?影响用户采用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用户比较接受屏蔽系统,用户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采用屏蔽系统的用户多数出于成本的考虑,屏蔽系统的整体价格高于非屏蔽系统。单就线缆来讲,就会高出近一倍。”另一集成商北京北安建筑智能功能有限公司的贾永东工程师这样讲到。事实上,厂商和用户也表示出这种观点,协和医院信息中心的姜国木梁先生也如是说,“非屏蔽比屏蔽便宜,因此我们就要结合具体的应用环境来分析是否有必要采用屏蔽系统。”
时间: 2006-8-2 01:4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0讲 杀出血路的屏蔽系统-综合布线屏蔽系统的现状与应用(2)
安装已不是问题
如果屏蔽系统适合你,那么,在选择和安装屏蔽系统时该注意些什么?
用户在选择和安装屏蔽系统时该注意些什么?泰科公司表示,建议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平衡,如果存在较强的电磁干扰源或是对网络安全性要求较高就需要采用屏蔽系统。一个完整的屏蔽系统要求处处屏蔽才能达到用户预期的效果,因此,如果选择屏蔽系统,除了线缆外,模块、配线架等连接件都需要使用屏蔽的,同时再辅以金属桥架和管道。另外,屏蔽系统安装起来比较复杂,安装不当不但达不到屏蔽的效果,还会造成更大的干扰,因此,用户首先应该选择正规厂家的屏蔽产品,在选择安装工程的公司时,要注意选择有资质、有经验的公司。
的确,对于屏蔽系统在安装方面的质疑最为普遍,屏蔽系统对安装要求比较高这是业界公认的事实。屏蔽系统安装时必须将屏蔽层完全良好的接地,才能将干扰电流导入大地。
“就目前来讲,对于屏蔽系统的安装已不像以前认为的那么复杂,产品日益成熟,有安装经验的工程师越来越多。在具体项目中用户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安装,并经过严格的测试,就不会有问题。”慧锦网络科技集团的任工这样表示。
事实上,面对安装要求高的事实,主流厂商也都采取了一些有效方法来简化安装,降低安装的难度,如AMP推出的屏蔽系统的端接方法、Molex推出的带色码的PowerCat、IBDN推出的人性化设计产品等。看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安装已不是问题。
在文章的最后,列出一张表格,希望读者借助此表能更清晰地了解屏蔽系统,详见下表。

另类的应用
通常意义讲,屏蔽系统的作用是保护屏蔽系统中传输的信息不受干扰和不泄露,而记者在做这个专题时,在进行的用户调查和采访中,却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应用,那就是采用屏蔽系统是为了防止线缆中传输的信息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
协和医院信息中心的姜国樑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医院的布线系统中,一部分采用了屏蔽系统,主要是在CT室和核磁室。因为CT设备和核磁设备对信号的反应非常敏感,采用屏蔽系统可以防止线缆中传输的信号对这些设备进行干扰,因为如果发生干扰,对病人检查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偏差,协和医院为了确保安全,采用了屏蔽处理。
姜先生还告诉记者,协和医院对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虽然出于成本的考虑,大部分布线系统采用了非屏蔽系统,但他们在非屏蔽系统外采用了铺设金属槽的方式,这实质上也起到了屏蔽的作用。
就协和医院这种特殊的应用,记者虽然知道布线标准中对屏蔽线缆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应该有规定,但还是产生了“线缆中传输的信息带来的干扰有多大?”的疑问,就这个问题向几个厂商寻求答案,普遍表示,标准中都有严格规定,线缆中传输的信息不会对其他设备带来干扰,像CT设备和核磁设备属于极特殊的产品。
但随着带宽的增加,传输信号的增强,这方面的干扰是否会有所突出?从这个角度是否又证明了7类系统只能是屏蔽的这一观点?
编看编想
别 贪
■ 张旭军
再好的产品也都要有特定的用户群,把奔驰、宝马卖给普通大众是行不通的,屏蔽系统也是这样。
用户选择屏蔽还是非屏蔽仍然要从具体的需求出发,对安全要求很看重的单位,因为屏蔽系统不容易泄密,自然是理想的买家;存在严重电磁干扰的厂矿企业,因为屏蔽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理所当然的是屏蔽系统的用户。而就目前的信息化应用状况看,对于广大的普通用户而言,屏蔽系统是不是一种浪费?换一种思维,如果厂商非想把屏蔽系统强卖给广大的普通用户不可,记者认为这是贪心的结果,厂商用在此方面的巨大精力得到的回报也会大打折扣。
更不容忽视的是,很多用户对布线系统本来就很不重视,记者在做这个选题对用户进行采访的时候,有绝大部分的网管员连屏蔽系统是什么都没有听说过。某个银行系统市级单位的网络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由于费用较紧张,我们单位的布线是比较简单的,是本单位自己安装的非屏蔽系统,也不是很规范,要求是能够使用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说服他买屏蔽系统,难度是不是太大?
但我们不能静态地看问题,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屏蔽系统获得了很大的市场。我们再把眼光放远些,当万兆成骨干网络比较普遍的时候,也就是千兆到桌面普及的时候,这种应用自然要求线缆传输性能的提高,屏蔽系统也就顺其自然地会受到更多青睐,这也是7类系统一定是屏蔽系统的原因所在。
其实,我们还有一种情况不能忽视,我们所处的环境,电磁波谱在复杂化,手机、WLAN等等的干扰在增加,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增大了信息系统出现问题的几率。如果用户的应用是不可中断的(如银行、交通、证券等),那屏蔽就应该能派上用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现电磁干扰的时候,以太网传输中会出现误码等现象,而以太网的机制要求重发这些信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的有效带宽下降了,这也是采用屏蔽系统可以避免的。
诚然,这些都是说服用户采用屏蔽系统的有力证据,但星星之火达到燎原之势,需要时间。提供给用户恰当的产品是赢得用户尊重的前提,就目前而言,把屏蔽系统介绍给需要的人,对厂商来讲,既省力又见效。等到应用到了那一步,屏蔽系统也就水到渠成地成为用户的选择。
看来,别贪在这也很有用。
产品篇
Molex 超5类屏蔽电缆
该产品是完整的端到端箔屏蔽布线系统,屏蔽层具有注箔聚合体,全面屏蔽EMI/RFI,为苛刻的EMI或RFI环境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传输系统,它符合TIA/EIA 568-B和ISO/IEC 11801超5类规范,该系列产品向下兼容5类系统,并具有增强的功能,支持千兆以太网,PowerCat超5类FTP 4线对PVC电缆带色码的线对,端接简便。
特色:端接简便,便于安装。
施耐德电气屏蔽线缆
施耐德电气屏蔽线缆外皮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环保材料。产品特点如下:非对称十字线芯设计全面改善线缆的NEXT、RL及传输时延参数;线缆即便在弯曲的情况下依然具有良好的抗机械外力特性和阻抗稳定性;纵向涡形屏蔽层设计保证线缆即使在弯曲的情况下,仍拥有完美的360。屏蔽特性。
特色:柔韧性突出,保证性能稳定。
西蒙7类TERA连接器
7类标准对连接器定义的指标为600MHz,TERA可以在每个线对上达到1.2GHz。在单根4对全屏蔽S/FTP线缆上可以同时进行宽带视频、高速数据和语音应用。TERA系列的快接跳线有1、2、4对可选,可以在一个4对插座上支持多种应用。TERA插座可用于工作区和设备间,插座包括一个铰链门,保护插座免受灰尘和其他污染影响。
特色:7类产品,且能提供超高带宽。
泰科电子AMP屏蔽配线架
泰科电子能够提供支持完整系统的全线产品(包括系统电缆、配线架、插座和跳线)。其中AMP 6类24口屏蔽配线架特点为:使用印刷电路板连接,配备后部电缆管理装置;24端口19英寸RJ-45配线架,高度为1U;增强型110 IDC打线端口,兼容LSA+打线工具;独立的屏蔽连接与应力消除装置;支持T568A或T568B线序;有印刷线路板保护装置。
特色:具有智能管理特性,是发展的方向。
时间: 2006-8-2 01:4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1讲 布线标准与系统测试
布线标准与系统测试
网络布线系统是网络的基础。它的健康与否对于网络用户是至关重要的。衡量布线系统健康与否有几项重要的指标棗近端串扰(NEXT)、衰减、长度、接线图、特性阻抗与噪声。现在,5类双绞线已变得越来越流行,并已成为了高速局域网的首选布线系统。5类UTP的安装国际上早已有标准可循,即EIA/TIA 568A TSB-67。我们将在下面进一步讨论这一新的电缆连接标准。我们也将讨论一下在测试5类双绞线的连接特性时用户应该了解的一些问题。
网络标准与电源标准
通常有两类标准被用于安装电缆的测试中,即网络标准和电缆标准。如果用户对所选的布线系统将被用在哪种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很清楚,相应的IEEE网络标准就可以用来验证该布线系统是否支持这种特定的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网络标准定义了在网络中使用的电缆介质的端对端连接规范。当用户需要了解网络故障是否是由电缆造成时,网络标准就显得特别有用了。现在最常见的网络多是在10Mbps速度下运行的。市场上现有的低价位电缆测试仪,如Fluke(福禄克)的650或652就是用来测试这些电缆是否符合网络标准的。这些电缆测试仪所提供的自动测试功能使其可以自动地测试多种电缆指标,并将它们与所选标准中的指标进行比较。测试的结果将在标准的范围内由测试仪给出。
有时布线工程施工商或用户在一开始可能无法确定布线系统将被用来支持什么样的网络信号类型,比如对于承包商来说,在智能大厦开始施工时,他们对于以后将用这些电缆来传输什么样的信号是一无所知的。进一步说,用户在将来可能会对网络进行升级或改变网络的类型。为了减少升级的代价,用户希望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布线系统,因此考察布线系统能否在一段时间内支持未来的网络应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现在的大多数网络,如以太网和令牌环网都使用UTP电缆。5类UTP也可以被用来支持一些新的网络平台,比如155M ATM、100Base-TX和100Base-VG等。考虑到其相对低廉的价格,5类UTP正在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电缆系统。
由于几乎所有的高速网络都可以支持5类双绞线,所以用户需要确定他们的布线系统是否满足了5类UTP的安装规范。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TIA(通讯工业协会)制定了EIA/TIA 568A TSB-67标准,它适用于已安装好的双绞线连接网络。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用于“认证”双绞线布线系统是否达到了5类线标准的验收规范。
EIA/TIA 568A TSB-67
1.TSB-67内容概述
TSB-67委员会的成员由电缆制造商、网络硬件制造商以及电缆测试仪制造商所构成。制定TSB-67的目的是给100AWG双绞线的用户和施工者提供一个标准,用来验证测试仪器的规范和精度,以使他们能真正完成认证电缆质量的任务。TSB-67包括:
■两种“连接”模型的定义
■定义要测试的传输参数
■为每一种连接模型及3类、4类、5类链路定义
PASS/FALL测试极限
■减少测试报告项目
■定义现场测试仪的性能要求和如何验证系统是否满 足这些要求
■定义现场测试仪与实验室设备测试结果的比较方法
2.TSB-67中定义的连接级别
TSB-67中定义的连接级别有3个棗3类、4类和5类。表1列出了这些连接级别的应用情况(这些分类所支持的局域网类型在TSB-67中没有提到)。
3.TSB-67中定义的“连接”模型
标准定义了两种连接模型棗通道(Channel)和基本连接(Basic Link)。Channel定义了标准对端到端(含用户末端电缆)传输的要求。深入了解并分清Channel和Basic Link模型的不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所有连接模型的一个相同的原则是棗与仪器相匹配的连接电缆接头被定义为仪器的一部分,而不包括在连接当中。这样定义的原因是:电缆连接部分(包括插头和插座)的传输性能是按对(不可分开)来定义的。
对末端电缆分别进行定义的工作正在进行中。由于设备的插座和它的连接部分很明显是设备的一部分,因此相匹配的插头是设备的一部分,尽管从物理角度上说,插头并不是设备的一部分(插头永远是接在电缆线上的)。这种定义方法使现场测试仪的生产商们要面对有趣的挑战棗“连接”的传输参数必须在仪器的插座和末端电缆的相应插头处来测量,但同时又必须以某种方式尽量抑制仪器的插座和相接的插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否则就会在测试时产生额外的错误。
4.Channel(通道)模型的定义
它代表了一个端到端的连接。Channel模型的一个最容易被人记住的特性是在其所连接的每一端都必须有两个连接点(不包括设备的连接点)。用户的末端电缆是包括在连接中的,所以测试仪器和远端单元的插座是要与用户的末端电缆接头相匹配的,这样才能构成对Channel的测试条件。这些相匹配的插头绝大多数是RJ-45插头。
连接中的转接点(Transition Connector)是可选的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用的。它通常被采用在未来模块化办公的系统中。配线柜中的交叉接线通常也没有被画出,而是代之以插座面板跳线,因此这样的一个Channel只是在每一端有一个传输接点。由于配制是不同的,所以使用的测试极限也是不同的。不论有无转接点,用户的末端电缆总是要使用的。
5.Basic Link(基本连接)模型的定义
这种模式描述了对只负责建筑物中固定电缆安装的承包商的测试要求。Basic Link模型最容易记住的特点就是在连接的每一个末端都只有一个连接点(不包括到测试仪的连接点)。和Channel相比,Basic Link的测试要求更为严格一些,这是因为在将网络设备或工作站连接到一起时,设计者要考虑为用户的末端电缆留出一定的性能余量。
在Basic Link模式下,末端电缆必须与测试仪及末端的插座相连。这里没有要求插头必须是RJ-45型的。实际上,通常很多仪器都不用RJ-45接头,以避免它所带来的种种限制。常见的测试仪器使用特殊的低NEXT值专用电缆接头来达到TSB-67中对最好性能(即高级精度)的要求
TSB-67测试参数
1.接线图
它验证正确的线对连接。接线图必须遵照EIA 568A或568B的定义。从信号学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标准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线对的颜色标记不同。
只测试直流电阻是不够的,还需要用交流信号来测试线缆是否有串绕(Split Pairs)。其它的错误如开路、短路等都可用脉冲反射方法测出。
2.长度
长度指连接的物理长度。在包括了电缆厂商所规定的NVP值最大误差和用来进行长度测量的TDR技术所带来的误差后,测量长度的误差极限是:
Channel:100m+15%×100m=115m
Basic Link:94m+15%×94m=108.1m
3.衰减
在特定频率下的测试极限如表2所列。TSB-67要求在测量的频段内至少每间隔1MHz测试一次。
4. 近端串扰NEXT
NEXT测试有两个重要的规定。
a. NEXT值的测试必须是双向的,这一点是在TSB-67规范中被明确指出的,原因就是在一端NEXT值的测试结果可能是通过,而在另一端可能是不通过。
b. 频率分辨力
从图中5类双绞线NEXT值与频率的关系可以看出,NEXT值的表现是非线性的,在不同的频率下有很多的波峰和波谷。为了精确测出最差点的边界,测试频率步长必须达到如表3中所示的要求。
测试仪性能要求
对现场电缆测试仪器的性能要求的定义看起来是很不寻常的。现在已规定了两个性能测试级别棗一级精度和二级精度的仪器。
一级精度现场测试仪比二级精度现场测试仪的误差要大很多,所以一般推荐使用二级精度的测试仪来做布线系统的认证测试。然而,如果被测电缆的连接性能非常好,测出的参数远离极限值,而一级精度的测试仪也没有报出接近仪器精度能力的结果,那么此时的测试结果就是可信的。
小结
新的EIA/TIA 568A TSB-67规范可以被用来认证已安装的双绞线布线系统是否能达到特定的级别要求。遵从TSB-67的定义和指导,用户完全可以相信,所布的电缆能支持他们今天和未来的各类网络应用。用户也可以据此选择能精确认证双绞线的电缆测试仪,从而满足TSB-67所要求的现场电缆测试的各种测试条件。
时间: 2006-8-2 01:4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2讲 什么才是优秀布线系统
什么才是优秀布线系统
目前对即将出现的万兆铜缆以太网(10GBase-T)解决方案的讨论将对当前和将来的布线系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万兆铜缆以太网10GBase-T的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中,许多用户希望其布线系统的性能可以支持将来的发展,对他们来说,支持万兆铜缆以太网10GBase-T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这项技术的主要驱动力是成本,现实应用需要降低成本。万兆铜缆以太网10GBase-T技术标准的目的是用3倍的成本实现10倍的性能,衡量的标准是目前使用的最先进的以太网技术(以千兆以太网技术来衡量,成本是其3倍,性能达到其10倍)。对于大范围的实施万兆以太网来说,利用光纤传输的解决方案已经被证明过于昂贵,因此铜缆的解决方案得以被开发。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究竟谁会需要它呢?6类布线系统上运行的千兆以太网或1.2Gigabit ATM系统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确,现在只有一些需要使用数据中心(IDS)的机构会在未来的5到10年间考虑万兆铜缆以太网10GBase-T,但是看一看当前超5类布线系统上千兆以太网的情况,再想想2到3年前人们对这种应用的看法,你就会对事情的发展有更新的认识。
根据普遍的市场概念,如果我们全部安装6类布线,设备厂商就会开发便宜的运行于6类布线系统上的千兆以太网设备(1000Base-Tx),之所以便宜,是因为6类布线系统比超5类布线系统提供更高的带宽,这样网络设备上就不需要昂贵的干扰过滤装置(DSP)。所以以太网发展到万兆10GBase-T一定会成为现实,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比便宜的1000Base-Tx更大的设备需求。
事实上,更多的数据传输导致对带宽的更大需求,以前是这样,以后也将是这样。所以布线工业会重新定位在更高的目标上。
综合各种信息得到结果是,目前的六类系统对新应用的支持能力有限,基本上标准的6类系统可以满足所有超5类系统的应用的需求,而对新应用的支持则需要新的6类系统或7类系统。
实际上,如果您对万兆铜缆以太网10GBase-T标准工作组的工作有所了解,就会发现他们宣布的布线系统支持的目标如下:
1、 4连接器双绞线铜缆系统信道
2、 100米长度 F级(7类)布线信道
3、 55米长度 E级(6类)布线信道
4、 100米长度 新型E级(6类)信道 (尚未确定)
简单地说,7类布线系统可以在100米的信道上支持10GBase-T,而6类非屏蔽布线系统有可能在55米的信道上支持万兆以太网。
无论如何,在我们接受这些标准之前,即我们接受在55米距离之内已经布设的6类系统上运行万兆铜缆以太网10GBASE-T,仍然有一些另外突出的问题会影响现存非屏蔽6类系统支持新的应用。最主要的问题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首先对于任何已经安装的非屏蔽布线系统,不同电缆之间的串扰(Alien Crosstalk )是妨碍其支持万兆铜缆以太网10GBASE-T的一个主要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需要降低插入损耗(衰减),这就需要增加每条导线中导体的直径。
1、 因为需要减小不同电缆之间串扰,所以当前的非屏蔽系统的安装方法需要进行改变,这种改变会对电缆通道(线槽,管道,桥架)的设计和施工产生显著的影响,而这种改变则会对非屏蔽系统安装的费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2、 通过使用屏蔽的信息模块,配线架可以更好地减小不同电缆之间串扰的影响;
3、 目前使用的ICD型配线架(110XC鱼骨型配线架)达到万兆铜缆以太网的性能要求有一定的困难,除非在每个打线端口之间使用屏蔽来减小不同电缆之间的串扰;
4、 在配线架上使用特殊的跳线同样是必须的,因为普通的跳线同样会受到不同电缆之间串扰的影响;
5、 电缆中导体的尺寸需要增加,因为万兆以太网应用需要减小插入损耗(衰减)的影响。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人们正在尝试以下一些方法:
1、 所有6类和7类系统都要重新定义其传输质量标准,传输带宽要达到625MHz以满足减小不同导线之间串扰的影响,同时还要定义一些新的传输参数;
2、 需要系统提供更好的插入损耗(衰减)性能,所以将会出现更粗的导线;
3、 为了确定当前的系统是否支持新的应用,需要做更多的测试工作;
4、 为了满足新的性能级别的要求,需要设计新型的电缆。
另外,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关注,即没有任何迹象表明RJ45连接器会被放弃掉,因此无论是您在安装6类还是7类的系统,RJ45连接器系统都应该是极好的选择。
事实上,有关6类布线系统争论的最终结果被期待在18-24个月内得到解决。综合以上的讨论,为了保护最新安装布线系统的用户投资,我们认为所有目前已有的技术方案、产品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应该被考虑到。
时间: 2006-8-2 01:46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3讲 家庭联网 别让“小东西”坏大事
家庭联网 别让“小东西”坏大事
随着宽带的发展,组建一个家庭网络是很多家庭在这一段时间里要做的事,但需要提醒用户的是,别让网线、RJ-45(也通常叫水晶头)和插座模块这类的“小东西”耽误了你的事。
家庭联网中,网线、RJ-45和插座模块这几种“小东西”也是要用到的,常常这些“小东西”是网络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但经验告诉我们,家庭网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10/100Mbps的网卡,有时访问速度非常慢,其实现在很多网络故障不是因为网卡等设备有问题,而正是网线、RJ-45和插座模块这些“小东西”在捣乱,笔者在中关村的几个电子市场转了一圈之后,就更要提醒大家不要忽视对这些“小东西”的选择。
先看看网线。目前在网线市场中,泰科电子AMP、Systimax、IBDN、西蒙等品牌的最多,但厂家都被假货问题所困扰。目前家庭中采用的网线,主流的是5类/超5类。假货通常是一些小厂家对原来的4类甚至3类线进行重新包装所得,达不到5类/超5类线性能。3类线的标识是“CAT3”,带宽10MHz;5类线的标识是“CAT5”,带宽100MHz;超5类线的标识是“CAT5e”,带宽155MHz;6类线的标识是“CAT6”,带宽250MHz。当记者在某个专卖网络产品的柜台上询问线缆时,售货员并不清楚5类和超5类的区别,说“这些都是5类超5类的”,具体是5类还是超5类,她说不清楚。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真的5类线的塑料包皮上印刷的字符圆滑、清晰,基本没有锯齿状,假的字迹印刷质量差,有的字体不清晰,有的呈严重锯齿状,从这点上能分辨出一大部分。另外,真假5类/超5类线在材料上也有所差别,真5类/超5类线质地比较软,这主要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需求,双绞线电缆中一般使用铜线做导线芯,因为有些网络环境可能需要网线进行小角度弯折,如果线材较硬就很容易造成断路。事实上,家庭中网线用不了太多,记者建议可买好一点的,可以直接向售货员要“最好的”,如果你用10米,也就差20来元。
再看看RJ-45。RJ-45也一样,真、假RJ-45在价格方面也有较大差别。记者了解到,如果你要问RJ-45,售货员首先就要问你是要“好的”还是“次的”,一般“好的”1元/个左右,而“次的”却只要0.1元/个。记者比较了一下,“好的”RJ-45前端的金属压线弹片有较强的硬度,还具有很好的韧性,颜色也比较纯正,而“次的”则相反。这一点很重要,当硬度较差时,金属弹片无法插入双绞线的导线中,RJ-45将不起作用。另外,RJ-45反面的塑料弹片也应具有很好的弹性,以保证能与设备很好的接触。这一点,“好的”和“次的”也有差别。还有就是RJ-45本身的颜色,“好的”颜色看上去“浑厚”一些,“次的”则非常“单薄、透明”。
最后看看插座模块。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也有很多假货。如果能以区区几元的价格买到的话,则多半是假货,真品通常需要10~20多元。因为模块中采用了大量金属弹片,真品为了确保这些金属片具有好的弹性和接触性能,所采用的材料通常比较好,而且所镀金属也比较贵重。这些假模块也可以从外观上区别,真品各金属部分都是光亮的,而且金属片比较宽厚,而假货比较暗淡,金属片比较窄,也比较薄。
事实上,虽然市场上网线、RJ-45和插座模块这类“小东西”的假货比较多,但只要重视起来,细心点,别贪小便宜,就不会上当,你的网络性能也就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时间: 2006-8-2 01:46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4讲 什么是光纤信道(FC)
什么是光纤信道(FC)
光纤通道是一种数据传输技术,用于计算机设备之间数据传输,传输率可以达到1或2 Gbps(在不久的将来可达10 Gbps)。光纤通道尤适用于服务器共享存储设备的连接,存储控制器和驱动器之间的内部连接。光纤通道要比SCSI快三倍,它已经开始代替SCSI在服务器和集群存储设备之间充当传输接口。光纤通道更加灵活,如果用光纤作传输介质的话,设备间距可远至十千米(约六英里)。近距离传输不需要光纤,因为使用同轴电缆和普通双绞线,光纤通道也可以工作。
光纤通道支持三种架构:点对点、仲裁环和交换式架构。 它的出现,是用于SCSI 的内部操作,因特网协议(IP)和其他协议, 但它的兼容性亦被诟病,这个主要是因为(就像早先的 SCSI 技术)产商有时会以不同的方式解读标准,而且以多种方式实现。
光纤通道的标准,是由光纤通道物理和信号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X3.230-1994文件,还有ISO标准14165-1文件进行描述。
时间: 2006-8-2 01:51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5讲 布线施工的主要步骤步骤是什么
布线施工的主要步骤步骤是什么
1,勘察现场,包括走线路由,需要考虑隐蔽性,对建筑物破坏(建筑结构特点),在利用现有空间同时避开电源线路和其他线路,现场情况下的对线缆等的必要和有效的保护需求,施工的工作量和可行性(如打过墙眼等)
2,规划设计和预算,根据上述情况确定路由并申请批准,如需要在承重梁上打过墙眼时需要进行向管理部门申请,否则违反施工法规等。整个规划及破坏程度说明最好经甲方及管理部门批准。修正规划。在正式的有最终许可手续的规划基础上,计算用料和用工,综合考虑设计实施中的管理操作等的费用提出预算和工期以及施工方案和安排。实施方案中需要考虑用户方的配合程度。实施方案需要与用户方协商认可签字,并指定协调负责人员
3,指定工程负责人和工程监理人员,负责规划备料,备工,用户方配合要求等方面事宜,提出各部门配合的时间表,负责内外协调和施工组织和管理
4,现场施工
5,现场认证测试,制作测试报告
6,制作布线标记系统:布线的标记系统要遵循 TIA-606 标准,标记要有十年以上的保用期
7,验收,文档。在上述各环节中必须建立完善的文档,作为验收的一部分。
时间: 2006-8-2 01:5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6讲 打线的常见错误
打线的常见错误
打线的常见错误有开路,短路,反接(一对线中的两根交叉了,如1对应2,2对应1)。另外一个错误是跨接,如1、2对应3、6。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电缆的一端使用了T568A标准,而电缆的另一端使用了T568B标准。
二是在网络的实际应用中,有时需要使用这种跨接线。
当集线器与集线器进行级连时就需要使用跨接线。
另外当把PC机和PC机进行对接时(不通过HUB),也需要使用跨接线。有的用户使用了跨接线时也可以上网,而使用正确接线时也能进行HUB的级连。
这是因为他们使用的HUB是智能HUB。这种HUB可以自动将接线的绕对对调过来。但这不代表这种打线的方式是正确的。
最后还有一种错误就是串绕。
通常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1、2为一对,3、4为一对,5、6为一对,7、8 为一对。
而网络进行通讯时使用1、2和3、6,而不是3、4。
这种错误的接线是无法用眼睛或万用表来检查出来的,因为其端至端的连通性是正常的。
而这种错误接线的最大危害是会产生很大的近端串扰。
它不会造成网络不通,而是使网络运行速度很慢,时通时断。
它属于软故障,当网络运行后检查起来很麻烦。
时间: 2006-8-2 01:56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7讲 六类布线安装方法
六类布线安装方法
AN/NZS 3080、TIA 或ISO 的六类规范中并没有详细列出任何新的安装方法。几年前为五类布线规定的安装方法也适用于六类布线。其差别在于,由于六类具有非常严格的性能标准,因此其对安装质量要求更高。六类布线中的任何安装错误或捷径,都有可能会导致测试勉强合格/不合格。与大多数负责的制造商一样,Molex 企业布线网络部强烈建议严格遵守布线标准文件中规定的安装方法及我们随产品提供的建议作法。Molex 企业布线网络部多年来一直规定,认证安装商必须采用优质的安装方法,因为产品和安装会对布线系统的整体质量产生同样的影响。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部分重要问题包括:
(a) 电缆拉伸张力
不要超过电缆制造商规定的电缆拉伸张力。张力过大会使电缆中的线对绞距变形,严重影响电缆抑制噪音(NEXT、FEXT 及衍生物) 的能力,及严重影响电缆的结构化回波损耗,这会改变电缆的阻抗,损害整体回波损耗性能。这些因素是高速局域网系统传输中的重要因素,如千兆位以太网。此外,这可能会导致线对散开,可能会损坏导线。
(b) 电缆弯曲半径
避免电缆过度弯曲,因为这会改变电缆中线对的绞距。如果弯曲过度,线对可能会散开,导致阻抗不匹配及不可接受的回波损耗性能。另外,这可能会改变电缆内部4 个线对绞距之间的关系,进而导致噪声抑制问题。各电缆制造商都建议,电缆弯曲半径不得低于安装后的电缆直径的8 倍。对典型的六类电缆,弯曲半径应大于50 毫米。存在问题的最关键区域之一是配线柜,因为大量的电缆引入配线架,为保持布线整洁,可能会导致某些电缆压得过紧、弯曲过度。这种情况通常看不见,即使最敬业的安装人员也可能会因为疏忽而降低布线系统的性能。如果制造商提供了背面线缆管理设备,那么要保证根据制造商建议使用这些设备。但是,器件内部的电缆弯曲半径有着不同的(更加严格的)限制。一般来说, 安装过程中的电缆弯曲半径是电缆直径的8倍。在实践中,在背面盒中的弯曲半径以50 毫米为宜,进线的电缆管道的最小弯曲半径是100毫米。对最初安装/ 指定直径较小的电缆的大楼,这对重用大楼内部的传统器件系统有着明显影响。
(c) 电缆压缩
避免使电缆扎线带过紧而压缩电缆。在大的成捆电缆或电缆设施中最可能会发生这个问题,其中成捆电缆外面的电缆会比内部的电缆承受更多的压力。电缆过紧会使电缆内部的绞线变形,影响其性能,一般会使回波损耗更明显地处于不合格状态。回波损耗的效应积累起来,每个过紧的电缆扎线对都会提高总损耗。可以想象,最糟糕的情况是,在挂在悬挂线上的长走线电缆中,每隔300 毫米就要使用一条电缆扎线带。如果挂在悬挂线上的电缆长40 米,那么电缆扎线次数为134 次。在使用电缆扎线带时,要特别注意扎线带应用的压力大小。电缆扎线带的足够强度能够支撑成捆电缆即可。
较好的方法是保证在使用电缆扎线对把电缆捆在一起时,没有出现任何电缆护套变形的情况。这在配线柜中也非常重要,因为用户一般会扎紧电缆扎线带,以使电缆保持整洁,或在配线柜中,配线架背面的端接点进线非常困难。我们建议使用挂钩和环形电缆扎线带,如Velcro 品牌的扎线带。这些设备使得不可能再由于压缩而损坏电缆,同时它们拆除起来也更加简便。这样,可以简便地在成捆电缆中增加更多的电缆,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更容易使非授权人员改动布线。
(d) 电缆重量
注意,Molex 企业布线网络部23 号(或直径为0.6 毫米)六类电缆的重量大约是五类电缆的两倍。一米长的24 条六类电缆的重量接近1.0 公斤,而相同数量的五类或超五类电缆的重量仅0.6 公斤。在使用悬挂线支撑电缆时,必须考虑电缆重量。建议每个悬挂线支撑点每捆最多支撑24 条电缆。
(e) 电缆打结
在从卷轴上拉出电缆时,要注意电缆有时可能会打结。如果电缆打结,应该视为电缆损坏,应更换电缆。安装压力会使安装人员弄直电缆结。但是,损坏已经发生,在电缆测试时会发现这一点。记住,所有这些效应会积累在一起,尽管一个电缆打结不可能会导致测试不合格,但这种效应与电缆扎线带导致的性能下降及六类布线降低的余量综合在一起,会导致测试不合格。
(f) 成捆电缆中的电缆数量
在任意数量的电缆以很长的平行长度捆在一起时,具有相同绞距的成捆电缆中不同电缆的线对电容耦合(如蓝线对到蓝线对),会导致串扰明显提高。这称为“外来串扰”,这一指标还有待布线标准的规范或精确定义。消除外来串扰不利影响的最佳方式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长并行线缆的长度,以伪随机方式安装成捆电缆。从历史上看,我们在走线中一直采用“梳状”布线方式,以保持整洁。把电缆捆在一起是避免不同电缆的任何两个线对可能会在有效长度内平行敷设的最佳方式。这一点没有捷径或其它的有效方法 但应该注意以很长的平行长度敷设电缆时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外来串扰。
(g) 电缆护套剥开
在电缆端接点上,在端接后从外皮到IDC 露出的线对必须保持到最小。并没有绝对的必要剥开电缆护套,其只是可以舒适地把导线接到IDC 上。TIA 或ISO 布线标准规定了剥开的护套长度。通过使剥开的护套长度达到最小,这保证了可以保持电缆内部的线对绞距,以实现最有效的传输通路。在IDC 上剥开的护套过大将损害六类布线系统的NEXT 和FEXT 性能。
(h) 线对散开
在线缆端接点,应使电缆中的每个线对的绞距尽可能靠近IDC。线对绞距由电缆制造商计算,改变电缆绞距将给电缆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尽管ISO 和TIA 超五类布线标准规定了线对散开的长度(13 毫米),但它们没有对六类布线作出此类规定。目前的建议是遵守制造商提供的建议。在触点和环导线顺序发生错误的端接点上,增加一对绞线要好于去掉一对绞线,以保证与相关IDC 对齐。这保证了可以保持电缆内部的线对绞距,以实现尽可能好的传输通路。IDC 上线对散开过大将会损害六类布线系统的NEXT、FEXT 和回波损耗性能。
(i) 环境温度
TIA 和ISO 标准大会提高了这一环境问题的地位。当然过去它已经在五类和超五类中引起了问题,业内认为,在六类布线中,这是一个重要得多的问题。安装电缆的环境的温度确实会影响电缆的传输特点。如果可能,应避免可能会遇到的高温环境,如>60°C。如果天花板上的屋顶暴露在阳光直射下,很容易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在温度提高时,电缆的衰减会提高。其对长链路的影响是,它可能会导致这一参数勉强合格或不合格。
(j) 摘要
大家可以看到,在安装参数中,六类布线较超五类布线没有新的重大变化。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安装六类系统的困难,不能过分强度遵守现有安装指导原则的重要意义。
时间: 2006-8-2 01:58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8讲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光接入网的发展,人们对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通信范围的延伸,人们对快捷通信链路建立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因其具有独到的优势,在固定无线宽带技术中,能为宽带接入的快速部署提供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又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应用范围已从军用和航天逐渐迈入民用领域,其技术本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中。
自由空间光通信可在以下一些范围发挥重要作用。1)可以作为光纤通信和微波通信冗余链路的备份;2)可以应用于移动通信基站间的互连,无线基站数据回传;3)应用于城域网的建设以及最后一公里接入;4)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敷设光缆的地区,在不宜采用或限制使用无线电通信的地方;5)在军事设施或其他要害部门需要严格保密的场合6)在企业内部网互连和数据传输。
2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
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FSO)是以大气作为传输媒质来进行光信号的传送的。只要在收发两个端机之间存在无遮挡的视距路径和足够的光发射功率,通信就可以进行。
系统所用的基本技术是光电转换。在点对点传输的情况下,每一端都设有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可以实现全双工的通信。光发射机的光源受到电信号的调制,并通过作为天线的光学望远镜,将光信号经过大气信道传送到接收端的望远镜。高灵敏度的光接收机,将望远镜收到的光信号再转换成电信号。由于大气空间对不同光波长信号的透过率有较大的差别,可以选用透过率较好的波段窗口。光的无线系统通常使用850nm或1550nm的工作波长。同时考虑到1500nm的光波对于雾有更强的穿透能力,而且人眼更安全,所以1550nm波长的FSO系统具有更广阔的使用前景。
自由空间光通信与微波技术相比,它具有调制速率高、频带宽、不占用频谱资源等特点;与有线和光纤通信相比,它具有机动灵活、对市政建设影响较小、运行成本低、易于推广等优点。自由空间光通信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光纤和微波的不足。它的容量与光纤相近,但价格却低得多。它可以直接架设在屋顶,由空中传送。既不需申请频率执照,也没有敷设管道挖掘马路的问题。使用点对点的系统,在确定发收两点之间视线不受阻挡的通道之后,一般可在数小时之内安装完毕,投入运行。在考虑到当地气象的条件以后,光无线系统一般可得到99.9%的可用性。如果采用其他系统构成主备用,甚至可达到99.999%电信级的可用性要求。
另外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的连接,还有如下的优点:1)对运行的协议透明。现在通信网络常用的SDH、ATM、IP等都能通过。2)可组成点对点、星形、和网格形结构的网络。3)可灵活拆装、移装至其他位置。4)易于扩容升级,只需稍作接口的变动就能改变容量。 自由空间光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FSO是一种视距宽带通信技术,传输距离与信号质量的矛盾非常突出,当传输超过一定距离时波束就会变宽导致难以被接收点正确接收。目前,在1km以下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和质量,最远只能达到4Km。多种因素影响其达不到99.999%(五个9)的稳定性。
(2)FSO系统性能对天气非常敏感是FSO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晴天对FSO传输质量的影响最小,而雨、雪和雾对传输质量的影响则较大。据测试,FSO受天气影响的衰减经验值分别为:晴天,5-15db/km、雨,20-50db/km、雪,50-150db/km、雾,50-300db/km。国外为解决这个难题,一般会采用更高功率的激光器二极管、更先进的光学器件和多光束来解决。
(3)城市内,由于建筑物的阻隔、晃动将影响两个点之间的激光对准。
(4)激光的安全问题也会影响其使用,超过一定功率的激光可能对人眼产生影响,人体也可能被激光系统释放的能量伤害。所以产品要符合眼睛安全标准。
3 国外研究现状
在自由空间光通信(FSO)领域,国外已经开始了将近10年的研究,但是FSO产品真正投入使用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在FSO这个领域里,国外几个大的FSO厂家,包括LightPointe公司,AirFiber 公司,Canon 公司,Terabeam 公司。LightPointe收到Corning和思科系统公司的投资款3千多万美元(现已增值至5千多万美元),而AirFiber则获得大概来自北电网络的5千万美元(现已增值至9千多万美元),朗讯科技则投资了4亿5千万美元的巨款在Terabeam身上(现已增值至5亿8千多万美元)。几个公司的研究现状分别介绍如下:
(1)Lucent98年3月开始开发,99年3月发布WaveStar OpticAir system 产品。单波长,传输速率2.5 Gb/s, 四波长10 Gb/s, 距离5Km,99 年12月,Global Crossing Ltd. 现场使用。TeraBeam,Lucent宣布组建 TeraBeam Internet Systems,产品是基于IP 的无光纤点到多点网络,发送和接收机,固定在办公室窗户上小卫星碟。这些卫星碟型天线的波束与安装在楼内的基站相连。Lucent投入资金、研究开发资源,知识产权,价值450百万美元的自由空间光产品。TeraBeam 的产品都用Lucent 的商标,光元件,网络设备和服务优先选用Lucent 的。TeraBeam拥有70%的股份,可以使用技术和销售客户。
(2)LightPointe公司将自由空间光学技术用于创造、设计和制造电信公司等级的光传输设备,向电信服务商提供比传统光缆传输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高速通讯解决方案。LightPointe的系统以超快的带宽速度提供安全可靠的无线传输,速度最高可达2.5Gb/s,产品适应性强,可解决城市地区的连接问题。公司拥有多项正在申请专利的专有技术,可提供电信公司等级的网络可用性。LightPointe的自由空间光传输(FSO)产品在第一层(物理层)工作,可适应任何协议(SONET、SONET/SDH、ATM、FDDI、以太网、快速以太网)。产品包括各种"飞行自由空间光传输解决方案",其中有FlightLite、FlightPath、FlightSpectrum。速度最高可达1.25 Gb/s,提供兆位级以太网通讯能力,工作波长为850纳米(nm)。2003年秋季将开始向市场提供2.5 Gb/s Flight Spectrum,其使用半径为1000米,采用1550nm波长。
产品LightStation 的特点有以下一些:
a. 数据率从1 Mbps到1.25 Gb/s ;传输距离达2.5Km
b. 分布SNMP监视采用光接口
c. 信号高度安全
d. 协议透明(IP, ETHERNET, ATM, SONET, FDDI);容易集成到现存的网络
e. 内置望远镜和信号强度表
f. 微调控制;内部装有加热器,具有镜头防霜功能
g. 采用自动微波备份交换技术,可使用率达99.999%,采用LightPointe Patent Pending FORCE? 技术(Free-space Optical Radio Communication Equipment)可补偿纯光通信带来的限制。使用无须许可证的扩展频谱ISM频带的LBS 100/10微波备份交换产品,可克服有雾天气的限制。
(3)AirFiber公司位于美国加洲San Diego,98年5月成立,主要服务于大城市大楼宽带接入。它的产品称为OptiMesh,网络结构为网眼状拓扑结构,冗余备份短距离622Mb/s无线光传输系统。产品特点有:
a. 运行中心由交换,路由,服务平台,NMCs,网关到载体ISRs
b. 主干传输由光纤环,ADMs, 光纤/铜线分布,微波链路等
c. 从核心网到初级用户网包括AirFiber 节点,楼房POP,初级NTU或服务平台
d. 基础服务提供用户LAN, PBX,布线,终端设备,电话,计算机
(4)Canon是世界著名生产光学仪器的公司,利用在光学系统方面的优势,也踏足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的领域。主要产品有:Canobeam DT-50,速率从25Mb/s到622Mb/s. 可连接 FastEthernnet,FDDI, ATM。特点是具有自动跟踪系统,调整探测器件的位置以检测激光束的光轴,所以不因建筑物的摆动和震动而使传输中断。同时,镜头自动跟踪特性增加传输距离达2km。Canobeam III:数据率达到622Mb/s,有不同的网络接口,如ATM, FDDI, Fast Ethernet,并可选择SNMP 的TCP/IP。
时间: 2006-8-2 01:5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19讲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 国内研究现状
就国内FSO的发展来说,还基本在起步阶段。有几家研究所与公司由于跟踪这项技术比较早,所以现在在实验室作出了自己的样机,但是还没有一家公司规模性的来生产FSO设备。当然这也有FSO设备由于本身的可靠性,在国内暂时不被运营商看好的因素。这几家样机比较成熟的单位有:桂林三十四所,清华同方有限公司,中科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深圳飞通有限公司,上海光机所等。
桂林三十四所主要进行军品的研究,就现在推出的大气激光通信机样机也是在军品的基础上进行民用化改造完成的。三十四所早在1997年4月曾派员到俄罗斯,就激光大气通信技术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它的样机在2001年2月由主管部门进行设计定型,现在已经有部分投入试用。它的产品的主要性能参数有以下一些,传输速率:8Mb/s,34Mb/s,155Mb/s;工作波长:850nm;通信距离:1~4Km;光发射功率:小于40mW,在继清华同方在2002年9月推出了面向未来的无线光链路的自由空间通信产品OWLink E100。OWLink E100提供了可以无缝集成到已有以太网的10/100M以太网接口,其独特的快速追踪技术提供了网络的高链接余度,同时还遵循了严格的一级激光眼睛安全标准。并且该产品的自动校准技术和简洁的设计使得安装非常简单,用户可以通过SNMP/HTTP协议和友好的图形界面监控OWLink E100设备。针对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楼层扰动,清华同方获得专利的快速追踪系统具有自动校准功能,能减少安装时间和费用,同时提供了在地震等异常情况时的恢复速度,时刻保持点对点之间的高可靠性连接。
中科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引进国外公司先进的激光器及其附属电路,利用自己在光学器件上的优势,开发出了工作波长为850nm,可以传输1公里、4公里两种距离的两款产品。产品主要性能参数是,速率:10Mb/s;工作波长:850nm;通信距离:1~4Km;光发射功率:3~30mW。
上海光机所承担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项目在2003年1月13日通过了验收。该系统具有双向高速传输和自动跟踪功能。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622Mb/s,通信距离可以达到2Km,自动跟踪系统的跟踪精度为0.1mrad,响应时间为0.2s。自动跟踪系统采用双波长同光路接收镜筒和高灵敏度位敏探测器,实现灵敏的伺服跟踪,并简化通信系统的机械结构,降低成本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已申请一项专利。
深圳飞通有限公司利用自身强大的光电器件的优势,开发出了光收发模块加上EDFA系统方式的样机,其速率有155Mb/s,622Mb/s,以及1.25Gb/s几种,通信距离最远可达4KM。
5 FSO的成功应用范例
到目前为止,FSO已被多家电信运营商应用于商业服务网络,比较典型的有Terabeam、Airfiber和Canon公司的产品。在悉尼奥运会上,Terabeam公司成功地使用FSO设备进行图像传送,并在西雅图的四季饭店成功地实现了利用FSO设备向客户提供100Mb/s的数据连接。该公司还计划4年内在全美建设100个FSO城市网络。而Airfiber公司则在美国波士顿地区将FSO通信网与光纤网(SONET)通过光节点连接在一起,完成了该地区整个光网络的建设。2003年5月, 佳能美国公司宣布他们的多套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系统成功应用到美国纽约州地方法院系统,并在911恐怖袭击之后的重建工作中发挥了出色作用。
在国内,2003年3月17日上海铁通宣布已经采购至少50套无线光通信设备厂商Terabeam的FSO系统。上海铁通最初的系统安装将从陆家嘴金融区开始,FSO系统将服务陆家嘴的企业网以及为吉通,网通,联通等提供网络租借服务。上海铁通表示采用Terabeam的设备将大大缩短他们提供服务的时间,有利于他们获得新客户。2003年7月15日Terabeam公司在上海宣布中国长城宽带公司将选择他们的设备建设15个城市的宽带网络。长城宽带表示他们将在未来2年选用Terabeam250套设备。目前Terabeam的设备已经在上海和重庆作为跨江的通信设备投入应用。
6 FSO研究的几个方向及发展趋势
FSO技术原理比较简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传输的可靠性,使其尽量达到电信运营商的要求。所以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大多是提高可靠性,然后提高传输距离与速率。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
(1)大气信道的研究
主要研究大气信道的空间损耗,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传输衰减,大气闪烁,空气散射,背景噪声等。其主要目的是准确掌握某地的气候等通信条件,同时找到气象条件影响通信质量的规律,为通信的实现提供参考数据。
(2)传输可靠性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某地区一定通信条件下,采取必要的发射接收技术来正确进行数据的传输。现在几个大的FSO生产厂家都有自己的一些自己的专利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据统计,MRV公司现在拥有最多的FSO专利,达16项之多。现在电路部分的做法一般是采取大功率连续单纵模激光器加高灵敏度Si 光电二极管来克服大气信道带来的衰减,减少误码。
还有一些公司,比如LightPointe公司,采用多光束(四个)发射技术,既可以克服气穴的影响,同时可以克服小鸟等引起的光路的突然割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种技术就是跟踪技术,这方面cannon公司是代表。它一般采用CCD利用光强度或者波形来自动定位、调整发射端的位置。同时有的公司也提出了采用微波-FSO互为备份的概念,不过价格过于昂贵。
(3)传输速率的提高
FSO相对于其他接入设备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带宽。现在FSO产品的速率从2M开始,形成多个系列,比较典型的有10Mb/s,100Mb/s,155Mb/s,622 Mb/s。有的公司采用波分复用(WDM)技术,速率可以达到2.5Gb/s,10Gb/s。
(4)FSO设备网络拓扑的研究
FSO网可以有三种拓扑,即点到点、点到多点(星型)和网状网,也可以把他们组合起来使用。目前已使用的系统多采用点到点结构,其原因是大多数系统只是用来连接企业内部的各幢大楼,作为高带宽的专线连接。网状结构的优点是可以把业务集中到一点再接入核心网,效率较高、比较经济。但缺点是能提供的带宽较少,可靠性差。网状结构的优点是通过多个网络节点可以提供几乎实时的迂回选路,使服务得到保护。
从以上看来,现在FSO的发展方向是:首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系统的传输速率,传输距离,从而找寻FSO更多的使用领域;同时研究FSO的网络拓扑结构,以使得FSO设备发挥最大得潜能。
7 结束语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一定的环境下,它可以的最大发挥自身优势,比如不便铺设光纤的地方和不适宜使用微波的地方。同时在最后一公里接入等领域也有着相当的竞争优势。自由空间光通信的任务不是取代已经发展成熟的光纤通信和微波通信,而是发挥自己特色,成为整个通信网络中的一个环节,与其他通信方式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几年里,它将作为一个主要的手段进入本地宽带接入市场,特别是没有光纤连接的中小企业。据预测,一两年内,FSO市场会形成一定规模,到2005年可达到20亿美元。我们相信FSO在未来的通信领域中必将占据重要位置。
时间: 2006-8-2 11:47
作者: tjtxkj001
坐个沙发慢慢看!!!
时间: 2006-8-4 21:26
作者: 新青年
真是好东西啊
比我在学校学的还要充实
谢谢咯
时间: 2006-8-5 00:0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0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1)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1)
现在的家居装修布线可是一个大的工程项目,除了要布设电线、电视有线电缆和电话线、音响线、视频线等,越来越多的电脑玩家家中的网络布线则是少不了的。如果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么多的线缆要理顺一个头序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况且在以后的居室使用过程中还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安全和美观。笔者估计数年后,没有家庭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房子,就如同现在水电没有认真规划的房子一样过时,到处是线缆缠绕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如何在装修的时候就将这些在专业上被称为“弱电”的各种线缆(也要包括电源线一起)统一规划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下,日益成为现代家居装修的一件大事。
通常装修工程一旦行动起来就事务繁杂,以至我们对这综合布线这方面不能(或者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施工方就更不用说了,现在的装修市场上仅有极少数的施工队伍能有专业电工为您提供正规的电气施工。如果这些隐蔽工程上处理不当,而您又没有监查到位的话,就会给将来入住后的使用带来不少的烦恼和遗憾,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家居网络综合布线方面的知识,以免以后吃亏后悔。我相信每个人都不想因为忘记在关键位置安装一个插座或连接一段电缆,而在自己刚刚装修的新家中开墙凿壁,劳神费力吧。
一、家庭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家庭综合布线系统是指将电视、电话、电脑网络、多媒体影音中心、自动报警装置等设计进行集中控制的电子系统,即家庭中由这些线缆连接的设备都可由一个设备集中控制了,以前它们可是“各自为政”的。因为与提供电能的系统不同(如电源线),由于它们传输电压不高(一般在12V左右),故像这类线缆组成的系统被称为弱电布线系统。一般的综合布线系统主要由信息接入箱、信号线和信号端口组成,如果将综合布线系统比作家居的神经系统,信息接入箱就是大脑,而信号线和信号端口就是神经和神经末梢。信息配线箱的作用是控制输入和输出的电子信号。信号线传输电子信号。信号端口接驳终端设备。如:电视机、电话、电脑等。一般比较初级的信息接入箱至少能控制有线电视信号(当然包括卫星电视)、电话语音信号和网络数字信号这三种电子信号(不然要它干什么用?);而较高级的配线箱则能控制视频、音频(或AV)信号,如果您所在的社区提供相应的服务,还可实现电子监控、自动报警、远程抄水电煤气表等一系列功能。
一个典型的家用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如下图一所示:

该系统是一个包括有分布装置以及各种线缆以及各个信息出口的标准接插件的集成,各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形拓朴结构,各个功能模块和线路相对独立,单个家电设备或线路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其它家电的使用。家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的分布装置主要由监控模块、电脑模块、电话模块、电视模块、影音模块及扩展接口等组成,功能上主要有接入、分配、转接和维护管理。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可以灵活组合、使用,从而支持电话/传真、上网、有线电视、家庭影院、音乐欣赏、视频点播、消防报警、安全防盗、空调自控、照明控制、煤气泄露报警和水/电/煤气三表自动抄送(后两项功能需要社区能提供相应的服务)等各种应用。打个比方说, 家用综合布线系统就是一个智能家居住宅的“神经系统”,住宅中的所有电器设备都可通过它来统一控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统一管理及使用电话、电脑、电视机、影碟机、安全设备、防盗设备、水/电/气自动抄表设备和未来其他信息家电的综合弱电布线系统。
时间: 2006-8-5 00:0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1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2)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
二、综合布线是家庭装修的发展趋势
现在有许多地方都在建立社区宽带网或城域宽带网,将使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电话网三网合一,为大众提供集成的服务。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家庭娱乐、通信、安全防护的需求不断增长和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记本的逐步普及,人们在家中的各个房间都要能上网,可在家办公,自动化控制各种家用电器设备,这都需要有统一的家庭网络。家庭综合布线就成为迫切的需求,所以使用规范的家用布线系统逐渐成为继水、电、气之后第四种必不可少的家庭基础设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估计没有使用家庭综合布线的房屋就会象没有通水、通电、通气一样不可思议了,家庭布线会变得和水、电、气一样必不可少。
在现代家庭中,弱电线缆越来越多:如果家中拥有几台电脑的话,互连的网络线更是不少。这些往往给家庭带来线太多、太乱的烦恼,如果使用家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预先暗埋全部弱电线缆,则可省去了以后拉明线的麻烦,又能保证了家庭装修的美观和一致。
随着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如今在国内许多城市开通的宽带IP城域网或宽带信息化社区已开始走进普通家庭中了。不过现在的像这样的宽带应用仅仅是提供“宽带到户”的选择,而只有解决了家庭的弱电布线,才能算是真正彻底解决了“宽带到桌面”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学科的发展和相互融合,家庭将在不远的将来真正实现智能化,利用住户家庭内的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工具通过家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将电、水、气等设备连成一体,并与互联网相连,从而达到自主控制、管理并实现如家庭防盗、防灾、报警,通过互联网遥控家电等强大的功能,并且随着网络综合业务的发展,将会实现如VOD视频点播,网上购物,SOHO家庭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使家庭能真正高享受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因此,以家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为基础所构建的家庭网络应该包括宽带互联网,家庭互联网和家庭控制网络等几方面,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宽带互联网是家庭对外的桥梁,实现与外界的沟通和互动,家庭互联网则是信息家电的网络基础并与互联网能很好的连接,控制网络则对各种家电设备进行控制,起到前两个网络的补充作用。家庭在进行综合布线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将家庭的三个网络预先建立,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家庭智能化。
总体来说,与传统的布线方式比较,采用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进行家居布线起码具有如下的几点优势:
1、规范施工,能确保质量和性能;
2、采用统一控制和管理,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管理和维修十分方便;
3、系统兼容性很好,无论选择哪家的网络布线设备,都可提供支持;
4、扩展性强,能灵活组合,所有的“信息点”都是通用的,增加新的设备或家电,可以马上接通使用。
采用家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一方面满足了当前的需求,另外也完全能适应未来智能化家居生活的需要。
时间: 2006-8-5 00:0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2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3)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
三、综合布线工程实例
以一套四房两厅两卫的户型为例,在规划方案中整个居室中信息点有35个,信息面板28个,各种规格线缆若干。具体分布如下图二所示。

这套方案可实现的功能如下:
1、客厅、主卧、书房、儿童房均安装有线电视接口,可以单独观看有线电视节目。
2、凡有AV出口的地方可以同时共享一台影碟机(录像机/VCD/DVD)和一台卫星电视接收机。这样就可减少影碟机的购置费用,从而降低影碟机更新换代的成本;可减少影碟机的放置空间,也不用频繁移 动影碟机;还有一个优点是家长还可控制节目源,防止未成年儿童在房内看不健康内容,其播发内容受父母控制;另外可通过该音视频系统向所有房间播发卫星电视节目。
3、可以通过主卧、书房、儿童房的遥控接收装置控制客厅内的音响、影碟机、电动窗帘等可遥控设备。如:您可在主卧室内用遥控器控制客厅影碟机的播放菜单。
4、客厅、主卧、书房、儿童房、厨房等均有五类网络线到达,可选择在不同的位置上网;也为网络家电的接入使用预留了接口。通过网络交换机,可组成家庭局域网,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游戏等功能,当然我们还可设定为多个应用设备同时上网(假如您有能上网的冰箱的话)。书房中留有有线插孔,不但可以使用电脑来看电视,以后还说不定要使用Cable Modem呢。
5、客厅、主卧、书房、儿童房、厨房、公卫均接入电话。 通过程控电话交换机,各分机之间可实现内部通话、转接、代接;可设置电脑话务员功能;主话机可对其他分机进行功能限制等许多功能。我们甚至可以做到有人打电话来的时候听到的是“您好,这里是※※※※的家,客厅请按1,厕所请按2,……查号请拨0……”的效果,保证主人在房间的任何位置,两步之内都可以接到电话。
6、用户可随时按需对每条线路进行调整及管理。例如:家长可以随时切断任何一条线路的输出,以确保学童在学习时间内不能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可将某条线路由电话改为数据,从而改变了使用功能等等。
不过,这样的综合布线管理系统可没有控制传统冰箱、洗衣机的能耐,布线方案里涉及到的家电只有:电脑、投影仪(或电视机)、电话、电动屏幕、电视天线、电动窗帘、影碟机等。如果选择成型的信息家电与智能家庭系统连接,包括网络家电(如海尔的网络冰箱、网络微波炉等)则可实现整个居室的集中控制。
1、工程前期准备
工程前期的准备对整个工程来说至关重要。从电器的摆放设计到布线的设计及施工,一点马虎不得,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画一个居室的平面图,然后将所有计划好的信息点标识在图上,之后将需要连通的线画到图中,并粗略计算出各种线缆的长度(有个原则是宁可长不可短)。物料的购买以PVC管材和各种线材为主,线材的要求:结实、质量好。网线,这个当然不用说,不管以后是否需要1000M的速度,最好购买超5类双绞线,电话线就直接用双绞线代替了。因为各种线缆要预埋在地下或墙体内长期使用,无法随意更换,因此,线缆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切勿贪图一时省钱,而应从正规渠道购买线缆,以避免后患。如果家装预算不够宽裕,在采购家居综合布线管理系统时,可以先安一个标准型“智能家居分线箱”,并规划、铺好足够的线路,组建起基础的智能家居布线系统,这样既可以马上使用,将来还可以方便地更换、配置功能更强大的智能分线箱。各家量力而行,家庭智能化建设应本着“实用为主,适当超前”的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和消费能力,选择解决方案。
2、开始工程施工
按照我们的预想,将所有需要准备的线材购置回来进行分类,然后在线材的两端贴上相应的标签(这很重要)。之后我们将走在一个路线上的线材进行分类,之后你就会得到简简单单的几捆线,并按照你的计划将它们安排好就行了。至于把综合布线管理系统放置在家中哪个位置,那就随大家的方便了,安置在书房中也可以,或者隐蔽在客厅的角落中也行。在这里特意提醒大家,布线的时候难免要在墙上、地上打孔凿槽,但是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这项工作最好按照物业部门的规定进行。要注意,卫生间里的电话线出口一定要靠近马桶,不然就没有意义了(厕所安电话还不是为了在解决内急的时候不用急着出去接电话呀)。
穿线前一定要检查线材的连通状况,穿进去才发现不通就麻烦了。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最好所有的接头都在最后制作,很多特种接头,在穿线之前最多只能做出一个头,如果两个都做出来就穿不过去了。像计算机的网络线等专业线材的接头制作,最好请专业人士帮忙。
在装修工程完成后,那么可以进行各种设备的连接了。我们需要准备的工具除了钳子改锥之外还要有安装电话线水晶头的专业线钳、安装网线水晶头的专业线钳。在每个房间安装一部电话,并在交换机上进行设置。
时间: 2006-8-5 00:06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3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4)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
四、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布线工程可是一项永久工程,在您的装修完成后可是不容易改动的,一旦出现失误和遗漏,可是一件大麻烦事了:拉明线,不好看;拆装修,重布暗线,太心疼,也不划算。所以,为了不给将来留下烦恼和遗憾,在施工的各个环节最好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施工前要充分考虑各功能区域所需的电器及照明设备,并以此为依据粗略计算每路电线相应匹配的线材截面积。应尽量采用优质铜芯护套及安装接线盒,以免老化和折断,造成面板安装困难。
2、绘制各居室电路分布图,并将各种灯具、开关、插座和配电盘定出坐标及高度,以确定路线的走向和分支汇合。电线最好选用不同颜色,以便识别不同的回路。
3、最好将电源线外穿阻燃管材后再敷设。在可燃结构的顶棚外应设置电源开关,供必要时切断电源之用。所有导线的接头都应在接线盒内。
4、室内线路每一分路总容量不应超过3000瓦,每一单相回路的负荷电流应控制在适当范围,空调等家庭用电大户必须设置专线(空调的电源专线最好不要小于5个“平方”)。
5、开关安装高度一般距地面1200-1350毫米,插座一般为200-300毫米,配电盘高度以1800-2000毫米为宜。
如果您的地面是准备铺设木质地板,不管是复合的还是实木(竹)的,建议尽可能的把电线布在踢脚板后面的墙角,只是在墙插、门口或穿墙部位等处预埋一小截线管通到踢脚板背后,线管中间不可以有死弯,管内留好引线铁丝,等到地板铺完但尚未安装踢脚板的时候再把电线穿进去。等安装好踢脚板后您不会看到任何走线的痕迹,十分美观。
这种施工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1、由于铺地板是在装修工程的最后阶段进行,等铺地板时再穿线,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漫长的施工期间对线材造成意外损伤;
2、您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选择合适的线材;
3、想什么时候再换线、加线都可以,拆下踢脚板就可以施工,十分方便;
4、因为线管不走地板下面,所以不必切断实木(竹)地板下的木龙骨(线管与木龙骨走向一致者除外),从而提高了施工质量,减少甚至避免了实木(竹)地板一踩就响的可能;在北方地区还可防止断龙骨的地方,实木(竹)地板接缝因干燥变大而影响美观;
5、可省去大部分买线管的开支。事实上,铺装地板的工人也不愿意施工地面布满蜘蛛网似的线管,因为那样会影响施工速度和质量。
如果您的地面是铺地砖,布线最好要预埋线管。线管的作用不光是保护电线,它还具有方便换线的功能。因此,预埋线管的中间首先不能有直角死弯,要解决拐弯问题,使电线可以在线管里自如抻动。其次线管最好用塑料盘管(一种半硬、半透明、正规建筑施工普遍采用的那种),使线管中间没有接头,这样穿线时不会卡线。如果中间必须有接头,也要用大小头的方法插接,并且要方向一致。再有就是施工期间线管里不要着急穿线,而是先穿入引线铁丝,等到最后安装电气时再换上相应的电线。
最后强调一下就是强弱电要分离布线。电源线属于强电,接的负载越大,产生的电磁波干扰也就越强,所以电源线应该和弱电流、低电压的电线尽可能的分开走。
五、家用综合布线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任何一种产品进入家庭一样,家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进入家庭也会有一个过程,从现阶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相关标准。家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是一种新的概念,因为缺乏相关标准,所以各生产厂家也是各自为政,以自己对综合布线的理解生产产品,结果各不相同,由此造成了部分人群对该类产品认识上的偏差,并且家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是一种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品,所以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缺乏标准会使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生产厂粗制滥造,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2.有些业主包括部分房地产商及装修公司对产品不了解。这些人们在建房或装修时仍按造传统的观念,只专注于外观的设计,而对于家庭网络--住房中的“神经系统”却没有合理的规划,只是草草布置了事,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必然会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一旦发现问题,却又将是无法弥补的局面。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家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本身是个新概念,需要时间作进一步推广,二是家庭采用综合布线比传统布线会多投入一些,在人们还未完全理解之前也造成了推广上的一些困难,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多做宣传,让用户认识到综合布线在家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将来。
3.缺乏经过正规培训,有经验的施工队伍。业主在装修时,弱电的布线往往是由装修公司的水电工完成,而装修公司几乎都没有专门的弱电工程师,因此,施工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因此象装修公司这类相关单位应尽快掌握家庭综合布线的相关知识,而技术合格的施工队伍对于家庭综合布线的推广也是非常有利的。
4.与家庭综合布线相配套如宽带接入、网络综合业务、VOD视频点播等网上服务还相对滞后,也使得有些家庭意识不到综合布线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时间: 2006-8-5 00:0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4讲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5)
典型家用综合布线系统讲解
六、几款家居综合布线管理系统
讲了这么多家居综合布线方面的内容,再给大家介绍几款家居综合布线管理系统吧,也好参考参考,以备将来自己出去采购的时候心中还是有点底的。
1、居家通HCM-2000B豪华型家庭多媒体配线系统
HCM-2000B型由一个机箱和六大模块组成,机箱的安装尺寸为340×420×155mm,六大模块分别为:电话交换模块:提供3进线8分机的小总机功能,即系统已内置有一个小型的电话交换机;电脑数据模块:提供10M8口HUB的局域联网功能,我想现在10M的速率可能已经不够了,用户最好自己升级为100M的交换机产品,或者找商家升级;有线电视模块:提供两个一分四的标准功率分配功能;家庭影音模块:提供四组视音频插头自由组合连接;红外转发模块:提供对不同房间的卫星接收机、空调、DVD等的遥控功能;电源模块:提供以上模块的电源。产品的具体外形如下图3所示。

2、一家通YJT-C04豪华型多媒体布线箱
YJT-C04豪华型家庭信息接入箱箱体由ABS工程塑料盖板和钢板底盒组成,外型尺寸为393mm×280mm×112mm,盒体内置8个模块安装空间,可实现如下功能:网络共享:5口网络集线器,可将室内不同地点的电脑与室外的宽带网络信号连接实现不同地点同时上网,同时,可将家庭多台电脑联网组建家庭局域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电话保密:2进6出的电话保密模块,可实现不同地点打电话、接电话、呼叫转接电话功能,用户使用电话保密模块时,当室内外通话室,家中同号码的其他分机听不到;电视分配:1进5出电视分配,5-1000MHZ双向传输,可将电视信号均衡分配到室内各个房间的电视机,实现不同地点同时看电视;视频音响:可将家庭的DVD/VCD视音频信号分配到家庭不同的电视机,实现家庭影院共享;防盗对讲:5进5出,包含视频1进1出,防盗报警转接4组进线4出组出线,每组进出线有3个接线端子,可实现防盗对讲、监控、抄表信号的转接管理;预留ADSL MODEM、 防盗报警主机安装位置,便于用户功能扩充。如下图四所示。

图4:YJT-C04豪华型多媒体布线箱
3、E家缘V9型智能多媒体箱
E家缘V9型智能多媒体箱的底箱尺寸为235mm×210mm×100mm,底箱材质是钢板,面板为塑料。该箱共有五个模块:电源模块、HUB模块、电话模块、电视模块、音视频模块。可实现功能:电话:实现1-4条外线接入,6条分线随意分配;HUB:1个输入口,4个输出口,可作电信、网通、联通等宽带接入,实现四台电脑10M带宽同时上网;电源:提供可靠稳定的直流+5伏电压,供HUB使用;有线电视:1个CATV有线电视信号输入端子,4个输出口,5~1000(双向),实现有线电;视信号放大与分配功能;音视频:输入口1个,输出口3个,实现VCD/DVD音视频信号共享。如下图五所示。

图5:V9型智能多媒体箱
今后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将更快速的席卷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更大的变化,这种趋势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更新上,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人们的思维习惯上。谁也无法断言再过几年在智能家居方面还有什么新的技术和产品出现,但可以相信的是,新技术将会为我们营造更优质的生活。(
时间: 2006-8-5 00:10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5讲 FTTx技术(1)
FTTx技术
前言:光纤到家庭(FTTH)是20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梦想和探索的技术方向,但由于成本、技术、需求等方面的障碍,至今还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与发展。然而,这种进展缓慢的局面最近有了很大的改观。由于政策上的扶持和技术本身的发展,在沉寂多年后,FTTH再次成为热点,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所兴起的各种相关宽带应用如VoIP、Online-game、E-learning、MOD (Multimedia on Demand)及智能家庭等所带来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HDTV所掀起的交互式高清晰度的收视革命都使得具有高带宽、大容量、低损耗等优良特性的光纤成为将数据传送到客户端的媒质的必然选择。正因为如此,很多有识之士把FTTx(特别是光纤到家、光纤到驻地)视为光通信市场复苏的重要转折点。并且预计今后几年,FTTH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本文将对FTTx的划分,实施的主要技术以及FTTx现在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做一个综合的介绍。
一、FTTx划分
FTTx技术主要用于接入网络光纤化,范围从区域电信机房的局端设备到用户终端设备,局端设备为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 OLT)、用户端设备为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 ONU)或光网络终端(Optical Network Terminal; ONT)。根据光纤到用户的距离来分类,如图1所示,可分成光纤到交换箱(Fiber To The Cabinet; FTTCab)、光纤到路边(Fiber To The Curb; FTTC)、光纤到大楼(Fiber To The Building; FTTB)及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 FTTH)等4种服务形态。美国运营商Verizon将FTTB及FTTH合称光纤到驻地(Fiber To The Premise; FTTP)。上述服务可统称FTTx。

图1 FTTx示意图
FTTC为目前最主要的服务形式,主要是为住宅区的用户作服务,将ONU设备放置于路边机箱,利用ONU出来的同轴电缆传送CATV信号或双绞线传送电话及上网服务。
FTTB依服务对象区分有两种,一种是公寓大厦的用户服务,另一种是商业大楼的公司行号服务,两种皆将ONU设置在大楼的地下室配线箱处,只是公寓大厦的ONU是FTTC的延伸,而商业大楼是为了中大型企业单位,必须提高传输的速率,以提供高速的数据、电子商务、视频会议等宽带服务。
至于FTTH,ITU认为从光纤端头的光电转换器(或称为媒体转换器MC)到用户桌面不超过100米的情况才是FTTH。FTTH将光纤的距离延伸到终端用户家里,使得家庭内能提供各种不同的宽带服务,如VOD、在家购物、在家上课等,提供更多的商机。若搭配WLAN技术,将使得宽带与移动结合,则可以达到未来宽带数字家庭的远景。
时间: 2006-8-5 00:1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6讲 FTTx技术(2)
FTTx技术
二、FTTx技术分类
光纤连接ONU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点对点形式拓扑(Point to Point; P2P),从中心局到每个用户都用一根光纤;另外一种是使用点对多点形式拓扑方式(Point to Multi-Point; P2MP)的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其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对于具有N个终端用户的距离为M km的无保护FTTx系统,如果采用点到点的方案,需要2N个光收发器和NM km的光纤。但如果采用点到多点的方案,则需要N十1个光收发器、一个或多个(视N的大小)光分路器、和大约M km的光纤,在这一点上,采用点到多点的方案,大大地降低了光收发器的数量和光纤用量,并降低了中心局所需的机架空间,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

图2 PON的拓扑结构
1.点到点的FTTx解决方案
点对点直接光纤连接具有容易管理、没有复杂的上行同步技术和终端自动识别等优点。另外上行的全部带宽可被一个终端所用,这非常有利于带宽的扩展。但是这些优点并不能抵消它在器件和光纤成本方面的劣势。
Ethernet + Media Converter就是一种过渡性的点对点FTTH方案,此种方案使用媒体转换器(Media Converter;MC)方式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进行长距离的传输。其中MC是一个单纯的光电/电光转换器,它并不对信号包做加工,因此成本低廉。这种方案的好处是对于已有的电的Ethernet设备只需要加上MC即可。MC方式的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对于目前已经普及的100 Mbps Ethernet网络而言,100 Mbps的速率也可满足接入网的需求,不必更换支持光纤传输的网卡,只需要加上MC,这样用户可以减少升级的成本,是点对点FTTH方案过渡期间网络的解决方案。由于其技术架构相当简单、便宜并直接结合以太网络而一度成为日本FTTH的主流,但在2004 OFC会议中,NTT宣称将从现在起日本FTTH标案将采取点对多点(Point to Multi-Point, P2MP)架构的PON网络模式,势必将影响MC的未来。

图3 使用 Media Converter 2. 点到多点的FTTx解决方案
在光接人网中,如果光配线网(ODN)全部由无源器件组成,不包括任何有源节点,则这种光接人网就是PON(图2)。PON的架构主要是将从光纤线路终端设备OLT下行的光信号,通过一根光纤经由无源器件Splitter(光分路器),将光信号分路广播给各用户终端设备ONU/T,这样就大幅减少网络机房及设备维护的成本,更节省了大量光缆资源等建置成本,PON因而成为FTTH最新热门技术。PON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市场上的PON产品按照其采用的技术,主要分为APON/BPON(ATM PON/宽带PON)、EPON(以太网PON)和GPON(千兆比特PON),其中,GPON是最新标准化和产品化的技术。不同PON技术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PON技术的差异
PON作为一种接入网技术,定位在常说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在服务提供商、电信局端和商业用户或家庭用户之间的解决方案。
随着宽带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视频和端到端应用的兴起,人们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北美,每个用户的带宽需求在5年内将达到20~50Mb/s,而在10年内将达到70Mb/s。在如此高的带宽需求下,传统的技术将无法胜任,而PON技术却可以大显身手。
1987年英国电信公司的研究人员最早提出了PON的概念。下面对几种分别进行介绍。
APON是在1995年提出的,当时,ATM被期望为在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主干网占据主要地位。各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也研发出了APON产品,目前在北美、日本和欧洲都有APON产品的实际应用。然而APON经过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占领市场。主要原因是ATM协议复杂,APON的推广受阻的影响,另外设备价格较高,相对于接入网市场来说还较昂贵。由于APON只能为用户端提供ATM服务,2001年底FSAN更新网页把APON改名为BPON,即“宽带PON”, APON标准衍变成为能够提供其他宽带服务(如Ethernet接入、视频广播和高速专线等)的BPON标准。
在局域网领域,Ethernet技术高速发展。Ethernet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广为接受的标准,现在全球有超过400万个以太端口,95%的LAN都是使用Ethernet技术。Ethernet技术发展很快,传输速率从 10 Mbit/s、100Mbit/s到1000Mbit/s、10 Gbit/s甚至40 Gbit/s,呈数量级提高;应用环境也从LAN向MAN、核心网发展。
EPON就是是由IEEE 802.3工作组在2000年11月成立的EFM(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研究小组提出的。EPON是几个最佳的技术和网络结构的结合。EPON以Ethernet为载体,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方式,下行速率目前可达到10 Gbit/s,上行以突发的以太网包方式发送数据流。另外,EPON也提供一定的运行维护和管理(OAM)功能。
EPON技术和现有的设备具有很好的兼容性。而且EPON还可以轻松实现带宽到10 Gbit/s的平滑升级。新发展的服务质量(QoS)技术使以太网对语音、数据和图像业务的支持成为可能。这些技术包括全双工支持、优先级(p802.1p)和虚拟局域网(VLAN)。但目前Ethernet支持多业务的标准还没有形成,它对非数据业务,尤其是TDM业务还不能很好地支持。另外,和GPON相比它的传输效率较低。
2001年,FSAN组启动了另外一项标准工作,旨在规范工作速率高于1Gbit/s的PON网络.这项工作被称为Gigabit PON(GPON)。GPON除了支持更高的速率之外,还要以很高的效率支持多种业务,提供丰富的OAM&P功能和良好的扩展性。大多数先进国家运营商的代表,提出一整套“吉比特业务需求”(GSR)文档,作为提交ITU-T的标准之一;反过来又成为提议和开发GPON解决方案的基础。这说明GPON是一种按照消费者的准确需求设计、由运营商驱动的解决方案,是值得产品用户信赖的。
3. 光纤回路分类
FTTx在传输层的设计中分为三类,分別是Duplex双纤双向回路,Simplex单纤双向回路和Triplex单纤三向回路。其中双纤回路是在OLT端和ONU端之间使用两路光纤连接,一路为下行(Downstream),信号由OLT端到ONU端;另一路为上行(Upstream),信号由ONU端到OLT端。Simplex单纤回路又称为Bidirectional,简称BIDI,这种方案只使用一条光纤连接OLT端和ONU端,并利用WDM方式,以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分別传送上行和下行的信号。这种利用WDM方式传输的单纤回路和Duplex双纤回路相比可减少一半的光纤使用量,可以降低ONU用户端的成本,但是使用单纤方式时在光收发模块上要引入分光合光单元,架构比使用双纤方式的光收发模块复杂一点。BIDI上行信号选用1260至1360 nm波段的激光传输,下行则使用1480至1580 nm波段。而在双纤回路中则是上下行都使用1310 nm波段传送信号。图4是这两种情况的示意图。

图4 (a) Duplex双纤回路,(b)Simplex单纤回
在2004年中国光电产业论坛上,赵梓森院士等多位专家都认为,未来的广电市场将是推动FTTH在中国发展的主力军,因此采用三波长的PON比较方便,其中一个波长(1550nm)传输广播电视,2个波长(1310/1490nm)传输上下行数据,这就需要所谓的Triplex架构。而Triplexer也就成为FTTH系统需要的一种关键元器件,烽火科技集团根据市场需要又迅速推出单纤三向光电产品,主要应用在FTTC(光纤到小区)、FTTB(光纤到大楼)、FTTH(光纤到家)中。
时间: 2006-8-5 00:1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7讲 万兆以太网技术背景、简介和展望(1)
万兆以太网技术背景、简介和展望
以太网标准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标准。自从1982年以太网协议被IEEE采纳成为标准以后,已经历了20年的风风雨雨。在这20年中,以太网技术作为局域网链路层标准战胜了令牌总线、令牌环、wangnet、25M ATM等技术,成为局域网事实标准。以太网技术当前在局域网范围市场占有率超过90%。
在这20年中,以太网由最初10M粗缆总线发展为10Base5 10M细缆,其后是一个短暂的后退:1Base5的1兆以太网,随后以太网技术发展成为大家熟悉的星形的双绞线10BaseT。随着对带宽要求的提高以及器件能力的增强出现了快速以太网:五类线传输的100BaseTX、三类线传输的100BaseT4和光纤传输的100BaseFX。随着带宽的进一步提高,千兆以太网接口粉墨登场:包括短波长光传输1000Base-SX、长波长光传输1000Base-LX 以及五类线传输1000BaseT。2002年7月18日IEEE通过了802.3ae:10Gbit/s以太网又称万兆以太网。
在以太网技术中,100BaseT是一个里程碑,确立了以太网技术在桌面的统治地位。千兆以太网以及随后出现的万兆以太网标准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标准,以太网技术通过这两个标准从桌面的局域网技术延伸到校园网以及城域网的汇聚和骨干。
一、万兆以太网出现的背景
以太网主要在局域网中占绝对优势。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人们普遍认为以太网不能用于城域网,特别是汇聚层以及骨干层。主要原因在于以太网用作城域网骨干带宽太低(10M以及100M快速以太网的时代),传输距离过短。当时认为最有前途的城域网技术是FDDI和DQDB。随后的几年里ATM技术成为热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ATM将成为统一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唯一技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在国内上述三种技术中只有ATM技术成为城域网汇聚层和骨干层的备选方案。
目前最常见的以太网是10M以太网以及100M以太网(快速以太网)。100M快速以太网作为城域骨干网带宽显然不够。即使使用多个快速以太网链路绑定使用,对多媒体业务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千兆以太网的标准化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太网技术逐渐延伸到城域网的汇聚层。千兆以太网通常用作将小区用户汇聚到城域POP点,或者将汇聚层设备连接到骨干层。但是在当前10M以太网到用户的环境下,千兆以太网链路作为汇聚也是勉强,作为骨干则是力所不能及。虽然以太网多链路聚合技术已完成标准化且多厂商互通指日可待,可以将多个千兆链路捆绑使用。但是考虑光纤资源以及波长资源,链路捆绑一般只用在POP点内或者短距离应用环境。
传输距离也曾经是以太网无法作为城域数据网骨干层汇聚层链路技术的一大障碍。无论是10M、100M还是千兆以太网,由于信噪比、碰撞检测、可用带宽等原因五类线传输距离都是100m。使用光纤传输时距离限制由以太网使用的主从同步机制所制约。802.3规定1000Base-SX接口使用纤芯62.5μm的多模光纤最长传输距离275m,使用纤芯50μm的多模光纤最长传输距离550m;1000Base-LX接口使用纤芯62.5μm的多模光纤最长传输距离550m,使用纤芯50μm的多模光纤最长传输距离550m,使用纤芯为10μm的单模光纤最长传输距离5000m。最长传输距离5km千兆以太网链路在城域范围内远远不够。虽然基于厂商的千兆接口实现已经能达到80km传输距离,而且一些厂商已完成互通测试,但是毕竟是非标准的实现,不能保证所有厂商该类接口的互联互通。
综上所述,以太网技术不适于用在城域网骨干/汇聚层的主要原因是带宽以及传输距离。随着万兆以太网技术的出现,上述两个问题基本已得到解决。
时间: 2006-8-5 00:1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8讲 万兆以太网技术背景、简介和展望(2)
万兆以太网技术背景、简介和展望
二、万兆以太网技术简介
以太网采用CSMA/CD机制,即带碰撞检测的载波监听多重访问。千兆以太网接口基本应用在点到点线路,不再共享带宽。碰撞检测,载波监听和多重访问已不再重要。千兆以太网与传统低速以太网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采用相同的以太网帧结构。万兆以太网技术与千兆以太网类似,仍然保留了以太网帧结构。通过不同的编码方式或波分复用提供10Gbit/s传输速度。所以就其本质而言,10G以太网仍是以太网的一种类型。
10G以太网于2002年7月在IEEE通过。10G以太网包括10GBASE-X、10GBASE-R和10GBASE-W。10GBASE-X使用一种特紧凑包装,含有1个较简单的WDM器件、4个接收器和4个在1300nm波长附近以大约25nm为间隔工作的激光器,每一对发送器/接收器在3.125Gbit/s速度(数据流速度为2.5Gbit/s)下工作。10GBASE-R是一种使用64B/66B编码(不是在千兆以太网中所用的8B/10B)的串行接口,数据流为10.000Gbit/s,因而产生的时钟速率为10.3Gbit/s。10GBASE-W是广域网接口,与SONET OC-192兼容,其时钟为9.953Gbit/s数据流为9.585Gbit/s。
1、10G串行物理媒体层
10GBASE-SR/SW传输距离按照波长不同由2m到300m。10GBASE-LR/LW传输距离为2m到10km。10GBASE-ER/EW传输距离为2m到40km。
2、PMD(物理介质相关)子层
PMD子层的功能是支持在PMA子层和介质之间交换串行化的符号代码位。PMD子层将这些电信号转换成适合于在某种特定介质上传输的形式。PMD是物理层的最低子层,标准中规定物理层负责从介质上发送和接收信号。
3、PMA(物理介质接入)子层
PMA子层提供了PCS和PMD层之间的串行化服务接口。和PCS子层的连接称为PMA服务接口。另外PMA子层还从接收位流中分离出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正确的符号对齐(定界)的符号定时时钟。
4、WIS(广域网接口)子层
WIS子层是可选的物理子层,可用在PMA与PCS之间,产生适配ANSI定义的SONET STS-192c传输格式或ITU定义SDH VC-4-64c容器速率的以太网数据流。该速率数据流可以直接映射到传输层而不需要高层处理。
5、PCS(物理编码)子层
PCS子层位于协调子层(通过GMII)和物理介质接入层(PMA)子层之间。PCS子层完成将经过完善定义的以太网MAC功能映射到现存的编码和物理层信号系统的功能上去。PCS子层和上层RS/MAC的接口由XGMII提供,与下层PMA接口使用PMA服务接口。
6、RS(协调子层)和XGMII(10Gbit/s介质无关接口)
协调子层的功能是将XGMII的通路数据和相关控制信号映射到原始PLS服务接口定义(MAC/PLS)接口上。XGMII接口提供了10Gbit/s的MAC和物理层间的逻辑接口。XGMII和协调子层使MAC可以连接到不同类型的物理介质上。
由于10G以太网实质上是高速以太网,所以为了与传统的以太网兼容必须采用传统以太网的帧格式承载业务。为了达到10Gbit/s的高速率可以采用OC-192c帧格式传输。这就需要在物理子层实现从以太网帧到OC-192c帧格式的映射功能。同时,由于以太网的原设计是面向局域网的,网络管理功能较弱,传输距离短并且其物理线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当以太网作为广域网进行长距离、高速率传输时必然会导致线路信号频率和相位产生较大的抖动,而且以太网的传输是异步的,在接收端实现信号同步比较困难。因此,如果以太网帧要在广域网中传输,需要对以太网帧格式进行修改。
以太网一般利用物理层中特殊的10B(Byte)代码实现帧定界的。当MAC层有数据需要发送时,PCS子层对这些数据进行8B/10B编码,当发现帧头和帧尾时,自动添加特殊的码组SFD(帧起始定界符)和EFD(帧结束定界符);当PCS子层收到来自底层的10B编码数据时,可很容易地根据SFD和EFD找到帧的起始和结束从而完成帧定界。但是SDH中承载的千兆以太网帧定界不同于标准的千兆以太网帧定界,因为复用的数据已经恢复成8B编码的码组,去掉了SFD和EFD。如果只利用千兆以太网的前导(Preamble)和帧起始定界符(SFD)进行帧定界,由于信息数据中出现与前导和帧起始定界符相同码组的概率较大,采用这样的帧定界策略可能会造成接收端始终无法进行正确的以太网帧定界。为了避免上述情况,10G以太网采用了HEC策略。
IEEE802.3 HSSG小组为此提出了修改千兆以太网帧格式的建议,在以太网帧中添加了长度域和HEC域。为了在定帧过程中方便查找下一个帧位置,同时由于最大帧长为1518字节,则最少需要11个比特(=2048),所以在复接MAC帧的过程中用两个字节替换前导头两个字节作为长度字段,然后对这8个字节进行CRC-16校验,将最后得到的两个字节作为HEC插入SFD之后。
10G WAN物理层并不是简单的将以太网MAC帧用OC-192c承载。虽然借鉴了OC-192c的块状帧结构、指针、映射以及分层的开销,但是在SDH帧结构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简化,使得修改后的以太网对抖动不敏感,对时钟的要求不高。具体表现在:减少了许多开销字节,仅采用了帧定位字节A1和A2、段层误码监视B1、踪迹字节J0、同步状态字节S1、保护倒换字节K1和K2以及备用字节Z0,对没有定义或没有使用的字节填充00000000。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开销,简化了SDH帧结构,与千兆以太网相比,增强了物理层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可在物理线路上实现保护倒换。其次,避免了繁琐的同步复用,信号不是从低速率复用成高速率流,而是直接映射到OC-192c净负荷中。
10G以太局域网和10G以太广域网(采用OC-192c)物理层的速率不同,10G以太局域网的数据率为10Gbit/s,而10G以太广域网的数据率为9.58464Gbit/s(SDH OC-192c,是PCS层未编码前的速率),但是两种速率的物理层共用一个MAC层,MAC层的工作速率为10Gbit/s。采用什么样的调整策略将10GMII接口的10Gbit/s传输速率降低,使之与物理层的传输速率9.58464Gbit/s相匹配,是10G以太广域网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将10Gbit/s速率适配为9.58464Gbit/s的OC-192c的调整策略有3种:
在GMII接口处发送HOLD信号,MAC层在一个时钟周期停止发送;
利用“Busy idle”,物理层向MAC层在IPG期间发送“Busy idle”,MAC层收到后,暂停发送数据。物理层向MAC层在IPG期间发送“Normal idle”, MAC层收到后,重新发送数据;
采用IPG延长机制:MAC帧每次传完一帧,根据平均数据速率动态调整IPG间隔。
三、万兆以太网技术展望
万兆以太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城域骨干网需求。首先带宽10G足够满足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域骨干网带宽需求(现阶段多数城域骨干网骨干带宽不超过2.5G)。其次万兆以太网最长传输距离可达40公里,且可以配合10G传输通道使用,足够满足大多数城市城域网覆盖。 采用万兆以太网作为城域网骨干可以省略骨干网设备的POS或者ATM链路。首先可以节约成本:以太网端口价格远远低于相应的POS端口或者ATM端口。其次可以使端到端采用以太网帧成为可能:一方面可以端到端使用链路层的VLAN信息以及优先级信息,另一方面可以省略在数据设备上的多次链路层封装解封装以及可能存在的数据包分片,简化网络设备。在城域网骨干层采用万兆以太网链路可以提高网络性价比并简化网络。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0G以太网可以应用在校园网、城域网、企业网等。但是由于当前宽带业务并未广泛开展,人们对单端口10G骨干网的带宽没有迫切需求,所以10G以太网技术相对其他替代的链路层技术(例如2.5G POS、捆绑的千兆以太网)并没有明显优势。思科和JUNIPER公司已推出10G以太网接口(依据802.3ae草案实现),但在国内几乎没有应用。目前城域网的问题不是缺少带宽,而是消耗大量带宽的Killer Application,是如何将城域网建设成为可管理、可运营并且可盈利的网络。所以10G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将取决于宽带业务的开展。只有广泛开展宽带业务,例如视频组播、高清晰度电视和实时游戏等,才能促使10G以太网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时间: 2006-8-5 00:1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29讲 网线的制作与连接要点简介
网线的制作与连接要点简介
局域网就是将单独的微机或终端,利用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起来,遵循一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其中,通信线路,即传输介质常用的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从性价比和可维护性出发,大多数局域网使用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作为布线的传输介质来组网。
局域网就是将单独的微机或终端,利用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起来,遵循一定的协,进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其中,通信线路,即传输介质常用的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从性价比和可维护性出发,大多数局域网使用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作为布线的传输介质来组网。
网线由一定距离长的双绞线与RJ45头组成。双绞线由8根不同颜色的线分成4对绞合在一起,成队扭绞的作用是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与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双绞线可按其是否外加金属网丝套的屏蔽层而区分为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双绞线(UTP)。在EIA/TIA-568A标准中,将双绞线按电气特性区分有:三类、四类、五类线。网络中最常用的是三类线和五类线,目前已有六类以上线。第三类双绞线在LAN中常用作为10Mbps以太网的数据与话音传输,符合IEEE802.3 10Base-T的标准。第五类双绞线目前占有最大的LAN市场,最高速率可达100Mbps,符合IEEE802.3 100Base-T的标准。做好的网线要将RJ45水晶头接入网卡或HUB等网络设备的RJ45插座内。相应地RJ45插头座也区分为三类或五类电气特性。RJ45水晶头由金属片和塑料构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引脚序号,当金属片面对我们的时候从左至右
引脚序号是1-8, 这序号做网络联线时非常重要,不能搞错。双绞线的最大传输距离为100米。
EIA/TIA的布线标准中规定了两种双绞线的线序568A与568B。
标准568A:橙白--1,橙--2,绿白--3,蓝--4,蓝白--5,绿--6,棕白--7,棕--8。
标准568B:绿白--1,绿--2,橙白--3,蓝--4,蓝白--5,橙--6,棕白--7,棕--8。
在整个网络布线中应用一种布线方式,但两端都有RJ-45 plug 的网络联线无论是采用端接方式A,还是端接方式B, 在网络中都是通用的。双绞线的顺序与RJ45头的引脚序号--对应。10M以太网的网线使用1,2,3,6编号的芯线传递数据,100M以太网的网线使用4,5,7,8编号的芯线传递数据。为何现在都采用4对(8芯线)的双绞线呢?这主要是为适应更多的使用范围,在不变换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就可满足各式各样的用户设备的接线要求。例如,我们可同时用其中一对绞线来实现语音通讯。
100BASE-T4 RJ-45对双绞线的规定如下:
1、2用于发送,3、6用于接收,4、5,7、8是双向线。
1、2线必须是双绞,3、6双绞,4、5双绞,7、8双绞。
下面介绍几种应用环境下双绞线的制作方法。
MDI表示此口是级连口,而MDI-X时表示此口是普通口。
1) PC等网络设备连接到HUB 时, 用的网线为直通线, 双绞线的两头连线要一对应,此时,HUB为MDI-X口,PC为MDI口。10Mbps网线只要双绞线两端一一对应即可,不必考虑不同颜色的线的排序,而如果使用100M速率相连的话,则必须严格按照EIA/TIA 568A或568B布线标准制作。
2)在进行间HUB级连时,应把级连口控制开关放在MDI(Uplink)上,同时用直通线相连。如果HUB没有专用级连口,或者无法使用级连口,必须使用MDI-X口级连,这时,我们可用交叉线来达到目的,这里的交叉线, 即是在做网线时,用一端RJ-45 plug 的1脚接到另一端RJ-45 plug 的3脚;再用一端RJ-45 plug 的2脚接到另一端RJ-45 plug 的6脚。可按如下色谱制作:
A端: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B端: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级连HUB间的网线长度不应超过100米, HUB的级连不应超过4级。因交叉线较少用到,故应做特别标记,以免日后误作直通线用,造成线路故障。另外交叉网线也可用在两台微机直连。
时间: 2006-8-5 00:18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0讲 光纤与光纤布线
光纤与光纤布线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由直径大约为0.1mm的细玻璃丝构成。它透明、纤细,虽比头发丝还细,却具有把光封闭在其中并沿轴向进行传播的导波结构。光纤通信就是因为光纤的这种神奇结构而发展起来的以光波为载频,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
目前,光通信使用的光波波长范围是在近红外区内,波长为0.8至1.8um。可分为短波长段(0.85um)和长波长段(1.31um和1.55um)。由于光纤通信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特性,因此,光纤通信技术近年来发展速度无比迅速。可以说这种新兴技术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又是未来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网的主要传输工具。概括地说,光纤通信有以下优点:
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光纤网络,
由信息理论知道,载波频率越高通信容量越大。目前使用的光波频率比微波频率高1000到10000倍,所通信容量约可增加1000到10000倍。
损耗低光纤 网络
目前使用的光纤均石英系列光纤,而且由于制成的石英玻璃介质的纯度极高,所以光纤的损耗极低,中继距离可以很长。这样,在通信线路中可以减少中继站的数量,降低成本且提高通信质量。
不受电磁干扰光纤 网络,
因为光纤是非金属的介质材料,天生就有不受电磁干扰特性。这是其它电缆望尘莫及的。
线径细 重量轻光纤 网络,
由于光纤直径只有0.1mm左右,光缆成品要比金属电缆细,重量也轻,这样便于制造多芯光缆,提高线缆的空间理用率。
资源丰富光纤 网络,
光纤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因此制造光纤的材料资源丰富,制造成本也低。单凭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使它倍受青睐。
正是由于光纤的以上优点,使得从八十年代开始,宽频带的光纤逐渐代替窄频带的金属电缆。
但是,事物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光纤本身也有缺点,如质地较脆,机械强度低就是它的致命弱点。稍不注意,就会折断于光缆外皮当中。施工人员要有比较好的切断、连接、分路和耦合技术。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在结构化布线系统中,光纤不但支持FDDI主干、1000Base-FX主干、100Base-FX到
桌面、ATM主干ATM到桌面,还可以支持CATV/CCTV及光纤到桌面(FTTD),因而它和铜缆共同成为结构化布线中的主角。
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布线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北美的标准EIA/TIA-568A;一个
是国际标准ISO/IECIS11801。EIA/TIA-568A和ISO/IECIS11801推荐使用62.5/125um多模
光缆、50/125um多模光缆和8.3/125um多模光缆。
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可以从纤芯的尺寸大小来简单来判别。
单模光纤的纤芯很小,约4-10um,只传输主模态。这样可完全避免了模态色散,使传输频带很宽,传输容量很大。这种光纤适用于大容量、长距离的光纤通信。它是未来光纤通信与光波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模光纤又分为多模突变型光纤和多模渐变型光纤。前者纤芯直径较大,传输模态较多,因而带宽较窄,传输容量较小;后者纤芯中折射率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减少,可获得比较小的模态色散,因而频带较宽,传输容量较大。一般我们都应用后者。
光纤 网络,
常用多模和单模光纤的纤芯和外皮的尺寸:
多模光纤(芯/外皮):
*50/125um
*62.5/125um
单模光纤(芯/外皮):
*8.3/125um
800nm-900nm 短波波段
1250nm-1350nm 长波波段
1500nm-1600nm 长波波段
在这些波段中,光纤传输性能表现最佳,尤其是运行于波段的中心波长之中。所以,多模光经行运行波长为850nm或1300nm,而单模光纤运行波长则为1310nm或1550nm。
但是,不管光纤传输性能怎样的好,它仍然要遇到通信系统共有的最大问题——信号的衰减。在光纤布线中,衰减产生的原因有内在的外在的。内在衰减与光纤材料有关,而外在衰减与施工安装有关。内在衰减的降低有赖于光缆生产商。他们将致力于材料和工艺的改良。外在衰减一般是由光纤铺设时变型、光纤与光源耦合损耗以及光纤之间连接损耗造成的。这些可以通过施工人员的努力去减少。因此,在施工当中,施工人员应当注意:光纤 网络,
1)弯曲光缆时不能超过最小的弯曲半径。
2)铺设光缆的牵引力不应超过最大铺设张力。同时应避免使光纤受到过渡的外力
(侧压、冲击、弯曲、扭曲等)。
3)应该由受过严格培训的技术人员去进行光纤的端接、维护。
光缆应用于主干时,每个楼层配线间至少要用6芯光缆,高级应用最好能使用12芯光缆。
这是从应用、备份和扩容三个方面去考虑的。至于光纤的组网方式也很灵活。可以实现:
(1)点对点。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建立起高速通道。传输速率为几个Mbps至几百个Mbps,距离可达2公里,(多模)至5公里(单模)。
(2)星型网络。通过光纤网络设备,建立起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3)环形网络。由光纤把信号再生器连接,形成环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光纤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旧的布线标准经过实践的检验,现在正在修订。除了修订原有规范,也会加入一些新要求。相信光纤在其中将会担任更重要的角色。也不难预料光纤通信、光纤布线的光明前景。
时间: 2006-8-5 00:3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1讲 千兆以太网综述
千兆以太网综述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局域网中80%以上为以太网。以太网具有价格低、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好、易于管理等优点,现有10M位传统以太网及100M位快速以太网两个版本。其中100M位快速以太网是1995年推出的,它几乎完全继承了10M位以太网的技术,使用与10M位以太网相同的CSMA/CD协议,且帧格式及帧大小也完全与10M位以太网相同,为10M位以太网提供了平滑、无需中断的升级方法,使以太网成为可伸缩的网络。因此100M位以太网迅速普及,成为快速局域网的主导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分布计算、桌面视频会议等应用对带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100M位快速以太网,也要求主干网、服务器一级有更高的带宽。人们迫切地需要更高性能的网络,并且这网络应与现有的以太网产品保持最大的兼容性。为此,IEEE提出了千兆位以太网技术。
技 术
千兆位以太网支持交换机到交换机、交换机到终端使用的新的全双工操作模式(由802.3x协议定义)及共享式连接(使用中继器和CSMA/CD协议)使用的半双工操作模式。它使用光纤、非屏蔽双绞线(CAT5)或同轴线缆为传输介质,其功能部件如图一。
图1 千兆位以太网功能部件图 略
千兆位以太网使用高速的光纤通道、780nm(短波)光学部件进行调制,使用8B/10B编码/解码方案进行串并转换。目前正在增强1.063Gbps的光纤通道技术,以使其运行1.250Gbps、提供1000Mbps的数据率。对于2Km以上的距离,将使用单模光纤;而550米以下则使用62.5nm多模光纤或1300nm(长波)光纤。
要做到千兆位以太网最终能在非屏蔽双绞线上运行,就要在MAC层和PHY层之间加入一接口逻辑,该接口逻辑将MAC层与光纤通道编码部件分离,以加入更容易支持非屏蔽双绞线的编码方案。除了在100m以内使用CAT5非屏蔽双绞线外,鉴于IEEE的技术连续性,还将发展支持短距离(用于机房和线柜应用)连接的机制。
千兆位以太网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光纤通道和其它高速网络部件的使用上。现在已经有千兆位以太网光纤通道的编码/解码集成电路和光学部件,有关部门正在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性能价格比。
同现有的其它千兆位网络技术(如ATM)相比,千兆位以太网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对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同100M位以太网一样,千兆位以太网使用与10M位以太网相同的帧格式和帧大小,以及相同的CSMA/CD协议。这意味着广大的以太网用户可以对现有以太网进行平滑的、无需中断的升级,而且无需增加附加的协议栈或中间件。同时,千兆位以太网还继承了以太网的其它优点,如可靠性较高,易于管理等。
升级途径
千兆位以太网可作为校园或建筑物内的主干网,实现交换机到交换机、交换机到路由器、交换机到服务器和中继器到服务器的连接。网络升级为千兆位网一般有五种情况,即:交换机到服务器连接的升级、交换机到交换机连接的升级、交换式快速以太网主干网的升级、共享式FDDI主干网的升级、高性能桌面系统的升级。以下介绍交换机到交换机连接、交换机到服务器连接、交换式快速以太网主干网升级这几种情况。
1、交换机到交换机连接的升级
将快速以太网交换机或中继器间的100Mbps连接升级为100/1000Mbps交换机间的1000Mbps连接是一种最直接的升级方法。这种高带宽的交换机到交换机连接使100/1000Mbps交换机能支撑多个交换或共享式快速以太网段。图2a、图2b分别说明了升级前后的网络结构。
2、交换机到服务器连接的升级
最简单的升级情况是使用千兆位以太网交换机替换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并在高性能工作站上加装千兆位以太网卡。这样就能实现与高性能工作站的高速的1000Mbps连接。
3、快速以太网主干网的升级
千兆位以太网交换机能支持多个100/1000Mbps交换机。通过千兆位以太网接口,千兆位以太网还能支持路由器或集线器等设备以构成千兆位以太网主干网。如果需要,也可以使用千兆位中继器。一旦使用千兆位以太网交换机组成主干网,高性能工作站就能直接用千兆位以太网卡连接至交换机,以增加使用高带宽应用的用户到服务器的吞吐率。同时,这种升级可使网络能支撑更多的网段,每个网段有更多的节点及更高的带宽。
标 准
千兆位以太网标准为802.3z。目前,千兆位以太网的标准化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千兆位以太网联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速千兆位以太网的标准化活动。人们期望千兆位以太网像快速以太网一样能成为IEEE 802.3的扩充。
快速以太网的标准化活动耗时13个月,估计千兆位以太网的标准化活动耗时将基本与快速以太网相同,也就是说,千兆位以太网的标准化活动将大大快于其它速度相当的快速网络的标准化进程。IEEE802.3z千兆位以太网任务组力争在1998年完成标准化工作。
802.3z千兆位以太网任务组制定的千兆位以太网标准将支持以下特性:
·在1000Mbps可进行全双工和半双工操作;
·使用802.3/以太网数据格式;
·使用CSMA/CD访问方法并能支持每域一个中继器;
·地址与10Base-T和100Base-T技术向后兼容。
另外,千兆位以太网工作组在连接距离上也制定了三个目标:多模光纤连接最大距离为500m;单模光纤连接最大距离为2Km;基于铜介质(如同轴缆)的连接最大距离最少为25m;同时,IEEE也关注使用CAT5 UTP、最大距离至少为100m的技术。
此外,IEEE的另一工作组完成了全双工操作标准~802.2x。802.3z千兆位以太网工作组在全双工操作模式的介质访问控制及网络接口的流控制机制上遵从802.3x标准。
由于千兆位以太网在提供千兆位速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同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我们可以预测千兆位以太网将如100M位快速以太网一样取得成功,为广大的以太网用户提供经济的1000M位升级途径。
时间: 2006-8-5 00:3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2讲 布线你知道吗
布线你知道吗
网络是将独立的设备连接在一起,并使它们可以共享信息和资源的连接系统。正确的设计和实施一个网络系统可以提高通信的速度和可靠性,从而使得一个系统工作起来更加富有效率。网络的建设应该满足已公布的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要求,并应能够根据商业要求的改变进行不断的进化和升级。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和布线的话题。以前,IT经理们对通信系统的关心只限于电话。反观现在,他们不得不面对更复杂,变化更快的计算和信息系统。在过去,台式计算机通常都是独立进行工作,。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约有超过50%的商用计算机连在局域网中,它们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局域网可以将计算机与服务器和外设连接在一起,或者为传感器、照 相机、 监视器以及其他电子设备提供信号通道。如果这些链路是以临时为基 础,那么,工作区将很快就堆满了各种无法辨别的电缆,对它们进行故障排除和维护几乎是不可能的。
将那些用于完成计算、建筑物安全以及环境控制等任务的电子设备集成到一个集成系统中去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当这些独立设备的数量增加时,这些设备协同工作的优点就越发明显。当然,对设备链路的需求也将相应的增加。对于那些已经拥有了复杂计算机系统的公司来说,情况同样也在改变。从传统的主机和微型计算机到客户机 /服务器系统的转变意味着专用网络必将被开放系统所取代。
网络的使用也正在被扩展到新的领域。许多管理者将第一次面对如何为网络安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多媒体信息系统制定布线策略的问题。由于网络的地位在不断地以这种方式进行扩展,因此,所有的管理层人员都需要了解网络的知识。
网络建设的策略
对网络和电缆类型的选择主要是由需要连接的设备的类型、它们的位置和它们的使用方式来决定的。在开始规划以前,给出关于网络潜在的负载说明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一个网络为多个系统服务时,应对它们的混合数据流量的峰值进行仔细的考虑。
对于一个完整的新系统来说,负载评估的主要工作是计算网络节点数量,询问各部门在"最坏情况 "下的使用要求。当对一个已存在的系统进行更换时,在计划更换之前,应对系统的使用方式进行一个星期或更长一段时间的监测。当软件的升级也是系统升级的一部分时,例如将计算机从 DOS 环境 升级到Windows 环境,对网络进行复杂的评估将是很困难的。然而软件供应商这时也许会给出一个关于网络通信流量的评估。在规划阶段,对未来需求的规划和对现在需求的规划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布线系统的平均目标生命周期为 15 年,它与主要建筑物的整修周期是一致的。在这段时间内,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使用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网络的吞吐量、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肯定都要增加。
在网络建设的初期, 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人员还应为网络制定详细的技术指标。为网络和布线制定粗略的技术指标是IT管理员常犯的错误。不成熟的网络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代价将十分高昂,因此在网络的安装阶段过度地节省资金是一个不明智的做法。
在制定网络详细技术指标时应考虑以下一些关键因素:
·使用方式,包括所有应用的混合数据流流量大小和峰值负载持续时间
·用户的数量和可能的增长速度
·用户的位置及他们之间的最长距离
·用户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的概率
·与当前和今后计算机及软件的连接
·电缆布线的可用空间
·网络拥有者的总投资
·法规及安全性要求
·防止服务丢失和数据泄密的重要性
网络配置的选择要旨
目前常用的数据网络拓扑结构有三种。它们是环形网、总线形网和星形网。环形网,正如名字所描述的那样,是使用一个连续的环将每台设备连接在一起。它能够保证一台设备上发送的信号可以被环上其他所有的设备都看到。在简单的环形网中,网络中任何部件的损坏都将导致系统出现故障,这样将阻碍整个系统进行正常工作。而具有高级结构的环形网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缺陷。
令牌环
环形网络的一个例子是令牌环局域网,它的传输速率为 4Mbit/s 和16Mbit/s,这种网络结构最早由 IBM 推出,但现在被其他厂家采用。在令牌 环网络中,拥有"令牌"的设备允许在网络中传输数据。这样可以保证在某一时间内网络中只有一台设备可以传送信息。
总线形网络
总线形网络使用一定长度的电缆,也就是必要的高速通信链路将设备连接在一起。设备可以在不影响系统中其他设备工作的情况下从总线中取下。总线形网络中最主要的实现就是以太网,它目前已经成为局域网的标准。连接在总线上的设备通过监察总线上传送的信息来检查发给自己的数据。当两个设备想在同一时间内发送数据时,以太网上将发生碰撞现象,但是使用一种叫作载波侦听多重访问/碰撞监测(CSMA/CD) 的协议可以将碰撞的 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星形网
星形网的组成通过中心设备将许多点到点连接。在电话网络中,这种中心结构是PABX。在数据网络中,这种设备是主机或集线器。在星形网中,可以在不影响系统其他设备工作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地增加和减少设备。(待续)
布线名词
·100Base-T4 使用 4 线对 3 类电缆的 100 Mbit/s 快速以太网。
·100Base-TX 使用 2 线对 5 类电缆的 100 Mbit/s 快速以太网。
·100VG-AnyLAN 最早由惠普公司和 AT&T 共同开发的使用需求优先级协议的 100 Mbit/s 局域 网。
·10 Base-T 使用非屏蔽双绞线 (UTP) 电缆,满足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 (IEEE) 802.3 标准(与以太网相同)传输速率为 10 Mbps 的局域网。
·临时布线系统 将多家厂商生产的不同类型的布线部件来实现布线系统的布线系统方案。
·模拟传输 使用连续变量和直接物理测量值(比如电压等)来表示信号的信号传输方式。
·应用 一种系统,与其相关连的传输方式受到电信布线系统的支持。
·应用层 开放式系统互连模型(OSI)的最高层 (第 7层)。这一层主要是用于支持用户应 用程序和负责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例如电子邮件应用、文件传输应用等。
·异步 两个或多个信号源使用独立的时钟信号,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频率和相位。
·异步数据传输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式,需要传送的数字或字母符号(由7到8位二进制数字表 示)前面加上开始或结束位,从而形成一种 7/8 位方式在(数字)传输媒介上 实现数据传输。
·异步转移模式 (ATM) 一种高速的,以单元(cell)为基础的交换技术,它采用多种技术将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号放在长度固定的数据包(单元)内。这些单元沿着交换路径传输,它们并不是按照固定的顺序达到接收方 (因此使用了异步这个术语)。
·衰减 随着传输线长度或无线电波传输距离的不断增加造成信号减小的现象。
·干线 综合布线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一个用于支持从设备间到楼上、或同一层楼内配线间连接的主电缆布线及相应设施。
·平衡电路 用于产生相同和相反信号的电路,它将这些信号送入两个导线。电路的平衡特性越好,信号的散射就越小,它的噪声抑制特性也越好 (因此它的 EMC 性能就越好)。
·平衡双绞线电缆 包括一对或多对金属对称电缆单元(双绞线或四绞线)的电缆。
·不平衡变压器 用于在平衡和非平衡线路之间实现阻抗匹配的设备,通常是用于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之间。
·带宽 在一个信道上用于传输信息的可用频率范围。它是用来表示信道传输能力的指标。因此,带宽越宽,电路能够传输的信息量就越大。带宽的单位为 Hz 、bit/s 或 MHz.km (用于光纤)。
时间: 2006-8-5 00:3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3讲 结构化布线综述(1)
结构化布线综述
本文系统阐述了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同时也对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测试作了简单介绍。
一、结构化布线系统简介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一种需求,结构化布线是网络实现的基础,它能够支持数据、话音及图形图像等的传输要求,成为现今和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的有力支撑环境。
结构化布线系统与智能大厦的发展紧密相关,是智能大厦的实现基础。智能大厦具有舒适性、安全性、方便性、经济性和先进性等特点,一般包括:中央计算机控制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保安自动化系统结构化布线系统等,它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内在联系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同时又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结构化布线系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二、结构化布线的发展
结构化布线的最初实施,距今已有十几个年头。
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产生。人们对美国哈特福特市的一座是式大楼进行改造,对空调、电梯、照明、防火防盗系统等采用计算机监控,为客户提供话音通讯、文字处理、电子了件以及情报资料等信息服务。同时,多家公司转入布线领域,但各厂家之间产品兼容性差。
1985年初,计算机工业协会(CCIA)提出对大楼布线系统标准化的倡仪,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和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开始标准化制定工作。
1991年7月,ANSI/EIA/TIA568即《商业大楼电信布线标准》问世,同时,与布线通道及空间、管理、电缆性能及连接硬件性能等有关的相关标准也同时推出。
1995年底,EIA/TIA 568标准正式更新为EIA/TI A/568A,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出相应标准ISO/IEC/IS11801。
制定EIA/TIA568A标准基于下述目的:
*建立一种支持多供应商环境的通用电信布线系统;
*可以进行商业大楼的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安装;
*建立和种布线系统配置的性能和技术标准。
该标准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
*办公环境中电信布线的最低要求;
*建议的拓扑结构和距离;
*决定性能的介质参数;
*连接器和引脚功能分配,确保互通性;
*电信布线系统要求有超过十年的使用寿命。
时间: 2006-8-5 00:36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4讲 结构化布线综述(2)
结构化布线综述
三、结构化布线的概念
1.定义
结构化布线系统是一个能够支持任何用户选择的话音、数据、图形图像应用的电信布线系统。系统应能支持话音、图形、图像、数据多媒体、安全监控、传感等各种信息的传输,支持UTP、光纤、STP、同轴电缆等各种传输载体,支持多用户多类型产品的应用,支持高速网络的应用。
2.特点
结构化布线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实用性:能支持多种数据通信、多媒体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等,能够适应现代和未来技术的发展;
2)灵活性:任意信息点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如微机、打印机、终端、服务器、监视器等;
3)开放性:能够支持任何厂家的任意网络产品,支持任意网络结构,如总线形、星形、环型等;
4)模块化:所有的接插件都是积木式的标准件,方便使用、管理和扩充;
5)扩展性:实施后的结构化布线系统是可扩充的,以便将来有更大需求时,很容易将设备安装接入;
6)经济性: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维护费用低,使整体投资达到最少。
3.布线系统的构成
按照一般划分,结构化布线系统包括六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支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主干子系统、设备子系统和建筑群主干子系统。
1)建筑群主干子系统
提供外部建筑物与大楼内布线的连接点。EIA/TIA569标准规定了网络接口的物理规格,实现建筑群之间的连接。
2)设备子系统
EIA/TIA569标准规定了设备间的设备布线。它是布线系统最主要的管理区域,所有楼层的资料都由电缆或光纤电缆传送至此。通常,此系统安装在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和程控机系统的主机房内。
3)垂直主干子系统
它连接通讯室、设备间和入口设备,包括主干电缆、中间交换和主交接、机械终端和用于主干到主干交换的接插线或插头。主干布线要采用星形拓扑结构,接地应符合EIA/TIA607规定的要求。
4)管理子系统
此部分放置电信布线系统设备,包括水平和主干布线系统的机械终端和1或交换。
5)水平支干线子系统
连接管理子系统至工作区,包括水平布线、信息插座、电缆终端及交换。指定的拓扑结构为星形拓扑。
水平布线可选择的介质有三种(100欧姆UTP电缆、150欧姆STP电缆及62.5/125微米光缆),最远的延伸距离为90米,除了90米水平电缆外,工作区与管理子系统的接插线和跨接线电缆的总长可达10米。
6)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由信息插座延伸至站设备。工作区布线要求相对简单,这样就容易移动、添加和变更设备。
4.介质及连接硬件的性能规格
在结构化布线系统中,布线硬件主要包括:配线架、传输介质、通信插座、插座板、线槽和管道等。
1)介质
主要有双绞线和光纤,在我国主要采用无屏蔽双绞线与光缆混合使用的方法。光纤主要用于高质量信息传输及主干连接,按信号传送方式可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两种,线径为62.5/125微米。在水平连接上主要使用多模光纤,在垂直主干上主要使用单模光纤。现在,使用100欧姆无屏蔽双绞线已成为一种共识,它分为3类、4类和5类三种。
2)接头及插座
在每个工作区至少应有两个信息插座,一个用于语音,一个用于数据。插座的管脚组合为 :1&2、3&6、4&5、7&8。
3)屏蔽占非屏蔽系统的选择
我国基本上采用北美的结构化布线策略,即使用无屏蔽双绞线十光纤的混合布线方式。
(1)屏蔽的含义
屏蔽系统是为了保证在有干扰环境下系统的传输性能。抗干扰性能包括两个方面,即系统抵御外来电磁干扰的能力和系统本身向外插射电磁干扰的能力,对于后者,欧洲通过了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EMC规范。实现屏蔽的一般方法是在连接硬件外层包上金属屏蔽,层以滤除不必要的电磁波。现已有STP及SCTP两种不同结构的屏蔽线供选择。
(2)屏蔽系统的缺陷
A.接地问题
屏蔽系统的屏蔽层应该接地。在频率低于1MHz时,一点接地即可。当频率高于1MHz时,EMC认为最好在多个位置接地。通常的做法是在每隔波长十分之一的长度处接地,且接地线的长度应小于波长的十二分之一。如果接地不良(接地电阻过大、拦地电位不均衡等),会产生电势差,这样,将构成保证屏蔽系统性能的最大障碍和隐患。
B.系统整体性
屏蔽电缆不能决定系统的整体EMC性能。屏蔽系统的整体性取决于系统中最弱的元器伯。如跳接面板、连接器信息口、设备等。因此,若屏蔽线在安装过程中出现袭缝,则构成子屏蔽系统中最危险的环节。
C.屏幕子流的抗干扰性能
屏蔽系统的屏蔽层并不能低御频率较低的噪声,在低频时,屏蔽系统的噪音至少与非屏蔽系统一样。
而且,由于屏蔽式8芯模块插头无统一标准,无现场测试屏蔽有效程序的方法等原因,人们一般不采用屏蔽双绞线。
四、布线测试
局域网的安装从电缆开始,电缆是整个网络系统的基础。对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测试,实质上就是对线缆的测试。据统计,约有一半以上的网络故障与电缆有关,电缆本身的质量及电缆安装的质量都直接影响到网络能否健康地运行。而且,线缆一且施工完毕,想要维护很困难。
现在,普遍采用5类无屏蔽双绞线完成结构化布线。用户当前的应用环境大多体现在10M网络基础上,因此,有必要对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性能运行测试,以保证将来应用。
对于电缆的测试,一般遵循"随装随测"的原则。根据TSB67的定义,现场测试一般包括:接线图、链路长度、衰减和近端串扰(NEXT)等几部分。
1.接线图
这一测试验证链路的正确连接。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连接测试,而且要确认链路一端的每一个针与另一端相应的针连接,同时,对串绕问题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并及时更正。保证线对正确绞接是非常重要的测试项目。
2.链路长度
根据T1A/E1A606标准的规定,每一条链路长度都应记录在管理系统中。链路的长度可以用电子长度测量来估算,电子长度测量是基于链路的传输延迟和电缆的NVP值来实现的。由于 NVP具有10%的误差,在测量中应考虑稳定因素。
3.衰减
衰减是沿链路的信号损失的测量。衰减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测量应用范围内的全部频率上的衰减,一般步长最大为1MHz。
TSB-67定义了一个链路衰减的公式,并给了了两种测量模式的衰减允许值表。它定义了在20℃时的允许值。
4.近端串扰(NEXT)损耗
NEXT损耗是测量在一条链路中从一对线对另一对线的信号耦合,也就是当信号在一对线上运行时,同时会感应一小部分信号到其他线对,这种现象就是串扰。
TSB-67标准规定,5类链路必须在1-10 MHz的频宽内测试,测试步长为:
*在1-31.25MHz频率范围内,最大步长为0.1MHz;
*在31.26—100MHz频率内,最大步长为0.25MHz。
所有测试均要进行线时间测试。如4对线要进行6组测试。
同时,对NEXT的测试要在两端测试。NEXT并不是测量在近端点产生的串扰值,它只是着乐 在近端点所测量的串扰数值。这个量值会随着电缆长度的衰减而变小,同时远端的信号也会衰减,对其它线对的串扰也相对变小。实验证明:只有在40米内量得的NEXT是较真实的,如果另一端是远于40米的信息插座而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串扰,但测量仪器可能就无法测到这个串扰值,因此,必须进行双向测试。
时间: 2006-8-5 00:3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5讲 布线技术常用名词
布线技术常用名词
应用系统
应采用某种方式传输信息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在综合布线上正常运行。
线缆
线缆是指与信息技术设备相连的电缆、光缆及各种软电缆。
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是由线缆及相关连接硬件组成的信息传输通道,它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综合布线中不包括应用系统中的各种终端设备和转换装置。
建筑群、园区
一个或多个建筑物构成的区域。例如:学校、工厂、机场、小区或军事基地等。
建筑物干线电缆、光缆
在建筑物内连接建筑物配线架与楼层配线架的电缆、光缆。这种电缆、光缆还可用来直接连接同一建筑物内的两个楼层配线架。
建筑群干线电缆、光缆
在建筑群内,连接建筑群配线架与建筑物配线架的电缆、光缆。这种电缆、光缆还可用来直接连接不同建筑物间的建筑物配线架。
水平电缆、水平光缆
连接楼层配线架与信息插座之间的电缆、光缆。
设备电缆、光缆、软线
把应用系统的终端设备连接到配线架的电缆、光缆组件。
工作区电缆、光缆、软线
在工作区内,把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电缆、光缆组件。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一般称为软电缆或跳接线。
电缆单元、光缆单元
型式和类别相同的电缆线对或光纤的组合,电缆单元可以带有屏蔽层。
非屏蔽双绞电缆、对绞电缆
由非屏蔽线对组成的电缆(简称非屏蔽电缆)。当有总屏蔽时,称作带总屏蔽的非屏蔽电缆。
屏蔽双绞电缆、对绞电缆
由屏蔽线对组成的电缆(简称屏蔽电缆)。当有总屏蔽时,称作带电总屏蔽的屏蔽双绞电缆。
混合电缆、光缆
两个或多个不同型式或不同类别的电缆、光缆单元构成的组件,外面包覆一个总护套。护套内还可以有一个总屏蔽。其中,只由电缆单元构成的称为综合电缆;只由光缆单元构成的称为综合光缆;由电缆单元组件和光缆单元组件构成的称为混合电缆。
跳线
不带连接器的电缆线对或电缆单元,用在配线架上交接各种链路。
接插线
一端或两端带有连接器的软电缆或软光缆。用在配线架上连接各种链路,接插线也可用于工作区中。
配线架
使用接插线连接链路的一种交接装置,通过配线盘可以方便地改换或断开链路。
交接
使用接插线或跳线连接电缆、光缆或设备的一种非永久性连接方式。
互连
不用接插线或跳线,一根电缆或光缆直接连接到另一根电缆或光缆及设备的一种连接方式。
配线架
电缆或光缆进行端接和连接的装置。在配线架上可进行互连或交接操作。
建筑群配线架
端接建筑群干线电缆、光缆的连接装置。
建筑物配线架
端接建筑物干线电缆、干线光缆并可连接建筑群干线电缆、干线光缆的连接装置。
楼层配线架
水平电缆、水平光缆与其他布线子系统或设备相连接的装置。
链路
综合布线的两接口间具有规定性能的传输通道。链路中不包括终端设备、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和设备电缆、设备光缆。
通道
连接两个应用设备进行端到端的信息传输路径。一条物理通道可划分为若干条逻辑信道。通道中包括应用系统的设备连接线缆和工作区接插线。
信息插座、引出端
综合布线在各工作区的接口,与水平电缆或水平光缆相连接。工作区的终端设备用接插线连到该接口。
引入设备
将通信电缆或通信光线按照有关规定引入建筑物的相关设备。
公用网接口
公用网与专用网之间的分界点。在多数情况下,公用网接口是公用网设备与综合布线的连接点。
配线间、交接间、电信间
放置配线架、应用设备并进行综合布线交接和管理的一个专用空间。干线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在此进行转接。
设备间
放置电信设备、应用设备 和配线架并进行综合布线交接和管理的空间。
工作区
放置应用系统终端设备的地方。综合布线一般以10M2的面积称为一个工作区。
转接点
在水平布线,不同型式或规格的电缆、光缆相连接的点(例如:扁平电缆与圆电缆或不同对数的电线相连点)。
终端
能通过通道或链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种设备,它以联机方式工作。
信息
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表征与描述。它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符号、序列(如字母、数字)或连接时间的函数(如图像)。
管理点
管理通道的各种交叉连接、直接连接或信息插座的排列。
适配器
这种装置使用不同大小或不同类型的插头与信息匹配;提供引线的重新排列;允许多对电缆分成较小的几股;使电缆间互连。
平衡、非平衡转换器
一种将电气信号由平非平衡或由非平衡转换为平衡的装置。可用在双绞电缆和同轴电缆之间进行阻抗匹配。
弯曲半径
光纤弯曲而不断裂或不引起过多附加损耗的弯曲半径。
电缆夫
一种在电缆末端滑动的装置,它与绞盘或手柄相接,安装时有助于牵引电缆。
连接块、布线块
连接双绞电缆的硬件,可用跳接线或接插线来实现链路的连接。
折射率渐变光纤
折射率沿轴向降低的光纤。光子在芯内反射,光线不断再聚焦,使得光缆向内弯曲,并能比在低射系数区域里传输理更快。这种光纤可提高带宽。
接线张力
安装线缆时,作用在其上的接力的大小,用N(牛顿)来计量。
支持硬件
支架、夹子、柜子、托架、三角架、工具以及其他固定传输介质,将连接硬件与墙壁或吊顶相接的实用工具。
端接块
在各类电缆传输通道配置中,为端接电缆线对并且在110型配线架连接线对的模压塑料板。
线路
传输介质,一般指链路。在SNA环境中指网络的一条链接。
电路、线路
通电导体构成的通电路径;应用系统中任何两点或多点之间的通信链路。
时间: 2006-8-5 07:54
作者: 1997deman
不错啊
时间: 2006-8-5 12:05
作者: 灵魂之光
好东东
时间: 2006-8-6 14:01
作者: bombhuang
顶
时间: 2006-8-6 14:02
作者: bombhuang
前一阵子参加了信息产业部在上海的培训班,
感觉如果真是要提高,
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得更快,
办的培训班几乎就是弄个证件。
时间: 2006-8-6 20:4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6讲 综合布线的产品选型与工程规范
综合布线的产品选型与工程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它是计算机网络的线路基础。它既使语音与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 以下,就综合布线选型原则、市场(品牌、厂商、定位)角度和工程应用角度三方面来讨论:
综合布线系统一般可划分六个子系统:(1)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组成,它包括信息插座、跳线;(2)水平布线子系统:是干线子系统延伸到用户工作区的部分;(3)管理子系统:由交连、互连与I/O组成;(4)干线子系统:从主机房辐射到管理子系统的部分;(5)设备间子系统:由设备间中电缆、连接器等硬件组成;(6)建筑群子系统:是将一个建筑物中的电缆延伸到另外一个建筑物的通信设备上的一部分。
光缆的应用
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光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企业/校园网络在厂区、园区架设/地埋室外多模光缆,为千兆网和ATM网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提供了高带宽(10Mbps-622Mbps)、高传输性、高抗干扰能力支持。
光缆按芯数分为四芯、六芯、八芯三种;按铺设方式分为架空、直埋;按支持的距离分为多模(2km以内)光缆、单模(2公里到几十公里)光缆;其接续方式常见的是熔接、研磨、压接。常用的光纤产品有:光缆、光纤耦合器、光纤终端箱、各种接口形式的光纤跳线、光纤接续设备(光纤接续子、热缩管等)。
选择原则
(1)性能价格比:选择的线缆、接插件、电气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物理和电气性能,而且价格适中;
(2)实用性:设计、选择的系统应满足用户在现在和未来10至15年内对通信线路的要求;
(3)灵活性:做到信息口设备合理,可即插即用;
(4)扩充性好:尽可能采用易于扩展的结构和接插件;
(5)便于管理:有统一标识,方便配线、跳线。
从目前国内市场情况而言,可谓是“群雄并起”,市场上比较著名的欧美厂商有Alcatel、AMP、Datawyler、Hubell、IBM、Krone、Lucent、MOD-TAP、NORDX/CDT、Ortronics、Panduit、RiT、Siemon、Tomas&Betters等等,还有些台湾地区的品牌,如DINTEK(鼎志)、Wonderful(万泰)等。AMP、Lucent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且占有率大,知名度很高。AMP的市场定位在低价位、高性能上,故此分销上做得很有业绩,目前,其市场主流是超五类布线产品。Lucent的市场定位在分销与工程上,价格高一些,因其是布线系统的老牌,故用户对Lucent的产品较为认可。其他厂商的产品也各有特色。
工程应用
综合布线工程一般步骤为:调研—方案设计—土建施工—技术安装—信息点测试—文档整理—维护。
(1)调研:主要任务是询问客户网络需求,现场勘察建筑,根据建筑平面图等资料去结算线材的用量,信息插座的数目和机柜定位、数量,做出综合布线调研报告;
(2)布线方案设计:根据前期勘察数据做出布线材料预算表、工程进度安排表;
(3)土建施工:协调施工队与业主进行职责商谈,提出布线许可,主要是钻孔、走线、信息插座定位、机柜定位、做线缆标识;
(4)技术安装:主要是打信息模块,打配线架、机柜内部安装;
(5)信息点测试:一般测试,采用12点测试仪,单人可以进行,效率较高,主要测试通断情况,深层测试通常可用美国FLUKE DSP-100线缆测试仪,根据TSB-67标准,对接线图(Wire MAP)、长度(Length)、衰减量(Attenuation)、近端串扰(NEXT)、传播延迟(Propagation Delay)五方面数据测试,可打印出详细的测试报告;
(6)文档管理:最终要提供交给客户的峻工报告(材料实际用量表、测试报告、楼层(楼群)配线表,为日后维护提供数据依据;
(7)维护:当线路出现故障时,快速进行响应。
随着国内网络建设空前地高涨,综合布线系统不仅提到用户的议事日程,而且发展迅猛,随着一座座智能大厦拔地而起,用户在选择布线产品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方案需求,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时间: 2006-8-6 20:4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7讲 不同类型的光纤介绍
不同类型的光纤介绍
1.传输用光纤
光纤技术在传输系统中的应用,首先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光网络来实现的。截止目前建设的各种光纤传输网的拓扑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星形、总线形和环形。而进一步从网络的分层模型来说,又可以把网络从上到下分成若干层,每一层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网。也就是说,由各个交换中心极其传输系统构成的网与网还可以继续化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子网,以便使整个数字网能有效地通信服务,全数字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ON)是通信网的总目标。ADSL和CATV的普及、城域接入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加,干线骨干网的扩容都需要不同类型的光纤担当起传输的重任。
2.色散补偿光纤(DCF)
光纤色散可以使脉冲展宽,而导致误码。这是在通信网中必须避免的一个问题,也是长距离传输系统中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一般来说,光纤色散包括材料色散和波导结构色散两部分,材料色散取决于制造光纤的二氧化硅母料和掺杂剂的分散性,而波导色散通常是一种模式的有效折射率随波长而改变的倾向。色散补偿光纤是在传输系统中用来解决色散管理的一种技术。非色散位移光纤(USF)以正的材料色散为主,它与小的波导色散合并以后,在1310nm附近产生零色散。而色散位移光纤(DSF)和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是采用技术手段后,故意把光纤的折射率分布设计为可产生与材料色散相比的波导色散,是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相加后,DSF的零色散波长就移到了1550nm附近。1550nm波长是当今通信网中应用最多的一个波长。在海底光缆传输系统中,则是通过把两种分别具有正色散和负色散的光纤相互结合来组成传输系统进行色散管理的。随着传输系统的距离增长和容量的增加,大量的WDM和DWDM系统投入使用。在这些系统中,为了进行色散补偿又研制出了可在C波段和L波段上工作的双包层和三包层折射率分布的DCF。在C波段上可进行色散补偿的SMF的色散值为60~65 Ps/nm/km,其有效面积(Apff)达到23~28m2, 损耗为0.225~0.265 dB/km。
3.放大用光纤
在石英光纤芯层内掺杂稀土元素就可以制成放大光纤了,如掺铒放大光纤(EDF)、掺铥放大光纤(TOF)等等。放大光纤与传统的石英光纤具有良好的整合性能,同时还具有高输出、宽带宽、低噪声等许多优点。用放大光纤制成的光纤放大器(如EDFA)是当今传输系统中应用最广的关键器件。EDF的放大带宽已从C波段(1530~1560nm)扩大到了L波段(1570~1610nm,放大带宽达80nm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EDF也可在S波段(1460~1530nm)进行放大,业已制造出感应喇曼光纤放大器,在S波段上进行放大。
对于L波段(1530~1560nm)放大光纤,在高输出领域已研发出了双包层光纤。其中第一包层多模传输泵浦光,在纤芯单模包层传输信号光并掺杂钉(Yd)作感光剂,以增大吸收系数。
在解决光纤的非线性方面,采用共掺杂Yb或La(镧)等稀土元素制作出EYDF光纤。这种光纤几乎无FWM发生。这是因为Yb离子与Er离子集结后增大了Er离子集结后增大了Er离子间的距离,解决了由于Ev 离子过度集中集结而引起的浓度消光,同时也增加了Er离子掺杂量,提高了增益系数,从而降低了非线性。
对于L波段(1570~1610nm)放大光纤,已报导日本住友电工研发的采用C波段EDF需要长度的1/3短尺寸EDF而扩大到L波段的EDF。制作成功适合40Gb/s高速率传输,总色散为零的L波段三级结构光纤放大器。该放大器第一段为具有负色散的常规EDF,而第二、三段波长色散值为正值的短尺寸EDF。
对于S波段(1460~1530nm)放大光纤,日本NEC公司采用双波长泵浦GS—TD FA进行了10.92 Tb/S的长距离传输试验,利用1440nm和1560nm双波长激光器(LD)实现了29%的转换率;NTT采用单波和1440nm双通道泵浦激光器实现了42%的转换率(掺铥浓度为6000ppm);Alcatei公司采用1240和1400nm多波喇曼激光器实现了48%转换率,同时利用800nm 钛兰宝石激光器和1400多级喇曼激光器双波长泵浦实现了50%的转换率,最新报导日本旭硝公司又提出了以铋(Bi)族氧化物玻璃为基质材料的S波段泵浦放大方案。简言之,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课题是如何降低声子能量成份的缠杂量和提高量子效率问题。
时间: 2006-8-6 20:4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8讲 布线系统的3dB原则
布线系统的3dB原则
在越来越多的超五类和六类的布线系统测试中,回波损耗(RL)的测试工作愈发重要。这是因为, 全双工的网络系统需要合格的回波损耗,以避免发送信号端错误地将回波信号识别为有效信号。人们在实践中发现, 这个参数的测试结果给测试人员带来许多疑问。在此,笔者引用一例来说明这个参数引发的一个不常见的问题。在业界, 这个问题通常也叫做“3dB原则”。
对于布线性能的测试,测试人员很难容忍测试仪测试的结果出现负值。因为负值意味着所测试的链路性能没有达到标准要求, 是失败的链路。
如果使用像Fluke DSP4000/4300这类的测试仪,测试人员会很快查到链路的故障点。而对于通过测试的链路, 人们可以认为它在整个测试带宽下都是满足要求的。但是, 满足要求的测试结果是不是在整个带宽下一定都比标准要求的值要好呢?答案是: 不一定。
我们从用户处得到过这样的数据,报告给出了每个参数的最差情况的值,当然这些值都是正的。但是问题出现了,具体见图1
图1给出了一条电缆的回波损耗的图形报告。在图1中,36线对的最坏情况是在频率为45.0MHz时发生的,此结果我们可以接受, 因为最坏点要比标准所规定的好1.4dB。但是,在这个图上明明出现了两个和标准交叉的点,那么, 这种情况为什么不是最坏的点、而测试总结果被通过了呢?


图2和图3放大了这两个和标准曲线交叉的点,余量分别为-0.9dB和-0.3dB,从表面上看, 最坏的情况应该是图2给出的和标准交叉的点,而且总结果也应该是失败的。
但是因为衰减是频率的函数,36线对44MHz之后的衰减都小于3dB(44MHz回波损耗余量为1.9dB)。这就是3dB原则的体现: 如果在测试的频带内衰减有小于3dB的点,那么,这些点上所产生的回波损耗即使超出了标准所规定的极限, 也可认为对数据的传输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不作为最差的情况被列出来。对于没有图形结果的数据,测试报告是不体现这些点的, 因为它们并不是最坏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前面的疑问。 Fluke的电缆管理软件CMS会把衰减小于3dB的频段上的标准值用虚线标出来,如图2和图3所示。但是,即使出现负值, 我们也可以不关注这些点,因为这段范围对我们的测试结果没有影响。另外,当链路长度很短的时候, 可能整个频率段都会落在3dB的范围之内。但是,人们不要忘记回波损耗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电缆性能和电缆与各连接器的连接。
回波损耗的3dB原则适用于超五类和六类的测试中。
时间: 2006-8-6 20:5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39讲 综合布线中手持式测试仪的分类和区别
综合布线中手持式测试仪的分类和区别
手持式测试仪的主要功能与特点是满足于现场工作的实际需要。在价格,性能和应用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在综合布线的测试与维护领域,依据它们所进行的测试功能,可以分成三个大类:验证测试,鉴定测试和认证测试。虽然这三个类别的测试仪在某些功能上可能有重叠,但每个类别的仪器都有其特定的使用目的。
验证测试仪可以解决的问题是:“线缆连接是否正确?”验证测试仪通常被网络工程师当作解决线缆故障的首选仪器。
鉴定测试仪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布线系统能支持所选用的网络技术么?例如100Base-Tx ,千兆以太网等)” 鉴定测试仪功能更全,使得网络工程师可在其帮助下诊断现有布线系统和对交换机端口进行维护。
认证测试仪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布线系统符合有关标准么?(例如TIA-568-B.1 六类链路或是ISO 11801 第2 版E 级链路的标准)”这类仪器适用于布线系统的专业人员,以确保新的布线系统完全满足布线系统相关标准的要求。
详述验证测试仪
验证测试仪具有最基本的连通行测试功能(例如接线图测试和音频发生等)。有些验证测试仪还有其他一些附加功能,例如用于测试线缆长度或对故障定位的TDR(时域反射)技术。也许还可以检测到线缆是否已接入交换机或检查同轴线的连接等。验证测试仪在现场环境中随处可见,简单易用,价格便宜,通常作为解决线缆故障的入门级仪器。对于光缆来说,VFL 可视故障定位仪也可以看成是验证测试仪,因为它能够验证光缆的连续性和极性。
详述鉴定测试仪
鉴定测试仪不仅具有验证测试仪的那些功能,而且还要有所加强。鉴定测试仪最主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判定被测试链路所能承载的网络信息量的大小。TIA-570-B 标准中说:“链路鉴定通过测试链路来判定布线系统所能够支持的网络应用技术(例如100Base-Tx, 火线等)。” 例如您有两根链路但不知道它们的传输能力。链路A 和链路B 都通过了接线图验证测试。然而,鉴定测试会告诉您链路A 最高只能支持10Base-T, 链路B 却能支持千兆以太网。鉴定测试仪能生成测试报告,可用于安装布线系统时文档备案和管理。这类测试仪有一个独特的能力就是可以诊断常见的可导致布线系统传输能力受限制的线缆故障,该功能远远超出了验证测试仪的基本连通性测试。
鉴定测试仪处于中间地带。它们比验证测试仪功能强大许多,他们的设计目的是操作者只需要几少的培训就可以判断布线系统是否可以“工作”,如果不能又是为了什么。但无论如何它们在功能上与线缆人证测试仪都是无法相比的,也是不可能替代线缆认证测试仪的。
详述认证测试
认证测试是线缆置信度测试中最严格的。认证测试仪在预设的频率范围内进行许多种测试,并将结果同TIA 或ISO 标准中的极限值相比较。这些测试结果可以判断链路是否满足某类或某级(例如超5 类,6 类,D 级)的要求。此外,验证测试仪和鉴定测试仪通常是以通道模型进行测试,认证测试仪还可以测试永久链路模式。永久链路模型是综合布线时最长用的安装模式。另外,认证测试仪通常还支持光缆测试,提供先进的图形争端能力并提供内容更丰富的报告。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只有认证测试仪能提供一条链路是“通过”或“失败”判定能力。

鉴定测试仪能替代认证测试仪么?
就像前文提到的,每类仪器独有其不同的设计目的。如果你是处于故障诊断的环境中,需要依据TIA 或ISO 标准明确的显示被测试链路是未通过超5 类或是6 类的性能要求,那么认证测试仪就是您唯一的选择。如果你是集成商,需要向业主表明所有的链路都是正确安装的,您就必须进行认证测试。如果您要同时面对光缆和双绞线的布线测试工作,认证测试仪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如果您是网络工程师,布线系统没有备案的文档,而且需要知道该系统能否支持100Base-Tx 网络,鉴定测试仪时完成这种工作最快速也最经济的选择。如果在现有的布线系统基础上进行少量的增减,移动,变更等,或是搭建一个临时的网络只需要鉴定它是否支持某种特定的网络技术,鉴定测试就足够了。如果要为较多的人员配备线缆诊断功能较强的测试仪,从预案算方面考虑线缆鉴定测试仪是最好的选择。
时间: 2006-8-6 20:5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0讲 光纤接续方法
光纤接续方法
1.端面的制备
光纤端面的制备包括剥覆、清洁和切割这几个环节。合格的光纤端面是熔接的必要条件,端面质量直接影响到熔接质量。
1.1光纤涂面层的剥除
光纤涂面层的剥除,要掌握平、稳、快三字剥纤法。“平”,即持纤要平。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紧光纤,使之成水平状,所露长度以5cm为准,余纤在无名指、小拇指之间自然打弯,以增加力度,防止打滑。“稳”,即剥纤钳要握得稳。“快”即剥纤要快,剥纤钳应与光纤垂直,上方向内倾斜一定角度,然后用钳口轻轻卡住光纤右手,随之用力,顺光纤轴向平推出去,整个过程要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1.2裸纤的清洁
裸纤的清洁,应按下面的两步操作:
1)观察光纤剥除部分的涂覆层是否全部剥除,若有残留,应重新剥除。如有极少量不易剥除的涂覆层,可用绵球沾适量酒精,一边浸渍,一边逐步擦除。
2)将棉花撕成层面平整的扇形小块,沾少许酒精(以两指相捏无溢出为宜),折成“V”形,夹住以剥覆的光纤,顺光纤轴向擦拭,力争一次成功,一块棉花使用2~3次后要及时更换,每次要使用棉花的不同部位和层面,这样即可提高棉花利用率,又防止了探纤的两次污染。
1.3裸纤的切割
裸纤的切割是光纤端面制备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精密、优良的切刀是基础,而严格、科学的操作规范是保证。
1)切刀的选择。
切刀有手动(如日本CT—07切刀)和电动(如爱立信FSU—925)两种。前者操作简单,性能可靠,随着操作者水平的提高,切割效率和质量可大幅度提高,且要求裸纤较短,但该切刀对环境温差要求较高。后者切割质量较高,适宜在野外寒冷条件下作业,但操作较复杂,工作速度恒定,要求裸纤较长。熟练的操作者在常温下进行快速光缆接续或抢险,采用手动切刀为宜;反之初学者或在野外较寒冷条件下作业时,采用电动切刀。
2)操作规范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训练掌握动作要领和操作规范。首先要清洁切刀和调整切刀位置,切刀的摆放要平稳,切割时,动作要自然、平稳、勿重、勿急,避免断纤、斜角、毛刺及裂痕等不良端面的产生。另外学会“弹钢琴”,合理分配和使用自己的右手手指,使之与切口的具体部件相对应、协调,提高切割速度和质量。
3)谨防端面污染
热缩套管应在剥覆前穿入,严禁在端面制备后穿入。裸纤的清洁、切割和熔接的时间应紧密衔接,不可间隔过长,特别是以制备的端面,切勿放在空气中。移动时要轻拿轻放,防止与其他物件擦碰。在接续中应根据环境,对切刀“V”形槽、压板、刀刃进行清洁,谨防端面污染。
2.光纤熔接
光纤熔接是接续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性能熔接机和熔接过程中科学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2.1熔接机的选择
应根据光缆工程要求,配备蓄电池容量和精密度合适的熔接设备。按照经验,日本FSM—30S电弧熔接机性能优良、运行稳定、熔接质量高,且配有防尘防风罩、大容量电池,适宜于各种大中型光缆工程。而西门子X—76熔接机体积较小、操作简单、备有简易切刀,蓄电池和主机合二为一,携带方便,精度比前者稍差,电池容量较小适宜于中小型光缆工程。
2.2熔接程序
熔接前根据光纤的材料和类型,设置好最佳预熔主熔电流和时间以及光纤送入量等关键参数。熔接过程中还应及时清洁熔接机“V”形槽、电极、物镜、熔接室等,随时观察熔接中有无气泡、过细、过粗、虚熔、分离等不良现象,注意OTDR测试仪表跟踪监测结果,及时分析产生上述不良现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多次出现虚熔现象,应检查熔接的两根光纤的材料、型号是否匹配,切刀和熔接机是否被灰尘污染,并检查电极氧化状况,若均无问题则应适当提高熔接电流。
3.盘纤
盘纤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盘纤方法,可使光纤布局合理、附加损耗小、经得住时间和恶劣环境的考验,可避免因挤压造成的断纤现象。
3.1盘纤规则
1)沿松套管或光缆分歧方向为单元进行盘纤,前者适用于所有的接续工程;后者仅适用于主干光缆末端且为一进多出。分支多为小对数光缆。该规则是每熔接和热缩完一个或几个松套管内的光纤、或一个分支方向光缆内的光纤后,盘纤一次。优点是避免了光纤松套管间或不同分支光缆间光纤的混乱,使之布局合理、易盘、易拆,更便于日后维护。
2)以预留盘中热缩管安放单元为单位盘纤,此规则是根据接续盒内预留盘中某一小安放区域内能够安放的热缩管数目进行盘纤。避免了由于安放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同一束光纤参差不齐、难以盘纤和固定,甚至出现急弯、小圈等现象。
3)特殊情况,如在接续中出现光分路器、上/下路尾纤、尾缆等特殊器件时要先熔接、热缩、盘绕普通光纤,在依次处理上述情况,为了安全常另盘操作,以防止挤压引起附加损耗的增加。
3.2盘纤的方法
1)先中间后两边,即先将热缩后的套管逐个放置于固定槽中,然后再处理两侧余纤。优点:有利于保护光纤接点,避免盘纤可能造成的损害。在光纤预留盘空间小、光纤不易盘绕和固定时,常用此种方法。
2)从一端开始盘纤,固定热缩管,然后再处理另一侧余纤。优点:可根据一侧余纤长度灵活选择铜管安放位置,方便、快捷,可避免出现急弯、小圈现象。
3)特殊情况的处理,如个别光纤过长或过短时,可将其放在最后,单独盘绕;带有特殊光器件时,可将其另一盘处理,若与普通光纤共盘时,应将其轻置于普通光纤之上,两者之间加缓冲衬垫,以防止挤压造成断纤,且特殊光器件尾纤不可太长。
4)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图形盘纤。按余纤的长度和预留空间大小,顺势自然盘绕,且勿生拉硬拽,应灵活地采用圆、椭圆、“CC”、“~”多种图形盘纤(注意R≥4cm),尽可能最大限度利用预留空间和有效降低因盘纤带来的附加损耗。
4.确保光缆接续质量
加强OTDR测试仪表的监测,对确保光纤的熔接质量、减小因盘纤带来的附加损耗和封盒可能对光纤造成的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个接续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OTDR测试仪表的四道监测程序:
1)熔接过程中对每一芯光纤进行实时跟踪监测,检查每一个熔接点的质量;
2)每次盘纤后,对所盘光纤进行例检,以确定盘纤带来的附加损耗;
3)封接续盒前对所有光纤进行统一测定,以查明有无漏测和光纤预留空间对光纤及接头有无挤压;
4)封盒后,对所有光纤进行最后监测,以检查封盒是否对光纤有损害。
5.结论
光缆接续是一项细致的工作,特别在端面制备、熔接、盘纤等环节,要求操作者仔细观察,周密考虑,操作规范。
总之,,要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勤于总结和思考,才能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降低接续损耗,全面提高光缆接续质量。
时间: 2006-8-6 20:5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1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1)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化大厦和智能化小区的建设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有线电视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它将成为未来高速信息公路的主要站点。
智能化大厦可分为综合性大型商厦、商务写字楼、大型企业办公大楼、政府办公大楼、新闻、通信、银行、医院、宾馆、住宅大楼等,不同用途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当然也有不同的布线要求,本文以办公大楼计算机综合管理网络系统的综合布线为例,从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则、要求、设计依据、组成、产品选型、管槽设计与管线铺设及系统测试几个方面,阐述智能化办公大楼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网络系统建设目的和具体要求
1).系统建设目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网络信息平台是要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大楼的所有计算机网络资源互联起来,进行合理利用、配置和共享,充分体现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先进、高效、快捷的特性。实现电视台及有线电视网络综合管理自动化。包括新闻稿件处理系统、磁带管理系统、有线电视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有线电视网络收费系统、有线电视网络故障申告系统及人事、收支管理系统。
2).网络建设的具体要求:计算机综合管理网络主干采用交互式百兆以太网技术,实现以机房为网络中心的网络主干的百兆带宽传输。网络小型机、服务器和计算机可以通过超五类双绞线(10M/100M自适应)联结到主交换机。网络协议采用TCP/IP。
二、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则
1).用户至上原则
计算机综合管理网络系统楼宇内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则首先是基于智能化大厦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为基础,并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最大限度满足用户提出的功能需求,并针对业务的特点,确保使用性。
2).先进性
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趋势,在技术上适度超前,使提出的方案保证将大厦建成先进的、现代化的信息大厦。
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充分考虑楼宇内所涉及的各部门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保证整个系统的先进性合理性,实现分散式控制,集中统一式管理。总体结构具有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可以集成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先进产品,使整个系统可随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
4).标准化和扩展性
网络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依照国际和国家的有关标准进行。此外根据系统总体结构的要求,各个子系统必须结构化和标准化,并代表当今最新的技术成就。
5).经济性
在实现先进性、可靠性的前提下,达到功能和经济的优化设计。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综合化布线大楼能够满足智能大厦的各项指标。
三、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
大楼综合布线应满足现代化办公要求,即用户能快捷准确地传输文件、发送传真、上网查询、收发电子邮件以及能够满足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应用的要求。具体如下:
1).能支持数据高速高质量的传输;
2).能支持话音的准确传输;
3).提供统一线路规格和设备接口;
4).具备完整的产品结构,从UTP、光纤、连接、模块以及工具等系列产品。
时间: 2006-8-6 20:56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2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
四、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依据
1).标准:IEEE802.3 10-BASE-T; IEEE802.3 100BaseTx,100BaseFx; IEEE802.3 1000BaseSx,1000BaseLx;EIA/TIA 568EIA/TIA-TSB 36/40工业标准及国际商务建筑布线标准;ISO/IEC 11801;ISO/IEC JTC1/SC25/WG3;ANSI FDDI/TPDDI 100Mbps;CCITT ATTM155Mbps;CCITT ATM622Mbps。
2).安装与设计规范:中国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结构化布线系统设计总则;市内电话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五、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综合布线系统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即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从理论上讲,大型布线系统需要用铜介质和光纤介质部件将六个子系统集成在一起,根据IBDN的设计思想,本系统设计方案包括:
建筑群子系统
采用多模光缆连接新、旧广电大楼、工商银行中心计算机房的主机及网络设备;
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实现数据终端设备,程控交换机和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
设备间子系统
采用BIX跳接式配线架,连接交换机;采用光纤终结架连接主机及网络设备;设备间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中为各类信息设备(如计算机网络互联设备、程控交换机等设备)提供信息管理,信息传输服务。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它包括网络集线器(HUB)设备、网络智能交换集线器(Intelligent Switcher)及设备的连接线。我们采用了标准的19”机柜,可以将这些设备(Switch, Hub)集成到柜中,便于统一管理。它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输出线通过主干线子系统相连接, 构成系统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环节,同时它通过配架的跳线控制所有总配线架(MDF)的路由。
水平子系统
将设备间子系统的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数据部分和语音部分均用采用ISDN增强型五类双绞线;水平子系统的作用是将主干子系统的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的数据、图形等电子信息交换服务将采用四对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Cat. 5 UTP )布线。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是目前性能价格比最好的高品质传输介质,其性能指标完全符合ANSI/EIA/TIA-568标准,能够保证在100米范围内传输率达到并超过100MBps。根据超5类UTP用于支持100MBps传输的最大距离为100米设计,设计线从配线架至最远端(工作区)的端口小于90米。
水平子系统由8芯非屏蔽双绞线组成。常用的双绞线有3类线和超5类线。3类线可用于电话和16Mbps的数据传输;超5类线传输数据的速度可到100Mbps。为适应以后扩展的要求并最大限度保护投资,本方案采用全超5类线模式。
工作区子系统
为用户提供一个既符合IBDN标准,又可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标准。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跳线和信息插座所组成,通过插座即可以连接计算机或其它终端。水平系统的双绞线一端在这里端接。每个面板有超5类插座,插座装在面板上。安装在每一个工作位置上。插座选用8芯RJ45型。跳线用于连接插座与PC。跳线的两端带RJ45插头。考虑配备双孔插座。电脑、电话可按用户的需要,随意跳接。
管理子系统
配线架管理模块,与水平双绞线连接选用先进通用的19”标准模块化配线架。电脑配线采用单跳方式,跳线在集线器与配线架之间跳接。跳线采用超5类UTP,RJ45接头。可用带黄色标号绳的HUB跳线,考虑调节距离后定长制作,每一根跳线均经过五类测试仪的多指标测试,完全满足标准所规定的跳线各项指标,支持超过100M的数据传输速率。标号绳加在跳线的两端,标号对应,避免了将来管理中查线的不便,非常便于管理。
本系统全部采用超五类标准信息模块连接数据和语音设备,为以后计算机系统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间: 2006-8-6 20:57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3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3)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
六、综合布线产品的选型
楼宇间采用光缆连接,主干网为百兆光纤以太网。楼宇内的室内布线我们采用IBDN结构化布线系统,从端到端采用超五类接插件产品,支持Ethernet 、Token Ring、 CDDI 、ATM及多媒体技术,且以开放式的原则,支持众多厂家的产品及设备。
1).信息插座:数据和语音均采用MDVO模块式超五类信息插座。
2).传输介质:水平——数据和语音均采用IBDN Plus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 建筑群——采用室外六芯多模光纤。
3).配线架:数据采用IBDN光纤终端盒及PS5 HD系列模块式配线架。
4).跳线:数据部分采用两芯SC-SC光纤跳线和高速模块跳线。
七、布线系统管槽设计与管线铺设
由于安装的是非屏蔽双绞线,对接地要求不高,可在与机柜相连的主线槽处接地。
线槽的规格是这样来确定的:线槽的横截面积留40%的富余量以备扩充, 超5类双绞线的横截面积为0.3平方厘米。
线槽安装时,应注意与强电线槽的隔离。布线系统应避免与强电线路在无屏蔽、距离小于20cm情况下平行走3米以上。如果无法避免,该段线槽需采取屏蔽隔离措施。进入家具的电缆管线由最近的吊顶线槽沿隔墙下到地面,并从地面镗槽埋管到家具隔断下。
管槽过渡、接口不应该有毛刺,线槽过渡要平滑。
线管超过两个弯头必须留分线盒。
墙装底盒安装应该距地面30厘米以上,并与其他底盒保持等高、平行。
线管采用镀锌薄壁钢管或PVC
时间: 2006-8-6 21:00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4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4)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
八、布线系统的测试
1.双绞线系统的测试
1).连接正确性测试
A.双绞线系统中,水平子系统的4对非屏蔽双绞线(UTP)的连接都是按标准来进行的,在配线架一端都按以下方式来连接。
第一对:白蓝 第二对:白橙
蓝白 橙白
第三对:白绿 第四对:白棕
绿白 棕白
而对信息插座的连接,则是按几种标准来实现的,即4对双绞线可按EIA/TIA568A、EIA/TIA568B、USOC等标准来实现连接。
建议采用568A连接方式,该方式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白绿 绿白 白橙 橙白 白蓝 蓝白 白棕 棕白
EIA/TIA568A是IBDN习惯用的方式。
在穿线施工中,负责穿线施工的单位,可能因为用力过大或不正确的穿线方法或被所用金属线槽之边沿的锋刃将线缆全部或部分割断、拉断而造成缆线开路,也即缆线不能连续。测试结果:所有连接完好的信息点连接的正确性要保证100%;必须保证所有信息点无短路现象存在,即无短路信息点;所有信息点中,一对线开路的信息点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所有信息点中,二对线开路的信息点所占比例不超过1%。
B.垂直子系统中,缆线的连接正确性由色码得到保证,色码编排如下:
线对号 端部颁标准 环箍
1—5 白(W) 蓝(BL)
6—10 红(R) 橙(O)
11—15 黑(BK) 绿(G)
16—20 黄(Y) 棕(BR)
21—25 紫(V) 灰(S)
按排序组合,如1—5线对有:白蓝、蓝白为第一对线;白橙、橙白为第二对线;白绿、绿白为第三对线;白棕、棕白为第四对线;白灰、灰白为第五对线。其它依此类推,安装时按顺序按此色标进行,方可保证连接的正确性。
2).衰减测试
衰减是由于线缆阻抗(R、L、C)的原因而导致信号变弱。
测试条件:对五类线及相关产品实现从1.0MHZ—100MHZ的测试,测试温度为20℃—30℃,信息点到配线室距离不超过90米。
测试方法:被测线路一端接仪器;另一端接Loopback;仪器的显示器上将显示测试结果或结论,一般显示通过或不通过。
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在不超过表格(1)所示结果的情况下,视为测试通过。

表(1)
对垂直子系统中的多芯双绞线之衰减测试,其结果不大于表(2)所示的值视为通过。

表(2)
3).近端串扰(NEXT)测试
近端串扰对本身终接点(跳线架、信息插座)处的非双绞线金属介质很敏感,同时,对粗劣的安装也非常敏感。例如在终点处的不绞线长度至多不能超过13mm(对五类线而言),或25mm(对四类线而言)等。因此,对NEXT的测试相当重要。
NEXT(dB)=20log10 Vn/Vi
Vi 输入值(也是正常电压值),Vn是所产生干扰信号,因为 Vn< Vi,下面表中出现的NEXT值实为负数。
测试对象:五类产品的联合测试。
测试条件:五类线及相关产品实现从1.0MHZ—100MHZ测试,测试温度为20℃—30℃;信息点到配线架距离不超过90米。
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将显示在仪器上,一般显示通过或不通过,显示的测试结果不应超过表(3)所示之值。(注意,表中值为负数)

表(3)
对垂直子系统中的多芯双绞线之测试,其结果如表(4)所示的值视为通过。

表(4)
2.光缆系统的测试
由于在光缆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光缆的镉铺设,光缆的弯曲半径,光纤的熔接、跳线,更由于设计方法及物理布线结构的不同,导致两网络设备间的光纤路径上光信号的传输衰减有很大不同。
办公大楼计算机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完全遵循EIA/TIAS568的标准进行,使用星型的物理拓扑结构。这样,任两个网络设备连接时,其间光信号的传输衰减可绝对限制在FDDI或IEEE802.3FOIRL规定的范围之内。
根据标准规定和设计方法,应充分保证任两段已熔接好的光缆中的光纤,连同跳线与连接线一起,总的衰减应在10dB(850nm)之内。
测试条件:熔接后的光缆连同跳线的综合测试:被测光纤规格62.5/125微米多模光纤。
测试结果:对任一段熔接好的光纤数据通路,其衰减值限制如下:
4DB:1300nm
5dB:850nm
这样才能绝对保证任两段光纤连接起来,总的衰减值小于9dB(1300nm)或 10dB(850nm)。
自1984年美国康乃克州的一幢智能大楼问世以来,智能化建筑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并对其制定出相应的技术政策和标准,使得其迅猛发展,风靡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我国,1995年上海世贸大厦的投入使用,开创国内智能化大厦的先河。目前,智能化大厦和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已经在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兴盛起来,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的产物,同样应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
时间: 2006-8-6 21:01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5讲 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s,缩写SCS)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型拓扑结构。它能适应任何大楼或建筑物的布线系统。其代表产品是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缩写PDS)。另外,还有两种先进的系统,即智能大楼布线系统(IBS)和工业布线系统(IDS)。它们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基本相同,差别是PDS以商务环境和办公自动化环境为主。
PDS一般采用模块化设计和物理分层星型拓扑结构,传输语音、数据、图像以及各类控制信号。
PDS的结构可分6个独立的子系统(模块)。
1.工作区(终端)子系统(WORK AREA SURSYSTEM)
工作区布线子系统由终端设备到信息插座的连线(或软线)组线,它包括装配软线、连接器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I/O之间搭桥,信息插座有墙上、地上、桌上、软基型多种,标准有RJ45/RJ11的单、双、多孔等各种类型
2.水平布线子系统(HORIZONTAL SUBSYSTEM)
水平布线子系统将电缆从楼层配线架连接到各用户工作区上的信息插座上,一般处在同一楼层。通常可以采用5类8芯4对双绞线,符合或超过EIA/TIA一568标准
3.垂直干线子系统(RISER BACKBONE SURSYSTEM)
垂直干线子系统指各楼层配线架与主配线架间的大对数多芯铜缆或光缆组成,或二者混用。它是综合布线系统的神经中枢,其主要功能是将主配线架系统与各楼层配线架系统连接起来。
4.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 SUBSYSTEM)
管理子系统由楼层配线架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垂直干缆线与各楼层水平布线子系统相连接。布线系统的优势和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管理子系统上,只要简单地跳一下线就可完成任何一个结构化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以对任何一类智能系统的连接,极大地方便了线路重新布局和网络终端的调整。光纤连接时,要用光纤接续箱(LIU),箱内可有多个ST连接器安装孔,箱体箱内的线路弯曲设计应符合62.5/125微米多模光纤的弯曲度要求,光纤接头用STII,由陶瓷材料制成,最大信号衰减小于0.2dB,光耦合器可作为多模光纤与网络设备或光纤接续装置上的连接,配线架和光纤接续箱通常设在弱电井或设备间内,用来连接其它子系统,并对它们通过跳线进行管理
5.设备间子系统(EQUIPMENT SUBSYSTEM)
设备间子系统由主配线架和各公共设备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公共设备(如计算机主机、数字程控交换机、各种控制系统、网络互连设备)等与主配线架连接起来。该子系统还包括电气保护装置等。
6.建筑群向连接子系统(CAMPUS BACKBONE SUBSY5TEM)
该子系统是指主建筑物中的主配线架延伸到另外一些建筑物的主配线架的连接系统。与垂直子系统类似,通常采用光缆或大对数铜缆连接。它是整个布线系统的一部分(包括传输介质)并支持提供楼群之间通信所需的硬件,其中有电缆、光缆和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设备。
时间: 2006-8-6 21:0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6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1)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第1章 概述
1.1 目的
这个标准确定了一个可以支持多品种多厂家的商业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同时也提供了为商业服务的电信产品的设计方向。即使对随后安装的电信产品不甚了解,该标准可帮您对产品进行设计和安装。在建筑建造和改造过程中进行布线系统的安装比建筑落成后实施要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这个标准确定了各种各样布线系统配置的相关元器件的性能和技术标准。为达到一个多功能的布线系统,已对大多数电信业务的性能要求进行了审核。业务的多样化及新业务的不断出现会对所需性能作某些限制。用户为了了解这些限制应知道所需业务的标准。
1.2 相关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一系列关于建筑布线中电信产品和业务的技术标准之一。本文连同相关的标准满足了电信行业发展企业结构的需要。为电信服务的商业建筑标准(EIA/TIA-569) (Ref B1.3) 和住宅及小型商业区综合布线标准(EIA/TIA-570)(Ref B1.2)。
1.3 标准的说明
标准分为强制性和建议性两种。所谓强制性是指要求是必须的,而建议性要求意味着也许可能或希望。(这两种概念将在本文中交替出现)。 强制性标准通常适于保护、生产、管理,兼容:它强调了绝对的最小限度可接受的要求,建议性或希望性的标准通常针对最终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在统计范围内确保全部产品同使用的设施设备相适应体现了这些准则。另一方面,建议性准则是用来在产品的制造中提高生产率,无论是强制性的要求还是建议性的都是为同一标准的技术规范。建议性的标准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未来的设计要努力达到特殊的兼容性或实施的先进性。 在本文中。图表中的注释是标准的一个正式的部分,是用来提供有益的建议。 其他文件的引用除了特殊说明外都指的是标准的最新修定本。 该标准是现行使用的,文中所涉及的标准都是服从修订本的,而且通过在网络的工作过程及终端设备的布线技术中得到了验证。
时间: 2006-8-6 21:0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7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2)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第2章 范围
2.1 这个标准对于一座建筑直到包括通信插口和校园内各建筑物间的综合布线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要求,它对一个带有被认可的拓朴和距离的布线系统,对以限定实施参数为依据的媒体进行了说明。并对连接器及插头引线间的布置连接也做了说明。
2.2 由这些标准限定的建筑的综合布线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支持不同类型的商业区,办公面积从3000平方米到100万平方米,可为多达5万人同时工作。
2.3 由这些标准规定的综合布线系统的使命寿命十年以上。
2.4 这个标准适于办公地点要求的商业建筑的综合布线。为工业企业服务的综合布线标准准备在其他文件中作说明。
第3章 定义及名词缩写
这部分主要讲专用名词的定义及缩写。它们都有其具体的技术含义或是该标准的技术专用词。这里也包括了适于个别专业技术的定义。
3.1 定义
转接器(ADAPTER)
是一种器件,用来使各种型号的插头相互匹配或接人设备通信插口。它也可用来重新安排引线,使大对数电缆转成小的线群,并能使电缆间相互连接桥接配线(BRIDGGED TAP)在几个布线点的同一电缆上的线对可在配线点上重复使用。
电缆(CABLE)
具有单根或多根导线连接器或光纤的密封护套可以单根或成组使用。
商业大楼(COMMERCIAL BUILDING)
办公大楼或大搂的一部分。
跳接跳线箱(CROSS-CONNECT)
是一种机械式结构,将它安装在墙上或机架内,作为楼内电缆线路的管理,调整和配线。
输入最近点(MINIMUM POINT OF ENTRY)
指离跨过地界线的载波设备的最近可用点或离进入多元建筑或建筑群布线地点的最近可用点。
多模光纤(MULTIMODE OPTICAL FIBER)
种光纤,它可有许多约束光。这种光纤既可是渐变折射率光纤也可是跃变折射率光纤。多模光纤比单模光纤有大得多的模场直径。
光纤跳接箱(OPTICAL CROSS CONNECT)
个交叉连接单元,用作电路管理,它提供了带有光跳线的光纤连接。
光纤互连(OPTICAL INTERCONNECT)
在布放光缆现场需要光缆或光缆中每一单根光纤直接连接而不需要光跳线。
光纤电缆(opnCAL FIBER cABix)
内有加强材料的一条或多条光纤(玻璃或塑料〕带护套的电缆。
光跳线(13AThH COBD)
条作为光纤电缆终端的连接线,用来在交叉连接处接人通信电懈。
接线板(PAThH PANEL〕
个便于移动和重新配置跳接点的接线板、搂插线、底板系统。
用户小交换机(PBX)
用户交换系统,通常服务于某个组织,像商业机构和政府机构,并安装在用户区。
它可以在大楼利房屋内或电信网内交换通情信号。有时也呵提供从数据终端到计算机的连接。
电信(TELECOMMUNICATION)
符号、信号、记录、图像和声否或是任何由线路、广播、电视、光或其他电磁系统传播的自然信息的发迭、发射和接收。
通信插口(TELECOMMUNICATION OUTLET)
在工作区小的连接器,水平布线系统电缆接在端头上并可接收一匹配的连接器。
转接点(TRANSITION)
水平布线的一个乎元。在这贝扁平电缆可接到其他型电缆上。
工作区(WORK AREA)
工作人员利用电信终端设备进行工作的地方。
3.2 名词缩写

时间: 2006-8-6 21:07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8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3)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第4章 水平布线
4.1 概述
水平布线是综合布线结构的一部分,它从工作区的信息插口一直到管理区,内有工作区的管理区,水平电缆的终端跳线架。 完成水平布线的设计后,就要考虑以下的日常业务和系统:
(1)语音通信业务
(2)室内交换设备
(3)数据通信
(4)局域网
为了满足当今电信的需求水平布线应便于维护和改进适应新的设备和业务变化。水平缆线的类型和设计的选择对于大楼布线的设计来说就相当重要,为避免和减少因需求变化带来水平布线的变动,应考虑水平布线应用的广泛性。 同时还要考虑水平布线离电气设备多远会造成高强度的电磁干扰。大楼内的机械设备如发电机和变压器以及工作区的复印设备都属于这类电气设备。
4.2 拓扑
水平布线是星型拓朴结构,每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都要和管理区相连。
4.3 水平距离
电缆长度等于设备媒体终端到工作区插座的电缆长度。 从插座到工作区允许有另外3m的距离。
4.4 电缆识别
在水平布线系统中有四种类型的电缆:
(1)四对1ooΩ无屏蔽双绞线电缆(UTP)
(2)两对150Ω有屏蔽双绞线电缆(STP)
(3)50Ω同轴电缆
(4)62.5/125m光纤电缆
光缆的相关硬件及交叉连接还待研究。混合电缆,指在同一普遍护套下有一种以上的上述电缆,如果符合要求,就能用于水平布线。注意标有这些名称的电缆不一定符合技术标准。注:为了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附录A2对通信中使用的其他水平布线电缆作了简要介绍。这些电缆象其他电缆一样,有其特殊的作用,但它们不包括在本标准的要求范围内。
4.5 媒体选择
该标准使我们认识到商业大楼内语音和数据通信的重要性。
对于每个专门的工作区需要提供两种信息插座(不必用专用的插板)。一种是和语音有关,一种和数据有关。下面列出两种通信插座:
第一种是由UTP电缆支持
第二种是由下列任一种水平电缆支持,依据实际和设计的需要选择:
(1)UTP电缆
(2)STP电缆
(3)50Ω同轴电缆
如有需要光缆上可安装在上述信息插座中,光缆的安装可由一条专用的电缆或混合缆组成。
4.6 接地方法
除了其他们关标准有更严格的规定外,接地方法必须符合NEC要求。 接地系统一般是商业建筑楼内保护专用信号或通信布线系统不受干扰的一个完整部分。为了保护强电环境中的人员和设备接地系统必须减少对通信布线系统的电磁干扰的影响和由它所带来的电磁干扰的影响。错误的接地装置会产生感应电压破坏其通信电路。 在符合电气标准的同时还必须遵守设备厂家的接地规程和要求。专用数据和通信网的接地标准要 优于国内和当地的标准。在设计系统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确保安装遵守正确的操作规范。
(2)保证每一个设备室有一适当的接地口。
(3)保证接地装置适用于跳接跳线架,接插件机架,电话和数据设备以及维修和测量设备。
时间: 2006-8-6 21:0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49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4)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第5章 主干布线
5.1 概述
主干布线的作用是提供管理区之间,设备之间和综合布线系统结构中如靠入口设备的相互连接。主干布线由设备间有人口设备所需的传输媒体中间和主跳线箱,机械终端组成通信设备的相互连接.计算机、设备间、分界点也许分布在不同建筑内,主干布线就是建筑物间的传输媒体。
很显然,对于一个永久性的综合布线系统预先安装全部主干线是不可能也是不经济的。有效地安装主干线一般希望分一倒七个设计阶段,每个阶段要3~10年。在每个阶段不能安装其他的布线,保证适应业务需求的增长和变化。每个阶段的长短依使用单位的稳定性和变化而定。
在每个设计阶段开始之前,需要现划一下该阶段所需的最大规模的主于布线总最,对每个管理区、设备间和不同类型的服务,应该估计一下在设计阶段大规模连接的总量。为铜或光纤媒体进行充分的主干布线以便直接或通过辅助的电子设备满足大量的接连。 在设计线路和支持主干电缆结构时应注意避开发动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电磁干扰的地方。
5.2 拓朴
5.2.1 星型拓扑
主干布线使用常用的分层星型拓扑,在每一管理区里都有到一主跳接或内跳接再到主跳接的布线。在主干布线中仅有两种常用的跳接。两个管理区间的相互连接要通过三个以下的跳接箱,单一的跳接必须达到主跳接。
一个单独的主干布线的跳接箱(主交叉连接)可能满足交叉连接的需要。主干布线的跳接可在机柜、设备室或入楼设备内。
注1:由于该拓扑的兼容性和稳定性能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它已经作为符合标准的拓扑被采用,对于两种标准的跳接箱的限定是为了限制老系统的信号衰减和加强管理。
注2:星型拓扑适用于传输媒体的专用单元,像专用光纤,双绞线对或同轴电缆。根据现场和设备室的实际特点,连在不同设备终端的传输媒体是一段距离中同一电缆的部分。在这个距离中也可以使用专用电缆。
注3:桥接配线不属下主干布线。
5.2.2 非星型结构
环型网,总线或树状网络的非星型结构的系统可通过应用作正确的相互连接,电器件或跳接箱和机柜中的转接器可用星型拓扑来调整总线,环型和树状结构。
5.2.3 两个管理区间的直接连接
如果希望对总线、树型或环型网络结构有所要求,就允许两个管理区的直接连接,它是对5.2.1中的基本星型号拓扑连接的补充。为了适应IEEE802.3的应用,当50Ω的同轴电缆用在主干布线中时,管理区间的连接是直接的,在IEEE802.3标准中将有详细说明。
5.3 电缆识别
基于业务范围广泛和场地大小,需要进行主干布线这就要以别传输媒体。这个标准说明了它们在主干布线中或是单独使用或是混合使用。它们是:
(1)100Ω的多对上主干电缆
(2)100Ω的STP电缆
(3)50Ω的同轴电缆
(4)62.5/125um的光缆
注意:标有这些名称的电缆不一定符合标准。 如果需要,单模光缆可安装在主干布线中,关于单模光纤还有待研究。
5.4 选择媒体
由这个标准限定的主下布线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根据应用特点,需要选择传输媒体。要考虑以下因素:
(1)业务的灵活性
(2)主于布线的使用寿命
(3)地区范围和用户量
商业大楼的用户刺信息业务的需求各不们同。对于主于布线设计的全面考虑是从其可预见性到不可预见性。无论可能与否我们首先要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将相近的业务如话音、显示、终端、局域网和其他的网络连成一起且很有益的每一部分的不同业务种类要进行划分并做好计划。 当不可预见时考虑改动主干布线是最坏的打算,不可预见性越大就越需要要求主干布线的灵活性。每条可识别电缆都有其特点和作用,一种类型的电缆也许不能满足同一地区所有有用户的需要。在主干布线中使用多种媒体是必要的,这时不同的媒体就要使用同种设备结构于主跳线箱、终端和大楼间的入楼设备等。
5.5 主干布线的距离
5.5.1 管理区到主跳接箱
管理区的机械终端到主跳接箱,通常将主跳接箱放在场地的中部附近使电缆的距离最小,安装超过了距离局限就要被划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曲满足距离要求的主干布线来支持。
注1:在每个区域间的相互连接如果超出了这个标准范围,通常要租用设备或借鉴应用广泛的新技术来解决。
注2:某些特殊的系统超过了这个最大距离不能正常运行,为了支持这样的系统在主干布线的传输媒体中加入中继器是必要的。
5.5.2 主跳接箱到人楼设备
当有关分界点的位置的常规标准允许时,入楼设备到跳接箱的距离应包括在总距离中。所用媒体的长度和规格要作记录并满足业务提供者的要求。
5.5.3 跳接箱到电信设备
直接与主跳接箱或中间跳接箱连接的设备应使用小于30m长的转接电缆。
5.6 接地方法
接地应符合MC的标准和实施要求除非有其他更严格的要求。接地系统通常是专用信号的一个主要部分或是它们所保护的综合布线系统的一个主要部分。为了保护人员和设备免遭高压的危害,接地系统应减少刘布线系统的电磁干扰的影响或由布线系统带来的电磁干扰的影响,不正确的接地会产生感应电压而干扰其他通信电路。当符合电气标准时,我们要遵守设备厂家的接地说时和要求。专用数据和通信网的接地要求可能比国内的有关要求高,当设计接地系统时,要考虑下列因素:
(1)保证安装符合正确的操什规程。
(2)保证管理区、设备室和人楼设备有正确的接地入口。
(3)保证接地适用于跳接箱、插接架、电话和数据设备以及维修和测试设备。
时间: 2006-8-6 21:10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0讲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5)
布线标准: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第6章 工作区
工作区的构成小到从水平布线的通信插座终端开始,大剑工作区的设备,设备可以是仪器仪表,并不局限于电话,数据终端和讨算机,对于高级管理系统来说工作区的布线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布线都不是永久的,设计时要考虑灵活性,标准不对其布线作详细说明。
注:在4.3中已经对同工作区使用的水平电缆性质相同的最长的水平电缆(3m长)的长度做了说明。
依具体情况,工作区的布线在组成上有所不同:
(1)当设备连接器和管理区的连接器不同时,用一条专用电缆或转接器。
(2)当一条多对电缆运行两种业务时需要一个"Y"转接器。
(3)当水平布线的电缆类型与设备所衙的电缆类型不同时,需要无源转接器。
(4)当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电路的仪器仪表则需要有源转按器。
(5)有时需要线对转移位置以起匹配作用。
(6)工作区中的一些通信插座(如ISDN终端)需要终端电阻,可以在设备外接一终端电阻。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第7章 管理区
7.1 概述
管理区是为与布线系统州关的大楼设备而设置的一个空间。每座大楼至少要有一个管理区或设备室,数量不限。下而是管理区的三种应用:
(1)水平/主干连接
管理区内有部分主干布线和部分水平布线的机械终端,为无源(交叉连接)或有源或用于两个系统连接的设备提供设施(空间、电力、接地等)。
(2)主干布线系统的相互连接
管理区内有主干布线系统不同的中间跳接箱和主跳接箱,为无源或有源设备或两系统的互连或主干布线的更多部分提供设施。
(3)入楼设备
管理区设有分界点和大楼间的人楼设备,为用于分界点相互连接的有源或无源设备、楼间人楼设备或通信有线系统提供设施。
7.2 管理区的设计
为帮助设计管理区,请参考EIA/TIA-569(RefB1.3)。
第8章 设备室
8.1 概述
设备至是用来将建筑内的通信系统和布线系统的机械终端放置在一起。它与管理区的区别在于装有设备的特性和复杂性。设备室可提供管理区的任何功能,一个大楼内必须有一个管理区或设备室。
8.2 设备室的设计
参考EIA/TIA-569(RefB1.3)。
EIA/TIA 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第9章 入楼设备
9.1 概述
入楼设备构成了通往大楼的通信业务,包括到大楼入口处的输入点并有与在范围内的其他大楼相连的主干电缆。
9.2 内部建筑的入楼设备
中间入楼设备起到了连接内部主干布线和中部主干布线的作用。它为符合标准的金属电缆提供电气保护。
9.3 网络接地点
网络接地点是本地通信部门的通信设备和用户终端的通信系统布线及设备之间的连接点。
9.3.1 物理接地点
通信部门提供业务的接地方式是标准中记录的转接装置或在目录中提到的或工业标准中规定的方式,为系统的安装确定准确的接地点要同业务提供者或厂商协商。
9.3.2 接地点的位置
在单一用户的大楼中,接地点在保护装置一般在通信部门设备到大楼的12英寸范围内,在多用户大楼中通信部门要为接地点限定起码的几点法规。否则,大楼的房主可自行规定接地点的位置,可以设置一个单独的接地点,也可以在每个用户的办公地点设一个分界点。这样从布线到用户办公地点就会超过12英寸。
时间: 2006-8-7 00:2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1讲 布线标准: ANSI/TIA/EIA-570概要
布线标准: ANSI/TIA/EIA-570概要
美国国内标准委员会(ANSI)与TIA/EIATR-41委员会内的TR-41.8分委会的TR-41.8.2工作 组于1991年5月份订出首个ANSI/TIA/EIA570的家居布线标准,并于1998年9月, TIA/EIA协会正式修定及更新家居布线的标准,并重新定为ANSI TIA/EIA-570A-家居电讯布线标准 (Residential Telecommunications Cabling Standard)。
在这个发展要求中,工作组主要作出以下一些技术的更改:
标准不涉及商业大楼
基本规范将跟从TIA手册中所更新的内容及标准
标准不涉及家居布线中的外线数量
订出家居布线的等级
认可介面包括光缆,同轴电缆,三类及五类非屏蔽双绞电缆(UTP)
键路长度由插座到配线箱不可超出90米,信道长度不可超出100米
主干布线将包括在内
固定装置布线,如对讲机,火警感应器将包括在内
通讯插座只适合T568-A接线方法及使用四对UTP电缆端接八位模块或插头
A.标准目的
TIA/EIA 570-A所草议的要求主要是给订出新一代的家居电讯布线给与现今及将来的电讯服务。标准主要提出有关布线的新等级,并建立一个布线介质的基本规范及标准,主要应用支持话音,数据,影像,视频,多媒体,家居自动系统,环境管理,保安,音频,电视,探头,警报及对讲机等服务。标准主要规划于新建筑,更新增加设备,单一住宅及建筑群等。
B.标准范围
TIA570-A标准适用于现今的综合大楼布线标准及有关的管道,空间的标准于建筑群内,并且可支持不同种类的电讯应用于不同的家居环境中。标准中主要包括室内家居布线及室内主于布线。
标准的规范主要跟随国际电气规范(NationaI Electric Code),国际电气安全规范(NationaI Electric Saftey Code),FCC第68项中的规则管理。
C.家居布线等级
等级系统的建立有助于选择适合每个家居单元不同服务的布线基础结构。
等级一:
提供可满足电讯服务最低要求的通用布线系统,该等级可提供电话,CATV和数据服务。 等级一主要采用双绞线及使用星型拓扑方法连接,等级一布线的最低要求为一根四对非屏蔽双绞线 (UTP),并必须满足或超出ANSI/TIA/EIA-568A规定的三类电缆传输特性要求:以及一根75欧姆同轴电缆(Coaxial),并必须满足或超出SCTE IPS-SP-001的要求,建议安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UTP)方便升级至等级二。
等级二:
提供可满足基础,高级和多媒体电讯服务的通用布线系统,该等级可支持当前和正在 发展的电讯服务。等级二布线的最低要求为一或二根的四对非屏蔽双绞线(UTP),并必须满足或超 出ANSI/TIA/EIA-568-A规定的五类电缆传输特性要求,以及一或二根75欧姆同轴电缆(Coaxial),并必须满足或超出SCTE ZPS-SP-001的要求。可选择的光缆,并必须满足或超出ANSI/ICEA S-87-640的传输特性要求。
D.一般单一的家居布线系统
一般的家居布线要求都是跟随二个等级来设定方案,并于每一家庭中设定一个划定点(demarcation point)或一个辅助分离插座(Auxiliary & discount outlet)来连接到终端的设备。有关接地及引进设备的保规定,必须参照适当的电气规范或本地的电气规范。
一般分布装置(Distributor Device)
每一个家庭里是必须安装一个分布装置(DD),分布装置是一个交叉连接的配线架,主要端接所有的电缆,跳线,插座及设备连线等。分布装置配线架主要提供用户增加,改动或更改服务,并提供连接端口给与外间服务供应商提供不同的系统应用。配线架必须安装于一个适合安装及维修的地方,并能提供一个保护装置将配线引进大厦。所有端接如需连接大厦,必须安装接地及引进大厦设备,并合乎有关的适当标准及规格。 配线架可包括一般的交叉连接设备,并可连接机电设备,如HUB等,两者都必需符合标准。
以下是配线架配置及单一典型家居的一般要求:
配线架必须安装于每一家庭内,并能提供一个舒适的安装及维护环境,尽量减少跳线的长度。配线架应安装于墙上,并加上一木背板,以固定配线架位置。
配线架所需的面积及位置,主要由插座数量及服务等级决定。
配线架有机会需要电源插座,如需要请安装15A独立电源插座,并必须符合当地的电源电压,如120V/220V。配线架与电源开关应该安装于一个适当的位置,大约距离1.5米(5尺),并必须跟随当地的电气规范及规定。
电缆长度从DD到用户插座/插头不可超出90米(295尺),如两端加上跳线及连线后,长度不可超出100米(328尺),电缆种类可选用等级一或等级二之介质。
布线系统必须使用星型拓扑方法。
一些固定装置,如对讲机,保安系统键盘,探头及烟感器是可以使用底座接线方式直接安装。即使标准建议使用星型拓扑方法,但固定装置器可以使用回路(Loop)或链路(daisy chain)的方法连接。
足够数量的通讯插座是必需的,主要是预备将来新增点数。插座必须安装于所有房间,插座位置于一些固定墙的位置。
所有新建筑从插座到配线架的电缆必须埋藏于管道,不可使电缆外露,有关管道或喉管设计及标准,请参考ANSI/TIA/EIA-569-A。
插座必须安装于固定的位置,如使用非屏蔽双绞线,必须使用8芯T568A接线方法。如某些网络及服务需要连接一些特别的电子部件,如分频器,放大器,匹配器等,所有电子部件必须安装于插座外。
配线架可以使用跳线,设备线及交叉跳线提供一个互连方法或交叉跳线,以信道为标准,跳线,设备线及交叉跳线之长度不可超过10米(33尺)。
时间: 2006-8-7 00:27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2讲 CATV的同轴电缆连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CATV的同轴电缆连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施工或维修中,因电缆长度不够需要接长时,一般都用双通接插件(俗称串接头)将两段电缆连接使用,由于在连接处操作不规范,信号故障屡见不鲜,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电缆F头插入串接头时,因用力过猛将串接头内的弹簧片压瘪错位,使电缆芯线与弹簧片接触不良,尤其是馈电电缆易引起头子打火造成信号故障。
二是接头处电缆不留裕量,且接头位置任意留置,日久因电缆热胀冷缩或外力引起F头与电缆松脱,在看似一条直线的线路中接头处很容易被忽视,往往对故障原因造成错判,即使在查到接头时也因没有电缆裕量需重新做接头,当然比较困难。
三是电缆裕量不够或裕量过多,绑扎不牢固。一种做法是只留少数裕量,使盘圈半径过小,特别是-12电缆因其张力较大,常出现F头卡圈被弹出,使电缆屏蔽层脱离头子,致使低频段信号变劣;另一种则是裕量过多,十几圈电缆乱盘在一起,头子易随风摇动而被甩出。
四是接头处未用防水胶带密封,头子进水氧化,信号电平衰减增大。
根据上述情况,在连接电缆时,只要按以下方法操作,基本能消除故障。
一是电缆接头处一般应留在电杆旁或屋角等检修方便的位置,并留有足够裕量(视不同电缆规格不小于最小弯曲半径,一般能盘成3~4圈即够),如达不到理想的位置,则忍痛割爱剪去余缆,宁可多用几米接续部分的电缆。
二是做电缆F头必须仔细认真,将F头插入串接头时需对准弹簧芯片轻轻推入,确信插入正常后再用力旋紧F头。
三是接头必须先用自粘性橡胶带作半搭式绕包作防水密封,在其外层再绕一层PVC胶粘带作保护层,以防止接头处进水。
四是将余缆盘成圈,使其弯度不小于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然后用铁扎线成捆绑扎,在距串接头两端约5 cm处一定要各绑扎一道,这样能使接头处的弧度与所盘余缆的弯度保持一体,F头就不会因电缆张力而弹出,最后将圈扎好的余缆在电杆线架或墙体上固定好不致摇摆即可。
时间: 2006-8-7 00:3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3讲 屏蔽布线系统的安装和测试
屏蔽布线系统的安装和测试
一个完整的屏蔽系统要求处处屏蔽,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屏蔽路径,才能达到用户预期的效果。因此,如果选择采用屏蔽系统,那么除了电缆外,模块、配线架等连接件都需要使用屏蔽的,同时再铺以金属桥架和管道。静电屏蔽的原理是在屏蔽罩接地后干扰电流经屏蔽外层流入大地,因此屏蔽层的妥善接地十分重要,否则不但不能减少干扰,反而会引入更多的干扰。端接时应尽量减少屏蔽层中接地线的剥开长度,因为剥开长度越短,则引起的电感越少,接地效果越好;现场接地时,建议采用单点接地的方法,避免多点接地引起的电压回路。
另外,针对屏蔽系统的特殊性,在处理屏蔽层的连接时需要特别注意,按照标准的要求,屏蔽布线系统的屏蔽层接地连接应该在电信间的配线架处进行,即电缆的屏蔽层通过配线架和机架的连接以及机架与接地端子的连接实现接地,同时还要保证电缆的屏蔽层在360度的范围均与模块或配线架的屏蔽层有良好的连接,而不仅仅时在某些点上实现连接,在整个链路上需要保持屏蔽层的完整性,屏蔽层不能在链路中间出现断裂。
屏蔽系统在已安装完毕进行测试时,测试的方法、测试的指标以及测试项目与非屏蔽系统基本相同,但是除了对链路的衰减、串绕、回波损耗等指标进行测试外,屏蔽布线系统还要进行屏蔽层的通断测试,以保证屏蔽的完整以及屏蔽系统的屏蔽小河和系统传输性能。(如图所示)

时间: 2006-8-7 00:3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4讲 为什么测试光纤要进行双向测试
为什么测试光纤要进行双向测试
没有两跟光纤是完全相同的,这个我们一定要牢记。从它们的核心到外面的表皮的直径都是不同的,还有打环和连通性都有可能不同。另外如果光纤在连接和接入适配器组成一条链路时,任何以上有一点发生不匹配的情况出现都会造成衰减。此外光纤的衰减对方向性是很有讲究的。我们要知道从 End1 到 End2 的衰减和从 End2 到 End1 是有可能不同的。
例如一条链路是由两跟不同直径的光纤组成的

那我们到底用哪个方向来确定衰减呢?如果您知道传输的方向,那您可以用相同传输方向的的衰减来定这跟链路的衰减。但是问题往往是安装光纤在建筑物里的时候你是不知道最后到底是怎么传输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您就要用最保守的方法来测试,也就是双向都要测试,用最坏的衰减参数值来评定您这条链路是否可以通过标准。
安装标准认可在光纤上测试的方向性,也提供测试方法。您可以通过熔接或用连接器或是别的什么方法把多条光纤组成一条骨干链路。TIA/EIA-568-B.1 规定您在测试骨干链路的时候,一个方向至少一次。(其实也就是暗示双向测试应该是个好的方法)。按照相同的标准,您可以在只有一条光纤组成的水平链路上为了提高效率,您可以只测试一个方向。
时间: 2006-8-7 00:37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5讲 光缆测试参数和测试方法
光缆测试参数和测试方法
光缆布线系统安装完成之后需要对链路传输特性进行测试,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测试项目是链路的衰减特性、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回波损耗等。下面我们就光缆布线的关键物理参数的测量及网络中的故障排除、维护等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光缆链路的关键物理参数
衰减:
1、衰减是光在光沿光纤传输过程中光功率的减少。
2、对光纤网络总衰减的计算:光纤损耗(LOSS)是指光纤输出端的功率Power out与发射到光纤时的功率Power in的比值。
3、损耗是同光纤的长度成正比的,所以总衰减不仅表明了光纤损耗本身,还反映了光纤的长度。
4、光缆损耗因子(α):为反映光纤衰减的特性,我们引进光缆损耗因子的概念。
5、对衰减进行测量:
因为光纤连接到光源和光功率计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入额外的损耗。所以在现场测试时就必须先进行对测试仪的测试参考点的设置(即归零的设置)。对于测试参考点有好几种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所测试的链路对象来选用的这些方法,在光缆布线系统中,由于光纤本身的长度通常不长,所以在测试方法上会更加注重连接器和测试跳线上,方法更加重要,关于这一点请参见安恒的布线测试技术文章
回波损耗:
反射损耗又称为回波损耗,它是指在光纤连接处,后向反射光相对输入光的比率的分贝数,回波损耗愈大愈好,以减少反射光对光源和系统的影响。
改进回波损耗的方法是,尽量选用将光纤端面加工成球面或斜球面是改进回波损耗的有效方法。
插入损耗:
插入损耗是指光纤中的光信号通过活动连接器之后,其输出光功率相对输入光功率的比率的分贝数。
插入损耗愈小愈好。
插入损耗的测量方法同衰减的测量方法相同。
二、光纤网络的测试测量设备
1、光纤识别器。
它是一个很灵敏的光电探测器。当你将一根光纤弯曲时,有些光会从纤芯中辐射出来。这些光就会被光纤识别器检测到,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光可以将多芯光缆或是接插板中的单根光纤从其他光纤中标识出来。光纤识别器可以在不影响传输的情况下检测光的状态及方向。为了使这项工作更为简单,通常会在发送端将测试信号调制成270Hz、1000Hz或2000Hz并注入特定的光纤中。大多数的光纤识别器用于工作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单模光纤光缆,最好的光纤识别器是可以利用宏弯技术在线地识别光缆和测试光缆中的传输方向和功率。
2、故障定位器(故障跟踪器)。
此设备基于激光二极管可见光(红光)源,当光注入光纤时,若出现光纤断裂、连接器故障、弯曲过度、熔接质量差等类似的故障时,通过发射到光纤的光就可以对光纤的故障进行可视定位。可视故障定位器以连续波(CW)或脉冲的模式发射。典型的频率为1Hz或2Hz,但也可工作在kHz的范围。通常的输出功率为0dBm(1Mw)或更少,工作距离为2到5km,并支持所有的通用连接器。
3、光损耗测试设备(又称光万用表或光功率计)。
为了测量一条光缆链路的损耗,需要在一端发射校准过的稳定光,并在接收端读出输出功率。这两种设备就构成了光损耗测试仪。将光源和功率计合成一套仪器时,常称作光损耗测试仪(也有人称作光万用表)。当我们测量一条链路的损耗时,需要有一个人在发送端操作测试光源而另一个人在接收端用光功率计进行测量,这样也只能得出一个方向上的损耗值。
通常,我们需要测量两个方向上的损耗(因为存在有向连接损耗或着说是由于光缆传输损耗的非对称性所致的)。这时,技术人员就必须相互交换设备并再进行另一个方向的测量。可是,当他们相隔十几层楼或是几十千米时该怎么办呢?很明显,如果这两个人每人都有一个光源和一个光功率计,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两边同时测量了,现在的用于认证测试的高级光缆测试套机是可以实现双向双波长的测试的,如:Fluke 的CertiFiber和DSP电缆测试系列的FTA光缆测试包。
简而言之,要完成一项光损耗的测量工作,一个校准了的光源和一个标准的光功率计是不可缺少的。更详细的技术资料请参看安恒公司的布线测试仪器分类中的相关产品。
时间: 2006-8-7 00:38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6讲 加强光传输网安全性的研究和管理
加强光传输网安全性的研究和管理
一、光传输网现状——传输网的安全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市场和技术双重推动下,电信事业的发展突发猛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离不开电信,电信网成为信息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电信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而传输网又是整个电信网的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传输网正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一样,其作用渗透到电信业的各个方面,对整个电信业的运行和发展影响巨大。
从全球电信业务发展来看,电信业务从语音业务为主发展到以数据业务为主已是大势所趋。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电信网络必须要同时兼容静态的语音电路交换和日益增长的动态业务,这些动态业务通常是指分组、 IP和数据业务等。数据业务如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相对于话音业务对网络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更高的速度,更大的带宽,灵活的接入,而且对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越来越重视,对故障较以前更加敏感,对网络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传输网的安全性状况影响到其承载的所有业务的传送安全,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安全、健壮的传输网,则整个电信网以及其上承载业务的安全和可靠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如何满足承载在光传输网上各项业务的需求,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服务,传输网的安全性就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
再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带宽的需求,传输网在近几年成为电信投资的热点,大量新的复杂的传输设备进入传输网,使得传输网规模急速膨胀。从 PDH140M到SDH的2.5G、10G,甚至40G。DWDM技术还通过提供虚拟光纤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网络的容量,未来的骨干网络更是必须能支持高容量的IP网络,使得整个传输网容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在种样网络容量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必然使得由于传输网故障所涉及到的影响面也更加广,造成的损失也将更大。这就对传输网的安全性管理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另外,在传输网容量增长的同时,传输网的结构也日趋复杂。从 PDH、SDH到DWDM,网络从单纯地以链状结构为主,到SDH的自愈环,以至于更加复杂的网状网。DWDM的出现,在传输网中引入了新的层次,进一步增加了网络结构的复杂性。SDH的自愈环的保护作用只局限在SDH的层面,而大部分DWDM传输网并没有采用保护机制,随着DWDM工程大规模的发展,传输网带宽的提高和网络日趋复杂,对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传输网的安全性管理已经开始受到各大电信网络运营商的重视,与此同时,传输网的安全性研究也就成为一个业界比较热门的课题。
二、加强光传输网安全性管理是运营商面向市场的重要保障
随着光传输网技术的发展,在经历了近几年来大规模的光网络建设之后,传输网的规模越来越庞大。随着电信网络的功能结构分层也越来越清晰,传输网不再仅仅作为交换网的配套网络,传输网已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层面来运营和管理,传输网资源作为各种业务的基础物理平台,不仅能提供优质的物理传送平台,支撑着交换、数据、接入等业务网络的运行,还可为其他电信运营商提供出租服务。传输网正在由单一基础网向基础网兼业务网的角色演化。
光传输网建设规模曾经是决定运营商差别的第一要义,前几年运营业初步形成的竞争格局中,各运营商以铺网圈地来笼络用户。而现在,在网络规模、业务质量差别趋小的情况下,内争与外忧并存的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使得运营商们只有加强自身内部的运营管理,采用灵活的外在营销方式,争取更多的用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加强自身内部的运营管理首要的一点是加强对自己的运营网络状况了解的程度,要了解清楚自己的网络资源数量,同时也要了解清楚自身的网络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自身的网络特性,针对客户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并能按质按量地进行计费盈利。若是在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网络状况的情况下提供相关运营方案,那么就可能会因本身网络的潜在隐患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而给用户带来损失,从而也损害了运营企业本身的利益,也有可能会因不能提供详尽的网络基础状况资料,而不能采用灵活的营销方式,从而在竞争中落败。
就广东省来说,广东电信的光传输网容量庞大、结构复杂,网上使用的传输设备的厂家就有 15家之多,论机型种类则有五六十种,而其所属省级长途传输干线则更是多达近百条。要完全地掌握好广东省网上运行的这么多网络干线的安全质量实非易事,在面临多重竞争的压力当前,如何发挥自己网大量大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要清楚地随时掌握了解自身的网络安全质量状况,加强对自身网络的改造和完善,挖掘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在竞争中采取灵活多变的运营方式,来占领市场,取得优势。
面对巨大的挑战和传输市场商机,广东电信不仅需要重新制定传输网的目标结构并充分利用新技术加以演化,需要考虑新传输网与旧传输网的关系,更需要开展对在用网络质量与安全性的周期性分析,以对传输网规划、建设,特别是网络保障、业务保护、网源经营等提供及时的相关信息和反馈建议。因此,对传输网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网络优化建议的工作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并且极为迫切的任务。
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传输网的目前状况,才能及时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作为我们不断完善维护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依据,以保证全网业务的畅通。做好网络的安全性管理工作,不仅可以用来指导传输网资源的优化调整,而且可作为制定网元经营策略的重要参考资料,还能为传输网的规划、建设提供合理化建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了对光传输网的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保障了运营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光传输网安全性的研究和管理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人们对传输网的安全性都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怎样的传输网才是安全的网络?什么因素会影响到网络的安全性?如何通过对网络的分析,采取相应的安全策略,从而提高传输网的安全性?这一切在目前都缺乏合适的工具来进行评析。对于传输网长途干线来说,其安全性状况如何,现在有的只是人们在大脑中有的一些片面的模糊的感觉和判断,而实际的网络运行数据中则缺乏应有的统计资料。
当前,关于网络安全性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围绕互联网的信息安全,而对于传送网特别是光传输网的安全性评估的方法研究还是空白。互联网能够通遍全球的各个角落,其业务也是通过光传输网的长途传送才能到达。若是光传输网的安全性状况都没有很好的保障,则互联网业务的安全性研究也是不完善的。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讲,光传输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组成网络的网元数量多,网络的地域分布广,影响网络的安全性因素成千上万。如果单凭人们的感性认识,是不可能真正正确地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更不可能有效的设计和实施网络安全策略,因此需要研究一种具有科学理论根据,又确实符合光传输网特点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对光传输网安全性的研究既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是一个管理问题。对传输网的安全性研究,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实用化和管理上等多角度系统地综合地进行研究和分析。
光传输网的安全性研究主要内容就是在当前条件下传输网完成对其承载业务进行传送的能力状况和不稳定性隐患。对传输网的安全性研究涉及到传输网从规划引进一直到投入运行的所有阶段。如在规划设计和引进设备时,在满足设备入网要求的多种设备中如何选型,要求什么样的配置,采用什么样的组网方式,系统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方式,设备本身又采用哪些保障安全性的措施,选用的光纤光缆的布放方式,选用光纤 /光缆的路由情况,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维护管理体制,相关局站的维护人员状况等,这些都是事关光传输网安全性状况并保证光传输网可靠运行的问题。
可见,对光传输网进行安全性管理的主要问题分布在光传输网的规划设计、设备引进、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等的诸多个环节之中。
在规划设计、设备引进时要有安全性的要求和目标,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评价一个网的固有安全性,如何将网络的安全性指标分配到各个系统和设备中,那些措施可以提高网的安全性,对设备和系统又有什么样的要求。
在传输网工程建设期间,保证安全性措施的实现,要从物理上实现设计的方案,例如保证施工质量的优良状况,保证机房条件的安全性设施,不同传输路由的设置,光纤 /光缆布放的状况等。为了保证实施的质量,就离不开管理的监督和建设完成后的评价,这都是光传输网安全性管理的要求。
在运行维护阶段,能够保障传输网应有的安全性水平,及时发现新的不安全性因素。一个网络的安全与否,只有在运行中才能证实,各种各样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在运行中暴露出来的,因此就需要对光传输网的整个运行安全性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反馈给各相关部门,加强完善对传输网的安全性管理,促使进一步对传输网安全性的提高,同时也对传输网的相关业务经营部门提供及时完善的网络安全性数据资料,使其能够及时地向用户灵活地推销自己的业务。
对光传输网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价,需要有大量的网络运行数据为依据,掌握网络运行中的故障规律,离不开网络运行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同时,每一项工作都是由人来参与的,工作完成的质量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很多网络的实际安全性状况在目前是没有相关数据可收集,更有一些影响传输网安全性的指标因素则完全是网络运行人员在其本身大脑中的一种模糊的感觉和认识。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对光传输网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难度和复杂度。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光传输网的安全性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状况会发生动态的变化;随着对光传输网安全性状况的分析,进行相应的网络整治和优化,则其安全性状况又会在一定程度上的到提升。面对诸多的情况,我们对光传输网的安全性分析和评估也需是一个变动的周期性的分析,才能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对光传输网安全性的研究和管理则是要有助于光传输网的安全性增长的实现。
当前对光传输网安全性的管理能力尚显薄弱,主要是缺乏针对分析和评价光传输网安全性的有力工具。现行的主要手段主要是运行维护部门根据设备或是系统的故障率这一单单的因素来判定整个光传输网的安全性状况,这一方面忽略了很多的其他诸多影响光传输网安全性的因素,从而不能系统地解决光传输网安全性状况,另一方面运行维护部门也不能提供合适的依据来促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对光传输网安全性状况的认识,以便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和协调配合,整体实现统一的提高光传输网安全性的目标。
四、结束语
可喜的是,为实现这一目标,也应着自身对光传输网安全性管理的急迫需求,广东电信公司已经加强了对光传输网长途干线安全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从去年就开始了对光传输网安全性管理的研究,并着手光传输网长途干线安全评估系统的开发,以提高对自身网络安全质量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广东电信自身的综合优势。这将是光传输网建设、维护和运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必将将光传输网的运营手段和运营质量提高到一个更新的台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用户,提升运营商自身的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保不败之势。
时间: 2006-8-7 00:4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7讲 布线你知道吗
布线你知道吗
网络是将独立的设备连接在一起,并使它们可以共享信息和资源的连接系统。正确的设计和实施一个网络系统可以提高通信的速度和可靠性,从而使得一个系统工作起来更加富有效率。网络的建设应该满足已公布的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要求,并应能够根据商业要求的改变进行不断的进化和升级。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和布线的话题。以前,IT经理们对通信系统的关心只限于电话。反观现在,他们不得不面对更复杂,变化更快的计算和信息系统。在过去,台式计算机通常都是独立进行工作,。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约有超过50%的商用计算机连在局域网中,它们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局域网可以将计算机与服务器和外设连接在一起,或者为传感器、照 相机、 监视器以及其他电子设备提供信号通道。如果这些链路是以临时为基 础,那么,工作区将很快就堆满了各种无法辨别的电缆,对它们进行故障排除和维护几乎是不可能的。
将那些用于完成计算、建筑物安全以及环境控制等任务的电子设备集成到一个集成系统中去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当这些独立设备的数量增加时,这些设备协同工作的优点就越发明显。当然,对设备链路的需求也将相应的增加。对于那些已经拥有了复杂计算机系统的公司来说,情况同样也在改变。从传统的主机和微型计算机到客户机 /服务器系统的转变意味着专用网络必将被开放系统所取代。
网络的使用也正在被扩展到新的领域。许多管理者将第一次面对如何为网络安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多媒体信息系统制定布线策略的问题。由于网络的地位在不断地以这种方式进行扩展,因此,所有的管理层人员都需要了解网络的知识。
网络建设的策略
对网络和电缆类型的选择主要是由需要连接的设备的类型、它们的位置和它们的使用方式来决定的。在开始规划以前,给出关于网络潜在的负载说明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一个网络为多个系统服务时,应对它们的混合数据流量的峰值进行仔细的考虑。
对于一个完整的新系统来说,负载评估的主要工作是计算网络节点数量,询问各部门在"最坏情况 "下的使用要求。当对一个已存在的系统进行更换时,在计划更换之前,应对系统的使用方式进行一个星期或更长一段时间的监测。当软件的升级也是系统升级的一部分时,例如将计算机从 DOS 环境 升级到Windows 环境,对网络进行复杂的评估将是很困难的。然而软件供应商这时也许会给出一个关于网络通信流量的评估。在规划阶段,对未来需求的规划和对现在需求的规划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布线系统的平均目标生命周期为 15 年,它与主要建筑物的整修周期是一致的。在这段时间内,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使用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网络的吞吐量、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肯定都要增加。
在网络建设的初期, 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人员还应为网络制定详细的技术指标。为网络和布线制定粗略的技术指标是IT管理员常犯的错误。不成熟的网络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代价将十分高昂,因此在网络的安装阶段过度地节省资金是一个不明智的做法。
在制定网络详细技术指标时应考虑以下一些关键因素:
·使用方式,包括所有应用的混合数据流流量大小和峰值负载持续时间
·用户的数量和可能的增长速度
·用户的位置及他们之间的最长距离
·用户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的概率
·与当前和今后计算机及软件的连接
·电缆布线的可用空间
·网络拥有者的总投资
·法规及安全性要求
·防止服务丢失和数据泄密的重要性
网络配置的选择要旨
目前常用的数据网络拓扑结构有三种。它们是环形网、总线形网和星形网。环形网,正如名字所描述的那样,是使用一个连续的环将每台设备连接在一起。它能够保证一台设备上发送的信号可以被环上其他所有的设备都看到。在简单的环形网中,网络中任何部件的损坏都将导致系统出现故障,这样将阻碍整个系统进行正常工作。而具有高级结构的环形网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缺陷。
令牌环
环形网络的一个例子是令牌环局域网,它的传输速率为 4Mbit/s 和16Mbit/s,这种网络结构最早由 IBM 推出,但现在被其他厂家采用。在令牌 环网络中,拥有"令牌"的设备允许在网络中传输数据。这样可以保证在某一时间内网络中只有一台设备可以传送信息。
总线形网络
总线形网络使用一定长度的电缆,也就是必要的高速通信链路将设备连接在一起。设备可以在不影响系统中其他设备工作的情况下从总线中取下。总线形网络中最主要的实现就是以太网,它目前已经成为局域网的标准。连接在总线上的设备通过监察总线上传送的信息来检查发给自己的数据。当两个设备想在同一时间内发送数据时,以太网上将发生碰撞现象,但是使用一种叫作载波侦听多重访问/碰撞监测(CSMA/CD) 的协议可以将碰撞的 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星形网
星形网的组成通过中心设备将许多点到点连接。在电话网络中,这种中心结构是PABX。在数据网络中,这种设备是主机或集线器。在星形网中,可以在不影响系统其他设备工作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地增加和减少设备。(待续)
布线名词
·100Base-T4 使用 4 线对 3 类电缆的 100 Mbit/s 快速以太网。
·100Base-TX 使用 2 线对 5 类电缆的 100 Mbit/s 快速以太网。
·100VG-AnyLAN 最早由惠普公司和 AT&T 共同开发的使用需求优先级协议的 100 Mbit/s 局域 网。
·10 Base-T 使用非屏蔽双绞线 (UTP) 电缆,满足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 (IEEE) 802.3 标准(与以太网相同)传输速率为 10 Mbps 的局域网。
·临时布线系统 将多家厂商生产的不同类型的布线部件来实现布线系统的布线系统方案。
·模拟传输 使用连续变量和直接物理测量值(比如电压等)来表示信号的信号传输方式。
·应用 一种系统,与其相关连的传输方式受到电信布线系统的支持。
·应用层 开放式系统互连模型(OSI)的最高层 (第 7层)。这一层主要是用于支持用户应 用程序和负责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例如电子邮件应用、文件传输应用等。
·异步 两个或多个信号源使用独立的时钟信号,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频率和相位。
·异步数据传输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式,需要传送的数字或字母符号(由7到8位二进制数字表 示)前面加上开始或结束位,从而形成一种 7/8 位方式在(数字)传输媒介上 实现数据传输。
·异步转移模式 (ATM) 一种高速的,以单元(cell)为基础的交换技术,它采用多种技术将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号放在长度固定的数据包(单元)内。这些单元沿着交换路径传输,它们并不是按照固定的顺序达到接收方 (因此使用了异步这个术语)。
·衰减 随着传输线长度或无线电波传输距离的不断增加造成信号减小的现象。
·干线 综合布线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一个用于支持从设备间到楼上、或同一层楼内配线间连接的主电缆布线及相应设施。
·平衡电路 用于产生相同和相反信号的电路,它将这些信号送入两个导线。电路的平衡特性越好,信号的散射就越小,它的噪声抑制特性也越好 (因此它的 EMC 性能就越好)。
·平衡双绞线电缆 包括一对或多对金属对称电缆单元(双绞线或四绞线)的电缆。
·不平衡变压器 用于在平衡和非平衡线路之间实现阻抗匹配的设备,通常是用于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之间。
·带宽 在一个信道上用于传输信息的可用频率范围。它是用来表示信道传输能力的指标。因此,带宽越宽,电路能够传输的信息量就越大。带宽的单位为 Hz 、bit/s 或 MHz.km (用于光纤)。
时间: 2006-8-7 00:4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8讲 布线你知道吗(1)
布线你知道吗
网络是将独立的设备连接在一起,并使它们可以共享信息和资源的连接系统。正确的设计和实施一个网络系统可以提高通信的速度和可靠性,从而使得一个系统工作起来更加富有效率。网络的建设应该满足已公布的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要求,并应能够根据商业要求的改变进行不断的进化和升级。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和布线的话题。以前,IT经理们对通信系统的关心只限于电话。反观现在,他们不得不面对更复杂,变化更快的计算和信息系统。在过去,台式计算机通常都是独立进行工作,。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约有超过50%的商用计算机连在局域网中,它们可以 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局域网可以将计算机与服务器和外设连接在一起,或者为传感器、照 相机、 监视器以及其他电子设备提供信号通道。如果这些链路是以临时为基 础,那么,工作区将很快就堆满了各种无法辨别的电缆,对它们进行故障排除和维护几乎是不可能的。
将那些用于完成计算、建筑物安全以及环境控制等任务的电子设备集成到一个集成系统中去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当这些独立设备的数量增加时,这些设备协同工作的优点就越发明显。当然,对设备链路的需求也将相应的增加。对于那些已经拥有了复杂计算机系统的公司来说,情况同样也在改变。从传统的主机和微型计算机到客户机 /服务器系统的转变意味着专用网络必将被开放系统所取代。
网络的使用也正在被扩展到新的领域。许多管理者将第一次面对如何为网络安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多媒体信息系统制定布线策略的问题。由于网络的地位在不断地以这种方式进行扩展,因此,所有的管理层人员都需要了解网络的知识。
网络建设的策略
对网络和电缆类型的选择主要是由需要连接的设备的类型、它们的位置和它们的使用方式来决定的。在开始规划以前,给出关于网络潜在的负载说明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一个网络为多个系统服务时,应对它们的混合数据流量的峰值进行仔细的考虑。
对于一个完整的新系统来说,负载评估的主要工作是计算网络节点数量,询问各部门在"最坏情况 "下的使用要求。当对一个已存在的系统进行更换时,在计划更换之前,应对系统的使用方式进行一个星期或更长一段时间的监测。当软件的升级也是系统升级的一部分时,例如将计算机从 DOS 环境 升级到Windows 环境,对网络进行复杂的评估将是很困难的。然而软件供应商这时也许会给出一个关于网络通信流量的评估。在规划阶段,对未来需求的规划和对现在需求的规划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布线系统的平均目标生命周期为 15 年,它与主要建筑物的整修周期是 一致的。在这段时间内,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使用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网络的吞吐量、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肯定都要增加。
在网络建设的初期, 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人员还应为网络制定详细的技术指标。为网络和布线制定粗略的技术指标是IT管理员常犯的错误。不成熟的网络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代价将十分高昂,因此在网络的安装阶段过度地节省资金是一个不明智的做法。
在制定网络详细技术指标时应考虑以下一些关键因素:
·使用方式,包括所有应用的混合数据流流量大小和峰值负载持续时间
·用户的数量和可能的增长速度
·用户的位置及他们之间的最长距离
·用户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的概率
·与当前和今后计算机及软件的连接
·电缆布线的可用空间
·网络拥有者的总投资
·法规及安全性要求
·防止服务丢失和数据泄密的重要性
网络配置的选择要旨
目前常用的数据网络拓扑结构有三种。它们是环形网、总线形网和星形网。环形网,正如名字所描述的那样,是使用一个连续的环将每台设备连接在一起。它能够保证一台设备上发送的信号可以被环上其他所有的设备都看到。在简单的环形网中,网络中任何部件的损坏都将导致系统出现故障,这样将阻碍整个系统进行正常工作。而具有高级结构的环形网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缺陷。
令牌环
环形网络的一个例子是令牌环局域网,它的传输速率为 4Mbit/s 和16Mbit/s,这种网络结构最早由 IBM 推出,但现在被其他厂家采用。在令牌 环网络中,拥有"令牌"的设备允许在网络中传输数据。这样可以保证在某一时间内网络中只有一台设备可以传送信息。
总线形网络
总线形网络使用一定长度的电缆,也就是必要的高速通信链路将设备连接在一起。设备可以在不影响系统中其他设备工作的情况下从总线中取下。总线形网络中最主要的实现就是以太网,它目前已经成为局域网的标准。连接在总线上的设备通过监察总线上传送的信息来检查发给自己的数据。当两个设备想在同一时间内发送数据时,以太网上将发生碰撞现象,但是使用一种叫作载波侦听多重访问/碰撞监测(CSMA/CD) 的协议可以将碰撞的 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星形网
星形网的组成通过中心设备将许多点到点连接。在电话网络中,这种中心结构是PABX。在数据网络中,这种设备是主机或集线器。在星形网中,可以在不影响系统其他设备工作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地增加和减少设备。
时间: 2006-8-7 00:4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59讲 布线你知道吗(2)
布线你知道吗
布线名词
·100Base-T4 使用 4 线对 3 类电缆的 100 Mbit/s 快速以太网。
·100Base-TX 使用 2 线对 5 类电缆的 100 Mbit/s 快速以太网。
·100VG-AnyLAN 最早由惠普公司和 AT&T 共同开发的使用需求优先级协议的 100 Mbit/s 局域 网。
·10 Base-T 使用非屏蔽双绞线 (UTP) 电缆,满足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 (IEEE) 802.3 标准(与以太网相同)传输速率为 10 Mbps 的局域网。
·临时布线系统 将多家厂商生产的不同类型的布线部件来实现布线系统的布线系统方案。
·模拟传输 使用连续变量和直接物理测量值(比如电压等)来表示信号的信号传输方式。
·应用 一种系统,与其相关连的传输方式受到电信布线系统的支持。
·应用层 开放式系统互连模型(OSI)的最高层 (第 7层)。这一层主要是用于支持用户应 用程序和负责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例如电子邮件应用、文件传输应用等。
·异步 两个或多个信号源使用独立的时钟信号,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频率和相位。
·异步数据传输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式,需要传送的数字或字母符号(由7到8位二进制数字表 示)前面加上开始或结束位,从而形成一种 7/8 位方式在(数字)传输媒介上 实现数据传输。
·异步转移模式 (ATM) 一种高速的,以单元(cell)为基础的交换技术,它采用多种技术将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号放在长度固定的数据包(单元)内。这些单元沿着交换路径传输,它们并不是按照固定的顺序达到接收方 (因此使用了异步这个术语)。
·衰减 随着传输线长度或无线电波传输距离的不断增加造成信号减小的现象。
·干线 综合布线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一个用于支持从设备间到楼上、或同一层楼内配线间连接的主电缆布线及相应设施。
·平衡电路 用于产生相同和相反信号的电路,它将这些信号送入两个导线。电路的平衡特性越好,信号的散射就越小,它的噪声抑制特性也越好 (因此它的 EMC 性能就越好)。
·平衡双绞线电缆 包括一对或多对金属对称电缆单元(双绞线或四绞线)的电缆。
·不平衡变压器 用于在平衡和非平衡线路之间实现阻抗匹配的设备,通常是用于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之间。
·带宽 在一个信道上用于传输信息的可用频率范围。它是用来表示信道传输能力的指标。因此,带宽越宽,电路能够传输的信息量就越大。带宽的单位为 Hz 、bit/s 或 MHz.km
时间: 2006-8-7 00:47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0讲 布线你知道吗(3)
布线你知道吗
上期我们所提到的, 不论是令牌网, 总线网或是星形网, 主要指的是网络的逻辑拓扑结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所有这些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一般都采用星形连接,星形连接在将用户接入网络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当系统不断发展或系统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优点将变得更加突出。星形、总线形和环形网络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网络结构的最终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的应用。然而星形物理拓扑结构是目前工业和商业网络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物理拓扑结构。
目前最流 行的10Base-T以太网是运行在平衡UTP铜缆上的,它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 Mbit/s。这种形式的以太网在大多数办公和工业应用中颇受欢迎。10Base-T 网络采用星形物理拓扑结构,在中心集线器上有少量的总线。同其他局域网系统一样,连接在 10Base-T上的计算机和其他有源设备 必须配有网卡 。
作为10Base-T的升级形式,100Base-T的数据传输速率为 100Mbit/s,它是一种速率更高的以太网。100Base-T具有更广泛应用范围。从 10Base-T 升级到速度更快速版本 的以太网需要更换网卡、集线器,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需要更换新型电缆。
ATM使用快速包交换技术在星形网中传输对延迟敏感的数据,它的传 输速度可以高达 622Mbit/s或更高。而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是一种高速令牌环网络,它在光纤上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it/s。FDDI系统可以有两个完整的光纤环,在恶劣环境中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冗余保护。使用平衡UTP电缆可以达到与FDDI相同的100Mbit/s 传输速率。这种网络被称为 TP-PMD (基于双绞线物理媒介)。
而专用系统是第三种类型的网络通用结构。这种网络通常在基于标准的网络建立以前推出,专用网络系统通常只使用特定网络产品供应商的产品。大多数这类产品都出自 IBM 和王安电脑公司,这些网络采用星形拓扑结构。 这些网络最初使用昂贵的双轴或同轴屏蔽电缆。现在,在许多情况下,它们能够在带有平衡适配器(通常成为不平衡变压器)的平衡UTP电缆上进行操作。
另外一种布线系统是串行通信系统。它们的通常是用来完成将终端和计算机直接与小型机、主机和外设连接在一起的任务,其速率较低。严格的说, 这类连接并不是真正的网络。然而,串行通信可以接入结构化布线系统并可通过集线器和干线进行走线。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使用一个无源适配器或有源接口设备。串行通信主要有两种形式。异步串行通信以 38.4 Kbit/s 的速率进行工作,而同步串行通信以64kbit/s 的速率工作。这两种类型都需要通过串口进行连接。
在网络建设中, 使用干线电缆将网络的多个网段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在不增加布线的情况下使网络在更大的区域内提供服务。使用主干线可以将独立的集线器集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工作的高速链路。如果干线发生故障,单独的子网将可以继续独立的进行工作。干线电缆可以使用粗缆、细缆、UTP双绞线电缆或光缆。然而,在通 用布线标准中,推荐使用多膜光纤或UTP双绞线电缆作为干线电缆。为了组建大型网络,可以将任意类型的独立的局域网通过干线电缆、网桥或路由器连接在一起。在以太网中,出于安全和方便的考虑,通常将集线器集中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内。在这种情况下,主干线的长度最短,系统经常被认为是一种折叠干线网络。象以太网一样,可以将令牌环网络连接起来组成大型网络, 而两个令牌环网络之间则需要路由器来连接。
在许多布线系统的安装中,用户可以选择安装一个全新的网络或是对一个已经存在的网络进行整修。后一种方案通常可以节省很多投资,但它依赖现有布线系统与新网络的接入方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或投资原因而使用混合布线系统的临时网络具有很大的缺陷。如今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可以使用一系列适配器来与所有主要硬件设备实现互连。这将使得已经建成的网络和新建的网络都可以从最新的布线技术中获益。
布线的选择
布线是任何网络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因此决策人员必须准备将网络总投资的 10%用于这一领域。由于不良的设计和不合格的安装而造成的网络 故障是最常见的,同时代价也是非常昂贵的,因此对高质量的布线和网络设计方面的投资绝对是物有所值。
连接在网络中设备类型以及电缆上所承载的通信负载是选择电缆的关键因素。同时,在进行电缆选择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网络集线器和节点(信息口)之间的最大距离
·在管道和地板/天花板中的布线可用空间
·电磁干扰(EMI) 的程度
·为系统服务的设备的可能的变化情况和它们的使用方式
·系统复元力的水平
·网络要求的生命周期
·电缆走线的限制和电缆弯曲半径的限制
·具有潜在重复性使用可能的现有电缆安装情况
电缆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但在布线系统中应首先确定是使用屏蔽电缆、非屏蔽电缆、光缆,还是将它们接合在一起使用。电缆通常使用带有绝缘层的导线并使用一层或多层塑料外皮。电缆中通常由2到1800个线对组成。大对数电缆通常用于主干布线系统,它们特别适合在话音和低速率数据应用中使用。
这些电缆在干线和水平(集线器到桌面)布线系统应用中的最大长度在国际标准ISO/IEC IS11801中有详细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最大长度限制适用于所有的媒介。它们并没有考虑由于网络使用的电缆类型和协议类型的不同而造成性能方面的差异的影响。实际上,最大电缆长度将取决于系统的应用、网络类型 (例如 10Base-T) 和 电缆的质量。在特定的网络中,好的电缆供应商和施工人员将可以就布线系统能力给出相应的建议。
在确定电缆类型前,对电缆走线的可用空间进行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尺寸、重量和屏蔽灵活性等因素主要取决于电缆是否采用金属箔或编制护层,以及电缆中使用了多少导线。这些因素与电缆所使用的屏蔽/反射材料一起将决定电缆对抗电磁干扰 (EMI) 能力。在选择电缆之前,考虑电缆使用的屏蔽/反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最近几年中,对非屏蔽双绞线对(UTP)电缆研究取得的突破使得它 们可以在622Mbit/s或更高的传输速率上传输数据。这样就使得人们可以在原来只能使用屏蔽型电缆的应用中使用这种价格更低、体积更小的电缆。UTP电缆通过将电缆线对进行更紧密的匹配来减小EMI干扰。这种电缆被称为平衡电路。在理想的平衡电路中,导体中引入的噪声电压的和是零,这样线对之间的信号传输将没有干扰。然而这种理想情况是无法完全实现的,电缆的信噪比(SNR)是用来测量电缆中在存在噪声信号的情况下信号质量的指标 。屏蔽电缆中由于存在屏蔽,因此它的平衡特性较差,因此良好的屏蔽完整性和良好的接地对屏蔽电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质量的UTP电缆在不需要接地或整个电路不需要屏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良好的平衡电路特性。由于光纤通过光波传输信号,因此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电磁屏蔽影响。
在传输速率要求超过155Mbit/s和需要更长传输距离的应用中,光纤通常是最佳选择。光纤具有体积小、耐用等优点,但目前它的成本要比其他类型的电缆高。大多数在局域网中使用的光缆是多膜光纤。它比高性能的单膜光纤更容易安装。在大多数网络中,一般都采用光缆作为干线,而使用UTP电缆来水平。然而,随着通信速率的提高和设备价格的下降,使用光纤直接到桌面的网络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对于那些由于受安装时间、空间或其他限制而不易安装电缆的系统来说,无线局域网可以作为一种可替代的方案。在无线局域网中使用无线电波替代物理连接来实现信号的传输,它们特别适合于在老建筑物中网络的安装。
时间: 2006-8-7 00:5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1讲 综合布线概念详释(1)
综合布线概念详释
鉴于目前国内结构化综合布线领域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的理解存在着偏差,本报将分几期对布线系统测试所涉及的参数及其测试原理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以期抛砖引玉,促进国内同业精英各抒高见,共同推动布线行业的发展。
如果五类及六类的新的测试标准能够按照TIA的原定计划如期在明年第一季度推出的话,国内的布线产品提供商就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新的测试标准将增加几项参数,如等电平远端串扰(ELFEXT)、回波损耗(Return Loss简称回损)、延迟差异(Delay Skew)等。这些新增的参数要求将使以前的仅靠一人监工、几人施工的布线方法成为历史,布线商手中原有的单向五类电缆测试仪器也将被淘汰。测试将成为一项布线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按照TSB-67标准的要求,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验证测试指标中需要包含接线图、长度、衰减、近端串扰等四项参数。ISO还要求增加一项参数,即ACR(衰减对串扰比)。针对当前网络的发展趋势和六类线的逐渐普及,今年TIA对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标准和测试参数做了增补。增补后的测试参数包括:
接线图
长度测量
近端串扰(NEXT)
累加功率NEXT(PowerSum NEXT,PSNEXT)
衰减量(Attenuation)
衰减对串扰比(Attenuation Crosstalk Rate,ACR)
远端串扰(FEXT)及等电平远端串扰(ELFEXT)
传播延迟(Propagation Delay)
延迟差异(Delay Skew)
结构化回损及回损
频带宽
阻抗(Impedance)
直流环路电阻
杂讯
■接线图
接线图用来表示错误接线的方式。每一条电缆的四对八根线芯的接线图可以表示:
在每一端点的正确压线位置
是否与远端导通
两芯或多芯的短路
交错线对
反向线对
分岔线对
其他各种接线错误
反向是指线对的一端极性相反。交错是指远端的两个线对位置相互对调。分岔指各芯线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导通着,但物理线对位置分开。特别提醒读者注意,分岔线对是经常出现的、但是使用简单的通断仪器不能被准确地查找出来的接线故障。在10Base-T网络中,此种接线故障由于网络对布线系统的要求较宽松而对网络的整体运行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高速以太网测试仪器,如100Base-TX测试仪器的接线图测试功能都必须能发现这种错误。由于五类验证仪器价格不菲,用户可选用美国Microtest公司生产的局域网侦测仪MicroScanner,该仪器能全面检测各种接线问题,价格便宜且方便实用。
时间: 2006-8-7 00:5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2讲 综合布线概念详释(2)
综合布线概念详释
■长度测量
对铜缆长度进行的测量应用了一种称为TDR(时间域反射测量)的测试技术。测试仪从铜缆一端发出一个脉冲波,在脉冲波行进时如果碰到阻抗的变化,如开路、短路、或不正常接线时,就会将部分或全部的脉冲波能量反射回测试仪。依据来回脉冲波的延迟时间及已知的信号在铜缆传播的NVP(额定传播速率) 速率,测试仪就可以计算出脉冲波接收端到该脉冲波返回点的长度。NVP是以光速(c)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如0.75c或75%。
返回的脉冲波的幅度与阻抗变化的程度成正比,因此在阻抗变化大的地方,如开路或短路处,会返回幅度相对较大的回波。接触不良产生的阻抗变化(阻抗异常)会产生小幅度的回波。
测量的长度是否精确,取决于NVP值。因此,应该用一个已知的长度数据(必须在15米以上)来校正测试仪的NVP值。但TDR的精度很难达到2%以内,同时,在同一条电缆的各线对间的NVP值,也有4—6%的差异。另外,双绞线线对实际长度也比一条电缆自身要长一些。在较长的电缆里运行的脉冲波会变形成锯齿形,这也会产生几纳秒的误差。这些都是影响TDR测量精度的原因。
测试仪发出的脉冲波宽约为20纳秒,而传播速率约为3纳秒/米,因此该脉冲波行至6米处时才是脉冲波离开测试仪的时间。这也就是测试仪在测量长度时的“盲区”,故在测量长度时将无法发现这6米内可能发生的接线问题(因为还没有回波)。
测试仪也必须能同时显示各线对的长度。如果只能得到一条电缆的长度结果,并不表示各线对都是同样的长度。
早期的一些测试仪不是采用TDR原理测量长度,而是以用频率域方式测量回流损耗的方法来测量阻抗的变化以便计算长度,这种方法在各对线出现长短不等的情况时会发生误判。
■近端串扰(NEXT)
当电流在一条导线中流通时,会产生一定的电磁场,干扰相邻导线上的信号。频率越高这种影响就越大。双绞线就是利用两条导线绞合在一起后,因为相位相差180度的原因而抵消相互间的干扰的。绞距越紧则抵消效果越佳,也就越能支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近端串扰是指在与发送端处于同一边的接收端处所感应到的从发送线对感应过来的串扰信号。在串扰信号过大时,接收器将无法判别信号是远端传送来的微弱信号还是串扰杂讯。
需要注意的是,表示低NEXT时的值越大(如45dB),发送的信号与串扰信号幅度差就越大,高NEXT的值就越小(如20dB),而这是要设法避免的。
为了符合5类规格,在电缆端接处的非绞接部分长度不能超过13米。通常会产生过量NEXT的原因有:
使用不是绞线的跳线。
没有按规定压接终端。
使用老式的66接线块。
使用非数据级的连接器。
使用语音级的电缆。
使用插座对插座的耦合器。
另外,要特别注意,在链路两端测量NEXT值时,尤其在长度大于40米时,远端的串扰会被链路的衰减所抵消,而无法在近端测量到其NEXT值。在链路两端测量到的NEXT值是不一样的,因此所有的测试标准都要求在链路两端测量NEXT值。
■衰减量(ATTENUATION)
电信号强度会随着电缆长度而逐渐减弱,这种信号减弱就称为衰减。它是以负的分贝数(dB)来表示的。数值越大表示衰减量越大,即-10dB比-8dB的信号弱,其中6dB的差异表示两者的信号强度相差两倍。例如,-10dB的信号就比-16dB的信号强两倍,比-22dB则强四倍。影响衰减的因素是集肤效应和绝缘损耗。
在频率高的时候,电流在导体中的电流密度不再是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中,而是集中在导体的表面,从而减少了因导体截面而产生的电流损耗。集肤效应与频率的平方根值成正比,因此频率越高,衰减量便越大。这也就是为何单股电缆要比多股电缆的导电性能好的原因。
温度对某些电缆的衰减也会产生影响。一些绝缘材料会吸收流过导体的电流,特别是3类电缆所采用的PVC材质,这是因为PVC的氯原子会在绝缘材料中产生双极子,而双极子的震荡会使电信号损失掉一部分电能。在温度高的时候这种情况会进一步恶化。由于温度升高会造成双极子更激烈的震荡,所以温度越高,衰减量越大。这就是标准中规定温度为20℃的原因。
在测量衰减量时,必须确定测量是单向进行的,而不是先测量环路的衰减量后,再除以2而得到的值。
■衰减对串扰比(ACR)
由于衰减效应,接收端所收到的信号是最微弱的,但接收端也是串扰信号最强的地方。对非屏蔽电缆而言,串扰是从本身发送端感应过来的最主要的杂讯。所谓的ACR就是指串扰与衰减量的差异量。ACR体现的是电缆的性能,也就是在接收端信号的富裕度,因此ACR值越大越好。在ISO及IEEE标准里都规定了ACR指标,但TIA/EIA 568A则没有提到它。
由于每对线对的NEXT值都不尽相同,因此每对线对的ACR值也是不同的。测量时以最差的ACR值为该电缆的ACR值。如果是与PSNEXT相比,则以PSACR值来表示。
■远端串扰(FEXT)与等电平远端串扰(ELFEXT)
FEXT类似于NEXT,但信号是从近端发出的,而串扰杂讯则是在远端测量到的。FEXT也必须从链路的两端来进行测量。
可是,FEXT并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测试指标。电缆长度对测量到的FEXT值的影响会很大,这是因为信号的强度与它所产生的串扰及信号在发送端的衰减程度有关。因此两条一样的电缆,会因为长度不同而有不同的FEXT值,所以就必须以ELFEXT值的测量来代替FEXT值的测量。EXFEXT值其实就是FEXT值减去衰减量后的值,也可以将ELFEXT理解成远端的ACR。当然了,与PSNEXT一样,对应于ELFEXT值的是PSELFEXT值。
为了测量ELFEXT,测试仪的动态量程(灵敏度)必须比所测量的信号低20dB。
■累加功率NEXT(Power Sum NEXT)
PSNEXT实际上是一种计算式,而不是一个测量步骤。PSNEXT值是由3对线对另一对线的串扰的代数和推导出来的。PSNEXT与ELFEXT的测量对像千兆以太网这种必须使用四对线来传输信号的网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测试参数。在每一条链路上会有四组PSNEXT值。
■传播延迟(Propagation Delay)
传播延迟是指一个信号从电缆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它也与NVP值成正比。一般5类UTP的延迟时间在每米5~7纳秒(ns)左右。ISO则规定100米链路最差的时间延迟为1微秒(us)。延迟时间是为何局域网要有长度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延迟差异(Delay Skew)
延迟差异是一种在UTP电缆里传播延迟最大的与最小的线对之间的传输时间差异。有些电缆厂家考虑到铜缆材料的缺点,将一对或两对线对换成了其它的材料,这样就会产生较大的时间差异。尤其在运行千兆以太网的应用时,过大的时间差异会导致同时从四线对发送的信号无法同时抵达接收端的情况。一般要求在100米链路内的最长时间差异为50纳秒,但最好在35纳秒以内。
■结构化回损
结构化回损(SRL,Structural Return Loss)所测量的是电缆阻抗的一致性。由于电缆的结构无法完全一致,因此会引起阻抗发生少量变化。阻抗的变化会使信号产生损耗。结构化回损与电缆的设计及制造有关,而不像NEXT一样常受到施工质量的影响。SRL以dB表示,其值越高越好。
时间: 2006-8-7 00:57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3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1)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
一、概述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相连接。它还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或电信线路的连接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由不同系列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这些部件可用来构建各种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
1.综合布线的发展过程
回顾历史,综合布线的发展与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密切相关。传统布线如电话、计算机局域网都是各自独立的。各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厂商设计和安装,传统布线采用不同的线缆和不同的终端插座。而且,连接这些不同布线的插头、插座及配线架均无法互相兼容。办公布局及环境改变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需要调整办公设备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更换设备时,就必须更换布线。这样因增加新电缆而留下不用的旧电缆,天长日久,导致了建筑物内一堆堆杂乱的线缆,造成很大的隐患。维护不便,改造也十分困难。
随着全球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深人发展,人们对信息共享的需求日趋迫切,就需要一个适合信息时代的布线方案。
美国电话电报(AT&T)公司的贝尔(Bell)实验室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办公楼和工厂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率先推出SYSTIMATMPDS(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现时已推出结构化布线系统SCS。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311-2000命名为综合布线GCS(Generic cabling system)。
综合布线是一种预布线,能够适应较长一段时间的需求。
2.综合布线的特点
综合布线同传统的布线相比较,有着许多优越性,是传统布线所无法相比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而且在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1)兼容性:综合布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兼容性。所谓兼容性是指它自身是完全独立的而与应用系统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
过去,为一幢大楼或一个建筑群内的语音或数据线路布线时,往往是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电缆线、配线插座以及接头等。例如用户交换机通常采用双绞线,计算机系统通常采用粗同轴电缆或细同轴电缆。这些不同的设备使用不同的配线材料,而连接这些不同配线的插 头、插座及端子板也各不相同,彼此互不相容。一旦需要改变终端机或电话机位置时,就必须敷设新的线缆,以及安装新的插座和接头。
综合布线将语音、数据与监控设备的信号线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采用相同的传输媒体、信息插座、交连设备、适配器等,把这些不同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中。由此可见,这种布线比传统布线大为简化,可节约大量的物资、时间和空间。
在使用时,用户可不用定义某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的具体应用,只把某种终端设备(如个人计算机、电话、视频设备等)插人这个信息插座,然后在管理间和设备间的交接设备上做相应的接线操作,这个终端设备就被接入到各自的系统中了。
(2)开放性:对于传统的布线方式,只要用户选定了某种设备,也就选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布线方式和传输媒体。如果更换另一设备,那么原来的布线就要全部更换。对于一个已经完工的建筑物,这种变化是十分困难的,要增加很多投资。
综合布线由于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现行的标准,因此它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如计算机设备、交换机设备等;并对所有通信协议也是支持的,如ISO/IEC8802-3,ISO/IEC8802-5等。
(3)灵活性:传统的布线方式是封闭的,其体系结构是固定的,若要迁移设备或增加设备是相当困难而麻烦的,甚至是不可能。
综合布线采用标准的传输线缆和相关连接硬件,模块化设计。因此所有通道都是通用 的。每条通道可支持终端、以太网工作站及令牌环网工作站。所有设备的开通及更改均不需要改变布线,只需增减相应的应用设备以及在配线架上进行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另外,组网也可灵活多样,甚至在同一房间可有多用户终端,以太网工作站、令牌环网工作站并存,为用户组织信息流提供了必要条件。
(4)可靠性:传统的布线方式由于各个应用系统互不兼容,因而在一个建筑物中往往要有多种布线方案。因此建筑系统的可靠性要由所选用的布线可靠性来保证,当各应用系统布线不当时,还会造成交叉干扰。
综合布线采用高品质的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的信息传输通道。所有线槽和相关连接件均通过ISO认证,每条通道都要采用专用仪器测试链路阻抗及衰减率,以保证其电气性能。应用系统布线全部采用点到点端接,任何一条链路故障均不影响其它链路的运行,这就为链路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检修提供了方便,从而保障了应用系统的可靠运行。各应用系统往往采用相同的传输媒体,因而可互为备用,提高了备用冗余。
(5)先进性:综合布线,采用光纤与双绞线混合布线方式,极为合理地构成一套完整的布线。
所有布线均采用世界上最新通信标准,链路均按八芯双绞线配置。5类双绞线带宽可达100MHz,6类双绞线带宽可达200MHz。对于特殊用户的需求可把光纤引到桌面(Fiber To The Desk)。语音干线部分用钢缆,数据部分用光缆,为同时传输多路实时多媒体信息提供足够的带宽容量。
(6)经济性:综合布线比传统布线具有经济性优点,主要综合布线可适应相当长时间需求,传统布线改造很费时间,耽误工作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用金钱计算。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知,综合布线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布线方法存在的许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尤其以电话业务为主的通信网逐渐向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过渡,越来越重视能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的集成通信网。因此,综合布线取代单一、昂贵、复杂的传统布线,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间: 2006-8-7 00:5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4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2)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
二、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电话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还应能支持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系统的需要。
综合布线系统可划分成六个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
●配线(水平)子系统;
●干线(垂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
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工程设计
应根据实际需要,可选择以下三种类型的综合市线系统:
(1)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双绞线电缆组网。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如下:
●每个工作区有一个信息插座;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1条4对双绞线电缆;
●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1对双绞线。
(2)增强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 铜芯双绞电缆组网。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如下:
●每个工作区有2个或以上信息插座;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双绞电缆;
●采用夹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双绞线。
(3)综合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双绞电缆混合组网。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系统的传输速率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传输设备。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和电视系统的传输标准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应符合表1所列的规定。
注:①100m距离包括连接软线/跳线、工作区和设备区接线在内的10m允许总长度,链路的技术条件按90m水平电缆,7.5m长度的连接电缆及同类的3个连接器来考虑。如果采用综合性的工作和设备区电缆附加总长度不大于7.5m,则此类用途是有效的。
②3000m是国际标准范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传输媒体极限。
③当距离大于水平电缆子系统中的长度100m,应协商可行的应用标准。
④系统分级E因为尚未正式出台,表内未列出。但是由于D级E及E级在市场上已大量应用,因此在下面的各表格中予以列出有关指标仅供参考。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网和各段线缆的长度限值应符合图1所示的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 ISO/IEC 11801:1995(E)国际标准的各项规定,确保系统指标得以实施。
综合和线系统应设置汉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这些状态信息包括:设备和缆线的用途和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和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和故障记录等内容。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内容以及建筑物名称、位置、区号、楼层号和房间号等内容。
在系统设计时,全系统所选的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必须与选定的类别相一致。如采用屏蔽措施时,则全系统必须都按屏蔽设计。
时间: 2006-8-7 01:0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5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3)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
三、系统指标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应符合表2的规定:
注: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接器),应符合表3的规定:
注:①所有其它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②在大多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
③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Δ。
Δ=6dB+10Lg(n+1) dB
式中: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
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4的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应符合表5的规定:
注:①ACR(dB)=an(dB)-a(dB)
式中:an--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值
a--链路传输的衰减值
②本表所列的ACR值优于计算值,在衰减和串音衰减之间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权衡选择,其选择范围如表6所示。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在表1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7的规定:
注:①100Ω双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 19.2Ω/100m;
②150Ω双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2Ω/100m。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表8的规定:
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lμs。
综合布线系统的纵向差分转换衰减(平衡)限值,应符合表9的规定:
注:纵向差分转换衰减的测试方法正在研究。
综合布线系统的相邻线对综合近端串扰(Power sum)限值应符合表10的规定:
相邻线对综合近端串扰(Power sum)其值为在4对双绞线的一侧,3个发送信号的线对向另一相邻接收线对产生串扰的总和近端串扰值。
N4=?N12+N22+N32,N1,N2,N3分别为线对1、线对2、线对3对线对4的近端串扰值
综合布线系统的等郊远端串扰损耗(ELFEXT)限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等效远端串扰损耗 ELFEXT 系指远端串音损耗与线路传输衰减差。
从链路近端线缆的一个线对发送信号,该信号经过线路衰减,从链路远端干扰相邻接收线时,定义该远端串扰值为FEXT,FEXT是随链路长度(传输衰减)而变化的量。
定义:ELFEXT=FEXT-A(A为受串扰接线对的传输衰减)
综合布线远端等效串扰总和PSELFEXT限值应符合表12的规定;
综合布线线对间传播时延差规定以同一缆线中信号传播时延最小的线对的时延值作为参数,其余线对与参数线对时延差值不得超过45ns。若线对间时延差超过该值,在链路高速传输数据下4个线对同时并行传输数据信号时,将造成数据帧结构严重破坏。
综合布线最小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13的规定;
回波损耗系指由线缆特性阻抗和链路接插件偏离标准值导致功率反射引起。RC为输入信号幅度和由链路反射回来的信号幅度的差值。
综合布线链路脉冲噪声电平由大功率设备间断性启动对布线链路带来的电冲击干扰,综合布线链路在不连接有源器械和设备情况下,高于200MV的脉冲噪声发生个数的统计,测量2分钟捕捉脉冲噪声个数不大于10个。
综合布线背景杂讯噪声
由一般用电器械带来的高频干扰、电磁干扰和杂频竞频低幅干扰,布线链路在不连接有源器械及设备情况下,杂讯噪声电平应≤-30dB。
综合布线接地系统安全检验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必须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Ω;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Ω。
(2)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
(3)采用屏蔽综合布线系统时,屏蔽层的配线设备(FD或BD)端必须良好接地,用户端(终端设备)视具体情况接地,两端的接地应连接至同一接地体。若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源差不应大于1vr.m.s(有效值)
(4)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应采用适当截面的铜导线单独布线至接地体,也可采用竖井内集中用铜排或粗铜线引到接地体,导线或铜导体的截面应符合标准。接地导线应接成树状结构的接地网,避免构成直流环路。
(5)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槽道或钢管敷设时,槽道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
(6)屏蔽线缆屏蔽层接地两端测量链路屏蔽线、屏蔽层与两端接地电流差≤5v。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14的规定:
注:①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2.5/125μm或50/125μm;
8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km;
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l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
②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IEC793-2,型号BI和ITU-T G.652标准;
1310nm和 15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ldB/km;截止波长应小于1280nm;
1310nm时色散应≤6PS/km.nm;1550nm时色散应≤20PS/km.nm。
③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dB;最小反射衰减:多模20dB,单模26dB。
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在表14规定各项参数的条件下,光纤链路可允许的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15的规定:
注:①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表10.13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
②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
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 多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表
注:单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ISO/IEC 11801:1995 (E)尚未作出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17的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适配。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00Ω、150Ω两类标准,其允许偏差值为 ±15Ω(适用于频率>1MHz)。
综合布线测试连接方式定义
水平布线测试连接方式
(1)基本链路方式(Basic Link)
这是工程承包商采用的连接方式。该方式包括:最长90m的端间固定连接水平缆线和在阿端的接插件:一端为工作区信息插座,另一端为楼层配线架、跳线板插座及连接两端接插件的两条2m长的测试线。基本链路方式如图2所示
(2)永久链路方式(Permanent Link)
永久链路方式供安装人员和数据电信用户用来认证永久安装电缆的性能,今后将替代基本链路方式。永久链路信道由90m水平电缆和1个接头,必要时再加1个可选转接/汇接头组成.永久链路配置不包括现场测试仪插接软线和插头。如图3所示。
(3)通道链路方式(Channel)
通道链路用户连接方式,该方式用以验证包括用户终端连接线在内的整体通道的性能。
通道连接包括:最长90m的水平线缆、一个信息插座、一个靠近工作区的可选的附属转接连接器、在楼层配线间跳线架上的两处连接跳线和用户终端连接线,总长不得长于1OOm(设备到通道两端的连接线不包括在通道定义之内)。通道链路方式如图4所示。
在实际测试中,选择哪一种连接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程验收测试6类以下建议选择基本链路方式,因为以前规定数据是基本链路数据,6类以上则使用永久链路方式,而通道链路方式是连接网络设备以后的测试方式,是真正反映传输链路情况的测试方式。
4)水平布线光缆测试连接方式
水平布线光缆测试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
楼宇内主干布线
楼宇内主干线使用大对数对称线缆小于90m时,可采用水平布线测试连接方式的基本、永久、信道链路方式进行测试。
楼宇内主干线使用单模、多模光缆布线时可采用水平布线光缆测试连接方式。
楼宇内主干布线测试起点为楼层配线架,测试终点为楼宇电话及计算机网络的楼宇总配线架。
时间: 2006-8-7 01:0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6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4)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
四、工作区子系统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如图6所示。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2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
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的设置和安装。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媒体)不同于图6工作区子系统
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媒体)时,宜采用适配器;
●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五、配线(水平)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宜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如图7所示。
图7配线(水平)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配线子系统宜采用4对双绞电缆。配线子系统在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
配线电缆宜选用普通型铜芯双绞电缆。
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则选用:
①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
②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
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
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在90m以内。
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六、干线(垂直)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
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1对,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双绞线,对于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线电缆。
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的方法。
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设备间,把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干线(垂直)子系统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七 、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
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设备间位置及大小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
八、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管理子系统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宜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位置、区号、起始点和功能等标志。
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对楼层上的线路进行较少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在经常需要重组线路时宜使用插接线方式。
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
九、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建
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包括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C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道和入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预留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
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志。
电话局来的电缆应进入一个阻燃接头箱,再接至保护装置。
时间: 2006-8-7 01:07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7讲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5)
综合布线技术基础
十、光缆传输系统
当综合布线系统需要在一个建筑群之间敷设较长距离的线路,或者在建筑物内信息系统要求组成高速率网络,或者与外界其它网络特别与电力电缆网络一起敷设有抗电磁干扰要求时,宜采用光缆作为传输媒体。光缆传输系统应能满足建筑与建筑群环境对电话、数据、计算机、电视等综合传输要求,当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络时,宜采用多模光缆;作为远距离电信网的一部分时应采用单模光缆。
综合布线系统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间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地点。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它楼层,在各楼层经过光缆级连接装置沿水平方向分布光缆。
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陶瓷头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4dB。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5dB。
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纤直径 62.5μm光纤包层直径 125μm 的缓变增强型多模光缆,标称波长为850nm或1300n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单模光缆。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如下系列规定:
(1)PDH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 GB4110-8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的规定,如表18所示。
(2)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口与输出口规范等,应符合国家标准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
光缆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也可采用带状光纤光缆。
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接装置硬件交接设备,除应支持连接器外,还应直接支持束合光缆和跨接线光缆。
各种光缆的接续应采用通用光缆盒,为束合光缆、带状光缆或跨接线光缆的接合处提供可靠的连接和保护外壳。通用光缆盒提供的光缆入口应能同时容纳多根建筑物光缆。
十一、电源、防护及接地
1.电源
(1)设备间内安放计算机主机时,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电源要求进行工程设计。
(2)设备间内安放程控用户交换机时应按照《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CECS 09:89进行工程设计。
(3)设备间、交接间应采用可靠的交流220V、50Hz电源供电。
2.电气防护及接地
(1)综合布线网络在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a)在大楼内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不能保持安全间隔时:
●配电箱和配电网产生的高频干扰;
●大功率电动机电火花产生的谐波干扰;
●荧光灯管,电子启动器;
●电源开关;
●电话网的振铃电流;
●信息处理设备产生的周期性脉冲。
b)在大楼外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处于较高电磁场强度的环境:
●雷达;
●无线电发射设备;
●移动电话基站;
●高压电线;
●电气化铁路;
●雷击区。
C)周围环境的干扰信号场强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超过下列规定时:
●对于计算机局域网,引入10kHz~600MHz以下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1V/m;600MHz至80MH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5V/m。
●对于电信终端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RFO.15MHz至80MH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度为3V,(幅度调制80%,1kHz)。
●具有模拟/数字终端接口的终端设备,提供电话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表19 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注:噪声电平超过-40dBm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
当终端设备提供声学接口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20的规定:
表20 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注:①噪声电平超过基准电平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
②基准电平的特征:1KHz~40dBm的正弦信号。
● ISDN的初级接入设备的附加要求,在10秒测试周期内,帧行丢失的数目应小于10个。
●背景噪声最少应比基准电平小-12dB。
d)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扰波的电场强度超过表21的规定时:
表21 发射干扰波电场强度限值表
注;①A类设备:第三产业;B类设备:住宅。
②较低的限值适用于降低频率的情况。
(2)综合布线系统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应符合表22的要求:
表22 与其它干扰源的间距表
注:①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10时,最小间距可以是1cm。
②电话用户存在振铃电流时,不能与计算机未来在同一根对绞电缆中一起运用。
③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的缆线和配线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各种缆线和配线设备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屏蔽后的综合布线系统平均可减少噪声20dB。
b)各种缆线和配线设备的选用原则宜符合下列要求:
●当周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低于表19的规定,可采用UTP缆线系统和非屏蔽配线设备,这是钢缆双绞线的主流产品。
●当周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高于19的规定,干扰源信号或计算机网络信号频率大于或等于30MHz,应根据其超过标准的量级大小,分别选用FTP、SFTP、STP等不同的屏蔽缆线系统和屏蔽配线设备。另外,表22要求的间距不能保证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当周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很高,采用屏蔽系统已无法满足各项标准的规定时,应采用光缆系统。
●当用户对系统有保密要求,不允许信号往外发射时,或系统发射指标不能满足表21的规定时,应采用屏蔽缆线和屏蔽配线设备,或光缆系统。
(3)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应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Ω;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Ω
●综合布线系统的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并应注意保证导线相对位置不变。
●屏蔽层的配线设备(FD或BD)端应接地,用户(终端设备)端视具体情况宜接地,两端的接地应尽量连接同一接地体。若按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 1Vr.m.s。
(3)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应单独布线至接地体,接地导线的选择应符合表23的规定。
表23 接地导线选择表
(5)信息插座的接地可利用电缆屏蔽层连至每层的配线柜上。工作站的外壳接地应单独布线连接至接地体,一个办公室的几个工作站可合用同一条接地导线,应选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绝缘铜导线。
(6)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槽道或钢管敷设时,槽道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
(7)干线电缆的位置应接近垂直的地导体(例如建筑物的钢结构)并尽可能位于建筑物的网络中心部分。
(8)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内部容易受到雷击、电源碰地、电源感应电势或地电势上浮等外界影响时,必须采用保护器。
(9)在下述的任何一种情况下,线路均属于处在危险环境之中,均应对其进行过压过流保护。
●雷击引起的危险影响;
●工作电压超过250V的电源线路碰地;
●地电势上升到 250V以上而引起的电源故障;
●交流50Hz感应电压超过250V。
(10)综合布线系统的过压保护宜选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
(11)过流保护宜选用能够自复的保护器。
(12)在易燃的区域或大楼竖井内布放的光缆或铜缆必须有阻燃护套;当这些缆线被布放在不可燃管道里,或者每层楼都采用了隔火措施时,则可以没有阻燃护套。
(13)综合布线系统有源设备的正极或外壳,电缆屏蔽层及连通接地线均应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如同层有避雷带及均压网(高于30m时每层都设置)时应与此相接,使整个大楼的接地系统组成一个笼式均压体。
3.环境保护
在易燃的区域和大楼竖井内布放电缆或光缆,宜采用防火和防毒的电缆;相邻的设备问应采用阻燃型配线设备。对于穿钢管的电缆或光缆可采用普通外护套。
利用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的网络,应防止由射频产生的电磁污染,影响周围其它网络的正常运行。
10.5.12 安装工艺要求
1.设备间
(1)设备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设备间应处于干线综合体的最佳网络中间位置;
●设备间应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的相互间隔宜≤15m;
●设备间的位置应便于接地装置的安装;
●设备间室温应保持在 10℃~ 27℃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 30%~80%。
●设备间应安装符合法规要求的消防系统,应使用防火防盗门,至少能耐火1小时的防火墙;
●设备间内所有设备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其中包括:程控数字用户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整个建筑物用的交接设备等。
(2)设备间的室内装修、空调设备系统和电气照明等安装应在装机前进行。设备间的装修应满足工艺要求,经济适用。容量较大的机房可以结合空调下送风、架间走缆和防静电等要求,设置活动地板。
(4)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SO2、 H2S、 NH3、 NO2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允许尘埃含量限值可参见表24的规定。
注:灰尘粒子应是不导电的,非铁磁性和非腐蚀性的。
(4)至少应为设备间提供离地板2.55m高度的空间,门的高度应大于2.l m,门宽应大于90cm,地板的等效均布负载应大于5kN/m2。凡是安装综合布线硬件的地方,墙壁和天棚应涂阻燃漆。
(5)设备间的一般照明,最低照度标准应为150IX,规定照度的被照面,水平面照度指距地面0.8m处,垂直面照度指距地面1.4m处的规定。
2.交接间
(1)确定干线通道和交接间的数目,应从所服务的可用楼层空间来考虑。如果在给定楼层所要服务的信息插座都在75m范围以内,宜采用单干线接线系统。凡超出这一范围的,可采用双通道或多个通道的干线系统,也可采用经过分支电缆与干线交接间相连接的二级交接间。
(2)干线交接间兼作设备间时,其面积不应小于10m2。干线交接间的面积可按7~8倍配线柜占地面积考虑。
配线设备靠墙安装干线交接间的面积为1.8m2时(1.2m×1.5m)可容纳端接200个工作区所需的连接硬件和其它设备。如果端接的工作区超过200个,则在该楼层增加1个或多个二级交接间,其设置要求宜符合表25的规定,表中面积是按配线设备固定墙面所需面积,或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
表25 交接间的设置表
注:任何1个交接间最多可以支持2个二级交接间。
表10.28是适合配线设备固定墙面所需面积,如采用19"标准机柜或配线架时,交接间所需面积约为19"标准机柜或机架占地面积的7~8倍。
3.电缆
配线子系统电缆在地板下安装方式,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桥架布线法,蜂窝状地板布线法,高架(活动)地板布线法,地板下管道布线法等四种安装方式。
配线子系统电缆宜穿钢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并应选择最短捷的路径。
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缆竖井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孔方式。水平通道可选择管道方式或电缆桥架方式。
一根管子宜穿设一条综合布线电缆。管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宜为 50%~ 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宜为 40%~ 50%。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时,截面利用率宜为25%~ 30%。
允许综合布线电缆、电缆电视电缆,火灾报警电缆,监控系统电缆合用金属电缆桥架,但与电缆电视电缆宜用金属隔板分开。
建筑物内暗配线一般可采用金属配线材料或塑料管。由于金属的配线材料有屏蔽作用,与强电(220V以上)管线平行或交叉可以减少隔距要求,因此是首推方式。
时间: 2006-8-8 21:18
作者: dongpufan
斑竹,如果你能把这些压缩后发过来 那就好了 多谢楼主 dongpufan@163.com
时间: 2006-8-8 22:35
作者: 爱在网络
楼主来一个电子的下载啊
你方便的话发一个我邮箱:gong.fu@126.com
谢谢了!!
时间: 2006-8-9 16:17
作者: zhshy0306
斑竹真的很好耶
时间: 2006-8-9 16:18
作者: zhshy0306
斑竹真的很好耶
时间: 2006-8-9 18:06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8讲 布线标准简述
布线标准简述
标准委员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职责是保证所有普遍性的标准得到所有成员国的一致认可。ISO所负责的标准范围从制造和质量控制规程到电气与电信分布布线系统。
在北美洲,有四个标准化组织为北美市场开发或推行市线标准。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于1918年在美国成立。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美国国内的国家标准的协调、正规化和采纳工作。ANSI还在ISO技术会议上代表美国。
电讯工业协会(TIA)是一个由ANSI授权的单独的组织。并附属于电子工业协会(EIA)。TIA最著名的活动是开发用于当今的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安装的布线标准,并支持未来广泛的应用及满足高速的要求。
在加拿大,所有国内使用的电气与电子商品必须经CSA批准。产品获得批准说明它符合加拿大电气标准(CEC)的所有要求。CEC引用CSA相关的标准。在TIA/EIA内开发布城标准的过程中,决定CSA应参与结构化布线标准的进一步的共发工作.以保证将加拿大独特的要求包含在标准内。
标准的历史
在1985年前的布线系统没有标准化。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本地电话公司总是关心他们的基本布线要求。其次,使用主机系统的公司要依靠其供货商来安装符合系统要求的布线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R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机构安装了计算机系统,而每个系统都需要自己独特的布线和连接器。客户开始大声报怨每次他们更改计算机平台的同时也不得不相应改变其布线方式。为赢得并保持市场的信任,计算机通信工业协会(CCIA)与EIA联合开发建筑物布线标准。
讨论在1985年开始,并取得一致,认为商用和住宅的话音和数据通信都应有相应的标准。EIA将开发布线标准的任务交给了TR-41委员会。
TR-41委员会认识到该任务的艰巨性,于是设立了下属委员会及数个工作组来负责开发商用和住宅建筑物布线标准的各方面的广泛工作。这些委员会在开发这些标准时卞要关注的重点是保证开发的标准是独立于技术及生产厂一家的。
建筑物布线基础设施标准
ANSWIA / EIA-569(CSA T530)商业大楼通讯通路与空间标准
ANSI / TIA / EIA-568-A(CSAT529-95)商业大楼通讯布线标准
ANSI / TIA / EIA-607(CSA T527)商业大楼布线接地保护连接需求
ANSI / TIA / EIA-606(CSA T528)商业大楼通讯基础设施管理标准
ANSI / TIA / EIA TSB-67非屏蔽双绞线布线系统传输性能现场测试
ANSI / TIA / EIA TSB-72集中式光纤布线准则
ANSI / TIA / EIA TSB-75开放型办公室水平布线附加标准
ANSI / TIA / EIA-568-AI传输延迟和延迟差规范
时间: 2006-8-9 18:08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69讲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1、什么是综合布线系统
所谓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按标准的、统一的和简单的结构化方式编制和布置各种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
2、综合布线系统的几个基本问题
带宽与传输速率
提到如何选择综合布线系统,首先有两个概念要分清,那就是带宽(以MHZ来度量)和数据传输速率(以 Mbit/S来度量)。分不清这两个概念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关于二者的定义和具体含义可以参考有关的技术文章。这里要指出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与编码方式等技术有关,但不一定是一对一的关系。例如ATM155,其中155是指数据传输的速率,即155Mbit/S,而实际的带宽只有80MHZ;又如1000Mbit/S千兆位以太网,由于采用4对线全双工的工作方式,对其传输带宽的要求只有100MHZ。在计算机网络作业中,广泛使用的是数据传输速率,而在电缆行业中使用的则是带宽,所以不要将二者混淆。
新型电缆系统
① 超5类电缆系统(Enhanced Cat 5):是在对现有的5类UPT双绞线的部分性能加以改善后产生的新型电缆系统,不少性能参数,如近端串扰(NEXT)、衰减串扰比(ACR)等都有所提高,但其传输带宽仍为100MHz。
② 6类电缆系统(Cat 6):一个新级别的电缆系统,除了各项性能参数都有较大提高外,其带宽将扩展至200MHZ或更高。
③ 7类电缆系统:7类电缆系统是欧洲提出的一种电缆标准,其计划的带宽为600MHZ,但是其连接模块的结构与目前的RJ-45完全不兼容。它是一种屏蔽系统。
质量保证
提到布线系统的质量保证,每个厂商都有各自的独特表现,有的提供若干年产品质保,有的提供若干年系统质保,还有的提供终身质保。各厂商对质保的内容和方法的解释也各有不同。厂商提出质保承诺对国内用户来说是件好事,它表示厂商对用户是负责的。但用户首先要搞清楚“质保”到底保什么?
首先,不要把厂商提供的若干年产品或系统质保,当作是保证产品多少年不落后。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没有谁能预见到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厂家的若干年质保,并不保证系统不会在一段时期内过时。但用户可以放心的是,布线系统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便于扩容和升级。
布线系统本身是一种无源的物理连接系统,一旦安装完成并通过测试,一般情况下无需维护,只需要对其加以正确的管理即可;所以厂家的所谓若干年质保,主要是针对其在工程项目中所提供的全系列市线产品本身的质量而言。对于由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厂家是完全负责的;而真正意义的售后服务,应该是由负责实施该项目的系统集成商来完成的。所以用户应选择品质优良的产品,通过厂家提供的正规渠道拿货,并选择国内信誉好、技术水平高的系统集成商来施工,让他们在得到合理的利润后,使用户也得到这些集成商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以及售后的长期服务和质保。
综合布线并非万能
布线系统在刚进入我国时,曾给国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似乎大厦里一旦有了布线系统就立即成了智能大厦,并且各个弱电系统都可以利用这套布线系统。其实从理论上讲,综合布线系统是将大楼内的各个弱电系统的传输介质统一为一种高性能的传输介质,从而使其便于管理、维护和扩展。但实际上,目前在国内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① 例如保安监控系统,目前使用的75fi同轴电缆价格低廉,传输距离远(超过100m),其带宽也很高;而综合布线中用到的8芯双绞线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还有,楼宇自控等弱电系统具有自己的布线系统,通常其布线的拓扑结构为总线型,即在2芯线上可串联很多控制单元,而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的是星型拓扑结构,要求每根8芯线只能接一个设备。由此可见,如果楼宇自控等弱电系统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那将需要大量的线缆,从而使整个系统的造价猛增。
② 单独设计、单独施工、单独管理的有些系统,例如消防保安系统,采用综合布线是不适宜的。
③ 综合布线系统为经常变更终端设备的种类和位置的用户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而像楼宇自控、保安监控等弱电终端设备几乎长期固定在房间或走廊的某一位置,不需要经常改变。
由此可见,综合市线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它主要为智能大厦中高性能的通信自动化系统提供基础。
合理选择综合市线系统
随着千兆位以太同标准的出台,布线厂商也相继推出支持千兆位以太网的“超5类”、“6类”甚至“7类”布线系统。推出先进的产品固然是件好事,但用户不要被厂商的炒作冲昏头脑,在选择布线产品时应冷静地考虑一下,是否需要如此高档的系统。
① 5类和超5类系统已经可以满足千兆位以太同的传输要求,而且不管是155Mbit/S或 622Mbit/S的 ATM还是干兆位以太网,目前也只能作为网络主干使用;而对于真正到终端的水平系统,恐怕目前国内的用户很少有人能使用上真正独享的10Mbit/S速率,大多数局域网仍采用共享10Mbit/S速率的连网方式。所以当用户有一天真要在水平到终端的系统中以1000Mbit/S的速率传输数据时,恐怕6类系统早就过时了。即使某些用户现在马上就需要1000Mbit/S传输速率,也不过是用来传输一些多媒体信息(即语音、数据和图像),这实在有些“大材小用”。目前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应用(例如VOD、电视会议等)在25Mbit/S的ATM和10Mbit/S的以大网上即可实现,很难想象用户现在还会用1000Mbit/S。的速率传些什么。
② 6类、7类的标准还未正式出台,6类系统的安装规范和方法目前也没有形成,更重要的是有关6类或7类系统的测试规范和方法还没有。目前普遍使用的测试设备仍是基于100MHZ的5类系统标准,所以即使用户在工程中采用了6类产品,也无法知道所采用的布线系统是否符合6类系统要求。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算是6类产品,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③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钢缆终将被淘汰,淘汰的主要原因就是带宽、传输距离以及电磁波扩散和干扰问题,而替代它的将是光纤甚至未来的某种传输介质。有资料表明全光纤网已在美国兴起,10Gbit/S的以太网也已经在实验室中诞生了。无论是对厂商还是用户来说,全光纤的局域网都将会更具吸引力。
网络应用与布线系统
安装布线系统是为了满足网络应用的需求。目前系统对网络速度的要求有哪些呢?目前主要的计算机网络有 4Mbit/S和 16Mbit/S令牌环、10Mbit/S以太网、100Mbit/S快速以太网(包括 100Base-T和 100Base-T4)及 155Mbit/s ATM(基于双绞线),这些网络都可在目前的5类双绞线上运行。
1000Mbit八千兆位以太网既可在光纤(单模或多模)上运行,也可在双绞线(STP或UTP)上运行。用户最关心的问题是千兆位以太网能否在现有5类双绞线上运行,答案是需要提高现有的 5类电缆系统的性能,比如传输时延(Propagation delay)、时延差(delay skew)和远端串扰(TEXT)等。这些参数中最重要的就是等效远端串扰(ELTEXT),它对千兆位以太网能否良好运行的影响最大。因此,需要对现有的5类双绞线标准(TSB67)进行修改。
如何选择电缆系统
选择电缆系统需要从实际应用出发,考虑未来发展的余地和投资费用,确保安装质量。
从实际出发是指要考虑目前用户对网络应用的要求有多高、10Mbit/S以大网能对用户的应用需求支持多长时间,以及 100Mbit/S以太网是否够用。
因为网络的布线系统是一次性长期投资,考虑未来发展是指要考虑到网络的应用是否在一段时期内会有对高速网络如千兆位以太网或未来更高速网络的需求。
最后是如何保证安装的质量。除了布线系统本身的质量以外(通常是由厂家来保证,而且通常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不论是3类、5类、超5类还是6类电缆系统,都必须经过施工安装才能完成,而施工过程对电缆系统的性能影响很大。即使选择了高性能的电缆系统,例如超5类或6类,如果施工质量粗糙,其性能可能还达不到5类的指标。所以,不论选择安装什么级别的电缆系统,最后的结果一定要达到与之相应的性能,也就是说需要对安装的电缆系统进行相关标准的认证测试以保证。目前的情况是5类双绞线系统已有认证标准可循,而超5类系统1998年底就有标准出台,至于6类系统的标准则尚需等待。
时间: 2006-8-9 18:0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0讲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等级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等级
基本型
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使用铜芯双绞线组网,其配置如下:
每个工作区有一个信息插座
每个工作区配线电缆为1条4对双绞电缆
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双绞线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大都能支持话音/数据,其特点如下:
能支持所有话音和数据的应用,是一种富有价格竞争力的综合布线方案
应用于话音、话音/数据或高速数据
便于技术人员管理
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恢复的过渡保护
能支持多种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传输
增强型
增强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使用钢芯双绞线组网。其配置如下:
每个工作区有两个或以上信息插座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双绞线电缆
采用直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3对双绞线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不仅具有增强功能,而且还可提供发展余地。它支持话音和数据应用,并可按需要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每个工作区有两个信息插座,不仅机动灵活,而且功能齐全
任何一个信息插座都可提供话音和高速数据应用
可统一色标,按需要可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
是一种能为多个数据设备创造部门环境服务的经济有效的综合布线方案
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恢复的过流保护
综合型
综合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使用光缆和铜芯双绞线组网。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综合型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引入光缆,能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智能大厦,其余与基本型或增强型相同。
综合布线系统等级之间的差异
所有基本型、增强型和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都能支持话音/数据等业务,能随智能建筑工程的需要升级布线系统,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支持话音和数据业务所采用的方式
在移动和重新布局时实施线路管理的灵活性。
时间: 2006-8-9 18:11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1讲 综合布线系统(PDS)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PDS)设计
1、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要点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应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监视器等终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工作区子系统包括办公室、写字间、作业间、技术室等需用电话。计算机终端、电视机等设施的区域和相应设备的统称。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SDN业务时,应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介质)时,宜采用适配器
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2、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水平电缆等组成。
水平子系统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设计:
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水平子系统通常采用4对双绞线,高速应用场合可选用光缆
水平电缆长度应为90m以内
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应按下列原则选用:
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
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
3、干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
干线子系统设计要点
① 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双绞线;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双绞线。对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线电缆。建筑物有两大类型的通道: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通道是指一连串上下对齐的交接间,每层楼都有一间,利用电缆竖井、电缆孔、管道电缆、电缆桥架等穿过这些房间的地板层。每个交接间通常还有一些便于固定电缆的设施和消防装置。开放型通道是指从建筑物的地下室到楼顶的一个开放空间、中间没有任何楼板隔开,例如,通风通道或电梯通道,不能敷设干线子系统电缆。
② 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方法。点对点端接是简单、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干线子系统每根干线电缆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楼层和交接间。分支递减端接是用1根大容量干线电缆足以支持若干个交接间或若干楼层的通信容量,经过电缆接头保护箱分出若干根小电缆,它们分别延伸到每个交接间或每个楼层,并端接于目的地的连接硬件。电缆直接连接方法是特殊情况使用的技术。一种情况是一个楼层的所有水平端接都集中在干线交换间,另一种情况是二级交接间太小,在干线交接间完成端接。
③ 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设备间,把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时选取不同的于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4、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组成
设备间是在每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设备间子系统的电话、数据、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宜集中设在一个房间内。必要时,可以分别设置,但程控电话交换机及计算机主机房离设备间的距离不宜太远。
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要点如下:
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
5、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组成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他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交接使得有可能安排或重新安排路由,因而通信线路能够延续到连接建筑物内部的各个倍息插座,从而实现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
管理子系统设计要点
① 管理子系统宜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单点管理位于设备间里面的交换机附近,通过线路不进行跳线管理,直接连至用户房间或服务接线间里面的第二个接线交接区。双点管理除交接间外,还设置第二个可管理的交接。双交接为经过二级交接设备。在每个交接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场之间接上跨接线或插接线,这些色标用来分别标明该场是干线电缆、配线电缆或设备端接点。这些场通常分别分配给指定的接线块,而接线块则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
② 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位置、区号、起始点和功能等标上。综合布线系统使用了三种标记:电缆标记、场标记和插入标记。其中插入标记最常用。这些标记通常是硬纸片或其他方式,由安装人员在需要时取下来使用。
③ 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本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④ 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对楼层上的线路较少进行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
在经常需要重组线路时使用插接线方式
⑤ 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
时间: 2006-8-9 18:1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2讲 布线常用名词解释
布线常用名词解释
应用系统
应采用某种方式传输信息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在综合布线上正常运行。
线缆
线缆是指与信息技术设备相连的电缆、光缆及各种软电缆。
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是由线缆及相关连接硬件组成的信息传输通道,它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综合布线中不包括应用系统中的各种终端设备和转换装置。
建筑群、园区
一个或多个建筑物构成的区域。例如:学校、工厂、机场、小区或军事基地等。
建筑物干线电缆、光缆
在建筑物内连接建筑物配线架与楼层配线架的电缆、光缆。这种电缆、光缆还可用来直接连接同一建筑物内的两个楼层配线架。
建筑群干线电缆、光缆
在建筑群内,连接建筑群配线架与建筑物配线架的电缆、光缆。这种电缆、光缆还可用来直接连接不同建筑物间的建筑物配线架。
水平电缆、水平光缆
连接楼层配线架与信息插座之间的电缆、光缆。
设备电缆、光缆、软线
把应用系统的终端设备连接到配线架的电缆、光缆组件。
工作区电缆、光缆、软线
在工作区内,把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电缆、光缆组件。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一般称为软电缆或跳接线。
电缆单元、光缆单元
型式和类别相同的电缆线对或光纤的组合,电缆单元可以带有屏蔽层。
非屏蔽双绞电缆、对绞电缆
由非屏蔽线对组成的电缆(简称非屏蔽电缆)。当有总屏蔽时,称作带总屏蔽的非屏蔽电缆。
屏蔽双绞电缆、对绞电缆
由屏蔽线对组成的电缆(简称屏蔽电缆)。当有总屏蔽时,称作带电总屏蔽的屏蔽双绞电缆。
混合电缆、光缆
两个或多个不同型式或不同类别的电缆、光缆单元构成的组件,外面包覆一个总护套。护套内还可以有一个总屏蔽。其中,只由电缆单元构成的称为综合电缆;只由光缆单元构成的称为综合光缆;由电缆单元组件和光缆单元组件构成的称为混合电缆。
跳线
不带连接器的电缆线对或电缆单元,用在配线架上交接各种链路。
接插线
一端或两端带有连接器的软电缆或软光缆。用在配线架上连接各种链路,接插线也可用于工作区中。
配线架
使用接插线连接链路的一种交接装置,通过配线盘可以方便地改换或断开链路。
交接
使用接插线或跳线连接电缆、光缆或设备的一种非永久性连接方式。
互连
不用接插线或跳线,一根电缆或光缆直接连接到另一根电缆或光缆及设备的一种连接方式。
配线架
电缆或光缆进行端接和连接的装置。在配线架上可进行互连或交接操作。
建筑群配线架
端接建筑群干线电缆、光缆的连接装置。
建筑物配线架
端接建筑物干线电缆、干线光缆并可连接建筑群干线电缆、干线光缆的连接装置。
楼层配线架
水平电缆、水平光缆与其他布线子系统或设备相连接的装置。
链路
综合布线的两接口间具有规定性能的传输通道。链路中不包括终端设备、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和设备电缆、设备光缆。
通道
连接两个应用设备进行端到端的信息传输路径。一条物理通道可划分为若干条逻辑信道。通道中包括应用系统的设备连接线缆和工作区接插线。
信息插座、引出端
综合布线在各工作区的接口,与水平电缆或水平光缆相连接。工作区的终端设备用接插线连到该接口。
引入设备
将通信电缆或通信光线按照有关规定引入建筑物的相关设备。
公用网接口
公用网与专用网之间的分界点。在多数情况下,公用网接口是公用网设备与综合布线的连接点。
配线间、交接间、电信间
放置配线架、应用设备并进行综合布线交接和管理的一个专用空间。干线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在此进行转接。
设备间
放置电信设备、应用设备 和配线架并进行综合布线交接和管理的空间。
工作区
放置应用系统终端设备的地方。综合布线一般以10M2的面积称为一个工作区。
转接点
在水平布线,不同型式或规格的电缆、光缆相连接的点(例如:扁平电缆与圆电缆或不同对数的电线相连点)。
终端
能通过通道或链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种设备,它以联机方式工作。
信息
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表征与描述。它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符号、序列(如字母、数字)或连接时间的函数(如图像)。
管理点
管理通道的各种交叉连接、直接连接或信息插座的排列。
适配器
这种装置使用不同大小或不同类型的插头与信息匹配;提供引线的重新排列;允许多对电缆分成较小的几股;使电缆间互连。
平衡、非平衡转换器
一种将电气信号由平非平衡或由非平衡转换为平衡的装置。可用在双绞电缆和同轴电缆之间进行阻抗匹配。
弯曲半径
光纤弯曲而不断裂或不引起过多附加损耗的弯曲半径。
电缆夫
一种在电缆末端滑动的装置,它与绞盘或手柄相接,安装时有助于牵引电缆。
连接块、布线块
连接双绞电缆的硬件,可用跳接线或接插线来实现链路的连接。
折射率渐变光纤
折射率沿轴向降低的光纤。光子在芯内反射,光线不断再聚焦,使得光缆向内弯曲,并能比在低射系数区域里传输理更快。这种光纤可提高带宽。
接线张力
安装线缆时,作用在其上的接力的大小,用N(牛顿)来计量。
支持硬件
支架、夹子、柜子、托架、三角架、工具以及其他固定传输介质,将连接硬件与墙壁或吊顶相接的实用工具。
端接块
在各类电缆传输通道配置中,为端接电缆线对并且在110型配线架连接线对的模压塑料板。
线路
传输介质,一般指链路。在SNA环境中指网络的一条链接。
电路、线路
通电导体构成的通电路径;应用系统中任何两点或多点之间的通信链路。
时间: 2006-8-9 18:18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3讲 布线:什么是PDS
布线:什么是PDS
AT&T的 Systimax PDS(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综合布线系统以一套单一的配线系统, 综合了整个通讯,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监控等设备需要的配线。
PDS的国际标准
AT&T的 PDS结构化布线系统所使用的元器件都是贝尔实验室按照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和电信工业协会的标准设计的, 并在出厂时通过了按这些标准进行的测试,主要标准为:
EIA/TIA-568 民用建筑线缆标准
EIA/TIA-569 民用建筑通信通道和空间标准
IEEE 802.3 总线式 Ethernet局域网标准
IEEE 802.5 环路局域网标准
ANSI 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高速局域网标准
TPDDI 铜线分布式数据接口高速局域网标准
ATM 异步传输模式标准
RS232 RS422 异步和同步传输标准
PDS组成
PDS主要实现数据和语音的通信,即满足计算机局域网 LAN和程控交换机 PBX的需求。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相连, 电话机和传真机与电话总机相连。PDS遵循电话系统的物理拓扑结构, 采用星形的结构化布线方法,数据与电话的布线结构相一致,这种结构可靠性高, 一个节点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节点的工作,结构也简单,易于扩充,维护方便,可靠性好。 PDS结构示意图如下:

PDS主要由下面 6个部分组成
设备室子系统:
主要是指语音系统的电话总机房和数据系统的网络设备室 。该子系统主要由配线架和连接配线架与设备的电缆组成。
配线架子系统:指除设备室外,所有楼层的配线架。
垂直干线子系统:提供垂直方向的电缆,组成楼层之间及外界通信的通道。
水平干线子系统:通常使用无屏蔽双绞线 (UTP),将垂直干线延伸到用户工作区,在需要高速应用时,水平干线也可采用光缆。
工作区子系统:由信息插座及连接到用户设备的连线组成。
建筑群子系统:指将一幢建筑物中电缆延伸到另一建筑物,包括电缆、光缆和一些电气保护设备。
时间: 2006-8-9 18:1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4讲 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理念
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理念
做了布线网络工程后又搞了布线测试、现在又讲布线系统培训课,接触了上千个用户,有些感受, 写出来望同行专家指教。
Network & Cabling(网络与布线):
刚开始接触网络工程时候,没有布线的概念,做个网络工程的概念就是拿着HUB、 网卡、网线(可能是同轴线)和RJ-45头(可能是BNC头和匹配器),还带一套NOS,最重要的是应用软件。 一切工作均在用户现场完成。如果OK,谢天谢地!如果有问题,那是像风像雨又像雾,网线、接头、网卡、HUB、 PC、NOS还是应用软件,都像造成故障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综合布线系统的概念后,认识到布线系统仅仅是一个无源系统, 它给网络设备提供一个无源平台,是网络的底层和基础。对网络应用具有透明性,即布线系统并不关心网络的类型、 网络的操作系统和哪家公司的网络产品,它都提供同样的支持。而测试就是对布线系统极限的评估, 测试报告是布线系统对网络应用的一种承诺,比如系统可以达到五类100MHz、或六类200MHz。 而各种网络设备是架设在布线系统上的一个有源平台,在此平台上的应用系统才是网络的灵魂。因此布线、网络、 应用就像一个剧组中的舞台、演员和演员表演的艺术。正确树立布线和网络的关系, 对于排除网络故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查布线系统,进行无源的认证测试;再查网络设备的状态,最后查网络的应用。
Product & System(产品和系统):
做小工程时对布线的产品和系统没有深刻的认证,可是工程越做越大, 遇到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万点的布线工程中如果有一个点测试不合格,那么甲方(用户)、安装商、 供应商之间就涉及到产品和系统的关系问题。布线产品和其它IT行业的产品有共性,但还有它的特性, 在于最终用户需要的是一个符合国际国内规范的布线系统,一个对数据、语音和视频传输提供支持的平台。 而布线厂家提供的是一系列的符合标准的布线产品和整套布线系统的思想和方法, 在布线厂家和用户之间就需要安装商将产品安装在用户建筑物的现场。因此设计、安装工程师的专业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系列合格的产品可以安装成一个合格的系统、也可以组成一个不合格的系统, 因为一个系统性能的测试结果不光取决于供应商提供的线缆、连接件,还取决于安装的工艺和质量以及布线系统的路由环境影响。 因此厂家的布线系统认证工程师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要熟悉产品,还需从布线系统的标准、方案设计、安装施工、 项目管理、验收测试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万泰(WONDERFUL)布线系统质量保证体系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即厂家提供合格的整套产品、工程师接受严格的全面培训、 完成的布线系统工程的每一个信息点需要符合国际国内测试规范的严格认证测试。
Solid Cable 、Stranded Cable & Patch Cord(硬线、软线及跳线):
布线中使用的双绞线线缆在ANSI EIA/TIA-568A规范中是有严格规定的。Solid Cable(硬线)用在水平布线系统部分, Stranded Cable(软线)用在设备子系统、管理子系统以及工作区子系统。 可经常有安装商或用户将铺设在水平系统中的剩余硬线,通过自己制做RJ45头,做为工作区、管理间的跳线使用, 这是不符合综合布线系统的本意的。系统本身允许户容易地更改、增加、交接、扩展线缆,用于改变线缆路由, 以实现系统的可管理性和灵活性。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Stranded Cable 做成跳线,用于上述用途。 最好的选择是采用布线厂家的原装成型跳线。因为自制跳线费时又费力,毕竟在性能上没有充分的保障, 而它和网络产品以及布线系统中的其它部分对网络造成故障的概率是一样的。现在有的厂家如万泰(WONDERFUL) 等推出的原装成型跳线采用机器化生产,不仅性能上有保障,价格也合理,而且备有各种长度、各种颜色, 充分符合TIA/EIA-606 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思想。因此自制跳线的年代可以结束了!
Margin & Value(余量和数值):
在工程结束时,施工安装方应该给甲方递交一份每个点的电气性能测试报告, 在测试报告中会对此信息点做出PASS(合格)或者FAIL(失败)的评价。并且会有具体的测试报告内容。 可经常有甲方(或用户)提出:报告中虽然PASS了,可是报告中显示最高只能跑到35兆或67兆等, 因此对施工安装方提出质疑。这里涉及到对测试原理的理解问题。测试仪器在测试衰减(Attenuation)、近端串扰 (Near-and Crosstalk)等参数时,不仅要对每个线对进行测试,而且要对每个线对在0MHz到100Mhz范围内取频率点进行测试 (具体采样频率步长在测试规范中有规定),在采样频率点测试出来是具体的数值(Value),它和规范中的规定值(Limit) 之间有一个差值,不同的频率点有不同的差值,当所有的测试数值均不超过规定值(Limit)时,就表示符合标准,可以用PASS总结, 这时取所有差值中最小值即Margin(余量)所在的频率点在报告中显示出来,这个频率点就不见得正好在100MHz。 因此在报告中显示出来的是0MHz到100MHz范围中余量最小(差)的频率点,而不是测试值最差的频率点。因此报告中显示PASS时, 就表示此信息点到管理间配线架组成的系统达到5类100MHz或6类200MHz。
树立正确的布线理念,对于布线厂家、安装施工商、甲方以及用户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均有裨益。还有一些布线理念在以后的文章中再来谈。
时间: 2006-8-9 18:21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5讲 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对网络传输性能影响(1)
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对网络传输性能影响
简介
在最近的许多通信杂志和IT行业展览会上,布线系统传输性能对数据网络传输比特误码率的影响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一般来讲,因阻抗不匹配而产生的信道回波损耗是导致高比特误码率的主要原因,而且回波损耗对所有的系统性能都有一定的影响,近端串扰衰耗的影响则更为严重。
标准规定的设计与测试要求信道必须符合应用性能,而这些信道却可能无法提供充足的富余量来担负许多未来高宽带网络需求应用。为了比较及验证6类布线方案比新近颁布的5e类标准能提供更好的传输质量及更快的网络速度,Avaya实验室最近利用三种高速、高密集信息量传输的应用系统进行了实验。所选的应用系统是270 Mb/s的串行数字视频信号,100BASE-TX视频流和100BASE-TX数据文件传输。并把同护套大对数共享线缆接入
实验中,模拟最差条件下的近端串扰的干扰网络传输环境。
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标准规定的要求下,使用高性能大富余量的布线系统能够显著的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另外,通过实验还证明了使用6类布线系统能够为现在市场现存的应用系统提供更好的传输及使用性能。
背景
信道传输量的定义是指信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或传输数据的总量。信道最大传输量仅在理想信道条件下方可实现,而在现实的环境下无法达到。所有信道都存在不同的损耗,因此信道只能在低于最大工作能力或传输量的条件下工作。在通信系统或特定的局域网中,信道的设计必须考虑要能弥补这些损耗。
系统元器件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给信道的传输特性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影响结构化布线系统的传输性能。一些干扰因素给结构化布线系统的信道传输性能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干扰因素被记入在1000BASE-T的IEEE 802.3ab千兆以太网标准中,现将其列出如下:
·散射
·外界干扰
·延迟偏差
·衰减
·阻抗失配/回波损耗
·近端串扰及远端串扰
所有这些潜在的干扰因素都可能导致信道比特误码,从而降低结构化布线系统的信道传输量。比特误码率是指错误接收比特与总传输比特的比率。在使用高速网络带宽及密集型信息传输应用中,需要最低的比特误码来保证最高传输性能。在数据应用中,较高的比特误码率、网络性能迟缓会导致信号重发。在视频应用中,较高比特差码率导致图像间断,丢失祯或产生白斑(雪花)。在任何应用领域,较高的比特误码率都会导致令人不满的性能。以下各节将探讨一些对比特误码率及其后传输量有影响的因素。
散射:
散射是位脉冲在通过信道时产生的扩散。它起因于每一比特与相邻比特的叠加,从而导致信道终端接收到的传输位发生错误。散射的影响通常被称为内扰,能够用可见图形来反映,以跳动来测量。信道缆线和连接线匹配性是产生散射的主要原因。对于象270Mb/s串行数字视频的数字传输应用而言,散射会增加比特误码率及降低信道的性能,造成接收端的图像分辨率降低。通常会把自适应性均衡电路加入通信硬件系统的电路接口处来补偿散射的影响。
外界干扰:
噪音通过信道附近的外部电场和磁场进入信道,这就是外界干扰。ESD或EFT的不定向发射是外界干扰来源的一种。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设计和安装非常完美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信道,外界电磁场的转化仍然会对其起作用,影响比特误码率,并导致原有的不平衡因素由通信硬件电路与缆线接口处侵入信道,从而对系统性能造成不良效果。
延迟偏差:
延迟偏差是在多对线缆套内不同对线缆产生的传输速率差异,绞合率变化以及线对的绝缘结构限定了偏差,并以秒为单位。一些应用系统需要信号在复合双绞线上传输,并且同时到达信道末端的接收器。所以把延迟偏差减至最小非常重要。
利用双绞线进行现场传输的典型案例是在证券交易所内把金融信息发送到高分辨率显示屏。这类显示屏需要100兆赫兹以上的可用带宽和RGB同步模拟视频信号。过度的延迟偏差可能会导致色素分散,随着信道长度增加则会产生重影。1000BASE-T(千兆位以太网)是另一个需要使用UTP双绞线进行传输的案例。延迟偏差在IEEE802.3ab协议标准中被定义为在2MHz到100MHz频率之间,所有对组合之间双工信道的偏差差异不得超过50ns 。
衰减:
衰减是信号幅度通过信道时能量的减小。与散射类似,缆线与连接接插件是造成衰减的主要因素。IEEE 802.3协议中对1000BASE-T标准规定,衰减是接入损耗,双工信道的最大衰减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接入损耗(f) = 2.1 f (0.529) + 0.4/f (dB) [f=1MHz to 100MHz]
信道衰减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考察模拟视频信号的传输效果来论证。过度衰减导致视频流中的低频亮度信号部分的强度低于高频色度信号部分,使得接收的影像灰暗,对比度过低。
阻抗失配/回波损耗:
阻抗失配/回波损耗发生在负载阻抗与设备内部阻抗不平衡的情况下。对结构化布线系统而言,这类损耗多出现于构成信道的组件没有适当匹配的情况下。这样会影响能源与负载间的最大传输功率。对于使用混合功能接口电路的1000BASE-T的系统而言,将阻抗匹配失衡减至最小是非常重要的。混合功能常用来实现数据信息的全双工传送。
混合电路提供四对终端,信号由一个终端对进入后,从相邻两对分发出来,但却不能到达相对应的终端线对。设备电路与信道的阻抗匹配是相当重要的,否则产生回波,也就是反射的传输能量将以噪音的形式在接收端出现。将回波补偿电路并入1000BASE-T接口电路,目的是有效的抵制混合功能产生的回波影响。
1000BASE-T ,IEEE 802.3ab标准指出阻抗失配就象回波损耗一样用分贝来表示,即每一个特定频率段上的相关阻抗(100欧姆)。回波损耗是由于阻抗不匹配而产生的应用信号反射,是一个分数数值的比率。IEEE 802.3ab 标准记录了信道上的阻抗失配影响,并用以下公式表示阻抗失配的容限范围。
Return Loss (f)=15 (dB) {f= 1MHz to 20MHz}
Return Loss (f) =15 - 10log(f/20) (dB)
{f= 20MHz to 100MHz}
第二个公式允许在回波损耗适合值里有一个较宽的容限。例如,这个容限范就是标准规定的100 MHz频率下8dB的回波损耗。这个回波损耗等于100欧姆(-57欧姆到133欧姆)的阻抗失配。诸如1000BASE-T之类应用的能力可以容许很宽范围的阻抗失配。这表明,此类损害因素还没有象其他因素那样危及到布线传输性能。
时间: 2006-8-9 18:2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6讲 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对网络传输性能影响(2)
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对网络传输性能影响
近端串扰及远端串扰:
从一对或多对线缆到其他相邻线对上的信号耦合被称做串扰。近端串扰损耗被定义为:耦合信号与原来的传输信号从同一信道端被测量情况下,传输信号大小与耦合信号大小的比率。远端串扰损耗被定义为:耦合信号在原来传输信号相对另一端进行测量的情况下,传输信号大小与耦合信号大小的比率。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损耗同样是用分贝(dB)来表示的。
对于1000BASE-T等多线对传输系统来讲,把近端串扰最小化是非常关键的。每个1000BASE-T全双工信道接收器从与四对信道相连接的三个相邻传送器感受近端串扰。因此,在1000BASE-T传送系统中,引入近端串扰补偿以减少近端串扰的干扰。同样的方式,把远端串扰补偿引入1000BASE-T传送系统也可以降低远端串扰的干扰。但是,如果远端串扰与近端串扰作的影响比较起来,就明显小的很,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近端串扰干扰产生于相邻的的线缆之间,这些线缆不在同一护套内。近端串扰一般指来自于外在的近端串扰干扰,当线缆被紧紧束在一起的时产生。外在的近端串扰一般被视为外部干扰。
总而言之,结构化布线系统信道的传输性能被一些潜在干扰因素所影响。不管是近端串扰、远端串扰还是外部噪音产生的串扰,对比特误码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之也殃及到结构化布线系统信道的传输性能。串扰就象其他影响结构化布线系统信道的损害因素一样,它可以蔓延到难以控制的地步并且影响更多的应用。
演示
Avaya实验室做出的实验表明,对三个不同的高带宽大型密集型应用而言,近端串扰(NEXT)是主要影响传输性能的损害因素。实验是以二个四连接器信道来评估的,其中一条信道用市场上通用的CAT5e超五类相关产品,另一信道使用市场上通用的SYSTIMAX GigaSPEED?六类布线系统。
1. 100BASE-TX局域网大型数据文件传输:
比特误码率性能影响着局域网上传输大型文件所需的时间,甚至影响工作效率。
演示
a) 100BASE-TX 局域网大型数据文件传输
b) 100BASE-TX局域网视频信号传输流
c) 串行数字视频信号(SDV)
利用诺顿克隆精灵多点传送服务器软件,把一个248 MB的视像文件从服务器传输到客户端。在传输过程中监测传输速 和所用时间。利用惠普公司8112A脉冲发生器,在4对信道内相邻对信道近端处引入干扰信号脉冲。
使用5e类线缆信道的实验结果:
当连接客户端PC的局域网使用一般厂家CAT5e类信道时,文件传输需要129秒,平均每分钟传输速率为115 MB。
使用GigaSPEED 六类线缆信道的实验结果:
利用GigaSPEED 6类信道,文件传输需要72秒,平均每分钟传输速率为206 MB。在同样的串扰干扰条件下,同样的信息数量,用GigaSPEED 6类信道传输的时间是用5e类信道传输的时间的80%。
2. 100BASE-TX局域网视频信号流:
在局域网上传输多媒体内容需要有足够的传输能力。对于用户的实时浏览而言,从多媒体服务器到终端用户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以及纠错能力都非常关键。既可以对接收到的数字信号的视频和音频质量做出主观评估,也可以测定比特误码的数量。
一个56MB、40秒的视频文件,在服务器与客户机间通过一对带有4个连接器的结构化布线信道以15祯/秒的速度进行传输,信道分别使用其他厂家5e类缆线与GigaSPEED 6类线缆。通常,计算机视频格式的祯传输速度是15祯/秒。文件使用微软公司的多媒体设备以多点播送模式进行传输。该文件是寄宿生在积雪的山坡滑雪的图象。利用惠普公司8112A脉冲发生器,在4对信道内某一相邻对信道近端处引入干扰脉冲。引入脉冲的大小、周期、上升/下降时间都不相同,从而模拟最差的近端串扰环境。缆线未用端使用100欧姆节线器来终止。使用统计软件来测量发送与丢失的数据包,网络的利用率以及CRC位误码。
使用其他厂家CAT5e类缆线信道的实验结果:
在CAT5e类缆线信道里,CRC比特误码导致视频图象变形,例如图象出现凝滞。每个错误都会使数据包无效,导致图象祯的丢失,造成接收画面抖动。
使用GigaSPEED 6类线缆信道的实验结果:
在相同的近端串扰环境下,使用GigaSPEED线缆不会产生比特误码,因此接收的视频图象质量相当好。
3. 串行数字视频(SDV):
SDV传输是基于SMPTE 259M标准的。这个标准广泛应用于动画制作领域,将电影数字化并以270Mb/s的速度非压缩传输。这种系统也可用45Mb/s的压缩视频传输速度来传送的重要影象,以143Mb/s的非压缩视频传输速度来传送电视图象。只有270Mb/s的非压缩视频才可用来传送高质量电影图象。270Mb/s的位流被编辑并传送到广播的前端用来做实况广播。缆线长度一般小于或等于100米。
SDV来自模拟基带视频与音频信号,要求4.2MHz和20KHz独立的、数字化的、可组合的带宽。在单根75欧姆同轴电缆上以270Mb/sNRZI串行位流传输。视频信号中的亮度与色差元素是分离的。嵌入式数字音频要求3MHz带宽。一般跳动为0.2UI(单位间隔),约为0.5ns。SMPTE 259M标准允许大于18分贝的回波损耗。合成的SDV基带信号峰到峰的电压值为0.8V(+/-10%),需要最小的带宽为135MHz,而下面的谱线分析图中有效能量光谱可延展到270MHz。
SDV的演示配置可以实现比特误码数量和跳动的测量,也可主观评估接收信号的视频和音频质量。实验由Sony和Tektronix公司制造的音频和视频设备组成,用于主观评估和独立的数量测量。它包含传输/接收SDV到UTP适配器,SDV信号在非平衡75欧姆的同轴电缆上传输为270 Mb/s,超过了平衡的100欧姆4对UTP线缆。两个SDV信号在相对的方位上传输,即4对线缆中的2和3线对,目的是为了在信道的每端都产生串扰。标准适配器完成自适应均衡,根据形变状态和数量,在信道线缆长度范围内,提供自动补偿的服务。标准适配器被设计成连接插线/插头装置的15个插脚的连接器。多插脚连接器的作用与目前线缆测试装置的作用类似。它可以把任何信道所测定的连接器串扰最小化。信道内不用的线缆用适配器终结,并把每个适配器设为“Y” 形式。
一对四个连接器的结构化布线信道是用市场上其他厂家通用的CAT5e类和SYSTIMAX GigaSPEED 6类相关组件构成的。Tektronix TSG601 SDV信号发生器把16个可选之中的一个SDV测试样本以270 Mb/s的速率,以嵌入式AES/EBU数字音频、CRC数据的方式传送到Tektronix WFM601M SDV波形监测器。监测器履行实时数字错误侦察,并根据SMPTE标准RP-165汇报CRC误差。
当检测到以前和现在视频帧之间的CRC位值有所不同时便立即报告错误。跳动可以被精确测定并显示为一个眼状图形。叠加所有可能到达信道接收端的传输脉冲序列,就构成了这个图形。效果图象一个眼的形状。这个眼状图形是评估象SDV这样的基带信号性能的方法。在信道中,当噪音、干扰、或跳动增加时,眼睛的睁开的程度就会减小,睁开的高度表明在噪音环境下裕量存在的程度。Tektronix WFM601M SDV 波形监测器也可提供一个被动的闭合回路,允许在高分辨率NTSC Sony 20”显示器上显示接收的视频信 号。Sony DVW-510 Digital Betacam ? Player以嵌入式AES/EBU数字音频方式,通过一个3.5分钟Digital Betacam格式化磁带,把数字视频传输到高分辨率SDV Sony 20”显示器。显示器被特别装备以视频和音频串行数字接口,以便于对两者进行自动评估。
使用其他厂家CAT5e类缆线信道的实验结果:
最初用单一SDV信号单向传输视频和音频时没有明显的问题。然而,当在信道中加入第二个SDV 信号产生近端串扰时,视频和音频的质量就变的很差。影象出现很多的白斑(雪花)。这个白斑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比特误码导致的图片元素即像素损失的结果。传输的音频部分存在明显的、令人不满的静电干扰。Tektronix WFM601M波形监视器显示红色警报以表明CRC比特误码发生。跳动被显示为眼状图形,测定的结果是962微微秒。当来自于Tektronix TSG601 Signal Generator 或 Sony Digital Betacam Player的传输信号被取消,所有可见的和可听的干扰终止了,跳动减少到592微微秒。CRC比特误码、白斑或静电将不再出现。
使用GigaSPEED 6类线缆信道的实验结果:
使用6类GigaSPEED信道进行双向传输时,没有监测到任何可视和可听的干扰,也没有记录到CRC比特误码。跳动测定的结果是592微微秒,与在5e类信道中只有一个SDV传输信号时的跳动记录相同。很明显,近端串扰裕量设计给6类GigaSPEED信道带来非常好的传输性能。
总结
当文件在结构化布线信道上传输时,很多干扰因素都影响着高速、高带宽密集型网络应用的传输性能,实验清楚地揭示了近端串扰存在的严重影响。目前使用其他厂家的CAT 5e类缆线的两类应用程序——文件传输和局域网视频流,在很差的近端串扰环境下, 利用GigaSPEED 6类缆线取得了显著优越的运行效果。近端串扰附加的10 dB富余量 ,很 大程度地改善了6类信道数据传输性能。额外的裕量改善了信噪比,另外,当信道产生的串扰减小时,还可以传输更多的信号。
最终论证还指出,目前有一些象270 Mb/s 串行数字视频的应用远远超出了5e类信道的性能。标准明确指出5e类信道性能最高到100 MHz,这就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因为SDV应用所要求的信道性能要达到250 MHz,这是 6类信道GigaSPEED才能提供的。象文件传送之类的应用程序可以允许数据包偶尔丢失,并可以花费时间来等待数据包重新发送。然而,诸如视频流和270 Mb/s SDV的应用根本不允许任何延迟。视频流程序每次只传输和处理一个数据包。
结构化布线信道内的传输损失是无法弥补的。由于影象祯和像素的丢失,原始传输影象的质量明显下降了。因此,信道损失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传输性能。随着高速应用程序以及未来带宽需求的不断增长,这种影响将越来越明显。结构化布线系统信道需要提供充分的裕量来抵制信道损失,以支持超出当前水平的下一代数据速率,达到良好的传输性能。
1)其他厂家CAT5e类缆线信道结果:由于位误码产生许多白斑
2)Avaya GigaSPEED 6类缆线信道的结果:没有位误码导致的像素损耗。
时间: 2006-8-9 18:2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7讲 双绞线的制作
双绞线的制作
制作步骤如下:
步骤 1:
利用斜口错剪下所需要的双绞线长度,至少 0.6米,最多不超过 100米。 然后再利用双绞线剥线器(实际用什么剪都可以)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2-3厘米。 有一些双绞线电缆上含有一条柔软的尼龙绳, 如果您在剥除双绞线的外皮时,觉得裸露出的部分太短,而不利于制作RJ-45接头时,可以紧握双绞线外皮, 再捏住尼龙线往外皮的下方剥开,就可以得到较长的裸露线。(如下图)
步骤2:剥线完成后的双绞线电缆如下图所示。
步骤3:
接下来就要进行拨线的操作。将裸露的双绞线中的橙色对线拨向自己的前方,棕色对线拨向自己的方向, 绿色对线剥向左方,蓝色对线剥向右方,如下图所示。
上:橙 左:绿 下:棕 右:蓝
步骤4:
将绿色对线与蓝色对线放在中间位置,而橙色对线与棕色对线保持不动,即放在靠外的位置,如图所示。
左一:橙 左二:绿 左三:蓝 左四:棕
步骤5:
小心的剥开每一对线,因为我们是遵循EIA/TIA 568B的标准来制作接头,所以线对颜色是有一定顺序的(如右图所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绿色条线应该跨越蓝色对线。这里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就是将白绿线与绿线相邻放在一起,这样会造成串扰,使传输效率降低。
左起: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常见的错误接法是将绿色线放到第4只脚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应该将绿色线放在第6只脚的位置才是正确的,因为在100BaseT网络中,第3只脚与第6只脚是同一对的,所以需要使用同一对线。
将裸露出的双绞线用剪刀或斜口钳剪下只剩约 14mm的长度,之所以留下这个长度是为了符合EIA/TIA的标准, 您可以参考有关用RJ-45接头和双绞线制作标准的介绍。最后再将双绞线的每一根线依序放入RJ-45接头的引脚内, 第一只引脚内应该放白橙色的线,其余类推(如下图)
步骤7:
确定双绞线的每根线已经正确放置之后,就可以用RJ-45压线钳压接RJ-45接头,如下图市面上还有一种RJ-45接头的保护套, 可以防止接头在拉扯时造成接触不良。使用这种保护套时,需要在压接RJ-45接头之前就将这种胶套插在双绞线电缆上
步骤8:
制作另一端的RJ-45接头。因为ADSL MODEM如果直接接入集线器的普通10兆接口(非UP-LINK口),需要使用交叉线, 所以另一端RJ-45接头接线顺序需要变化。也就是将原来的第1只脚的线和现在的第3只脚的线对调,将原来第2只脚和第6只脚的线对调。 具体的顺序是: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按照这个顺序再用RJ-45压线钳压好RJ-45接头, 完成后的连接线两端的RJ-45接头颜色顺序并不一样。以下列出两个颜色顺序的对比:
一端: 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另一端: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
直连网线用于ADSL MODEM与电脑网卡直接连接,同时直连线也适用于ADSL MODEM与集线器UP-LINK口的连接,制作方法和上面一样, 只是没有将白橙/橙/白绿/绿这一组交叉,两端排线顺序完全是一一对应。
时间: 2006-8-9 18:27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8讲 光纤、光缆介绍(1)
光纤、光缆介绍
一、光纤
1、概述
光纤和同轴电缆相似,只是没有网状屏蔽层。中心是光传播的玻璃芯。在多模光纤中,芯的直径是15mm~50mm, 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而单模光纤芯的直径为8mm~10mm。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纤保持在芯内。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 纤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横截面积很小的双层同心圆柱体,它质地脆,易断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护层。其结构如图1所示。
陆地上的光纤通常埋在地下1米处,有时会受到地下小动物的破坏。在靠近海岸的地方,越洋光纤外壳被埋在沟里。 在深水中,它们处于底部,极有可能被鱼类咬坏或被渔船撞坏。
2、分类
光纤主要分以下两大类:
1)传输点模数类
传输点模数类分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和多模光纤(Multi Mode Fiber)。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很小, 在给定的工作波长上只能以单一模式传输,传输频带宽,传输容量大。多模光纤是在给定的工作波长上,能以多个模式同时传输的光纤。 与单模光纤相比,多模光纤的传输性能较差。
2)折射率分布类
折射率分布类光纤可分为跳变式光纤和渐变式光纤。跳变式光纤纤芯的折射率和保护层的折射率都是一个常数。 在纤芯和保护层的交界面,折射率呈阶梯型变化。渐变式光纤纤芯的折射率随着半径的增加按一定规律减小, 在纤芯与保护层交界处减小为保护层的折射率。纤芯的折射率的变化近似于抛物线。折射率分布类光纤光束传输如图2所示。
3、连接方式
光纤有三种连接方式。首先,可以将它们接入连接头并插入光纤插座。连接头要损耗10%到20%的光,但是它使重新配置系统很容易。
第二,可以用机械方法将其接合。方法是将两根小心切割好的光纤的一端放在一个套管中,然后钳起来。 可以让光纤通过结合处来调整,以使信号达到最大。机械结合需要训练过的人员花大约5分钟的时间完成,光的损失大约为10%。
第三,两根光纤可以被融合在一起形成坚实的连接。融合方法形成的光纤和单根光纤差不多是相同的,但也有一点衰减。 对于这三种连接方法,结合处都有反射,并且反射的能量会和信号交互作用。
4、发送和接收
有两种光源可被用作信号源: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和半导体激光ILD(injection laser diode)。它们有着不同的特性,如下表。
光纤的接收端由光电二极管构成,在遇到光时,它给出一个点脉冲。光电二极管的响应时间一般为1ns, 这就是把数据传输速率限制在1Gb/s内的原因。热噪声也是个问题,因此光脉冲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以便被检测到。 如果脉冲能量足够强,则出错率可以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5、接口
目前使用的接口有两种。无源接口由两个街头熔于主光纤形成。接头的一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用于发送)。 另一端有一个光电二极管(用于接收)。接头本身是完全无源的,因而是非常可靠的。
另一种接口被称作有源中继器(active repeater)。输入光在中继器中被转变成电信号,如果信号已经减弱,则重新放大到最强度, 然后转变成光再发送出去。 连接计算机的是一根进入信号再生器的普通铜线。现在已有了纯粹的光中继器,这种设备不需要光电转换,因而可以以非常高的带宽运行。
二、光缆
光导纤维是一种传输光束的细微而柔韧的媒质。光导纤维电缆由一捆纤维组成,简称为光缆。 光缆是数据传输中最有效的一种传输介质,它有以下几个优点:
(1)频带较宽。
(2)电磁绝缘性能好。光纤电缆中传输的是光束,由于光束不受外界电磁干扰与影响,而且本身也不向外辐射信号, 因此它适用于长距离的信息传输以及要求高度安全的场合。当然,抽头困难是它固有的难题,因为割开的光缆需要再生和重发信号。
(3)衰减较小。可以说在较长距离和范围内信号是一个常数。
(4)中继器的间隔较大,因此可以减少整个通道中继器的数目,可降低成本。根据贝尔实验室的测试, 当数据的传输速率为420Mbps且距离为119公里无中继器时,其误码率为10—8,可见其传输质量很好。
而同轴电缆和双绞线每隔几千米就需要接一个中继器。
在使用光缆互联多个小型机的应用中,必须考虑光纤的单向特性,如果要进行双向通信,那么就应使用双股光纤。 由于要对不同频率的光进行多路传输和多路选择,因此在通信器件市场上又出现了光学多路转换器。 在普通计算机网络中安装光缆是从用户设备开始的。因为光缆只能单向传输。为了实现双向通信,光缆就必需成对出现,一个用于输入, 一个用于输出。光缆两端接光学接口器。
安装光缆需格外谨慎。连接每条光缆时都要磨光端头,通过电烧烤或化学环氯工艺与光学接口连在一起,确保光通道不被阻塞。 光纤不能拉得太紧,也不能形成直角。
光纤的类型由模材料(玻璃或塑料纤维)及芯和外层尺寸决定,芯的尺寸大小决定光的传输质量。常用的光纤缆有:
8.3μm 芯、125μm 外层、单模。
62.5μm 芯、125μm外层、多模。
50μm 芯、125μm外层、 多模。
100μm 芯、140μm外层、多模。
时间: 2006-8-9 18:28
作者: 西红柿
晕了~~~~
图传不上去。。。
时间: 2006-8-11 00:34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79讲 光纤、光缆介绍(2)
光纤、光缆介绍
三、 光纤通信系统及其构成
1、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通信系统是以光波为载体、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体的通信方式,起主导作用的是光源、光纤、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
光源是光波产生的根源。
光纤是传输光波的导体。
光发送机的功能是产生光束,将电信号转变成光信号,再把光信号导入光纤。
光接收机的功能负责接收从光纤上传输的光信号,并将它转变成电信号,经解码后再作相应处理。
2、组成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3所示:

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点有:
(1)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
(2)线路损耗低,传输距离远。
(3)抗干扰能力强,应用范围广。
(4)线径细,重量轻。
(5)抗化学腐蚀能力强。
(6)光纤制造资源丰富。
在网络工程中,一般用62.5μm/125μm规格的多模光纤,有时也用100μm/125μm和100μm/140μm规格的光纤。 户外布线大于2公里时可选用单模光纤。在进行综合布线时需要了解的光纤的一些基本特性, 现以AMP(安普)公司的光纤线缆产品为例说明。表1和表2分别为光纤性能指标和使用温度范围。


为了便于阅读以下的表格,先对直径、重量、拉力、弯曲半径作如下解释:
直径:单位用mm表示。
重量:用kg/km表示。
拉力:拉力单位用N(牛顿)。对拉力分两种情况说明:安装时最大为2700N;安装后,即长期为440N;
弯曲半径:指光缆安装拐弯时的弯曲半径。
[此贴子已经被西红柿于2006-8-11 0:40:11编辑过]
时间: 2006-8-11 00:4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0讲 光纤、光缆介绍(3)
光纤、光缆介绍
四、光缆的种类和机械性能
1. 单芯互联光缆
(1) 应用范围
跳线。
内部设备连接。
通信柜配线面板。
墙上出口到工作站的连接
·水平拉线,直接端接。
适用于使用环氧树脂或LIGHTCRIMP连接头端接。
(2)性能优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
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
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了对光纤的保护。
UL/CSA验证符合OFNR和OFNP性能要求。
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409-CORE及IEC793-1/794-1标准。
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
互联光缆单芯物理结构如图4所示。

2.双芯互联光缆
(1)应用范围
交连跳线。
水平走线直接端接。
光纤到桌。
通信柜配线面板。
墙上出口到工作站的连接。
适用于使用环氧树脂或LIGHTCRIMP连接头端接。
(2)性能与特点
光纤之间易于区分。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
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
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了对光纤的保护。
UL/CSA验证符合OFNR和OFNP性能要求。
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409-CORE及IEC793-1/794-1标准。
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
互联光缆双芯物理结构如图5所示。4芯光缆的物理结构如图6所示。


3.分布式光缆
(1)应用范围
多点信息口水平布线。
垂直布线。
大楼内主干布线。
从设备间到无源跳线间的连接。
从主干分支到各楼层应用。
适用于胶水型光纤连接头以及LIGHTCRIMP光纤头端接。
(2)性能与特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
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
按照EZA标准色码标识。
UL/CSA验证符合OFNR和OFNP性能要求。
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409-CORE及IEC793-1/794-1标准。
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
防护网可抵挡尖锐物损伤。
分布式光缆分多单元分散型12芯光缆和多单元分散型24~72芯两种,其物理结构如图7所示。
时间: 2006-8-11 00:49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1讲 光纤、光缆介绍(4)
光纤、光缆介绍
4.分散式光缆
(1)应用范围
分散光缆组合。
多根光纤交插连接,结构坚固。
·水平光纤到多站点出口,端接简单、直接。 ·适于环氧树脂光纤连接头以及LIGHTCRIMP光纤头直接端接。
(2)性能与特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
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
2.4mm独立光纤辅单元,允许带套连接头端接。
UL/CSA验证符合OFNR和OFNP性能要求。
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409-CORE及IEC793-1/794-1标准。
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
走线方式高度灵活。
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了对光纤的保护。
分散式光缆有4芯、6芯、8芯、12芯。它的物理结构如图8所示,机械性能如表5所示。

5.室外光缆4~12芯铠 装型与全绝缘类型
(1)应用范围
园区中楼宇之间的连接。
长距离网络。
主干线系统。
本地环路和支路网络。
严重潮湿、温度变化大的环境。
架空连接(和悬缆线一起使用)、地下管道或直埋、悬吊缆/服务缆。
(2)性能与特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
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
套管内具有独立TIA彩色编码的光纤。
轻质的单通道结构节省了管内空间,管内灌注防水凝胶,以防止水渗入。
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20-CORE标准。
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
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了对光纤的保护。
聚乙烯外衣对紫外线或恶劣的室外环境有保护作用。
低磨擦的外皮使之可轻松穿过管道,完全绝缘或铠装结构,撕剥绳使剥离外表更方便。
室外光缆有4芯、6芯、8芯、12芯,又分铠装和全绝缘型,其物理结构如图9所示,其机械性能如表6所示。

6.室外光缆24~144芯铠装类型与全绝缘类型
(1)应用范围
园区中楼宇之间的连接。
长距离网络。
主干线系统。
本地环路和支路网络。
严重潮湿、温度变化大的环境。
架空连接(和悬缆线一起使用)、地下管道或直埋。
(2)性能与特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
绝缘结构可避免雷击。
套管内具有独立TIA彩色编码的光纤。
轻质的单通道结构节省了管内空间,管内灌注防水凝胶,以防止水渗入,注胶芯完全由聚脂带包裹。
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20-CORE标准。
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
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性能,提高对光纤的保护。
聚乙烯外衣在紫外线或恶劣的室外环境下有保护作用。
低磨擦的外皮使之可轻松穿过管道,完全绝缘或铠装结构,撕剥绳使剥离外表更方便。
室外光缆24~144芯光缆分全绝缘和铠装,规格有24、36、48、60、72、96、144芯7种, 其物理结构如图10所示,其机械性能如表7所示。

7.单管全绝缘型室内/室外光缆
(1)应用范围
在不需任何互联设备情况下,由户外延伸到户内,线缆具有阻燃特性。
园区中楼宇之间的互连。
本地线路和支路网络。
严重潮湿、温度变化极大的环境。
架空连接(和悬缆线一起使用时)。
地下管道或直埋。
·悬吊缆/服务缆。
(2)性能与特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
LSZH的设计符合低毒、无烟的要求。
套管内具有独立TIA彩色编码的光纤。
轻质的单通道结构节省了管内空间,管内灌注防水凝胶,以防止水渗入,注胶芯完全由聚脂带包裹。
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20-CORE标准。
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
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对了光纤的保护。
聚乙烯外衣在紫外线或恶劣的室外环境下有保护作用。
低磨擦的外皮使之可轻松穿过管道,完全绝缘或铠装结构,撕剥绳使剥离外表更方便。
室内/室外光缆有4芯、6芯、8芯、12芯、24芯、32芯,其物理结构如图11所示,其机械性能如表8所示。

在进行综合布线时,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参考光缆的应用范围和机械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光缆产品。
时间: 2006-8-11 00:50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2讲 双绞线详解(1)
双绞线详解
一、概述
双绞线(TP:Twisted Pairwire)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双绞线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 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 双绞线一般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如果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 在双绞线电缆(也称双扭线电缆)内,不同线对具有不同的扭绞长度,一般地说,扭绞长度在38.1cm至14cm内,按逆时针方向扭绞, 相临线对的扭绞长度在12.7cm以上。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双绞线在传输距离、信道宽度和数据传输速度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 但价格较为低廉。目前,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lded Twisted Pair)和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 Twisted Pair)。
虽然双绞线主要是用来传输模拟声音信息的,但同样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特别适用于较短距离的信息传输。在传输期间, 信号的衰减比较大,并且产生波形畸变。采用双绞线的局域网的带宽取决于所用导线的质量、长度及传输技术。只要精心选择和安装双绞线, 就可以在有限距离内达到每秒几百万位的可靠传输率。当距离很短,并且采用特殊的电子传输技术时,传输率可达100Mbps~155Mbps。 由于利用双绞线传输信息时要向周围幅射,信息很容易被窃听,因此要花费额外的代价加以屏蔽。屏蔽双绞线电缆的外层由铝泊包裹, 以减小幅射,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辐射。屏蔽双绞线价格相对较高,安装时要比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困难。类似于同轴电缆, 它必须配有支持屏蔽功能的特殊连结器和相应的安装技术。但它有较高的传输速率,100米内可达到155Mbps。
另外,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具有以下优点:
(1)无屏蔽外套,直径小,节省所占用的空间;
(2)重量轻、易弯曲、易安装;
(3)将串扰减至最小或加以消除;
(4)具有阻燃性;
(5)具有独立性和灵活性,适用于结构化综合布线。
二、规格型号
EIA/TIA为双绞线电缆定义了五种不同质量的型号。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使用第三、四、五类。这五种型号如下:
1、第一类:主要用于传输语音(一类标准主要用于八十年代初之前的电话线缆),不用于数据传输。
2、第二类:传输频率为1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4Mbps的数据传输,常见于使用4Mbps规范令牌传递协议的旧的令牌网。
3、第三类:指目前在ANSI和EIA/TIA568标准中指定的电缆。该电缆的传输频率为16MHz, 用于语音传输及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10base-T。
4、第四类:该类电缆的传输频率为20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16Mbps的数据传输, 主要用于基于令牌的局域网和10base-T/100base-T。
5、第五类:该类电缆增加了绕线密度,外套一种高质量的绝缘材料,传输频率为100MHz, 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100base-T和10base-T网络,这是最常用的以太网电缆。
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与非屏蔽双绞线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又分100欧姆电缆、双体电缆、大对数电缆、150欧姆屏蔽电缆。 具体型号有多种,如图1所示。图中AWG表示美国线缆规格。

时间: 2006-8-11 00:5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3讲 双绞线详解(2)
双绞线详解
三、性能指标
对于双绞线,用户最关心的是表征其性能的几个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衰减、近端串扰、阻抗特性、分布电容、直流电阻等。
(1)衰减
衰减(Attenuation)是沿链路的信号损失度量。衰减与线缆的长度有关系,随着长度的增加,信号衰减也随之增加。衰减用"db"作单位, 表示源传送端信号到接收端信号强度的比率。由于衰减随频率而变化,因此,应测量在应用范围内的全部频率上的衰减。
(2)近端串扰
串扰分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FEXT),测试仪主要是测量NEXT,由于存在线路损耗,因此FEXT的量值的影响较小。 近端串扰(NEXT)损耗是测量一条UTP链路中从一对线到另一对线的信号耦合。对于UTP链路,NEXT是一个关键的性能指标, 也是最难精确测量的一个指标。随着信号频率的增加,其测量难度将加大。 NEXT并不表示在近端点所产生的串扰值,它只是表示在近端点所测量到的串扰值。这个量值会随电缆长度不同而变, 电缆越长,其值变得越小。同时发送端的信号也会衰减,对其它线对的串扰也相对变小。实验证明, 只有在40米内测量得到的NEXT是较真实的。如果另一端是远于40米的信息插座, 那么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串扰,但测试仪可能无法测量到这个串扰值。因此,最好在两个端点都进行NEXT测量。 现在的测试仪都配有相应设备,使得在链路一端就能测量出两端的NEXT值。NEXT测试的结果参照表1和表2。


以上两个指标是TSB67测试的主要内容,但某些型号的测试仪还可以给出直流电阻、特性阻抗、衰减串扰比等指标。
(3)直流电阻
TSB67无此参数。直流环路电阻会消耗一部分信号,并将其转变成热量。它是指一对导线电阻的和, 11801规格的双绞线的直流电阻不得大于19.2欧姆。每对间的差异不能太大(小于 0.1欧姆),否则表示接触不良,必须检查连接点。
(4)特性阻抗
与环路直流电阻不同,特性阻抗包括电阻及频率为1~100MHz的电感阻抗及电容阻抗,它与一对电线之间的距离及绝缘体的电气性能有关。
各种电缆有不同的特性阻抗,而双绞线电缆则有100欧姆 、120欧姆及150欧姆几种。
(5)衰减串扰比(ACR)
在某些频率范围,串扰与衰减量的比例关系是反映电缆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ACR有时也以信噪比(SNR :Signal-Noice ratio)表示, 它由最差的衰减量与NEXT量值的差值计算。ACR值较大,表示抗干扰的能力更强。一般系统要求至少大于10分贝。
(6)电缆特性
通信信道的品质是由它的电缆特性描述的。SNR是在考虑到干扰信号的情况下,对数据信号强度的一个度量。如果SNR过低,
将导致数据信号在被接收时,接收器不能分辨数据信号和噪音信号,最终引起数据错误。因此,为了将数据错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必须定义一个最小的可接收的SNR。
时间: 2006-8-11 00:58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4讲 双绞线详解(3)
双绞线详解
四、测试数据
100欧姆4对非屏蔽双绞线有3类线、4类线、5类线和超5类线之分。主要的性能指标为衰减、分布电容、直流电阻、直流电阻偏差值、
阻抗特性、返回损耗、近端串扰。标准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五、常用的双绞线电缆
综合布线中最常用的双绞线电缆有以下几种:
1、5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
它是美国线缆规格为24的实芯裸铜导体,以氟化乙烯做绝缘材料,传输频率达100MHz。导线组成如表4所示,物理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5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

电气特性如表5所示。其中,"9.38 欧姆MAX. Per100m @ 20℃"是指在20℃的恒定温度下,每100米的双绞线的电阻为9.38 欧姆(下表中类同)。

2、5类4对24AWG100欧姆屏蔽电缆
它是美国线规为24的裸铜导体,以氟化乙烯做绝缘材料,内有一24AWG TPG漏电线。传输频率达100MHz,导线组成如表6所示,
物理结构如图3所示,电气特性如表7所示。表6中屏蔽项"0.002[0.051]铝/聚酯带最小交叠@20℃及一根24AWG TPC漏电线"的含义是:
屏蔽层厚度为0.002厘米或0.051英寸。
@20℃代表在20℃恒定温度下。

图3 5类4对24AWG100欧姆屏蔽电缆

时间: 2006-8-11 01:01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5讲 双绞线详解(4)
双绞线详解
3、5类4对26AWG屏蔽软线
它由4对线和一根26AWG TPC漏电线组成,传输频率达100MHz。导线组成如表8所示,物理结构如图4所示,电气特性如表9所示。


4. 5类4对24AWG非屏蔽软线
它由4对线组成,用于高速数据传输,适合于扩展传输距离,应用于互连或跳接线。传输速率达100MHz。 导线组成如表9所示,它的物理结构如图5所示, 电气特性如表10所示。



时间: 2006-8-11 01:02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6讲 双绞线详解(5)
双绞线详解
六、超5类布线系统
超5类布线系统是一个非屏蔽双绞线(UTP)布线系统,通过对它的"链接"和"信道"性能的测试表明,它超过TIA/EIA568的5类线要求。
与普通的5类UTP比较,其衰减更小,串扰更少,同时具有更高的衰减与串扰的比值(ACR)和信噪比(SRL)、
更小的时延误差,性能得到了提高。它具有四大优点:
(1)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可以方便转移、更新网络技术。
(2)能够满足大多数应用的要求,并且满足低偏差和低串扰总和的要求。
(3)被认为是为将来网络应用提供的解决方案。
(4)充足的性能余量,给安装和测试带来方便。
与5类线缆相比,超5类在近端串扰、串扰总和、衰减和信噪比四个主要指标上都有较大的改进。
近端串扰(NEXT)是评估性能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个高速的LAN在传送和接收数据时是同步的。 NEXT是当传送与接收同时进行时所产生的干扰信号。NEXT的单位是db,它表示传送信号与串扰信号之间的比值。
在普通应用中,衡量NEXT的标准方法是用一对线进行传送,另一对线用于接收,如10BASET和TokenRing, 甚至100BASET 和155Mbps ATM。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另外两对线,并接到另一工作站,这样可以加快LAN的速度, 如622Mbps ATM和1000BASE-T,不只用一对(可能用全部的4对线)来传送和接收。 在一根线缆中使用多对线进行传送会增加这根线缆的串扰。现在的四对5类双绞线没有考虑这种情况。
串扰总和( Power Sum NEXT)是从多个传输端产生NEXT的和。如果一个布线系统能够满足5类线在Power Sum下的NEXT要求, 那么就能处理从应用共享到高速LAN应用的任何问题。超5类布线系统的NEXT只有5类线要求的1/8。
信噪比(Structural Return Loss)是衡量线缆阻抗一致性的标准,阻抗的变化引起反射。一部分信号的能量被反射到发送端,形成噪声。 SRL是测量能量变化的标准,由于线缆结构变化而导致阻抗变化,使得信号的能量发生变化。反射的能量越少, 意味着传输信号越完整,在线缆上的噪声越小。
比起普通5类双绞线,超5类系统在100MHz的频率下运行时,为用户提供8db近端串扰的余量, 用户的设备受到的干扰只有普通5类线系统的1/4,使系统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可靠性。(完)
时间: 2006-8-11 01:03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7讲 认识同轴电缆(1)
认识同轴电缆
一、概述
1、基带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以硬铜线为芯,外包一层绝缘材料。这层绝缘材料用密织的网状导体环绕,网外又覆盖一层保护性材料。 有两种广泛使用的同轴电缆。一种是50欧姆电缆,用于数字传输,由于多用于基带传输,也叫基带同轴电缆; 另一种是75欧姆电缆,用于模拟传输,即下一节要讲的宽带同轴电缆。这种区别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而不是由于技术原因或生产厂家。
同轴电缆的这种结构,使它具有高带宽和极好的噪声抑制特性。同轴电缆的带宽取决于电缆长度。 1km的电缆可以达到1Gb/s~2Gb/s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可以使用更长的电缆,但是传输率要降低或使用中间放大器。 目前,同轴电缆大量被光纤取代,但仍广泛应用于有线电视和某些局域网。
2、宽带同轴电缆
使用有限电视电缆进行模拟信号传输的同轴电缆系统被称为宽带同轴电缆。“宽带”这个词来源于电话业,指比4kHz宽的频带。 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宽带电缆”却指任何使用模拟信号进行传输的电缆网。
由于宽带网使用标准的有线电视技术,可使用的频带高达300MHz(常常到450MHz);由于使用模拟信号, 需要在接口处安放一个电子设备,用以把进入网络的比特流转换为模拟信号,并把网络输出的信号再转换成比特流。
宽带系统又分为多个信道,电视广播通常占用6MHz信道。每个信道可用于模拟电视、 CD质量声音(1.4Mb/s)或3Mb/s的数字比特流。电视和数据可在一条电缆上混合传输。
宽带系统和基带系统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宽带系统由于覆盖的区域广,因此,需要模拟放大器周期性地加强信号。 这些放大器仅能单向传输信号,因此,如果计算机间有放大器,则报文分组就不能在计算机间逆向传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已经开发了两种类型的宽带系统:双缆系统和单缆系统。
1)双缆系统
双缆系统有两条并排铺设的完全相同的电缆。为了传输数据,计算机通过电缆1将数据传输到电缆数根部的设备, 即顶端器(head-end),随后顶端器通过电缆2将信号沿电缆数往下传输。所有的计算机都通过电缆1发送,通过电缆2接收。
2)单缆系统
另一种方案是在每根电缆上为内、外通信分配不同的频段。低频段用于计算机到顶端器的通信,顶端器收到的信号移到高频段, 向计算机广播。在子分段(subsplit)系统中,5MHz~30MHz频段用于内向通信,40MHz~300MHz频段用于外向通信。 在中分(midsplit)系统中,内向频段是5MHz~116MHz,而外向频段为168MHz~300MHz。这一选择是由历史的原因造成的。
3)宽带系统有很多种使用方式。在一对计算机间可以分配专用的永久性信道;另一些计算机可以通过控制信道, 申请建立一个临时信道,然后切换到申请到的信道频率;还可以让所有的计算机共用一条或一组信道。从技术上讲, 宽带电缆在发送数字数据上比基带(即单一信道)电缆差,但它的优点是已被广泛安装。
3、同轴电缆网络
同轴电缆网络一般可分为三类:
主干网。主干线路在直径和衰减方面与其他线路不同,前者通常由有防护层的电缆构成。
次主干网。次主干电缆的直径比主干电缆小。当在不同建筑物的层次上使用次主干电缆时,要采用高增益的分布式放大器, 并要考虑电缆与用户出口的接口。
线缆。
同轴电缆不可绞接,各部分是通过低损耗的连接器连接的。连结器在物理性能上与电缆相匹配。中间接头和耦合器用线管包住, 以防不慎接地。 若希望电缆埋在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那么最好把电缆埋在冰点以下的地层里。如果不想把电缆埋在地下,则最好采用电杆来架设。 同轴电缆每隔100米设一个标记,以便于维修。必要时每隔20米要对电缆进行支撑。在建筑物内部安装时,要考虑便于维修和扩展, 在必要的地方还需提供管道,保护电缆。
同轴电缆一般安装在设备与设备之间。在每一个用户位置上都装备有一个连接器,为用户提供接口。接口的安装方法如下:
(1)细缆 将细缆切断,两头装上BNC头,然后接在T型连接器两端。
(2)粗缆 粗缆一般采用一种类似夹板的Tap装置进行安装,它利用Tap上的引导针穿透电缆的绝缘层,直接与导体相连。 电缆两端头设有终端器,以削弱信号的反射作用。
时间: 2006-8-11 01:05
作者: 西红柿
标题: 第88讲 认识同轴电缆(2)
认识同轴电缆
二、参数指标
1、主要电气参数
(1)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 同轴电缆的平均特性阻抗为50±2Ω,沿单根同轴电缆的阻抗的周期性变化为正弦波,中心平均值±3Ω, 其长度小于2米。
(2)同轴电缆的衰减 一般指500米长的电缆段的衰减值。当用10MHz的正弦波进行测量时,它的值不超过8.5db(17db/公里);
而用5MHz的正弦波进行测量时,它的值不超过6.0db(12db/公里)。
(3)同轴电缆的传播速度 需要的最低传播速度为0.77C(C为光速)。
(4)同轴电缆直流回路电阻 电缆的中心导体的电阻与屏蔽层的电阻之和不超过10毫欧/米(在20℃下测量)。
2、同轴电缆的物理参数
同轴电缆是由中心导体、绝缘材料层、网状织物构成的屏蔽层以及外部隔离材料层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同轴电缆具有足够的可柔性,能支持254mm(10英寸)的弯曲半径。中心导体是直径为2.17mm±0.013mm的实芯铜线。 绝缘材料必须满足同轴电缆电气参数。屏蔽层是由满足传输阻抗和ECM规范说明的金属带或薄片组成,屏蔽层的内径为6.15mm, 外径为8.28mm。外部隔离材料一般选用聚氯乙烯(如PVC)或类似材料。
3、对电缆进行测试的主要参数有:
(1)导体或屏蔽层的开路情况。
(2)导体和屏蔽层之间的短路情况。
(3)导体接地情况。
(4)在各屏蔽接头之间的短路情况。
三、规格型号
同轴电缆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目前基带常用的电缆,其屏蔽线是用铜做成的网状的, 特征阻抗为50(如RG-8、RG-58等);宽带同轴电缆常用的电缆的屏蔽层通常是用铝冲压成的,特征阻抗为75(如RG-59等)。
粗同轴电缆与细同轴电缆是指同轴电缆的直径大还是小。粗缆适用于比较大型的局部网络,它的标准距离长、可靠性高。 由于安装时不需要切断电缆,因此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计算机的入网位置。但粗缆网络必须安装收发器和收发器电缆,安装难度大, 所以总体造价高。相反,细缆安装则比较简单,造价低,但由于安装过程要切断电缆,两头须装上基本网络连接头(BNC), 然后接在T型连接器两端,所以当接头多时容易产生接触不良的隐患,这是目前运行中的以太网所发生的最常见故障之一。
为了保持同轴电缆的正确电气特性,电缆屏蔽层必须接地。同时两头要有终端器来削弱信号反射作用。
无论是粗缆还是细缆均为总线拓扑结构,即一根缆上接多部机器,这种拓扑适用于机器密集的环境。但是当一触点发生故障时, 故障会串联影响到整根缆上的所有机器,故障的诊断和修复都很麻烦,因此,将逐步被非屏蔽双绞线或光缆取代。
最常用的同轴电缆有下列几种:
RG-8或RG-11
50Ω
RG-58
50Ω
RG-59
75Ω
RG-62
93Ω
计算机网络一般选用RG-8以太网粗缆和RG-58以太网细缆。RG-59 用于电视系统。RG-62 用于ARCnet网络和IBM3270网络。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
Powered by C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