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谁能讲一讲 Q-in-Q 与 MAC-in-MAC 出现的背景及其在网络中的用处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6-10-20 09:28
作者:
braver
标题:
谁能讲一讲 Q-in-Q 与 MAC-in-MAC 出现的背景及其在网络中的用处
谁能讲一讲 Q-in-Q 与 MAC-in-MAC 出现的背景及其在网络中的用处
时间:
2006-11-8 00:24
作者:
CPU煎蛋的人
QinQ的初衷是解决VLAN ID4096个的限制,不过现在的应用主要在城域网边缘,用于用户VLAN规划时使用,一般部属在接入交换机或者DSLAM上,外层tag代表业务和位置,内层TAG代表用户。
现在的应用主要时灵活QINQ,即对一个端口进来的流量做流分类,比如基于COS、VLAN ID、五元组等,决定打或者不打外层tag,或者打不同的外层tag。
QinQ现有意义主要是用户的精确定位和解决城域网资费流失、QOS部属问题。
时间:
2006-12-17 11:50
作者:
kernel008
华为网站上有一篇技术文章简要说了一下
http://www.huawei.com/cn/technology/articles_papers/simpleres.do?id=281&type=generalresource
时间:
2007-1-23 15:01
作者:
buham
MinM实际上就是在用户MAC外再打一层运营商的MAC标识,主要是城域网扩展性方面的东东,实现用户唯一性
时间:
2007-1-24 17:52
作者:
小谢清发
<p>要说QinQ和MinM,还是得从802.1Q说起。</p><p>802.1Q是大家都熟悉的VLAN机制,实现用户业务隔离、业务接入控制。但它存在以下问题:1、要求用户数据包一定是untagged的,没有包优先级指示,用户无法通过一个端口实现多业务接入。2、在控制域(即控制分组)不支持用户/用户,用户/运营商的隔离。</p><p>以上原因催生了802.1ad,即QinQ,也叫Provider Bridge。封装一层Provider network自己的VLAN TAG,也叫Service TAG,其格式、功能和标准VLAN-TAG相似,仅指示所属Provider network,与用户VLAN区别分离。同时也可以透传用户BPDU(网桥协议数据单元),实现控制域的用户/用户、用户/运营商分离。其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参见协议,总之,QinQ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VlAN扩展;2、用户单端口多业务接入识别;3、业务流优先级指示。</p><p>MinM的目标与QinQ基本一致。实现方式是在用户MAC帧之外在嵌套一层provider的MAC标识(本地有效),要说与QinQ的区别,我个人感觉象传输里的带内FEC(QinQ)和带外FEC(MinM)。</p>
时间:
2007-4-20 10:56
作者:
freeboys
同意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