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涉及3G业务的90个问题[推荐]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6-12-10 22:20
作者: 瑞士军刀
标题: 涉及3G业务的90个问题[推荐]
1. 你能想到哪些3G分类方法?基于何种目的?
2. 如何建立3G的业务模型?
3. 为什么会采用统计方法来确立业务模型?
4. 为什么说网络——内容——服务是实现业务的三个约束因素?
5. 如何对3G业务进行管理?
6. 为什么说业务规划比业务执行更加重要?
7. 规划3G业务需要那些方面的考虑?
8. 如何进行业务的质量管理?
9. 如何对涉及业务的关系人进行协调?
10. 3G组织提出3G的初衷是什么?
11. 为什么说当前国内已经出现了3G业务?
12. 3G业务与当前2G业务的关系是什么?
13. 你能想到的3G应用场景有哪些?
14. 隔离的通信业务系统的有哪些利弊?
15. 网络融合的目的是什么?
16. 手机操作系统、客户端、文件格式的关系是什么?
17. 如何理解业务引擎(enabler)的概念?
18. 为什么提出采用中间件的方式开发业务?
19. 网关的关键作用是什么?
20. 3G移动蜂窝网络三个要素是什么?
21. QOS的概念用到3G移动网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22. 什么是QOE?与QOS的差异何在?为什么会提出QOE的概念?
23. 是通信本身促成了近年通信业务的蓬勃发展吗?
24. 移动视频业务存在哪些分类?为何要这样分类?
25. 流媒体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26. 顺序流传输和实时流传输的区别在何处?
27. 实时流传输涉及哪些协议?为什么需要这些协议?
28. 为什么移动流媒体既受青睐又受非议?
29. 当前移动流媒体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引入其他技术?
30. 移动网络在地面广播视频技术中起什么作用?
31. 几种移动视频业务的技术实现方式各有何种利弊?
32. MBMS的最大优势在何处?
33. 如何实现MBMS的组播?
34. 为顺畅使用视频业务,需要哪些价值链环节的参与?
35. 当前视频业务存在哪些技术门槛?
36. 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符合手机的移动视频业务?
37. 采用何种手段能够减少手机使用视频业务的耗电量?
38. 什么是移动“邀请”业务?
39. 移动“邀请”业务和SIP有什么关系?
40. 为什么一定要用SIP来实现“邀请”业务?
41. “邀请”业务中会话建立的流程是怎样的?
42. IMS 和SIP 有什么关系?
43. 3GPP 中的SIP与IETF中SIP有什么区别?
44. 为什么邀请业务一定要用IMS 网络来提供?
45. IMS 能提供的“邀请”业务有哪些?
46. 为什么需要Presence 和群组管理作为IMS 必须的业务引擎?
47. IMS在提供“邀请”业务时会有哪些问题?
48. 移动“邀请”业务一定要在IMS 网络建成之后才能提供吗?
49. 什么是位置导航?
50. 根据应用特征不同,移动位置业务都有哪些分类?
51. 不同位置业务对定位精度的需求为多少?
52. 实现移动位置业务主要需哪些网元,这些网元的作用是什么?
53. 什么是CELL-ID定位技术?其定位精度和小区密度有什么关系?
54. GPS和A-GPS定位技术有什么区别?
55. GIS系统有哪些主要功能?它在业务提供中具有什么作用?
56. POI点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方法能够较好的保证增值POI信息点的质量?
57. 如何保护用户位置的隐私?
58. PIM(个人信息管理)具体包含哪些方面?应实现何种服务?
59. PIM所需要支持哪些功能?为什么要支持这些功能?
60. 为什么说同步是PIM的核心业务引擎?此同步与通信的传输同步一样吗?
61. 为何要建立SyncML标准?为什么会采用XML语言?
62. SyncML如何在PIM中工作?
63. PIM与其他业务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64. PIM与PKM(个人知识管理)相互关系是什么?
65. 手机内容的特点是什么?如何针对这些特点来开发内容业务?
66. 移动内容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67. 如何实现通过无线网络下载内容进入手机的?OTA的机制是什么?
68. 手机的搜索引擎与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有何区别?如何针对这样的差异设计搜索引擎?
69. 移动搜索引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70. 如何保护手机内容提供者的知识产权?
71. 会有哪些商家为手机内容提供支撑?
72. 如何在3G业务发展中得到优质的内容?
73. 什么是手机凭证业务?主动模式与被动模式的关系是什么?
74. 手机凭证业务的特点是什么?
75. 凭证业务所涉及的行业有哪些?
76. 手机凭证业务实现的技术手段有那些?
77. 在条码凭证的技术实现中,为什么二维条码更为适合手机凭证业务的引用?
78. RFID技术众多,那几种技术更为手机凭证类业务?
79. NFC为什么可以成为手机凭证业务发展的助跑器?
80. 手机凭证业务可能的业务表现形式有那些?
81. 手机凭证业务实现对网络和手机终端有何要求?
82. 为什么会把视频电话作为移动3G的标志业务?
83. 移动视频电话的协议3G-324M包括哪些部分?
84. H.264编码的优点是什么?
85. 影响多媒体电话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86. 什么是移动视频电话的“猪头效应”?为什么会产生该效应?
87. 多媒体通话比一般的语音通话能给用户多带来什么价值?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88. 人类沟通效果与视频通话的关系是什么?
89. 谁来终结CS域的多媒体通话?
90. 未来的多媒体通话发展在何处?
实际上在3G到来的现在,参与移动通信生态系统的人已经在考虑这些问题了。如果要将3G业务运作成功,了解以上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深入下去还会在各自层面产生更深的问题。因此,无论是风险投资还是通信运营,无论是通信工程师还是准备进入行业的毕业生,都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谁会解答这个问题呢?
《解惑3G业务:概念、实现与规划》,这是一本由点及面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的书,它用系统的结构将上述问题串在一起,把散落在当前各个媒体中关于移动业务的话题组织起来而形成的一个思维连贯体系。该书的一个特点是:虽然业务本身是割裂的,但业务涉及的问题和概念几乎都有密切的联系。
不过好像书里也有一些观点值得推敲,肯定会有不同看法的。
无论怎样,值得一读!
时间: 2006-12-11 10:18
作者: 要啥没啥
不错,顶一个
时间: 2006-12-11 10:26
作者: 没有商量
那有的买!!!!!
急!!
有电子版吗?
时间: 2006-12-11 11:32
作者: tracy99
同问!
我对移动内容管理系统和视频电视非常感兴趣,谁有电子版,share一下哦
时间: 2006-12-11 13:26
作者: gutao
回答这些问题,请到————
时间: 2006-12-11 13:29
作者: ftrach
嗯,这本书确实不错,还是我一个开公司的哥们推荐我的。
ps:好像还没有电子版的。北京图书大厦有卖,很值得购买。
时间: 2006-12-12 15:30
作者: gunilla
这么多问题都有解释,不知道是不是那种冠冕堂皇的解释,先保持沉默……
时间: 2006-12-12 15:41
作者: 没事瞎忙
希望能看到电子版的
时间: 2006-12-13 13:53
作者: 大海啊都是水
无视纸排版。。。。
时间: 2006-12-18 21:29
作者: hellochina
看看
时间: 2006-12-20 14:28
作者: tracy99
如果这90个问题我都能整明白了,那也是3G数据业务大牛了:)
啥时去买本看看。
时间: 2006-12-20 20:43
作者: mysy
guanggao ba ?
时间: 2006-12-21 09:26
作者: 赶风的大猪猪
那天被楼主弄得心痒痒,迫不及待地去买书。结果我这边的书店还大多没有卖,只能在china-pub上订购,幸好偶是五星。书封面居然是红色,呵呵,8错。里面内容也确实值得大家一读。以前对IMS业务不是很熟悉,只是从功能原理上理解,而这本书结合实际,一点即透,写的很好。要是能再专业些就好了,不过这样的话,估计书就要厚不少了。呵呵
时间: 2006-12-21 17:42
作者: 沉醉太平
楼主别光提问题和忽悠啊,书里真有干货吗?
没有完全电子版的也多少拿点DEMO出来给大家秀一下啊。
时间: 2006-12-22 09:26
作者: 瑞士军刀
呵呵,整理了点DEMO,图放不上来
1)IP网和电信网的矛盾关系
在过去的通信体系里,以PSTN为主导的电信固网体系一直占据着江湖的领袖地位,这个体系通过具备健全的安全、质量控制等功能为大众用户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的通话和数据通信服务,并由这样的信任关系而与用户订立收费契约,从而形成规模化的收益。而后,悲剧发生了:两个新体系的诞生影响和破坏了这个体系。一个是移动通信网,移动网更像长在固网体系身上的一个附加体系,它扩张了固网的通信范围,尽管移动网仍旧是面向连接的网络,仍旧是保证质量的、安全的、值得信任的网,但她那迷人的移动性特点拨动了用户的心弦;而更加让电信网体系无法忍受的是以因特网为主导的IP网体系,这个体系完全是一个无连接体系,体系中的网络本身不保证质量、不保证安全,不去管理网络上传输的内容,而把这些责任全部推到网络的两端节点——终端和服务端,这样的网络体系在那些传统电信网眼里一定是不可靠不值得信任的“三脚猫”把势,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网络体系在短短十年内发展了数十亿的用户,建立了包罗万象的业务,获取了海量的财富。电信网体系开始迷茫了:没理由啊,我们提供的可是“电信网”级的服务,那个不靠谱的IP只能提供“best effort”服务,怎么它还敢“拳打少林,脚踢武当”呢?
好了,现在的通信体系变成了三个体系:电信固网体系(代表为PSTN)、移动网体系(代表为GSM)、IP网(代表为互联网)体系。在这三个体系刚开始建立并完善的时候,所谓的“网络融合”还只是一个概念,三个体系各自为政,自力更生,仿佛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几年之后,有的体系出现抗不住的迹象:首先,服务于固定电话的电信网体系陷入迷茫,用户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固定电话服务了,他们可以用手机打移动电话,可以上网进行更丰富的通讯和获取信息,用户竟然更钟情于因特网。而后,移动网体系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因特网就能迅速的创造出大量匪夷所思的新业务,而我们总是开发那么的慢呢?
电信网和移动网体系是业务隔离的体系,也就是我们在本节标题所说的“隔离矩阵”。所谓业务隔离,指的是两层意思,其一是电信网按照业务来规划建设网络,根据不同的业务来规划建设不同的网络,如DDN网、帧中继网、X.25网、PSTN网,这样不同业务的信息就无法交互了;另外一层意思是用户隔离,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比如传统的电路交换)为每个用户建立专有连接,同时给用户配置一个愚蠢的不会计算的终端,这样不同用户之间的业务信息也被隔离开。
此时会有读者提出疑问,当前网络融合不是趋势吗,那么隔离的机制一定是一无是处了?非也,该体系如此设计并神采奕奕的存在多年,就说明它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讲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明白了,那就是——网络和信息传播的安全!业务与业务之间的信息不交互,用户与用户的通信不干扰,如果不采用非常高科技的侦听技术,就无法干扰和破坏通信。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历史上我国经历了几个朝代的闭关锁国的隔离政策,也正是这种闭关锁国才能带来帝国统治的绝对安全和有效,闭关锁国才会持续这么多年!
再回到电信网体系的烦恼,电信网所建立的隔离体系高安全系数服务却并没有互联网提供的低安全保障服务更受用户欢迎,原因何在?一方面,普通的大众用户不认为电信网的高安全信任很重要,在安全和多业务的权衡下,他们选择了安全系数梢低但能给其带来内容、快乐和自我实现的开放自由体系;另一方面,由于电信网采用了业务隔离的办法来保障安全,就必然给开发新业务带来无以伦比的麻烦,只要开发一个新业务就必须再重新建设一张端到端的网络,其开发时间、建设时间、投入成本远远逊色于剑走轻灵的互联网。而今,即便是值得信任的PSTN网、GSM网也在出现信任问题,那些“垃圾短信”、骚扰声讯台的服务到底算哪门子安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2 9:28:45编辑过]
时间: 2006-12-22 09:29
作者: 瑞士军刀
2)SIP业务中Presence模型
Presence 的基本特征是用户或者设备(网络设备或者终端设备或者应用)可以将自己的信息放到Presence 服务器上,并将Presence信息展现给其他用户。提供Presence信息的用户可以通过设置达到自己的意愿:哪些用户能看到自己的实时状态信息;看到的信息具体是怎样的。
通过Presence 业务,一方面Presence 业务用户可以使自己的状态被选定的联系对象所知道,另一方面Presence 业务用户也可以知道自己的联系对象的状态,从而选择合适的通信手段或者时段和对方通信。
3GPP 22.141给出了Presence 业务的参考模型(如图4-18)。为了便于理解,您可以参考前面介绍Presence 业务概念时的三张图。
图4-18 Presence参考模型
图4-18 的虚框中有三个基本实体,Presentity是Presence信息的提供者,Watcher是Presence信息的请求者。Presence Service位居其中,是Presence业务的服务器,接受Presentity提供的Presence信息,处理Watcher对某个Presentity的Presence信息请求并将结果反馈给Watcher。
图中各实体的具体功能如下:
Presence Service:收集存储Presentity提供的信息并且根据系统或者Presentity设定的策略展现给Watcher。在网络部署上,Presence Service通常是一个服务器。
Presentity:提供Presence 信息给Presence Service。按照提供方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源于网络的Presentity:Presence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是各种网元,如HSS/HLR、S-CSCF、SGSN、GGSN、GMLC、PDG、MSC等,提供网络的状态报告、具备的通信能力以及位置信息等;
源于用户的Presentity:用户自定义的一些个性化信息,如心情短语、个人喜好等;
源于外部应用的Presentity:基于Presence信息提供的一些增值服务,如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提供的天气预报;
Watcher:向Presence Service发出请求,以获取Presentity或者Watcher自身的Presence信息。当然,如果Presence Service对请求做出响应,Watcher将会接收这些Presence信息。
Fetcher:这一类Watcher向Presence Service请求的是当前一个或多个Presentity的Presence 信息,而不是未来将会发生变化的Presence信息。如果Fetcher反复或者周期性发起请求又称为Poller。
Subscribed Watcher:相对于Fetcher,这一类Watcher请求的是未来的一个或多个Presentity的Presence信息,他提前对一个或多个Presentity的Presence信息进行预定,如果Presence信息发生变化,则将被通知变化后的Presence信息。
时间: 2006-12-26 23:50
作者: tnt2008
TD_SCDMA基站间同步技术研究.rar
时间: 2007-1-5 08:41
作者: 铁血丹心
53. 什么是CELL-ID定位技术?其定位精度和小区密度有什么关系?
前面买过这书的兄弟能不能帮忙说说这个问题 谢谢了
时间: 2007-1-5 16:07
作者: 瑞士军刀
(1) 基于小区识别号(CELL-ID)的定位技术
在移动网络中,用户所属的小区是被网络所实时监控的。在移动终端的位置更新、呼叫处理、短消息传送以及切换等过程中,BSC会将用户所在基站扇区的CELL-ID传送给MSC,用这个网络标识便可以确定手机终端的位置。通常,以此扇区质心的经纬度来代表移动终端的位置。由于是利用基站的位置代表移动终端的位置,故其精确度与地面蜂窝基站的密度成正比。若是小区足够小,则Cell-ID定位技术的精度就比较高。在城市中,由于基站比较密集,CELL-ID定位技术能够满足对精度要求较低位置服务的需求。在我国,移动运营商已基于CELL-ID定位技术开展了部分低精度位置业务。和其他定位技术相比,CELL-ID技术的优点在于:对移动终端进行定位时,不用对移动终端和网络进行修改;此外,用这种技术确定位置信息的响应速度较快。其缺点在于,定位精度取决于小区的大小,当小区不够紧密时定位精度不高。一般来说,CELL-ID的定位精度为100米~20千米。在3G建设初期,3G小区很难如GSM那样密集,需要借助已经覆盖完好的GSM网络进行CELL-ID定位。
时间: 2007-1-7 09:36
作者: AioLia2000
8错8错
时间: 2007-1-22 13:48
作者: 冬日阳光
值得一看
时间: 2008-1-5 00:42
作者: 找人学习
强 顶一下
时间: 2008-1-7 16:19
作者: leexd
蛮好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
Powered by C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