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有劳哪位老师告诉我智能网的演变历史?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7-3-24 17:09
作者: 卢九     标题: 有劳哪位老师告诉我智能网的演变历史?

有劳哪位老师告诉我智能网的演变历史?
时间:  2007-3-26 15:37
作者: sxsxxgcsjybc

<p>总体技术来说是从CS1发展到CS2</p><p>业务上讲从基于接入码触发的卡号业务发展到基于主被叫业务属性触发的智能新业务。</p><p>具体的也不太清楚。</p>
时间:  2007-3-27 20:59
作者: 卢九

大哥 有劳你讲详细点嘛多谢啦!
时间:  2007-3-28 09:03
作者: 学无止境

关注中,如有详细资料可学习更好,谢了先
时间:  2007-3-31 09:53
作者: ╃→叼嗻煙ヤ

<p>阅</p>
时间:  2007-4-4 14:36
作者: myheart527

<p>这个帖子怎么还加精华了?</p><p>疑问。。。。</p>
时间:  2009-9-14 10:56
作者: madanbupt

关注关注
时间:  2009-9-14 11:31
作者: zluo     标题: 智能网技术未来的演进

从1992年ITU-T颁布INCS-1规范至今,经过十年的研究,智能网(IN)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通信网络之中,为运营商带来丰厚的利润。未来智能网如何发展,如何制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新的业务运营模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智能网未来演进有以下几个方向:智能网与位置服务系统的结合,IN-Internet互通,下一代网络(NGN)中的智能网,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智能网,下一代智能网。
  智能网与位置服务系统的结合
  所谓位置服务,指任何通过Internet或者无线网络向终端用户提供空间信息的服务。目前位置服务的研究重点是无线/移动定位,即为手机用户提供位置服务。以智能网方式实现位置服务的优点是:利用智能网成熟的业务平台,能够快速生成多样的位置业务;位于电信网内,易于维护,安全性高;支持各种用户接口(语音、短信、WAP);网络实体之间使用标准接口(WIN、CAMEL);支持各种定位技术(CellID、E-OTD、A-GPS、TOA);支持各种基础网络(GSM、CDMA)。

  IN-Internet互通

  从应用领域来看,智能网主要应用于PSTN、ISDN、PLMN等电路交换网络,而不涉及像Internet这样基于IP的网络。近年来Internet迅猛发展,无论网络规模还是用户数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增长。于是,如何提供智能网与Internet互通的业务,制造新的电信业务增长点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从1997年开始,ITU-T、IETF、ETSI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就开始研究智能网与Internet互通的技术问题。其中ITU-T在INCS-4文稿中提出了IN支持IP网络的增强型功能结构模型,该结构模型中可以支持目前PSTN与IP网络互通所提出的所有业务。而IETF成立了PINT工作组和SPIRITS工作组,专门研究Internet侧发起的PSTN业务和从PSTN一侧激活Internet域的业务。


  目前可实现的IN-Internet互通业务包括:基于Web的业务管理业务,包括Internet800业务管理业务和VPN业务管理业务等;PINT/SPIRITS业务,包括点击拨号业务、点击发送传真业务、来话通知业务、语音接入信息库业务等;IP电话增值业务,如Internet800业务。

  下一代网络(NGN)中的智能网

  在NGN体系结构中,智能网位于业务提供平面,具有重要的地位。网络中心的软交换将实现SSF功能,通过信令网关与传统的智能网系统互连,接受智能网的控制。通过这种方式,NGN将能够在基于分组的核心网上实现ACC、FPH、VPN、UPT、WAC、VOT、MAS、AD、NP等传统智能网业务。此外,这种体系结构还将分组网(IP/ATM网)纳入到综合智能网中,使现有的综合智能网网络和业务得到扩展,实现功能更加强大的统一账号、统一VPN、统一800等综合智能业务。随着智能网标准的进一步发展,未来NGN借助智能网平台还将支持宽带多媒体智能业务,如视频点播、会议电视、宽带VPN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智能网

  现有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中本来都没有智能网,智能网只是作为独立的叠加网与底层的移动通信网实现了互连互通。只有发展到第三代移动系统(3G),才真正实现了智能网与移动网的完全综合。在3G体系中,智能网的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智能网与下一代智能网一起,构成了3G中的业务子系统。

  下一代智能网

  为克服传统智能网的上述不足,下一代智能网应运而生。所谓下一代智能网是一种新业务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底层通信网络、高层的应用服务器以及它们之间的开放接口。下一代智能网继承了智能网的思想精髓,高度抽象了底层网络的能力,采用基于文本的简单协议(SIP),甚至是更加方便的API编程接口(PARLAY/OSA),向第三方业务开发商开放,彻底屏蔽了底层网络的复杂性。目前对于下一代智能网所采用的标准接口还存在争议,国际上有两大流派,以北美厂商为代表的一派支持以IETF的SIP协议作为标准接口,而以欧洲厂商为代表的一派则支持PARLAY/OSAAPI。从标准化程度和应用情况来看,后一派似乎更有优势。PARLAY/OSAAPI已经被3GPP作为核心技术接受,并得到ETSI、JAIN、OMG等国际组织的承认。
时间:  2009-9-14 15:19
作者: qwqwtianyuan     标题: 移动智能网如何向第三代演进?

只有发展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才能真正实现智能网与移动网的综合。欧洲的ETSI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为UMTS,而ITU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为IMT2000(即原来的FPLMTS)。IMT2000和UMTS的最终目标网络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核心网络、控制网络和接入网络组成。核心网络提供交换和传输功能,将采用ATM网络,并提供与当前网络的后向兼容。业务网络为移动用户提供附加的业务和控制逻辑,将基于IN概念实现。接入网络包含所有与无线有关的部分,实现无线功能。

    第三代移动通信作为下一代的移动通信,是当前移动通信发展的目标,但是如何发展到第三代移动通信,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方法。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欧洲各大电信公司协作研究组织(EURESCOM)制订的发展策略,因为他们把第三代移动通信称为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因此拟定为发展UMTS的策略。

    为了在未来的IN结构中支持移动业务,EURESCOM于1995年制订了代号为P507的计划。该计划的名称为“移动应用综合于智能网”。 P507计划一共定义了五种进化到UMTS的策略。

    (1)“固定网络结构(智能网)+CTM”进化策略?这种进化方法是基于DECT/CT2无线接入技术和IN实现CTM(无绳终端移动)业务的。由于IN建议是按照功能集进化的,因此CTM业务也分阶段进化。其进化步骤如下:第一步,基于增强的IN CS1结构实现CTM阶段1。第二步, 基于IN CS2结构实现CTM阶段2,并实现交换机内和交换机之间的切换。第三步,采用前UMTS网络结构支持大部分目标UMTS业务属性,与第二步的区别在于将宽带用户网络接口(B-UNI)引入接入网中,并实现第一代UMTS终端。第四步,采用定义的目标UMTS功能模型。

    (2)基于GSM的进化策略?这种方法对当前的GSM网络运营者很有用。它包括两个并行的开发。一个是从基于GSM的多模GSM/DECT无线接入进化到UMTS接入,另一个是用IN实现GSM的管理和业务控制功能。其进化步骤如下:第一步,当前的GSM网络。第二步,集成IN结构,实现基于IN的HLR和VLR。第三步,引进新的无线接口和增强的新业务。第四步,实现宽带BSS和第一代UMTS终端。

    (3)基于有线网络运营者的进化策略?这种进化策略是针对现有的有线网络运营者,可采用三个进化步骤:第一步,传送像视频点播、电话购物等基于住宅区的交互式宽带业务。第二步,增加无线终端的覆盖范围,使客户可在有线网络运营者的其它业务区内进行登记。CNO需要实现某种形式的移动管理。第三步,给所有移动终端提供宽带业务(只提供步行速度的移动),支持2Mb/s的新无线接口。

    (4)基于UMTS网络的进化策略?电信业务提供者从一开始就建立独立的UMTS网络。开始的网络建设可采用两种策略:a) 在大部分地区提供基本业务;b)在有限的地区提供高级业务。

    1. 可采用下面进化步骤:第一步,在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为步行用户和车载用户提供UMTS基本业务(话音、低速率数据、传真和E-mail业务)。第二步,提供嵌入微蜂窝结构扩大系统容量。第三步,集成高级移动和业务定制属性。第四步,在有限地区提供高级UMTS业务(如高速率数据、视频业务)。第五步,完全提供UMTS业务。

    2. 可采用下面进化步骤:第一步,在具有宽带设施的特定地区提供高级定制UMTS业务,在每个地区完全支持移动功能。第二步,支持业务区之间的漫游。第三步,集成UMTS移动性和固定网支持的个人移动性。第四步,集成移动和固定业务。第五步,扩大UMTS服务范围以提供基本的蜂窝业务。第六步,完全提供UMTS业务。
(5)基于卫星网络的进化策略?其进化的第一步是在GSM系统中集成卫星系统,然后在卫星接入网中引入IN功能,最后实现UMTS系统。
时间:  2009-9-14 16:48
作者: madanbupt

啥意思呀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