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SIP能否成为下一代通信的主流?[讨论]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4-6-21 23:49
作者: 宽带探索者     标题: SIP能否成为下一代通信的主流?[讨论]

随着IP电话应用的普及,建立终端设备和网关的可扩展
网络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一大技术挑战。目前IP电话技术已完美实现了
对语音和传真信息的编码和传输,但仍需进一步发展为大型公司和服
务提供平台的呼叫控制和地址管理技术。因此,支持IP电话系统互通
的多个协议已经出台。常用的IP电话协议如H.323、MGCP和SIP的优
缺点各异,谁能成为下一代网络的精神领袖呢?

    H.323:成熟但却无法包罗万象

  1996年H.323创建,并于1998年1月推出升级版本2。H.323据
称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标准,因为它本身由众多从属协议构成。正因为
如此,ITU可以通过使用许多现有的数据和通信标准如Q.931、G.711
和G.723.1对H.323进行定义。
    H.323最初由Intel和PictureTel提出,该协议定义了一种
能灵活应用于多媒体电话会议设备的通信方式,并在IP栈上提供应用
共享特性。设计人员提出了适用于多种设备的标准,这些设备包括可
视电话、台式电脑和大型多端口网关。因此,H.323内容广泛,并
提供了应用于不同设备的多种媒体类型和压缩技术。
    H.323的核心优点在于其成熟性,这有助于诸多软件供应商开发性
能稳定的设备,并且还有利于不同的供应商消除互操作性中出现的问
题,并在市场上推出各种支持H.323标准的设备。因为H.323标准
包容了Q.931呼叫控制协议,许多在现有ISDN电话技术上具有丰富
经验的开发商对该呼叫控制模型也非常熟悉。实际上,事件和参数通
常能够直接通过H.323进入以前工作在ISDN下的应用系统。
  在定义H.323时,设计人员是从终端设备的角度入手的,而非
从现有PSTN的内部设备入手,因此H.323不能与SS7集成,或补充SS7
必须提供的强大功能。另外,H.323的扩展性在超大型应用中已证
明确实存在问题。设计人员在使用含有成千上万个端口的网关时发现,
集中状态管理是瓶颈。
  市场对H.323的反应表明,H.323的最佳应用点应是位于或临
近端点并带有1至200个端口的系统。H.323在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
实现呼叫控制和媒体处理的环境中工作良好。H.323作为企业IP电
话解决方案已得到了业界最强有力的支持。

  MGCP:精湛的互操作性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为众多IP电话网关的互联提供了一
种解决方案,能将这些网关联结成一个具备互操作性的整体。MGCP假
定呼叫代理(CA)完成所有呼叫控制处理,而媒体网关控制器(MGC)
完成所有媒体处理和转换。
  MGCP的规格是由不同的公司开发建立的(如Telecordia和Lucent
公司),并由IETF以RFC(RFC 2705)信息文件的形式加以发布。MGCP
是简单网关控制协议(SGCP)和IP设备控制(IPDC)协议合并的结
果,但目前尚未获得认可。IETF的Megaco工作组协同ITUA正致力于
开发基于MGCP的推荐标准H.248(其前身为H.gcp)。该核心文件
及相关规格已于2000年2月完成,并作为IETF的RFC标准文件发布。
  当H.323网关提供媒体转换而SS7网关翻译呼叫控制信息时,MGCP
可与H.323网关和SS7网关协同使用。这种情况下,MGCP将所有来自
端点设备的呼叫控制信息传送至网络。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开发人员
能够补充SS7网络的能力,并且与单用H.323相比,能够构建更大的
IP电话系统。
  为协调单个呼叫的媒体路径和性能,MGCP要依赖对话描述协议
(SDP),该协议是MGCP规格的一部分。SDP允许就实时协议(RTP)端
口及端点IP地址、语音编码方法(如G.711和G.723.1)、报文分组
周期和其他联接类型参数等进行协商。
  MGCP的优点包括:特别适合于配置大型应用系统,因为其本身就
用于解决大型系统的具体问题。应用MGCP可以实现与SS7网络良好的
集成,为呼叫处理提供更大的控制和流通量。MGCP将媒体处理和信令
功能分离,从而可由多个设备提供商开发更简洁的系统。
  MGCP协议的部分缺陷包括:MGCP对于小型应用系统过于复杂。MGCP
与H.248/Megaco标准存在竞争关系,而后者已于2000年初由IETF和
ITU签署认可。这样,需要MGC的运营商既可选用MGCP,也可选用H.248。
因此,H.248或许最终能取代早期的MGCP版本。MGCP的归宿是
电信运营市场,由它实现成千上万路IP电话的传送。

  SIP:长江后浪推前浪

  对话启动协议提供了一种既可在终端设备或代理服务器之间,也
可向网关设备传输呼叫控制信息的方法,这是IETF MMUSIC工作组
的劳动结晶。同样地,像许多现有的因特网协议一样,SIP中也包含
了常用的HTTP协议。
  SIP被认为是一种轻量级协议,因为该协议使用的是能被终端设
备轻易生成并分析的简单文本命令。SIP只使用6个指令管理呼叫控制
信息,SIP协议的简单易行是极低成本应用系统选择该协议的重要原
因。
  SIP并未对媒体传输机制加以定义,因此该协议能用在媒体传输
作为专用设备的应用系统,这可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SIP也允许通
过任意数据报协议传输呼叫控制信息,使其在非TCP/IP环境(如
Novell或其他专有协议)中也能有效使用。
  SIP的部分优点包括:该协议具有可扩展特性,可以轻松定义并
迅速实现新功能。可以简单易行地嵌入廉价终端用户设备。该协议可
确保互操作能力,并使不同的设备进行通信。便于那些非电话领域的
开发人员理解该协议。
  SIP的缺点包括:SIP问世不久,因此大多数应用尚处于原型阶段。
该协议单独应用的范围较窄。但与其他协议协同使用时,具有较强的
灵活性。SIP只是完整解决方案的一小部分,还需要许多其他的软件
来构建完整的IP电话产品。
  低成本终端产品无疑是SIP最自然的应用了,像无线电话、置顶
分线盒、以太网电话及其它带有有限计算和内存资源的设备都能使用
该协议。由于SIP是一种优越的呼叫控制协议,因此是当前取代MGCP
呼叫控制协议的首选。
  上述每个协议强调了开发IP电话系统所需技术的不同方面,当前
开发的许多系统中至少包含其中一种协议,而且这些协议通常要求互
操作性。所有这些协议在构建复杂IP电话系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各
制造商都在尝试研制具备互操作性的系统,所以互操作能力将继续成
为未来的一大挑战。由IETF和ITU衍生而来的新标准协议MGC(H.248/
Megaco)有望成为MGCP在传输市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请了解SIP的人讨论!
时间:  2004-6-22 11:24
作者: GavinLiu

H.323是站在电信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而SIP是站在互联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是吧?
时间:  2004-6-23 10:40
作者: 拔剑四顾

我感觉sip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mgcp/megaco是从传统电信网向ngn演进的结果,而sip是从互联网络向ngn演进的结果,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通信业的大变革,在ITU-T的对NGN的建议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特正是基于互联网络技术的描述。MGCP/MEGACO仍然带有浓重的电信网络的色彩,交换集中,工作方式不平等,网关缺少智能,只能根据软交换的指挥工作。而SIP则不同,采用对等、分布式的工作模式,终端具有智能性。目前3GPP已经规定SIP是3G终端必须支持的协议,软交换设备之间的通信很多也是通过SIP来完成,随着SIP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SIP一定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时间:  2004-6-26 11:09
作者: phoenixken

赞成楼上的说法!

时间:  2004-7-1 12:56
作者: Sprite

3GPP R5中引入的IMS子系统就是用SIP作为会话控制协议,SIP的简单性使得向它的过渡是大势所趋
时间:  2004-7-5 11:27
作者: yuqiang

SIP基于互联网的思想决定了他的灵活与强大,但如果想在NGN中成为主流,必须作出相应的修改,变的更加可管理.我相信未来属于SIP
时间:  2004-7-5 11:30
作者: yuqiang

另外H.248与SIP不存在替代关系,将会共存
时间:  2004-7-6 21:08
作者: 海风

觉得将来的个人终端应该都会支持SIP,MSN就是一个例子。
时间:  2004-7-7 10:40
作者: needsome

SIP作为大量电信运营的接入网协议无疑是注定要失败的。
SIP的处理过于灵活,会导致解析速度降低,处理复杂度增加,而对于大规模应用来说任意的扩展性未必都是好处,引出互联互通的问题,SIP处理效率过低无法用于大规模接入

H.248解析效率也比MGCP复杂得多,目前大多数厂家做的都是一个H.248的简化(退化)版本,因为如果按照H.248的协议描述完成协议栈,无疑将会照成系统的复杂性成倍的增加,但是最终用户和运营商却无法从这些复杂通用的描述中得到好处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看来,MGCP应该是最适合(不等同与是技术上最优越)的接入网协议
时间:  2004-7-7 10:46
作者: needsome

SIP应用与局间通信还有点前途:
  但是这不是因为SIP本身的优越性,而是因为目前没有其它对等的信令,所以它是唯一的选择。

SIP在互联网上的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应用应该具有广阔的前景,SIP和MGCP/H.248所关注的方向都不一样和优势都不一样。
MGCP/H.248是主从协议,即MGC控制了一切MG。
而SIP是对等通讯协议,即呼叫发起端和呼叫接收端均被假设为同等终端(加入代理略有不同)。

对于互联网上的点对点通信,点对多点通信,呼叫带来的信令上的开销不存在问题,因为当前的计算机有强大的处理能力。
但是如果SIP服务有运营商提供,并且是收费服务,而运营商并不希望用户能够直接呼叫最终的用户(这样运营商收不到钱),那么运营商的SIP信令交换设备的处理能力将是瓶颈所在
时间:  2004-7-13 14:38
作者: china_eagle

有兴趣,正在研究和关注中...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