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IPv6会成长起来吗?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4-6-22 00:43
作者: 宽带探索者     标题: IPv6会成长起来吗?

中国现在缺乏的是怎样能够把不同的业务开发商有效集中起来,并让他们非常有效地开发出基于IPv6的各种吸引人的业务,以吸引大量新生的使用者,特别是一些比较年轻的使用者。从商业角度上来讲,这要比技术更重要。现在应该鼓励中国本土的开发商进入到IPv6业务的开发上,这不仅对推进IPv6的商业进程有利,对应用开发商自身的成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但也有人认为IPV6会暗淡下去,被其他技术取代?您认为呢?请讨论!
时间:  2004-6-22 11:15
作者: GavinLiu

我认为IPv6会成长起来,但是时间短不了。运营商在关注业务!
时间:  2004-6-22 12:04
作者: 潜艇

新运营商大量使用VoIP,光用户级网关就要使用大量的IP
时间:  2004-6-24 22:56
作者: 宽带探索者

作为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IPv6是在IPv4协议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的状况下被提出的。当前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的,但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年~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极大地扩大了地址空间。尤其目前IPv6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普遍关注.其技术及市场发展情况日益看好。

  全球IPv6发展提速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司和研究组织都加入到了促进IPv6的技术完善及推动其商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行列中。   

  日本在IPv6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由于日本电子设备、信息家电产业高度发达,产生了对IP地址的迫切需求,所以其在IPv6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及IPv6产品化、商业化推广方面.都走在世界最前列。2001年3月.在日本政府制订的IT基本战略和e--Japan计划中,明确设定在2005年完成互联网到IPv6的过渡,成为信息化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为此,日本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来发展IPv6,支持普及并促进下一代网络标准IPv6的发展,支持互联网信息家电(信息家电的IPv6化)的研究开发,建立日本万兆比特网(JGN)使之成为产、学、研的IPv6支撑平台。

  韩国也十分重视IPv6的发展,在战略、政策、立法、项目资助、国际合作等方面,都有相应措施。韩国已经制订了IPv6的发展进程:第一阶段(2001年以前),建立IPv6试验网,开展验证、运作和宣传工作;第二阶段(2002年~2005年),建立IPv6岛,与现有IPv4大网互通.在IMT2000上提供IPv6服务;第三阶段(2006年~2010年),建立IPv6大网,原IPv4大网退化为IPv4岛,与IPv6大网互通,提供有线和无线IPv6商用服务;第四阶段(2011年以后),最终演变成一个单一的IPv6网。   

  美国是互联网发源地,拥有全世界约70%的IP地址(大约为每人10个IP地址),以IPv4为基础的互联网成就了美国新经济的巨大发展,充足的IP地址资源使美国国内市场对IPv6需求不明显。然而最近由于美国新经济发展受阻,需要寻找新的商机,同时美国也不希望在互联网领域失去技术上的主导作用和市场优势,其对待IPv6的态度已变为积极支持,拥有IETF、6BONE等研究和开发IPv6的主要国际机构也使其在IPv6发展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目前Cisco已宣布与微软、IBM、HP、SUN和摩托罗拉结成伙伴关系,共同推进IPv6硬件和软件的开发。苹果、HP、COMPAQ、Novell和SUN等也在桌面设备和服务器中推出支持IPv6的产品。   

  欧洲因为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领先于美国.所以制订的IPv6战略是先移动后固定。欧理会IPv6特派组于2001年3月决定成立“基础设施”、“无线互联网”、“未来应用”及“试验”四个独立工作组。该特派组认为,到2006年欧洲目前的IP地址将耗尽,所以欧理会IPv6特派组的工作目标是在2003年使运营商开始推出IPv6服务。作为IPv6研究方面的先行者,诺基亚已宣布其所有产品将支持IPv6,爱立信也与英国BT等公司合作在全球首次利用手机在移动网上成功进行了端到端的IPv6通信试验。   

  我国对IPv6的研究始于1998年,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是我国研究IPv6最早的单位。1999年北京英纳特网络研究所(BII)开始进行IPv6的研究,加入6BONE并最早建成了商业IPv6实验床。2002年,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与BII共同建立中国第一个电信IPv6实验网,并与国际IPv6实验网6BONE连接,通过2.5G光纤运行native IPv6协议,提供IPv6WWW等多种IPv6应用服务。国家科技部在“国家863计划”中.还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IPv6研究与开发,并组织了多个课题进行招标,配置了发展IPv6的专项基金。IPv6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进程正逐渐提速。

  相关一:IPv6八大发展优势   

  在IPV6的设计以及整个发展过程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优势:   

  (1)扩大了地址空间   

  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IP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以分配的地址数量,可在地球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分配一千多个IP地址。   

  (2)提高了网络整体吞吐量   

  由于IPv6的数据包可以远超过64k字节,应用程序便能利用最大传输单元(MTU)获得更快、更可靠的数据传输。同时IPv6设计中改进了选路结构,采用简化的报头定长结构和更合理的分段方法,加快了数据包处理速度,提高了转发效率及网络的整体吞吐量。   

  (3)改善了服务质量   

  IPv6报头中的业务级别和流标记通过路由器的配置,可以实现优先级控制和QoS保障,对关键用户和应用优先服务,为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和负载平衡以及区分端到端的数据流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极大地改善了IPv6的服务质量。   

  (4)可靠的安全性   

  采用IPSec可以为上层协议和应用提供有效的端到端安全保证,能提高在路由器水平上的安全性。通过对通信端的验证和对数据的加密保护,使敏感数据可以在IPv6网络上安全传输。   

  (5)提高机动性   

  设备接入网络时,通过自动配置可以自动获取IP地址和必要的参数,实现即插即用,简化了网络管理,易于支持移动节点。   

  (6)实现多播功能   

  在IPv6的多播功能中增加了“范围”和“标志”,限定了路由范围,可以区分永久性与临时性地址,更有利于多播功能的实现。   

  (7)易管理性

  结构化的地址加上主机的自动配置,使得网络和路由器的网络重编号可以轻松实现,而且地址的自动配置也使得主机可以无需人工干预而自动获得IPv6连接。   

  (8)与移动的互通性   

  利用移动IPv6和HOMEAgent,移动终端可以在保持已有的通信连接不被中断的情况下,在不同的网络间进行漫游,同日寸还能保持自身的可达性。

  相关二:全球IPv6发展历程:   

  1992年:IETF成立IPNG工作组,专门研究下一代互联网协议;   

  1994年夏:IPNG工作组提出下一代IP网络协议(1PV6)的推荐版本;   

  1995年夏:IPNG工作组完成IPV6的协议版本;   

  1995年~1999年:IPNG工作组完成IETF要求的协议审定和测试,IPv6的协议文本成为标准草案;   

  1995年:国际性IPV6实验床6BONE建立并进行标准测试;   

  1998年10月:全球性IPV6研究和教育网(6RNE)启动,建立了IPv6洲际网络;   

  1999年:北美、欧洲、亚洲等20多家全球最大的电信厂商和IT厂商发起成立IPV6论坛,专门从事宣传和推广IPV6新协议工作;   

  1999年7月14日:正式分配IPv6地址;   

  截至2002年1月28日,商用IPv6地址分配情况:APNIC(亚洲/大洋洲)50个、ARIN(北美/南美)20个、RIPENCC(欧洲)51个;   

  截至2002年1 2月,涉及IPV6的国际组织:IETF、ICANN、IPv6论坛、WIDE(日本发起的产、学、研一体的研究开发组织)等。

时间:  2004-6-24 23:38
作者: 宽带探索者

新技术不断涌现,IPV6前景暗淡

    今年初,国内很多媒体开始炒作IPV6,并为IPV6描绘了一个什么美好的前景,我国政府以及部分企业也投入巨资对起进行研究。然而,近日一位业界人士却评论说:“不管在这种不兼容现有互联网的协议上投入多少资金,也不可能使其普及到互联网的水平”。

    原因是“目前NAT(地址转换)的诸多不便正在被一个个的应用软件陆续解决”。日前又有一项新技术亮相。其中之一就是日本FreeBit公司为解决“超NTA问题”而开发的“EmotionLink”。

    IPv6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更为容易的实现互联网上多种终端间(不仅是电脑,还包括网络家电)的直接信息交换——“双向通信”。不过,有了类似于旨在IPv4上轻松实现终端间通信的“EmotionLink”这样的技术,IPv6的优势就会变得黯淡无光。不过另一种可能是,人们在了解了终端之间通信的好处后,对IPv6更为关注。

    以下将在介绍EmotionLink的同时,对未来互联网上多种终端之间通信的前景做一展望。

    “双向通信非IPv6莫属”

    “超NAT问题”就是在通过宽带路由器等使用家庭或公司等私用IP地址的情况下,从路由器的外部无法与内部的终端通信。这是因为,从路由器外部无法得知内部终端的IP地址(当然,这一点也可作为一项安全方面的对策发挥作用)。

    不过,通过某些应用软件就能实现终端之间的通信。于是,为了解决“超NAT问题”,人们开始在应用软件及路由器设定上想办法。

    比如说,由服务运营商设立服务器,以服务器为中介实现各终端之间的通信。当访问某个端口时,设定路由器将数据包发送到内部某一特定的终端上。

    目前,采用设立服务器这一方式,服务运营商要根据不同的应用软件分别对应地设立服务器。路由器的设定方面,由IT业内人士来做应该是轻车熟路。虽然目前宽带用户已到1500万,但像路由器设定这样的工作也不是谁都能做的。

    如果是电脑终端间进行通信的话,正如上面那位读者所说,可以通过设立服务器来实现。但是,如果是网络家电等个人电脑以外的终端,通信就会受到终端自身的CPU处理性能、内存空间等很多方面的制约。这时,下一代的IP协议“IPv6”就能派上用场。

    IPv6可将通用IP地址分配给非PC终端,无需再采取特别的措施就能实现各种终端间的通信。因为不需地址转换,即使通信对象是非PC终端,只要知道其IP地址就能实现直接通信(当然,通过IP地址转换可以确保网络安全,这样一来NAT的这一优点就没有了,需要另外采取措施保护网络安全)。

    个人电脑即使不采用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的IPv6,还可以利用自身处理性能方面的优势利用现有的IPv4的基础设施实现终端之间的通信;倒是处理性能不强的非PC终端必须采用IPv6才能实现终端间的通信。笔者认为,难以推广的IPv6前景如何希望就在于非PC终端。

    旨在非PC终端上使用的EmotionLink

    非PC终端不能在IPv4下实现终端间的通信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FreeBit推出了上面所提到的EmotionLink。开发EmotionLink的目标就是实现NAT内部终端之间的通信。

    开发成果证实:实际上,通过服务器中转就可以实现一切终端之间的通信。“解决NAT问题采用了原来的客户端/服务器的形式”。

    从终端向服务器发送信息时,终端与服务器间就会形成虚拟的通道。这就像普通的Web访问一样,即便是有地址转换也能顺利连接。连接到服务器后,就会分配到一个“ELIP地址”。该地址是从10开始的A类私用IP地址。终端之间采用这种ELIP地址进行通信。

    互联网上的公共通信采用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形式,在经由服务器的虚拟的通信网中,可实现包括ICMP、多点传输(Multicast)等一切IP通信。

    首先利用EmotionLink推出相关服务的是日本GlobalMediaOnline(GMO)推出的名为“GOM无处不在的LAN”的服务被认为是“SoftEther”的翻版。两者确有相似之处。但与基于IP协议的Emotion Link相比,SoftEther则不仅限于IP协议,在其他协议上也可以应用。从这一点来说,SoftEther的适用范围要大的多。

    另一方面,EmotionLink不仅面向个人电脑,还着眼于在网络家电等非PC终端上安装使用。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说,EmotionLink很有可能会影响到IPv6的推广。如果非PC终端安装了EmotionLink的就能在IPv4网络上实现双向通信的话,至少没有必要在这个用途上特意采用IPv6。

    开发人员期待更多的双向通信应用软件

    当然,EmotionLink的开发人员并非有意通过EmotionLink来对抗IPv6的普及。其实,FreeBit正在进行一项名为“Feel6Farm”的IPv6连接试验,还提供基于IPv6的IP电话服务——“FreeBit OfficeOne IP商务电话”,是积极推进IPv6的企业之一。Emotion Link与Feel6 Farm的开发是同时进行的。

    “我们期待着通过EmotionLink增加双向通信的应用。更多的双向通信的应用软件得以应用的话,IPv6的好处也理应被广泛了解”。(FreeBitCEO)

    EmotionLink确实有可能成为扩大服务器数量规模的瓶颈。因为服务器必须要继续拓展所覆盖终端与节点的规模、继续为终端之间的通信做“中介”。FreeBit有信心运营起与数千终端连接的服务器。但超过这个数量,继续增加连接终端数的话,FreeBit则希望通过服务器的分散化等手段以实现可拓展性。

    另一方面,采用IPv6不必像EmotionLink那样需要经由服务器、形成信道,就能简单地实现双向通信。但是,这却需要将整个互联网都改进为IPv6。考虑到为此所付出的成本,笔者认为,在现有IPv4上逐渐扩大双向通信规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IPv6“最后的优势”是地址数量庞大?

    从迄今的网络发展史来看,与通过在技术上实现飞跃相比,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拓展利用现有的技术。比如说,在将以太网速度从10Mbps向100Mbps提高时,与大幅扩展现有以太网采用QoS(服务质量)体制的100VG-AnyLAN的相比,采用可使现有以太网实现高速化的100BASE-TX成为了主流。现在说起100VG-AnyLAN来,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了。IPv6会不会也重蹈100VG-AnyLAN的覆辙呢?

    如果IPv6在双向通信领域应用的机会不大的话,“地址数量庞大”这一点就可能再次作为IPv6的优点而被极力渲染。地址空间从IPv4的32位增加到128位,数量确实非常惊人!

    “不在乎能不能实现双向通信、但需要大量IP地址的新产品纷纷亮相”——这恐怕就是今后会不会向IPv6过渡的重要条件之一。(通信世界网  杨海峰)


时间:  2004-6-25 10:46
作者: SYSTEMRES

非常感谢楼主,获益非浅
时间:  2004-10-9 12:26
作者: weeken

IPv6绝对是大趋势,现在已经有了应用,也许以后会有一定的技术变形,但v4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个人数据应用的需要了。在将来,个人数据应用意味着一个人占有多个IP地址,应用在家用电器、车载电话,个人移动终端等等,相信v6会有很大的作为
时间:  2004-10-9 16:52
作者: guilinzzm

现在的GPRS以及CDMA 1X网络的无线数据传输就受制于IP的问题,而导致了大量的应用实现困难甚至无法实现,至少IPv6能够缓解这种矛盾。
时间:  2004-10-19 00:39
作者: Mac

短期不会,利益问题,起来后运营商的日子不会好过。
时间:  2004-10-22 15:11
作者: seewinning

当然
这还用说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