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三网合一技术讨论区-2008版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7-12-25 17:21
作者: 杨俊强
标题: 三网合一技术讨论区-2008版
<p>中国的三网合一技术快要到来了</p><p>好好思考一下</p><p>我们应该从哪个设计方面好好把握。</p><p>我是在一家设计单位工作的</p><p>我今年的计划就是用一年的时间去关注、收集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p><p>请大家踊跃参加!!!!</p><p>欢迎大家一块讨论,把这个话题延续一年,年底大家都能有所收获。</p><p>... ....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9:24:09编辑过]
时间: 2007-12-25 17:28
作者: gofay
什么意思???/无语。。。。。飘走〉〉〉〉
时间: 2007-12-25 17:48
作者: myhjyc
楼主能不能说的具体一些啊,有点莫不到头脑
时间: 2007-12-25 22:11
作者: clarent0210
LZ不要买关子了,要说就说具体一点
时间: 2007-12-26 08:29
作者: super__m
<p>你先看看综合布线再说这个吧。。。。还说什么快来了。。。。</p>
时间: 2007-12-26 09:02
作者: nm_steven
不明白!具体点!
时间: 2007-12-27 17:31
作者: 杨俊强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right" height="120" style="
ADDING-RIGHT: 5px;"><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bottom"><table height="100%" width="100%"><tbody><tr><td align="center" colspan="3"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22px; COLOR: #03005c; PADDING-TOP: 2px;"><br/><font face="黑体" size="1"> </font></td></tr><tr><td width="15"><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1"></font></strong></td><td valign="bottom" align="center" width="90%" bgcolor="#cccccc" height="1"><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1"></font></strong></td><td width="15"><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1"></font></strong></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3"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0000;"><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1"></font></strong></td></tr></tbody></table><strong><font face="黑体">三网合一的推动力</font></strong></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r></tbody></table></td></tr><tr><td valign="top"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000000; LINE-HEIGHT: 200%;"><p><font size="3"> </font><font face="宋体" size="2">摘 要 文章阐述了光电技术和数字技术及软件技术的创新发展是加速三网合一的推动力,而TCP/IP协议在技术上为三网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高速数据链路IP骨干网,将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br/> <strong>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三网合一 业务平台</strong><br/> 21世纪是网络技术发展最活跃的时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技术创新是加速三 <br/> 网合一的推动力,传统的网络将变成语音、数据、图像三网合一的信息网,并提供过去所不能提供的各种不同业务,诸如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娱乐等领域的业务作为主体,网络的转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网络的规划设计应把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以免过早地对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改造,造成资源积压、浪费,但若不考虑网络的转变,还按传统的方式发展也将造成巨大的浪费。<br/> 未来三网合一的网络,将是一个覆盖全球、功能强大、业务齐全的信息服务网<br/>络,这个网络也是全球一体化的综合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超大容量的光纤缆构成地面骨干网络,天上卫星多媒体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普通接入。这一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高度统一性和平滑连接性,为全球任何地点、采用任何终端的用户提供综合语音、数据、图像等高质量的服务。这个全球网络将是IP协议的一统天下,所有网络将向以IP为基本协议的分组网统一,未来的三网合一的综合网络都将综合到由统一的IP协议规范的IP网上(IPover ATM/SDH/WDM)。<br/> 1 技术创新是三网合一的动力<br/> 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及各种创新思想的力量源泉,其创新过程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一个可行的创新思想,第二是它的实际应用,第三是它在社会上推广。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其自身强化循环的加速,原于其自身的创新,是推动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的动力。进入21世纪,知识将左右人们的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信息产业将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网络的最终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光电技术的发展为三网合一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是三网合一的推动力。<br/> (1)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应用使语音、数据、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所有的业务在网络中将成为统一的0/1比特流;<br/> (2)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输各种信息业务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媒体光纤网是传输三网业务最理想的物理平台。随着宽带技术的创新光纤用户环路(FITL)、光纤至路边(FTTC)、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小区(FTTZ)等接入网得以实现使得光纤传输网可以覆盖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br/> (3)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及其终端都能通过软件变得最终支持各种用户的特性功能和业务;<br/> (4)统一的TCP/IP协议是三网都能接受的,也是唯一的三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故得以普及应用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网上实现互通。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ISSON Control Protocol)和国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是70年代未由美国国防部组织开发的,目的是将LAN和WAN两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起来,经过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国际互联网(Internetwork)的一种通信协议。现在TCP/IP协议已经成为人类首次具有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TCP/IP从技术上为三网合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5)波复用技术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的应用使得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它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光纤带宽资源从理论上将光纤全部可用频段增加至约300GHz,为无线通信全部可用频段(30GHz)的十倍明显地提高了系统传输容量。为了充分利用原有光缆系统,而不需要花巨资铺设新光缆,采用WDM技术是实现原有光缆系统最大限度扩容的有效方法。按传统的时分复用TDM技术,光缆系统的传输容量几乎已到极限(10Gb/s),再提高将遇到很大困难。而采用WDM方式传输容量随着光电技术的进步,可以几倍至几十倍的增加,每个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通道(一个波长)上可以传输的速率可高达2.5Gb/s至10Gb/s波长数可达几十至几百个。<br/> WDM为人们带来了第三种选择,将波长作为时空之外另外一个可用于扩展系统容量的维数,可以成倍提高每条光纤承载的高比特率信道的数量,从而使密集WDM技术快速发展,商业系统将可以处理每光纤0.5T bps的容量。而实验室技术已经可以达到1Tbps的容量,足以通过钓鱼线粗细的光导管承载全球现有的所有语音业务。<br/> 仅就所能提供的点对点容量来说,这一影响的程度就足以改变整个游戏规则。随着通过波长处理信道的元器件的出现,全球通信模式已经成型,光纤传输已发展成为光纤联网。在WDM系统和光纤网络领域,哪些技术可以实际应用,在什么时候应用等等,将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因素而不是技术因素。在这一范围内,所有未来的可能性几乎完全可以由光器件的现有技术水平所决定。<br/> 2 三网合一的综合业务平台 展望21世纪通信网发展的大趋势三网合一的通讯网络将是一个覆盖全球、功能强大、业务齐全的信息服务网络即为全球一体化的综合宽带多媒体通讯网采用超大容量光导纤维构成地面的骨干网而这一网络结构应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结合体系为全球任一地点,采用任何终端的用户提供综合的语音、数字、图像等多种服务。而这一全球网络将是以IP协议为基础,所有网络将向以IP为基本协议的分组网统一。因特网的广泛业务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全球WWW(World Wide Web)浏览已使因特网成为人们广为利用的网络技术,而未来的网络是集语音、数据文字、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综合网络,因特网是实现这一网络综合化的基础,也是实现三网合一的综合业务平台,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系统,在今天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对如何构成高速数据传输链路IP主干网,已成为当今信息传输领域的焦点。就目前有代表性的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br/> (1)IP over ATM,以ATM核心层作骨干网目前在其标准化进程中已取得较大的突破。<br/> (2)IP over SDH/SONET,现在已被广泛应用的骨干网。 (3)IP over opeical/WDM是一种极为有前途的宽带高速网络结构。<br/> 我国第一条由朗讯科技公司提供设备的WDM技术新光纤干线,已于1998年上半年开通(西安至武汉,全长1300Km),具有16×2.5Gb/s的复用能力目前先开通4波系统(4×2.5Gb/s)。WDM这新一代的光纤通讯网,同常规光纤通讯网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br/> 主要是统一采用新一代的非零色散光纤特别是大有面积光纤和低色散斜率采用大芯数光缆平均每根光缆数高达100芯以上。WDM技术通常以10Gb/s为基础,为便于采用多信道复用光放大器,简化系统结构和设计、降低成本和维护费用,对于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现在已开始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在单模光纤上可以传送几百个波长,传输能力高达10Tb/s。在设计上以IP业务为中心的数据业务传送作为光纤网的主要功能。而国产的第一条高传输速率的光纤通信干线(济南-青岛)8×2.5Gb/s、SDH波分复用(WDM)系统实验工程于1999年5月通过信息产业部的验收。其充分表明了在WDM通信领域中我国的光通信产业已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综合性能价格比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不仅使我国WDM光传输系统在国内外通信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且为推动国内早日建成以WDM系统为骨干网的全光纤网奠定了技术基础。</font></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2 9:18:24编辑过]
时间: 2007-12-27 17:33
作者: 杨俊强
<p>哈哈</p><p>这个综合布线是三网合一的最后必须做的一件事</p>
时间: 2007-12-27 17:37
作者: 杨俊强
<p>2008年欢迎大家都来踊跃讨论三网合一的事。。</p><p>也许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做这些工程了。</p>
时间: 2007-12-27 17:40
作者: 杨俊强
<p><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strong>所谓三网合一即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strong></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strong>电视网将趋于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相应地,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将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以三大业务来分割三大市场和行业的界限逐步变得模糊,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并以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话音和视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通信。</strong></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因此,这种网络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br/> 1.</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网络在物理层上是互通的,即一个网络的信号可以直接传递或者经过组织、变换,传送到另个一个网络中去,并且通过另外的网络传送到用户终端时,不改变信息的内容,也就是说,网络之间要互相透明。</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br/> 2.</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用户只需一个物理网络连接,就可以享用其他网络的资源或者与其他网络上的用户通信。</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br/> 3.</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在应用层上,网络之间业务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但又可以相互独立,互不防碍,并且在各自的网络上可以像以往那样独立发展自己的新业务。</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br/> 4.</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网络之间的协议兼容或者可以进行转换,这是因为各个网络都有自己的协议,因此信息从一个网传送到另一个网时它应该满足所转向网络的协议要求。</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b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从以上分析看,三网合一并不只是三个通信网简单的互联,它所涉及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还包括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融合将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融合的过程也会导致信息产业结构的重新组合和管理体制及政策法规的相应变革。比如,三网合一需要统一管理原先分散建设的各种网络,同时开放电信市场,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设备和资源,实现面向用户的自由、透明而无缝的信息网络,为用户提供真正的宽带信息高速公路服务。在三网合一过程中,既要使各方面保持原有的市场,又要开拓更大的市场,使用户也最终受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马上要进行电信重组,重组后电信马上就将进行全业务开放,竞争将进一步加大,三网合一将提到桌面商来呢。</span></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2 9:20:55编辑过]
时间: 2007-12-28 08:46
作者: 杨俊强
<div style="LINE-HEIGHT: 25px; PADDING-TOP: 3px; HEIGHT: 25px;"><div id="followImg768524" style="FLOAT: right; PADDING-TOP: 4px;"></div><div style="FLOAT: right; PADDING-TOP: 3px;"><a title="如果您觉得此贴子值得一看,请投下您宝贵的一票!" href="javascript:window.open('c114_vouchbbs.asp?BoardID=11&ID=768524&rootID=234534','c114_vouchbbs','width=400,height=300,resizable=1,scrollbars=no,menubar=no,status=no,top=50,left=50');void(0);"><img alt="" src="http://www.txrjy.com/skins/default/vouch01.gif" border="0"/></a></div><div style="FLOAT: left;"><img alt="发贴心情" src="http://www.txrjy.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align="absMiddle"/></div><p><b>专家:新建小区光纤接入以FTTB+LAN为主</b></p></div><table height="265"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9%"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 width="100%"><div id="dispbody" style="
ADDING-RIGHT: 0px; MARGIN-TOP: 10px; PADDING-LEFT: 25px; FONT-SIZE: 12px; OVERFLOW-X: hidden; PADDING-BOTTOM: 40px; WIDTH: 94%;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font class="font_body" id="zoom_1"><font color="#0000ff" size="3">目前应用于小区居民</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Class0"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接入</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的E</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PON"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
ON</font></a><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技术</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可以分为两个典型的场景:</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FTTH"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FTTH</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¹âÏË"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光纤</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到户)和FTTB(光纤到搂道)。FTTH建设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只针对少量的高端居民用户,以提升</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opera/"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运营商</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的品牌度。</font><br/> <p><font color="#0000ff" size="3"><strong> </strong>首先,直接实现</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FTTH"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光纤到户</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的成本还是偏高,大部分用户无法接受,因此目前用户还不会迅速从A</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DS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DSL</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转移到FTTH。 其次,</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³ÇÓòÍø"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城域网</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的核心层和汇聚层处理能力不足,就</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ADS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ADSL</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接入来说,目前的城域网只能支持512Kbit/s的带宽,部分用户能够达到1~2Mbit/s。</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最后,在今后的两到三年内,尚不会有杀手级的应用来推动FTTH的发展。目前</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IPTV"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IPTV</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大多使用</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H.263"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H.263</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方式编码,带宽需求只有1.5Mbps。若要承载</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HDTV"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HDTV</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这样的应用,除了宽带要增加之外,用户的媒体设备如电视等,也需要更新换代。</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strong> </strong>应用于居民小区的基于</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EPON"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EPON</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的FTTB包括EPON+</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LAN"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LAN</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和EPON+DSLAM这两种方式。在这两种应用方式之中,EPON+DSLAM可以利用已有的入户铜缆资源和用户终端,更适合于原有小区的改造。而对于新建的小区,从技术和投资成本方面来看,FTTB+LAN的应用方式是最为理想的</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jjfa/"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解决方案</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其主要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线路部分为无源设计,免去了小区机房的设计和维护困难;</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采用EPON设备的FTTB型ONU能够提供语音、数据、CATV、IPTV等综合业务,满足多用户多业务的需求;</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strong> ●</strong>EPON系统GE级的线路速率能够满足高端业务的带宽需求,强大的管理维护能力可以保障服务质量;</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多用户分摊使得建设成本降低。对于新建小区而言,该方案室内布线设计便利,楼道内可以采用混线方式,一根五类线即可实现电话、上网业务,大幅度降低布线成本。</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对比分析,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必定是以FTTB+LAN的建设方式为主、FTTH为辅来进行新建小区居民用户的光纤</font><a href="http://www.cww.net.cn/tech/½ÓÈëÍø"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ize="3">接入网</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建设。</font></p></font></div></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2 9:22:36编辑过]
时间: 2007-12-28 08:48
作者: 杨俊强
三网合一接入部分的解决方式用的就是<strong>FTTB+LAN为主</strong>
时间: 2007-12-28 09:05
作者: 杨俊强
标题: 浅析三网合一技术基础
<table class="center_tdbgall"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 valign="middle" align="center"><td class="main_ArticleTitle" colspan="2" height="5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d></tr><tr valign="middle" align="center"><td class="main_ArticleSubheading" colspan="2" style="WORD-BREAK: break-all;">浅析三网合一技术基础</td></tr><tr align="center"><td class="Article_tdbgall" colspan="2"></td></tr><tr><td class="main_tdbg_760"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网合一的推动力,传统的网络将变成语音、数据、图像三网合一的信息网,并提供过去所不能提供的各种不同业务,诸如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娱乐等领域的业务作为主体,网络的转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网络的规划设计应把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以免过早地对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改造,造成资源积压、浪费,但若不考虑网络的转变,还按传统的方式发展也将造成巨大的浪费。 <p></p><p> 未来三网合一的网络,将是一个覆盖全球、功能强大、业务齐全的信息服务网 <br/><br/>络,这个网络也是全球一体化的综合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超大容量的光纤缆构成地面骨干网络,天上卫星多媒体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普通接入。这一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高度统一性和平滑连接性,为全球任何地点、采用任何终端的用户提供综合语音、数据、图像等高质量的服务。这个全球网络将是IP协议的一统天下,所有网络将向以IP为基本协议的分组网统一,未来的三网合一的综合网络都将综合到由统一的IP协议规范的IP网上(IPover ATM/SDH/WDM)。</p><p> 1 技术创新是三网合一的动力</p><p> 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及各种创新思想的力量源泉,其创新过程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一个可行的创新思想,第二是它的实际应用,第三是它在社会上推广。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其自身强化循环的加速,原于其自身的创新,是推动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的动力。进入21世纪,知识将左右人们的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信息产业将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网络的最终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光电技术的发展为三网合一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是三网合一的推动力。</p><p> (1)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应用使语音、数据、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所有的业务在网络中将成为统一的0/1比特流;</p><p> (2)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输各种信息业务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媒体光纤网是传输三网业务最理想的物理平台。随着宽带技术的创新光纤用户环路(FITL)、光纤至路边(FTTC)、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小区(FTTZ)等接入网得以实现使得光纤传输网可以覆盖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p><p> (3)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及其终端都能通过软件变得最终支持各种用户的特性功能和业务;</p><p> (4)统一的TCP/IP协议是三网都能接受的,也是唯一的三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故得以普及应用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网上实现互通。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ISSON Control Protocol)和国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是70年代未由美国国防部组织开发的,目的是将LAN和WAN两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起来,经过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国际互联网(Internetwork)的一种通信协议。现在TCP/IP协议已经成为人类首次具有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TCP/IP从技术上为三网合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5)波复用技术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的应用使得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它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光纤带宽资源从理论上将光纤全部可用频段增加至约300GHz,为无线通信全部可用频段(30GHz)的十倍明显地提高了系统传输容量。为了充分利用原有光缆系统,而不需要花巨资铺设新光缆,采用WDM技术是实现原有光缆系统最大限度扩容的有效方法。按传统的时分复用TDM技术,光缆系统的传输容量几乎已到极限(10Gb/s),再提高将遇到很大困难。而采用WDM方式传输容量随着光电技术的进步,可以几倍至几十倍的增加,每个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通道(一个波长)上可以传输的速率可高达2.5Gb/s至10Gb/s波长数可达几十至几百个。</p><p> WDM为人们带来了第三种选择,将波长作为时空之外另外一个可用于扩展系统容量的维数,可以成倍提高每条光纤承载的高比特率信道的数量,从而使密集WDM技术快速发展,商业系统将可以处理每光纤0.5T bps的容量。而实验室技术已经可以达到1Tbps的容量,足以通过钓鱼线粗细的光导管承载全球现有的所有语音业务。</p><p> 仅就所能提供的点对点容量来说,这一影响的程度就足以改变整个游戏规则。随着通过波长处理信道的元器件的出现,全球通信模式已经成型,光纤传输已发展成为光纤联网。在WDM系统和光纤网络领域,哪些技术可以实际应用,在什么时候应用等等,将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因素而不是技术因素。在这一范围内,所有未来的可能性几乎完全可以由光器件的现有技术水平所决定。</p><p> 2 三网合一的综合业务平台</p><p> 展望21世纪通信网发展的大趋势三网合一的通讯网络将是一个覆盖全球、功能强大、业务齐全的信息服务网络即为全球一体化的综合宽带多媒体通讯网采用超大容量光导纤维构成地面的骨干网而这一网络结构应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结合体系为全球任一地点,采用任何终端的用户提供综合的语音、数字、图像等多种服务。而这一全球网络将是以IP协议为基础,所有网络将向以IP为基本协议的分组网统一。因特网的广泛业务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全球WWW(World Wide Web)浏览已使因特网成为人们广为利用的网络技术,而未来的网络是集语音、数据文字、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综合网络,因特网是实现这一网络综合化的基础,也是实现三网合一的综合业务平台,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系统,在今天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对如何构成高速数据传输链路IP主干网,已成为当今信息传输领域的焦点。就目前有代表性的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p><p> (1)IP over ATM,以ATM核心层作骨干网目前在其标准化进程中已取得较大的突破。</p><p> (2)IP over SDH/SONET,现在已被广泛应用的骨干网。</p><p> (3)IP over opeical/WDM是一种极为有前途的宽带高速网络结构。</p><p> 我国第一条由朗讯科技公司提供设备的WDM技术新光纤干线,已于1998年上半年开通(西安至武汉,全长1300Km),具有16×2.5Gb/s的复用能力目前先开通4波系统(4×2.5Gb/s)。WDM这新一代的光纤通讯网,同常规光纤通讯网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p><p> 主要是统一采用新一代的非零色散光纤特别是大有面积光纤和低色散斜率采用大芯数光缆平均每根光缆数高达100芯以上。WDM技术通常以10Gb/s为基础,为便于采用多信道复用光放大器,简化系统结构和设计、降低成本和维护费用,对于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现在已开始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在单模光纤上可以传送几百个波长,传输能力高达10Tb/s。在设计上以IP业务为中心的数据业务传送作为光纤网的主要功能。而国产的第一条高传输速率的光纤通信干线(济南-青岛)8×2.5Gb/s、SDH波分复用(WDM)系统实验工程于1999年5月通过信息产业部的验收。其充分表明了在WDM通信领域中我国的光通信产业已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综合性能价格比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不仅使我国WDM光传输系统在国内外通信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且为推动国内早日建成以WDM系统为骨干网的全光纤网奠定了技术基础。 <br/></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8:37:07编辑过]
时间: 2007-12-28 09:56
作者: 杨俊强
作为三网融合的共同承载网络——互联网,将成为贯通三网的核心技术。三网都将失去其独立组网特征,而沦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接入网。所以,探讨4G,应以三网融合的概念为依据。本文从三网融合的必备条件、三网融合的必然趋势、三网的不同技术特点及共用的承载网络等方面,分析了4G的发展趋势。<p> 关键词4GNGN三网融合</p><p> <strong> 一、引言</strong></p><p> 这里所说的4G即第四代蜂窝移动通信。尽管4G的概念至今仍相当模糊,但关于4G的描述,4G的技术实现以及4G的试验和产品的报导,已连篇累牍。ITU关于4G标准的制定时间远在2010年之后,但某些国家的运营公司已经宣称2O06年将提供4G服务。因此,4G的发展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p><p> 4G来源于蜂窝移动通信,但其内涵已大大超出蜂窝移动通信。事实上,它已经涉及到计算机数据交换、移动电视和交互式视讯信息交换等。因此,它应当承担三网融合的使命。而且,作为三网融合的共同承载网络——互联网,将成为贯通三网的核心技术。三网都将失去其独立组网特征,而沦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接入网。所以,探讨4G,必须以三网融合的概念为依据。</p><p> 基于以上原因,下面所探讨的通信网,就特指蜂窝移动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也主要以无线局域网为代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将广播电视的发展与4G扯到一起,但4G业务依然包含交互式视讯交流等信息服务内容。而且数字电视的发展,移动数字电视进入实用,必然引发移动数字电视与4G关系的联想。既然早有三网融合的梦想,顺理成章,就应该将数字电视新的发展方向与4G相联系。</p><p> <strong> 二、三网融合的必备条件</strong></p><p> 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的梦想由来已久,但要真正实现这一梦想,其必备条件到现在才初露曙光。</p><p> 1.信号数字化</p><p> 数字化将使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的话音、数据和图像信号使用统一的信号型式成为可能。</p><p> 5O年代的计算机主流是模拟计算机,6O年代实现了计算机数字化。而通信网的数字化经由信息数字化、传输数字化、程控交换数字化,和由固定通信网数字化到移动通信网数字化的过程,大约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直到20世纪晚期才最后完成。而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目前仍在进行中。</p><p> 三个不同的网络,分别传送话音、数据与图像信号,只有三网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即实现以二进制数码表示所有的各种信号之后,才能进行三网的融合。</p><p> 2.共同的承载网络</p><p> 通信网实现数字化之后,网络是以程控数字交换为核心的线路交换网。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最早是使用分组交换技术。互联网的成功普及,使通信网和计算机数据网很快接受了互联网协议。而广播电视从来就是单向的广播式服务网络,不存在交换的需求。由于近年来数字技术的推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交互式图像服务和PeertoPeer(或称P2P)的信息交换需求,促进了网络电视的发展,使得在网上双向传送图像信息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多种信息服务成为可能。因此,互联网的资源为电视网所用就很有必要。三网融合是三网自身的发展需求,只有三网进入到共同的承载网络,才能实现三网的最终融合。</p><p> 实现三网融合意味着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和广播电视网的技术都要实现自身的技术提升,同时也意味着三网技术的相互渗透。</p><p> 3.相同的呼叫地址型式</p><p> 通信网的地址型式是十进制电话号码,国际标准为E.164。举例来说,86代表中国,2O代表广州,33331111是用户号码。其特点是符合人们的记忆习惯,便于电话机号码盘操作。</p><p> 计算机数据网最早是用互联网作为承载网络,使用互联网的域名和地址型式。互联网中结点的标识被称为域名,例如在IPv4标准中,美国白宫服务器的域名即为www.whitehouse.gov,是用英文表示的。域名所对应的数字表示即为地址,例如域名tidbits.com的IP地址是192.135.191.128。显然,IPv4的地址型式与E.164电话号码不一致。</p><p> 广播电视历来是广播式的单向传输,所以用户并没有地址。无线情况下,一般无需收取费用。即便是计费的无线电视或有线电视,也是靠接收点的居住地来收取,从来不需要地址表述。</p><p> 用户地址代表用户的身份,每个用户有不同的归属、权利和业务方式,网络通过地址区分用户的身份、消费记录和收取费用。用户也靠自身的地址接受他人的访问。同一个网络中的用户要有统一的地址型式,才便于网络管理。因此,三网融合必须解决目前三网不同地址型式的最终统一问题。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并不简单的问题。</p><p> 4.信息资源共享</p><p> 未来的蜂窝移动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的共同发展趋势是,都能实现话音、数据、静止图像和连续图像传输,都需要各种信息资源的供应与交流。而信息资源的供应又都在第三方,自然大家都希望能够做到信息资源共享。</p><p> <strong> 三、三网融合的必然趋势</strong></p><p> 通信网的代表性接入网是蜂窝移动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的代表性技术是IEEE802系列标准,广播电视目前基本上仍然是模拟电视(广播模式)和近年发展的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正在进入人们的生活,数字电视技术着重于研究图像压缩技术和传输编码体制。数字电视的进入必将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p><p> 1.蜂窝移动通信</p><p> 蜂窝移动通信的第一代是模拟移动通信,它开创了公众移动通信服务。第二代是数字移动通信,为三网融合在信号型式上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两代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三代移动通信扩大了数字信息应用领域,通过标准的演进逐步从第二代的话音业务和低速数据业务扩展到广泛的信息服务领域。从技术体制来讲,主要是继承了2G的以干扰饱和为特征的传统CDMA技术,结合TDMA的应用,在具体应用中充实了若干技术改进,提高了频谱效率和传输能力,可认为是2G的延伸。从交换方式上来讲,3G标准沿袭了2G从线路交换向分组交换的过渡过程。因此,严格讲,3G不具备划时代意义。</p><p> 4G将在信息服务方面全面发展和逐步成熟。在NGN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历史条件下,4G将处于NGN的接入网地位。4G将提供与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相似的完美的信息服务,它必然以公众的IP网络为依托。因此,4G也将必然是划时代的技术。</p><p> 2.计算机数据通信网</p><p> 计算机数据通信经历了一个从有线到无线,从孤岛通信到联网通信的发展过程。典型的标准是IEEE.802系列标准。而无线的计算机数据网标准的发展和普遍应用则是近10年内的事情,从802.11至802.15,802.16以至正在研讨的802.2O,内容覆盖局域网、个域网和城域网。其发展趋势是追求更高的移动性、无缝连接和全覆盖。</p><p> 计算机数据网从一开始就使用分组交换协议,互联网的普及为计算机数据网提供了理想的网络平台。所以,三网融合,无论是信号型式,还是网络平台,对计算机数据网而言都是轻车熟路。然而,适应高速移动和全覆盖无缝连接,诸如漫游、切换及小区间干扰等,对计算机数据网而言,则是全新的课题。</p><p> 3.广播电视网</p><p> 实现了数字化的广播电视网,将会进入崭新的服务时代。首先是用户可以向广播电视中心申请点播自己所希望的节目,这就要求建立反向通信链路。进而,又可能出现大量的视讯资源供应商。他们与广播电视网络合作,提供资源支持,于是又将有交互式视讯传输要求。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可提供网络电视、远程教育和网络浏览服务等。</p><p> <strong> 四、三网的不同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strong></p><p> 1.通信网</p><p> 三网融合对固定通信网而言远比移动通信网简单。经过1G-3G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在提供语音、数据、视讯信息服务方面已经相继成熟,其发展趋势是向包容计算机数据通信业务和交互式视讯服务方向迈进。蜂窝移动通信作为正宗的4G候选技术是必然的趋势。</p><p> 蜂窝移动通信是通过特有的蜂窝型组网结构实现网络的地域全覆盖。由此产生的特有频谱资源再用、小区和小区间干扰、切换及漫游等特殊技术处理,使系统具有以下特点:</p><p> ●蜂窝移动通信网可实现无缝连接。</p><p> ●蜂窝移动通信网可以是完全独立的网络。</p><p> ●用户通过向网络资源管理中心申请信道的方式占用频谱资源,所有的用户分享频谱资源。</p><p> ●为适应移动性与全覆盖的需求,蜂窝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不能太高,即每载波同时占用信道用户数和每用户可用最高信息传输速率不能太高,否则必然限制系统的通信容量。</p><p> ●在通信速率和运动载体移动速度方面采取折衷方案。</p><p> ●为提高频谱效率,设计追求永远是蜂窝移动通信体制设计的核心课题。</p><p> 当前,成熟并作为主流的技术是高通公司拥有专利的传统CDMA技术。该技术的特点是,系统容量决定于因正交序列的相关特性不理想所引起的自干扰,所以被称作干扰饱和系统。</p><p> 我国北京邮电大学李道本教授发明并正在方正联宇公司研究开发的LAS-CDMA技术,利用无干扰窗口理论构成的LAS码消除了系统的自干扰。由于是系统容量决定设备内的白噪声,所以被称为噪声饱和系统。于是,系统容量大大提高,可实现每载波容纳更多的用户同时通信和每用户可使用更高的数据速率。</p><p> 新的热门课题还有重新拾起的多入多出(MIMO)技术,即多天线发送多天线接收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p><p> 近来,蜂窝移动通信研究的另一个趋向是借用计算机数据网惯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p><p> 2.计算机数据网</p><p> 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资源共享成为计算机使用者的普遍需求,从而带动了计算机数据网的发展,到上世纪9O年代后期特别引人注目。IEEE802.16标准目标已经瞄准了4G的发展需求,计算机数据网技术自然是4G的有力竞争者之一。</p><p> 源自局域网的计算机数据网具有以下特点:</p><p> ●以岛式覆盖为基本的网络结构型式,因此通常并不考虑越区切换和过网漫游的设计。</p><p> ●以有线线路实现局域网的对外连接,用户间以微波作为载波,具有频带宽、容量大的特点,速率可达每秒几十至几百兆比特。</p><p> ●用户通常采取始终在线的连接方式,同一网络的用户群共享同一频谱资源,而不是通过申请信道和资源分配的方式分享频谱资源。</p><p> ●计算机数据网的传输通常使用OFDM技术,这是缘于数字音频广播(DAB)和数字视频广播(DVB)的一项成熟的技术。</p><p> ●移动性设计不是计算机数据网的优势。</p><p> 为瞄准4G的发展需求,源自计算机数据网的基本技术面临以下设计改进需求:</p><p> ●为满足全覆盖无缝连接的需求,必须引入切换、漫游技术,还要考虑邻小区干扰影响。</p><p> ●为了适应移动工作环境,应考虑多径干扰和多仆勒效应对OFDM严格同步需求的影响。</p><p> ●鉴于话音通信低速率用户占用信道的考虑,应进一步缩小子载波间隔。</p><p> 3.广播电视网</p><p> 我国的模拟广播电视网从无线到有线乃至卫星,覆盖了全国。数字电视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已到最终决策阶段。按照目前的计划,应在2O05年开展数字卫星直播电视业务,2O08年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实现有线、卫星、无线全国覆盖。</p><p> 实现数字电视后,既可获得普通电视服务,又可获得付费电视节目服务,还有影视点播和各种信息服务。在很多领域,与当前发展的3G和日后的4G服务相交叠。</p><p> 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是图像压缩技术,压缩范围是从995Mbit/s的数据率压缩至2O~30Mbit/s。所使用的标准有电视会议系统的H.261,静止图像压缩的JPEG,连续图像压缩的MPEG三种。而传输技术则有MQAM,QPSK,VSB,COFDM等。此外,还有音频信号的编码与压缩和基带信号的复用技术等。我国的数字电视标准目前以清华和上海交大两个建议方案(标准)为代表。清华的DMBT标准以OFDM为主体技术,并加入一些特色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上海交大的ADTB-T标准为单载波、4/16/64QAM调制方式,也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p><p> <strong> 五、对于三网融合的理解</strong></p><p> 1.共同的承载网络是融合的基点</p><p>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基本信息是话音和低速数据,计算机数据网的基本信息是高速数据,电视广播的基本信息是图像。随着蜂窝移动通信网信息服务领域的拓宽,也有了静止图像与连续图像,计算机上网浏览同样有静止图像与连续图像。正在发展的PeertoPeer则是双向多媒体业务。电视广播的发展同样走上了信息服务领域。这样一来,三网的信息资源、服务领域越来越趋于一致,以至相互交流信息也成为必然趋势。</p><p> 同时,承载语音、数据、静止图像、连续图像的共同承载网络是互联网,因此互联网成为三网融合的基点。</p><p> 2.宏观上支持“无所不在,无所不能”</p><p> 以IP为承载网络的4G应该支持IP网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普遍特征,也就是4G网络适用于所有可能的应用场合,能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这是由于NGN的全部应用都必须通过接入网(NGI)来实现,移动NGI必然具备所有NGI所需要的功能。4G将是移动NGI,而只有移动NGI才能具备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特性。</p><p> 3.微观上个性化服务</p><p> 4G支持“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不等于一个系统,一套设备能实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用户群体各有所需,应用环境各有特点,各种设备各有所长。例如,家庭电视是大屏幕、高清晰,台式计算机显示信息多,操作功能强。手持终端灵巧方便,便于携带,可在移动中收发信息。然而,此之长,即彼之短。任何一种设备都难做到十全十美。因此,不同的用户群体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必然要选择最适合的手段来应用。为了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网络必须提供有差别的服务。不能想象手机移动视讯服务能够取代广播电视,手机上网能够取代计算机上网。但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用手机作视讯信息交流和上网获得信息自然是重要的潜在市场,况且中国联通已经在其CDMAIX网上开通了手机电视新闻频道。国外已通过卫星电视网络开展视讯业务及远程教育,网络浏览也已成熟。数字电视开通之后,电视在信息服务领域的开发以及开通手持式移动电视也是必然趋势。</p><p> 六、共用的承载网络</p><p> 共同的承载网络必然是互联网。目前,关于互联网的体制有两种。一种是源自美国国防部的ARPA网的IPv4和IPv6,其管理部门是IETF(TheInternetEngineeringTask Force)。但实际上,互联网受控于美国是举世皆知的事实。另一个是我国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十进制网络标准,使用IPv9协议,我国拥有知识产权。尽管互联网体制的安全因素与国际政治、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是特别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只从技术层面作简单的比较说明。 </p><p> 1.互联网IPv6</p><p> ●关于IPv4及其升级到IPv6的资料已经非常丰富。这里只列举与IPv6相关的技术特点:</p><p> ●IPv6的地址量为2128,已足够大。</p><p> ●IPv6在移动性上有所加强,但尚未见成功的应用,特别是在3G系统设备上还未有成功的体现。</p><p> ●IPv6在安全性上有所增强,但安全性控制在美国方面。</p><p> ●IPv6准备建立ENUM(TelephoneNumberMappingworking group),即E.164标准电话号码映射工作组。按照这个标准,即可利用电话号码来查找注册人的电子邮件、IP电话号码、统一信息、IP传真或个人网页等多种信息。ENUM近似于我国的数字域名,但提出时间比我国的数字域名申请专利的时间为晚。 </p><p> 2.数字域名和IPv9</p><p> 数字域名直接用数字0-9表示,电话网、计算机数据网和广播电视网是统一的。例如00102084001000,与电话号码相一致。数字域名是IPv9协议中选用的域名表示方法。</p><p> 采用数字域名的网络为十进制网络,中国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数字域名是我国上海通用化工技术研究所发明的,拥有技术专利。IPv9是实现数字域名的协议标准,其特点如下:</p><p> ●IPv9的地址量为2256,比IPv6更大。</p><p> ●IPv9可以对IPv6和IPv4后向兼容。</p><p> ●IPv9的移动性已于2004年在LAS-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试验中得到证实,是好用的。</p><p> ●IPv9的安全性有保障。</p><p> ●IPv9所服务的数字域名十进制网络可满足三网融合地址型式相同的需求。</p><p> IPv9用于十进制网络、数字域名、蜂窝移动通信已在LAS-CDMA系统试验中获得成功验证。</p><p> 3.统一管理的骨干网</p><p> 为适应NGN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承载网络的技术需求。统一管理的骨干网是必要的。</p><p> 当前,我国有线骨干线网并不统一,各大运营公司各搞一套,结果是重复建设,互联互通问题很难解决。未来以互联网为承载网络,分不清市话还是长途,分不清本地业务还是远程业务,如果没有统一管理的骨干网,计费就成为无法实现的难题,互联互通将更加困难。统一管理的骨干网,分散经营的接入网体制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p><p> <strong> 七、结束语</strong></p><p> 4G将与NGN的建设不期而遇。4G应该是NGN的一部分,4G必须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需求,它将在当前的三网基本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既要实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又要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因此,多体制、多技术仍将共存,必须统一的将是共同的承载网络——互联网。(尹阜琪编辑)</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2 9:23:45编辑过]
时间: 2008-1-5 09:33
作者: 杨俊强
<div id="title"><strong><u>中兴:三网合一的统一传输平台解决方案</u></strong></div><div class="fontclear"></div><br/><div class="left fontsize4"><div class="guanggao"><span id="ad3"></span></div><div class="guanggao"><span id="contentAdv"></span></div><p> §引言 </p><p> 纵观人类文明史, 我们不难发现, 每一项科技进步, 都会促进社会发展,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革。从烽火传讯到互连网, 在通信业的发展进程中, 有许多里程碑式的发明创造。而"网络"技术的出现无疑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使人类从此真正步入全面信息化的新时代。 </p><p> 90年代以来, 信息通信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通信业务的发展趋势渐趋明朗: </p><p> 一、非话业务增长速度惊人。 </p><p> 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话交流, 希望在听到对方声音的同时能够看到对方的容貌, 于是可视电话得到了蓬勃发展, 如基于H.324和PSTN的可视电话业务、基于H.320和ISDN的可视电话业务、基于H.323和LAN的可视电话业务; 为了提高效率、节省差旅费用, 越来越喜欢利用通信手段举行远距离的会议, 于是会议电视系统被广泛采用, 如基于H.320和DDN的会议电视系统、基于H.320和ISDN的会议电视系统; 而在互连网上浏览、从互连网上下载、网上交友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随着Internet在全世界爆炸性的增长, 以IP业务为主的数据业务已经成为信息通信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p><p> 二、移动通信业务量逼近固定通信。 </p><p> 个人通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而移动电话正是个人通信的初级阶段。近年来, 可视移动电话、移动电话上网也渐渐兴起。 </p><p> 三、业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p><p> 在90年代以前, 一提起数据业务, 人们自然想到了PSPDN和分组交换, 而话音业务似乎就是PSTN和电路交换。在今天, VOIP使话音和数据业务区分不再严格。 </p><p> 四、话音、数据、图像业务正在相互渗透, 将逐渐融合于统一的承载平台。 </p><p> 那么, 话音、数据、图像三种业务的统一承载平台是什么呢?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这个统一的承载平台, 就是IP(Internet Packet)。 </p><p> 目前, IP的传输技术主要有ATM和SDH, 采用这两种传输技术的IP网分别称为基于ATM的IP网(IP Over ATM)和基于SDH/SONET的IP网(IP Over SDH)。 </p><p> 众所周知, SDH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标准化程度高, 例如, 在STM-1等级以上有全球统一的标准, 具有标准的网络节点接口(NNI)和标准的光传输特性。同时, SDH系统还具有支持多种业务、简单灵活的复用结构、灵活的用户和网络控制、网络自愈能力等优点。其缺点在于只对CBR(固定比特率)业务有效, 而对于VBR(可变比特率)业务和任意速率的新业务不够灵活、有效。ATM技术则能为不同业务提供服务质量(QoS)保证, 能快速提供业务, 且能有效地处理突发性业务, 具有适应性的网络重构(调度)能力、丰富、灵活和快速的OAM机制, 能简化整个传送网结构并增强网络性能和生存能力, 多业务支持能力好, 可以对提供的业务按质量进行分级, 在实时业务、保证服务质量方面较好。 </p><p> 基于ATM的IP网络体系复杂。由于ATM与IP都具有寻址、选路和流量控制功能, IP Over ATM造成功能重复, 开销损失达25%以上; ATM的分段和组装功能将随着接口速率的增加而变得非常复杂, 其速率不易提高。因此IP Over ATM主要适用于多业务环境以及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IP业务, 例如网络边缘多业务的汇集等。 </p><p> 而基于SDH/SONET技术的IP网络将IP数据报通过点到点协议(PPP)直接映射到SDH帧, 省掉了ATM层, 简化了网络的体系结构, 增加了传输效率, 使可用带宽增加了25%-30%。IP Over SDH技术保留了因特网的无连接特征, 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平面网, 易于实现IP组播和兼容不同技术体系, 实现网间互联。SDH技术完善的保护机制使网络故障恢复时间一般小于50ms, 使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大大提高。 </p><p> 目前, 各发达国家的骨干网基本上都是采用SDH/SONET传输体制。在我国, 90%的省级以上骨干网采用SDH技术。因此, 在统一传输平台的进程中, 由于网络和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这一传输平台将首先统一于SDH系统。 </p><p> §话音、数据、图像统一的传输平台──第三代数字传输系统 </p><p> 1999年, 中兴通讯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第三代数字传输系统的力作超强SDH产品──ZXSM-150/600/2500, 并推出了DWDM产品──ZXWM-32, 正式进军干线网、市话网、城域网和国际市场。与第二代数字传输产品──普通型SDH设备相比, 超强SDH设备具有如下特点: </p><p> 一、普通型SDH多业务承载能力较弱, 而超强SDH在多业务承载方面能力大大加强。普通型SDH对电路交换业务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 然而由于在普通型SDH设备开发过程中级联和虚级联功能没有完全标准化、或是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 其对分组交换和ATM业务承载能力不够理想。超强SDH具有标准的级联和虚级联功能, 完全支持IP和ATM业务。 </p><p> 二、普通型SDH不能提供IP接口, 而中兴通讯的ZXSM一体化超强SDH设备提供"Ethernet Over SDH"功能, 直接在SDH设备上提供10M、100M和1000M以太网接口。 </p><p> 三、超强SDH设备组网能力大大提高, 在光方向数量、交叉连接能力、保护倒换方式等方面比普通型SDH前进了一大步。目前, 干线传输网络结构越来越简单, 而本地传输网、城域传输网结构仍然比较复杂, 对设备的组网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IP业务, 对保护倒换要求很高。 </p><p> 四、超强SDH设备先进的ASIC应用和系统设计技术保证了一些关键指标如转接延时、阻塞系数和响应时间的要求, 提高了IP传输的实时性。 </p><p> 五、超强SDH设备可靠性和可用性也有很大提高。由于技术进步, 设备集成度越来越高, 同步定时技术越来越先进, 电路设计越来越合理。 </p><p> ZXWM-32 DWDM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p><p> 一、具有优异的3R(整形、再生、再定时)功能, 从而能够接入PDH、SDH、ATM、GE(千兆以太网)等类型的信号。 </p><p> 二、OADM(光分插复用器)能实现固定波长和可配置波长的分插复用。与OTM(光终端复用器)配合可实现链型、环型、十字型等灵活的组网方式, 并能够提供光复用段线路1+1保护、二纤单向光复用段保护以及二纤双向光复用段保护等方式, 保护倒换时间低于10ms, 从而具备向OTN过渡的能力, 为未来的IP Over Optical奠定了基础。 </p><p> 目前, 正在研究和验证中的IP Over DWDM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IP Over DWDM省掉了ATM和SDH层, 减少了网络设备和功能重叠, 简化了层次和设备, 减轻了网管的复杂性。DWDM可以与IP的不对称业务量特性相匹配, 可以利用光纤环的保护光纤来吸收突发业务量, 避免了传统大缓存引起的延时或包丢失。与IP Over ATM和IP Over SDH相比, IP Over DWDM额外的开销最低, 传输效率最高。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汇聚多业务, 而<a class="bluekey" href="http://com.chinabyte.com/optisp/" target="_blank">光通</a>道的大带宽提供了QoS保证, 不失为一种理想的IP传输技术。 </p><p> 总之, 超强SDH设备在承载能力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完全能够适应话音、数据、图像、IP业务的传送要求。而DWDM既能够接入话音、数据、图像、IP业务等综合业务, 又具有向IP Over DWDM过渡的能力。 </p><p> 综上所述, 话音、数据、图像业务将统一于由超强SDH构筑的同步传输网络, 并逐渐统一于由DWDM构筑的光网, 即统一于第三代数字传输系统, 将来甚至将统一于OTN(光传送网)。 </p><p> §结束语 </p><p> 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战略正在从传统的电话网向全业务信息网转移。随着千兆高速路由器的成熟和IP业务的大发展, IP将一统天下, 成为话音、数据、图像业务的统一承载平台, IP over SDH将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 在一段时期内, IP over ATM、IP over SDH将会共存互补, 各有其最佳应用场合和领域, 并最终过渡到IP over Optical。</p></div>
时间: 2008-1-5 09:41
作者: 杨俊强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right" height="120" style="
ADDING-RIGHT: 5px;"><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bottom"><table height="100%" width="100%"><tbody><tr><td align="center" colspan="3"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22px; COLOR: #03005c; PADDING-TOP: 2px;"><br/> </td></tr><tr><td width="15"><strong></strong></td><td valign="bottom" align="center" width="90%" bgcolor="#cccccc" height="1"><strong></strong></td><td width="15"><strong></strong></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3"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0000;"><strong></strong></td></tr></tbody></table><strong><font face="宋体" size="2">三网合一的推动力</font></strong></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r></tbody></table></td></tr><tr><td valign="top"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000000; LINE-HEIGHT: 200%;"><p><font face="宋体" size="2">摘 要 文章阐述了光电技术和数字技术及软件技术的创新发展是加速三网合一的推动力,而TCP/IP协议在技术上为三网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高速数据链路IP骨干网,将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br/>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三网合一 业务平台<br/> 21世纪是网络技术发展最活跃的时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技术创新是加速三 <br/> 网合一的推动力,传统的网络将变成语音、数据、图像三网合一的信息网,并提供过去所不能提供的各种不同业务,诸如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娱乐等领域的业务作为主体,网络的转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网络的规划设计应把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以免过早地对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改造,造成资源积压、浪费,但若不考虑网络的转变,还按传统的方式发展也将造成巨大的浪费。<br/> 未来三网合一的网络,将是一个覆盖全球、功能强大、业务齐全的信息服务网<br/>络,这个网络也是全球一体化的综合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超大容量的光纤缆构成地面骨干网络,天上卫星多媒体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普通接入。这一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高度统一性和平滑连接性,为全球任何地点、采用任何终端的用户提供综合语音、数据、图像等高质量的服务。这个全球网络将是IP协议的一统天下,所有网络将向以IP为基本协议的分组网统一,未来的三网合一的综合网络都将综合到由统一的IP协议规范的IP网上(IPover ATM/SDH/WDM)。<br/> 1 技术创新是三网合一的动力<br/> 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及各种创新思想的力量源泉,其创新过程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一个可行的创新思想,第二是它的实际应用,第三是它在社会上推广。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其自身强化循环的加速,原于其自身的创新,是推动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的动力。进入21世纪,知识将左右人们的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信息产业将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网络的最终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光电技术的发展为三网合一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是三网合一的推动力。<br/> (1)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应用使语音、数据、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所有的业务在网络中将成为统一的0/1比特流;<br/> (2)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输各种信息业务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媒体光纤网是传输三网业务最理想的物理平台。随着宽带技术的创新光纤用户环路(FITL)、光纤至路边(FTTC)、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小区(FTTZ)等接入网得以实现使得光纤传输网可以覆盖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br/> (3)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及其终端都能通过软件变得最终支持各种用户的特性功能和业务;<br/> (4)统一的TCP/IP协议是三网都能接受的,也是唯一的三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故得以普及应用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网上实现互通。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ISSON Control Protocol)和国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是70年代未由美国国防部组织开发的,目的是将LAN和WAN两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起来,经过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国际互联网(Internetwork)的一种通信协议。现在TCP/IP协议已经成为人类首次具有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TCP/IP从技术上为三网合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5)波复用技术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的应用使得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它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光纤带宽资源从理论上将光纤全部可用频段增加至约300GHz,为无线通信全部可用频段(30GHz)的十倍明显地提高了系统传输容量。为了充分利用原有光缆系统,而不需要花巨资铺设新光缆,采用WDM技术是实现原有光缆系统最大限度扩容的有效方法。按传统的时分复用TDM技术,光缆系统的传输容量几乎已到极限(10Gb/s),再提高将遇到很大困难。而采用WDM方式传输容量随着光电技术的进步,可以几倍至几十倍的增加,每个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通道(一个波长)上可以传输的速率可高达2.5Gb/s至10Gb/s波长数可达几十至几百个。<br/> WDM为人们带来了第三种选择,将波长作为时空之外另外一个可用于扩展系统容量的维数,可以成倍提高每条光纤承载的高比特率信道的数量,从而使密集WDM技术快速发展,商业系统将可以处理每光纤0.5T bps的容量。而实验室技术已经可以达到1Tbps的容量,足以通过钓鱼线粗细的光导管承载全球现有的所有语音业务。<br/> 仅就所能提供的点对点容量来说,这一影响的程度就足以改变整个游戏规则。随着通过波长处理信道的元器件的出现,全球通信模式已经成型,光纤传输已发展成为光纤联网。在WDM系统和光纤网络领域,哪些技术可以实际应用,在什么时候应用等等,将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因素而不是技术因素。在这一范围内,所有未来的可能性几乎完全可以由光器件的现有技术水平所决定。<br/> 2 三网合一的综合业务平台 展望21世纪通信网发展的大趋势三网合一的通讯网络将是一个覆盖全球、功能强大、业务齐全的信息服务网络即为全球一体化的综合宽带多媒体通讯网采用超大容量光导纤维构成地面的骨干网而这一网络结构应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结合体系为全球任一地点,采用任何终端的用户提供综合的语音、数字、图像等多种服务。而这一全球网络将是以IP协议为基础,所有网络将向以IP为基本协议的分组网统一。因特网的广泛业务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全球WWW(World Wide Web)浏览已使因特网成为人们广为利用的网络技术,而未来的网络是集语音、数据文字、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综合网络,因特网是实现这一网络综合化的基础,也是实现三网合一的综合业务平台,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系统,在今天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对如何构成高速数据传输链路IP主干网,已成为当今信息传输领域的焦点。就目前有代表性的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br/> (1)IP over ATM,以ATM核心层作骨干网目前在其标准化进程中已取得较大的突破。<br/> (2)IP over SDH/SONET,现在已被广泛应用的骨干网。 (3)IP over opeical/WDM是一种极为有前途的宽带高速网络结构。<br/> 我国第一条由朗讯科技公司提供设备的WDM技术新光纤干线,已于1998年上半年开通(西安至武汉,全长1300Km),具有16×2.5Gb/s的复用能力目前先开通4波系统(4×2.5Gb/s)。WDM这新一代的光纤通讯网,同常规光纤通讯网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br/> 主要是统一采用新一代的非零色散光纤特别是大有面积光纤和低色散斜率采用大芯数光缆平均每根光缆数高达100芯以上。WDM技术通常以10Gb/s为基础,为便于采用多信道复用光放大器,简化系统结构和设计、降低成本和维护费用,对于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现在已开始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在单模光纤上可以传送几百个波长,传输能力高达10Tb/s。在设计上以IP业务为中心的数据业务传送作为光纤网的主要功能。而国产的第一条高传输速率的光纤通信干线(济南-青岛)8×2.5Gb/s、SDH波分复用(WDM)系统实验工程于1999年5月通过信息产业部的验收。其充分表明了在WDM通信领域中我国的光通信产业已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综合性能价格比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不仅使我国WDM光传输系统在国内外通信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且为推动国内早日建成以WDM系统为骨干网的全光纤网奠定了技术基础。</font></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2 9:24:33编辑过]
时间: 2008-1-9 12:46
作者: litao197365
首先,在中国的三网合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问题,广电的CATV和信产部的PSTN与宽带,到底以一个什么方式融合,这才是重点
时间: 2008-1-22 08:36
作者: 杨俊强
<p><strong>国务院"1号文"定调电信广电边界 互禁变互进</strong></p><p>三年多的博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一纸通知下,初见分</p><p>三网合一政策上的支持。</p><p> 1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站挂出消息,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8]1号,下称国务院"1号文")。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table height="25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50"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 width="350" height="250"><div id="TurnAD44" width="350" height="250"><object id="_swf" height="44" width="290" classid="clsid
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style="WIDTH: 290px; HEIGHT: 44px;"><param value="9260" name="_cx"/><param value="6615" name="_cy"/><param value="" name="FlashVars"/><param value="http://images.sohu.com/cs/button/haier/43-1/3502500120lh.swf" name="Movie"/><param value="http://images.sohu.com/cs/button/haier/43-1/3502500120lh.swf" name="Src"/><param value="Opaque" name="WMode"/><param value="-1" name="
lay"/><param value="-1" name="Loop"/><param value="High" name="Quality"/><param value="" name="SAlign"/><param value="-1" name="Menu"/><param value="" name="Base"/><param value="" name="AllowScriptAccess"/><param value="ShowAll" name="Scale"/><param value="0" name="DeviceFont"/><param value="0" name="EmbedMovie"/><param value="" name="BGColor"/><param value="" name="SWRemote"/><param value="" name="MovieData"/><param value="1" name="SeamlessTabbing"/><param value="0" name="
rofile"/><param value="" name="
rofileAddress"/><param value="0" name="
rofilePort"/><param value="all" name="AllowNetworking"/><param value="false" name="AllowFullScreen"/></object></div><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tbody><tr><td><i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images.sohu.com/cs/button/zhongshi/2007/jufu.html" frameborder="0" width="350" scrolling="no" height="59" bordercolor="#000000"></iframe></td></tr></tbody></table><script src="http://txt.go.sohu.com/ip/soip"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td></tr></tbody></table>该文件规定,从今年2月1日起,鼓励广播电视机构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同时,在符合国家有关投融资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包括国有电信企业在内的国有资本参与数字电视接入网络建设和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p><p>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电信、广电的互相进入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此前,国家广电总局一直以1999年颁布的广电、电信双向禁入为主要内容的"82号文件"为依据,认为电信阵营运营IPTV业务违反了国家相关政策。2005年底、2006年初,泉州、浙江等地的广电部门就相继叫停了电信运营商开展的IPTV业务,引起较大震动。</p><p> <strong>电信、广电互相进入</strong></p><p> 2004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向科技部、信产部、广电总局等5部委发出<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条件成熟时,推动电信和广播电视市场相互开放、业务交叉竞争"。</p><p> 自此,三网融合就一直成为电信方面大声疾呼的理想状态,特别是在近年来,电信、网通等固网运营商由于遭受移动业务分流,面临增速放缓的局面,更是希望通过IPTV等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p><p> 然而,广电方面却一直依靠原来的"82号文件"来阻止电信运营商染指广电业务,这导致电信方面发展的IPTV业务迟迟不能取得突破。据记者了解,截至2007年11月,全国IPTV用户只有114万户,而且只限制在上海、黑龙江、辽宁等四省市,原因就在于电信、网通在福建、浙江等地的IPTV试验,曾被当地广电部门以"82号文件"为由予以禁止。</p><p> 这次发布的国务院"1号文"显然打破了此前"82号文件"有关电信、广电分业经营的规定,即鼓励广电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国有电信企业可以投资数字电视接入网络和终端改造。有业界人士表示,根据这些规定,今后电信运营商可以公开地发展IPTV业务。</p><p> 对于发生这次转变的原因,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有关人士表示,广电方面在数字电视推进上的速度,使国家意识到必须改变以往那种缺乏竞争的状态,决定引进来自电信运营商的资金,来推进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p><p> 根据国务院"1号文"的规定,在符合国家有关投融资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包括国有电信企业在内的国有资本参与数字电视接入网络建设和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有业界人士认为,这可以大大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进程。其实,此前,杭州的电信、广电部门就曾共同合作,推进了当地的数字电视和IPTV业务的发展。</p><p> 当然,对于广电总局来说,获得发展增值电信业务的许可,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广电总局科技司有关人士表示,国务院"1号文"推动三网融合,对广电总局来说并非坏事。该人士认为,国内广电系统2007年的收入中有70%来自于广告收入和财政补贴,只有30%来自于有线电视网络和数字电视业务,而且数字电视业务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如资本结构复杂等。</p><p> <strong>新博弈可能</strong></p><p> 当然,对于各地广电部门来说,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一直被认为是其除广告收入外的重要收入增长点,如果让"财大气粗"的电信运营商大规模进入,那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进度大大推进的同时,广电部门的收入就面临着被分食的可能。</p><p> 自2007年年底以来,有关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等将合并成"大部委"的传言一直在坊间流传。此次,国务院"1号文"允许电信、广电互相进入则在一定程度上让外界对此传言多了一份遐想。</p><p> 对此,有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新一届政府酝酿的大部委制目前不包括广电总局、信产部的整合,这是因为截至今年1月有关方面都还没有对此进行实地调查。该人士推测,未来5年内,信产部和广电总局等部门的合并可能无法实现,电信、广电双方的业务竞争将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p><p> 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国务院"1号文"公布后,由于广电、电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进入对方原有的业务范围,双方的竞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博弈。</p><p> 有广电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各地广电部门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这些外部压力使得数字电视的发展初具规模之后,广电部门便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向传统电信网络和互联网领域拓展。但是与电信运营商相比,广电部门的财力显然限制了其与电信运营商在电信增值业务领域的竞争。</p><p> "互相进入就意味着互相竞争。"一位业界人士表示,在今后电信与广电互相竞争的过程中,不排除各自处于对文件的不同理解,出现新的博弈局面。</p><p> <strong>数字电视发展契机</strong></p><p> 除开电信、广电互相进入所带来的新竞争局面不论,此次国务院"1号文"的相关规定显然对数字电视业务的推进有所裨益。</p><p> 目前,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接近2800万户,整体转换率接近24%,但是这与原定的到2005年底完成3000万户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电信运营商进入数字电视领域,显然有助于缓解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p><p> 为了解决数字电视的资金瓶颈,除了让电信进入外,此次文件还特别强调要积极支持数字电视相关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幅新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对数字电视产业的投入。显然,有关方面希望能借助目前火爆的A股市场,来解决部分数字电视发展资金。此外,预计将于2008年上半年推出的创业板对于存在投资风险的数字电视业务,特别是一些中小公司的融资,也是重大利好消息。</p><p> 国务院"1号文"强调,在运营时间表方面,2008年,要通过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向世界播出北京奥运会节目;2010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县级以上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2015年,基本停止播出模拟信号电视节目。</p><p> 而在电视工业战略转变方面,要实现"2010年,数字电视机及相关产品年销售额2500亿元,出口额100亿美元;2015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和生产基地,实现由电视生产大国向数字电视产业强国的转变"。</p><p> 此外,这次的文件明确给出了对有线运营商的税收优惠,即到2010年前,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财政部、税务总局批准,免征营业税,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p><p>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国内的数字电视设备商和终端制造商来说,不管广电和电信如何竞争,这次的文件都是重大利好。这是因为国务院"1号文"指出要对国内相关企业进行扶持,"国家投资数字电视示范网建设,其有关工程建设和系统集成优先由国内企业承担,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和产品"。 </p>
时间: 2008-2-17 10:48
作者: combazxj
路过,学习
时间: 2008-2-28 11:19
作者: birizj
路过,参观!
时间: 2008-3-1 12:24
作者: shenhqi
<p>别那么激动,三网合一提了那么多年了,美国都没有实现,何谈中国?</p><p>不要以为是技术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对媒体都有管制的,所以美国都不肯同意三网合一,何况中国乎?</p><p>结论:瞎激动没用。</p>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
Powered by C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