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MSTP二层交换功能到底如何体现?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4-8-14 21:15
作者: hongtanmu
标题: MSTP二层交换功能到底如何体现?
很多厂家都说自己能够实现二层交换功能,到底是如何体现二层交换功能啊?
1。点对点组网,虽然用的是二层交换板件(8口),但基本上都是用的透传
的做法,二层交换如何体现?
2。点对多点组网,这里用二层交换板件(8口)用STP有什么?二层交换如何体现?
难道所谓的二层交换就是-------
板件上的LAN口可以随意插,就可以和对端设备的板件的LAN口任意插后
业务通了,就算是二层交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6 17:40:09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6 17:40:56编辑过]
时间: 2004-8-14 21:22
作者: 老藤树
和LANSWITCH的功能类似,不过有些厂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的东西而已阿!
时间: 2004-8-15 17:14
作者: huhuhu
差不多
时间: 2004-8-16 16:23
作者: hongtanmu
高手请进啊!请详细谈谈这里的二层交换到底怎么实现的?
时间: 2004-8-16 17:35
作者: hustmarco
简单说一下,所谓以太网的二层交换功能,是MSTP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利用二层交换功能引入到传输系统当中,可以实现丰富的二层交换特性,包括VLAN、STP、共享带宽、以太环网等等。
时间: 2004-8-16 17:39
作者: hongtanmu
以下是引用hustmarco在2004-8-16 17:35:00的发言:
简单说一下,所谓以太网的二层交换功能,是MSTP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利用二层交换功能引入到传输系统当中,可以实现丰富的二层交换特性,包括VLAN、STP、共享带宽、以太环网等等。
能否详细解释一下“二层交换特性”


时间: 2004-8-16 21:54
作者: hustmarco
MAC地址学习功能、MAC地址静态配置、生成树功能、快速生成树功能等
时间: 2004-8-16 22:31
作者: soosmiler
我们这里用UT的设备
不知道各位都用哪家的,感觉如何?
时间: 2004-8-17 14:57
作者: hustmarco
上楼:你们用的UT什么设备,能否谈一下使用设备的感受?你觉得UT好用吗?听说UT组网能力很强,NETRING 10000可接10个10G的光方向,有这么强吗?
时间: 2004-8-17 15:28
作者: errorw
UT的设备集成度不错,但有点像数据设备,不想穿通的传输设备,TDM业务处理能力偏弱。而且全国应用有限。
时间: 2004-8-17 17:37
作者: efgn
呵~~~~~~
遇到问题了不是?
现在使用二层的MSTP运营是个失误!因为MSTP的二层交换功能实在太勉强,是短期过度产品,根据用户的需求,都是VPLS应用,因此,在接入和汇聚层使用RPR&MPLS方案最理想!厂家的该产品都已经出炉,整体网络的过度规划可以再等RPR&MPLS完善些决定。
时间: 2004-8-17 17:37
作者: efgn
呵~~~~~~
遇到问题了不是?
现在使用二层的MSTP运营是个失误!因为MSTP的二层交换功能实在太勉强,是短期过度产品,根据用户的需求,都是VPLS应用,因此,在接入和汇聚层使用RPR&MPLS方案最理想!厂家的该产品都已经出炉,整体网络的过度规划可以再等RPR&MPLS完善些决定。
时间: 2004-8-18 09:14
作者: china_eagle
对啊,现在MSTP对二层功能以及所谓的RPR/MPLS等数据业务功能都不是很完善,而且相互之间的互通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我做数据专业的)
时间: 2004-8-19 14:16
作者: hongtanmu
唉,高手在哪里啊?高手在哪里?高手在那看不见的被窝里。
时间: 2004-8-19 14:56
作者: yuqiang
二层交换功能就是指二层以太网交换机的基本功能,目前MSTP一般只用透传功能,毕竟还是传输设备
时间: 2004-8-21 10:25
作者: stephen412
MSTP 我觉得主要运用在透传上还好,非要加上所谓的2层的特性这样的功能
是因为厂家要让他的性能得到扩展,这样也就可以拥有一些LAN的转发优点
以及可管理性的特点!
时间: 2004-8-22 19:11
作者: 飞翔的兔子
呵呵,如果你看了华为的OSN9500那这个10个10G光方向就太少了,不过也是看宣传的
时间: 2004-8-22 23:39
作者: GMPLS
以下是引用errorw在2004-8-17 15:28:00的发言:
UT的设备集成度不错,但有点像数据设备,不想穿通的传输设备,TDM业务处理能力偏弱。而且全国应用有限。
谁规定数据就是XX,传输就该是XX啦?你倒是说说,TDM差在哪里?
时间: 2004-8-26 00:48
作者: xueyan520
传输设备增加二层交换有什么好处?集成度高,还是厂家自己的卖点。用二层透传,端口下面挂一个交换机不是更省事,更可靠。 抛砖引玉
时间: 2004-8-26 14:21
作者: U.U
以下是引用xueyan520在2004-8-26 0:48:00的发言:
传输设备增加二层交换有什么好处?集成度高,还是厂家自己的卖点。用二层透传,端口下面挂一个交换机不是更省事,更可靠。 抛砖引玉
网管不统一
时间: 2004-8-27 20:31
作者: hongtanmu
我倒是觉得如果不用以太环的话,差别不是很大
时间: 2004-8-30 14:13
作者: 龚子哥
就算不用以太环,也存在共享、流量控制、统计复用的要求啊
时间: 2004-8-30 19:07
作者: efgn
为节约设备端口和VC带宽资源,MSTP引入了以太网二层交换和以太环网功能。二层交换即在将以太帧映射入VC之前,先进行以太二层交换处理,通过二层交换把多个以太业务流复用到同一个以太传输链路中。以太环网是利用SDH环网拓扑结构,实现所有环节点带宽动态分配和共享,它是以太网二层交换的一种特殊应用形式。
二层交换的引入使MSTP功能增加,。。。。设备的具体形态有二层交换和汇聚型。。。
在MSTP引入了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不同节点共享一个以太传输链路,这需要以太业务在每个节点进行封装和解封装操作,这种操作会产生一定的时延,当以太帧通过的环路节点较多时,时延积累,传送性能劣化;又如:采用二层交换的以太环网,由于STP形成的单向链路,MAC层并没有成环,二层流量并不能借助一层的环路实现双向传送;再如:这种以太环网缺乏有效的环网带宽分配公平算法,无法保证环路各节点公平接入,无法实现环路里端到端业务的QOS保证。
时间: 2004-8-30 21:18
作者: sandwind
通过VCG保证带宽, 通过double vlan隔离用户, 基于单用户的环网和保护(如果用户超过3个点的话), 这样也能保证qos和时延, 问题是接入用户多的话, 占用EOS端口和VCG会比较多一些。
时间: 2004-9-1 13:52
作者: xilihuala007
VCG本身不能动态调整带宽,必须引入以太环网才能有效的解决以太网长久依赖存在的QOS问题。我比较同意efgn的说法,RPR绝对不是一个花架子,在本地环网中,它将大大的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
时间: 2004-9-1 16:16
作者: efgn
作为基于SDH的RPR网络、设备应用,RPR功能被内嵌到现有的SDH设备中,其处理功能集成于一单板,并配置在SDH设备的相应槽位,可提供多个FE或GE接口,该单板将进入以太网接口的数据包直接透传或经二层交换、VLAN处理后适配到RPR MAC 层, RPR MAC 层的处理包括业务分类(C OS)、拓扑发现和环保护、公平算法、操作维护管理等,然后通过GFP封装将 RPR MAC数据包映射到SDH VC中。为避免两种保护倒换机制的冲突,RPR层保护(Wrapping、Steering)与SDH保护可以通过设置各自时延,选择其中一种保护倒换机制。在SDH环网中, RPR环路所占用的SDH VC带宽,可根据整体网络TDM业务和数据业务运营策略随时调整,即无须更新设备就可实现网络应用的不断拓展。
4.1.3发展方向
RPR技术对MSTP发展产生的影响是飞跃性的,RPR实现的以太环网在业务处理速度、扩展性、CoS、保护倒换时间、带宽利用率、抑制广播风暴、拓扑自动发现等多方面都具有很强优势,特别是具有了环路带宽的公平分配机制,克服了生成树(STP) 的固有缺陷等,使802.3以太网在城域应用成为可能。但是,RPR技术也难免存在局限性。
由于IEEE802.17规范的是专为单个物理环或逻辑环(跨多个SDH物理环的VC通道构成)而设计的RPR MAC层技术,因此RPR的应用仅局限在单环,跨环时必须终结,即无法实现跨环业务的端到端带宽共享、公平机制、QOS和保护功能。所以,单纯内嵌RPR的SDH MSTP在组建复杂网络时有一定的拓扑局限性;另外,由于业务连接就是VC通道,业务连接的调度依靠SDH的高低阶交叉静态配置实现,对于传送EVPL和EVPLn之类的业务,这种低层网络调度方式远不如业务连接基于MPLS标签方式的效率来得高;上述基于SDH的RPR网络扩展性和网络调度能力的不足需要融合其它技术解决,如MPLS、RPR的MAC桥接等。
RPR与MPLS的融合自然是取二者所长,形成新一代MSTP,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1.面向连接,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2. 完善的业务安全隔离机制;3. 快速的业务保护机制;4. 具有按照服务等级调度业务的能力;5. 具有流量工程能力,可以合理利用网络的带宽资源;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向:1.无法实现各节点尽力而为业务的公平分配;2.承载广播和组播业务的效率非常低;3.现阶段控制层面一般采用静态配置方式,由于配置较复杂,存在N平方连接的问题,内嵌MPLS还难以规模应用,目前业界正在研究内嵌MPLS网内的信令和路由协议,下一步研究内嵌MPLS与现有的数据网MPLS的互通
时间: 2004-9-4 13:22
作者: stephen412
MSTP 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其实就是一个大的核心层的中转枢纽!
所以在性能上2层的发展方向是必然的,也就是基于MAC地址的寻址以及转发,这些
性能一般是在ethernet 基于包交换的IP网络中实现的,现在我们可以在多种传输的
协议以及模式上实现,我预感MSTP应该会有未来更加扩展性的功能!
时间: 2004-9-5 16:53
作者: 老藤树
其实传输的二层交换也分等分类阿,简单的是端口之间的交换,或者叫基于port,
还有是基于port+vlan,当然也有和网桥一样的基于MAC地址的交换。个人认为传输层面的基于port,或者port+vlan之间的交换不错,如果是MAC其实没有大多的必要阿。其实不管是那种交换都是将进来的业务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流分类,然后在将不同的流装入特定的管道,这样也就完成了交换功能了阿。在然后就上传统的传输网了,下行方向也是一样阿。
当然这个流分类就对应了很多技术细节了,可能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设备有所不同阿。不过离开了这个网络又被还原了阿!。所谓的思科的私有协议很多也是体现在这方面阿!呵呵
时间: 2004-9-5 21:24
作者: tjtelejianzw
其实我觉得MSTP说到底就是我可以通过传输设备生成VLAN,或者传VLAN,对于IP包进入传输设备后加上一些东西,形成帧格式,出去时再解开!
时间: 2004-11-4 21:03
作者: rdhhb
不懂,得搞本书仔细的....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
Powered by C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