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请达人帮忙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8-8-2 21:37
作者: jimzouenfrance     标题: 请达人帮忙

请达人帮帮                                                                                                                                                                                                                                                                                                                        
本人在前网通实习了一段。
是做机务人员也就是搞设备的维护。
固定电话
现在要写我的毕业论文。可不知道从那里着手写。
如果要写华为的固定核心网NGN  SOFTX3000该写什么。
请帮助  急

[ 本帖最后由 jimzouenfrance 于 2008-8-2 22:08 编辑 ]
时间:  2008-8-2 22:08
作者: jimzouenfrance

请大家帮帮忙。。。。
时间:  2008-8-2 22:27
作者: lily6189

既然是维护那当然就在维护层面了,尽力写一些实践
时间:  2008-8-2 22:41
作者: jimzouenfrance

能提供 固定核心网NGN 软交换的资料吗??
时间:  2008-8-3 15:32
作者: lily6189

软交换网络结构设计近几年,软交换技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重视,国际四大标准组织ITU-T、ETSl、3GPP和IETF都在不同的范畴对软交换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标准的制定。中国标准化组织也做了不少工作,总体来看,标准化工作处于世界的前列。国内几大运营商也加入到软交换网络建设中,从引入角度看,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从长途引入,优化和分流现有VOIP业务,如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一种从本地引入,快速提供各类新业务,抢占市场,主要表现在传统固定运营商,软交换恰好提供了这种技术手段。

在全程全网上部署软交换近期是不成熟的,也是不可行的。因为这已经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到现行的运营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本文主要对软交换的组网情况进行探讨,着重分析软交换的网络组织、IP承载网组织、安全性设计等方面内容,并结合陕西铁通软交换的网络结构进行阐述。

1 软交换的网络组织

软交换组网包括两个方面:软交换问路由设计和话路网设计。路由设计主要是指软交换之间信令组织,一般采用SIP—I协议;话路网设计主要是指各种媒体网关的话路互通。

(1)软交换间路由设计

定义一个软交换机所辖的区域叫一个控制域。在路由设计中,要进行控制域的划分,多个软交换不论采取何种控制域划分方式,都涉及到对网关设备的寻址,即路由组织问题。路由组织方式可以分为3种:全平面方式、分级方式和定位服务器方式。全平面方式用于软交换初期规模较小时。分级方式沿袭了PSTN成熟的多级路由体系,使每个软交换机的路由数据相对简单,并使软交换组网的结构比较清晰。定位服务器方式改变了上两种信令组织逐跳转发的方式,直接利用IP的可达性,直接定位到对端的软交换机,信令转接简单明了。

由于目前现行软交换厂家设备间互通性较差。上述三种路由组织方式在近期都是不可行的,尤其是定位服务器方式本身还处于发展之中。在实际组网时,尽量不要全程全网引入软交换,可从本地引入或从长途引入,具体根据运营商引入软交换的初衷来决定。信令组网还是考虑软交换和传统TDM混合组网的方式,等到各厂家互联互通的问题解决后可以逐步引入软交换分级或者全平面的路由组织方式。西安铁通的信令路由是这样设计的:因陕西铁;通未建设LSTP,信令由端局接至SG,通过SIG-TRAN协议访问SS,SS查询大区SHLR:如果为普通呼叫,SS通过H.248协议控制TG接续话路,信令由本地SG至各端局;如果为智能业务呼叫,SS通过SIP协议访问软交换业务平台(华为智能网SCP)触发智能业务。

(2)话路网络设计

由于采用IP快速转发的技术,软交换话路组织呈平面化、无话路汇接,在话路网络设计时主要应考虑QoS和安全性。目前在IP承载网主要是采用NPLS VPN的技术来实现。由于TG(中继网关)、AG(接入网关)、IAD(integrated access device,综合接入设备)和智能终端要实现话路互通,必须采用全网状连接的方式。MPLS逻辑链路LSP(标记交换路径)全网状的连接给承载网带来了很大挑战,业界虽然可以采用VPN路由反射器技术来解决,但大规模MPLS VPN在IP承载网实施,以及跨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的MPLS VPN的实现在实际中还缺乏支撑的案例。在近期,建议话路组织还是采用与TDM混合组网方式,把软交换域限制在本地或者长途。在本地引入时,由于在驻地网会大规模部署lAD和智能终端,要求驻地网支持MPLS VPN的功能是不现实的,建议在城域网POP点或者汇接点部署业务接入控制设备(service access con.trol,SAC),快速收敛lAD和智能终端的话务,对实时业务流进行过滤转发。针对以上分析介绍,陕西铁通采用如下设计:对于本地呼叫,西安本地网之间呼叫通过TG转接,西安本网用户呼叫外网以及外网来话通过原关口局至TG进行转接;对于长途呼叫:西安本网呼叫异地长途通过TG转接至DCI长途局接续;异地来话由DCl局转接至TG设备,再转至各端局。

2  IP承载网的组织

(1)IP承载网的技术要求

软交换的承载网可以分为3个层面:全国骨干网、城域网和驻地网。软交换对IP承载网的要求是轻载、安全和有QoS保证。由于软交换网承载的实时会话型业务有别于传统的Internet业务,建议最好能单独建设1张全国IP骨干专网,要支持MPLS VPN的功能。城域网比较复杂,根据目前运营商的思路,城域网是合一的,这就需要城域网具备业务分流的能力。城域网技术主要可以分为4种:

①大型城域IP网

要求城域核心、汇聚层支持P/PE功能,可直接构建MPLS VPN;城域内AG、SAC设备直接接入PE路由器,也可以通过传输网络或二层VLAN链路接入PE设备;ss(软交换机)、SG(信令网关)和TG设备通过跨AS域实现MPLS VPN互通。

②小型城域IP网

原则上要求城域内设备支持MPLS VPN。对于不能支持的,至少边缘层能支持分布式PE的功能。

③纯二层以太城域网

AG、SAC接入的二层交换机设备必须支持VLAN的隔离,对于不同的用户、业务流,通过划分不同的VLAN来隔离;城域网与骨干网PE设备之间通过VLAN trunk方式互通,完成不同VLAN到不同VPN的VRF(VPN路由转发表)之间的关联,实现到不同VPN的接入。

④MSTP城域网

AG、SAC直接通过MSTP接入骨干网的PE设备,在PE设备上通过不同的MSTP接入端口关联到不同VPN VRF上,实现VPN的接入。

对于采用IAD接入的驻地网用户,要求其IAD设备能够支持软交换业务流量与普通Intemet上网业务流量的不同标记;城域内的SAC设备要求能够识别其所控区域IAD设备的标记,进行业务的分流,将软交换业务流与Internet业务流导入不同的网络。

对于单纯的软交换业务,陕西铁通公司新建两***立的CE路由器,该设备主要完成软交换语音、信令和网管数据的传送。这两台设备作为陕西的核心路由器一方面通过千兆接口与防火墙设备及UMG设备交叉相连,实现西安NGN核心网络的接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未来还可通过千兆端口互联实现各地市中心节点内部的NGN业务互通,如西安本地与未来宝鸡本地,渭南本地等的NGN互通。

(3)IP承载网的拓扑结构设计

为适应软交换业务承载,IP网的拓扑设计要求更倾向于可靠性。从承载NGN业务的特点出发,承载网提供两方面需求,一要保证与其他业务相互隔离,二要保证NGN核心网络免受攻击或病毒影响。

为了实现要求一,陕西铁通承载网设计采用MPLS VPN技术,即对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VPN,将不同业务隔离,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对于要求二,由于陕西铁通承载网采用专网模式,因此从理论上讲割断了从互联网上传播病毒或发生攻击行为的途径。所以我们主要考虑用户承载部分对NGN核心部分的安全影响,即在核心承载部分通过添加安全设备实现对NGN核心设备的保护。

为了保证出入NGN核心网络业务的安全性.我们在核心网络与承载网接口之间添加防火墙设备。该设备应该工作在透明模式,同时具备以下功能:

a)支持多种ALG,保证NGN业务使用的H.323、SIP、MGCP等协议的通讯。能够和视讯终端以及VOIP设备灵活组网。

b)支持状态检测,防范多种DoS攻击,防范扫描窥探,具备智能的蠕虫病毒防范等功能。

c)在保证以上功能使用的情况下,性能满足今后流量的要求。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陕西铁通在核心网与承载网端口之间使用华为公司的Eudemon防火墙。

由于防火墙是基于网络连接实现对核心网的防护,它对于掺杂在允许应用数据流中的恶意代码和从核心网内某些设备发起的攻击或者恶意的行为无法检测,因此陕西铁通在核心网络内部使用入侵检测(IDS)设备完成对核心设备的保护和监护。

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信息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实时作出响应。

陕西铁通在核心机房放置一台华为公司的NIP入侵检测设备,该设备通过端口镜像检测各个设备之间的互通报文,当发现违反安全策略行为或有攻击行为的迹象即向控制台发出告警信息并按管理员预先设置的处理方式进行相应处理。

目前NGN已经成为固网发展的必然方向,各大运营商都在进行NGN的建设或商用,每个运营商针对自身特点选择的NGN建设切入点都不尽相同,陕西铁通正是立足于本网的组网特点,在NGN组网时采用以上的软交换网络结构设计方案。目前,软交换部分已在陕西铁通整个组网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在发挥着它的实力。

(3)IP承载网的拓扑结构设计

为适应软交换业务承载,IP网的拓扑设计要求更倾向于可靠性。从承载NGN业务的特点出发,承载网提供两方面需求,一要保证与其他业务相互隔离,二要保证NGN核心网络免受攻击或病毒影响。

为了实现要求一,陕西铁通承载网设计采用MPLS VPN技术,即对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VPN,将不同业务隔离,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对于要求二,由于陕西铁通承载网采用专网模式,因此从理论上讲割断了从互联网上传播病毒或发生攻击行为的途径。所以我们主要考虑用户承载部分对NGN核心部分的安全影响,即在核心承载部分通过添加安全设备实现对NGN核心设备的保护。

为了保证出入NGN核心网络业务的安全性.我们在核心网络与承载网接口之间添加防火墙设备。该设备应该工作在透明模式,同时具备以下功能:

a)支持多种ALG,保证NGN业务使用的H.323、SIP、MGCP等协议的通讯。能够和视讯终端以及VOIP设备灵活组网。

b)支持状态检测,防范多种DoS攻击,防范扫描窥探,具备智能的蠕虫病毒防范等功能。

c)在保证以上功能使用的情况下,性能满足今后流量的要求。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陕西铁通在核心网与承载网端口之间使用华为公司的Eudemon防火墙。

由于防火墙是基于网络连接实现对核心网的防护,它对于掺杂在允许应用数据流中的恶意代码和从核心网内某些设备发起的攻击或者恶意的行为无法检测,因此陕西铁通在核心网络内部使用入侵检测(IDS)设备完成对核心设备的保护和监护。

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信息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实时作出响应。

陕西铁通在核心机房放置一台华为公司的NIP入侵检测设备,该设备通过端口镜像检测各个设备之间的互通报文,当发现违反安全策略行为或有攻击行为的迹象即向控制台发出告警信息并按管理员预先设置的处理方式进行相应处理。

目前NGN已经成为固网发展的必然方向,各大运营商都在进行NGN的建设或商用,每个运营商针对自身特点选择的NGN建设切入点都不尽相同,陕西铁通正是立足于本网的组网特点,在NGN组网时采用以上的软交换网络结构设计方案。目前,软交换部分已在陕西铁通整个组网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在发挥着它的实力。
时间:  2008-8-3 15:34
作者: lily6189

NGN主要协议介绍
NGN功能实体之间需要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这些协议主要由ITU-T和IETF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NGN体系中主要涉及的协议有:
呼叫控制协议:SIP、SIP-T和BICC协议
SIP(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由IETF制定,用来建立、修改和终结多媒体会话的应用层协议,有较好的扩展能力。
SIP-T(SIPforTelephones)将传统电话网信令(目前仅对ISUP消息)通过"封装"和"翻译"转化为SIP消息,提供了用SIP实现传统PSTN网与SIP网络的互连机制。在NGN中,SIP终端同软交换之间、软交换同应用服务器之间运行SIP协议;同时SIP(SIP-T)已被软交换接受为通用的接口标准,以实现软交换之间的互连。
BICC协议由ITU-T制定,源于N-ISUP信令。
为了实现与现有网络的互通,软交换设备还需支持传统电话网和早期VoIP网络使用的ISUP、H.323等呼叫控制协议。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和Megaco/H.248协议
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是IETF的一个草案,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Megaco/H.248协议由IETF和ITU-T联合开发,它是在MGCP协议的基础上,结合了其它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的一些特点发展而成,它提供了控制媒体建立、连接、释放的命令与保证这些信令执行的机制,同时也可以携带一些随路呼叫信令。
基于IP的媒体传送协议
NGN使用RTP/RTCP协议作为媒体传送协议。
业务层协议
可使用的业务层协议和API包括SIP、PARLAY、JAIN。
为实现传统智能网业务,软交换设备还应支持INAP协议。
基于IP的PSTN信令传送协议
基于IP的PSTN信令传送协议主要有IUA、M3UA、M2PA,这些信令协议均基于SCTP/IP进行传递。
NGN协议簇
其他类型协议
网络管理协议(SNMP)、资源配置管理协议(COPS)、认证计费鉴权协议(RADIUS)、网络时间同步协议(NTP)。
时间:  2008-8-3 15:39
作者: lily6189

 软交换(SS)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IP电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在通信网由窄带向宽带过渡,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它继承了电信网集中控制的架构和可靠的信令技术,采用分层的机构实现了呼叫控制和媒体处理相的分离原则。软交换概念出现后,中国通信标准化组织 (CCSA)及时地引入该术语,积极开展了软交换相关设 备和协议的标准化工作。在设备厂商的推动和运营商的积极推广下,经过几年的发展,软交换在国内电信、移动、网通等运营商的网络上实现了大规模的商用。运营商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了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向下一代网络(NGN)的演进,通过引入彩铃、“一号通”等新业务实现了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并降低了总体运营成本。

  IP多媒体子系统(IMS)最早是由第3代移动通信合作计划(3GPP)R5版本在核心网引入的,3GPP R6版本对IMS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充。IMS的重要特点是对控制层功能做了进一步分解,实现了会话控制实体(CSCF)和承载控制实体(MGCF) 在功能上的完全分离,使网络架构更为开放、灵活;IMS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全部采用会话启动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协议。IMS作为一个由移动标准组织 3GPP提出的面向多媒体应用的子系统,一开始就在移动性支持和多媒体应用上有较完善的考虑。在当前实现网络融合的形式驱动下,欧洲电信标准组织 (ETSI)下属的NGN研究组织TISPAN在其推出的NGN R1版本中接受IMS作为NGN固定应用的核心技术,并准备重用3GPP R6版本中的IMS相关规范。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门(ITU-T)下一代网络热点组(FGNGN)也同样采纳了基于IMS的NGN体系架构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已经推出了IMS Based PES/PSS等标准,目前正在研究IMS Based IPTV架构。

  IMS架构不但被国际主流的ITU-T、3GPP、ETSI等标准组织所采纳,成为NGN的核心网技术,也得到了国际上各主流设备商和运营商的支持,各设备商纷纷声称将依照IMS体系架构开发NGN系统,运营商也在积极开展IMS的测试和试验[1-3]。

  1 IMS和软交换比较

  同样作为NGN核心控制功能实体的软交换(SS)和IMS,都可以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在系统架构上,基于SS和基于IMS的NGN完全类似,都可以分为业务层、控制层、接入层和承载层4层。IMS与软交换系统架构的比较如图1所示。

  从业务层看,SS和IMS都把呼叫控制和业务应用相分离,以开放的面向第三方的业务接口作为自身重要的特性。SS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应用编程接口(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增值业务;基本呼叫和PSTN类的补充业务逻辑集成在SS自身实现;为更好地兼容传统智能网业务,SS能够通过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与智能网(IN)中已有的业务控制点(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为支持固网智能化业务,SS还可以将移动应用协议 (MAP)接口到智能用户位置归属寄存器(SHLR),实现用户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在IMS业务实现体系架构中,定义了用作业务控制参考点的IMS业务控制(ISC)接口,用以实现和基于SIP的应用服务器的互通。采用了ISC接口,能够实现业务应用的独立性和可整合性,可以容易地实现各个业务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保证整个网络及业务终端在完成业务时的互联互通性。IMS本身不再集成任何业务逻辑,对于PSTN业务,由独立的公共电话交换网络业务仿真子系统/公共电话交换网络业务模拟子系统(PES/PSS)应用服务器(APP)采用ISC接口完成相关的业务逻辑。IMS本身也不再管理任何用户数据,采用Diameter接口全部连接到归属用户服务器(HSS),在TISPAN中称用户属性服务器功能(UPSF),实现用户属性和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从控制层看,SS由一个功能实体完成呼叫处理控制功能、接入协议适配功能、业务接口提供功能、互联互通功能、用户数据管理,PSTN业务逻辑系统功能等。而IMS把上述功能进一步细化为更多的独立功能子实体。如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GCF)、接入网关控制功能 (AGCF)、媒体资源控制功能(MRCF)、出口网关控制功能(BGCF)。位于核心的CSCF又细化为代理CSCF(P-CSCF)、服务CSCF (S-CSCF)、查询CSCF(I-CSCF)。P-CSCF是用户终端在IP 多媒体子系统内的第一个接触点;S-CSCF实际管理网络会话状态;I-CSCF是所有都连接到该网络运营商的签约用户或者连接到当前位于该网络运营商的业务区域内的漫游用户的运营商网络内的接触点。


  从接入层看,SS和IMS同样都支持接入和控制的无关性,主要的接入设备十分类似,甚至可以互相通用。在SS体系中采用H.248接口的中继/ 信令网关(TG/SG)和用户接入网关(AG)可以完全对应到IMS体系中的媒体网关/信令网关(MGW/SGW)和接入网关(AGW)。而媒体服务器和媒体资源处理部分(MRFP)在功能定位上也基本相同。IMS对 移动SIP终端的接入目前已经有较完善的标准,但是对固定的PSTN用户接入标准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从承载层看,IMS提出了端到端的全IP架构,并提出了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和资源和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或称策略定义功能 (PDF),用以实现端到端的QoS。SS为继承现有的网络,同时向全IP的网络演进,强调了核心网的IP架构,QoS则依赖IP网络自身的能力保证。

  2 软交换向IMS演进策略

  软交换在现网已经有了大规模应用,而IMS作为未来固定和移动融合(FMC)的全业务目标网络在业界也已经得到明确,软交换向IMS演进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受到IMS技术本身的发展和运营商现有网络条件限制,应该选择合适的演进策略。

  (1)软交换升级到IMS的子集

  对于以移动业务为主的运营商,从移动侧以引入多媒体业务的方式,构建新的IMS网络;对于现网的软交换采用升级到IMS域内的AGCF、MGCF、SGF、PES/PSS APP的方式,用来实现PSTN业务和PSTN互通功能。

  (2)软交换升级到IMS的全集

  对于以PSTN业务为主的固网运营商,处于未来向移动运营和多媒体业务运营扩展的需要,选取急需扩展移动和多媒体业务的SS首先升级到IMS全集,在继承原SS所有业务的同时,逐步实现移动和多媒体业务的接入。待移动和多媒体业务量在全网逐步上升时,同步把所有的SS都升级到IMS全集。

  3 软交换向IMS演进的场景和步骤

  下面以中国某主流固网运营商为例介绍软交换向IMS演进的各个场景和步骤。

  3.1 软交换网络现状

  固网运营商自2001年开始研究测试软交换设备,目前在其现网的各个层面都广泛采用了软交换技术,实现了对原有PSTN网络的升级和改造(如图2所示)。软交换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宽带业务平台和大客户平台,用以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和跨区域的大客户业务。

  (2)固网智能化汇接局,用来完成对本地网的智能化改造。

  (3)长途汇接和国际关口局。

  3.2 宽带业务平台或大客户平台的软交换升级到IMS

  目前宽带业务平台软交换网络的用户数量一般相对较少,网络较为独立,而且用户基本都是承载在宽带IP网络上。由于IMS的多媒体能力扩展以及后续标准支持远超软交换,现阶段就可以将宽带业务平台或大客户软交换设备升级为IMS,采用IMS网络为这部分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固定宽带多媒体业务,后期逐步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

  升级后的IMS网络和目前的PSTN网络、固网智能化软交换网络为互通的关系。

  演进步骤:

  (1)对业务平台的软交换进行升级,使其具有CSCF/MGCF、PSS APP等功能,其中原有软交换补充业务模块升级为PES/PSS APP,实现PSTN补充业务;原有H.248模块升级为MGCF,实现和PSTN网互通。通过对原有软交换进行板件扩展、增加配置实现CSCF(如 P/I/S-CSCF)模块功能,对固定、移动多媒体用户进行统一的呼叫控制。

  (2)新增HSS,存放宽带用户数据,并由S-CSCF将业务触发至PES APP;S-CSCF和HSS之间采用标准的Diameter接口。该新增HSS在建设3G网络时,可以和3G网络的位置归属寄存器(HLR)合设。

  (3)对现有的软交换业务平台进行软件升级,支持IMS业务能力,在保持原业务能力的同时,提供新的基于IM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4)对于PES业务,可以选择在升级后的IMS设备中保留个别SS单板处理,SS单板提供的PES业务完全不受IMS影响。

(5)升级后的IMS具备向移动域提供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可以在此之上逐步引入3G网络的视频共享、无线一键通(POC)、基于软件的数字个人助理(SoftDA)等业务,而对于2.5G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也可以考虑引入SoftDA的即时消息(IM)和呈现等业务。

  (6)后期考虑引入IMS based IPTV、全球眼等流媒体业务。

  3.3 固网智能化汇接局的软交换升级到IMS

  固网运营商的PSTN网络在固网智能化的改造完成后已完全可以满足窄带用户现在的业务需求,但随着宽带用户的增加,3G移动网络的开通,多媒体业务将快速增加,将从单一的固网运营商发展成以固网为主的全业务运营商,运营商维护多张网络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运维成本,运营商有必要将固定、移动、窄带语音和多媒体业务统一到一种网络下,而以现有的SS为骨干升级到IMS网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演进步骤:

  (1)在初期多媒体用户和多媒体业务引入阶段,可以采用SS升级到IMS方式提供少量的多媒体业务。具体的升级方式如下:在保留原SS处理板 和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扩容处理板和处理框的方法引入IMS。采用该方法升级后,窄带语音业务的对外网管和计费接口不变,宽带业务采用全新的IMS架构实现。由于设备内SS处理板和IMS处理板完全分离,可以实现互不影响。另外升级后的设备的对外接口,包括局间路由以及异地容灾方式不变,对于与该设备相连的其他SS无须做改动。新增的IMS网络采用IMS方式的异地容灾。对于HSS网元,在初期可以通过升级现有的SHLR的方式,让HSS和SHLR共同存在于一个物理平台。

  (2)业务平台的继承和演进。软交换窄带业务逻辑演进成为PES/PSS功能模块;通过SCP业务交换功能模块互通,全面继承现网智能业务;原软交换统一业务平台平滑演进,继承并进一步扩展多媒体应用。

  (3)随着3G移动网络的引入,固定多媒体用户的增加,多媒体业务量将快速上升,同时窄带语音业务会出现收缩,这时可以把空闲出来的SS处理板升级到IMS的相关网元,从而实现设备的平滑升级和过渡。由于SHLR、PHS HLR、HSS和3G HLR完全可以共存在一个平台上,同时由于共享一个数据库,通过组合关联数据,就可以实现“改网不该号”等业务。

  (4)在IMS的架构下,逐步引入IPTV等流媒体业务

  (5)当IMS体系标准以及接口规范化以及功能模块进一步标准化后,在网络中的窄带语音业务量比例相比多媒体业务量进一步变小时,选取适当的时机,把所有SS处理板都升级到AGCF或MGCF,通过IMS based PES的方式提供窄带语音业务,这样就实现全网统一,为进一步优化运营创造好的网络基础。

  目前,考虑到现有软交换网络的平稳性、安全性以及IMS的成熟度,固网智能化的软交换暂时没有必要马上演进到IMS,当宽带用户开始规模引入,IMS发展比较成熟后,就需要考虑此部分软交换的演进。软交换需要具备平滑演进升级到IMS的能力。

  固网运营商目前主要是以固定语音为主的运营商,今后将可能引入移动网络、多媒体业务,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以固定业务为主。建设以固定网络为主干的全业务网络是中国电信网络发展的优选之路。目前来看,以现有的固网智能化网络为中心发展多媒体网络和移动网络,将是投资省、网络容优化易的较佳方式。

  3.4 DC1软交换平台和国际关口局的软交换升级到IMS

  DC1软交换网络和国际关口局软交换目前作为PSTN长途汇接网和国际关口,实现VoIP的中国和国际长途话音业务转接、传输的功能,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DC1将继续负担该业务。但随着中国各省软交换汇接局改造的完成,软交换网络进一步扁平化,DC1软交换的业务量将逐渐减小,那时可以考虑将这部分空余的软交换处理能力升级为IMS网络,为软交换所在大区内的大客户提供跨区域的宽带多媒体业务。对于面向跨省市大区的DC1中心软交换,建议考虑提供游牧业务和面向跨区域大客户的多媒体业务。

  升级步骤和升级方法类似于固网智能化的软交换。

  4 结束语

  从基本的架构和目标看,软交换和IMS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建立在扁平的IP网络上,强调了控制和承载的分离,以及开放的业务平台。从标准化和技术成熟度来看,基于软交换实现PES业务更为现实,国际标准和设备都已经十分成熟,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成功商用;而从技术趋势来看,支持移动性和多媒体业务的IMS开放与融合程度更高,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符合固定与移动融合、宽带和窄带融合的趋势,更有前途[4-6]。可以说基于软交换的网络只是 NGN发展的初级阶段,而IMS是NGN发展的高级阶段。所以软交换向IMS目标架构演进, 对于软交换设备供应商和应用了软交换的运营商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间:  2008-8-4 07:40
作者: jimzouenfrance

谢谢版主。
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能在多一点的与你沟通?

现在人在法国.又逢毕业论文撰写阶段.需要个达人帮忙.如果可以的话请与我联系.
zouyongsong_enfrance@hotmail.com   

真心的希望得到你的帮助.不胜感激.

[ 本帖最后由 jimzouenfrance 于 2008-8-4 08:03 编辑 ]
时间:  2008-8-4 15:24
作者: jimzouenfrance

我发现对整个固定电话的网络有些迷茫,而且我想介绍整个固定电话系统的大概的基本流程和所用到的设备的一个概况,和各个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我想重点说交换网方面的东西,希望你能提供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时间:  2008-8-6 20:19
作者: lily6189

这个您得等一段时间了,正在搜索资料,为您准备,不知道两个星期可以么?!
时间:  2008-8-7 04:37
作者: jimzouenfrance

真没有想到你能回复我。谢谢
可以,我9月初答辩,我看还来得急,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我现在一个人在法国,由于语言的问题,很多的专业上的东西我也看不太懂,只能先看中文的在去理解法文的。不过我真的有很多基础的东西不太懂,因为我大学在国内是学电子的,对通信一知半解.再次感谢。
时间:  2008-8-7 17:16
作者: titan0469

版版挺负责的呀
时间:  2008-8-8 01:35
作者: jimzouenfrance

有责任心,又乐于助人。

我顶你
时间:  2008-8-16 20:10
作者: jimzouenfrance

大家能不能帮忙找一些有关SOFTX3000一些操作实例和一些问题的处理。
谢谢了


时间:  2008-8-18 19:43
作者: lily6189

已经发到您的邮箱中了,请查收,注意!共四个附件

[ 本帖最后由 lily6189 于 2008-8-18 19:47 编辑 ]
时间:  2008-8-19 08:22
作者: onlyjim

不是干交换的不知道
时间:  2008-8-20 17:53
作者: morke2001

斑竹真好人也~~~~24你6
时间:  2008-9-7 17:55
作者: jimzouenfrance

谢谢各位达人的帮忙。
本人的答辩已经顺利结束。
等回国了请各位喝上一杯。
再次感谢。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