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请问:小弟想进华为或ZTE,该从哪些方面做准备呢??望各位大人指教!!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8-10-14 11:47
作者:
binglibb
标题:
请问:小弟想进华为或ZTE,该从哪些方面做准备呢??望各位大人指教!!
RT
时间:
2008-11-1 12:20
作者:
binglibb
为什么要进行交织处理?什么是分组交织?什么是卷积交织? Post By:2008-5-30 16:13:49
为什么要进行交织处理?
大多数编码都是基于信道差错满足统计独立的特性设计的,但实际信道往往是突发错误
和随机错误并存的组合信道,在这些信道中直接使用纠随机错误码效果不好。另外,上面也
讲过,卷积码经过 Viterbi 算法后得到的译码序列的误码也具有突发性,若后面再进一步纠
错处理时,也需要能纠正这类突发误码。
交织技术是一种时间/频率扩展技术,它把信道错误的相关度减小,在交织度足够大时,
就把突发错误离散成随机错误,为正确译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说,交织不是编码,因为交织技术本身不产生冗余码元;但是如果把编码
器和交织器看成一个整体,则新构成的“交织码”具有了更好的纠错性能。
什么是分组交织?
分组交织又称矩阵交织或块交织,如图所示,编码后的码字序列被按行填入一个大小为
m× n 的矩阵,矩阵填满以后,再按列发出。同样,接收端的解交织器将接收到的信号按列
填入m× n 的矩阵,填满后再按行读出,然后送往解码器进行正常解码。这样,信道中的连
续突发错误被解交织器以m 个比特为周期进行分隔再送往解码器,如果这m 个错误比特处
于信道编码的纠错能力范围内,则达到了消除错误突发的目的。
由于矩阵交织可能将某些周期性干扰变成突发错误,所以在有些通信系统中采用了矩阵
交织的变体,称为随机交织。在随机交织中,编码序列填入矩阵的顺序由某种伪随机序列的
值决定或直接由计算机搜索产生。这种交织技术对突发参数的易变性具有相当的适应性,但
是其复杂度和设备费用也较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未命名.jpg:
分组交织示意图
什么是卷积交织?
Ramsey 和Forney 最早提出了卷积交织方案。与矩阵交织不同,卷积交织器不需要将编
码序列分组,是一种连续工作的交织器,且比矩阵交织更为有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未命名.jpg:
为什么要进行交织处理?什么是分组交织?什么是卷积交织? Post By:2008-5-30 16:13:49
为什么要进行交织处理?
大多数编码都是基于信道差错满足统计独立的特性设计的,但实际信道往往是突发错误
和随机错误并存的组合信道,在这些信道中直接使用纠随机错误码效果不好。另外,上面也
讲过,卷积码经过 Viterbi 算法后得到的译码序列的误码也具有突发性,若后面再进一步纠
错处理时,也需要能纠正这类突发误码。
交织技术是一种时间/频率扩展技术,它把信道错误的相关度减小,在交织度足够大时,
就把突发错误离散成随机错误,为正确译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说,交织不是编码,因为交织技术本身不产生冗余码元;但是如果把编码
器和交织器看成一个整体,则新构成的“交织码”具有了更好的纠错性能。
什么是分组交织?
分组交织又称矩阵交织或块交织,如图所示,编码后的码字序列被按行填入一个大小为
m× n 的矩阵,矩阵填满以后,再按列发出。同样,接收端的解交织器将接收到的信号按列
填入m× n 的矩阵,填满后再按行读出,然后送往解码器进行正常解码。这样,信道中的连
续突发错误被解交织器以m 个比特为周期进行分隔再送往解码器,如果这m 个错误比特处
于信道编码的纠错能力范围内,则达到了消除错误突发的目的。
由于矩阵交织可能将某些周期性干扰变成突发错误,所以在有些通信系统中采用了矩阵
交织的变体,称为随机交织。在随机交织中,编码序列填入矩阵的顺序由某种伪随机序列的
值决定或直接由计算机搜索产生。这种交织技术对突发参数的易变性具有相当的适应性,但
是其复杂度和设备费用也较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未命名.jpg:
分组交织示意图
什么是卷积交织?
Ramsey 和Forney 最早提出了卷积交织方案。与矩阵交织不同,卷积交织器不需要将编
码序列分组,是一种连续工作的交织器,且比矩阵交织更为有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未命名.jpg:
卷积交织示意图
如图所示,编码序列在切换开关的作用下依次进入B 个支路,周而复始。每个支路的
延迟缓存器数依次以M 的倍数增加。输出端采用同步的切换开关从B 个支路轮流取出符
号。变量B 称为交织宽度(支路),代表交织后相邻的符号在交织前的最小距离。变量M ? B
表示交织深度(延迟缓存器),是交织前相邻的符号在交织后的最小距离。将图中上下倒置,
就可以得到接收端卷积解交织器。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