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运维人员岗位培训系列丛书(数据通信—上册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9-5-14 19:22
作者: zgjnnyl     标题: 运维人员岗位培训系列丛书(数据通信—上册

1
数据网络基础知识
... 1

1.1
数据通信概述
... 1

1.1.1
数据通信网结构
... 1

1.1.2
数据通信系统组成
... 3

1.1.3
数据通信网网络技术
... 4

1.2
数据传输基本概念
... 7

1.2.1
信号与信道
... 7

1.2.2
数据传输
... 10

1.2.3
同步技术
... 14

1.2.4
编码、差错控制
... 16

1.2.5
多路复用
... 23

1.3
数据通信规程
... 27

1.3.1
OSI
参考模型
... 27

1.3.2
OSI
各层功能
... 27

1.3.3
OSI
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 29

1.3.4
物理层接口
... 30

1.3.5
链路层协议
... 36

1.3.6
网络层路由协议
... 45

1.3.7
数据通信网与OSI RM的对应关系
... 48

1.4
数据通信寻址和交换方式
... 50

1.4.1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概述
... 50

1.4.2
通信寻址
... 51

1.4.3
数据通信交换方式
... 53

2X.25分组交换网技术... 61

2.1分组交换基本原理... 61

2.1.1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 61

2.1.2分组交换原理... 62

2.2
X.25
协议
... 66

2.2.1概述... 66

2.2.2 X.25的物理层... 68

2.2.3 X.25的数据链路层... 68

2.2.4 X.25的分组层... 71

2.2.5网间互联协议X.75. 75

2.3分组交换网... 77

2.3.1分组交换网的组成... 77

2.3.2分组交换网的特点... 78

2.3.3分组交换网编号X.121. 79

2.3.4分组交换网的业务类型... 80

2.3.5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81

2.4分组交换网的结构及现状... 82

2.4.1分组交换网的基本结构... 82

2.4.2我国公用分组交换网现状... 83

3 DDN网络技术... 85

3.1 DDN基本原理... 85

3.1.1
DDN
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 85

3.1.2
DDN
网络的定义和组成
... 86

3.1.3
DDN
网络的特性
... 95

3.1.4
X.50
建议
... 95

3.1.5
X.58建议... 97

3.2 数字交叉连接系统... 99

3.2.1
数字交叉连接系统的产生
... 99

3.2.2
数字交叉连接系统的基本功能
... 101

3.2.3
数字交叉连接系统在通信网中的作用与应用
... 103

3.3 DDN提供业务及特点... 104

3.3.1
DDN
网络可提供的业务
... 104

3.3.2
DDN
网络业务服务质量标准
... 104

3.4 DDN 网络的结构及现状... 106

3.4.1
DDN
网络的组织结构
... 106

3.4.2
DDN
网络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 108

3.4.3
DDN
用户接入
... 109




时间:  2009-5-14 19:22
作者: zgjnnyl

第4章 帧中继网络技术... 113

4.1 帧中继概述... 113

4.1.1  帧中继的定义和特点... 113

4.1.2  帧中继网络技术的应用... 114

4.2 帧中继的标准和协议... 116

4.2.1  帧中继国际标准... 116

4.2.2  帧中继的协议结构... 119

4.2.3  链路层接入协议(LAPF)... 120

4.2.4  链路层核心协议... 128

4.3 帧中继的基本呼叫控制... 130

4.3.1  拥塞和拥塞控制... 130

4.3.2 带宽管理... 132

4.3.3  PVC管理... 134

4.3.4  帧中继的寻址... 138

4.3.5  UNI与NNI 139

4.4 帧中继网络控制和管理... 140

4.4.1  帧中继网络控制... 140

4.4.2  帧中继网络管理... 142

第5章 ATM网络技术... 145

5.1  ATM网络基本原理... 146

5.1.1 概述... 146

5.1.2 虚通道和虚信道... 147

5.1.3 传输通道、虚通道和虚信道的关系... 147

5.1.4  VP/VC连接... 149

5.1.5  ATM技术特点... 150

5.2  ATM协议参考模型... 151

5.2.1  ATM协议标准... 151

5.2.2 国际电信联盟(ITU)... 151

5.2.3  ATM论坛... 152

5.2.4  ATM协议模型... 153

5.2.5  B-ISDN/ATM协议模型... 153

5.2.6  ATM信元类别... 155

5.3 物理层... 156

5.3.1 物理介质子层... 156

5.3.2 传输汇聚子层... 157

5.3.3 传输帧的产生和适配... 157

5.3.4 信元率耦合... 159

5.3.5 信元差错控制(HEC)... 159

5.3.6 信元定界... 160

5.3.7 扰码... 160

5.4  ATM层协议... 161

5.4.1 ATM信元... 161

5.4.2 ATM层功能... 162

5.4.3 信元中继和复用... 162

5.4.4 固有的信头值... 162

5.4.5 虚通道和虚信道... 163

5.4.6 通用流量控制... 164

5.4.7 负载类型指示符... 165

5.4.8 信元丢失优先权... 165

5.5  ATM适配层协议... 166

5.5.1 协议模型... 166

5.5.2 AAL协议结构... 166

5.5.3 业务类型... 167

5.5.4 适配层分类... 168

5.5.5 恒定比特率实时业务适配-AAL1. 168

5.6  可变比特率实时业务适配-AAL2. 172

5.7  数据业务传送适配协议-AAL3/4. 176

5.8  高效数据业务传送适配-AAL5. 180

5.9  ATM信令... 181

5.9.1  ATM UNI信令... 181

5.9.2  信令过程概述... 182

5.9.3  ATM寻址... 183

5.9.4 连接控制消息... 184

5.9.5 点到点连接的操作过程... 185

5.9.6 临时交换机间信令IISP. 186

5.9.7  ATM PNNI信令... 187

5.9.8  PNNI概述... 187

5.9.9 寻址方式和网络前缀... 188

5.9.10  PNNI物理网络和逻辑视图... 189

5.9.11  PNNI组成单元... 190

5.9.12  PNNI数据报... 191

5.9.13 拓扑数据同步和信息传送... 193

5.9.14  PNNI信令... 193

5.10  ATM流量管理... 196

5.10.1流量控制... 196

5.10.2 拥塞控制... 198

5.11  ATM网络管理... 200

5.11.1 网络管理概述... 200

5.11.2  ATM相关的MIB. 201

5.11.3 本地管理接口ILMI 202

5.11.4  ILMI接口信息和属性... 202

5.11.5 本地管理和网络管理... 203

5.11.6  ILMI MIB. 203

5.11.7  ILMI协议... 204

5.11.8  ILMI代理... 205

5.12  ATM网络与其它网络互连技术... 205

5.12.1 帧中继互连... 205

5.12.2 概述... 206

5.12.3 会聚子层... 206

5.12.4 网络互联... 207

5.12.5 业务互联... 208

5.12.6 基于帧的用户网络接口... 210

5.12.7 局域网仿真... 211

5.12.8 IP Over ATM.. 213

5.12.9  IPOA工作原理... 214

5.12.10 协议结构... 214

5.12.11 数据封装... 215

5.12.12  ATMARP和InARP. 217

5.12.13 下一跳解析协议NHRP. 219

5.13  ATM网络组织... 221

5.13.1  ATM骨干网网络组织... 221

5.13.2 省网网络组织... 223

第6章 以太网技术... 225

6.1 以太网基本原理... 225

6.1.1  以太网综述... 225

6.1.1 IEEE 802工作组... 226

6.2  802.3协议原理... 227

6.2.1  802.3标准简介... 227

6.2.2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 227

6.2.3  MAC帧... 229

6.2.4  Ethernet网卡的结构及传输原理... 231

6.2.5  802.3的电缆... 233

6.2.6  网卡与传输媒体的连接... 234

6.2.7  交换式802.3局域网... 235

6.4  802.1q原理... 236

6.4.1 802.1q的基本概念... 236

6.4.2  802.1q的工作原理... 239

6.4.3  PVLAN技术... 243

6.4.4  QINQ技术... 244

6.4.5  QinQ对其它特性的影响... 247

6.5  802.1p原理... 247

6.5.1  802.1p的基本概念... 247

6.5.2  GARP协议的工作原理... 248

6.6 生成树原理... 250

6.6.1 生成树(STP)的基本概念... 250

6.6.2 STP计算步骤... 251

6.6.3 bpdu 传输机制... 251

6.6.4  STP重构... 252

6.6.5  STP拓扑变化公告... 252

6.6.6 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 252

6.6.7 多生成树协议(MSTP)... 255

6.6.8 与传统生成树的互操作性... 256

6.8 三层交换原理... 257

6.8.1 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 257

6.8.2 第三层交换技术的体系结构... 257

6.8.3 第三层交换技术的演变... 258

6.9 链路层冗余备份... 259

6.9.1 VRRP协议:实现高可靠性冗余备份... 259

6.9.2 VRRP引入到交换网... 259
时间:  2009-5-14 19:22
作者: zgjnnyl

第7章 TCP/IP协议原理... 263

7.1  TCP/IP概述... 263

7.1.1 TCP/IP 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63

7.1.2 TCP/IP协议体系... 265

7.1.3 TCP/IP常用概念介绍... 266

7.2  IP协议及IP地址... 270

7.2.1 IP协议简介... 270

7.2.2 IP地址及子网... 270

7.2.3 IP数据包报文结构... 274

7.2.4 IP数据包选路... 276

7.2.5 IP分片及重组... 277

7.2.6 IP层协议实例... 279

以PING程序为例... 283

7.3  TCP 协议... 286

7.3.1 TCP协议的特点... 286

7.3.2 TCP报文结构... 287

7.3.3 TCP的流量控制... 289

7.3.4 TCP的建链过程... 290

7.3.5实例分析... 292

7.4 UDP协议... 298

7.4.1 UDP协议介绍... 298

7.4.2 UDP报文结构... 299

7.4.3实例分析... 301

第8章 IP网络路由... 303

8.1 IP网络路由协议基础... 304

8.1.1 路由选择基础知识... 304

8.1.2 IP寻址方案... 306

8.1.3 策略路由... 312

8.1.4路由选择协议... 313

8.1.5路由表分析... 319

8.1.6 路由的聚合... 320

8.2  RIP协议原理... 326

8.2.1 RIP概述... 326

8.2.2 RIP消息格式... 328

8.2.3 RIPv1和RIPv2的比较... 329

8.2.4 RIP路由选择... 332

8.2.5 配置RIPv2. 337

8.3 OSPF协议原理... 340

8.3.1 OSPF概述... 340

8.3.2 OSPF的特点... 341

8.3.3 OSPF路由协议包... 342

8.3.4 OSPF工作原理... 344

8.3.5 单区域内的OSPF. 355

8.3.6 互联多区域OSPF. 360

8.3.7配置OSPF. 368

8.4  IS-IS协议原理... 379

8.4.1 IS-IS概述... 379

8.4.2 ISO网络层编址... 384

8.4.3 IS-IS的PDU格式... 389

8.4.4 IS-IS路由基础... 394

8.4.5 配置集成IS-IS. 408

8.5 BGP路由协议基础... 411

8.5.1 域间选路基础... 411

8.5.2 BGP协议原理及特性... 416

8.5.3 BGP协议主要属性... 427

8.5.4 BGP选路决策和路由聚合... 437

8.5.5 BGP对域内路由选择控制... 454

8.5.6大规模自治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467

8.5.7 BGP案例... 496
时间:  2009-5-14 19:23
作者: zgjnnyl

第1章  数据网络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
(适用于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人员)
        掌握数据通信网基本结构和数据通信系统组成
        了解数据传输的基本概念
        熟悉信号和信道的基本概念
        掌握数据传输的方式、形式和介质
        掌握数据编码技术和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技术
        掌握多路复用的基本概念
        掌握OSI参考模型的定义和每层功能
        熟悉数据通信中的寻址方式
        掌握数据通信交换方式以及各种交换方式的特点及对比


1.1  数据通信概述
1.1.1  数据通信网结构
拓扑结构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网络可根据需要连成多种拓扑结构,典型的拓扑结构有6种,如图1-1所示。从拓扑结构来看,网络内部的主机、终端、交换机都可以称为节点。





      











图1-1 网络拓扑结构
总线结构通常采用广播式信道,即网上的一个节点(主机)发信时,其它节点均能接收总线上的信息,如图1-1(a)所示。
环型结构采用点到点通信,即一个网络节点将信号沿一定方向传送到下一个网络节点在环内依次高速传输,如图1-1(b)所示。为了可靠运行,也常使用双环结构。
如图1-1(c)所示,星型结构中有一中心节点,执行数据交换网络控制功能。这种结构易于实现故障隔离和定位,但它存在瓶颈问题,一旦中心节点出现故障,将导致网络失效。因此为了增强网络可靠性,应采用容错系统,设立热备用中心节点。
树型结构的连接方法象树一样从顶部开始向下逐步分层分叉,有时也称其为层型结构,如图1-1 (d)所示。这种结构中执行网络控制功能的节点常处于树的顶点,在树枝上很容易增加节点,扩大网络,但同样存在瓶颈问题。
网状结构的特点是节点的用户数据可以选择多条路由通过网络,网络的可靠性高,但网络结构、协议复杂,如图1-1(e)所示。目前大多数复杂交换网都采用这种结构。当网络节点为交换中心时,常将交换中心互连成全连通网,如图1-1(f)所示。
1.1.2  数据通信系统组成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它传送数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交换数据,更主要是为了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可以说它是将快速传输数据的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加工及存储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给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数据通信系统是通过数据电路将分布在远地的数据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系统。比较典型的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数据终端设备、数据电路、计算机系统三部分组成,如图1-2所示。
1.数据终端设备


图1-2数据通信系统组成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称为数据终端设备(简称DTE)。DTE可能是大、中、小型计算机、PC机,也可能是一台只接收数据的打印机,所以说DTE属于用户范畴,其种类繁多,功能差别较大。从计算机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的观点来看,终端是输入/输出的工具;从数据通信网络的观点来看,计算机和终端都称为网络的数据终端设备,简称终端。
在图1-2的数据终端组成中,输入/输出设备很好理解,值得一提的是通信控制器。由于数据通信是计算机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与终端间的通信,为了有效而可靠地进行通信,通信双方必须按一定的规程进行,如收发双方的同步、差错控制、传输链路的建立、维待和拆除及数据流量控制等,所以必须设置通信控制器来完成这些功能,对应于软件部分就是通信协议,这也是数据通信与传统电话通信的主要区别。
另外数据终端的类型有很多种,有简单终端和智能终端、同步终端和异步终端、本地终端和远程终端等,需要解释的是同步终端和异步终端。同步终端是以帧同步方式(如X.25、HDLC等)和字符同步方式工作的终端;异步终端是起止式终端,在每个字符的首尾加“起”和“止”比特,以实现收发双方的同步,字符和字符之间的间隙时间可以任意长,因此称为异步。
时间:  2009-5-14 19:24
作者: zgjnnyl

2.数据通信设备
用来连接DTE与数据通信网络的设备称为数据通信设备(DCE),可见该设备为用户设备提供入网的连接点。
DCE的功能就是完成数据信号的变换。因为传输信道可能是模拟的,也可能是数字的,DTE发出的数据信号不适合信道传输,所以要把数据信号变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利用模拟信道传输,要进行“数字→模拟”变换,方法就是调制,而接收端要进行反变换,即“模拟→数字”变换,这就是解调,实现调制与解调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MODEM)。因此调制解调器就是模拟信道的数据通信设备。利用数字信道传输信号时不需调制解调器,但DTE发出的数据信号也要经过某些变换才能有效而可靠地传输,对应的DCE即数据服务单元(DSU),其功能是码型和电平的变换,信道特性的均衡,同步时钟信号的形成,控制接续的建立、保持和拆断(指交换连接情况),维护测试等。
3.数据电路和数据链路
数据电路指的是在线路或信道上加信号变换设备之后形成的二进制比特流通路,它由传输信道及其两端的数据通信设备(DCE)组成。
数据链路是在数据电路已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交换“握手”信号,使双方确认后方可开始传输数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终端装置与互连线路的组合体。所谓“握手”信号是指通信双方建立同步联系、使双方设备处于正确收发状态、通信双方相互核对地址等。如图1-2所示,加了通信控制器以后的数据电路称为数据链路。可见数据链路包括物理链路和实现链路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只有建立了数据链路之后,双方DTE才可真正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
特别注意,在数据通信网中,它仅仅操作于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因此从一个DTE到另一个DTE之间的连接可以操作多段数据链路。
1.1.3  数据通信网网络技术
数据通信网就是数据通信系统的扩充,或者说就是若干个数据通信系统的归并和互联。数据通信网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信子网,第二部分是本地网。通信子网具备传输和交换功能,在原有网的传输链路上加装了专用设备,从而构成了专门处理数据信息的数据通信网;本地网是由一些数据通信专用设备、以及这些专用设备与各类通信网的专用接口组成。
数据通信网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网络技术有以下各类型的网络:
1.数据通信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采用分组交换方式,构成分组交换网。在分组交换网中,一个分组从发送站传送到接收站的整个传输控制,不仅涉及到该分组在网络内所经过的每个节点交换机之间的通信协议,还涉及到发送站、接收站与所连接的节点交换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门ITU-T为分组交换网制定了一系列通信协议,世界上绝大多数分组交换网都用这些标准。其中最著名的标准是X.25协议,它在推动分组交换网的发展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人把分组交换网简称X.25网。X.25建议是作为公用数据网的用户-网络接口协议提出的,它的全称是“公用数据网络中通过专用电路连接的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之间的接口”。
2.帧中继(Frame Relay)是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它是在通信环境改善和用户对高速传输技术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帧中继仅完成OSI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层的功能,将流量控制、纠错等留给智能终端去完成,大大简化了节点机之间的协议。同时,帧中继还需采用虚电路技术,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因而帧中继具有吞吐量高、时延低,适合突发性业务等特点。帧中继技术主要应用在广域网(WAN)中,其支持多种数据型业务(如局域网互连、远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文件传送、图象查询、图象监视和会议电视等)
3.数字数据网(DDN)是采用数字信道来传输数据信息的数据传输网。数字信道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
DDN一般用于向用户提供专用的数字数据传输信道,或提供将用户接入公用数据交换网的接入信道,也可以以为公用数据交换网提供交换节点间用的数据传输信道。DDN一般不包括交换功能,只采用简单的交叉连接复用装置。如果引入交换功能,就成了数字数据交换网。
DDN是利用数字信道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图象信号的半永久连接电路的传输网络。半永久连接是指DDN所提供的信道是非交换性的,用户之间的通信通常是固定。一旦用户提出改变的申请,由网络管理人员,或在网络允许的情况下由用户自己对传输速率、传输数据的目的地以及与传输路由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不是经常性的,所以称为半永久性交叉连接或半固定交叉连接。它克服了数据通信专用链路永久连接的不灵活性,以及X.25建议为核心的分组交换网络的处理书牍慢、传输时延大等缺点。
4.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异步转移模式的英文缩写。这里,“转移模式”是指网络中所采用的复用、交换、传输技术,即信息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所用的传递方式。“异步”是指ATM统计复用的性质。所以,ATM就是一种在网络中以信元为单位进行统计复用和交换、传输的技术。
信元实际上就是具有固定长度的分组,信元长度为53个字节,其中5个字节是信头,48个字节是信息段,或称净荷。信头包含表示信元去向的逻辑地址、优先等级等控制信息。信息段装载来自不同用户、不同业务的信息。任何业务的信息都经过切割封装成统一格式信元。
ATM采用异步时分复方式(即统计复用)。异步时分复用使ATM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任何业务都按实际信息量来占用资源,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了提高处理速度、保证质量、降低时延和信元丢失率,ATM以面向连接的方式工作。在ATM网络的节点上完成的只是虚电路的交换。为了简化网络的控制,ATM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交给终端去做,不需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因此,ATM兼顾了分组交换方式统计复用、灵活高效和电路交换方式传输时延小、实时性好的优点。
时间:  2009-5-14 19:24
作者: zgjnnyl

5.IP网是基于IP协议组建的网络。这种网络支持的各种应用业务,统称为IP业务,而实现这些业务的技术,即为IP技术。IP网通常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1)局域网由Local Area Network(LAN)翻译而来,顾名思义局域网就是局部区域的网络,一般来讲局域网的物理覆盖范围比较小。早期的局域网主要是把一个办公室或者一个办公楼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后来发展到校园网,连接数十幢大楼,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常见的局域网主要有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网络等,其中后面两种网络正在逐步减少,尤其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局域网都是以太网。局域网的有关标准基本上都是IEEE制定的,1980年2月IEEE指定了一系列的有关局域网的标准,称为802.x系列标准。
(2)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k)可以看成是扩大了的局域网,城域网的地理范围比局域网大,可跨越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也可以看成是城市间骨干网向用户的延伸。IP城域网的网络结构通常分为三层: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核心层网络完成高速数据转发的功能。汇聚层网络节点则主要实现扩展核心层设备的端口密度和端口种类,扩大核心层节点的业务覆盖范围,汇聚接入节点,解决接入节点到核心节点间光纤资源紧张问题,实现接入用户的可管理性等功能。接入层网络节点主要是将不同地理分布的用户快速有效地接入骨干。
(3)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是在一个广泛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IP通信网络。广泛的范围是指地理范围而言,可以超越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及于全球。因此对通信的要求高、复杂性也高。
时间:  2009-5-14 19:25
作者: zgjnnyl

1.2  数据传输基本概念
1.2.1  信号与信道
1.信号(Signal)
信号:数据的物理量编码(通常为电编码),数据以信号的形式传播。
电信号又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1)模拟信号
信号波形模拟着信息的变化,如图1-3,所示的信号称为模拟信号,其特点是幅度连续(连续的含义是某一取值范围内可以取无限多个值)。











模拟信号是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电磁波,利用电磁波的描述参数(如幅度、频率或相位等)来表示要传输的数据,它的取值可以是无限多个。
(2)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信号,通过电压脉冲表示要传输的数据,它的取值是有限的。如图1-4。









(3)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的表示
  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都可以用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来表示,因而无论信源产生的是模拟数据还是数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都可以用适合于信道传输的某种信号形式来传输。
  a、模拟数据可以用模拟信号来表示。模拟数据是时间的函数,并占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即频带。这种数据可以直接用占有相同频带的电信号,即对应的模拟信号来表示。模拟电话通信是它的一个应用模型。
  b、数字数据可以用模拟信号来表示。如Modem可以把数字数据调制成模拟信号;也可以把模拟信号解调成数字数据。用Modem拨号上网是它的一个应用模型。
  c、模拟数据也可以用数字信号来表示。对于声音数据来说,完成模拟数据和数字信号转换功能的设施是编码解码器CODEC。它将直接表示声音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转换成二进制流近似表示的数字信号;而在线路另一端的CODEC,则将二进制流码恢复成原来的模拟数据。数字电话通信是它的一个应用模型。
  d、数字数据可以用数字信号来表示。数字数据可直接用二进制数字脉冲信号来表示,但为了改善其传播特性,一般先要对二进制数据进行编码。数字数据专线网DDN网络通信是它的一个应用模型。
(4)调制、解调
在模拟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时,调制解调器是不可缺少的。
所谓调制,是一种波形变换过程,利用原始信息改变某种基本电波(称为载波)的某一个参数。调制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对原始信息实行频谱搬移;二是形成一种最有利于传输和恢复原始信息的信号波形。
调制解调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在发送端将计算机中的数字信号转换成能在电话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
        在接收端将从电话线路上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






最常用的调制方式有三种,即幅度调制,相位调制和频率调制。调制后的信号称为已调信号。在数据通信中,调制与解调的具体任务是根据信息速率和信道特性而定的,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a、基带波形形成,就是原始信息代码波形通过基带波形形成网络之后,形成一种最有利于码元识别的波形。理想的波形是各码元之间互不影响(即无码间干扰)的波形。
    b、信道波形形成,是通过调制器,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把基带波形形成网络所形成的波形变换成适合于在给定信道中传输的波形。
    c、载波同步和码元同步,就是接收端通过解调器恢复原基带信号时,要正确解调必须有一个与发送载波同频,同相的相干载波,接收机提取和恢复这样的载波,要求载波同步。
另外,在数据通信中解决载波同步只能恢复出基带波形,还必须通过取样判决才能恢复原始信息代码。而要正确地取样判决,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位定时(位同步)信号,这就是码元同步要解决的问题。
时间:  2009-5-14 19:25
作者: zgjnnyl

2.信道
信道(Channel)指信号的传输通道,包括通信设备(如集线器、路由器等)和传输介质(如同轴电缆、光纤等)。
信道按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信道或无线信道;按传输信号类型,可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按使用权限,可分为专用信道和公用信道等。
(1)信道最大数据传输率
奈奎斯特公式:用于理想低通信道。奈奎斯特公式为估算已知带宽信道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提供了依据 C = 2W×log2 M
  C = 数据传输率,单位bit/s
  W = 带宽,单位Hz
    M = 信号编码级数
非理想信道
实际的信道上存在损耗、延迟、噪声。损耗引起信号强度减弱,导致信噪比S/N降低。延迟会使接收端的信号产生畸变。噪声会破坏信号,产生误码。持续时间0.01s的干扰会破坏约560个比特(56Kbit/s)
香农公式:有限带宽高斯噪声干扰信道。C = W log2 (1+S/N)。其中S/N代表信噪比。
  例:信道带宽W=3.1KHz,S/N=2000,则
  C = 3100*log2(1+2000) ≈ 34Kbit/s
  即该信道上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不会大于34Kbit/s
(2)奈奎斯特公式和香农公式的比较
  (1)C = 2W log2M
  数据传输率C随信号编码级数增加而增加。
  (2)C = W log2(1+S/N)
无论采样频率多高,信号编码分多少级,此公式给出了信道能达到的最高传输速率。
原因:噪声的存在将使编码级数不可能无限增加。
1.2.2  数据传输
1.传输形式
数据传输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1)基带传输
基带传输是按照数字信号原有的波形(以脉冲形式)在信道上直接传输,它要求信道具有较宽的通频带。基带传输不需要调制、解调,设备花费少,适用于较小范围的数据传输。
基带传输时,通常对数字信号进行一定的编码,数据编码常用三种方法:非归零码NRZ、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动曼彻斯特编码。后两种编码不含直流分量,包含时钟脉冲,便于双方自同步,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频带传输
频带传输是一种采用调制、解调技术的传输形式。在发送端,采用调制手段,对数字信号进行某种变换,将代表数据的二进制“1”和“0”,变换成具有一定频带范围的模拟信号,以适应在模拟信道上传输;在接收端,通过解调手段进行相反变换,把模拟的调制信号复原为“1”或“0”。常用的调制方法有:频率调制、振幅调制和相位调制。
具有调制、解调功能的装置称为调制解调器,即Modem。
频带传输较复杂,传送距离较远,若通过市话系统配备Modem,则传送距离可不受限制。PLC网一般范围有限,故PLC网多采用基带传输。
时间:  2009-5-14 19:25
作者: zgjnnyl

2.传输方式
数据传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方式(Simplex, Half Duplex & Full Duplex),如图1-6所示。



















单工数据传输指的是两个数据站之间只能沿一个指定的方向进行数据传输。在图1-6 (a)中,数据由A站传到B站,而B站至A站只传送联络信号。前者称正向信道,后者称反向信道。一般正向信道传输速率较高,反向信道传输速率较低,其速率不超过75b/s。此种方式适用于数据收集系统,如气象数据的收集、电话费的集中计算等。因为在这种数据收集系统中,大量数据只需要从一端到另一端,另外需要少量联络信号通过反向信道传输。
半双工数据传输是两个数据之间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数据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该方式要求A站、B站两端都有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如图1-6(b)所示。若想改变信息的传输方向,需要由开关Kl和K2进行切换。问讯、检索、科学计算等数据通信系统运用半双工数据传输。
全双工数据传输是在两个数据站之间,可以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全双工通信效率高,但组成系统的造价高,适用于计算机之间高速数据通信系统。通常四线线路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二线线路实现单工或半双工数据传输。在采用频分法、时间压缩法、回波抵消技术时,二线线路也可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
(2)并行与串行方式
根据一次传输数位的多少可将基带传输分为并行(Parallel)方式和串行(Serial)方式,前者是通过一组传输线多位同时传输数字数据,后者是通过一对传输线逐位传输数字代码。通常,计算机内部以及计算机与并行打印机之间采用并行方式,而传输距离较远的数字通信系统多采用串行方式。
并行传输方式要求并行的各条线路同步,因此需要传输定时和控制信号,而并行的各路信号在经过转发与放大处理时,将引起不同的延迟与畸变,故较难实现并行同步。若采用更复杂的技术、设备与线路,其成本会显著上升。故在远距离数字通信中一般不使用并行方式。 串行通信双方常以数据帧为单位传输信息,但由于串行方式只能逐位传输数据,因此,在发送方需要进行信号的并/串转换,而接收方则需要进行信号的串/并转换。
(3)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方式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均存在基本同步问题:一般采用字符同步或帧同步信号来识别传输字符信号或数据帧信号的开始和结束。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发送器或接收器之一是否向对方发送时钟同步信号。
异步传输(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以字符为单位传输数据,采用位形式的字符同步信号,发送器和接收器具有相互独立的时钟(频率相差不能太多),并且两者中任一方都不向对方提供时钟同步信号。异步传输的发送器与接收器双方在数据可以传送之前不需要协调:发送器可以在任何时刻发送数据,而接收器必须随时都处于准备接收数据的状态。计算机主机与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一般采用异步传输方式,如键盘、典型的RS-232串口(用于计算机与调制解调器或ASCII码终端设备之间):发送方可以在任何时刻发送一个字符(由一个开始位引导,然后连续发完该字符的各位,后跟一个位长以上的哑位)。
同步传输(Synchronous Transmission)以数据帧为单位传输数据,可采用字符形式或位组合形式的帧同步信号(后者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高),由发送器或接收器提供专用于同步的时钟信号。在短距离的高速传输中,该时钟信号可由专门的时钟线路传输;计算机网络采用同步传输方式时,常将时钟同步信号植入数据信号帧中,以实现接收器与发送器的时钟同步。
时间:  2009-5-14 19:26
作者: zgjnnyl

3.传输介质
(1)铜线。
铜线(Copper Wire)由于具有较低的电阻率、价廉和容易安装等优点因而成为最早用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介质,它以介质中传输的电流作为数据信号的载体。为了尽可能减小铜线所传输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涉(Interference),我们使用两种基本的铜线类型:双绞线和同轴电缆。
a、双绞线。
双绞线(Twisted Pair)是把两条互相绝缘的铜导线纽绞起来组成一条通信线路,它既可减小流过电流所辐射的能量,也可防止来自其他通信线路上信号的干涉。双绞线分屏蔽(Foiled Twisted Pair,简称FTP)和非屏蔽(Unshielded Twisted Pair,简称UTP)两种。双绞线的线路损耗较大,传输速率低,但价格便宜,容易安装,常用于对通信速率要求不高的网络连接中。
b、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由一对同轴导线组成。同轴电缆频带宽,损耗小,具有比双绞线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好的传输性能。按特性阻抗值不同,同轴电缆可分为基带(用于传输单路信号)和宽带(用于同时传输多路信号)两种。同轴电缆是目前LAN局域网与有线电视网中普遍采用的比较理想的传输介质。
(2)玻璃纤维。
目前,在计算机网络中十分流行使用易弯曲的石英玻璃纤维来作为传输介质,它以介质中传输的光波(光脉冲信号)作为信息载体,因此我们又将之称为光导纤维,简称光纤(Optical Fiber)或光缆(Optical Cable)。
光缆由能传导光波的石英玻璃纤维(纤芯),外加包层(硅橡胶)和保护层构成。在光缆一头的发射器使用LED光发射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或激光(Laser)来发射光脉冲,在光缆另一头的接收器使用光敏半导体管探测光脉冲。
1.2.3  同步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时钟和同步一直是确保语音和数据连接可靠和无差错的一项关键设计因素。随着当前网络向基于分组的架构转移,时钟要求正在发生变化,实现标准网络时钟和同步更加复杂。
为了防止数据传输丢失,需要对一条电路交换电信网络上的所有节点进行同步, 以确保发送和接收节点以同样的速率对数据进行采样。这是通过一种所谓的主从时钟关系实现的,其中所有网络节点(时钟从节点)都同步到一个具有高精度自由运行时钟的节点(时钟主节点)上。该自由运行时钟称为主参考时钟(PRC)或主参考源(PRS),其精度必须为1E(-11)或以上。这样的精度只能通过铯(原子)时钟或铯时钟控制的无线电信号来产生,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和远程导航系统版本C(LORAN-C)。
为获得通信的可靠性,希望全球电信网络全部同步到一个单一的PRC/PRS的愿望是不现实的。实际网络采用一种扁平时钟分布结构,包含许多独立运行的PRC/PRS。每个电信提供商一般都有自己PRC/PRS,这意味着全球性电信网络是由一些同步的“孤岛”通过一些准同步链路链接而成的。 运行两种不同PRC/PRS时钟的两个网络孤岛之间仍会发生数据丢失(也称为缓冲滑动),但由于两个原子时钟之间的频率差异很小,因此这种情况很少发生。还有一些其他缺陷会影响电路交换网络的数据传输,最重要的就是抖动(jitter)和漂移(wander),抖动和漂移被定义为数字信号的重要时刻在时间上偏离其理想位置的短期变动和长期变动。电路交换网络中的所有接收机都含有弹性存储缓冲区,以补偿抖动和漂移。该缓冲区的大小应大于网络中的最大抖动和漂移。由于分组抖动可能会比电路交换网络中的抖动和漂移大几个数量级,分组网络中用于补偿的抖动缓冲区比电路交换网络中的抖动缓冲区要大得多。
数据同步目的是使接收端与发送端在时间基准上一致 (包括开始时间、位边界、重复频率等)。有二种常用同步方式:位同步和群同步。
1.位同步
目的是使接收端接收的每一位信息都与发送端保持同步,
位同步又称同步传输,它是使接收端对每一位数据都要和发送端保持同步。实现位同步的方法可分为外同步法和自同步法两种。
(1)外同步——发送端发送数据时同时发送同步时钟信号,接收方用同步信号来锁定自己的时钟脉冲频率。在外同步法中,接收端的同步信号事先由发送端送来,而不是自己产生也不是从信号中提取出来。即在发送数据之前,发送端先向接收端发出一串同步时钟脉冲,接收端按照这一时钟脉冲频率和时序锁定接收端的接收频率,以便在接收数据的过程中始终与发送端保持同步。
(2)自同步——通过特殊编码(如曼彻斯特编码),这些数据编码信号包含了同步信号,接收方从中提取同步信号来锁定自己的时钟脉冲频率。自同步法是指能从数据信号波形中提取同步信号的方法。典型例子就是著名的曼彻斯特编码。
下面简要介绍曼彻斯特编码。
把数字数据转换成某种数字脉冲信号常见的有两类:不归零码和曼彻斯特编码。
不归零码(NRZ,Non-Return to Zero)二进制数字0、1分别用两种电平来表示,常常用-5V表示1,+5V表示0。缺点:存在直流分量,传输中不能使用变压器;不具备自同步机制,传输时必须使用外同步。
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Code)用电压的变化表示0和1,规定在每个码元的中间发生跳变:高→低的跳变代表0,低→高的跳变代表1。每个码元中间都要发生跳变,接收端可将此变化提取出来作为同步信号。这种编码也称为自同步码(Self-Synchronizing Code)。缺点:需要双倍的传输带宽(即信号速率是数据速率的2倍)。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Differential ~)每个码元的中间仍要发生跳变,用码元开始处有无跳变来表示0和1 ,有跳变代表0,无跳变代表1。
图1-7表示三种码对应的波形。
两种曼彻斯特编码是将时钟和数据包含在数据流中,在传输代码信息的同时,也将时钟同步信号一起传输到对方,每位编码中有一跳变,不存在直流分量,因此具有自同步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扰性能。但每一个码元都被调成两个电平,所以数据传输速率只有调制速率的1/2。
时间:  2009-5-14 19:26
作者: zgjnnyl

2.群同步
  在数据通信中,群同步又称异步传输。是指传输的信息被分成若干“群”。数据传输过程中,字符可顺序出现在比特流中,字符间的间隔时间是任意的,但字符内各个比特用固定的时钟频率传输。字符间的异步定时与字符内各个比特间的同步定时,是群同步即异步传输的特征。
  群同步是靠起始和停止位来实现字符定界及字符内比特同步的。起始位指示字符的开始,并启动接收端对字符中比特的同步;而停止位则是作为字符间的间隔位设置的,没有停止位,下一字符的起始位下降沿便可能丢失。
  群同步传输每个字符由四部组成:如图1-8
                 a、1位起始位,以逻辑"0"表示;
                 b、5~8位数据位,即要传输的字符内容;
                 c、1位奇偶校验位,用于检错;
                 d、1~2位停止位,以逻辑"1"表示,用作字符间的间隔。

图1-8 群同步的字符格式
1.2.4  编码、差错控制
1.编码
(1)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为了利用廉价的公共电话交换网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远程通信,必须将发送端的数字信号变换成能够在公共电话网上传输的音频信号,经传输后再在接收端将音频信号逆变换成对应的数字信号。实现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互换的设备称作调制解调器(Modem)。 如图1-9





图1-9 远程系统中的调制解调器

模拟信号传输的基础是载波,载波具有三大要素:幅度、频率和相位,数字数据可以针对载波的不同要素或它们的组合进行调制。
数字调制有三种基本形式: 移幅键控法ASK、移频键控法FSK、移相键控法PSK。
基本原理:用数字信号对载波的不同参量进行调制。
  载波 S(t) = Acos(ωt+ψ)
S(t)的参量包括: 幅度A、频率ω、初相位ψ,调制就是要使A、ω或ψ随数字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ASK:用载波的两个不同振幅表示0和1。
FSK:用载波的两个不同频率表示0和1。
PSK:用载波的起始相位的变化表示0 和1。
在ASK方式下,用载波的两种不同幅度来表示二进制的两种状态。ASK方式容易受增益变化的影响,是一种低效的调制技术。在电话线路上,通常只能达到1200bps的速率。
在FSK方式下,用载波频率附近的两种不同频率来表示二进制的两种状态。在电话线路上,使用FSK可以实现全双工操作,通常可达到1200bps的速率。
在PSK方式下,用载波信号相位移动来表示数据。PSK可以使用二相或多于二相的相移,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对传输速率起到加倍的作用。
由PSK和ASK结合的相位幅度调制PAM,是解决相移数已达到上限但还要提高传输速率的有效方法。
三种调制方式对应同一数据的波形图如图1-10。







(2)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数字信号可以直接采用基带传输。基带传输就是在线路中直接传送数字信号的电脉冲,它是一种最简单的传输方式,近距离通信的局域网都采用基带传输。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表示
对于传输数字信号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同的电压电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即数字信号由矩形脉冲组成。 如图1-11等多种脉冲信号。

a)单极性脉冲

b)双极性脉冲

c)单极性归零脉冲

d)双极性归零脉冲

e)交替双极性归零脉冲
图1-11  基脉冲编码方案
归零码和不归零码、单极性码和双极性码的特点
  不归零码在传输中难以确定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需要用某种方法使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进行定时或同步;归零码的脉冲较窄,根据脉冲宽度与传输频带宽度成反比的关系,因而归零码在信道上占用的频带较宽。
  单极性码会积累直流分量,这样就不能使变压器在数据通信设备和所处环境之间提供良好绝缘的交流耦合,直流分量还会损坏连接点的表面电镀层;双极性码的直流分量大大减少,这对数据传输是很有利的。
时间:  2009-5-14 19:27
作者: zgjnnyl

(3)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a、脉码调制PCM。
脉码调制是以采样定理为基础,对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采样,利用≥有效信号最高频率或其带宽2倍的采样频率,通过低通滤波器从这些采样中重新构造出原始信号。
采样定理表达公式:
     Fs(=1/Ts)≥2Fmax或Fs≥2Bs
式中 Ts为采样周期
Fs为采样频率
Fmax为原始信号的最高频率
Bs(=Fmax-Fmin)为原始信号的带宽
b、模拟信号数字化的三步骤。图1-12表示了这三步的过程。
        采样,以采样频率Fs把模拟信号的值采出;
        量化,使连续模拟信号变为时间轴上的离散值;
        编码,将离散值变成一定位数的二进制数码。   





图1-12  脉码调制(PCM)原理
2.差错控制
(1)差错类型
数据通信要求信息传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即要求误码率足够低。然而,数据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差错,即出现误码。例如在干线载波信道上采用一般的调制方法传输中速(1200波特~2400波特)数据信号,其误码率在10-4~10-5数量级,它不能满足传输数据的需要。造成误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信道不理想造成的符号间的干扰;二是噪声对信号的干扰。由于前者常可以通过均衡办法予与改善以至消除,因此,常把信号噪声作为造成传输差错的主要原因。所谓差错控制就是针对这一原因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差错控制在数据通信过程中能发现或纠正差错,把差错限制在尽可能小的允许范围内的技术和方法。
信号在物理信道中传输时,线路本身电器特性造成的随机噪声、信号幅度的衰减、频率和相位的畸变、电器信号在线路上产生反射造成的回音效应、相邻线路间的串扰以及各种外界因素(如大气中的闪电、开关的跳火、外界强电流磁场的变化、电源的波动等)都会造成信号的失真。在数据通信中,将会使接受端收到的二进制数位和发送端实际发送的二进制数位不一致,从而造成由"0"变成"1"或由"1"变成"0"的差错。
差错控制的根本措施是采用抗干扰编码,或称旧错编码。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信息序列做某种变换,使原来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关的信息码元变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定规律的数据序列,从而在接收端能够根据这种规律性检查(检错)或进而纠正(纠错)码元在新到传输中所造成的差错。采用不同的变换方法也就构成不同的纠错编码。
危害数据传输的噪声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随机噪声。它包括热噪声、散弹噪声以及传输媒介引起的噪声等等;另一类是脉冲噪声。着这种噪声是指在长时间“安静”之后出现的突发噪声,这种噪声包括雷电、开关引起的瞬态变化以及机电交换机的拨号脉冲等等。
噪声的类型不同,引起的差错类型也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差错:
a、随机差错
差错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存在这种差错的信道是无记忆信道,如卫星信道。
b、突发差错
指成串出现的错码。错码与错码之间有相关性,一个差错往往会影响后面一串字。例如短波和散射信道所产生的差错。
突发错误的影响一般用“突发长度”来表示。为了说明突发长度,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错误图样。例如,发送序列为S,接收序列为R,用E表示错误图样。
                                S:        1        1        1        1        1        1        1        1        1        1
(模2)                ⊕        R:        1        0        0        1        0        0        1        1        1        1
                                E:        0        1        1        0        1        1        0        0        0        0
在错误图样E中,“0”表示在传输中未发生错误,“1”表示在传输中发生了错误,表示是错误的码元。如果已知错误图样,就可确定差错类型。一般地说,错误比较集中(“1”的密度大)的叫做突发差错;错误比较分散的叫做随机差错。为了便于划分突发差错与随机差错的界限,又定义了错误密度。微微错误密度就是第一个错码至最后一个错码之间的错误码元与总码元数之比。例如上例中错误密度为4/5。如果错误密度大于4/5算作一个突发错误(突发长度为5)则当错误密度小于4/5时就认为是随机错误。
在差错控制技术中,编码的设计与差错控制方式的选择都与差错类型有关,因此要根据错误的性质设计编码方案和选择适宜的控制方式。当然,实际上两种错误在信道也可能并存。那就要结合实际作出设计和选择。
(2)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a、前向纠错
前向纠错又称自动纠错(简称FEC方式)。这种方式是:发送端的编码器将输入的信息序列变换成能够纠正错误的码,接收端的译码器根据编码规律校验出错码及其位置并自动纠正。该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实时性好;不需要反向新到。主要缺点是插入的监督码较多,传输效率低,译码设备复杂。
b、检错重发
检错重发又称自动反馈重发(简称ARQ方式)。其方法是:发送端采用某种能够检查出错误的码,在接收端根据编码规律校验有无码错,并把硝烟结果通过反向信道反馈到发送端,如有错码就反馈重发信号,于是发送端重发,如无错码就反馈继续发送信号。入重发后仍有错码,则再次重发,直至检不出错码为止。
图1-13给出了一个实用的自动反馈重发系统的框图。







                                                                     

图中发送终端输出7.5单位的码组(国际2号码,每码组除有5单位的信息码外还有1单位的“起动”信号和1.5单位的“停止”信号),在编码器中先分别去掉各码组中的“起动”和“停止”信号,然后按每个码组都包含三位“1”四位“0”的规律各插入2位监督码构成7单位码组。接收端的译码器根据三“1”四“0”的规律对各码组逐个进行校验。如不符合这一规律表明码组中有错。译码器将校验结果以“有错”或“无错”信号控制指令发生器。此后,指令发生器一方面通过反向信道控制发送端的重发控制器,使其控制缓冲存储器重发,并控制数据终端暂停发送数据;另一方面,控制本端的输出缓存器删除有错误的码组。译码器校验结果如无错,则用无错信号控制发送端的缓冲存储器将该码组删除,并使数据终端发送下一个码组;另一方面控制本端输出缓存器将码组送入接收数据终端。
自动反馈重发方式的优点是:检错码构造简单,插入的监督码不多,设备不太复杂。其缺点是实时性差,必须有反向信道。
c、反馈校验
反馈校验法是:发送端不进行纠错编码,接收端收到信息码以后,不管有无差错一律通过反向信道反馈到发送端,在发送与原信息码比较,如有差错则将有差错的部分重发。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插入监督码,设备简单。主要缺点是实时性差,需要反向信道。
d、混合纠错
这种方法是前向纠错和自动反馈重发的混合应用(简称HEC)。发送的4发送纠错码,接收端经校验如果错码较少且在纠错能力之内,则译码器自动纠错,如果错码较多,已超过纠错能力,但为超过检测能力,即能判决有无错码而不能判决错码的位置,此时译码器自动发送信号,通过反向信道控制发送端重发。
混合纠错具有前向纠错和自动反馈重发的特点,需要反向信道和复杂的设备,但它能更好地发挥检错和纠错能力,在极差的信道中能获得较低的误码率。
差错检测主要有两种方法:
a、奇偶校验(Parity Checking)
在原始数据字节的最高位增加一个奇偶校验位,使结果中1的个数为奇数(奇校验)或偶数(偶校验)。例如1100010增加偶校验位后为11100010,若接收方收到的字节奇偶校验结果不正确,就可以知道传输中发生了错误。此方法只能用于面向字符的通信协议中,只能检测出奇数个比特位错。
b、循环冗余校验 (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差错检测原理:将传输的位串看成系数为0或1的多项式。收发双方约定一个生成多项式G(x),发送方在帧的末尾加上校验和,使带校验和的帧的多项式能被G(x)整除。接收方收到后,用G(x)除多项式,若有余数,则传输有错。校验和是16位或32位的位串,CRC校验的关键是如何计算校验和。
时间:  2009-5-14 19:27
作者: zgjnnyl

1.2.5  多路复用
1.多路复用的概念
数据信息在网络通信线路中传输时,要占用通信信道。如何提高通信信道的利用率,尤其是在远程传输时提高通信信道的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条通信线路只能为一路信号所使用,那么这路信号要支付通信线路的全部费用,成本就比较高,其他用户也因为不能使用通信线路而不能得到服务。所以,在一条通信线路上如果能够同时传输若干路信号,则能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经济收益。这种在一条物理通信线路上建立多条逻辑通信信道,同时传输若干路信号的技术就叫做多路复用技术。其基本原理如图1-14。


多路复用技术可以分为频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
2.频分多路复用(FDM,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复用是将物理信道上的总带宽分成若干个独立的信道(即子信道),分别分配给用户传输数据信息,各子信道间还略留一个宽度(称为保护带)。在频分复用中,如果分配了子信道的用户没有数据传输,那么该子信道保持空闲状态,别的用户不能使用。频分复用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的频分制信道,主要用于电话和有线电视(CATV)系统,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应和调制解调技术结合使用,且只在地区用户线上用到,长途干线上主要采用时分复用。图1-15表示的是频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3.波分多路复用(WDM, Wave-Division Multiplexing )
波分多路复用技术主要应用在光纤通道上。如图1-16










波分多路复用实质上也是一种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由于在光纤通道上传输的是光波,光波在光纤上的传输速度是固定的,所以光波的波长和频率有固定的换算关系。由于光波的频率较高,使用频率来表示就不很方便,所以改用波长来进行表示。在一条光纤通道上,按照光波的波长不同划分成为若干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就叫做波分多路复用技术。在实际使用中,不同波长的光由不同方向发射进入光纤之中,在接收端再根据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角度不同,再分解成为不同路的光信号由各个接收端分别接收。
4.时分多路复用(TDM,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和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和波分多路复用技术不同,时分多路复用技术不是将一个物理信道划分成为若干个子信道,而是不同的信号在不同的时间轮流使用这个物理信道。通信时把通信时间划分成为若干个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占用信道的时间都很短。这些时间片分配给各路信号,每一路信号使用一个时间片。在这个时间片内,该路信号占用信道的全部带宽。如图1-17。


(1)同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STDM,Synchronization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这种技术按照信号的路数划分时间片,每一路信号具有相同大小的时间片。时间片轮流分配给每路信号,该路信号在时间片使用完毕以后要停止通信,并把物理信道让给下一路信号使用。当其他各路信号把分配到的时间片都使用完以后,该路信号再次取得时间片进行数据传输。这种方法叫做同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如图1-18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优点是控制简单,实现起来容易。缺点是如果某路信号没有足够多的数据,不能有效地使用它的时间片,则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有大量数据要发送的信道又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片可利用,所以要拖很长一段的时间,降低了设备的利用效率。
(2)异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ATDM,Asynchronism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可以设想使有大量数据要发送的用户占有较多的时间片,数据量小的用户少占用时间片,没有数据的用户就不再分配时间片。这时,为了区分哪一个时间片是哪一个用户的,必须在时间片上加上用户的标识。由于一个用户的数据并不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发送,所以称为“异步”。这种方法叫做异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也叫做统计时分多路复用技术(STDM,Statistic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这种方法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但是技术复杂性也比较高,所以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高速远程通信过程中,例如,线路传输速率为9600bit/s,4个用户的平均速率为2400bit/s,当用同步时分复用时,每个用户的最高速率为2400bit/s,而在统计时分复用方式下,每个用户最高速率可达9600bit/s。同步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在数据通信网中均有使用,如DDN网采用同步时分复用,X.25、ATM采用统计时分复用。如图1-19。
时间:  2009-5-14 19:27
作者: zgjnnyl

1.3  数据通信规程
1.3.1  OSI参考模型
模型图
OSI参考模型如图1-20所示。它采用分层结构化技术,将整个网络的通信功能分为7层。









由低层至高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并且上一层利用下一层的功能所提供的服务,
在OSI参考模型中,各层的数据并不是从一端的第N层直接送到另一端的,第N层的数据在垂直的层次中自上而下地逐层传递直至物理层,在物理层的两个端点进行物理通信,我们把这种通信称为实通信。而对等层由于通信并不是直接进行,因而称为虚拟通信。
应该指出,OSI-RM只是提供了一个抽象的体系结构,从而根据它研究各项标准,并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设计系统。开放系统的外部特性必须符合OSI参考模型,而各个系统的内部功能是不受限制的。
1.3.2  OSI各层功能
1.物理层
物理层主要讨论在通信线路上比特流的传输问题。这一层协议描述传输媒质的电气、机械、功能和过程的特性。其典型的设计问题有:信号的发送电平、码元宽度、线路码型、物理连接器插脚的数量、插脚的功能、物理拓扑结构、物理连接的建立和终止、传输方式等。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主要讨论在数据链路上帧流的传输问题。这一层协议的内容包括:帧的格式,帧的类型,比特填充技术,数据链路的建立和终止信息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向物理层报告一个不可恢复的错误等。这一层协议的目的是保障在相邻的站与节点或节点与节点之间正确地、有次序、有节奏地传输数据帧。常见的数据链路协议有两类:一是面向字符的传输控制规程,如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BSC);另一类是面向比特的传输控制规程,如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主要是后一类。
3.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传输。这一层协议的功能是:路由选择、数据交换,网络连接的建立和终止一个给定的数据链路上网络连接的复用,根据从数据链路层来的错误报告而进行的错误检测和恢复,分组的排序,信息流的控制等。网络层的典型例子是ITU-T的X. 25建议的第三层标准。
4.运输层
运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的层次,也就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层次。OSI的前三层可组成公共网络,它可被很多设备共享,并且计算机-节点机、节点机-节点机是按照“接力”方式传送的,为了防止传送途中报文的丢失,两个计算机之间可实现端到端控制。这一层的功能是:把运输层的地址变换为网络层的地址,运输连接的建立和终止,在网络连接上对运输连接进行多路复用,端-端的次序控制,信息流控制,错误的检测和恢复等。
上面介绍的四层功能可以用邮政通信来类比。运输层相当于用户部门的收发室,它们负责本单位各办公室信件的登记和收发工作,然后交邮局投送,而网络层以下各层的功能相当于邮局,尽管邮局之间有一套规章制度来确保信件正确、安全地投送,但难免在个别情况下会出错,所以收发用户之间可经常核对流水号,如发现信件丢失就向邮局查询。
5.会话层
会话层是指用户与用户的连接,它通过在两台计算机间建立、管理和终止通信来完成对话。会话层的主要功能:在建立会话时核实双方身份是否有权参加会话;确定何方支付通信费用;双方在各种选择功能方面(如全双工还是半双工通信)取得一致;在会话建立以后,需要对进程间的对话进行管理与控制,例如对话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故障,会话层在可能条件下必须存这个对话的数据,使不丢失数据,如不能保留,那么终止这个对话,并重新开始。
6.表示层
表示层主要处理应用实体间交换数据的语法,其目的是解决格式和数据表示的差别,从而为应用层提供一个一致的数据格式,如文本压缩、数据加密、字符编码的转换,从而使字符、格式等有差异的设备之间相互通信。
7.应用层
应用层与提供网络服务相关,这些服务包括文件传送、打印服务、数据库服务、电子邮件等。应用层提供了一个应用网络通信的接口,
从七层的功能可见,1~3主要是完成数据交换和数据传输,称之为网络低层,即通信子网;5~7层主要是完成信息处理服务的功能,称之为网络高层;低层与高层之间由第4层衔接。数据通信网只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我们主要研究这三层。
1.3.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如图1-21所示,在OSI参考模型中,当一台主机需要传送用户的数据(DATA)时,数据首先通过应用层的接口进入应用层。在应用层,用户的数据被加上应用层的报头(Application Header,AH),形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然后被递交到下一层-表示层。


图1-21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表示层并不"关心"上层-应用层的数据格式而是把整个应用层递交的数据包看成是一个整体进行封装,即加上表示层的报头(Presentation Header,PH)。然后,递交到下层-会话层。
  同样,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也都要分别给上层递交下来的数据加上自己的报头。它们是:会话层报头(Session Header,SH)、传输层报头(Transport Header,TH)、网络层报头(Network Header,NH)和数据链路层报头(Data link Header,DH)。其中,数据链路层还要给网络层递交的数据加上数据链路层报尾(Data link Termination,DT)形成最终的一帧数据。
  当一帧数据通过物理层传送到目标主机的物理层时,该主机的物理层把它递交到上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去掉数据帧的帧头部DH和尾部DT(同时还进行数据校验)。如果数据没有出错,则递交到上层-网络层。
  同样,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也要做类似的工作。最终,原始数据被递交到目标主机的具体应用程序中。
时间:  2009-5-14 19:28
作者: zgjnnyl

1.3.4  物理层接口
•作用:保证比特流的透明的传送
•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
•应用:常用CCITT的V系列建议(用于模拟信道)和X系列建议(用于数字信道)
1.物理层的功能和接口特性
物理层的规程是在通信设备之间通过有线或无线信道实现物理连接的标准,物理层在国际标准组织(ISO)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七层协议中的最低层,是通信系统实现所有较高层协议的基础。计算机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的种类繁多,通信手段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 ,物理层的作用就是对上层屏蔽掉这些差异,提供一个标准的物理连接。保证数据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了保证各厂家的通信设备可靠地互连、互通,国际电讯(ITU-T)、美国电子工业学会(EIA)、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等组织机构分别制订了许多物理层相同的标准和建议。用于定义DTE(终端或计算机)DCE之间的接口。是物理层一级保持接口电路的一致性。
通常物理层规程执行的功能有:
(1)提供DTE和DCE接口间的数据传输
(2)提供设备之间的控制信号
(3)提供时钟信号,用以同步数据流和规定比特速率
(4)提供机械的连接器(即插针、插头和插座等)
(5)提供电气地
一般的物理接口都应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1)机械特性:
  定义了连接器件的大小、形状、接口线的数量和插针分配等。
(2)电气特性:
定义接口电路的电气参数,如接口电路的电压(或电流)、负载电阻、负载电容等。
(3)功能特性:
定义了接口电路执行的功能。
(4)规程特性:
定义了接口电路的动作和各动作之间的关系和顺序。
2.V系列建议
V系列接口标准,一般指数据终端设备与调制解调器或网络控制器之间的接口,这类系列接口除了用于数据传输的信号线外,还定义了一系列控制线,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接口。
(1)机械特性:
描述连接器的形状、接口线的数量等。如
•RS-232:规定9芯的插头、插座
•RS-232、V.24:规定25芯的插头、插座
•V.35:规定34芯的插头、插座
(2)电气特性:
描述电信号的特性,如电平、速率、阻抗等。如
•V.28、RS-232:规定了不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多条信号线采用一条公共地线)
•V.35:规定了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每个信号均有两根导线各自构成独立的回路)
•V.10:规定了采用集成电路的不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电气特性。
•V.11:规定了采用集成电路的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电气特性。
(3) 功能特性:
描述接口执行的功能,标识每条接口线的作用。
接口线的分类: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和地线。如V.24功能特性
V.24接口线的分类:
•数据线:TD、RD
•流控线:RTS、CTS
•硬件检测线:DSR(DCE好即MODEM正常)、DTR(通信软件好,端口已打开)
•握手线:CD
•振铃指示线:RI(当线路上有振铃信号时,DCE将此信号送DTE,DTE收到后作出应答选择)
(4)规程特性:描述DTE—DCE传送数据时执行事件的顺序,如图1-22。


在用户专线接入或拨号接入时,MODEM的握手过程分析:
专线用户:用户作为连接发起方,局方MODEM作为应答方。当M用户准备好,发出载波®M局,双方MODEM协商一致(如速率等参数)后回送载波, M用户检测到后,其CD灯亮,握手成功。
拨号用户:用户先摘机拨号, M局振铃RI=“on”后可自动应答(即发送载波® M用户), M用户收到后也发出载波,共同协商收发参数,约1S后两个MODEM自动检测对方有效的CD,且各自通知自己的DTE,握手成功。
3. X系列建议
X系列接口是较晚制定的,这类接口适用于公共数据网的宅内电路终接设备和数据终端设备之间的接口,定义的信号线很少,因此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接口。
(1)X.24 规定了公用数据网DTE—DCE间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
X.24用C线的状态和T线的编码相配合来标明DTE发出的不同控制信号,用I线的状态和R线的编码相配合来标明DCE发出的响应信号。
X.24较V系列节省了线路。图1-23,定义了X.24 对DTE的不同控制信号线。
图1-23  DTE定义信号线
(2)X.21建议是CCITT于1976年制定的一个用户计算机的DTE如何与数字化的DCE交换信号的数字接口标准。X.21建议的接口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形式提供了点--点式的信息传输,通过它能实现完全自动的过程操作,并有助于消除传输差错。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任何比特流(包括数据与控制信号)均可通过该接口进行传输。ISO的OSI参考模型建议采用X.21作为物理层载规约的标准。
X.21的另外一个设计目标是允许接口在比EIA RS-232C更长的距离上进行更高速率的数据传略多于,其电气特性类似于EIA RS-422的平衡接口,支持最大的DTE-DCE电缆距离是300m。X.21可以按同步传输的半双工或全双工方式运行,传输速率最大可达10Mbps。X.21接口适用于由数字线路(而不是模拟线路)访问公共数据网(PDN)的地区。
(3)其他X系列接口建议
有关接口电路机械特性的建议有:X.21、X.21bis;
有关接口电路电气特性的建议有:X.26、X.27;
有关接口电路功能特性的建议有:X.25;
有关接口电路规程特性的建议有:X.20、X.21;
4.CCITT G.703
定义了分级数字接口的电气特性和功能特性。该建议用于网络接口,如分组交换机和PCM传输设备的连接。
64Kb/s的接口:该接口采用交替变换相邻码组极性多电平传输的方法,在一条线上传输表示数据信号(用户数据)、64KHz定时信号(位同步)和8KHz定时信号(字同步)的编码。
2Mb/s的接口:采用HDB3码传输(规则为破坏点交替反转)。
5.局域网接口
常见的以太网接口主要有AUI、BNC和RJ-45接口,还有FDDI、ATM、千兆以太网等都有相应  的网络接口,下面分别介绍主要的几种局域网接口。
(1)AUI端口
AUI端口它就是用来与粗同轴电缆连接的接口,它是一种“D”型15针接口,这在令牌环网或总线型网络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端口之一。路由器可通过粗同轴电缆收发器实现与10Base-5网络的连接。但更多的则是借助于外接的收发转发器(AUI-to-RJ-45),实现与10Base-T以太网络的连接。当然,也可借助于其他类型的收发转发器实现与细同轴电缆(10Base-2)或光缆(10Base-F)的连接。
(2)RJ-45端口
a、RJ-45端口是我们最常见的端口了,它是我们常见的双绞线以太网端口。因为在快速以太网中也主要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所以根据端口的通信速率不同RJ-45端口又可分为10Base-T网RJ-45端口和100Base-TX网RJ-45端口两类。其中,10Base-T网的RJ-45 端口在路由器中通常是标识为“ETH”,而100Base-TX 网的RJ-45端口则通常标识为“10/100bTX”。
b、RJ45水晶头的正确接线方法
我们在使用UTP(非屏蔽双绞线)制作网线主要遵循ANSI/TIA/EIA-568A(简称T568A)和ANSI/TIA/EIA-568B(简称T568B)标准。两种接线方法基本相同,不同是,T568B的首线对是橙色,T568A的首线对是绿色。
T568B标准一般使用较多,在使用三类双绞线、五类双绞线、增强的五类双绞线的网络工程中一般遵循T568B的接线标准,在使用五类双绞线时,其传输速率可达到100Mbps。在使用上,T568A/T568B只能在接线颜色上进行区别。
    T568A的排线顺序为: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T568B的排线顺序为: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如果直接用网线将两台PC用对等网连接,应采用的接法为一端为T568A, 另一端为T568B。如果通过网络集线器或网络交换机组网,网线两头接法应同为T568A或T568B,常见的是T568B的接法。
RJ-45各脚功能(10BaseT/100BaseTX):
1、传输数据正极 Tx+
2、传输数据负极 Tx-
3、接收数据正极 Rx+
4、未使用
5、未使用
6、接受数据负极 Rx-
7、未使用
8、未使用
(3)SC端口
SC端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光纤端口,它是用于与光纤的连接。光纤端口通常是不直接用光纤连接至工作站,而是通过光纤连接到快速以太网或千兆以太网等具有光纤端口的交换机。这种端口一般在高档路由器才具有,都以“100b FX”标注。
时间:  2009-5-14 19:28
作者: zgjnnyl

6.广域网接口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广域网接口。
(1)RJ-45端口
利用RJ-45端口也可以建立广域网与局域网VLAN(虚拟局域网)之间,以及与远程网络或Internet的连接。如果使用路由器为不同VLAN提供路由时,可以直接利用双绞线连接至不同的VLAN端口。但要注意这里的RJ-45端口所连接的网络一般就不太可有是10Base-T这种了,一般都是100Mbps快速以太网以上。如果必须通过光纤连接至远程网络,或连接的是其他类型的端口时,则需要借助于收发转发器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连接。
(2)AUI端口
AUI端口我们在局域网中也讲过,它是用于与粗同轴电缆连接的网络接口,其实AUI端口也被常用于与广域网的连接,但是这种接口类型在广域网应用得比较少。在Cisco 2600系列路由器上,提供了AUI与RJ-45两个广域网连接端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类型。
(3)高速同步串口
在路由器的广域网连接中,应用最多的端口还要算“高速同步串口”(SERIAL)了,这种端口主要是用于连接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DDN、帧中继(Frame Relay)、X.25、PSTN(模拟电话线路)等网络连接模式。在企业网之间有时也通过DDN或X.25等广域网连接技术进行专线连接。这种同步端口一般要求速率非常高,因为一般来说通过这种端口所连接的网络的两端都要求实时同步。
(4)异步串口
异步串口(ASYNC)主要是应用于Modem或Modem池的连接。它主要用于实现远程计算机通过公用电话网拨入网络。这种异步端口相对于上面介绍的同步端口来说在速率上要求就松许多,因为它并不要求网络的两端保持实时同步,只要求能连续即可,主要是因为这种接口所连接的通信方式速率较低。
(5)ISDN BRI端口
因ISDN这种互联网接入方式连接速度上有它独特的一面,所以在当时ISDN刚兴起时在互联网的连接方式上还得到了充分的应用。ISDN BRI端口用于ISDN线路通过路由器实现与Internet或其他远程网络的连接,可实现128Kbps的通信速率。ISDN有两种速率连接端口,一种是ISDN BRI(基本速率接口);另一种是ISDN PRI(基群速率接口)。ISDN BRI端口是采用RJ-45标准,与ISDN NT1的连接使用RJ-45-to-RJ-45直通线。
其它广域网接口有POS155、POS622,POS2.5G等接口。
1.3.5  链路层协议
1.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
为了有效可靠地进行数据通信,对传输操作实施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完成这种控制和管理的规则称为数字链路传输控制规程,也就是数据链路层协议。任何两个DTE之间只有当执行了某一数据链路层协议而建立起双方的逻辑连接关系后,这一对通信实体之间的传输通路就称为数据链路。
在数据链路上传输数据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物理连接;第二阶段,确定通信对象,第三阶段:主要是传送数据;第四阶段结束传送,拆除链路,但并不拆除物理连接;第五阶段:主要是拆线,拆除物理连接。这些和电话通信过程十分相似。
上述的五个阶段中,第二至第四阶段属于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的范围,而第一和第五阶段是在公用交换网完成的操作。
2.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的功能
数据通信的双方为有效地交换数据信息,必须建立一些规约,以控制和监督信息在通信线路上的传输和系统间信息交换,这些操作规则称为通信协议。数据链路的通信操作规则称为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它的目的是在已经形成的物理电路上,建立起相对无差错的逻辑链路,以便在DTE与网路之间,DTE与DTE之间有效可靠地传送数据信息。为此,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应具备下面功能:
(1)帧同步。将信息报文分为码组,采用特殊的码型作为码组的开关与结尾标志,并在码组中加入地址及必要的控制信息,这样构成的码组称为帧。帧同步的目的是确定帧的起始与结尾,以保持收发两端帧同步。
(2)差错控制。由于物理电路上存在着各种干扰和噪声,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差错。采用水平和垂直冗余校验,或循环冗余校验进行差错检测,对正确接收的帧进行认可,对接收有差错的帧要求重发的帧。
(3)顺序控制。为了防止帧的重收和漏收,必须给每个帧编号,接收时按编号认可。以识别差错控制系统要求重发的帧。
(4)透明性。在所传输的信息中,若出现了每个帧的开关、结尾标志字符和各种控制字符的序列,要插入指定的比特或字符,以区别以上各种标志和控制字符,这样来保障信息的透明传输,即信息不受限制。
(5)线路控制。在半双工或多点线路场合,确定哪个站是发送站,哪个站是接收站。建立和释放链路的逻辑连接。显示站的工作状态。
(6)流量控制。为了避免链路的阻塞,应能调节数据链路上的信息流量,决定暂停、停止或继续接收信息。
(7)超时处理。如果信息流量突然停止,超过规定时间,决定应该继续作些什么。
(8)特殊情况。当没有任何数据信息发送时,确定发送器发送什么信息。
(9)启运控制。在一个处于空闲状态的通信系统中,解决如何启动传输的问题。
(10)异常状态的恢复。当链路发生异常情况时(如收到含义不清的序列,数据码组不完整或超时收不到响应等),自动地重新启动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链路控制规程执行的数据传输控制功能可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1为建立物理连接(数据电路)。数据电路可分为专用线路与交换线路两种。在点对多点结构中,主要采用专线,物理连接是固定的。在点对点结构中,如采用交换电路时,必须按照交换网络的要求进行呼叫接续,如电话网的V.25和数据网的X.21呼叫接续过程。
阶段2为建立数据链路。建立数据链路,在点对点系统中,主要是确定两个站的关系,谁先发,谁先收,作好数据传输的准备工作。在点对多点系统中,主要是进行轮询和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确定由哪个站发送信号,由哪个(些)站接收信息。
阶段3为数据传送。下面进入有效可靠地传送数据信息,如何将报文分成合适的码组,以便进行透明的相对无差错的数据传输。
阶段4为数据传送结束。当数据信息传送结束时,主站向各站发出结束序列,各站便回到空闲状态或进入一个新的控制状态。
阶段5为拆线。当数据电路是交换线路时,数据信息传送结束后,就需要发现控制序列,拆除通信线路。
3.传输控制规程的种类
目前已采用的传输控制规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面向字符型控制规程和面向比特型控制规程。
面向字符型控制规程的特点是利用专门定义的传输控制字符和序列完成链路的功能,其主要适用于中低速异步或同步数据传输,以双向交替工作的通信方式进行操作。面向字符型的控制规程主要有基本型控制规程及其扩充规程(如会话型传输控制规程、编码独立的信息传输规程等)。这种控制规程一般适用于“主机—终端”型数据通信系统,一般说来其不适合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因此这种规程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面向比特型控制规程的特点是不采用传输控制字符,而仅采用某些比特序列完成控制功能,实现不受编码限制的透明传输,传输效率和可靠性都高于面向字符型的控制规程。它主要适用于中高速同步全双工方式的数据通信,尤其适用于分组交换网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随着计算机网的发展,它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传输控制规程。
4.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高级数据路控制规程(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 Procedures)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颁布的一种面向比特的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1)HDLC的基本概念
a、站的类型
HDLC中站的类型可分为主站、从站和复合站等三类。主、从站相当于控制规程中的控制站、辅助站,但与基本型中的主、从站完全不同。主站负有发起传输、组织数据流,执行链路级差错控制和差错恢复的责任;从站按照来自主站的命令动作;复合站具有平衡的链路控制能力,它能起到主站和从站两者的作用。
b、帧
所谓帧是主站和从站间通过链路传送的一个完整的信息组,它是信息传输的基本单元。HDLC,所有信息都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帧可以分为帧和响应帧。主站使用命令帧使从站招待某个规定的数据链路控制功能,从站使用响应帧向主站通告对一个或多个命令所采取的行动。
c、逻辑数据链路结构
逻辑数据链路结构可分为不平衡型、对称型和平衡型三种结构形式,如图1-24所示。
















图1-24 HDLC 链路逻辑结构
对称型结构是连接两个点对点独立的不平衡型的逻辑结构,并在一条链路上复用。这种结构可以是双向交替工作或双向同时工作的可进行交换或非交换的数据传输。这种结构中,有两条独立的主站到从站的链路。
平衡型结构由两个复合站以点对点的连接方式构成。这种链路可以进行双向交替工作或双向同时工作的交换或非交换的数据传输,两上复合站都具有数据传送或链路控制功能。
时间:  2009-5-14 19:29
作者: zgjnnyl

(2)帧结构
a、帧格式
所有的帧都使用标准的格式,如图所示。图中长格式 的帧包括数据和链路控制信息短格式的帧是只包括链路控制信息而且只起监督控制作用的帧。如图1-25。
F        A        C        I        FCS        F
标志        地址        控制        信息        帧校验        标志





F
A        C        FCS        F
标志
地址        控制        帧校验        标志


帧内各字段的含义如下:
F(标志序列)
F是一个8比特序列(01111110),用于帧同步,F作为一帧的结束和下一帧的开始,若在两个F之间有五个连续“1”序列出现,则在其后插入一个“0”,在接收端把它去掉,以保护F的唯一性。
A(地址字段)
A为8比特序列,用于表示链路级的从站或复合站的地址。命令帧中地址字段是对方的地址,响应帧中的地址字段则自己的地址。
C(控制字段)
C为8比特,用于构成各种命令和响应,还可能包括顺序和编号,主站或复合站利用控制字段来通知被寻找的从站或复合站执行约定的操作,而从站或复合站则用控制字符对通知进行回答,报告已完成的操作或状态变化。
I(信息字段)
I可以是任意比特。但其最大长受帧校验序列(FCS)的差错检测能力、信道差错特性、数据传输速率、站的缓冲容量和所用方案以及数据的逻辑结构特征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其作为系统先定参数,将规定一个帧的最大长度和超长帧的处理方法。
FCS(帧校验序列)
FCS位于I字段之后和结束标志之前。按规程规定可以使用16比特或32比特的帧校验序列用于差错检测。一般情况下使用16比特,采用循环冗余检验,生成多项式为ITU-T建议所规定的CRC序列,即P(X)=x16+x12+x5+1。检测范围从地址字段第1比特到信息字段的最后 一比特止,但要除去按透明规则插入的所有“0”比特。帧校验序列(FCS)是数据(K位信息)多项式G(x)被生成多项式P(x)相除所得余项R(X)的反码,即




这样会使检验更为可靠,接收端经计算后,如果传输正确,则其余数是一个特定码:0001110100001111(从左自右为相应的X15~X0)。FCS的产生如图1-26所示。








图 1-26  FCS的产生

b、帧内容的透明性
为了防止误认标志序列情况的出现,在送往链路的两个F之间不准出现与F相同的形式。因此,在HDLC中,除了真正的帧标志序列外,需采用比特插入技术,对帧的内容执行透明性规则:
发送端检查两个帧标志序列之间的A、C、I和FCS内容,发现有连续的五个“1”时,在其后插入一个0。
接收端收到帧的内容,除去连续五个1后面的一个0比特。
帧校验计算时应不包括发端插入而收端除去的0比特。
5. PPP:点对点协议(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
●   点对点协议(PPP)为在点对点连接上传输多协议数据包提供了一个标准方法。PPP 最初设计是为两个对等节点之间的 IP 流量传输提供一种封装协议。在 TCP-IP 协议集中它是一种用来同步调制连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OSI 模式中的第二层),替代了原来非标准的第二层协议,即 SLIP。除了 IP 以外 PPP 还可以携带其它协议,包括 DECnet 和 Novell 的 Internet 网包交换(IPX)。
PPP 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封装:一种封装多协议数据报的方法。PPP 封装提供了不同网络层协议同时在同一链路传输的多路复用技术。PPP 封装精心设计,能保持对大多数常用硬件的兼容性。
(2)链路控制协议:PPP 提供的 LCP 功能全面,适用于大多数环境。LCP 用于就封装格式选项自动达成一致,处理数据包大小限制,探测环路链路和其他普通的配置错误,以及终止链路。LCP 提供的其他可选功能有:认证链路中对等单元的身份,决定链路功能正常或链路失败情况。
(3)网络控制协议:一种扩展链路控制协议,用于建立、配置、测试和管理数据链路连接。
(4)配置:使用链路控制协议的简单和自制机制。该机制也应用于其它控制协议,例如:网络控制协议(NCP)。
为了建立点对点链路通信,PPP 链路的每一端,必须首先发送 LCP 包以便设定和测试数据链路。在链路建立,LCP 所需的可选功能被选定之后,PPP 必须发送 NCP 包以便选择和设定一个或更多的网络层协议。一旦每个被选择的网络层协议都被设定好了,来自每个网络层协议的数据报就能在链路上发送了。
链路将保持通信设定不变,直到有 LCP 和 NCP 数据包关闭链路,或者是发生一些外部事件的时候(如,休止状态的定时器期满或者网络管理员干涉)。
协议结构如图1-27
8        16        24        40 bits        Variable…        16-32 bits
Flag        Address        Control        Protocol        Information        FCS
图1-27 PPP协议结构
Flag ― 表示帧的起始或结束,由二进制序列01111110构成。
Address ― 包括二进制序列11111111,标准广播地址(注意:PPP 不分配个人站地址)
Control ― 二进制序列00000011,要求用户数据传输采用无序帧。
Protocol ― 识别帧的 Information 字段封装的协议。
Information ― 0或更多八位字节,包含 Protocol 字段中指定的协议数据报。
FCS ― 帧校验序列(FCS)字段,通常为16位。PPP 的执行可以通过预先协议采用32位 FCS 来提高差错检测效果。
PPP帧格式和HDLC帧格式相似,二者主要区别:PPP是面向字符的,而HDLC是面向位的。
可以看出,PPP帧的前3个字段和最后两个字段与HDLC的格式是一样的。标志字段F为0x7E(0x表示7E),但地址字段A和控制字段C都是固定不变的,分别为0xFF、0x03。PPP协议不是面向比特的,因而所有的PPP帧长度都是整数个字节。
与HDLC不同的是多了2个字节的协议字段。协议字段不同,后面的信息字段类型就不同。如:
  0x0021——信息字段是IP数据报
  0xC021——信息字段是链路控制数据LCP
  0x8021——信息字段是网络控制数据NCP
  0xC023——信息字段是安全性认证PAP
  0xC025——信息字段是LQR
  0xC223——信息字段是安全性认证CHAP
当信息字段中出现和标志字段一样的比特0x7E时,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因PPP协议是面向字符型的,所以它不能采用HDLC所使用的零比特插入法,而是使用一种特殊的字符填充。具体的做法是将信息字段中出现的每一个0x7E字节转变成2字节序列(0x7D,0x5E)。若信息字段中出现一个0x7D的字节,则将其转变成2字节序列(0x7D,0x5D)。若信息字段中出现ASCII码的控制字符,则在该字符前面要加入一个0x7D字节。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这些表面上的ASCII码控制字符被错误地解释为控制字符。
●   下面介绍PPP链路建立的过程:
一个典型的链路建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创建阶段、认证阶段和网络协商阶段。
——阶段1:创建PPP链路
  LCP负责创建链路。在这个阶段,将对基本的通讯方式进行选择。链路两端设备通过LCP向对方发送配置信息报文(Configure Packets)。一旦一个配置成功信息包(Configure-Ack packet)被发送且被接收,就完成了交换,进入了LCP开启状态。
  应当注意,在链路创建阶段,只是对验证协议进行选择,用户验证将在第2阶段实现。
——阶段2:用户验证
  在这个阶段,客户端会将自己的身份发送给远端的接入服务器。该阶段使用一种安全验证方式避免第三方窃取数据或冒充远程客户接管与客户端的连接。在认证完成之前,禁止从认证阶段前进到网络层协议阶段。如果认证失败,认证者应该跃迁到链路终止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只有链路控制协议、认证协议,和链路质量监视协议的packets是被允许的。在该阶段里接收到的其他的packets必须被静静的丢弃。
  最常用的认证协议有口令验证协议(PAP)和挑战握手验证协议(CHAP)。
——阶段3:调用网络层协议
  认证阶段完成之后,PPP将调用在链路创建阶段(阶段1)选定的各种网络控制协议(NCP)。选定的NCP解决PPP链路之上的高层协议问题,例如,在该阶段IP控制协议(IPCP)可以向拨入用户分配动态地址。
  这样,经过三个阶段以后,一条完整的PPP链路就建立起来了。
●  认证方式
  (1)口令验证协议(PAP)
  PAP是一种简单的明文验证方式。NAS(网络接入服务器,Network Access Server)要求用户提供用户名和口令,PAP以明文方式返回用户信息。很明显,这种验证方式的安全性较差,第三方可以很容易的获取被传送的用户名和口令,并利用这些信息与NAS建立连接获取NAS提供的所有资源。所以,一旦用户密码被第三方窃取,PAP无法提供避免受到第三方攻击的保障措施。
  (2)挑战-握手验证协议(CHAP)
  CHAP是一种加密的验证方式,能够避免建立连接时传送用户的真实密码。NAS向远程用户发送一个挑战口令(challenge),其中包括会话ID和一个任意生成的挑战字串(arbitrary challengestring)。远程客户必须使用MD5单向哈希算法(one-way hashing algorithm)返回用户名和加密的挑战口令,会话ID以及用户口令,其中用户名以非哈希方式发送。
  CHAP对PAP进行了改进,不再直接通过链路发送明文口令,而是使用挑战口令以哈希算法对口令进行加密。因为服务器端存有客户的明文口令,所以服务器可以重复客户端进行的操作,并将结果与用户返回的口令进行对照。CHAP为每一次验证任意生成一个挑战字串来防止受到再现攻击(replay attack)。在整个连接过程中,CHAP将不定时的向客户端重复发送挑战口令,从而避免第3方冒充远程客户(remote client impersonation)进行攻击。
    ●  PPP协议的应用
  PPP协议是目前广域网上应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它的优点在于简单、具备用户验证能力、可以解决IP分配等。
  家庭拨号上网就是通过PPP在用户端和运营商的接入服务器之间建立通信链路。 目前,宽带接入正在成为取代拨号上网的趋势,在宽带接入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PPP也衍生出新的应用。典型的应用是在ADSL(非对称数据用户环线,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oop)接入方式当中,PPP与其他的协议共同派生出了符合宽带接入要求的新的协议,如PPPoE(PPP over Ethernet),PPPoA(PPP over ATM)。
  利用以太网(Ethernet)资源,在以太网上运行PPP来进行用户认证接入的方式称为PPPoE。PPPoE即保护了用户方的以太网资源,又完成了ADSL的接入要求,是目前ADSL接入方式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标准。
  同样,在ATM(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网络上运行PPP协议来管理用户认证的方式称为PPPoA。它与PPPoE的原理相同,作用相同;不同的是它是在ATM网络上,而PPPoE是在以太网网络上运行,所以要分别适应ATM标准和以太网标准。
  PPP协议的简单完整使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信在未来的网络技术发展中,它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  2009-5-14 19:29
作者: zgjnnyl

1.3.6  网络层路由协议
1. 典型的路由选择方式有两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设置的固定的路由表。除非网络管理员干预,否则静态路由不会发生变化。由于静态路由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映,一般用于网络规模不大、拓扑结构固定的网络中。静态路由的优点是简单、高效、可靠。在所有的路由中,静态路由优先级最高。当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发生冲突时,以静态路由为准。
    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过程。它能实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发生了网络变化,路由选择软件就会重新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个网络,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启动其路由算法,并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动态地反映网络拓扑变化。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当然,各种动态路由协议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和CPU资源。
2. 动态路由选择协议又分为距离矢量、链路状态和平衡混合3种:
  (1)距离矢量(Distance Vector)路由协议计算网络中所有链路的矢量和距离并以此为依据确认最佳路径。使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路由器定期向其相邻的路由器发送全部或部分路由表。典型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是RIP和IGRP。
  (2)链路状态(Link State)路由协议使用为每个路由器创建的拓扑数据库来创建路由表,每个路由器通过此数据库建立一个整个网络的拓扑图。在拓扑图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路由算法计算出通往各目标网段的最佳路径,并最终形成路由表。典型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是OSPF(Open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IS-IS(Intermediate System-to- Intermediate System)协议
    (3)平衡混合(Balanced Hybrid)路由协议结合了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两种协议的优点,此类协议的代表是EIGRP,即增强型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网络中动态路由通常作为静态路由的补充。当一个分组在路由器中进行寻径时,路由器首先查找静态路由,如果查到则根据相应的静态路由转发分组;否则再查找动态路由。   
    另外根据是否在一个自治域内部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这里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自治域内部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IS-IS;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常用的是BGP-4。
3. IGP协议简要介绍:
(1)RIP/RIP2: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RIP2: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 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RIP 主要设计来利用同类技术与大小适度的网络一起工作。因此通过速度变化不大的接线连接,RIP 比较适用于简单的校园网和区域网,但并不适用于复杂网络的情况。 RIP2 由 RIP 而来,属于 RIP 协议的补充协议,主要用于扩大 RIP2 信息装载的有用信息的数量,同时增加其安全性能。RIP2 是一种基于 UDP 的协议。在 RIP2 下,每台主机通过路由选择进程发送和接受来自 UDP 端口520的数据包。
(2)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是一个内部路由协议,属于单个自治体系(AS)。OSPF 采用的是链状结构,便于路由器发送其它任意有关其它路由器也需要的直接连接和链接信息。每个 OSPF 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数据库。从这个数据库里,建立最短路树计算出路由表。当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利用路由选择协议流量最小值,OSPF 重新迅速计算出路径。OSPF 支持等值多路径。
(3)IS-IS(Intermediate System-to- Intermediate System)
    IS-IS是链路状态协议,它采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Shortest Path First, SPF或者Dijsktra)来计算通过网络的最佳路径。IS-IS提供两级路由——层次1(Level1, L1)路由区域间通过层次2(Level 2, L2)路由进行互联,L2路由域有时也被称为核心。
(4)IGRP/E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Enhand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协议。
    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IGRP和EIGRP) Cisco的私有协议 。IGRP是一种距离向量型的内部网关协议(IGP)。 距离向量路由协议要求每个路由器以规则的时间间隔向其相邻的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的全部或部分。
    EIGRP的全名是Enhance Interio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是加强型的IGRP,也就是再度改良IGRP而成EIGRP,EIGRP结合了距离向量(distance Vector)和连结——状态(Link-State)的优点以加快收敛,所使用的方法是DUAL(Diffusing Update Aigorithm),当路径更改时DUAL会传送变动的部分而不是整个路径表,而Router都有储存邻近的路径表,当路径变动时,Router可以快速地反应,EIGRP也不会周期性地传送变动讯息以节省频宽的使用,另外值得特别指出的是EIGRP具有支持多个网络层的协议。
4. EGP协议简要介绍:
    目前主要使用EGP协议是BGP-4(BGP 边界网关协议)。不同自治系统路由器之间进行通信的外部网关协议,作为EGP替代品。
    RFC1771对BGP的最新版本BGP-4进行了详尽的介绍。BGP用来在AS之间实现网络可达信息的交换,整个交换过程要求建立在可靠的传输连接基础上来实现。这样做有许多优点,BGP可以将所有的差错控制功能交给传输协议来处理,而其本身就变得简单多了。BGP使用TCP作为其传输协议,缺省端口号为179。与EGP相比,BGP有许多不同之处,其最重要的革新就是其采用路径向量的概念和对CIDR技术的支持。路径向量中记录了路由所经路径上所有AS的列表,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测并避免复杂拓扑结构中可能出现的环路问题;对CIDR的支持,减少了路由表项,从而加快了选路速度,也减少了路由器间所要交换的路由信息。另外,BGP一旦与其他BGP路由器建立对等关系,其仅在最初的初始化过程中交换整个路由表,此后只有当自身路由表发生改变时,BGP才会产生更新报文发送给其它路由器,且该报文中仅包含那些发生改变的路由,这样不但减少了路由器的计算量,而且节省了BGP所占带宽。
1.3.7  数据通信网与OSI RM的对应关系
1. X.25对应OSI参考模型
X.25建议将数据网的通信功能划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层次,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分组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其中每一层的通信实体只利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而不管下一层如何实现。每一层接收到上一层的信息后,加上控制信息(如分组头、帧头),最后形成在物理媒体上传送的比特流。
2. FR对应OSI参考模型
帧中继将X.25网络的下三层协议进一步简化,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推到网络的边界,从而实现轻载协议网络。帧中继数据链路层规程采用LAPD(D信道链路访问规程,是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第二层协议)的核心部分,称LAPF(帧方式链路访问规程),是HDLC的子集。
与X.25相比,帧中继在第二层增加了路由的功能,但它取消了其它功能,例如在帧中继节点不进行差错纠正,因为帧中继技术建立在误码率很低的传输信道上,差错纠正的功能由端到端的计算机完成。在帧中继网络中的节点将舍弃有错的帧,由终端的计算机负责差错的恢复,这样就减轻了帧中继交换机的负担。
FR在第二层就增加了路由功能,具备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3. DDN对应OSI参考模型
DDN是数字数据网,由于是采用数字信道来传输数据信息的,而且是传输网,没有交换功能,故而对应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
4. ATM对应OSI参考模型
ATM的分层结构参考的B-ISDN协议参考模型,该协议参考模型分成三个平面:分别表示用户信息、控制和管理三个方面的功能。协议参考模型包括四层功能分别是:物理层、ATM层、ATM适配层、高层。物理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
到目前为止,ITU-T并没有就ATM分层结构和OSI参考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作出明确的定义。
ATM的物理层包括两个子层,即物理介质子层(PM)和传输会聚(TC)子层。其中物理介质子层提供比特传输能力,对比特定时和线路编码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并针对所采用的物理介质(如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等)定义其相应的特性;传输会聚子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比特流和信元流之间的转换。ATM的物理层或多或少地对应于OSI模型的第一层(物理层),而且主要完成比特级的功能。
ATM层处理从源端到目的端移动着的信元,在ATM交换机中的确包含了路由选择算法和协议,它也处理全局寻址问题。ATM层横跨OSI模型的第1层和第2层,大致处理相当于OSI物理层上部和数据链路层下部的一些功能
从分层结构上说,AAL层位于ATM中ATM层和高层之间,主要完成不同信息类型的适配和一些相关的控制功能。由于AAL层对应着三个平面,不同平面中AAL层的信息类型和不同类型中存在多种信息种类,故难以确定AAL层与OSI模型的对应关系。就控制面来说,AAL负责对信令进行适配,这主要表现在连接建立和释放阶段,此时AAL所提供的业务大致与OSI模型中数据层所提供的业务相当。管理面基本上也像OSI RM中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如支持无连接业务时AAL3/4类型对用户数据的适配控制,但又有些像OSI模型中第四层(运输层)的较低部分,特别是在使用简化的适配协议AAL5的情况下。
5. LAN对应的OSI参考模型
局域网由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层和逻辑链路控制层组成,相当于OSI参考模型下面的两层,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两者还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从图1-28可以反应出来。









图1-28  IEEE局域网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关系
时间:  2009-5-14 19:30
作者: zgjnnyl

差不多有30个,明天继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时间:  2009-5-14 22:27
作者: 飞天剑

:) 你直接给咱们搞个附件下载撒,这样大家都要整理,还不如你好事做到底,直接整理了上传个附件!
时间:  2009-5-15 00:04
作者: djn234

太长了,不过还是支持楼主!
时间:  2009-5-15 10:07
作者: hifi168


时间:  2009-7-30 18:52
作者: shalar

已经有这个东西的doc了还这么发~~~~
时间:  2010-6-16 00:28
作者: tiger_web

你直接给咱们搞个附件下载撒,这样大家都要整理,还不如你好事做到底,直接整理了上传个附件!
时间:  2010-6-20 10:45
作者: deng0221

顶顶顶
非常感谢楼主,谢谢你!!
时间:  2012-9-24 11:54
作者: ustbshadow

顶!
非常感谢楼主!
时间:  2012-9-30 01:00
作者: ccllss

这个怎么下载啊
时间:  2012-9-30 11:39
作者: ccllss

没找到附件啊,不会就这么下载把
时间:  2012-10-6 15:05
作者: plcnc888

没找到附件啊,不会就这么下载把
时间:  2012-10-7 07:42
作者: wangcs50

好像没有全,还是感谢
时间:  2012-10-15 19:38
作者: dxm-gyq

不全,谁有全的啊。还是谢谢楼主啊
时间:  2012-10-15 19:43
作者: dxm-gyq

你好请问还有运维人员岗位培训系列丛书(数据通信上下册)电子版的没?
时间:  2012-10-16 10:20
作者: maxiaolele

急需,非常感谢!
时间:  2015-6-9 12:02
作者: zxkzr

谢谢分享
时间:  2015-6-10 08:45
作者: lldxywbhcm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