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PON接入技术的比较、演进和融合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9-10-17 12:47
作者:
胡说PON
标题:
PON接入技术的比较、演进和融合
下面的文字是应OFWEEK要求写的,关于PON的文字,贴出来。
PON
接入技术的比较、演进和融合
摘要:
以
EPON
和
GPON
为代表的
FTTX
技术已经
/
正在亚太地区取得巨大的成功,二者均可以支持运营商的不用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关键在产业链的竞争。
FTTH
的发展呼唤更高密度和容量的
PON
系统,
FTTB/C/N
的发展则需要更高速率
10GXPON
系统。最后本文给出了多技术平台融合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EPON
,
GPON
,
10GEPON
,
10GPON
,演进,融合。
引言
自从
2004
年
IEEE 802.3ah-2004 EPON
标准和
ITU-T G.984 GPON
系列标准发布以来,
EPON
在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部署,
GPON
在北美和中东从去年开始也得到了商用并在今年开始有较大的增速。
IEEE 802.3av-2009 10GEPON
标准也将在今年
9
月发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
FSAN
组织也正在积极的研究
NGPON
技术,但尚未有实质性的提案,目前
NGA1
阶段研究的标准有望向兼容
GPON
的
10GPON
演进。
WDM-PON
技术目前仅在韩国有少量的应用,
IEEE
有关
WDM-PON
标准的动议也已经无限期搁置,短期内
WDM-PON
因为高功率无色光源、
AWG
的温度漂移等技术问题和极高的价格不可能成为主流技术。本文主要围绕
EPON/10GEPON/GPON/10GPON
展开讨论。
1.
EPON/GPON
标准之争
1.1.
EPON/GPON
市场发展情况和产品链的竞争
EPON
自
2004
以来在日本发展迅速,
2006
年中国电信开始发力,组织众多厂家进行了芯片以及系统互通测试。随后中国电信和原中国网通(现中国联通)开始规模部署
EPON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
EPON
市场和
PON
市场。在亚太地区,
EPON
市场占有率达
90%
,是产业链最成熟的
PON
技术。
GPON
前几年发展相对较慢,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部署量较小,但从今年开始
GPON
发展开始增速,主要部署在北美和中东等地区,欧洲和拉丁美洲部署较少,中国三大运营商都已经开始进行
GPON
的试点。
以前的
EPON/GPON
的争论多大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比较,没有实际的支撑数据,特别是
GPON
阵营缺少实际部署的数据佐证。从
2008
年后的数据看,欧美和中东运营商将会以
GPON
为主。日本方面因为
EPON
已经非常普及,应该仍然会以
EPON
为主。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采用务实的态度,在当前仍然以产业链更加成熟且价格更低的
EPON
为主来进行规模建设,同时积极试点
GPON
技术,并推动多技术融合平台来降低技术选择的风险。中国移动因为局房光缆资源的限制,目前试点建设以
GPON
为主。在国内的广电市场目前均采用价格更低的
EPON
技术进行建设。
1.2.
EPON/GPON
的技术竞争
在日本
EPON
大部分为
FTTH
应用,一部分为
FTTB
应用。国内
EPON
则主要以
FTTB/C/N
应用为主,
FTTH
因为成本原因只有少部分应用。在北美和中东
GPON
则主要以
FTTH
为主。
EPON
因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广泛部署,目前已经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应用场景。在对
SFU/HGU
的支持上,
EPON/GPON
的技术实践持平。在对复杂场景的
MDU
的技术实践上
EPON
设备供应商的经验更为充足。总的来说,无论是
EPON
还是
GPON
均可以满足运营商的不用应用场景和业务支持要求。
业界就
EPON
和
GPON
讨论较多的往往是二者对
TDM
专线
/3G
基站
E1
回传的支持。对于
TDM
业务来说,目前随着
IP
化的不断推进,应用越来越少。其用户主要集中在银行
/
保险等专网用户以及移动基站等领域,前面的专网用户利润较高,对于运营商来说不可能放弃,尽管用户会慢慢迁移到
IP/
以太网专线上;后者基站回传是运营商自己的业务,短期内还是会以
E1
回传为主。需求已经明确无误,那么
GPON
宣称的
Native TDM
到底和
EPON
相比有何优势呢?目前商业芯片都只留了
GEM
接口,
Native TDM
都由各个设备厂家用
FPGA
自行实现,从运营商反馈的测试数据来看部分厂家确可达到
SDH
级别的同步性能要求,但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
Native TDM
的互通问题较大,不同厂家的
E1
透传基本不可互通。因此从互通的角度来讲
Native TDM
技术作用基本被抹杀了,但对用户来讲的确多了一种选择。再来看看
EPON
的情况,
EPON
一般采用
CESoP
(电路线仿真)来实现
TDM
业务透传(
GPON
同样可以使用该技术),
CESoP
目前拥有完善成熟的标准,互通没有什么问题,在
EPON
上的技术实践也已经得到了运营商的试用验证,除了上行时延相对
GPON
稍大一些,其他指标基本上没有差别。综上,笔者认为
CESoP
是适用于
EPON
和
GPON
更好的
TDM
透传技术。
目前
GPON
比
EPON
更突出的优点体现在
2.5Gbit/s
的带宽,优于
EPON
的
1Gbits/s
的带宽。在终端同等带宽的情况下
GPON
可以获得更大的分支比,或者在同样分支比的情况下
GPON
终端能够获得更大的带宽,这一点是由标准决定,无可争议。但就带宽带宽的使用效率来说
EPON
和
GPON
并无多大差别(这里不考虑线路编码效率)。
EPON
和
GPON
的最大传输距离和差分距离均为
20km
,关于分支比和传输距离主要由
PMD
层决定,
EPON
和
GPON
并无大的差别。
GPON
由于在
PMD
层要求更严,光模块成本比
EPON
相对要高,但可以在每比特成本或者每用户成本那里得到抵消。
综上,
EPON
和
GPON
无论在应用场景和业务支撑以及每用户每比特理论成本上相差并不大,因此主要还是产业链的竞争,纯粹技术上的比较意义不大。哪个技术规模部署情况下的每用户每比特的实际综合成本低得多才能最终胜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不明朗,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专业公司市场调查报告表明
GPON
的规模将超过
EPON
,但从历年的实际情况和预测情况看,
GPON
的预测市场规模都被盲目或者是有意的放大了,或许明年底才是一个最佳的观察窗口。
2.
EPON/GPON
的技术演进
目前国内固网运营商的规划一般都是讲
2010
年每户
20M
~
30Mbit/s
,
2015
年每户
50M
~
100Mbit/s
,以上是高端宽带用户的需求,但实际上目前无论是接入网还是城域网发展还没有这么快,我个人的预计估计
2015
年才有可能户均
20M
~
30Mbit/s
,只有少量高端用户到时会有
50M
~
100Mbit/s
的带宽需求。
目前
FTTH
因为户均造桥相对还较高,应用在国内还较少,但无论是
EPON
还是
GPON
均可以满足当前以及未来
5
年的
FTTH
建设,
EPON
按
1
:
32
分支可以做到户均
30Mbit/s
的带宽,
GPON
按
1
:
64
分支也可以做到户均
37Mbit/s
的带宽。按照
FTTH
的需求,
EPON
和
/GPON
主要是向大容量高密度方向进行演进,后面会谈到背板技术的融合
。如果每个业务槽位
10Gbit/s
的带宽则可以支持
10
个
EPON
端口(但一般会设计成
8
个)或者
4
个
GPON
端口,两者
PON
板覆盖的用户数相等(
32
×
8=64
×
4=256
户),按照
ATCA
的架构可以有
12
个业务槽位,则总共可以覆盖
3072
户。对于中国这样人口密度的国家特别是在发达城市来说仍然密度稍显不足,可以将背板单业务槽位的扩展为
20Gbit/s
,那么就可以覆盖
6144
户。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应可满足至少
5
年的
FTTH
速度和密度需要。上面讲的是
OLT
的演进方向,
ONU
方面,当前市面的
SFU
(单家庭
ONU
单元)将越来越不能满足多业务处理的要求,
HGU
(家庭网关
ONU
单元)应该是其演进的自然方向,
HGU
相对于
SFU
来讲接入能力更强,特别是
QoS
处理方面。
接下谈
FTTB
的场景,这也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当前主要建设模式之一。中国移动因为光缆和铜缆资源的约束,主要以
FTTH
建设为主,而且希望用大分支比的
GPON
技术。
FTTB
目前最经济的模型是一个
MDU
覆盖
16
户,提供
16
个
FE
接口和
16
个
POTS
接口。分支比按照
1
:
16
或
1
:
32
来规划(
EPON 1
:
16
,
GPON 1
:
32
),户均带宽为
3.7M
~
4.6Mbit/s
,显然不能满足未来的带宽需求。因此向
10GEPON
和
10GPON
演进是必然的方向,同时因为运营商已经有大量的投资,这就要求演进的
10GEPON
和
10GPON
能够分别后向兼容当前的
EPON
和
GPON
。我们看看演进后的
FTTB
模型的带宽计算:对于
10GEPON
户均为
37Mbit/s
(
3.7
×
10=37
),对于
10GPON
户均为
18.4Mbit/s
(
4.6M
×
4
),这时候
10GPON
吃了分支比较大的亏。
再次是
FTTC/N
场景,这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另一主要建设模式。
FTTC/N
主要采用
PON+DSL
方式建设。一个典型的模型是一个
MDU
覆盖
48
户,提供
48
个
ADSL2+/VDSL2
接口和
48
个
POTS
接口。分支比按照
1
:
8
或者
1
:
16
来规划(
EPON 1
:
8
,
GPON 1
:
16
),户均带宽为
2.5M
~
3Mbit/s
,显然也不能满足未来的带宽需求,也需要向
10GEPON
和
10GPON
的方向演进。演进后
10GEPON
和
10GPON
分别可以提供户均
25Mbit/s
和
12Mbit/s
的带宽。对于户均
25Mbit/s
带宽
ADSL2+
已经无能为力,需要使用能力更强的
VDSL2
技术。
10GEPON/10GPON+VDSL2
将是
FTTC/N
未来的演进方向。
10GEPON
的标准
IEEE802.3av-2009
即将颁布,相关产业链也基本准备成熟,从光模块、芯片到系统厂家以及运营商均在积极推动,已经芯片和系统厂商推出演示样机并开始小范围试验。
10GPON
目前尚无标准,相关的标准组织
FSAN
正在加紧研究,但尚无实施性的提案提出。
1.
2.
3.
多技术融合平台的思考
为了降低技术选择的风险,运营商已经开始要求厂家提供能够混插
EPON
和
GPON
的
OLT
设备,并且能够平滑升级至下一代的
10GEPON/10GPON
。
对于中小密度的
OLT
设备,背板一般采用
GESerDes
总线或
2.5GESerDes
总线。目前一般采用
GE/2.5GE
兼容的背板技术进行
EPON
和
GPON
的混插,这就要求主交换板使用支持
GE/Turbo GE
的交换芯片,该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
对于高密度
OLT
设备,背板一般采用
10GEXAUI
总线,可以方便的混插
EPON/GPON/10GEPON/10GPON
的业务单板。这里我们分别分析两个方向的融合问题,同级别速率不同技术的融合和同技术体系不同速率的技术融合。对于
EPON/GPON
融合平台,根据上节的分析可以看到使用
10G XAUI
背板总线可以很好的实现,覆盖的用户规模也相同。对于
EPON
和
10GEPON
的融合平台采用
XAUI
背板总线就有较大的问题,尽管目前的
4/8
端口低速率
PON
芯片和
1
端口的高速率
PON
芯片均采用
XAUI
接口,但是后者的
PON
端口密度只有前者的
1/4
到
1/8
,在升级割接的时候势必要增加
OLT
设备的数量,这样在机房紧张的情况问题较大。还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背板使用
XAUI
和
XFI
兼容技术,一开始就按照
XFI
的要求进行设计,一个
XAUI
接口的物理线对数刚好是
XFI
线对数的
4
倍,这样覆盖的用户规模数量相等。这要求主交换板采用支持
XAUI/XFI
自适应的交换芯片,目前还不存在这样的芯片,在如此大密度的情况下,芯片功耗和封装管脚数都是较大的难题。一个折中方案是背板采用
4 lane XAUI/2lane XAUI
的背板兼容方法,前者使用线对的数目是后者的
2
倍,但信息速率相等(后者每线对的物理速率是前者的
2
倍)。这样高速率
PON
的端口密度可以做到低速率
PON
的
1/2
到
1/4
,比前面只使用
XAUI
还是要好一倍。
时间:
2009-12-18 13:42
作者:
fuxiang0201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