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关于HSDPA的TBS。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0-3-22 20:20
作者: lxgao     标题: 关于HSDPA的TBS。

对应于不同的CQI,Node B会调度不同大小的TB。一般来说,CQI越小TB块也会越小。
但是HSDPA使用的是固定的SF,减小TB的大小有什么意义?
目前能想到的也就是重传成本会低一些。
时间:  2010-3-22 21:10
作者: bluefeet

在WCDMA系统中,无线资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OVSF码,power,carrier frequency甚至还有specific time period.

对于下行DCH承载来说,由于采用相对固定的编码调制方式,减小TB,一般也就意味着在给定的TTI上的数据传输速率降低了,低速率业务所占用的OVSF码资源和Tx power都会减少。

对于下行HSDPA承载来说,某个用户上报的CQI变小,那么基站将在下一帧内对应传输相应较小的TB块(如果CQI足够小,基站甚至可以决定在下一帧内不再分配无线资源给该用户做数据传输)。Transport block size确定后,基站要决定采用哪种MCS给该用户做传输数据,并分配可用的码资源和功率资源。通常来说,TB越小,基站倾向于用更少的SF=16的码,倾向于采用QPSK而不是16QAM来传输数据。相应的,它所要求的Tx power也小。在25.214里有CQI的定义,从那个表中便可以看出这个趋势。因此,总体上说,减小TB也就意味着少占用无线资源。
时间:  2010-3-23 05:16
作者: HWWRANGTS

bluefeet牛人正解,顶。

也可以说CQI上报变小后,系统认为无线环境变差,不适合使用高阶调制。

不能使用高阶调制的后果是每个符号传输bit变少,为了不丢包,减少重传此书 ,那就需要把从层二mac过来数据量变少,想变少就减少TBS喽。
时间:  2010-3-23 08:31
作者: lxgao

谢谢楼上的两位。
但是对于HSDPA来说,SF首先是固定的16,而且只有一个。对于CQI比较低的,比如7和8,都是采用低阶的QPSK调制,但是TB大小不一样。我搞不清楚比如对CQI 7和8而言,减少TB的意义在哪里?
时间:  2010-3-23 09:58
作者: bluefeet

好问题,我再解释一下.
首先澄清,HSDPA可用的码是SF=16,但其个数通常在5~15之间,可由运营商配置.

回到楼上的问题:对于CQI=7和8的情况,以UE Cat 1~6为例,其对应的TFRI分别是(TBS=650,2 codes, QPSK)和(TBS=792,2 codes,QPSK).这里减少TB的意义在哪里.

答案在于CQI的定义. 即25.214 section 6A.2 开始的那段话.说通俗点,CQI是一个量化的指示符,用来表征在UE在下一个2ms内能够接收的最大TBS.也就是说,从定义上,CQI和TBS就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我们应该注意到,规范在定义CQI时,并没有把CQI简单的定义为UE所测量到的SNR,而是允许不同接收机结构的UE(如RAKE和EQUALIZER)根据自身的能力上报它所能支持的最大TBS.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两个UE所收到的Ec/No相同,但由于它们有不同的接收机结构,比如一个是rake receiver,而另一个是advanced receiver, e.g,chip level equalizer.那么显然,后者可以支持接收更大的TBS,所以后者可以上报更高的CQI.
回到楼上的问题,我的答案是:CQI和TBS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一映射,这既体现了无线环境的差异,也允许不同接收机结构UE的接收性能的差异化体现.
时间:  2010-3-23 12:49
作者: lxgao

呵呵,不小心就碰到了一个大牛,谢谢bluefeet以及各位兄弟的支持。
CQI我也认为不仅仅代表信道质量,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对于某个确定的终端来讲,我们可以假设CQI中除去信道质量的其他条件为固定值,这样理解起来相对就简单一些,CQI就可以认为是信道质量。
在上面的假设中,CQI 加1或者减1对应的TB块大小肯定是改变的,这种改变主要应对的应该是无线环境的差异。但是针对无线环境的差异,通过NodeB的合理范围内加大发射功率不是可以解决吗?难道在无线环境差一些的情况下,减小数据的发送量会提高传输效率?
时间:  2010-3-23 13:17
作者: HWWRANGTS

原帖由 lxgao 于 2010-3-22 22:49 发表
呵呵,不小心就碰到了一个大牛,谢谢bluefeet以及各位兄弟的支持。
CQI我也认为不仅仅代表信道质量,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对于某个确定的终端来讲,我们可以假设CQI中除去信道质量的其他条件为固定值,这样理 ...


NodeB加大发射功率对其他UE来说相当于加大了干扰,因为WCDMA是一个自干扰系统。

CQI变差,系统减小传输块的size,不是为了提高传输效率,而是本身就不能处理太多数据。因为如果TB太大,高阶调制会造成误码太多,导致重传太多,反而会降低效率。所以当无线环境不好的时候,UE上报的CQI就会相应的变小。这个时候UTRAN知道无线环境变差了,如果再用高阶调制,再用较高的编码速率传输的话,会有很多误码,重传不仅会过多,而且有可能重传都不能解决误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冗余信息的量,用低阶的调制来保证接收到物理层的bit后能够恢复出有用信息。这个时候高层传过来的数据没变,但是冗余数据要增加,物理层的速率是一定的,所以把TB分小一点,好插入更多的冗余数据。

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哈。这个我也是听别人讲了好大一通。
时间:  2010-3-23 18:48
作者: 阿尔萨斯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间:  2010-3-23 22:18
作者: lxgao

关于TB块的大小和功率的关系,其实也一直困扰着我。可能是对CDMA本身的理解太浅导致。
如果TBS降低会导致NodeB发送功率的降低,这个问题也比较容易理解。但问题是TBS的减小和NodeB针对该用户发射功率的降低有必然的关系吗?或者说,CQI对应7的发送功率必然比CQI对应8的发射功率低?
时间:  2010-3-24 00:38
作者: bluefeet

第6楼:" 在上面的假设中,CQI 加1或者减1对应的TB块大小肯定是改变的,这种改变主要应对的应该是无线环境的差异。但是针对无线环境的差异,通过NodeB的合理范围内加大发射功率不是可以解决吗?难道在无线环境差一些的情况下,减小数据的发送量会提高传输效率?"
楼上的已经从其它角度答复过了,我来说下我的理解.
先说说DCH承载和HSDPA承载的一个区别:在WCDMA系统中,凡是dedicated radio link,都会有功率控制,原因大家都知道的,远近效应;而在common channel或shared channel上,不方便采用功率控制,因为此时物理信道服务于多个用户.虽然HSDPA没有闭环功控,但HSDPA采用了自适应编码调制.
专用信道上的闭环功率控制和自适应编码调制,这两件事情从香农定理上来解读,可以理解如下:
香农公式: C=B*log(1+SNR) (以2为底取对数)
  功率控制其实是为了维持固定的C,而改变了发射功率从而维持目标SNR.
  自适应编码调制,实际上是以接受C变化的代价来维持发端功率不变,此时由于无线环境变差(即interference或noise变大),为保证无线链路质量可接受,需要改变调制编码方式.
基于此,回到第6楼的问题,
- 无线环境变差,HSDPA是不会加大发射功率来弥补信道衰落的,因为这是闭环功控的思维逻辑;
-无线环境变差,减小TBS没有提高传输效率.因为有效信息速率降低了;但由于HSDPA采用了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功率调制效率提高了.

第8楼的问题:"是TBS的减小和NodeB针对该用户发射功率的降低有必然的关系吗?或者说,CQI对应7的发送功率必然比CQI对应8的发射功率低? "
HSDPA系统的调度只存在于两维平面:时间和码.要么HSDPA在某一个TTI只调度一个用户进行数据传输,而其它用户被安排在其它的TTI;要么HSDPA会允许在一个TTI内有多个用户进行数据传输,但此时这多个用户将"瓜分"HSDPA可用的码资源.
在前者,TBS略有减小,有效信息速率降低(或者说mac-d level速率下降,但是channel coding会引入更多的冗余比特),但调制方式可能不变化,既然NodeB的H功率都分给了该用户且该用户的功率要求没有显著降低,所以此时针对该用户的发射功率并不会必然降低.若TBS大幅减少,会导致采用低阶调制方式(如16QAM->QPSK),因而针对该用户的发射功率变小.
在后者,TBS减小,会导致分配给该用户更少的HSDPA code,采用低阶调制,编码速率也变小,这些都会导致针对该用户的发射功率减小.节省出来的无线资源供其它用户在当前TTI数传使用.
时间:  2010-3-24 22:01
作者: lxgao

谢谢各位的回答,虽然还没有彻底明白,但是比以前了解的深入了很多。
时间:  2011-5-18 21:42
作者: mvp158702914

学习了 太复杂了@!!!
时间:  2011-11-25 11:22
作者: azulsky

TBS只是决定调度的一个方面,还要看业务优先级
时间:  2012-12-2 22:44
作者: DESPERADQ

真是深奥,对功率的影响还是不懂。。。
时间:  2012-12-4 15:27
作者: MarkLee05

本帖最后由 MarkLee05 于 2012-12-4 16:11 编辑
lxgao 发表于 2010-3-23 08:31
谢谢楼上的两位。
但是对于HSDPA来说,SF首先是固定的16,而且只有一个。对于CQI比较低的,比如7和8,都是 ...


HSDPA是共享的,速率是一个变化值!!!并不是定值,他用SF=16,只是说明他的下行速率。如果CQI低,那么系统会认为他的无线环境差,所以会减少TB,对应的就是减少功率节约资源,对于用户而言就是上网速度的变慢,

总的来说:用户无线环境变差-->给RNC上报CQI-->RNC减小该用户TB块大小-->RNC减小该用户的发射功率-->TB块大小变小,误块率变小,传输效率变高-->传输效率变高,空口吞吐率提升-->发射功率减小,其他用户资源变多,速率提高-->该用户速率变低

其实这一切主要是围绕一个目的:降低干扰,提高空口吞吐率,对于HSDPA而言就是尽量提高吞吐率,用户的无线环境好速度就快,无线环境差就速率低一点

时间:  2012-12-15 22:26
作者: yuweng01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终端测试导频信道的信号质量计算CQI,也会根据BLER(误块率)调整CQI,一般来说CQI和TBS对应,如果终端上报的CQI过高,网络调度的TBS就会大一些,但实际的信道质量不足以让终端解码这么TBS的数据,BLER就会较高,这时候终端就会适当降低CQI,随后网络调度的TBS也会减小,BLER又会降低,最终达到TBS和BLER的平衡,CQI的算法一般都是厂家的核心技术,协议的计算公式也只是一个粗略的公式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