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求助]为什么只有上行才有Radio frame equalization 而下行没有呢?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0-5-27 16:39
作者: mermaidwx     标题: [求助]为什么只有上行才有Radio frame equalization 而下行没有呢?

WCDMA物理层中, 为什么只有上行才有Radio frame equalization 而下行没有呢?另外,Radio frame equalization 的目的在于什么呢?
时间:  2010-5-28 14:44
作者: bluefeet

在R99规范制订时,承载方式以DCH为主. 其WCDMA物理层的处理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 Transport block level:即信息块的信道编码,速率匹配,交织,等
- CCTrCH level: 传输信道的复用
- PhCH level:扩频和调制

Radio frame size equlization和rate matching的目的是相似的,都是让传输信道来的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后的长度能够让后续的交织,复用等操作能顺利进行.比方说某业务的TTI是40ms,而WCDMA规定radio frame=10ms,因此编码后的传输块长度首先要是4的倍数.

radio frame size equlization没有在下行使用,是因为WCDMA空中接口的下行信道化方式是基于多用户共享的OVSF码.因此下行,RNC在为目标业务分配无线资源时,一般倾向于维系准静态的OVSF码(即不允许动态可变).这样,当传输信道来的信息块长度经过编码后大于PhCh capacity时,会采用rate matching的打孔方式来将其消减到合适长度;当信息块长度小于PhCh capacity时,会用inserting DTX bits这种方式来表征在某些下行信道的位置不发送功率.

radio frame size equalization在上行被采用是因为,上行的OVSF码是用户独享,不需要和其它用户共享(因上行多用户间的数据传输不是同步的,也没有必要共享),因此RNC在指配上行的物理信道扩频因子时,往往会分配uplink PhCh capacity相对于uplink coded transport block size要大(而且理论上上行的扩频因子是动态可变的尽管实际上这个不经常用),因此为保证后续的interleaving和radio frame segmentation能够顺利进行,就要用padding bits的方式来使得两者能对齐.这就是radio frame size equalization.

此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对WCDMA物理层灵活设计的充分理解,包括信道化方式,TBC/TBF,传输信道复用,等等.恐怕要多看物理层资料和规范,甚至包括当年的3GPP 提案.
时间:  2010-5-31 00:25
作者: h345026039

楼上的厉害
时间:  2010-5-31 21:37
作者: bluefeet

还是先让我把问题解释清楚.我上面倒数第二段有句话不太严谨(...RNC在指配上行的物理信道扩频因子时...),恐有误人子弟之嫌。理论上上行信道化码由UE决定,但实际上定速率业务时,UE往往采纳UTRAN给出的最小值,这个在L3信令中的IE是uplink DPCH info。
首先对R99 WCDMA物理层有以下事实存在。这些事实成为我们解惑的前提。
1)WCDMA物理层允许传输信道的TF可变以及多个传输信道组合成CCTrCH(即传输信道的复用).
2)WCDMA的信道化方式,下行的OVSF码为多用户分享。因此给一个用户分配OVSF码后,一般不期望它动态可变,否则其它用户的码资源难以保证。而上行,是以scrambling code区分用户,UE在分配上行的OVSF码时只考虑两个因素:UTRAN层3信令给出的限制和UE本身待传数据量。
3)为了在低速率传输时避免TFCI比特占用相等的物理信道容量(比如,SF=256时,TFCI比特的传输会占用10%的物理信道容量,加上TPC和Pilot比特,这些控制信息,将占用20%物理信道容量),下行要支持UE的盲检测(Blind Transport Format Detection,BTFD).而要支持BTFD,就要支持fixed position TrCH以避免盲检测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前提,下行在CCTrCH中每个传输信道所占据的物理信道容量是根据它的maximum TF来确定的.因此,下行的速率匹配是基于业务的TTI来做的,是在传输信道复用之前.这样,当承载lower rate TF时,经过编码后的信息块长度会小于分给此传输信道的PhCH capacity,因此会用inserting DTX bits来补齐.

而上行在形成CCTrCH时,没有必要支持fixed position TrCH.而且UE总能够根据网络指配给自己的minimum SF factor及punture limit(PL)选择满足待传数据量的SF factor,(也就是说理论上SF扩频因子每帧可变,但实际上在传送定速率业务时,这个用不上,且往往UE会根据RNC指配的UL DPCH info中的SF factor来做为信道化码),所以说在上行,TFC的变化可以被SF的变化来适配。这一点和下行不一样,在下行,分配的信道化码是准静态的,因而TFC的变化是依靠rate matching和inserting DTX bits来适配的。还说回到上行,既然上行的每个TrCH的速率变化不受限于SF factor,那么每个TrCH的速率变化以及编码后信息块长度只考虑radio frame segmentation的需要即可,因此这里会用padding bit的方式来满足radio frame segmentation as per TrCH. 而这里这个padding bit的步骤,就被命名为“radio frame size equalization”.
对照上面提到的三个阶段,uplink rate matching 是服务于CCTrCH generation,是基于radio frame长度进行的;而downlink rate matching完全位于TrCH level,时间长度上基于业务TTI。其实两者背后的本质不同是:上行只有flexible postion TrCH multiplexing;而下行既有flexbile postion TrCH multiplexing也有fixed position TrCH multiplexing.

加上我之前的解释,我自己觉得解释清楚了。要是有相关WCDMA物理层的背景知识会更方便理解。:-)
时间:  2010-6-2 16:02
作者: haoyue

楼上的真的很强。术业有专攻。
时间:  2011-3-3 00:17
作者: arbing

膜拜Bulefeet啊!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