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3.5G、5.8G、26G无线接入比较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4-12-31 13:46
作者: zjol     标题: 3.5G、5.8G、26G无线接入比较





前言:目前无线接入的种类很多,主要有3.5G、5.8G和26G宽带无线接入。对于无线接入不是很了解的人,往往对于这几种接入技术不太了解。下面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说明这几种无线接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5.8G 3.5G 26G 宽带无线接入 比较



一、传输距离



    传输距离主要取决于自由空间损耗的公式:L=92.5+20log(f*d)+0.3d



    不难看出,在天线口发射功率一定,可视传输的情况下,系统的传输距离主要取决于工作频率和接收门限电平。



另外,就是雨衰的影响。雨衰主要是因为高频段的微波因为波长较短,不容易穿透雨水从而形成信号衰减造成的。3.5G和5.8G的波长分别为8.57公分和5.17公分,而26G的波长只有1.15公分。因此3.5G和5.8G由于波长比较大雨衰的影响不是特别的大。而26G因为波长很短,在100mm/小时的情况下会引起8dB/Km的衰减。目前的3.5G和5.8G无线传输系统通信距离的典型值大约在10公里,而26G的典型值大约在3~5公里(降雨的情况下约为2公里)。



二、系统容量



    目前我国3.5G频段划分的带宽为上下行各31.5MHz(3399.5MHz~3431.00MHz;3499.5MHz~3531.00MHz);5.8G频段划分的带宽为125MHz(5725MHz~5850MHz);26G频段单位信道带宽为1250MHz(24.507GHz~26.765GHz)。由于26GHz信道带宽比较大,一个基站的数据吞吐量通常达到1Gbps以上。3.5GHz一般基站最大吞吐量在100Mbps以上。5.8GHz的设备通常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容量在10Mbps左右。



三、应用方式



    虽然3.5G、5.8G、26G无线技术目前主要都是用来解决从骨干网到用户驻地网的接入问题。但是它们在应用上却有一些不同之处。3.5G频段为国家无委统一进行分配。不同运营商的系统之间相互干扰比较小,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点对多点的技术,用户主要为大、中、小型企业用户或家庭用户;5.8G为ISM频段,国家无委没有进行统一的分配,对该频点的使用限制不是很严格,主要采用的是点对点的技术,用户主要为一些中、小型企业;26G频段为国家无委统一进行。不同的运营商之间的干扰比较小,系统采用的为点对多点的连接方式,用户主要为大型企业。



四、采用的技术



    3.5G、5.8G一般采用的是基于IP或基于电路的无线传输技术,而26G采用的多为基于ATM的传输技术。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主要是由各频点所对应的带宽和各种设备应用的方式来决定的。基于IP的技术信令协议简单,实现容易,开销低,频谱利用率高,业务种类多,接口简单统一,升级容易,为世界主流的宽带无线接入方案,特别适合于非连接的数据传输业务;基于电路的技术时延小,适合于进行传统的语音传送,但是难以实现动态带宽分配,并且频谱利用率低,特别适合于基于连接的传输业务;基于ATM的技术标准复杂,信令协议丰富,提供完善的QOS保证,可是开销大,频谱利用率低,特别适合于基于连接的传输业务。



五、应用范围



    就提供的带宽而言,3.5G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比较适合于用在城市和郊区,3.5G无线接入的业务提供者必须为传统的网络运营商;5.8G的设备可以用于城市或者郊区,5.8G无线接入的业务提供者可以是传统的运营商也可以是大型的企事业单位;26G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比较适合于用在城市比较繁华的区域,26G无线接入的业务提供者必须为传统的网络运营商。



    就系统要求的传输环境而言,3.5G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在采用比较低的调制效率时对信噪比的要求比较低可以满足一定的非可视传输要求。所以3.5G的系统比较适合于在城市进行相对短距离的传输(约9公里),在郊区进行长距离的传输(约20公里);5.8G的应用环境和3.5G的基本一致,但5.8G的系统一般采用以前军事上所采用的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抗干扰能力相对3.5G要强一些;26G因为其频点高,波长短,因此适合于在比较开阔且雨水量小的北方地区使用,不适合于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市使用。



六、价格比较



    因为5.8G多为点对点的应用模式,所以该设备的价格是上述三种设备中价格最低的,在建网上并不属于一个大的系统,因此初期的投资比较小,如果从长远的应用来比较,并不会比3.5G的系统设备价格低,因为3.5G的中心站建成后,如果要开展业务只需要架设远端站即可,而远端站的价格一般会比一跳5.8G的设备价格低出许多。3.5G的设备价格在三种设备中属于适中,一般用户可以接受。而26G设备的价格约为3.5G设备的二到三倍,不过它能提供的带宽是其它两种设备无法比拟的。



七、综述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3.5G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是目前用户比较合适的选择,原因有以下两点:



1、5.8G因为属于ISM频段,国家无委没有进行统一的分配,因此在大规模的使用中,各家设备之间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干扰,降低系统的可用性和增加后期的维护工作量;



2、26G因为其频点太高,波长短等原因导致该系统在应用中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情况下,从应用的环境来看,适合于在郊区雨水量少的地区使用,并且其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从该系统能提供的带宽来看,它只适合于在城市的繁华区域使用,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区域,高级用户才会比较多,而这样的区域往往高楼林立,无法满足该系统一定要求可视传输的条件。另外,在我国对接入带宽需求在40MHz以上或者说能承受该价格的用户非常少,导致运营商的市场难以迅速展开。

时间:  2005-1-1 20:04
作者: kkk2000

晕。写这文章的人估计是做3.5/3.4G系统的.用来宣传自己的产品的。事前根本就没有仔细广泛的调查过其他的系统,动不动就以偏概全说其他系统大多是什么什么的。。。。,为什么就不说只占那少数的有优势的技术会是那些系统今后发展的目标呢?文章就从来没说过3.5G的任何缺点包括它的窄带宽。太不科学了。。。。。。观点谬误的太多。
譬如点对点模式应用设备就一定价格很低。
ISM频段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干扰,既然都说人家是点对点且LOS直线传播应用的,那么相互间的干扰相对于点对多点系统来说就会严重很多么?第5节中就说了有扩频抗干扰能力,结果在归纳总结中,还是由于严重的干扰而被否定了。何况5.8G点对多点也有很广泛的应用。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