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WCDMA中为什么要引入传输信道?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0-6-10 01:13
作者: sunshinesd     标题: WCDMA中为什么要引入传输信道?

这是WCDMA空中接口一个很大的谜团,初学者十有八九会对此迷惑不解。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也很多。
WCDMA中信道分为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三个层次。
物理信道只存在于空中接口,也就是终端和基站之间。
逻辑信道只存在于终端和RNC之间。
这两种信道与其他空中接口的信道是类似的。
至于横插一杠子的传输信道只存在于终端和基站之间,由于RNC不处理,因此属于转发性质,所以定名为传输信道。
为什么要引入传输信道,让系统变得更复杂呢?
时间:  2010-6-11 18:36
作者: 老道老道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个人理解:
WCDMA的逻辑信道,其实大部分是借鉴了GSM的逻辑信道的概念和应用规则,这从逻辑信道的名称上很容易发现;但是WCDMA的物理信道采用了CDMA技术,毕竟和GSM的TDMA差距太大,所以定义了一个“传输信道”的概念,相当于一个“适配层”。
时间:  2010-6-12 09:51
作者: happynoble

TCP/IP有了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何还要传输层呢?一样的道理嘛。

逻辑信道管的是传什么类型的数据,传输信道管的是数据如何传。
逻辑信道的存在使得高层只要确定数据的业务类型就可以选择信道。
传输信道根据物理层的状况确定信道编码方式和传输块大小。最后将数据映射到合适的物理信道。
二者各司其职,协调统一。
但是你要硬将两者合到一起也未尝不可啊,只是处理方式会略显混乱。TCP\IP不是将会话层和表示层都吃了吗,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啊。

[ 本帖最后由 happynoble 于 2010-6-12 10:08 编辑 ]
时间:  2010-6-12 13:52
作者: bluefeet

赞同楼上的解释.我的理解如下:
其实WCDMA引入传输信道一方面是系统面向多样化业务(多种速率和可变速率)的需求使然;比如理论上WCDMA下行若承载可变速率业务,那么传输格式的变化最终会由L1的速率匹配,insertion DTX bits等手段来适配,而不会影响物理信道的属性如扩频因子.相比较而言,高通的CDMA2000系统在设计之初就没有传输信道这个称谓,但CDMA2000的系统设计来承载话音业务也完全胜任.换句话说,如果系统需要承载的业务特性是固定的,明确的,那么不需要保留灵活的传输信道复用的功能,直接针对该业务特性,选定调制编码方式,用规定好的物理信道资源(如时隙,载频,码资源)来传输也未尝不可.
另一方面是传输信道的概念,既符合WCDMA系统layered structure的设计理念,也预留了对varying radio channel的适配的处理能力.比如,伴随着可变速率语音编码的输出,在信道环境恶劣而导致发射功率攀升到UE发射功率受限的情况,会有AMRC功能来控制语音帧的信息速率,这个时侯,灵活的选择传输格式就很好的适配了信源速率的变化.再比如,在后来的HSDPA中,根据CQI的不同,不同传输格式的选择更充分适配了无线信道的变化.

尽管目前WCDMA市场应用相对GSM来说并未胜出,但我常常私下里以为,WCDMA RAN相对当年GSM RAN的设计上的技术进步,的确是堪称里程碑式的突破.从R99 RAB/RB/Trans Channel的引入,R5 HSDPA adaptive radio transmission/multi-user diversity gain,直到后来R7 HSPA+,都是前所未有.而前瞻LTE/E-UTRAN,在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上,虽然是基于不同的物理层,但其绝大部分设计理念,相对于WCDMA/HSPA+,只是"改良"而不是"革命". (倒是在网络架构上,LTE有新的突破,呵呵)
时间:  2010-6-12 17:49
作者: fengbo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是的,把各层揉合在一起也可以的。
就像RNC和NodeB现在放在一起做成E-NodeB一样。
时间:  2010-6-26 20:36
作者: paddycy

3楼4楼说得真好。
我再多嘴一句,传输信道不是终端和基站之间的,一定要说的话,它是RNC和基站之间的。
多了这个层次之后,无线协议栈的分层结构变得更清晰,它体现数据传输的特性,而物理层只需要根据这些特性参数进行编码、复用、扩频、加扰……等处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逻辑信道、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是“传什么、怎么传和传的分工”。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