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原创]技术推广---不中断业务查2M跳线技术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1-4-2 22:28
作者:
zxx-bl
标题:
[原创]技术推广---不中断业务查2M跳线技术
不中断业务查2M线技术
一.概述
如果我们稍微梳理现今通信网络的检测技术,我们会发现各类设备自身的检测技术日臻完善,而连接到各类通信设备的物理介质中,光纤有红光笔对线,用户电缆有查线仪,唯有机房内各类设备间互连用的数量众多的
2M
同轴电缆跳线无相应的对线
/
查线技术或仪器。
二.现状
反观各个通信运营商的机房内,特别是中心机房内,由于前期业务的快速发展,都安装有数量众多的DDF(数字分配)机架,用于各类设备2M出线的接口机架,而不同设备间的业务互连就要通过DDF架之间手工制作的2M跳线来实现互连互通功能。
其实,运营商的网络也是逐步庞大起来的,开始时只有几个DDF架,后来十几个,到现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都是司空见惯的,发展周期很长,同时由于2M业务开通的阶段性、随机性等特点,使的2M跳线数量越来越多且无规律可寻。另一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几近20多年的通信高速发展,可能专业或机房负责人员由于岗位变动、离职、升迁等原因都换了几茬了;以前负责任的专业工程师都是用纸质本子记录2M跳线两端的DDF架位置(槽路---一般是机架号-子架号-端子号方式),各专业工程师的水平高低,就看谁能在2M业务出现故障(2M中断在运营商属于重大通信事故)时,能第一时间找到相应的2M线(包括2M跳线)端子,从而通过环路、断路等手段快速判断出障碍段落和原因,所以,“小本本”成了各个专业工程师的秘密武器,出问题时缺了他/她就不行;后来工作条件改善了,2M跳线的位置就随工作进程随机性地一段一段的记录在计算机里了,但由于各个专业的2M跳线表模板不同且可体现水平的传统心理,各个运营商从来就没有一份准确、完备、汇总、共享的2M跳线表,造成管而不理且故障处理效率低下。
让我们再看一下机房内数量众多的2M跳线的“成长”过程,有的是传输专业布放的,有的是交换专业布放的,有的是数据专业布放的,有的是大客户部门布放的,有的是工程布放的,有的是割接布放的,有的是抢修布放的……,不一而足;一旦2M业务出现问题(通信事故),各专业工程师找到自己的DDF架2M业务端子后,就查不下去了,因为不知道2M跳线的对端在哪儿?其他专业工程师想配合,但不知道对应的2M端子号而无从下手;严重影响了业务故障的处理效率和恢复及时率,引起用户的不满和投诉。
以前2M业务不通时,可以通过捋跳线(摸跳线)的方式找到对端端子,但随着各个运营商机房无人值守、机房标准化工作目标的实现,机房走线架/槽中的2M跳线都已经绑扎死了,已经捋不成了;实在找不到2M跳线的对应端子时,为快速恢复业务,现在大部分维护工程师只能是临时跳线到另一个对端2M端口,通过重新制作数据以期快速抢通恢复业务,很被动不说还白白地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
现在各个通信运营商随着工作流程的优化,管理的精确化,工作环节的派单化,对网络资源管理准确性、一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前期设备资源各个专业工程师已录入完毕,室外光纤和用户电缆等已花钱委托专业工程队核查、录入完毕,唯有机房内连接各个设备用的2M跳线由于危险性高,无相应有效的技术手段---不中断业务查2M跳线技术而造成资源管理的准确性不高甚至空白,使得各个专业在资源管理系统中做业务通道关联时“牛头不对马嘴”,本来是政府用的2M,业务通道关联完后,可能就到了某个企业甚至外地,给以后的资源精确管理和维护工作造成极大的隐患甚至误导,对资源的清理无法准确进行,又回到看DDF架上端子有无跳线确定是否资源占用的年代,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时间:
2011-4-2 22:31
作者:
zxx-bl
三.解决方法
本人在通信企业工作20多年,通过近20年的探索、研究,现在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不中断业务查2M跳线技术,并达到了规模化应用的程度;本技术只需要在DDF架每个2M端子环路塞子(又叫三通)的测试口上都插上本人特制的含发光二极管的输出电路(成本很低),任选一个其它DDF架2M端子,通过其环路塞子测试口输入“信号”,通过观察其它端子发光二极管的亮灭就能很容易地找出输入端对应的2M跳线的对应端子(单根线的对应端子),准确率可达100%。
实际上本技术的难点是检测的安全性,即不中断业务,本人用本技术在贝尔程控交换机、西门子EWSD程控交换机、华为程控交换机和软交换、中兴传输光端机、华为光端机、华为接入网、摩托罗拉基站、华为基站等设备的DDF架对应2M端子上都做了大量模拟实际的检测,在检测到对端的同时,通过两端设备及网管查看未出现告警;又通过在一个2M跳线两端4个端子上交替加上输入、输出电路信号,各连续“烧机”24小时,在两端所接设备上查询历史告警的方法检验安全性,未查到相应的告警;最后在一个无业务呈环路状态2M跳线的DDF架两端打开环路,同时在对应两端4个端子上交替加上输入、输出电路信号,通过误码仪测2M线内误码24小时,误码率为“0”,基本可以肯定本技术是安全的
。
时间:
2011-4-2 22:33
作者:
zxx-bl
四.技术优势
1
.市场空白,先发优势:光端机从PDH(准同步数字传送体系)发展到SDH(同步数字传送体系)20多年来,无相应的不断业务查2M跳线技术和设备仪器。
2
.安全性高:可以做到不中断业务高效查清机房内2M跳线的对应关系,同时本人可以将安全性按运营商客户要求做到1、2、3三种安全级别,增加了商务谈判的灵活性。
3
.成本低,实施灵活:通过多年的多种技术方案的探索、研究、实施、比较,最终定型在现在的低成本且可大规模实施的技术方案;目前有三种规模实施方案:(1)简化方案:几个人,一些元器件,一把电烙铁,一把钳子即可完成;(2)优化方案:通过输出2M头内电路改造,批量生产完成;(3)集中方案:将输出电路分解到集中控制台/显示台,可大大提高查2M跳线的效率;不同规模的机房,可酌情适用不同的技术方案或组合应用。
4
.通信商需要:不仅可大大提高维护效率、故障恢复及时率,还能打破“技术”垄断和瓶颈,真正提高、完善资源管理的准确性。
5
.市场规模大:以本人所在的小地市,小本地网,移动、电信、联通中心机房内DDF架的规模都不小,按最小规模算,三家的2M端口总量也至少有2万个,全国有多少,至少千万计,还不算由此衍生的2M跳线打标签、整理机房跳线等的其他工程收益,如果说市场规模以亿计应不为过。
6
.节约成本:2M跳线查清后,各个专业就有机结合起来了,应用2M的专业查看端子后,对照设备配置数据,就可以确定2M资源是否真正占用,实际不用的2M资源就清理出来了,同时涉及的传输和对端资源也清理、释放出来了;本技术稍一变通,可将DDF架上所有的不用的废线(运营商人员由于线绑扎死拆不下来)一次查清,后期有相关业务新增时,长度够长的就可以直接利用,就不用重新做2M跳线,重新布放2M线了,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
五.技术存在的问题
1
.本技术本身是在危险(通信事故)中找到的一条突破之小径,虽经各种环境环境下多次实践,但若实施不当,仍然有引起通信中断的安全隐患。
2
.目前本人只能采用简化方案实施查2M跳线工作,其他两种方案虽已小规模试制成功,但大规模定型生产,本人限于区域和经济生产条件,基本无法实施。
3
.本人一介技术人员,既无公司,也无全国营销、服务网络,暂无法快速取得收益
。
六.诉求
1
.希望将此技术进行交易推广;
2
.希望在全国有营销、服务网络的有实力并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公司在本坛留下资料及联系方式,本人自会与贵方联系;
时间:
2013-1-24 13:31
作者:
zxx-bl
感兴趣的,可以和我联系!
时间:
2013-2-7 15:40
作者:
幻中了幻
首先,这种利用发光二级管检测2M的方法7、8年前我们就采用了。其二,现在E1开始淘汰了,都是FE或光口了,这种技术相应也要被淘汰了。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