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新闻]近期的一些3G方面的新闻,贴在这一个帖子里了,想了解的进来看吧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5-5-14 17:46
作者: 清明     标题: [新闻]近期的一些3G方面的新闻,贴在这一个帖子里了,想了解的进来看吧

3G人才跨国饥渴

本报记者 李晓艳  北京报道


  在NEC(中国)已经做了近一年手机研发的马群(化名)现在面临着一个两难抉择:NEC在今年1月也成立了中国3G移动终端研发中心,现在还有许多职位虚位以待;与此同时,另外
  
一家跨国公司新近成立3G研发中心,正大举招募人才,高薪高职位的诱惑让马群有些心动,马群发现自己突然“身价倍增”。

  到哪里招兵?

  “我们中国3G研发中心现在不到70人,除了从日本带过来的一些团队,大部分都是中国本地员工。”NEC3G产品计划部一高级经理告诉记者,原来计划招聘70个岗位,当时还特地召开了一个大型3G人才招聘会,但后来没有招满。“一方面我们在中国成立3G研发中心的时间不长,很多其他跨国公司都在我们之前成立了,3G方面的人才已经做了一些分流;另一方面既具有相关经验,又适合公司文化的人才还是相对较少。”

  早在2002年10月,诺基亚就在杭州建立了中国3G研发中心,主要进行用于3G网络的软件开发和平台技术研究,之后不断对该研发中心扩大规模和增加投资。今年1月,该公司宣布,计划将杭州的3G研发中心人员在未来12-18个月内从180名增加到400名;诺基亚还计划在杭州建立一个3G研发测试中心。而4月,又在成都签署协议建立了第二个3G研发中心。

  朗讯设在南京的3G研发中心现在已经有超过300名工程师,此中心于2003年9月投资5000万美元所建,主要从事CDMA2000和W-CDMA等3G技术的研发,朗讯先后两次增资8000万美元和7000万美元。

  而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以及本土企业中兴、华为也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3G研发中心,大家争相招兵买马,3G人才一下子“洛阳纸贵”。

  “研发中心一直在扩充,还在不断招兵买马。”NEC该高级经理告诉记者,一是研发中心发展规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其他企业来“挖人”的准备。目前NEC的人才战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吸引公司以外的具有相关优秀经验的3G人才,另一方面采取和高校、研究院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后续人才。

  核心技术已经转移?

  NEC(中国)副总裁、3G产品业务计划总经理Holmes称,中国3G研发中心的初衷和目的是把之前NEC在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3G研发中心的技术转移到中国,通过中国研发中心提供多样化的手机终端产品,在核心技术转让之后,再立足中国为NEC全球3G终端发展搭建一个研发平台,为国际市场提供3G产品。

  Holmes对本报记者说,NEC具体转让到中国的3G核心技术包括三方面:一是手机芯片方面的技术,二是3G网络系统的应用和运作,三是手机软件方面的一些应用和协议。而他一再强调,中国的3G研发中心在NEC全球的研发中心的中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有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以及相对便宜的人力成本,在中国3G研发中心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是面对中国,更是面对全世界。

  Holmes对记者表示,研发中心成立4个月以来,3G终端的芯片、应用和协议三方面核心技术基本已经转移到了中国,虽然目前还在改进怎样让系统在现实中运作衔接得更好,但基本步骤已经完成,而且通过和信产部和几个运营商的接触,更加深了对中国3G市场的理解,为今后计划开发相应3G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NEC业务计划部高级经理王伟忠告诉记者,目前研发中心主要在进行中短期的3G技术研究,包括1年、2年直到5年之后可能出现的3G产品以及可能出现的技术点,研发中心成立4个月以来体现在产品上的成果,就是已经开发出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3G样机,正在运营商那里做测试。

  王伟忠表示,NEC作为一家日本企业,和中国有相似的亚洲文化,这一点和其他欧美手机终端企业相比具有优势,而且公司具有很长的研发历史,3G的核心技术早在海外就已经开发完成,结合这两点技术背景和文化背景,相信在中国3G市场上应该大有作为。

  “中国是一个需求多元化的国家,我们怎样开发出种类多样、符合中国人嗜好的产品是我们研发中心目前最大的问题。”Holmes告诉记者。

时间:  2005-5-14 17:49
作者: 清明

3G社会SP能否继续淘金

本报记者 雷中辉

  北京报道

  本已缺乏概念刺激的“中国概念股”,能否在3G的未来中继续领先淘金?


  “如果3G上马,全国这么多家SP(无线内容服务提供商),有几家能顺应市场生存?或者说有几家现在就准备好了迎接3G时代?不过很难预料的是,现有的商业模式下,谁都很难说今后谁会是‘黑马’?这匹‘黑马’或者现在根本就不知名!”在连续几个设问之后,网易首席架构师丁磊如是描述3G时代SP可能的生存态。

  实际上,在“看上去很美”的未来3G时代,以什么样的状态生存,已经成为了各SP备战的最大缘由。

  门户拼“钱”抢“人”

  各大“中国概念”公司近日在纳斯达克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以WAP、JAVA游戏为代表的2.5G产品的收益增长速度成为了一个新的亮点。

  5月10日,TOM在线公布了其2005财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2.5G产品中,彩信MMS收入在本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200%,达到190万美元,WAP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71%,达750万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了22%。

  TOM在线执行副总裁冯珏表示:“2.5G业务线的收入显著增长,让我们对未来3G时代的TOM在线的地位有强烈的信心。而实际上,我们对于未来3G的部署,也因为我们专注于无线领域而变得更早。”拥有TOM集团和和记黄埔背景的TOM在线公司,其成立之初就把专注发展无线业务作为自己区别于其他门户的最大特点。在此前,TOM在线就已经在一步一步部署自己的3G道路。

  2004年8月,TOM在线宣布收购国内移动娱乐信息服务公司Treasure Base Investments Limited。通过此次收购,TOM在线获得60多家电视频道分销推广渠道,覆盖约1亿中国家庭。同时,此举还为TOM在线带来约150万的付费用户。

  2004年11月,TOM在线宣布收购国内公司Whole Win投资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这是一家2.5G WAP服务提供商。冯珏认为,看中Whole Win就是看中2.5G产品的过渡性,它可以很平滑地将用户过渡到3G环境中。

  今年2月,TOM在线又以约1370万美元现金收购印度手机游戏开发公司Indiagames。“收购Indiagames的目的在于增强自身在产品研发方面的力度,今后,基于3G平台的无线服务,最终的竞争将出现在内容服务上。”冯珏称,“我们在积极准备迎接3G的时候,主要是积极丰富自己的服务内容。”

  据悉,TOM在线日前在香港推出的部分新业务,就是基于香港3G环境所推出。而在内地,因为标准还未最终确定, “几个标准的产品我们都在投入,事实上,几个标准之间的技术转移成本并不高。”冯珏称。

  搜狐4月底发布的2005年一季度财报也显示,公司无线服务收入达到600万美元,而其中WAP服务的增长幅度高达38%。在此之前,搜狐收购WAP网站goodfeel,收购地图服务公司图形天下。搜狐CEO张朝阳表示:“这些收购都是在为未来的3G时代作部署。”

  网易的策略却是剑走偏锋,丁磊表示,未来互联网更重要的“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所以,我并不着急业务的扩展,而是网罗更多的人才。”

  中小SP踌躇

  在3G时代到来之前,国内数千家中小SP的未来将会如何?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SP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准未定,我们都在踌躇。我们没有门户那么多的资金用来战略性部署,也没有实力研发基于多种标准的服务内容,这方面的风险太大。”

  他还抱怨,许多中小SP现在正忙于全国各地方备案,根本没有时间为3G做过多的准备;而且,由于内容越来越丰富,SP管理的部门也越来越多,“SP已经像网吧一样被管死了”。

  中小SP的踌躇并非没有道理,2004年4月,信产部整顿全国SP之后,全国所有的SP都需要重新申请牌照,其中全国性牌照将需要达到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并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备案,因此2005年以来,几乎所有希望完整拿到全国性牌照的SP都在为各地的备案而忙碌。“没有全国性牌照,中小SP更没希望在3G平台上运营。”上述SP老总表示。

  “标准悬而未决,是我们没有真刀真枪实干的最大原因。”掌上灵通总裁杨镭认为,“几大标准都有可能成为最终标准,到时候我们究竟要适应哪一个,还是未知数,我们当然不会为未来所准备的产品都下‘赌注’。”空中网董事长周云帆对此观点也表示赞同。

  由于国内商用3G网络还未有实质性定论,目前只有部分3G测试网络,因此,哪种更适合3G网络的商业模式,成为目前许多SP的“赌注”。

  丁磊表示,在一个未知的广阔平台中,你永远预料不到谁会是最后的赢家。“现有的商业模式好不好,能不能适应?这些都没有经过3G平台的检验,都不好说。”

  多家SP人士认为,未来3G商用之后的内容提供将会是最大的问题。“另一个重头戏是手机游戏,”杨镭说,“我们正在加强研发,这是确保掌上灵通适应3G的一个方向。”

  低端还是高端?

  “其实我们所做的准备,都是基于对未来的期望。最终还需要3G网络真正建成才行。”冯珏说。

  冯珏称,国内SP发展3G应用,还应跨过市场定位的门槛。因为不管选择哪个标准,不管运营商如何定义3G的运用范围,SP对市场的预期和产品的定位将最终决定谁会是3G时代的第一个赢家。

  据冯珏介绍,目前欧洲的3G运营商基本都以2G业务为主,85%以上的业务仍然是语音,15%的数据业务中又有一半是短信,真正的数据业务也就占5%~7%。

  “欧洲3G的最初定位在高端的商务人士,市场的需求与实际运营则与最初的定位相反,真正需要3G的是那些爱好娱乐和有着许多空闲时间的低端人群。由于这种定位判断的失误,导致欧洲3G运营商观望和退出。”冯珏表示。

  而在香港,因为吸取了欧洲的教训,在推出内容服务时拉长了业务线,从高端人士需求的大流量高清晰,到普通人群需要的精彩视频片断、互动影像和语音服务、以及日常服务都有。冯珏认为,SP在3G时代的服务模式也应该借鉴欧洲和香港的经验。

  “3G究竟是服务于高端还是低端,我觉得是要服务于大众。出现欧洲那样的悖论是因为对市场需求判断得不够,而我们面对3G的到来显得更为冷静,3G的市场没有起来,什么人需要什么人不需要,还不清楚。或许3年之后能够清楚。或许3年内都不会有回报,这都要做好预期和准备。”杨镭认为。

  几乎所有人担忧的一点是,3G终端的普及是决定市场大小的关键因素,而由于3G终端价格高昂,从而使得适用人群遭到限制。“3G时代手机成为移动终端的可能是必然的,它上面最有价值的是电子银行、电子支付等高端使用,其次是娱乐化,流媒体的普遍使用;语音业务将会退缩。SP要做好的便是提供更多的产品适应市场的发展,比如我们甚至也有可能捆绑SKYPE。”冯说。


时间:  2005-5-14 17:51
作者: 清明

香港:3G化生存 低廉月费发展用户

见习记者 苏曼诗

  香港报道

  香港什么都贵,现在最时尚的玩意——3G手机,在香港却是全球最便宜的。

  香港现在约30万户的3G用户中,部分的3G手机是“零机价”,即网络商用各种名目免费赠送,此外,每月的费用平均不过240元港元,下同,远低于其它已有3G服务的国家。

  2004年1月,香港正式加入3G世界,和记黄埔0013.HK旗下的和记电讯成为香港首个提供3G服务的网络商,并取名为“3”。迄今,香港已经发出了4个3G牌照,数码通及CSL于去年12月相继推出3G服务,SUNDAY仍在筹备当中。

  截至3月底,和记3G在香港有28万客户,在和黄全球3G的6个分区中瑞典和丹麦合计为一区排名第五,只略高于奥利地,与排在第一位、拥有356万客户的意大利相距甚远详见附表,和黄在其它国家的3G公司名称不一。现在和黄在全球的3G业务,共有805万个客户,但3G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令和黄在2004年亏损250亿元之巨。

  巨额亏损缘于上客成本高,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较早时透露,去年下半年和黄全球3G服务的上客成本平均每名客户为271欧元(约合2726港元),包括手机补贴和分销商佣金两大部分。霍建宁指出,手机成本已不断下降,今年可以减少30%至40%的补贴。

  以香港为例,这个城市只有680万人口,已有4个3G牌照。现时数码通及CSL的客户量与和记难以比拟,分别只是15000及5000名左右。尽管如此,和记为了稳占“一哥”位置,仍不断推出手机补贴计划,月费也相对其它国家便宜。和黄的香港3G去年ARPU每月客户平均消费只是240元,是6个分区中最低者,比最高位的奥地利的611元低61%。

  近日,记者也亲自体验了3G服务,以指定的信用卡付款,便免费得到了一部NEC388的3G手机。该机型的市价约2000元,若购买其它机型,则售价由800元至5000元不等,大部分还可以得到月费回赠,即手机补贴。

  月费方面,最低是每月128元,包括80分钟视像通话、1200分钟普通通话、15个文字讯息及55个多媒体讯息,这之外每分钟的视像通话收费为1.5元。至于上网费用,3G手机的收费则比较贵,每KB的收费为0.05元,即如果下载1MB的讯息,需要付费50元。

  当然,网络商能否提供具吸引力的信息内容亦很重要。目前,和记3G拥有33个信息频道,内容供货商有近130个,单以新闻频道为例,已包括无线电视、有线宽频、路透社、CNN、凤凰卫视以及同为和黄旗下的兄弟公司新城电台。

  内容供应商的新战场

  3G服务除了是网络商的战场外,更是内容供应商混战之地,很多内容可以在新的平台再卖一次,对内容供应商来说当然是喜讯。新城电台近日正筹备将数个由该台主办的演唱会和颁奖礼,利用3G手机作现场直播。新城事先征询过唱片公司有关版权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可行”,故以3G技术播放应该没有问题。包括新城在内的每家内容供应商都与3G营运商签有不同的拆账和版权费协议,至于具体比例,因为涉及商业秘密,新城不愿透露。

  新城日前更推出一个特别为3G而设的频道。新城娱乐台及采讯台营运总监朱明锐透露,最受欢迎的3G频道是新闻和财经消息,而青年人最喜爱的是娱乐信息、下载歌曲和收看音乐录像。

  “这样可以看见不同年龄的分野。”朱明锐说,“我认为趋势是一定这样走的,大家都很追求个人的享受,手机体积小,你可以用它来听MP3或下载音乐铃声,打视像电话、看电影看足球等等,这些都是人人喜欢享受的东西,且不用跟人分享。譬如我喜欢看足球,可以自己收看赛事,而我太太喜爱音乐或股票,她也可做到,互不妨碍,这让3G手机成为一种个人的音乐影像媒体平台。”

  朱明锐认为,3G技术给予他们发挥长处的空间,但商业合作不只是单一的,他们欢迎未来有不同的合作构思,如娱乐台可以跟营运商共同制作一套剧集在3G手机上播放。

  “未来还可能会开一个娱乐频道,24小时现场播放电台直播室的情况。”朱明锐又说,“只要有市场需要就不难做到。有些听众希望看见主持人和嘉宾对话的情形,也可以一边乘巴士回家,一面通过3G手机收看自己最喜爱的节目,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空间。”

  “集天下兵器之长”

  现在,用3G手机打视像电话已经成为年青的中产阶层时兴的玩意。正在黄金时段播映的无线电视《老婆大人》,也出现这样一幕:职业为写计算机程序的丈夫,透过3G视像电话,教当法官的女强人妻子喂奶给孩子。

  “(打电话时)当你真的能够见到对方,尤其是家人,感觉会很不同。”和记电讯董事总经理李家慧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他对此有着亲身体会:“在香港,生活节拍很紧凑,工作时间愈来愈长,有时候晚上也要开会,从前我要靠打电话跟自己的孩子说晚安,而现在通过视像真的能够面对面跟孩子说晚安。”

  “3”品牌更在4月底推出了全球首项多人视像会议服务,最多可以有4个3G用户同时使用,不需要预定时间或接线生协助,这样一来,用户若想与本地及海外的亲友一起谈天的话,打视像电话随时就可以实现。

  受OMD浩腾媒体的委托,尼尔森媒介研究于2004年12月以面对面形式访问了1019名3G强势消费者。其调查显示,在全香港年龄介于24至54岁的成年人中,“强势消费群”占了23%,约为89.4万人。此族群热衷高科技,对手机普遍感兴趣,其中,常以手机互传短讯及拍照的分别为67%和49%,而20%的人表示会下载铃声、拍摄短片和玩游戏。由此看来,3G手机已成为新世代的一种身份象征。

  “其实3G手机已经变相成为一个多频道电视。”新城财经台营运总监宋文禧对记者说,“它的其中一个优势,是向不同的媒体如多个电台和电视台搜集信息,集天下兵器之所长于一身。”

  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正是这种新服务的受惠者,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他是2004年1月第一批使用3G手机的人,把3G手机送给他的,正是新城电台行政总裁甘国亮。

  “除非是去了没有3G覆盖的地方,例如内地或者刚去过的俄罗斯,否则我天天都会用3G手机看新闻,既看凤凰的,也看其它台,我还会用3G手机上网,很方便。”刘长乐说。他认为这方面花多少钱都值得:“在今日的世界里,谁掌握讯息,谁便掌握财富。明年初内地开通3G,我肯定也是第一批用户。”

  刘长乐称他一般随身带两部手机,另一部普通手机专以打电话,3G手机则当一部流动电视机或者计算机使用,就这两方面的功能而言,他对3G服务非常满意。

  3G化生存

  3G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使用者的生活。3G手机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功能,不但能够娱乐,老板与员工也可能因此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

  “我很喜爱follow me follow you的服务。”李家慧说,“例如得到儿子的授权后,我的电话便可以追踪他的电话,得知他现在的所在地。现在许多年轻人也喜欢与朋友玩这项服务,而授权亦可以随时取消。而一些公司也开始利用这项服务,比如物流或推销等行业,这些公司的老板希望知道员工身在何方,以便作路线安排和工作分布。”

  而球迷宋文禧关心的当然是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欧洲联赛冠军杯。“比赛通常会在凌晨时分进行。”宋文禧一边说一边用手机搜寻球赛片段给记者看,“我早上7点起床已经可以在3G频道看赛事的精华片段和赛果,另外又可以看美国股市,最重要的,是不用找电视机随时随地都能看到,3G已经成为一个流动的信息网络。”此外,宋还会下载一些经典的电影预告片,如卓别灵的“摩登时代”和“乱世佳人”,下载后还舍不得删掉。

  “朋友告诉我,他们不到5岁的孩子,平日里已经习惯了用3G跟爸爸妈妈谈天。”李家慧说,“若有一天没有用视像电话打给他,孩子就拒绝听,原因是:看不见爸爸。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能够打电话听到对方声音就已经够了,但下一代人对电话已经有了不同的期望,他们习惯了通电话时能够看见对方。这种情况就有如以前电视是黑白的,但现在一般人都会想:电视不是彩色的吗?”(特约记者罗绮萍对本文亦有贡献)


时间:  2005-5-14 17:52
作者: 清明

3G想象与完美电信秩序

-任雪松/文

  想象一下吧,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你在城市空旷的街道上漫步,夕阳西下,空气怡人。你在社区街角的电子售报栏定制了一份电子版《金融时报》,转身踱入身旁的星巴克。此时,你远在澳洲度假的母亲通过无限带宽的通讯终端,透过星巴克提供的网络服务与你联系,你借助轻薄如纸的电子显示装置与母亲分享澳洲的阳光和美景。

  这看似梦境的情景正在被日新月异的电信技术一点点蜕变成现实。新的技术和闻所未闻的设备也许真的超出我们想像力的区间。就像汤姆·克鲁斯在《未来报告》中被警察操控的电子蚂蚁追逐,以及基努·李维斯在一个虚幻与真实难以辨别的“骇客帝国”中艰险穿行,技术与人类的想像力似乎也在相互追逐中迅疾前进。

  但现实与想象之间存在的反差和沟壑同样让人印象鲜明。也许,当你陶醉于电影中虚拟技术未来的同时,一则讨厌的“廉价机票”短信广告可能会让你兴致全无,而当你面对电信运营商们的恶劣服务与霸王收费条款的时侯,你甚至会咬牙切齿。

  但不管怎样,人们对于未来总是充满了期待。人们需要更贴身、更便捷的信息服务,更希望未来的电信技术能真正实现“无处不在”。

  技术与服务是人们能切身感受到的电信终端产品,而在他们的后端,整个电信产业就像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生态系统,在未来,它会发生怎样的巨变?会像是一个“没有法律、没有管制、和谐发展的”理想国,还是“一台完美的、被精确的数学规则控制着的机器”?

  席卷全球的电信业市场化浪潮似乎就是一场追逐完美电信秩序的革命。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的美国电信业分拆贝尔的努力,到80年代英国政府构建英国电信与水星电迅“双寡头竞争”的尝试,都以破除一家或多家垄断,引入良性竞争为目标。

  中国也是如此,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拉开了中国电信改革的帷幕。通过对英国双寡头的电信格局,以及美国长话、市话分离的高度拆分的分散自由竞争模式的考察导入,经过引入联通、电信南北分拆,电信产业良性竞争格局已经初步显现。

  应该承认,在中国电信业从管制向开放、从行业垄断向市场本位回归的历史脉络中,十余年的改革之路应该说已初结硕果,一个上万亿的电信市场模型初具,而中国电信企业的市场化、甚至国际化冲动不可遏止。但在另一个层面,电信改革进程复杂而艰难,国资一股独大之下的过度竞争格局让高层决策难上加难。同样有必要深入反思的是,在市场与管制的夹缝里,一个贯穿电信产业上中下游的健康生态体系尚未呈现。

  正如拉丰和泰勒尔在《电信竞争》中所言,电信业的垄断导致了高价格和社会净福利的损失,同时造成了管理上的低效率和寻租行为。但尽管大家对于垄断或不完全竞争的缺点似乎已达成共识,但要在电信业领域实现完全竞争,形成一个完美的电信秩序同样艰难。

  正身处改革漩涡中的中国电信运营商们心态各异,有喜有忧;而电信制造商们是最为敏感而焦虑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不同的标准和利益群体之间艰难取舍;核心技术缺失的中国手机厂商则是在茫然张望。

  不过,尽管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乐观和清晰,但我们依然会充满热情地期望未来。

  未来的电信业是一个消费者至上、“服务为王”的时代。电信运营商将与终端设备商、娱乐和资讯服务提供商齐心协力,为客户提供“无所不在”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政府监管机构、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消费者能够在一个完美的电信秩序下和谐共处。

  希望这一切离我们不会太过遥远。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