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LTE在ICIC/SFR的设计缺陷及解决方案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2-11-10 20:45
作者: 杨学志
标题: LTE在ICIC/SFR的设计缺陷及解决方案
本帖最后由 杨学志 于 2012-11-13 18:23 编辑
LTE在ICIC/SFR的设计缺陷及解决方案
http://www.txrjy.com/thread-663323-1-1.html
ICIC/SFR是华为提出的LTE三大基础特性之一, 其他两个为MIMO和FSS.ICIC的主流技术手段是软频率复用:系统频段划分成三个或者更多的部分,一部分用一个高的功率门限, 用于整个小区. 其他的设置相对低的功率门限, 只用于小区内部. 软频率复用的技术本质是, 牺牲小区边缘的可获得带宽,带来SINR的提升. 从信息论可以证明, 复用因子为3的情况下, 小区边缘的频段可以实现正交, 能够获得最大的小区边缘容量. 也就是说复用3和复用1比较,虽然带宽只有1/3, 但是获得的SINR的提升能够弥补带宽的损失, 从而获得容量的增益. 但是LTE的外场实验结果却不是很理想。
SFR方案很简单,无非是划分成两个频段,用高低功率发射,LTE产品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外场却看不到稳定的增益。 问题在什么地方? 是SFR方案有缺陷么?
LTE R8下行有CRS和PDCCH,也就是公共参考信号和下行控制信道。这两个信道用全功率发射,并且CRS同时也作为测量用信号,全时发射。 在做ICIC的时候,只降低了PDSCH的发射功率, CRS和PDCCH的功率不能降,对邻区的干扰依然存在,而且还很大。这种干扰的作用与网络配置有关系。如果配置成同步网,相邻小区的CRS和PDCCH就互相撞起来,带来信道估计误差和信令错误。信道误差被引入到数据解调,形成间接干扰。如果配置成异步网,CRS和PDCCH就会打在邻区的PDSCH上,形成直接干扰。因此,目前的LTE产品实现,只是在形式上采用了SFR的方案,在降低了了小区边缘的可获得带宽的同时,而由于CRS和PDCCH干扰的存在,SINR的提升不足以弥补带宽的损失,这是问题的所在。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业界已经注意到了CRS和PDCCH的干扰问题,目前标准正在进行的CSI-RS和ePDCCH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那是R11以后的事情了。即使通过CSI-RS和ePDCCH解决了问题,还要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R8的兼容性,因此在R8的协议框架下解决才是根本之道,能否做到呢?
答案是能,而且很简单,就是采用多载波组网。SFR可以把一个载波划分成三段,也可以使用三个载波,在物理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如果用一个载波组网,就存在R8的标准限制,无法解决CRS和PDCCH的干扰问题。而采用三个载波组网,每个载波的CRS和PDCCH功率可以独立控制,可以和PDSCH一同降低功率,因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解决方案。同时,PDCCH也采用了SFR方案,其容量问题也得到解决。
对于多载波组网会有两个质疑:一是峰值速率问题,二是频谱效率问题。 如果运营商本来就规划了三个载波,如香港,是不存在峰值速率问题的。 这个问题发生在本来只规划了一个20M载波,如果划分成四个5M的载波,在UE不支持CA的情况下峰值速率就会降下来,会不会影响到运营商的宣传? 其实圈里人都知道,峰值速率只是一个宣传噱头,在实际场景当中发生的概率不超过万分之一,我这样说已经很保守了。既然是一个不会发生的噱头场景,继续采用就是了,如果要求证,就让他到某个屋子里面去体验峰值速率就好了。 第二个疑问是多个载波之间的保护频段会不会带来频谱效率的降低。我查了LTE协议,在5M带宽以上,可用PRB的数量是与带宽成正比的,也就是说,LTE标准的基准假设是采用等Q值的滤波器,也是符合一般性的理解。因此这个问题也不存在。
LTE在设计之初就定位成一个宽带系统,支持10M,20M的系统带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个载波实现组网已经是根深蒂固的理念,多载波组网是一个被抛弃的过气技术,成为一个思维死角,这也是为什么LTE产品线多年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当然,最重要的原因的还是没有理解SFR的技术本质。
时间: 2012-11-12 13:52
作者: longsteg
这种文章,不是嘲笑3GPP成员们的智商吗
时间: 2012-11-12 14:02
作者: 杨学志
longsteg 发表于 2012-11-12 13:52 
这种文章,不是嘲笑3GPP成员们的智商吗
时间: 2012-11-12 15:58
作者: 黑水城
longsteg 发表于 2012-11-12 13:52 
这种文章,不是嘲笑3GPP成员们的智商吗
可惜标准不会重新定,也可惜标准不会让一家来定
时间: 2012-11-14 02:11
作者: CQI2_0
1、PDCCH信道等干扰消除的增益有多大?相对于上下行共享信道来说,增益百分比是好多? 商业标准和产品不能一上来就盯着蝇头小利,有大概的数据才能有发言权,这个论证过程应该是是漫长而科学的。
2.目前干扰带来的最大的困扰还是共享信道的影响,对业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作为控制信道的公共信道,首先功率是低于共享信道的,这就是干扰较小;另外,跟据同频干扰的测试结果(可能不精确,仅具有参考意义),公共信道的解调下限比共享信道要低6dB以上,也就是公共信道并不怕成为受干扰的倒霉蛋。
3.当前PDSCH上的SRF方案,在复杂的话务模型下,或许能很好的体现出边缘用户的增益,但整个小区容量的增益,还真是不可预测,搞得大家都底气不足,也影响了ICIC特性的商用进程。
时间: 2012-11-14 05:04
作者: 杨学志
本帖最后由 杨学志 于 2012-11-14 20:55 编辑
CQI2_0 发表于 2012-11-14 02:11 
1、PDCCH信道等干扰消除的增益有多大?相对于上下行共享信道来说,增益百分比是好多? 商业标准和产品不能 ...
PDCCH的干扰很严重,软银非常头疼这个问题。PDSCH上对ICIC底气不足,就是因为CRS和PDCCH干扰的问题。采用多载波的SFR,问题就都解决了。这个是做过仿真的,不过数据我就不能在这里说。
一并回答楼上的问题:不需要修改标准,不过X2接口的那些HII,OI什么的,没有用。
时间: 2012-12-10 11:44
作者: hacperhacper
既然 SFR 在實際測試中顯示效能不是很好, 那現在世界上的 operators 是採用哪種方式佈建網路呢??
时间: 2012-12-11 11:29
作者: jq.jesse
楼主看来是SFR的强力用户者啊, 不过ICIC在3GPP Rel-10中只引入了ABS, Rel-11也只是引入了network assist MIB, 元芳, 你怎么看
时间: 2012-12-11 13:51
作者: 杨学志
jq.jesse 发表于 2012-12-11 11:29 
楼主看来是SFR的强力用户者啊, 不过ICIC在3GPP Rel-10中只引入了ABS, Rel-11也只是引入了network assist MI ...
我是SFR的发明者。
时间: 2012-12-20 14:18
作者: turkeykey
楼主真牛!民族英雄!!!
弱弱的问一下,如果采用多载频组网,那么相邻小区使用的频点应该是不同的,那么是否就不存在小区间干扰或者干扰很小了呢?这样的话是不是就不怎么需要ICIC了?
时间: 2012-12-20 16:33
作者: qiuy_sh
现在标准上不是在搞eICIC吗?
时间: 2012-12-20 19:17
作者: 杨学志
turkeykey 发表于 2012-12-20 14:18 
楼主真牛!民族英雄!!!
弱弱的问一下,如果采用多载频组网,那么相邻小区使用的频点应该是不同的,那么 ...
传统的复用3组网,干扰固然很小,但是频谱效率很低。 复用1把频率的名义利用率提高了,但是因为干扰问题同样频谱效率低。SFR的贡献就是实现了频谱的获得性和干扰的平衡,实现最高的频谱效率。
时间: 2012-12-20 19:18
作者: 杨学志
qiuy_sh 发表于 2012-12-20 16:33 
现在标准上不是在搞eICIC吗?
eICIC采用的原理和SFR是相同的。
时间: 2012-12-20 19:21
作者: 杨学志
jq.jesse 发表于 2012-12-11 11:29 
楼主看来是SFR的强力用户者啊, 不过ICIC在3GPP Rel-10中只引入了ABS, Rel-11也只是引入了network assist MI ...
所谓的ABS,就是时间域的干扰协调,与频域SFR原理是对偶的。在ABS之前,我已经申请了soft time reuse的技术专利。
时间: 2012-12-20 19:26
作者: qiuy_sh
杨学志 发表于 2012-12-20 19:18 
eICIC采用的原理和SFR是相同的。
老杨的帖子我要顶, 呵呵.
时间: 2013-1-23 17:04
作者: radiocom
“这个问题发生在本来只规划了一个20M载波,如果划分成四个5M的载波,在UE不支持CA的情况下峰值速率就会降下来,会不会影响到运营商的宣传? 其实圈里人都知道,峰值速率只是一个宣传噱头,在实际场景当中发生的概率不超过万分之一,我这样说已经很保守了”
-对于lz关于宽带宽的问题持保留态度,实际上,也有不少人质疑宽带宽(>20MHz)有何用?
个人觉得确实有用,而且是LTE的特点之一,主要两方面考虑:1)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
虽然5MHz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但是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假设下载一个1G视频,
20MHz显然可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基于移动网络碎片化的使用特点,以及网络满负荷的概率很低,高宽带就更加重要了。
2)频选调度角度考虑
基于频选调度,高带宽可以带来更多的调度增益(选择范围更大),
综上,用小带宽5MHz替代20MHz可以作为一个权益方案(估计在特别复杂的组网环境使用更好),不宜推广。
不能因为SFR标准设计上的缺陷来损失其它优点。
时间: 2013-1-23 17:44
作者: 杨学志
radiocom 发表于 2013-1-23 17:04 
“这个问题发生在本来只规划了一个20M载波,如果划分成四个5M的载波,在UE不支持CA的情况下峰值速率就会降下 ...
首先,中国分给TDL 190M频谱, 用10M,20M带宽的多载波组网,没有任何损失。
问题出现在一些国家,如果只有20M带宽的话,你是用单载波还是多载波组网。
如果不计成本, 带宽越大,用户体验当然就更好。 但是由于LTE的设计缺陷, 用单载波组网,系统容量降低30%, 获得的好处是单个用户可以获得超过5M带宽,我们假设频谱效率为2, 也就是10Mbps的速率。
从目前的应用来看,在线视频也就是2Mbps左右的带宽,因此超过10M的速率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如果说为了下载一个1G的文件, 下载时间10M和40M的速率的区别是100s和25s的区别。而且不要忘记, 如果接入端能够达到这样的速率, 瓶颈一般出现在服务器侧。你从苹果店下软件,受到苹果服务器的限制, 接入侧再快也没有用。 为了获得这么一点点好处,付出30%的容量损失, 是不是代价有点过分地大?
理论上,频选调度增益当然也是带宽越大越好。但是城市环境假设时延扩展5us,相干带宽也就是200k左右,在5M的带宽上覆盖了25个相干带宽, 频选已经比较充分了, 20M覆盖100个相干带宽,当然更好, 但是好处已经不明显。
而且从实际上看,目前LTE的频选调度技术,效果不是很好。调度的最小单位一个RB就是180k,和相干带宽差不多, 调度增益不容易出来。 所以产品的这个feature也基本上不打开。
时间: 2013-1-23 18:11
作者: 杨学志
radiocom 发表于 2013-1-23 17:04 
“这个问题发生在本来只规划了一个20M载波,如果划分成四个5M的载波,在UE不支持CA的情况下峰值速率就会降下 ...
况且, 多载波方案解决了PDCCH的干扰问题,单载波方案在R8框架下无法解决。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softbank针对这个问题特地设计了SFN方案, 但是比多载波SFR方案效率差很多。
时间: 2013-1-24 09:43
作者: radiocom
杨学志 发表于 2013-1-23 17:44 
首先,中国分给TDL 190M频谱, 用10M,20M带宽的多载波组网,没有任何损失。
问题出现在一些国家,如 ...
我理解lz的多载波组网是每小区4个5M,不是基于5M的异频组网,
那么同频组网的干扰问题还是绕不过去,只是减轻了一些,
但是是否考虑到4x5M相对于20M,其同步、接入、广播等信道的开销成倍增加了,也包括软件架构复杂度,
另外,频选调度的增益对于非满负荷的网络增益应该是明显的。
时间: 2013-1-24 09:57
作者: 杨学志
radiocom 发表于 2013-1-24 09:43 
我理解lz的多载波组网是每小区4个5M,不是基于5M的异频组网,
那么同频组网的干扰问题还是绕不过去,只是 ...
开销增大了一些,但是并不明显。控制信道的载荷与所控制的资源量基本是线性关系,稍微低一点。
频选调度大家都认为应该有增益,但在实际产品当中却不明显,有时候甚至负增益。 原因是测量,反馈的准确性,信令开销, 与其它环节的配合等方面还有问题。
时间: 2013-1-24 16:02
作者: radiocom
很想知道lz的方案是否得到了验证?
4个5M,随着容量上升时,负载均衡做好可不容易哦,还有不少额外的测量切换等信令开销
时间: 2013-1-24 16:03
作者: radiocom
杨学志 发表于 2013-1-24 09:57 
开销增大了一些,但是并不明显。控制信道的载荷与所控制的资源量基本是线性关系,稍微低一点。
频选调 ...
很想知道lz的方案是否得到了验证?
4个5M,随着容量上升时,负载均衡做好可不容易哦,还有不少额外的测量切换等信令开销
时间: 2013-1-24 16:07
作者: 杨学志
radiocom 发表于 2013-1-24 16:03 
很想知道lz的方案是否得到了验证?
4个5M,随着容量上升时,负载均衡做好可不容易哦,还有不少额外的测量 ...
这个方案我在华为的时候已经在LTE产品的仿真平台上验证过了,增益明显。
负载平衡很难做么? 我一直没觉得有什么困难。
时间: 2013-1-25 09:40
作者: radiocom
杨学志 发表于 2013-1-24 16:07 
这个方案我在华为的时候已经在LTE产品的仿真平台上验证过了,增益明显。
负载平衡很难做么? 我一直没 ...
ok, 学习了,对于15-20M带宽,lz方案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看做第四种3G制式:)另外的话题是,ICIC属于主动干扰规避技术,如果被动干扰抑制技术(如IRC、PIC等)取得长足进步,那么ICIC是不是就不显得重要了?
时间: 2013-1-25 09:56
作者: 杨学志
radiocom 发表于 2013-1-25 09:40 
ok, 学习了,对于15-20M带宽,lz方案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看做第四种3G制式另外的话题是,ICIC属 ...
你不妨说说你所说的被动干扰抑制技术,相比于SFR,有什么优势?
时间: 2013-1-25 13:48
作者: radiocom
本帖最后由 radiocom 于 2013-1-25 13:49 编辑
杨学志 发表于 2013-1-25 09:56 
你不妨说说你所说的被动干扰抑制技术,相比于SFR,有什么优势?
SFR的优点是改善边缘用户性能和覆盖,但是会损失一些性能:tx功率降低对中心用户性能略有影响;多载波导致信令和信道开销增加。
干扰消除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正视干扰,通过提取干扰特征进行消除,在高干扰的小区边缘还是有不错的效果,缺点是没法完全消除干扰,干扰消除的程度也因场景不同而有异(对于噪声也许还有负增益)。
2者结合肯定效果最佳,
之前的意思是如果主动技术代价太大,则不如仅依靠被动技术(这也得看被动技术的发展了)。在一些实例中,可以看到被动技术在边缘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时间: 2013-1-25 13:56
作者: 杨学志
radiocom 发表于 2013-1-25 13:48 
SFR的优点是改善边缘用户性能和覆盖,但是会损失一些性能:tx功率降低对中心用户性能略有影响;多载波导致 ...
SFR的这些缺点存在,但都是小毛病。
SFR的最大优势是简单, 而干扰消除算法太复杂。
考虑到复杂度这个因素,如果干扰消除对SFR没有3dB以上的增益,是没有机会得到应用的。
但是在理论上, 干扰消除与SFR的效果是一样的。
时间: 2013-8-26 08:30
作者: heishuihe2008
"ICIC/SFR是华为提出的LTE三大基础特性之一"?
时间: 2013-12-23 10:57
作者: chinaweihq
顶一下。
时间: 2014-12-23 17:40
作者: 麟凤龟龙
哪位有SFR的MATLAB的仿真代码?实际仿真下看看效果怎样?空说无凭啊,谢谢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
Powered by C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