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传输知识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3-4-1 17:51
作者: 520xiazhenlin     标题: 传输知识


无线内部培训教材系列












基站传输(故障抢修)部分



















二OO六 年 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认识基站传输        2
1.1传输设备的相关概念        2
1.2传输环路        2
第二章 配置和理解基站传输,传输的作用        3
2.1基站传输的协议结构        3
2.1.1 Sync Loss        3
2.1.2 Remote Alarm        4
2.1.3 BER        4
2.1.4 Frame Slip        4
2.1.5 提供时钟        5
2.1.6 RSL默认位置        5
2.2传输相关设备的数据配置        5
2.2.1 SITE        6
2.2.2 CAB        6
2.2.3 BTP        7
2.2.4 MSI        7
2.2.5 PATH        7
2.2.6 RSL        8
第三章 典型故障分析与处理方法        9
3.1 Sync Loss故障        9
3.2 Remote Alarm故障        10
3.3 BER故障        10
3.4 特殊的RSL故障        11
3.4.1 鸳鸯线问题        11
3.4.2 上挂站问题        11
3.4.3 IDN传输设备问题        11
3.4.4 RSL时隙问题        11
3.4.5 OMC灌数据导致基站无法建立RSL        12
3.4.6 BSC GPROC故障        12
3.4.7 基站传输通路故障,或着基站板件故障        13
第四章 传输故障处理标准与考核标准        13








第一章 认识基站传输
传输是什么?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会不屑一顾,但真正能够把传输这个概念理解清楚的人可能并不多。这是因为MOTO系统中与传输相关的设备概念(device)和功能概念(function)很多,容易混淆。本章希望从最简单的角度出发,阐述MOTO系统中所有涉及传输的相关概念。同时希望通过讲解传输原理来阐述处理传输故障的有效方法。最后介绍长沙移动有关故障管理有关规定。

1.1传输设备的相关概念
在MOTO系统中会包括以下传输设备相关概念:MSI、MMS、PATH、RSL。我们用下面的图来说明问题。

       BTS 2                                                                  BSC
                                     PATH 2 0

                                     2M physical layer


图1.1 传输原理图

移动网络中的一条电路是由四条电线组成的,其中两条对应发射、两条对应接收。这样的一条电路就是我们平时所指的一条2M链路,也就是一条传输链路。
MSI(Multiple Serial Interface)是无线网络实体(BTS、BSC、RXCDR等)与其他无线网络实体的硬件接口。它由一块硬件接口板组成,带有一到两个传输端口MMS(Multiple Media Serial Port)。通过连接两个无线网络实体的MMS就为实现两者的通信提供了物理连接。但要成功实现两者之间的通信还要必须定义PATH和RSL(OML、MTL、XBL)。PATH类似于计算机网络中路由的概念。通过定义的一条条PATH,系统形成了各无线网络实体之间的一张路由表。RSL(Radio Signal Link)是定义在路由之上的信令。BTS、BSC之间通过RSL来实现通信。参照计算机的模型结构,可以这样理解,MSI、MMS属于物理层(注意:这里指的仅仅是MOTO系统),PATH属于链路层,RSL属于应用层。

                                                     应用层
                                                     链路层
                                                     物理层

图1.2传输设备相关概念

1.2传输环路
在处理传输故障时,我们常常会通过做环路的方法来判断传输的好坏,为什么环路可以判断传输的好坏呢?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传输是如何做环路,又是如何进行判断的。
我们先将基站传输的发射与接收相连接,再查看MMS的状态,通过显示的MMS状态,就可以判断传输的好坏。这是因为MMS是物理层的设备,而物理层只是对电平信号等物理量做出处理和判断。只要电平信号正确,物理层是不会报告错误的。因此只要传输可以接收到正常的电平信号,无论是否是本实体所需要的,MMS的状态都会是B-U的。

通过对传输环路的理解,传输的概念应该很明了。传输是网络实体之间的物理连接。在实际网络运用中,传输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分别运用于不同的场合。

习题1:
1、        下列那些传输属于无线传输。
4芯电缆、光缆、微波、无线扩频、卫星通信、双绞线、网线
2、        用state指令查看一个基站MSI、MMS、PATH、RSL的数目。
3、        做一个环路,并观察对应MMS端口的状态。

第二章 配置和理解基站传输,传输的作用
除了硬件连接外,数据是基站配置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掌握基站传输数据的配置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硬件连接和数据配置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1基站传输的协议结构
BTS到BSC之间的传输使用的是LAPD传输协议。该协议将一条2M链路分割为32个时隙(可以通过disp_mms指令进行查看)进行时分复用,每个时隙有8个BIT。其中,除时隙0外的其他时隙可以携带业务或信令。0时隙是同步时隙,下面具体讨论一下0时隙的结构。

BIT        1        2        3        4        5        6        7        8
FAW        X        0        0        1        1        0        1        1
                                                               
BIT        1        2        3        4        5        6        7        8
FDW        X        1        0/1        N        S        S        S        S
                        REMOTE ALARM BIT        N BIT                               

图2.1 时隙0的结构

在按照所属的帧不同,时隙0的名称也有所区别。偶数TDM帧的时隙0称为FAW(Frame Alignment Word),在奇数TDM帧中的时隙0称为FDW(Frame Data Word)。从图2.1中可以看出它们的组成是不一样的。FAW的第一个BIT是用于CRC 循环效验的,其他BIT都是固定BIT。FDW的第一个BIT也是用于CRC循环效验,第二个BIT是固定BIT,第三个BIT是远端告警BIT,第四个BIT是N BIT,后4个BIT保留使用。我们常见的传输告警有三种:Sync Loss , Remote Alarm , BER。这三种告警的产生都是由时隙0上的BIT来产生的,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2.1.1 Sync Loss
同步丢失是最常见的一种传输告警,一般是由于传输中断而导致的。由于偶数帧和奇数帧交替出现,时隙2上的BIT会进行0和1的交替。如果在连续的6个帧中出现了0/1交替错误,那么MMS就认为出现了一次Sync Loss。我们有6个参数(用)来对该告警进行控制。
chg_element   sync_loss_daily   <Counter>   <Location>
chg_element   sync_loss_hourly   <Counter>   <Location>
chg_element   sync_loss_oos   <Counter>   <Location>
chg_element   sync_loss_restore   < time/0.1s >   <Location>
chg_element   sync_time_oos   < time/0.1s >   <Location>
chg_element   sync_time_restore   < time/0.1s >   <Location>

2.1.2 Remote Alarm
远端告警往往和同步丢失告警同时产生。这是因为MMS在发现对端MMS发送的时隙0存在同步丢失的同时会将本端发射的时隙0中FDW的BIT3置1,以告诉对端MMS所发送的时隙0有问题。对端MMS在检测到RA BIT置1后,会根据设定的门限而产生告警。我们也用以下6个参数进行控制。
chg_element   remote_loss_daily   <Counter>   <Location>
chg_element   remote _loss_hourly   <Counter>   <Location>
chg_element   remote _loss_oos   <Counter>   <Location>
chg_element   remote _loss_restore   < time/0.1s >   <Location>
chg_element   remote _time_oos   < time/0.1s >   <Location>
chg_element   remote _time_restore   < time/0.1s >   <Location>

2.1.3 BER
BER的检测是依靠FAW的BIT2~BIT8和FDW的BIT2这8个固定BIT来进行检测的。我们使用以下4个参数进行控制。
chg_element   ber_loss_daily   <BER rate/10e>   <Location>
chg_element   ber_loss_hourly   < BER rate/10e >   <Location>
modify_value   <Location>   ber_oos_mon_period   <time/1s>   mms
modify_value   <Location>   ber_restore_mon_period   <time/0.1s>   mms

2.1.4 Frame Slip
每个MMS都有一个2×32×8bit(2个TDM帧)大小的缓冲区,用来存放收到的1个TDM帧。如果TDM帧的头部或者尾部落在缓冲区外,MMS就会产生告警。我们用以下4个参数进行控制。
chg_element   slip_loss_daily   <Counter>   <Location>
chg_element   slip_loss_hourly   <Counter>   <Location>
chg_element   slip_loss_oos   <Counter>   <Location>
chg_element   slip_loss_restore   < time/0.1s >   <Location>

除了以上介绍的传输的四种告警和中断外,传输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是需要注意和掌握的。

2.1.5 提供时钟
GSM系统中对时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时钟不同步可能会造成切换失败等网络问题。MSI板上的MMS口可以通过传输来提取时钟,但必须进行设置。我们常用以下指令对传输的时钟进行控制。
chg_element   phase_lock_gclk   <0/1>   <Location>
chg_element   wait_for_reselection   <time/1s>   <Location>
modify_value   <Location>   mms_priority   <priority/0~255>   mms
chg_element   clk_src_fail_reset_period   <time/1h>   <Location>
modify_value   <Location>   phase_lock_duration   <time/1s>   mms
reattempt   <site>   <gclk-id>

2.1.6 RSL默认位置
RSL可以配置在一条2M链路的任何时隙(除0时隙)上,但是要基站能够起站,则RSL必须分布在固定的时隙上。这是因为在基站起站的时候,只有Initialization Process 起作用,而在IP进程中,默认有三个时隙是可以起站的,分别是:
CAGE 0  MMS 00  TS 1
CAGE 0  MMS 01  TS 2
CAGE 1  MMS 00  TS 1
现在多使用CAGE 0 的两个默认时隙,如果在起站的时候BSC端对应的两个时隙没有定义RSL,那么BTS的RSL与BSC的RSL无法对应,这种情况下基站是无法恢复的。
一般来说在定义数据时,如果定义的PATH包含MMS 00或者MMS 01,那么在定义RSL时,系统会自动将第一条RSL配置到默认时隙上去。

[故障实例] 时代帝景是丽臣化工D的下挂站,一次BSC升级后丽臣化工D和时代帝景基站中断,故障人员更换BIB、MCUF、NIU甚至机柜都无法恢复。删除RSL后再重新制作RSL,基站仍然无法恢复。后来用disp-mms指令查看丽臣化工D的MMS 00发现RSL的默认时隙已经被下挂站时代帝景的RTF所占用。导致基站无法恢复。只有将该RTF删除后再重新制作RSL,基站才能够恢复。
这种情况应该是由于在数据制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数据制作的顺序进行数据的制作而造成的。
site → cab → btp → msi → path → rsl → cell → dri → rtf
或者是由于在写数据的过程中,RSL配置出现故障导致指令没有执行成功而造成的。

2.2传输相关设备的数据配置
MOTO系统中设备和功能的配置顺序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按照
                        SITE(在BSC端定义)                       
                        ↓                       
                        CAB(在BTS端定义)                       
                        ↓                       
                        BTP(在BTS端定义)                       
                        ↓                       
                        MSI(在BTS端定义)                       
                        ↓                       
                        PATH(在BSC端定义)                       
                        ↓                       
                        RSL(在BSC端定义)                       
                        ↓                       
                        CELL(在BTS端定义)                       
                        ↓                       
                        DRI(在BTS端定义)                       
                        ↓                       
                        RTF(在BTS端定义)                       
                                               
来进行制作,这是因为这些设备的数据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下面介绍一下从SITE到RSL的数据制作方法。

2.2.1 SITE
equip  <0/BSC>  site
Enter the site identifier : 1 to 100
Enter the type of BSP or LCF : lcf (only)
Enter the function identifier for the BSP or LCF : lcf number
Enter the RSL type : 16 or 64
Does the site use dynamic allocation of terrestrial backing resources : yes or no

2.2.2 CAB
equip <site number> cab
Enter the cabinet identifiers : 1-15
Enter the cabinet type : 0-25
11---m_cell_6
13---tcu_6
16---m_cellarena
18---horizonmacro
19---horizonmacro_ext
20---m_cellarena_macro
22---horizonmicro2
23---horizoncompact2
24---horizon II macro
25---horizon II macro_ext
Enter the frequency type :1-31
1---pgsm
2---egsm
4---dcs1800

2.2.3 BTP
equip <site number> btp
Enter the btp identifier :
配置M-CELL和Horizon的BTP时,GCLK和KSW是自动配置的。如果配置的BTP是Horizon II的,那么GCLK、KSW和MMS都会自动配置。

2.2.4 MSI
Enter the MSI identifier : 0-3
Enter the MCU card frame in which the NIU exists : 0-1
Enter the NIU slot number : 0-1
Enter the MSI type: niu
我们在配置MSI时,系统会自动配置全部6个MMS。但要注意的是,由于配置的位置不同,一块NIU上可以配置的MMS是不同的。下面是各条MMS所对应的120欧姆传输线的色谱。需要注意的是M-CELL每块BIB/T43只有前3个端口是可用的,因此如果M-CELL要开启全部6个MMS需要两块BIB/T43。
BTS_TYPE        BIB#        MMS        T43        T43        BIB        BIB        BIB        BIB
                  PORT        TX        RX        TX        RX        TX        RX
HORIZON1        0        0 0        J1        J2        白蓝        白桔        1&20        2&21
HORIZON1        0        0 1        J7        J8        白灰        红蓝        7&26        8&27
HORIZON1        0        1 0        J13        J14        红棕        红灰        13&32        14&33
HORIZON1        0        2 0        J4        J5        白绿        白棕        16&35        17&35
HORIZON1        0        2 1        J10        J11        红桔        红绿        10&29        11&30
HORIZON1        0        3 0        J3        J6        黑蓝        黑桔        16&35        17&36
                                                                         
MCELL        0        0 0        J1        J2        白蓝        白桔        1&20        2&21
MCELL        0        0 1        J7        J8        白灰        红蓝        7&26        8&27
MCELL        0        1 0        J13        J14        红棕        红灰        13&32        14&33
MCELL        1        2 0        J1        J2        白蓝        白桔        1&20        2&21
MCELL        1        2 1        J7        J8        白灰        红蓝        7&26        8&27
MCELL        1        3 0        J13        J14        红棕        红灰        13&32        14&33

2.2.5 PATH
path是配置数据时比较复杂的一项内容。我们的网络结构中BTS与BSC的连接方式有星形连接和菊花链形连接。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挂站的连接方式,在数据定义中也比较复杂。
equip <0/bsc> path
Enter the terminating site id : 1-100
Enter the unique path id : 0-9
Enter the BSC MSI ID : 0-55
Enter the site id :1-100
Enter the upstream MSI ID :
Enter the downstream MSI ID :
以上横线语句会反复出现,直到目标基站为止。

例:配置30号站的一条PATH
equip <0> path
terminating site id                                                      PORT0
path id                                                              PORT0
BSC mms id
site id
upstream mms id
downstream mms id                                                     PORT 1
site id                                                                PORT 0
upstream mms id



2.2.6 RSL
equip <0/bsc> rsl
Enter the 1st device id for the RSL: 1-100
Enter the 2nd device id for the RSL:0-5
Enter the unique path id :0-9
Enter the LAPD T200 timer value for this device : 2500
Enter the LAPD N200 value for this device : 3
Enter the LAPD K value for this device: 7

习题2:
1、









第三章 典型故障分析与处理方法        1`
传输故障是我们在故障处理过程中最常见的故障,几乎80%的断站故障都与传输有关,或者传输可以协助定位故障。因此完整分析传输故障是我们提高抢修故障效率的重要手段。由于MMS口可以根据2M链路的0时隙显示故障类型,因此我们把传输故障主要分为3类,Sync Loss、Remote Alarm、BER。随着设备的更新,除上面提到的三种传输故障以外还有几种特殊的传输故障,会导致RSL无法建立,基站无法恢复。在这里我们也一并进行分析。

这里有一个常识大家必须清楚:基站出现故障时,只有可能出现一个故障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基站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的概率的可能性很低,假设为0.1%。那么两个部分同时出现故障的概率是多少呢。只有0.0001%,基本上是不可能事件。因此在处理故障时必须要抓住关键点。这样我们的处理才是有效率的,下面的所有分析事例和过程描述都是围绕抓关键点而展开的,请大家注意。

3.1 Sync Loss故障
同步丢失故障是因为本端的MMS口无法接收到信号而产生的。在断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在BSC端口看传输好坏,因此如果BSC端的MMS口显示同步丢失,就说明BSC端无法接收到BTS所发送过来的信号。而BTS不发送信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原因:
1、        BTS的MCU、NIU、BIB、BPSM、机柜故障导致对应的传输端口无信号输出;
2、        BTS因为停电而退服,导致对应的传输端口无信号输出;
3、        BTS机房高温导致机柜的电源模块保护,导致对应的传输端口无信号输出;
4、        传输线、端子板故障导致对应的BSC端口无接收信号;
5、        光端机(微波、扩频设备)故障造成信号中断,对应的BSC端口无接收信号;
6、        光缆中断,造成对应的BSC端口无接收信号;
7、        对应BSC端口故障,造成BSC端口无接收信号;

我们在分析故障时常常要用到上溯分析法。由于我们的传输是由很多很多环节来组成的,任何一环故障都会影响整条传输的使用,因此大家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查清楚。

MCU
                       
                       

机柜
        端子板

BSC端口
                               
NIU
        光端机/扩频/微波
       
                               
机柜                光缆/扩频/微波
       

                       
BIB
        光端机/扩频/微波               
       

       
传输线       
端子板               
                               
无线基站                传输设备/线路                无线BSC
                               

从图上可以看出来要判断是否为基站的故障,只要看端子板以下是否完好即可,如果端子板以上就存在故障,那么根据故障唯一性的原则,不属于无线基站处理的范围。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只需要在端子板处对BSC做环路即可,如果环路是断的,那么故障就不属于无线基站处理的范围。
如果是端子板上环,BSC的传输端口为B-U状态,那么故障出现在无线基站侧,一般可以通过更换板件找到故障点将基站恢复。

3.2 Remote Alarm故障
从原理上分析,该告警产生是由于对端无法收到本端的发射信号而产生的告警(为什么会这样请大家自己分析)。

                         TX            出现故障          RX

                         RX                              TX
        显示为                                                显示为         

这里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与该告警密切相关的内容——鸳鸯线
我们讨论的传输是物理层的内容,它只对编码后的数字脉冲进行判断,并不会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判断。因此只要能够正确地接到脉冲信号,即使接收到的信号不是它所对应的端口,状态显示仍然是B-U的。那如果出现下面实线所描述的情况,大家可以判断以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再对照虚线所描述的情况,大家再进行一下判断。


                       TX                          line1    RX
                         LINE 1
                       RX              LINE 2      line2    TX




                          LINE3
                       TX                          line3    RX

                       RX               LINE 4     line4    TX


图中所实线描述的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鸳鸯线。当然,这是发端的鸳鸯线,收端鸳鸯线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家也可以判断一下。判断的方法就是要依靠Remote Alarm和Sync Loss来进行判断。
如果我们在BTS端断开line 1和line 2,那么实际上断开的是 LINE 3和LINE 2,具体情况请大家自己判断。

3.3 BER故障
此类故障也是在抢修时很容易遇到的故障,由于电路接头出现氧化或者接触不良,接地错误等,都有可能造成信号过分衰减(线路阻抗高)或者信号反向。传输端口检测TS0上的8个固定BIT出现BER告警。严重时造成传输退出服务。
从无线基站的角度来说,BER故障是不容易判断的。因此在这里介绍两个不需要设备就可以判断BER故障的办法。
1、        将出现故障的传输向上环路,观察20分钟,如果在此时间内传输出现OOS,原因为Bit Error OOS,那么将可以判定传输误码。
2、        上面的情况适合于误码比较高的情况,并且要求对端的MMS没有故障才可以准确地判断。如果误码不是特别严重,并且对端MMS还有问题,那么这种办法可能会产生偏差。我们可以通过打开对应端口的适时告警的办法来检测端口。指令为:alarm <site> on/off。适时告警会即使将故障情况显示在MMI端,如果对应的端口出现大量告警,那么无论端口是否退出服务,都可以断定该条传输或者端口是有故障的。

3.4 特殊的RSL故障
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故障时会发现传输虽然是B-U,但RSL就是不能建立,基站还是不能恢复。那这种情况主要有那些可能呢!这里给大家初步总结一下。

3.4.1 鸳鸯线问题
如果出现鸳鸯线,虽然物理层的设备没有出现告警,但传输层和网络层的设备会由于路由不正确,解码不正确,RSL无法建立。这种情况一般多为新开站或者新开传输时出现,此时必须仔细观察各个端口的状态。

3.4.2 上挂站问题
我们在定义下挂站的传输时都会定义BSC端口到上挂站的传输,再定义上挂站到下挂站的传输。在定义RSL时,下挂站的RSL会是透明穿过上挂站的。因此,如果上挂站对应的传输出现故障,会导致下挂站的RSL无法建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RSL的状态是E-U,而不是我们常见的D-U。

3.4.3 IDN传输设备问题
由于传输在中心机房可以对基站的传输路由进行定义,因此如果在这里定义错误,传输会没有任何告警和异常,但RSL是无法建立。这种情况在出现过传输施工的情况出现较多。因此在处理故障时必须及时联系传输监控了解情况。

3.4.4 RSL时隙问题
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在基站起站时,RSL必须位于两个默认时隙上,否则将无法和BSC进行通信,基站无法恢复。如果默认时隙被占用,那么无论如何去定义RSL,RSL都不可能配置到默认时隙上。

3.4.5 OMC灌数据导致基站无法建立RSL
OMC执行某些操作时可能造成BSC GPROC的使用率高,BSC无法和BTS建立正常的RSL。如曾经出现过国际电子大厦、乔庄、华侨大厦等同在一个BSC下的六个基站无法恢复。检查数据和传输连接都没有发现问题,但就是指令执行非常慢,普通的state指令和disp指令都要很长时间才能执行。于是怀疑OMC有人在执行某些操作,通知OMC端的操作员停止操作后基站迅速恢复。

3.4.6 BSC GPROC故障
此类故障比较明显,用disp-act-al 0查看会有GPROC的告警,同时可能伴随MTL或GSL的告警。如果出现此类故障可以用disp-p 0查看该基站位于哪个LCF上,再用reassign 指令将出现故障中断的基站指配到其他的LCF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BSC下基站正在loading,那么reassign指令是不能执行的。



3.4.7 基站传输通路故障,或着基站板件故障
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可以将PC接到基站的主控板上,如果基站不能完成自检,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基站本身出现了故障。可以通过更换板件的方式来解决。



第四章 传输故障处理标准与考核标准
规矩组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的制约,工作不可能顺利的开展,同时也很难完成既定的指标任务。根据2006年工作的重点,本章介绍长沙移动故障管理的相关规定。
长沙移动故障管理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2006年长沙移动网络运行维护管理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明确基站故障处理流程与要求的通知》 以及若干补充规定。我们按照故障处理的流程,提醒大家在每一步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事件        注意事项
发生故障        1、        控会按照发生故障的基站是否为VIP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各区域责任人。(根据《关于进一步明确基站故障处理流程与要求的通知》的要求,VIP基站在5分钟以内,非VIP基站在30分钟以内必须进行通知)
2、        如果出现VIP基站故障,监控必须同时通知无线和传输,无线和传输必须到达现场,并且在基站恢复后双方才能撤离现场。(参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基站故障处理流程与要求的通知》)
受理故障        1、        区域责任人和故障值班人员必须受理故障,出现无法联系到人的情况将考核对应责任人,0.5分/次。(2006年绩校制定标准)
2、        通知投诉人员、监控发布故障咨讯,避免故障而产生投诉。未及时发布咨讯导致产生用户投诉的,一次考核2分。(2006年绩校制定标准)
处理故障        1、        无特殊情况,要求在1个小时内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是否属于本部门。若否,则必须和其他部门交接好。(参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基站故障处理流程与要求的通知》)
2、        对于VIP基站的故障,无线和传输必须尽最大的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抢通故障。每次超时将考核无线和传输所有人员1分。(2006年绩校制定标准)
故障处理完毕        1、        故障处理完毕后要及时回复监控故障原因。
2、        对于超时故障必须上交超时报告,说明故障原因。值得注意的是,VIP基站是不允许因为停电而出现断站。
3、        对于很少出现的故障要及时总结。
4、        对存在的故障隐患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整改。

规定的制定是为了更进一步完成我们的绩校指标,那我们的绩校指标包括那些呢。
2006年故障指标占中心指标的20%,共计20分。分为VIP基站超时率占5分、VIP基站平均中断时长占5分、非VIP基站超时率占5分、非VIP基站平均中断时长占5分。其中前三项指标为省公司的考核指标。
1、        VIP基站故障超时率:VIP基站超时率=0时,该项指标得满分。(VIP基站故障的处理时间为3个小时。截止2006年8月,我们共有VIP基站256个)
2、        VIP基站平均中断时长:VIP基站平均中断时长<=5分钟时,该项指标得满分。(VIP基站平均中断时长=本月所有VIP基站中断时长/VIP基站256个)
3、        非VIP基站故障超时率:非VIP基站超时率<=2时,该项指标得满分。(截止2006年8月,我们共有非VIP基站610个)
4、        非VIP基站平均中断时长:非VIP基站平均中断时长<=40分钟时,该项指标得满分。(非VIP基站平均中断时长=本月所有非VIP基站中断时长/非VIP基站610个)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时间出现的基站中断,只要时长大于15分钟,都会计入总时长内。

省公司网管中心监控室可以直接监控到各市州公司的OMC状态,超时故障和中断时长都是由他们进行统计。按照省公司的规定,VIP故障省公司计算超时的故障时间为6:00到次日的1:00,非VIP故障省公司计算超时的故障时间为7:00到次日0:00,在此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障超时或累计超时,都会算作超时故障记入考核。市公司监控通知故障有所区别,凌晨0:00将不再通知新出现的故障,5:00开始通知VIP基站故障、6:00开始通知非VIP基站故障。































GSM基站传输类问题剖析
摘要:本文从基站常见的几种传输方式出发,就基站维护中常见的传输问题,提出了分析和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传输 PDH SDH

    无线收发信基站与基站控制器(BSC)是通过传输设备通信的,任何传输问题都会影响基站正常通信,这里就基站传输模式及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一些简单分析。目前基站到BSC所使用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两种:PDH和SDH。
    根据基站载频配置,一般基站与BSC之间的传输要求仅为1至2个2Mbit/s通道,2Mbit/s即为PDH和SDH的基群单元,一个2Mbit/s通道根据PCM编码方式提供30/32个话音、信令时隙,每一个话音时隙速率为64Kbit/s,当一个2Mbit/s通道作为基站到BSC之间的传输通道时,每一个话音时隙又分裂至4个子时隙,每时隙速率则为16Kbit/s。在32个时隙中,通常将第31、30、29话音64Kbit/s速率时隙作为管理信令通道,在PCM帧结构中,第0时隙作为此2Mbit/s通道帧定位、同步用,每个16Kbit/s速率的传输通道在BSC数据库中根据基站载频、信道的多少来进行分配,用来传输话音或数据信号。
    PDH和SDH在同步方式、复用方式及各种标准规范上有较大不同,当一个2Mbit/s基群需穿过两种传输设备时,由于经过PDH/SDH的信号变换,则会对2Mbit/s基群信号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在基站与BSC之间所用的传输设备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直连:如果BSC和基站相距不超过100Mbit/s左右,直连即可;
    2、光端机:光端机目前的种类较多,包括34Mbit/s、8Mbit/s、4Mbit/s等各类大小型号的光端机;
    3、SDH设备:最好的可能是构成一个环路,但可能增加建设成本;
    4、数字微波:可用小型点对点微波传送,但传输质量不如SDH;
    5、其他:如用高速铜缆HDSL,即在普通双绞线上对称传送2Mbit/s的高速数字信号,初期投资少,建设方便,但目前所用不多。在大唐 SP30系列交换机的一种42Mbit/s光接口盘上,也附带了4个2Mbit/s端口支持透明传输,目前阜阳地区所用不少。另外,BSC与TRAU、MSC之间,主要利用SDH同步传输系统。

    在基站开通或日常维护中,最常见的故障为传输故障,如果你有传输方面的维护经验,则此问题解决起来可能较为容易。一般当传输出现故障时,在LI板表面会有告警提示,表示如下:



    从LI板的告警信息可观察出传输电路是否有问题,在BSC告警面板上LINE灯也会提示(无论BSC到TRAU还是到基站传输出现故障LINE灯都会点亮,这时应通过LMT查看确认属于那一个方向或部分)一般的传输查障方法这里建议逐级分段环路查找,附图:



    首先如果有传输人员在场配合,则请其在B点与BSC端检查连通,同时自己从IDF架对机柜侧用完好的环路线进行环路,对Abis接口来说,如果连接正确、牢固、可靠,则在LI板面板上可看出此段的传输是否正常,为了确认LI板是否设置有误或者损毁,可先从Abis接口处用跳线或镊子对机柜环路观察,然后再从IDF架环路。对于这一部分一般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多为:
    A:LI阻抗设置、TEI(BTSM)值输入有误;
    对于此类问题,在基站开通初期,安装或更换LI板时首先检查LI板的两组阻抗设置开关是否为75Ω,对于TEI值认真参照配置表检查,后期也可通过GETTER命令检查核实。
    B:Abis接口处射频线连接松动或芯线断开;对于此类问题在安装初期应注意检查。
    C:所做的射频线头子有问题;
    D:对于机柜与机柜之间的传输故障则主要表现为收发反接、Abis上的连 接点松动;
    如果机柜较多,如3个机柜,则这类问题就比较突出,这时最好从第一个机柜开始,确保第一个机柜与BSC方向传输通道连接正常或本身LI板正常,然后逐级向后查找解决,可利用万用表等工具进行检查,这类情况要有耐心。
    E:特殊情况:Abis接口至LI板之间机柜内部连线错误,但极少。

    在B点与BSC之间的传输应首先检查主要传输段(A点-B点)是否连通,如光纤、微波等是否中断,其他传输方式是否支持透明传输等,然后在B点通过环路、收发调整等进行检查,如有必要可用2Mbit/s测试仪表进行检查,对于BSC与A点之间的传输在新建站期间一般由BSC调测人员与传输部门配合解决。

    在自己首次建立基站2Mbit/s连接时,在保证IDF架到基站LI的传输正常的情况下,先自B点(可为DDF架)对基站环路、放开,再自A点(可为DDF架)对基站侧环路、放开,再与BSC联接,这样逐步分段处理,即可迅速建立2Mbit/s的连接,即使有问题出现,也能清楚地发现是在哪一段。如果A、B中间经过几次转接,则按以上方法依次类推,逐级解决。反之,若自各点向BSC侧环路亦可。但也有情况例外:在GSM四期工程中,本人曾在阜南遇到过一次故障现象:自IDF架对基站环路正常,对BSC侧环路亦正常,但是自BSC侧对基站侧环路时,在IDF端无论如何调整收发均出现LI告警,最后迫不得已将整个基站重新装载才算解决问题。

    这里提出注意两种隐性传输故障:一个是当从表面无法查出故障点,如LI板无告警显示,环路亦正常,但是又提示Abis Disabled,则首先应在BSC侧用软件检查,因为BSC对BTS方向的传输管理除查看PCMB是否正常外,还可查看LAPDM管理信令是否正常,通常大多由BSC到B点之间的连线造成,如错误地与其他基站的2Mbit/s***叉鸳鸯连接。另一个是在部分透明传输的情况下,如利用部分SP30交换机的42Mbit/s光接口盘所带的2Mbit/s通道进行传输时,在实际工作中曾遇到过其一个OEM生产的光接口盘无法稳定提供2Mbit/s通道,时通时断,后来更换使用了其另外一个OEM生产的这种光接口盘才算基本上解决了问题。

    在BSC侧,硬件QTLP需要注意,它在阻抗设置上易被忽略,对于当前一般设置在75Ω,出厂的原始设置为120Ω,如果忘记改变设置,会造成传输误码告警,经一段时间后中断,然后重复这个过程。在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当SP30的2Mbit/s接口与BSC(QTLP若为120Ω设置)连通时,这种情况就比较明显,但主要根本因素在于BSC侧QTLP不应设置为120Ω。在阜阳市蒙城县,就出现了凡是经SP30传输的几个基站,均出现此类现象,改换其他光端机传输后发现故障基本消失,后发现并更改BSC侧QTLP的阻抗,才算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以SP30的2Mbit/s端口作为基站与BSC之间的传输通道时应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这里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仅供参考,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大多是接头损坏、虚焊、断线、光纤被折断或盗割等等问题。至于硬件故障,如QTLP 、LI等本身出现问题,这里不作描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时间:  2018-2-8 15:37
作者: 通信一棵树

谢谢楼主了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