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NGN的挑战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5-6-10 10:53
作者:
shujuren
标题:
NGN的挑战
NGN的挑战
编者按:从概念上看,NGN 似乎是尽善尽美的,但实际上,它正面临着因市场和业务模式的变化而带来的挑战。
NGN的
挑战
自从ITU提出NGN概念以来,NGN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做为下一代网络标准的框架,它凝聚着电信业对下一代网络的各种需求 。人们对NGN的理解和定义各不相同,直到2003年,ITU才给出了NGN的明确定义。虽然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各种号称NGN的软交换产品,但是NGN并没有标准,甚至没有一个体系结构框架。2004 年,ITU决定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PP的IMS基础上发展NGN。此举不仅使NGN有了一个明确的体系结构, 也促进了固定和移动通信中NGN标准的融合。NGN标准的制定和发展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NGN的发展基本上属于技术驱动。发展NGN的基本思路是明确的:基于IP技术,引入电信运营理念,为多个业务网络建设统一的承载网。并在其上提供各种模块以及各种业务,功能要尽善尽美。Y.NGN-SRQ建议草案规范了NGN的业务范畴:
-交互的实时端到端通信。支持交互式实时语音、高质量视频等。
-IP电话业务。支持基于IP的与现存PSTN共存的端到端语音。
-VPN业务。配置能够连接网络中任何指定点的安全的VPN。
-内容传输业务。为大量用户传输安全的、具有一定质量保证的视频及其他媒体业务。
-移动业务。支持不同网络连接环境下,用户或终端的移动性。
-传感器网络业务。通过提供联网传感器和无线识别标签(RFID)支持一种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
-数据通信业务。提供家庭控制、客户支持及其他远程设备控制环境。
-公共互联网接入业务。提供向全球互联网的接入。
从概念上看,NGN 似乎是尽善尽美的,但实际上,NGN正面临着因市场和业务模式的变化带来的新挑战。NGN采用传统电信的运营和收费模型:对各种业务提供差异性服务、基于QoS和使用量计费。但是,如果市场出现变化,这种业务和收费模型出现问题,NGN的基础将被动摇。这正是NGN将遭遇的问题。
NGN如何面对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冲击?目前电信运营商正面临转型(变革),NGN能否满足电信变革的需求?
互联网业务模式冲击NGN/IMS业务模式
目前,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的主要运营模式是收取包月费用,从2003年开始,宽带接入采用包月制以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局面。而移动通信长期以来一直采
用电信按使用量计费(计时或计流量)的模式,按条收费的短信数据业务形成了价值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是,随着3G的兴起,移动通信进入移动互联网业务阶段,按使用量计费的业务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日本为例,日本的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数据业务经历长期徘徊之后,从2004年中开始,DoCoMo等三大运营商被迫先后采用3900日元包月的模式,直接导致用户数目和流量的剧增,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这被称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第三波。
包月制和电信业长期以来实行的按服务质量和使用量(计时或计流量)是完全不同的,它彻底改变了电信的业务模型。为了应付这一局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将宽带接入的公共互联网与为企业大客户(VIP客户)服务的可管理数据业务使用的可管理的宽带IP网从物理上分开。中国电信新建了ChinaNet2,中国网通则在原网通控股的CNCNet上发展了可管理的IP网。
目前电信业重点推广的、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的NGN/IMS体系是运行在可管理的IP承载网上,其基础是电信业按质量、按使用量收费的模式,而不可能采用包月收费模式。NGN/IMS将主要用于企业大客户(VIP客户),而对于普通宽带用户而言,其业务主要运行在互联网上。那么,今后的IP话音业务是运行在公共互联网上还是运行在可管理的IP网上?目前NGN/IMS体系要求IP话音业务运行在可管理的IP网上,并继续维持目前话音业务的收费模型。那么,如何面对做为增值业务运行在公共互联网上的免费或包月的互联网电话的挑战?尽管我国目前规定,IP话音业务是电信基础业务,只允许电信运营商运营,但是在国外,比如美国等国家却明确规定:VoIP是开放的增值业务,而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那么,目前可管理的数据的收入和收入增长速度与宽带互联网相比都差得多。
NGN不能完全满足电信转型的需求
目前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转型概念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电信网络运营商转变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从这个意义上看,NGN/IMS可以提供一个互联网多媒体系统平台,满足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要求。问题是,业务模式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可能使采用今天的NGN/IMS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面对包月等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冲击,因此将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单纯“转型”是不够的,需要有更深刻的变革。NGN/IMS可以为企业、大客户和VIP客户提供VPN服务,并在其上提供各种多媒体业务,如IP电话、视频等。但是,面对广大的包月的宽带用户,面对以包月为代表的互联网运营模式,目前的NGN/IMS是支持不了的。
目前的移动运营商在SMS和WAP的基础上,在其内部可控制的数据网络上建立了产业链。形成生态系统,不但自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还带动了一些互联网网站和移动ISP的盈利和发展。固网运营商曾经想学习、复制这种模式,但是没有成功。相反,随着3G?移动通信的发展,3G移动数据业务开始走向包月,3G移动数据业务与固网宽带义务一样,将只是宽带接入互联网的一种手段。3G移动数据也将遵守互联网规则。因此,移动数据通信已经建立起的“带围墙的花园”将被打破。3G移动数据包月收费制不仅将冲击SMS、WAP以及话音业务,还将动摇IMS的基础。
对于固网运营商而言,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其可管理的IP网上发展软交换,向NGN过渡。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等运营商已经进行了多年软交换实验,正准备进行商业部署。目前,软交换IP电话的主要应用是替代传统的电路交换机。以中国电信为例,每年有2000万线扩容和1000多万线程控电路交换机报废并被替换。发展NGN软交换可以降低运维成本,但是并不能增加收入、并从根本上扭转话音业务下滑的局面。这种IP电话在成本上无法与目前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电话抗衡。同样网络电视IPTV如果运行在可管理的IP网上,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电信变革需要面对包月收费制的宽带接入、互联网电话等互联网运营模式的冲击,要满足P2P等新一代应用的需求。NGN需要改变其目前的结构,扩大内涵以适应互联网业务模式的需求。
NGN要发展具有分布管理能力的下一代互联网——NGI
目前NGN发展的只是基于IP /MPLS网的集中管理控制的电信承载网,采
用按服务质量和使用量收费的运营模式。NGN需要并行发展具有分布管理能力的下一代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做为基层承载网,在其上应用层建立重叠网,支持P2P应用和提供分布式管理;面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固定和移动宽带互联网业务,支持“机-机”的各种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无所不在的优势。
近年来,互联网上对等连接P2P应用发展迅速,MP3和视频文件共享下载的P2P流已经成为宽带用户流量的主体。基于P2P的即时通信和互联网电话发展迅速,对等广播正在兴起。P2P协同计算和网格方兴未艾。而网络通信的对象正在从“人-人”、“人-机”发展到“机-机”,从家庭网络和传感器/执行器网络到军事上网络中心战的全球信息网格GIG。NGN是从以“人-人”为主的传统通信模式、体验和需求演化来的,不能有效支持这种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的新应用新模式
由于现在的互联网的规模非常庞大,又分别为不同运营商和机构拥有和管理,要想同步改变体系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等待各个子网逐步改变又太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在保持现在的互联网继续工作的同时实现无缝的演进。近年来,国际上在研究发展在互联网上重叠网,以进行分布式控制和支持P2P重叠网。与电信业发展具有集中控制的下一代网NGN的思路不同,这是一种分布式的控制管理,保持了互联网分布自治的特性。我们称之为无所不在的NGI。本人正在倡导发展统一的智能结点重叠网INON,架构在互联网的顶部,以无缝且持续演进的方式构建,不但可以提供分布式控制,还可以支持P2P等各种全新的应务。智能结点重叠网做为一种概念框架可以包容前述各方面的努力,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技术。
我国目前实施的CNGI计划正大规模布设IPv6骨干网,为发展P2P应用、建立诚信安全且具有分布管理能力的P2P网络环境提供了机会。一方面,在CNGI的IPv6网上一开始就实行实名制,发展建立网络新秩序;另一方面,在CNGI上以无缝和持续演进的方式建立智能结点重叠网,支持P2P应用并且提供分布式管理。CNGI发展的IPv6终端和IPv6用户网(家庭网、传感器网等)可以通过在现有IPv4有线/无线接入网和城域网中建立IPv6隧道连接到IPv6骨干网的P2P平台上。这样就可以获得足够的通达能力,发展基于P2P的各种新应用。
作者简介:侯自强,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技术专家。曾经任中国科学院秘书长,声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DSP工程中心研究员、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级技术顾问、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委员、中国网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CNGI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时间:
2005-6-10 10:54
作者:
shujuren
标题:
NGN动力学
NGN动力学
“VoIP安装复杂,在网络设置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极易导致宽带服务的中断,也可能对互联网上传和下载的速度产生影响
。此外,在停电的时候也无法向外拨打紧急电话。”
恐惧、怀疑、不确定,这正是电信运营商们对于VoIP等新事物的典型心态。然而,从日本到纽约,全球很多运营商的传统市话业务都正受到VoIP服务的威胁。
据Ovum调研公司的报告称,由于受到VoIP的影响,日本第一大固网运营商NTT的PSTN业务收入在过去两年中已下降了15%~20%。
与VoIP伴随而来的宽带、IP-VPN、三重播放(triple-play)、固网移动网整合(fixed-mobile convergence)和光纤到户(FTTH)等从不同方向将路标指向了下一代网络(NGN)。
宽带助推剂
对于运营商来说,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从本质上标志着电信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如果说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电信网络只在一味地宣扬“更大、更快、更好”的话,那么未来电信的发展目标则是“高效率、低运营成本、快速上市”。
人们对于核心网采用IP技术的NGN的争论是众所周知的。运营商可以通过单一集中的IP网络提供无缝的集中服务。IP代表更低的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有了标准化的开发平台,服务提供商们就可以更快地将产品投入市场并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反应。
所有人都认为,NGN是能够最终实现的无缝多服务网络平台。但众所周知,这是需要时间的。业内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还没有人能够预测,基于IP-MPLS核心的NGN何时能在亚洲受到传统电信运营商普遍的青睐。
观察家们认为,宽带技术、尤其是xDSL,在许多亚洲国家已经相当流行,因此可以预测,宽带或许将成为NGN的助推剂。宽带为VoIP提供了培养液,反过来VoIP的普及又会促进IP在核心网和“三重播放”的部署,最后也许还会促进固定和移动网络平台的融合。
VoIP的驱动力
随着传输网中为IP话音业务提供专门服务的部分容量的迅速增长,IP在接入网的普及率也与日俱增。全球IP骨干网提供商iBasis 的首席执行官Ofer Gneezy估计,目
前全球有四分之一的长途电话都是通过IP网络传输的。
“勿庸置疑,VoIP是对传统电话运营商的一个巨大威胁。” Ovum在近期的一个调查报告中提到。“实际上,这种威胁要比对移动电话的威胁大得多。”
亚洲是VoIP的重点目标市场。Yankee Group指出,电信运营商正在规划、建立试验网或准备推出面向住宅用户和商业用户的VoIP业务。2004年,亚洲地区的投资占全球软交换投资总额的34%左右。
VoIP在日本已相当普及。Yahoo! BB在过去的两年中凭借其低廉的统一市话和长途费率狠狠打击了NTT East and West的传统领导地位,目前Yahoo! BB已拥有400万用户。NTT集团希望通过提供VoIP服务,同时与Yahoo!BB和同胞NTT East and West公司展开竞争。
当然,要大规模推广VoIP业务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传统电信运营商自然会对VoIP持审慎态度,这不仅仅是由于商业上或技术上的理由。实际上IP话音业务的兴起对他们更是一种组织机构上的挑战。IP数据部门原来只是公司里一个很不起眼的业务部门,但现在却要开始控制整个网络了。
“目前,IP网络正由一帮毫无经验的人掌控着。”Juniper Networks负责亚太地区技术运营的副总裁Andrew Coward说。“他们对IP语音网络中遇到的问题无从下手。”
“你甚至可以想象他们的对话:‘什么叫数据包流动的方向?’‘电话是从哪来的?’‘通话时间的长短怎么计算?’‘电话是往哪打的?’提供IP服务的人回答不了这些动态的问题。”他说。
一个TDM-switched语音网络是在几十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它为人类的语音传输而设计,而且它的运行规则已经十分明确。”Coward说。“你总是清楚地知道它的带宽用量,比如一个话音电路是64K。”IP则不具备这些特性。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可以为IP分配带宽,它可以从一个10G的声音流量中精确地划分出一个2G比特/秒。“即使没有在语音业务中应用,我也要把它用在其他地方。这就是从集中规模里得到的效益。” Coward说。
在无线领域,人们也期待着IP语音技术的应用。Telstra Mobile公司的无线数据部总经理David Kaye更倾向于CDMA EV/DO移动标准,因为它可以把语音和数据分开。
他认为,IP业务要和现在的移动语音业务一样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有的150~200毫秒的延迟太长了,至少也要达到20毫秒的延迟,移动运营商们才能够接受。
语音传输与其他的数据业务有所不同。Kaye说:“我们有一个语音业务量非常巨大的公共接入移动网络。网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较大的振幅造成的。当紧急情况发生时,人们会说‘用语音电话挽救生命重要,还是在网络上寻找某个人更重要呢?’”
“甚至从最基本的传输层面来讲,语音要比数据的传输可靠多了。现代的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能够预测并纠正错误,而数据传输可没有这个能力。”
在融合的旗帜下
VoIP不是惟一能推动传统运营商走NGN道路的技术,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也能够促进运营商向NGN靠拢。
在业务融合方面,走在前面的是英国电信(BT)。BT不久后将推出“Bl
uephone工程”作为其第一个试验田,这一项目联合了以沃达丰为首的众多电信巨擎参与。目前,亚洲的固网运营商普遍还没有能力提供无缝的固网无线服务,只有日本的NTT DoCoMo正通过提供Wi-Fi服务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另一方面,日本电信和香港宽带公司则是“三重播放”的开路先锋。电讯盈科在保留对VoIP业务预期的基础上,也许会在明年年初加入三重播放的行列。
正如Coward所说:“对于那些像电讯盈科一样的运营商来说,他们既然不能通过转移地理服务区域或收购来扩张业务,就只有在现有的客户基础上挖掘利润了。”
从公司的角度来讲,基于IP-VPN的融合语音数据服务已上市2~3年了。但是客户真的需要这种融合服务吗?
EIU一项最新的调查发现,融合服务的发展也是由IP服务推动的。在被调查的100位高级管理人员中,72%的人表示,融合业务是由IP的发展推动的;53%认为是由于宽带普及率的提高;有45%认为融合服务的发展要归功于运营商的相互竞争。
然而,EIU的研究人员也表示,从选择服务的正确性而非技术的角度来讲,现在还处于融合服务发展的初级阶段。
他说:“现在,企业和运营商们都希望通过融合服务来产生效益。但实际问题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硬件、软件、人力和经验来控制好所有的IP服务。”
“IP业务的发展将充满挑战。要充分利用时间、投资、测试和失败的经验,使IP服务成为像无线服务或企业网站和局域网一样的主流服务。”
“现实情况是,厂商和用户们不仅经常过高地估计了运营商们可以在一年中取得的成绩,而且常常低估了他们能够在五年中取得的成绩。对于企业来说,也许他们能得到的最大价值在于,随着IP服务的发展,运营商们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直所期望的永不间断的高质量服务。”
一些规章制度也是NGN发展中遇到的问题。VoIP目前在中国大陆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但是中国香港特区的相关监管机构已经对这一服务表示支持,并希望通过协商来解决服务推广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紧急电话等。
IPv6是推动NGN发展的又一助力。这种高速的网络访问技术可以支持新的服务,如拥有50个包间的卡拉OK歌厅,每一间都需要一个IP地址。目前IPv6已经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发展,NGN可以满足双频IPv4和IPv6协议栈的任何要求。
但是,采购任何VoIP或NGN产品都涉及到上一代设备的折旧问题。
“这依赖于服务提供商们对于5类交换机的摊销计划。” 媒体服务器提供商Convedia 公司CEO、前Telco 成员Peter Briscoe说。“不同的服务提供商对此有不同的做法。当设备价值消耗为零的时候,他们会问:‘我们是买TDM产品还是IP产品?’而后他们很可能选择基于IP技术的产品。”
时间:
2005-6-10 10:55
作者:
shujuren
标题:
NGN商用门槛之十大技术前提
NGN商用门槛之十大技术前提
缺乏业务模式以及欠缺网络基础,这是NGN商用进程中被频繁提及的两大障碍。那么,跨越这两大门槛的难度到底有多高?
&
nbsp; 在前不久结束的2005年NGN峰会上,中国联通数据与固定部副总经理李晓明再度提出了NGN进入成熟商用前要面对的十大技术前提。
他表示,首先未来成熟商用的NGN应用应当是完全的IP端到端模式,而这样在IP只到网关模式下被暂时回避了IP网络的QoS、安全、用户业务管理以及IP地址不够等问题又将显现出来,所以运营商需要作好应对这些技术挑战的准备。
第二,为了向公众提供更丰富的语音增值业务,让企业、公众用户有更多的业务自主权、业务定制权,运营商需要架构一个基于IP的增值业务平台,借此向增值业务提供商开放接口,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把语音增值业务做大。
第三,单一语音媒体通信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视讯、各种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的需求早就存在,基于IP提供这些业务是有可能的,但需要保证QoS、通信安全并将其良好地融入一个商业模式。
第四,未来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的核心网将逐步融合,用户和业务的移动管理将融为一体,区别仅在于接入方式不同,这就需要完善的融合业务网体系。
第五,在融合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中,除了语音通信、视频通信等会话型业务外,还包括消息类业务以及多点通信业务。如何把这些会话型业务融合在一个呼叫中,这需要合适的信令控制协议,即第三方呼叫控制问题。同时,在一次通信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会话、检索、分配甚至广播型的业务,这还需要成熟的多形态通信控制协议。
第六,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NGN不能依靠单个控制中心进行集中呼叫控制,而是需要分地域布置多个呼叫控制中心,这些呼叫控制中心之间要求实现无缝工作。不同运营商的NGN之间以及与已有业务网之间都要保证互联互通互操作,这都对NGN大网的网络架构和协议体系提出要求。
第七是NGN需要对网内的媒体信号提供处理能力。很多情况下,NGN的通信业务要求对终端或信息中心发送的媒体信号进行实时处理、编码转换、混音、分屏等再接入终端。
第八,NGN网络和传统PSTN网络对于后台的运营支撑系统有着不同的要求。NGN同传统电信网络在基础设施、基本技术、网络构成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全新的网络需要有全新的OSS系统。
第九,可监管能力是确保通信网络互联互通、公平有序竞争,保证用户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
第十,运营商需要开发丰富多彩的业务,制定合理的资费体系,并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时间:
2005-6-10 15:18
作者:
longaction
太长了,待我慢慢看来
时间:
2005-6-11 09:38
作者:
恶魔猎手
不错!!
时间:
2005-6-15 06:23
作者:
平生不得志
NGN的用户数据实在繁琐,比如:在录入用户数据时,必须逐一表明:国内、市话、传真什么的,不方便。
时间:
2005-7-1 14:27
作者:
即时通讯
顶来
时间:
2005-7-10 14:58
作者:
legend197520
又是一个好贴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