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IP视讯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4-12-24 09:46
作者: smeteor     标题: IP视讯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P视讯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IP Videoconference System Engineering
(200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IP视讯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IP Videoconference System Engineering

YD 5032-97
(2004年版)




        主编部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
        批准部门:信息产业部
        施行日期:200X年XX月XX日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X 北  京





目    次


前    言        II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1
3 IP视讯会议系统的组成        2
4 IP视讯会议系统的设计        2
4.1 用户接入层的设计        2
4.2 视讯交换层的设计        3
4.3 运营支撑层的设计        5
5 IP视讯会议系统组网方式        6
5.1 IP视讯会议平台组网方式        7
5.2 IP视讯会议系统承载网选择        7
6 IP视讯会议系统实现的功能        9
7 IP视讯会议系统服务质量        9
7.1 IP承载网的服务质量指标        9
7.2 端到端IP视讯业务服务质量指标        10
8 IP视讯会议系统设备的局址选择        11
8.1 用户接入层设备的局址选择        11
8.2 视讯交换层设备的局址选择        11
8.3 运营支撑层设备的局址选择        11




前    言

1997年编制的《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32-97 已使用多年。为适应我国电信业的发展,依据信息产业部信规函[2002]30号《关于补充和修订通信工程建设标准计划安排的通知》要求,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的组织领导下,由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原信息产业部北京邮电设计院)制定《IP视讯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32-97。
在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的指导下,从我国电信业务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积极贯彻相关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力争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方便、实施可行。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系统组成、质量要求等。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征求了多个会议电视运营企业及相关设计院和技术专家的意见,总结了原《规范》YD5032-97发布实施以来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参照国家现行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及规定,确定了本规范的修订原则,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补充、增删和细化。经反复讨论修改,后经有关部门会审定稿。
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负责解释、修订、监督执行。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玫、尹凤庆、邵永平






1 总  则
1.0.1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满足异地人群声像交流的需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特制定本设计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的、基于IP网络传输、满足ITU-H.323标准,且不需设置专用会议室的IP会议电视系统工程的设计,改、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各类会议电视用户进入会议电视网时,应遵守本设计规范的各项规定。
1.0.3 在通信建设中进行IP网络建设规划时应充分考虑IP会议电视系统所需的传输信道,最好能与数字网的建设紧密配合、同步实施,以满足社会对IP会议电视的需求。
1.0.4 工程设计必须保证会议电视系统的质量和安全,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工程设计必须选用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产品质量鉴定合格的和通过入网测试的设备及主要器材,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6 IP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的相关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术语和符号        英文名        中文名或解释
ADSL        Asymmi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oop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API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应用程序接口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送模式
BOSS        Busine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
DDN        Digital Data Network        数字数据网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GK        Gatekeeper        网闸、网守
GW        Gateway        网关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MCU        Multipoint Control Unit        多点控制单元
MPLS        Multiprotocol Lable Switching        多协议标签交换
MSTP        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        多业务传送平台
QoS        Quality of Server        服务质量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
VR        Virtual Router        虚拟路由器
WLAN        Wairless Local Area Network        无线局域网
XML        eXtended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


3 IP视讯会议系统的组成
1.0.1IP视讯会议系统在逻辑上主要由用户接入层、视讯交换层及运营支撑层三大部分组成。



1.0.2用户接入层由视讯会议终端、各种IP接入方式及其相关传输、数据设备组成。用户接入层将各种视讯会议终端设备通过各种宽窄带接入网络接入到视讯交换层。
1.0.3视讯交换层由MCU、GK、H.323/H.320网关、VoIP网关、数据会议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以及其他网关和应用服务器组成。视讯交换层设备为视讯终端设备实现视频、音频以及数据的交互。
1.0.4运营支撑层由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计费系统、营业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组成。是为了方便视讯业务使用和管理而设置的,运营支撑层通过与视讯交换层设备的交户,实现视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视讯业务的灵活开展。


4 IP视讯会议系统的设计

4.1 用户接入层的设计
4.1.1 视讯会议终端主要分为大型会议视讯终端、小型会议视讯终端、软件会议视讯终端、可视电话等。
1.大型会议视讯终端
2.小型会议视讯终端
3.软件会议视讯终端
4.可视电话
4.1.2视讯会议终端可以通过各种接入方式接入到视讯交换层。
1.视讯会议终端通过LAN、ADSL、WLAN等方式接入到城域网,再由城域网接入到视讯交换层。
2.视讯会议终端通过E1、DDN、MSTP等专线方式直接接入到视讯交换层。
4.1.3为了保证一定服务质量,用户接入侧可采用VPN或者增加带宽的方式保证视音频质量。

4.2 视讯交换层的设计
4.2.1MCU
1.MCU设置的数量应根据发展的用户数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原则上每个省至少设置1台MCU,若视讯用户较多,可以在非省会城市设置MCU。MCU宜设置在IP城域网或省IP网的骨干节点上,MCU越接近用户侧,其视音频质量越高。若视讯会议系统只供内部使用,不对公众运营,MCU设置的数量应视实际情况而定。
2.MCU应支持速率适配、视频适配、音频适配、帧速适配等适配功能。
1)速率适配:支持会议速率适配功能,支持从64K – 2Mbps的不同会议速率的转换,允许不同速率的视讯终端参加同一个会议。
2)视频适配:MCU应支持自动适配H.26X之间图像编解码算法。
3)音频适配:MCU应支持自动适配G.711及G.72X之间语音编解码算法。
4)帧速适配:MCU应支持支持不同帧速率之间的适配功能。
3.MCU应支持多分屏功能,MCU应至少支持四分屏以上。
4.级联
1)MCU具有动态级联的能力,能够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会议动态级联。
2)MCU级联的级数不应超过3级。
5.MCU的安全性
1)MCU的媒体流接口板和MCU后台的管理控制接口板在物理上是不同的,并且应保证完全隔离,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2)为防止恶意攻击,设置在公网上的MCU应配置防火墙,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在MCU接近满负荷处理时,如果遭到恶意攻击,容易导致掉点现象。
6.点对点视频通信可以不通过MCU进行转接,即不占用MCU的端口资源。
4.2.2 GK
1.GK完成的主要功能包括:地址解析、呼叫认证、许可控制以及带宽控制等。
(1)        地址解析:负责将跨域和本地的终端、MCU和GW等的编号翻译成网络层地址。
(2)        注册管理:负责视讯终端注册认证控制功能。
(3)        呼叫管理:处理H.323端点RAS呼叫信令,并采集呼叫信息。
(4)        带宽管理:处理H.323带宽请求信令,根据带宽管理策略对端点的带宽请求进行带宽限制。
(5)        区域管理:负责管理区域内的所有视讯设备端点设备。
(6)        计费管理:实现终端点对点呼叫认证、计费、CDR话单功能。
2.GK宜进行分级建设,GK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级结构,在全国中心设置顶级GK,以省为单位设置一级GK,在省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地市设置二级GK,在业务发展初期,一级GK和二级GK可以综合设置。
3.GK可以内置在MCU里,也可以单独设置,为方便以后扩容,建议GK最好采用单独设置,并且采用主备方式或负荷分担的方式。在倒换期间,所有业务功能不能出现中断。
4.GK的安全性,如GK面向公众视讯用户,GK应设置在防火墙的DMZ区或防火墙内,通过IP地址静态映射或其他方式,保证GK的安全性。
5.点对点通信可以不通过MCU进行转接,其计费原始信息由GK生成。
4.2.3网关
1.网关主要是为了解决各不同系统之间互通的问题,目前视讯会议系统的网关主要有H.323/H.320网关,VoIP网关,公私网互通网关等,随着以后互通业务的增加,逻辑上可能还会出现不同应用网关,物理上可能演变为一个综合网关。
2.H.323/H.320网关
1)H.323/H.320网关实现H.323视讯会议系统与H.320视讯会议系统之间互通。
2)如MCU支持H.323和H.320视讯会议系统混合组网的方式,可以在MCU中配置E1接口板卡及相应板卡即可。
3.VoIP网关
1)VoIP网关实现H.323视讯会议系统和电话网之间的互通,电话用户可以通过打电话加入多点会议,也可以和视讯用户实现点对点通信。
2)VoIP网关设备应具有FE和E1物理接口,连接局域网交换机和程控交换机,VoIP网关与程控交换机之间的信令,可以采用PRI信令,也可以是NO.7信令。
3)若VoIP网关采用PRI信令,应该给VoIP网关分配PRI的资源。
4)若VoIP网关采用NO.7信令,应该给VoIP网关分配NO.7信令点编码。
4.公私网互通网关
1)公私网互通网关是解决我国公网IP地址不足的问题,目前不少视讯终端的IP地址是私有IP地址,公私网互通网关实现公网视讯终端能够呼叫私网视讯终端以及私网视讯终端呼叫私网视讯终端,从而实现公私网内视讯终端之间的互通。
2)公私网互通的解决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把公私网互通的设备放在用户侧,即公私网的交界处;第二种方式是把公私网互通设备放置在局端,即电信机房处。
4.2.4应用服务器
1.数据会议服务器
1)数据会议服务器应支持ITU-T T.120系列标准,能实现应用程序共享、文件传送、文字聊天、电子白板等数据会议功能。
2)数据会议服务器应支持多种入会方式,终端加入会议的方式、数据会议服务器召开会议的方式。
3)数据会议服务器应支持多种退会方式,终端挂断呼叫方式、数据会议服务器挂断呼叫方式。
2.流媒体服务器
1)流媒体编解码器通过视音频压缩编码,将视音频信号压缩成媒体流的格式,存储在流媒体服务器中。
2)流媒体服务器应支持会议直播的功能,增加会议电视的覆盖范围,用户可通过访问流媒体服务器,了解会议情况。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参加会议的用户,不能与其他与会者进行交互。
3)流媒体服务器应支持会议点播的功能,可以对一些重要会议进行录制,存储在流媒体服务器的目录里,供用户进行点播观看。
3.随着视讯业务的不断丰富和深入人心,各种视讯交换层的应用服务器将层出不穷,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也将不断的增强,宜考虑服务器的容灾备份。
4.2.5在视讯交换层的设备中,MCU、GK是必须要设置的,MCU、GK配置容量的原则应在实际需求量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冗余量来进行配置;网关和应用服务器的设置应视各地实际情况,用户的需求等综合因素,也可以不设置网关和应用服务器。

4.3 运营支撑层的设计
4.3.1运营支撑层主要是由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网管系统、计费系统、营业系统等组成。
4.3.2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
1.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对MCU、GK等视讯平台的资源进行统计及合理调度,不需要人工参与,满足用户召开会议的需求,避免了运维人员对每次会议进行手工调动的繁琐程序。
2.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应支持对会议进行控制的功能,例如可对会场进行静音、闭音,广播、轮询,添加、删除等操作,可对会议进行延长、结束等操作。会议控制主要是为了方便用户召开会议,并对会议进行管理,更加接近在同一会议室召开会议的效果。每一个会议控制功能应得到视讯终端、MCU、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等一系列设备的支持。
3.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应支持对预定义会议的管理。例如可对预定义会议进行添加、编辑、删除,并对预定义会议进行调度等操作。
4.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应支持对已调度会议的管理,例如可进行取消已调度会议、查询已调度会议属性的操作。
5.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应支持对多台MCU的管理。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和MCU之间通过IP网进行连接。
6.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应设置在防火墙内,不和视讯用户终端发生直接的控制管理信息的交互。
7.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可以进行分级建设,省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负责本管理域内的资源调度和管理,全国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负责跨管理域内的资源调度和管理。
4.3.3网管系统
1.网管系统应能实现对MCU、GK等视讯平台设备的管理。
2.网管系统对视讯设备的管理功能应包括: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功能。
1)故障管理功能:应包括网元设备告警呈现、性能指标超过预先设置的阀值的告警呈现、告警查询和告警处理功能。
2)性能管理功能:应能够采用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呈现网络的性能数据,如呼叫时长、呼叫次数、呼叫成功率、网络利用率、系统利用率等,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3)配置管理功能:应包括网元配置数据查询和配置数据修改的功能。
4)安全管理功能:系统应能够实现分权管理,为每一个用户提供单一的用户名和密码,对于不同用户可以设定不同的权限,将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限制在某一级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权限。
3.网管系统与被管网元之间应通过IP网连接。
4.网管系统可进行分级建设,省级网管系统负责本省视讯平台设备的管理,全国网管系统负责全国各视讯设备的管理。
4.3.4计费系统
1.MCU产生多点会议的原始计费信息。
2.GK产生点对点通信的原始计费信息。
3.计费系统通过IP网获取MCU、GK等网元的原始计费信息。
4.计费系统完成用户计费和通话详单的生成。
5.计费系统应实现主叫计费的功能,对召开多点会议的召集方进行计费,对其他方可不进行计费。
6.计费系统可支持对预付费用户和后付费用户进行计费,可支持数据会议、多画面、不同会议速率等分别进行计费。
7.计费系统可根据业务开展情况灵活设置计费策略,支持不同产品/套餐设置,对不同类型用户进行分别计费。
8.计费系统应支持用户计费信息的查询。
9.视讯平台的计费系统可与运营商的综合计费系统或BOSS进行对接。
1)对接的方式可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方式。
2)视讯平台的计费系统提供一次批价话单文件,省计费采集系统FTP主动获取该文件处理,并提供给省计费中心。
3)话单文件的格式应进行统一规划,避免各种不同格式互相转换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10.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视讯平台的计费系统与运营商的综合计费系统或BOSS不应通过公网进行连接。
4.3.5营业系统
1.营业系统应支持分级管理,可实现本地网管理、营业区管理、营业厅管理、员工管理、岗位管理、权限管理等。
2.营业系统应支持开户功能,可实现开预付费账户、后付费账户以及用户资料的修改等。
3.营业系统应支持销户功能,可实现注销预付费账户、后付费账户以及用户停机、开机等。
4.营业系统应支持费用查询及缴费的功能。
5.视讯平台的营业系统可与运营商的营业系统或BOSS进行对接。
1)对接的方式可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方式。实时方式主要采用API接口形式和XML的接口形式,非实时方式主要采用文本的接口形式,具体采用何种对接方式,各地应根据现有营业系统采用的接口形式来确定。
2)营业文件的格式应进行统一规划,避免各种不同格式互相转换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6.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视讯平台的营业系统与运营商的97系统或BOSS不应通过公网进行连接。
4.3.6运营支撑层的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网管系统、计费系统、营业系统等宜分别设置服务器,如条件有限,不同系统可设置在同一台服务器。
4.3.7运营支撑层的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网管系统、计费系统、营业系统等宜设置在同一局域网内,为了保证运营支撑系统的安全性,都应设置在防火墙内,并使用私网IP地址。
4.3.8如建设的IP视讯会议系统不对公众运营,只在系统内部使用,运营支撑系统中的计费系统、营业系统等可不进行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运营支撑系统的建设。


5 IP视讯会议系统组网方式

5.1 IP视讯会议平台组网方式
IP视讯会议系统典型的组网方式如下图所示:



5.1.1视讯终端通过各种IP接入网与视讯交换层进行通信。
5.1.2视讯平台与IP接入网之间应设置防火墙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5.1.3将MCU和GK等分在不同的子网内,即MCU分在LAN1,GK、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网管系统、计费营业系统等分在LAN2。
5.1.4MCU通过其配置的管理控制口与GK等所在的LAN2进行通信,交互管理控制信息。
5.1.5路由器将视讯终端产生的媒体流信息和呼叫控制信息,根据目的IP地址分别路由到MCU或GK上。
5.1.6路由器将MCU产生的媒体流信息和控制信息,根据目的IP地址分别路由到视讯终端或通过IP承载网联接的其他MCU上。

5.2 IP视讯会议系统承载网选择
5.2.1在IP视讯会议系统的设计中,采用那种IP承载网来承载媒体流和管理控制信息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
5.2.2若IP视讯会议系统只在一个机房设置MCU,不需考虑其IP承载网,只需考虑其IP接入网。
5.2.3若IP视讯会议系统在不同机房设有MCU,有必要将其联网,视讯会议的特点是覆盖的范围越大,距离越远,则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大。
5.2.4不同机房的MCU等视讯平台设备的IP互联如下图所示:



5.2.5这种网络结构在IP层面可以是全网状网结构,任何一个MCU都可以作为主MCU,但在一次会议中只能采用一种星型连接方式。
5.2.6为了保证视讯会议的质量,不应通过公网来承载跨地区的视音频信息。
5.2.7目前能够承载有服务质量保证的IP包的主要网络有MPLS VPN、ATM、IP专网。
1.MPLS VPN
1)MPLS VPN已经得到比较广泛和大规模的应用,大多数运营商部署了MPLS VPN网。
2)MPLS VPN应具备通过流量工程来动态调整各节点所需带宽的功能。
3)三层的MPLS VPN应用比较灵活,具有比较好的可扩展性,适用范围比较广。
2.ATM
1)ATM具有在服务质量、流量控制、带宽管理、拥塞控制等性能上的优势。
2)若需要三个节点以上的互联,ATM交换机可以启用VR的功能来实现IP数据包的转发。
3)若比较少的节点需要互联,可以通过在ATM上开PVC的方式实现互联,ATM只作链路层的转发。
4)也可以通过在ATM网上叠加路由器,实现IP数据包服务质量的保证。
3.IP专网
1)IP专网就是专门用来承载一种或少数种IP业务的IP网,是路由器在传输电路上搭建的IP平台。
2)由于IP专网主要是承载IP视讯业务,不承载其它数据业务,其服务质量应能得到保证。
3)若比较少的节点需要互联,而且没有服务质量得到保证的IP网可用,可以采用IP专网实现互联。
4)若IP视讯业务的流量非常大,且需要互联的节点比较多,可以单独新建IP专网,来承载IP视讯业务。
5.2.8IP承载网的选择应根据各地各种IP网的现状,网络的可扩展性,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投资成本等综合考虑,来确定采用IP承载网的方式。


6 IP视讯会议系统实现的功能
6.0.1参会的任一会场都有权申请主会场的功能,对会议进行控制。
6.0.2会议控制的功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1.视讯会议终端对会议的控制应通过遥控器和微机两种方式。
2.主会场应能操作参加会议的全部受控摄像机的动作,调整画面的内容和清晰度。应保证摄像机摇摆、倾斜、焦距、聚焦等动作要求。
3.主会场应对参加会议的会场进行静音、闭音操作。闭音是其它会场听不到被闭音会场的声音。静音是被静音的会场听不到其它会场的声音。
4.主会场应对参加会议的会场广播、轮询操作。轮询的间隔时间和轮询的会场可以自由设置。
5.主会场应能对会议进行延长、结束等操作。
6.主会场应能任意选择主席控制方式、导演控制方式、语音激励方式等切换方式。
7.除主会场与发言会场可以进行对话外,还允许1~2个会场进行插话。
8.任何会场均有权请求发言,申请发言的信号应显示在比较显眼的位置。
6.0.3IP视讯会议系统应具有混音功能,多画面功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出在同一会场的会议效果。
6.0.4IP视讯会议系统应具有多速率适配功能,不同速率的视讯终端应能参加同一个会议,并且系统能根据网络的质量,来动态调整会议速率,达到最佳的效果,并优先保证音频质量。
6.0.5用户可以通过访问会议预约服务起来实现对会议的预约、修改和管理。
6.0.6用户可以通过WEB界面来查询费用。
6.0.7IP视讯会议系统应具有网管功能,网管系统应能实现对MCU、GK等视讯平台设备的管理。网管系统对视讯设备的管理功能应包括: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功能,以及网管系统自身的管理功能。
6.0.8 对公众运营的IP视讯会议系统应具有计费功能,计费系统应支持对预付费用户和后付费用户进行计费,应根据业务开展情况灵活设置计费策略,支持不同产品/套餐设置,对不同类型用户进行分别计费。部门内部使用的IP视讯会议系统可不具有计费功能。
6.0.9IP视讯会议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得到视讯终端、MCU、GK、网关、应用服务器以及运营支撑系统等设备的共同支持。


7 IP视讯会议系统服务质量
7.1 IP承载网的服务质量指标
7.1.1视讯业务是一种实时的端到端行为,对IP承载网的QoS要求比较高,如果没有较高的IP承载网QoS保证,可能会导致会议无法正常的后果。
7.1.2在IP网上承载视讯业务的视音频IP数据包,网络应具有带宽充分、时延小、抖动低和丢包率低的特点。
7.1.3根据YD/T1171-2001《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中对 IP承载网的服务质量等级进行划分,其划分如下表所示:
IP网端到端性能指标
        QoS等级
网络性能指标的性质        默认值        0级        1级(交互式)        2级(非交互式)        3级(U级)
网络延时上限        未规定        150ms        400ms        1s        U
延时抖动上限        未规定        50ms        50ms        1s        U
丢包率上限        未规定        1/1000        1/1000        1/1000        U
包误差率上限        1/10000        默认        默认        默认        默认

7.1.4上表中的0类(class 0)为电信级通信服务,1类(class 1)为交互型,适用于实时交互的业务,2类(class 2)为非交互型,适用于音像流和大批文件的可靠传送,3(class 3)类为不规范型,指传统的尽力而为的IP业务。
7.1.5为了有效保证视讯业务的QoS,IP承载网端到端通信的网络时延、抖动和丢包率指标要达到1级或1级以上。即,网络时延≤150ms、抖动≤50ms、丢包≤1/1000。
7.1.6根据测试结果,视讯业务对网络时延和抖动比较敏感,对丢包率相对不敏感。

7.2 端到端IP视讯业务服务质量指标
7.2.1在ITU-T G.1010《终端用户多媒体QoS种类》中对端到端业务服务质量作了如下要求:
媒体        主要应用        单向/双向        典型数据速率        主要性能参数和指标
                               
                                    单向时延        抖动        丢包率 (注 2)        其它
                                                       
语音        对话型语音        双向        4-64 kbit/s        <150 ms优先 (注 1)        < 1 ms         < 3% 丢包率 (PLR)          
                                                       
                                <400 ms 上限 (注1)                        
语音        语音消息        主要是单向        4-32 kbit/s        重放:< 1 s         < 1 ms         < 3% PLR          
                                录音:< 2 s                        
                                                       
语音        高质量的语音流        主要是单向        16-128 kbit/s(注3)        < 10 s         << 1 ms         < 1% PLR         
                                                       
                                                       
视频        视频电话        双向        16-384 kbit/s        < 150 ms 优先(注4)                 < 1% PLR        唇音同步: < 80 ms
                                <400 ms 上限                       
                                                       
视频        单向        单向        16-384 kbit/s        < 10 s                  < 1% PLR         
注1 –采用自适应回音控制。
注2– 丢包率值取决于具体的编解码器,但可以采用包丢失隐藏算法来减少包丢失带来的后果。
注3 –质量取决于编解码器的类型和传输速率。
注4 –这个指标可以作为长期的目标,可能基于目前的技术不能满足。

7.2.2 视讯会议业务属于双向的视频业务,对时延要求表较高,从上表可以得出,视讯会议业务端到端的单向时延宜最好在150ms以内,考虑到底层的传输时延及现有技术的不完善,视讯会议业务端到端的单向时延不应超过400ms,丢包率宜在1%以内,唇音同步宜在80ms以内。

8 IP视讯会议系统设备的局址选择
8.1 用户接入层设备的局址选择
8.1.1IP视讯会议系统的用户接入层设备主要是指视讯终端,视讯终端主要分为大型会议电视终端、小型会议电视终端、软件会议电视终端、可视电话。
8.1.2大型会议电视终端宜设置在专门的会议电视室,会议室内的装修设计应符合会议电视室的装修要求。
8.1.3小型会议电视终端宜设置在小型会议室内,会议室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装修,只要具有电视机等外设即可。
8.1.4软件会议电视终端一般装在微机上,加上摄像头、耳机、麦克风等外设,实现会议的功能。
8.1.5可视电话宜设置在办公室或家里。
8.2 视讯交换层设备的局址选择
8.2.1MCU的局址宜选择在数据网的骨干节点处,或者IDC机房处,所选局址的机房应满足MCU等视讯平台设备新建及扩容的要求,供电条件良好。
8.2.2如在同一城市还需设置GK、网关等视讯交换层设备,应优先考虑将其设置在MCU所在的机房。并且与MCU通过局域网线连接。
8.2.3除上述规定外,视讯节点局址的选择应执行YD5003-94《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8.3 运营支撑层设备的局址选择
8.3.1IP视讯会议系统的运营支撑层设备宜集中设置,便于维护和管理。运营支撑设备宜设置在省会城市。
8.3.2IP视讯会议系统的运营支撑层设备的局址宜选择在数据网的骨干节点处,所选局址的机房应满足运营支撑层设备新建及扩容的要求,供电条件良好。
8.3.3如在同一城市设置已了MCU、GK、网关等视讯交换层设备,应优先考虑将其设置在视讯交换层设备所在的机房,并且与视讯交换层设备通过局域网线连接。
8.3.4除上述规定外,视讯节点局址的选择应执行YD5003-94《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